魏德增,张新美[1](2019)在《分析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前牙缺失伴错畸形患者80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牙齿修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修复体形态、颜色等和对应比例匹配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修复体大小、颜色、形态和对应比例匹配率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前牙缺失伴错畸形患者实施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能达到较好的美观效果,促进修复体功能良好恢复,并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医学中值得应用。
于秀玲[2](2018)在《观察美学修复联合正畸对前牙缺失伴错畸形的治疗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美学修复联合正畸对前牙缺失伴错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过治疗的前牙缺失伴错畸形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牙齿修复法治疗,实验组采用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的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低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美学修复与正畸法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牙和畸形效果显着,有效促进了修复体功能恢复,治疗后大大提高了美观性,且并发症少,值得采用。
韩红娟,张恩先,吉彩,吴媚,李佳[3](2018)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畸形118例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前牙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18例,总结前牙缺失伴错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18例患者中59例患者直接进行修复;59例患者通过保留或关闭缺牙间隙,经612个月正畸治疗,牙齿排列整齐后再联合修复,恢复牙列的完整和正常的咬合关系。随访1年,直接修复组成功率79.66%,联合治疗组成功率为96.61%。结论: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畸形患者,弥补了直接修复治疗的不足,临床应用安全,疗效肯定,优势明显。
翁宁[4](2016)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上颌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畸形60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通过正畸修复联合治疗上颌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上颌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修复治疗,观察组给予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术后统计2组牙齿情况(咬合关系、牙齿排齐情况、前牙覆合覆盖率)、治疗效果、满意度、治疗费用及术后1年软垢指数和附着丧失指数。结果观察组咬合关系、牙齿排齐情况、前牙覆合覆盖率分别为80.0%、86.7%、9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7%、68.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显着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和治疗费用分别为80.0%、(8 067.6±394.5)元,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2 211.7±251.6)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软垢指数和附着丧失指数分别为0.13±0.08、5.16±1.42,显着低于对照组的0.66±0.17、6.49±1.63(P<0.05)。结论正畸修复联合治疗上颌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牙齿畸形、软垢指数和附着丧失指数,患者满意度高,但花费较高。
黄艳苓[5](2014)在《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2例,研究组应用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法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牙齿修复法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修复体的大小、颜色、形态以及对应比例的匹配率均比对照组高,且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76%比对照组23.81%低,两组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法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修复体功能的恢复,达到预想的美观效果,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宋明[6](2014)在《成人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正畸后的美容修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成人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采用正畸后的美容修复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接收的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正畸治疗且患者牙齿基本排列整齐、咬合关系正常后,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容修复治疗,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治疗后,修复体自然美观舒适,中线无偏斜,经随访2年后,未见复发。结论:成人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正畸后采用美容修复的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俞贤江[7](2014)在《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分析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溧阳市中医院口腔门诊就诊的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行单纯修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腔正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54例患者非常满意为67.30%,满意为27.98%,并发症仅为3.91%;对照组54例患者非常满意为26.10%,满意为41.00%,并发症高达33.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显着。克服了单一治疗方法的难度和局限性,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咬合关系,美学效果明显。
谭秀芝[8](2013)在《修复联合正畸治疗成人前牙缺失伴错畸形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修复联合正畸治疗成人前牙缺失伴错畸形患者的应用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收治的前牙缺失伴错畸形患者32例,根据患者口腔健康环境,在适宜的时间先后对其进行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并于治疗后对患者随访。结果经过修复联合正畸治疗3个月后,患者牙齿的固定位置均表现良好,恢复咀嚼功能,牙齿美观显着改善,吻合度与生理平衡状况均有明显好转,前牙基本排列整齐,10个月后A等级的治疗效果患者占比为71.86%。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后,临床效果显着,但亦需要治疗后的科学保护,值得进行医疗推广与研究。
陈震春[9](2012)在《正畸与固定义齿联合治疗中老年患者牙列缺损伴错畸形38例》文中研究指明牙列缺损伴发错畸形在临床口腔畸形中十分常见,而以往传统的修复方法即便能将缺失牙的余留间隙修复,但亦较难兼顾功能、美观、稳定的效果。因此,有学者建议采用正畸联合固定修复治疗牙列缺损伴发错畸形患者,即先通过正畸矫治错畸形,完善咬合关系,调整牙弓中缺失牙与余留
陈杰,谢红军,蒋菲[10](2011)在《青少年前牙缺失57例临床矫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讨论青少年不同情况前牙缺失的临床矫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0年12月在西安航天总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前牙缺失患者57例,其中前牙先天性缺失的31例,外伤性缺失的8例,埋伏阻生致牙列缺损的18例,分别采用正畸、正畸与口内、修复、口外联合治疗的方法进行矫治。结果:经治疗后,除1例患者家长不配合治疗,术后2年复发外,其余患者均达到美观与功能稳定的效果。讨论:对青少年前牙缺失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治疗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修复体形态、大小、颜色和对应比例匹配率 |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直接修复组 |
| 1.2.2 联合治疗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患者成功率比较 |
| 2.2 2组患者满意率比较 |
| 2.3 联合治疗组采用不同类型托槽正畸治疗的疗效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治疗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牙齿情况比较 |
| 2.2 2组疗效比较 |
| 2.3 2组满意度、治疗费用比较 |
| 2.4 2组软垢指数和附着丧失指数比较 |
| 3 讨论 |
| 1资料与方法 |
| 1.1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1.3观察指标 |
| 1.4统计学分析 |
| 2结果 |
| 2.1两组修复体大小、形态、颜色与对应比例的匹配率 |
| 2.2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
| 3讨论 |
| 1资料与方法 |
| 1.1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1.3疗效判定标准 |
| 1.4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1资料与方法 |
| 1.1临床资料 |
| 1. 2纳入排除标准 |
| 1. 3临床方法 |
| 1. 4疗效判定标准 |
| 1. 5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3. 1美学修复前正畸的必要性 |
| 3. 2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的启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修复方法: |
| 1.3 治疗效果评量标准: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2.1 前牙缺失情况与伴错畸形类型: |
| 本次对患者进行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前, 对患者症状观察后发现, 深覆牙合、个别牙反、错位、扭转、散在间隙以及中线偏斜是此次研究患者的主要伴错畸形类型。见表1。 |
| 2.2 治疗效果: |
| 3 讨 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2 结 果 |
| 2.1 两组患者1年、3年治疗效果对比 |
| 2.2 两组患者软垢指数及附着丧失指数对比 |
| 2.3 两组患者GPI指标评价对比 |
| 3 讨 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针对先天性缺牙病例: |
| 1.2.2 针对外伤性缺牙病例: |
| 1.2.2. 1 前牙完全脱落: |
| 1.2.2. 2 前牙外伤后冠折达龈下: |
| 1.2.3 埋伏阻生致牙列缺损: |
| 1.2.3. 1 正畸牵引方法: |
| 1.2.3. 2 自体牙移植: |
| 2 结果 |
| 2.1 前牙先天性缺失的31例患者, 采取减数治疗者19例, 不拔牙矫正者9例, 减径治疗者3例。 |
| 2.2 前牙外伤性缺失的8例, 前牙完全脱落伴错牙合畸形需要集中间隙义齿修复的5例, 前牙外伤后冠折达龈下需正畸治疗, 牵引患牙向牙合方以配合修复治疗的3例。 |
| 2.3 前牙埋伏阻生患者18例, 治疗选择正畸开辟间隙后开窗轻力牵引的患者7例。 |
| 3 典型病例 |
| 3.1 先天性缺牙病例: |
| 3.2 前牙外伤后冠折达龈下牙合方牵引病例: |
| 3.3 前牙埋伏阻生自体牙移植病例: |
| 4 讨论 |
| 4.1 前牙先天性缺失患者如果单纯制作烤瓷冠修复, 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制备牙体时的痛苦, 而且可能引起基牙牙髓病变, 修复后牙齿功能将受到限制。 |
| 4.2 前牙外伤性缺失患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 包括口腔内科、修复科、正畸科甚至是颌面外科等各个科室的联合。 |
| 4.3 前牙埋伏阻生致前牙缺失患者, 需要与颌面外科联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