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甲凯,戴建荣[1](2020)在《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及治疗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华支睾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为了给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综合了最近几年来华支睾吸虫病的最新治疗现状以及我国当前的流行情况。
刘超[2](2020)在《四川藏区包虫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及传播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虫病是一种重点寄生虫病,主要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感染人体,从而引发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中,泡型包虫病俗称为“虫癌”,如未经有效治疗,10年病死率高达90%以上。四川省是全国包虫病流行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与其他传染病、地方病相比,包虫病的疫情较为特殊。不仅严重危害了包虫病流行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制约了疫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包虫病的防治知识,改变陋习。本文结合文献梳理,依据有关健康传播的理论、包虫病信息传播现状、报告、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研究等,为本次研究设计、策略提出寻找理论支撑。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健康传播的主流理论和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做法通过三年分阶段地观察与调查,结合传播学专家意见、包虫病行业领域专家意见和四川藏区包虫病流行县所在的卫生所意见,村支书、驻村干部等人意见最终制定了健康信息的传播策略。研究问题是以四川藏区包虫病易感人群为着眼点,探求包虫病健康信息的传播策略。具体涉及四川藏区包虫病易感人群的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是怎样;如何转变被动获取为主动寻求让包虫病的健康信息做到认知、信任、态度改变,达到“知行合一”,从而让信息“入耳入心”;如何让易感人群提高健康信息获取能力、提升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行为;包虫病健康信息的传播策略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围绕这些研究问题,研究通过SPSS软件的分析厘清了媒介接触、信息寻求、媒介使用、信息支持、社会资本支持等对防治态度、认知、行为的关系。结合研究结论和实际调查梳理了健康信息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制定了最终的包虫病健康信息传播策略,分别是:(1)分阶段加强包虫病易感人群的健康信息管理。(2)建立健康信息基层推广小组,动员群众主动寻求信息。(3)利用移动互联社交平台,分别建立健康信息传播社群。(4)利用“重要他者”,与专业社交媒体建立合作。(5)团结宗教类意见领袖,用好人际传播;(6)讲好藏区防控故事,做好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7)讲求防控信息的传播原则,构建包虫病健康传播伦理共识。如通俗易懂原则、可及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风险评估原则。笔者通过此次研究,以期进一步控制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巩固政府和社会前期的防控工作效果,同时解决部分社会问题,增进群众之间的信息畅达,促进四川藏区畜牧业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赵建国[3](2019)在《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抗药性检测、抗蠕虫药杀卵试验及与宿主互作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猪蛔虫病是危害我国乃至世界猪业生产的一种重要肠道寄生线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海南“地方猪”进行猪蛔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猪蛔虫卵在环境中的土壤、水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养殖模式、热带气候、地域环境及社会人文等因素与海南“地方猪”感染蛔虫病的关系,建立适合海南热带气候环境的猪蛔虫病综合防控方案,为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猪蛔虫病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抗蠕虫药杀卵活性检测方法和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供临床筛选已知有效药剂、研制开发未知新药提供参考技术方案。第三部分研究牛胆汁及其主要成分对促进蛔虫卵孵化和提高幼虫移行活力方面的作用,初步分析胆汁中生物活性成分介导蛔虫卵孵化及提高幼虫移行活力的生化机制,为蛔类线虫宿主特异性、动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控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2015~2018年间共采集海南地方猪肠体、猪粪、土壤和水体样本19606份,样本源于海南18个县市(不含三沙市),68个自然村,30个屠宰场,64个散养户,95个小型养殖户和38个中型养殖户,样本采集点基本覆盖海南岛陆域全境。结果表明,海南东部地区各县市猪粪样本蛔虫卵检出率为7.6%,中部14.8%,西部13.8%;哺乳仔猪粪便样本检出率2.5%,保育猪30.9%,生长肥育猪30.7%,种猪30.9%;各县市屠宰场育成猪肠道成虫检出率为1.2~3.6%,感染强度为1~8条,多数2~3条;田园菜地土壤样本蛔虫卵检出率7.2%,河流沿岸2.6%,田间水体1.2%,水库水体0%,洼地积水5.0%。海南“地方猪”整体蛔虫病感染率较低,表现“局部区域流行”特征。同时,猪蛔虫病流行因素较为复杂,蛔虫卵散播随干湿季节而不同,迁移范围变化较大,蛔虫病散播风险较高。(2)建立了抗蠕虫药体内外杀卵活性检测方法,并检测了阿维菌素、多拉菌素、伊维菌素和氟苯哒唑四种驱虫药剂的杀卵活性。其中,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伊维菌素未能表现蛔虫卵发育抑制现象,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用氟苯达唑处理猪排出蛔虫采集的虫卵镜检观察,发现卵胚发育受到抑制,大多数虫卵仍停留在1细胞期(85.5%),只有6.3%的虫卵发育成幼虫。体外检测法将驱虫药(0.04ppm的多拉菌素或1.0 ppm的氟苯达唑)处理的蛔虫卵人工感染小鼠,通过观察肺脏中L3鉴定蛔虫卵的感染性。结果表明,体外驱虫药处理对蛔虫卵发育无显着影响(P>0.05)。该方法可用于筛选具有杀卵活性的药效成分或植物提取物。(3)建立了联合虫卵孵化分析法和琼脂凝胶幼虫移行试验的一种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测试苯并咪唑和四氢嘧啶/咪唑噻唑等抗蠕虫药对蛔虫的耐药性。利用迁移到各处理孔和对照孔表面的幼虫百分比计算抑制50%幼虫迁移的药物浓度(EC50)。噻苯达唑、芬苯达唑、甲苯达唑、左旋咪唑和噻嘧啶对蛔虫卵的EC50值分别为 74~150、4.9~13.9、2.3~4.3、358~1150 和 1100~4000nM。该方法作为一种敏感的生物测定方法,既可用于检测耐药性,又可用于筛选驱虫药活性成分。(4)采用HPLC法测定了牛、猪和鸡3种动物胆汁中7种胆汁酸LCA、CA、DCA、CDCA、HC、GDCA、TCA的成分和含量。其中牛胆汁中有6种,猪胆汁中有5种,鸡胆汁中有1种。牛胆汁酸中LCA含量最高(16.08μg/mL),猪胆汁中DCA含量最高(6.42 μg/mL),鸡胆汁中CDCA(4.01 μg/mL)含量高于牛(0.15μg/mL)和猪(0.08μg/mL)。玻璃珠震荡虫卵孵育法联合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1(牛胆汁)中,5%牛胆汁添加量蛔虫幼虫移出率最高,为32.51%。随着胆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移出的数量逐渐减少,当胆汁浓度达到80%时,幼虫移出率最低,为6.24%;试验组2(鸡胆汁)中,浓度变化对幼虫移出率影响效果不明显(P>0.05),与该组对照孔比较,鸡胆汁的添加表现出抑制蛔虫幼虫(L2)移行行为的作用。试验组3(猪胆汁)中,5~10%猪胆汁的添加量有利于蛔虫幼虫的移出,随着猪胆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移出率表现出与试验组1相似的结果。7种胆汁酸对猪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试验组胆汁酸浓度的递增,与对照组比较,幼虫移出率变化不明显(P>0.05),可见,单一胆汁酸化合物不能提高蛔虫幼虫的迁移活力。为了丰富琼脂凝胶移行试验对胆汁种类的选择,试验选择牛、猪和鸡胆汁进行物理性质比较发现:牛胆汁容量最多,猪胆汁粘性最强,牛、猪和鸡胆汁均部分溶于水。三种动物胆汁溶于无水乙醇均有沉淀和浑浊表现,在丙酮中均不溶解,在DMSO中溶解性较好。这有利于生物检测试验方法的优化和检测范围的扩展。综上所述,本研究比较全面的对海南地方猪蛔虫病感染情况、流行趋势及影响猪蛔虫卵散播的气候、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综合驱虫方案。经过反复多次试验,成功建立了驱虫药杀卵试验方法和驱虫药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并对胆汁在蛔虫卵孵化、幼虫移行活力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后续蛔类线虫与宿主互作化学通讯机制研究及其生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周国燕[4](2018)在《四川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喜德县位于四川省西南,是一个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区,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喜德县境内地理生态条件优越,饲草饲料和畜禽品种丰富,具有发展畜牧业独特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喜德县将养羊业作为扶贫重点产业来发展,作为群众脱贫奔康的重要出路。寄生虫病作为羊养殖产业主要的限制因素,其多呈现慢性消耗性病程,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并制约了产业发展。为了解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本文采用寄生虫粪便检查法和动物寄生虫剖检法对喜德县羊进行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共检测采自4个自然村和1个活畜交易市场的羊粪样143份,剖检羊20只,以期为喜德县羊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粪样检测调查结果显示:线虫感染率最高,为85.31%(122/143),其次为吸虫71.33%(102/143),再次为球虫56.64%(81/143),绦虫感染率最低,为6.29%(9/143);从剖检结果来看,抽检羊寄生虫感染率为95%,平均感染强度67.16条/头,其中线虫感染率最高、感染强度较大,这一结果和粪检结果可以相互印证。本次剖检山羊8只,绵羊12只,山羊的感染率为87.5%,绵羊的感染率为10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线虫在羊群中不仅表现为感染率最高,且有较高的感染强度。因此喜德县的优势羊内寄生虫为线虫,感染率为线虫>吸虫>球虫>绦虫。本次调查表明:喜德县域内羊群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中羊感染线虫的情况尤为严重,因此应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对喜德县羊的寄生虫进行合理的防治。
陈骏,温浩[5](2018)在《肝棘球蚴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肝棘球蚴病又称为肝包虫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各个地区,在非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分布较多,国内主要分布在西北与西南地区,包括囊型包虫病(CE)与泡型包虫病(AE)两种类型,前者占大多数,严重危害患者的个人健康、家庭稳定与国家经济,其防治工作仍然是国家卫生防疫工作重点之一。肝棘球蚴病的病情进展较为缓慢,多为偶然发现,整体病死率不高,主要由并发症引起,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测,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治疗与外科手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与临床经验的积累,肝棘球蚴病的诊治水平进展迅速,国内以往的研究与相关综述主要关注肝棘球蚴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对CE与AE两种类型的诊治异同点总结较少,本文作者就CE与AE的诊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朱帝文[6](2016)在《肝泡状棘球蚴病综合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方法:Wistar大鼠复制肝泡球蚴动物模型。血管内介入治疗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口服组、静脉注射组、肝动脉组、门静脉组。分别观察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后泡球蚴组织湿重、病理学变化、HIF-1α、VEGF-A、VEGF-C、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的变化。射频消融治疗分为两组,模型对照组及射频实验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后泡球蚴组织湿重、病理学变化、血清HIF-1α、血清及组织VEGF、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的变化。抗血管生成治疗分为两组,模型对照组和肝动脉灌注贝伐单抗实验组,观察给予抗血管药物治疗后病理学变化、VEGF、微淋巴管密度、Fox P3+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血管介入治疗对大鼠白细胞及ALT/AST的五个分组的不同时间点的资料进行重复资料的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的白细胞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细胞一过性升高,肝功能一过性损伤。泡球蚴组织湿重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改变门静脉组、肝动脉组与口服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变性、坏死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两组肝脏的局部的阿苯达唑亚砜药物浓度最高,相对于血浆和泡球蚴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组VEGF-a/VEGF-c、HIF-1α、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的白细胞及肝功能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细胞一过性升高,肝功能一过性损伤。泡球蚴湿重较前明显下降趋势(P<0.05),减重率为32.16%。病理学变化以坏死为主。血清VEGF值有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诱导因子有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泡球蚴边缘带微血管计数、及微淋巴管计数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实验中,药物灌注组及生理盐水灌注组,两组在试验后的转氨酶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有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病理学观察无明显改变。抗血管生成治疗后,VEGF变化呈下降再上升曲线,术后第7天VEGF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4天血清VEGF降至最低(P<0.05),术后第28天血清VEGF升高至对照组水平(P>0.05)。泡球蚴组织边缘带VEGF-a的检测结果与血清VEGF在体内的变化趋势一致。Fox P3+Treg细胞呈下降趋势,而微淋巴管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虽然对肝功能造成一过性损伤,通过检测阿苯达唑亚砜浓度、HIF1-α、VEGF、微血管密度计数、微淋巴管密度,以及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证明了血管内介入治疗有其独特优势,具有更为优异的肝脏靶向性和泡球蚴囊的阿苯达唑亚砜浓度,治疗效果优于与口服、静脉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射频消融治疗,着重在于大鼠泡球蚴射频消融的方法的探索与建立。射频消融的热能损伤通过病理学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对比分析等,认为能够直接杀灭泡状棘球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抗血管生成治疗贝伐单抗肝动脉灌注后,可有效抑制局部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并使泡球蚴组织边缘区域微血管、微淋巴管的正常化,以及抑制Fox P3+Treg表达,逆转免疫耐受,从而调动机体免疫杀伤作用。
李润花[7](2014)在《口服三苯双脒抗小鼠横纹肌中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口服不同剂量三苯双脒(TBD)和不同疗程口服TBD300mg/(kg-d)抗小鼠横纹肌中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疗效,比较口服TBD的三种不同溶液抗小鼠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效果。材料与方法实验1:88只小鼠随机均分为11组,每鼠口服感染成囊期幼虫50条。感染后29d,分别口服TBD0-500mg/(kg-d),连服6d。观察小鼠的不良反应。治疗后7d,肌肉压片法计数膈肌、咬肌、胸肌和腓肠肌中成囊期幼虫,以每克肌肉平均幼虫数评价疗效。实验2:4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每鼠口饲感染成囊期幼虫50条。感染后29d,以不同疗程(2、4、6、8d)口服TBD300mg/(kg-d)治疗,对照组不治疗。停药后7d,肌肉压片法计数膈肌、咬肌、胸肌、腓肠肌中幼虫。另4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进行反证实验,分别用上述不同疗程治疗后的小鼠膈肌幼虫50条口饲感染,感染后29d,肌肉压片法计数膈肌中幼虫。实验3:4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每鼠口服感染成囊期幼虫50条。感染后29d,分别用不同溶剂的三苯双脒治疗,溶剂分别为:7%吐温-80和3%乙醇(吐温组),1%羧甲基纤维素和3%乙醇(羧纤组),7%羟丙基-p-环糊精和3%乙醇(羟环组)。剂量均为200mg/(kg-d),连续给药6天,对照组不治疗。治疗后14d,肌肉压片法计数膈肌和腓肠肌的活虫数和死虫数,以每克肌肉平均幼虫数评价疗效。结果实验1:50~300mg组小鼠无药物有不良反应;350和400mg组小鼠有重度不良反应,分别死亡25%和50%;450和500mg组小鼠在给药4~5d全部死亡。50mg组无疗效,随TDB剂量增高,4个部位肌肉的总虫数和活虫数下降,而死虫数升高,其中300mg组4个部位肌肉的活虫数显着少于对照组(P<0.01),而350和400mg组4个部位肌肉中幼虫全部死亡(P<0.01)。实验2:所有小鼠未见药物不良反应。随疗程天数的增加,4部位肌肉中幼虫总虫荷和活虫数下降,而死虫数升高。与对照组相比,2d及2d以上疗程组膈肌、咬肌和腓肠肌中总虫数和活虫数显着减少(P<0.05、P<0.01),6d和8d疗程组胸肌总虫数显着减少(P<0.05、P<0.01)。随着疗程增加,4部位肌肉的幼虫死亡率升高,6d和8d疗程组分别达96.16%~99.13%和99.62%~100%(P<0.01)。疗效验证性感染表明,6d(37.5%)和8d(12.5%)的感染率显着低于对照组(100%)和2d(100%)疗程组(P<0.01)。实验3:所有小鼠无药物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3个治疗组膈肌和腓肠肌中幼虫总虫数和存活虫数均显着减少(P<0.05,P<0.01),死虫数显着增加(P<0.05,P<0.01),羟环组的疗效最高。以吐温组TDB的相对药效率为1.0,按减虫率计算,羧纤组对膈肌和腓肠肌中幼虫相对药效率分别为1.61和2.46,羟环组相应为2.13和2.49:而以死虫率计算,羧纤组分别为1.55和1.79,羟环组分别为2.51和2.16(P<0.01)。结论口服TBD50mg/(kg-d),给药6天,对肌肉中虫荷无影响。300mg/(kg-d)可有效杀死肌肉中的成囊期幼虫,为适宜剂量。而350mg/(kg-d)或更高剂量TBD对小鼠有毒性作用或致死。口服TBD300mg/(kg-d),连续给药6d或8d,无不良药物反应,可有效杀死肌肉中的成囊期幼虫,连续给药6d为适宜疗程。3%乙醇加1%羧甲基纤维素或7%羟丙基-β-环糊精配制TBD的相对生物药效率和抗成囊期幼虫效果显着提高,以3%乙醇加7%羟丙基-β-环糊精配制的TBD溶液的效果更佳。
郑琪,刘丛珊,姜斌,徐莉莉,张皓冰[8](2013)在《小鼠长期服用阿苯达唑对肝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服用阿苯达唑1~16周对小鼠血清中7项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80只昆明雌性小鼠随机均分为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给药组小鼠灌服阿苯达唑136.3 mg/(kg.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1、2、4、6、8、10、12、14和16周时,两组各时段随机取10鼠,眼内眦静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肝功能指标,即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直接胆红素(DB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等7项指标;10鼠中5鼠取肝组织,固定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进行病理评分,将两组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肝功能指标作为自变量,病理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给药各时间段,给药组的DBL、IBIL、ALB和GLB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2周组ALT(55.2±23.7)、AST(176.4±49.2)和ALP(141.1±19.4)等3项指标值均高于其余给药组,且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35.5±8.6、108.2±21.9和84.0±24.8)(均P<0.05)。给药2、8、10、12和14周组,肝组织病理评分为11.8±4.8、10.6±4.8、13.6±3.5、29.8±10.7和5.6±2.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0.8±0.4、1.2±0.8、2.4±2.0、1.2±0.4和1.4±1.1)(均P<0.05)。以ALT、AST和ALP为自变量、病理评分为因变量的3组单因素线性回归方程中,AST所属方程线性回归拟合度最佳,回归方程为Y=-17.616+0.188X。结论小鼠长期服用棘球蚴病治疗剂量的阿苯达唑可致ALT、AST、ALP等3项肝酶指标明显升高,并引起轻度的肝组织病理改变。
徐莉莉[9](2013)在《三苯双脒抗华支睾吸虫药效与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第二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分布调查的估算,我国的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已达1249万。由于缺乏预防食源性吸虫病的疫苗和人们的饮食方式难以改变,药物化疗仍然是控制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目前用于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药物主要是吡喹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吡喹酮用于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适宜剂量疗程是每次口服25mg/kg,3次/d,连给2d。该疗法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应用于大规模群体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继续寻求新的抗华支睾吸虫病药物仍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动物试验发现顿服单剂三苯双脒对华支睾吸虫和麝猫后睾吸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且其对麝猫后睾吸虫的疗效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验证。本论文先通过实验室研究确定三苯双脒对华支睾吸虫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抗虫机制及在胆汁中的代谢动力学,然后尝试通过三苯双脒治疗肠道线虫和华支睾吸虫混合感染的病人,评价三苯双脒对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华支睾吸虫病的现场群体化疗提供参考。在实验室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三苯双脒对体外培养的华支睾吸虫和对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的仓鼠的疗效,评价其对体外和体内的华支睾吸虫的作用。该研究明确了三苯双脒对体外培养的华支睾吸虫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且对其最低致死剂量仅为吡喹酮的一半;对仓鼠体内的华支睾吸虫童虫和成虫均有好的疗效,其中100mg/kg三苯双脒治疗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有高于90%的减虫率,即使剂量低至12.5mg/kg仍可有50%的减虫率,效价强度显着高于吡喹酮。其次,我们通过观察三苯双脒对华支睾吸虫超微结构的影响,对其抗虫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大鼠经胃灌服三苯双脒300mg/kg后4h、8h、24h、48h和72h分别剖杀取虫,经预处理后置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三苯双脒能引起华支睾吸虫皮层乳突的肿胀、破溃和溶解,层皮内杆状颗粒、盘状颗粒和膜样小泡的减少,线粒体和内质网的减少,线粒体形成空泡以及皮层细胞核膜损伤。再次,本论文对三苯双脒代谢物氨脒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大鼠血浆和胆汁中氨脒浓度的测定方法,然后用200mg/kg三苯双脒治疗大鼠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样及收集胆汁,同样时间点收集未经治疗的空白大鼠的血样和胆汁,经处理后进样测定,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胆汁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以及胆汁排泄速率和累计排泄量曲线。结果发现氨脒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Tmax为0.90±0.22h,峰浓度Cmax为8.12±2.05mg/L.而氨脒在胆汁中的达峰时间Tmax为1.15±0.42h,峰浓度Cmax为11.16±2.07mg/L,11h内氨脒的胆汁累积排泄量为40.12±12.00μ g,累积排泄率0.38‰,给药后0.5~3h的胆汁排泄速率最大。最后,本论文还通过观察三苯双脒治疗肠道线虫和华支睾吸虫混合感染的病人的治愈率、虫卵减少率和不良反应,评价三苯双脒抗华支睾吸虫疗效和安全性。通过伦理审查后,在试验地区采用Kato-Katz法进行基线调查,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拟服药人员,随机分为3组,签订知情同意书及经过临床医生体检后,分别口服吡喹酮(总剂量为75mg/kg)、三苯双脒(400mg,顿服)、三苯双脒(200mg*2次)。部分接受三苯双脒治疗的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检测血尿常规、心电图和肝肾功能(空腹抽血)。研究人员对服药人员治疗后48h内进行随访,询问有无不良反应并记录具体情况。治疗后3w,收集病人粪样,用Kato-Katz法检测并计数粪样的华支睾吸虫、钩虫、蛔虫、鞭虫和绦虫的虫卵数,计算华支睾吸虫的治愈率和虫卵减少率。然后根据第一次试验结果,邀请未治愈病人,按照同样的操作标准进行第二次相同药物治疗,并评价疗效与安全性。最后所有未治愈的受试者,采用吡喹酮标准疗法进行治疗。本研究发现顿服400mg的三苯双脒组的治愈率和虫卵减少率与吡喹酮组无显着性差异,但不良反应较吡喹酮组少,且吡喹酮组更易出现眩晕的不良反应。综合以上各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三苯双脒对华支睾吸虫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是还需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评价安全性,为华支睾吸虫病现场群体化疗提供依据。
孙岚,黄敏君,郭增柱[10](2011)在《国外土源性线虫感染防治概况》文中认为本文就全球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病学状况及防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加深人们对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的认识,加大人们对防治措施的重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 |
| 1.1 第一中间宿主 |
| 1.2 第二中间宿主 |
| 1.3 终宿主 |
| 1.4 室内建立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
| 2 我国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 |
| 3 我国动物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
| 4 我国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
| 5 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治疗 |
| 5.1 华支睾吸虫的病原学治疗药物 |
| 5.2 华支睾吸虫的病原学治疗方案、效果以及副作用 |
| 6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疫情紧迫性:四川藏区的包虫病患病率较高 |
| 1.1.2 疾病可控性:健康传播成为包虫病防治的重要一环 |
| 1.1.3 传播可及性:新媒介为包虫病防治带来新契机 |
| 1.2 选题意义 |
| 1.2.1 现实意义 |
| 1.2.2 理论意义 |
| 1.3 研究综述 |
| 1.3.1 健康传播文献综述 |
| 1.3.2 包虫病信息传播相关的文献综述 |
| 1.3.3 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文献综述 |
| 1.3.4 综述小结 |
|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
| 1.4.1 健康服务使用行为模型(BMHSU) |
| 1.4.2 “知信行”行为理论(KAP Theory) |
| 1.4.3 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
| 1.4.4 计划行为理论(Planned Behavior Theory) |
| 1.5 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创新点 |
| 1.5.1 研究目的 |
| 1.5.2 研究方法 |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 1.5.4 研究思路 |
| 第二章 四川藏区包虫病易感人群的防控现状 |
| 2.1 四川省包虫病的流行概况与特征 |
| 2.1.1 性别特征: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 |
| 2.1.2 生命周期特征:各年龄段均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
| 2.1.3 民族及宗教信仰特征:藏族特别是佛教信仰人群检出率最高 |
| 2.1.4 职业特征:寺院僧侣检出率明显较高 |
| 2.2 四川藏区包虫病流行的几大问题 |
| 2.2.1 社会经济水平欠发达,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
| 2.2.2 高海拔牧区条件限制,人畜共患包虫病 |
| 2.2.3 传统观念的束缚,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
| 2.2.4 医疗卫生条件有待改善,生冷饮食习惯有待转变 |
| 2.3 四川藏区包虫病健康信息的传播现状 |
| 2.3.1 信息提供:依靠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 |
| 2.3.2 信息渠道:主要依托人际渠道被动获取 |
| 2.3.3 信息传播:存在一种无形地“知识沟” |
| 2.4 四川藏区包虫病的主要防控措施 |
| 2.4.1 包虫病预防的方式 |
| 2.4.2 包虫病防控的形式 |
| 2.4.3 包虫病防控的模式 |
| 2.4.4 包虫病防治的政策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 3.1 研究地点与研究对象 |
| 3.1.1 研究地点选取 |
| 3.1.2 大则乡的区位与健康概况 |
| 3.1.3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的基础模型构建 |
| 3.2.1 测量因素描述 |
| 3.2.2 研究假设 |
| 3.3 研究工具 |
| 3.3.1 问卷设计 |
| 3.3.2 样本选取与抽样方法 |
| 3.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 3.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
| 3.4 深度访谈设计 |
| 3.4.1 访谈提纲设计 |
| 3.4.2 访谈人员的确定 |
| 3.4.3 访谈开展情况 |
| 第四章 “知信行”概况与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 4.1 人口统计学概况 |
| 4.1.1 样本性别比例 |
| 4.1.2 样本年龄结构 |
| 4.1.3 样本民族比例 |
| 4.1.4 样本家庭的主要经济情况 |
| 4.1.5 样本婚姻状况 |
| 4.1.6 样本受教育程度情况 |
| 4.2 健康生活环境概况 |
| 4.2.1 生活习惯与行为:生冷饮食习惯有所转变 |
| 4.2.2 当地医疗保健状况:基本医疗保障条件得到改善 |
| 4.2.3 医患互动情况:医护人员的态度影响患者主动寻求信息 |
| 4.3 包虫病易感人群的健康认知 |
| 4.3.1 个人健康情况的自我评价:部分人群过于乐观与自信 |
| 4.3.2 个人健康情况的风险感知:风险感知影响行动判断 |
| 4.3.3 个人健康情况的自我效能:“知识沟”造就感知度较高 |
| 4.3.4 包虫病的认知程度:认知面较窄,信息需求程度较高 |
| 4.4 包虫病防控的态度与行为 |
| 4.4.1 包虫病防控的行为认知:健康扶持政策认知度相对较低 |
| 4.4.2 包虫病防控的行为意愿:行为缺乏持续性,仍有提升空间 |
| 4.4.3 包虫病防控的健康信念:总体较好,少部分人群有待转变 |
| 4.5 包虫病健康信息的媒介接触与使用 |
| 4.5.1 媒介使用行为:最常接触手机,电视大多为“摆设” |
| 4.5.2 包虫病信息接触频率:手机渠道最为频繁,特别是微信语音 |
| 4.5.3 网络健康信息的使用行为:网络成为健康信息寻求的“主阵地” |
| 4.5.4 健康信息源的信任度:人际渠道和微信群信息最被信任 |
| 4.6 包虫病健康信息的寻求行为 |
| 4.6.1 寻求目的:基于人际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寻求 |
| 4.6.2 寻求途径:选择动机为人际关系亲密度和宗教文化等因素 |
| 4.6.3 寻求内容:以包虫病的预防治疗信息为主,政策信息较少 |
| 4.6.4 寻求行为的把握程度:信息源单一,普遍较为自信 |
| 4.6.5 网络寻求频率:大部分通过网络寻求,总体占比较少 |
| 4.7 社会资本与包虫病信息支持 |
| 4.7.1 异质社会资本:信息支持覆盖较广,以地缘关系组织为主 |
| 4.7.2 同质社会资本:信息获取路径自上而下 |
| 4.7.3 人际紧密程度:紧密度较高,出现“文化反哺”现象 |
| 4.8 包虫病易感人群健康信息寻求的差异性检验 |
| 4.8.1 人口统计学变量:职业、性别、婚姻、性别等诱发因素显着 |
| 4.8.2 个人健康状况:自我效能、自我感知等多个需求因素显着 |
| 4.8.3 社会资本的支持:个人获得家人健康支持的状况影响主动寻求 |
| 4.8.4 媒介接触与使用:接触信息愈多,更倾向于主动寻求健康信息 |
| 4.8.5 信源渠道的信任度:信源的信任度愈高,健康信息更易被使用 |
| 4.9 包虫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与防控认知、行为、态度的相关分析 |
| 4.9.1 主动寻求健康信息的易感人群,防治行为认知和态度较好 |
| 4.9.2 主动寻求健康信息的易感人群,防治知识掌握程度较高 |
| 4.9.3 主动寻求健康信息的易感人群,医患沟通满意程度较高 |
| 4.10 假设验证 |
| 第五章 四川藏区包虫病易感人群的健康信息传播策略 |
| 5.1 包虫病易感人群在主动寻求健康信息中所伴随的问题 |
| 5.1.1 信息与接触:信息的选择和回避形成信息屏障 |
| 5.1.2 信息与差距:持续理解信息的偏差,带来信息焦虑 |
| 5.1.3 信息与娱乐:信息的使用动机主要是满足娱乐需求 |
| 5.1.4 信息与协作:社会团体的参与,产生信息的交换 |
| 5.2 包虫病易感人群在主动寻求健康信息中的劝服传播 |
| 5.2.1 消散与弥合:劝服传播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边界 |
| 5.2.2 交流与共享:新媒体传播健康信息作为劝服传播的有效路径 |
| 5.2.3 复合与联动:组织传播作为劝服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
| 5.3 包虫病易感人群主动寻求健康信息的健康传播策略 |
| 5.3.1 分阶段加强包虫病易感人群的健康信息管理 |
| 5.3.2 建立健康信息基层推广小组,动员群众主动寻求信息 |
| 5.3.3 利用移动互联社交平台,建立健康信息传播社群 |
| 5.3.4 利用“重要他者”,与专业社交媒体建立合作 |
| 5.3.5 团结宗教意见领袖,用好人际传播 |
| 5.3.6 讲好藏区防控故事,做好多种形式的健康传播 |
| 5.3.7 讲求防控信息的传播原则,构建包虫病健康传播伦理共识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猪蛔虫与猪蛔虫病 |
| 1.1.1 猪蛔虫的起源、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
| 1.1.2 猪蛔虫病危害与流行 |
| 1.2 猪蛔虫卵的结构与发育 |
| 1.2.1 猪蛔虫(雌)生殖结构与功能 |
| 1.2.2 猪蛔虫卵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
| 1.2.3 猪蛔虫卵的发育 |
| 1.2.4 猪蛔虫幼虫发育与蛔蚴移行症 |
| 1.3 猪蛔虫卵环境行为影响因素与生态防控 |
| 1.3.1 自然因素 |
| 1.3.2 社会与人文因素 |
| 1.4 猪蛔虫驱虫药研究进展 |
| 1.4.1 常见驱蛔药及其发展历程 |
| 1.4.2 驱蛔药耐药性 |
| 1.4.3 模型动物与实验动物 |
| 1.4.4 驱蛔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
| 1.4.5 驱蛔药环境行为及生态毒理 |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 2 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及蛔虫卵环境分布规律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调研区域与规划 |
| 2.1.2 布点原则与方案 |
| 2.1.3 调研内容 |
| 2.1.4 采样方法与保存 |
| 2.1.5 试剂耗材 |
| 2.1.6 样品处理与检验 |
| 2.1.7 数据整理与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采集点及样本的数量和地理分布 |
| 2.2.2 海南各区域县市地方猪粪便样本检测结果 |
| 2.2.3 海南地方猪不同生长阶段粪便样本蛔虫卵检测结果 |
| 2.2.4 海南各县市屠宰场采样点成虫检出结果 |
| 2.2.5 海南地方猪类群粪便样本蛔虫卵检测结果 |
| 2.2.6 养殖环境土壤中蛔虫卵时空分布规律 |
| 2.2.7 海南地方猪养殖环境周边水体中蛔虫卵时空分布规律 |
| 2.2.8 驱虫对海南地方猪蛔虫感染率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3 抗蠕虫药抑制虫卵发育及对小鼠感染性的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药品 |
| 3.1.2 仪器设备 |
| 3.1.3 试验动物 |
| 3.1.4 试验设计 |
| 3.1.5 试验方法 |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抗蠕虫药药效评价 |
| 3.2.2 抗蠕虫药体内处理对蛔虫卵发育的影响 |
| 3.2.3 抗蠕虫药体外处理对猪蛔虫卵发育和小鼠经口感染性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抗蠕虫药药效及其抑制蛔虫卵发育活性评价 |
| 3.3.2 抗蠕虫药的浓度、作用时间与抑制蛔虫卵发育的关系 |
| 3.4 小结 |
| 4 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蛔虫来源与数量 |
| 4.1.2 虫卵孵化与幼虫分离 |
| 4.1.3 试验药物配制 |
| 4.1.4 琼脂凝胶幼虫迁移试验 |
| 4.1.5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虫卵孵化 |
| 4.2.2 幼虫体外移行试验的优化 |
| 4.2.3 不同虫株的EC_(50) |
| 4.3 讨论 |
| 4.3.1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可行性 |
| 4.3.2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影响因素 |
| 4.3.3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局限性 |
| 4.4 小结 |
| 5 胆汁促进猪感染性蛔虫卵破壳逸出的试验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蛔虫卵的采集与孵化 |
| 5.1.2 胆汁和培养液 |
| 5.1.3 胆汁酸粗提物及溶液配制 |
| 5.1.4 胆红素的提取及溶液配制 |
| 5.1.5 试验方法 |
| 5.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 5.2 结果 |
| 5.3 分析与讨论 |
| 5.3.1 感染性猪蛔虫卵破壳逸出机制的分析 |
| 5.3.2 胆汁酸促进感染性蛔虫卵破壳逸出的机制 |
| 5.3.3 低浓度(5%)牛胆汁有助于蛔虫卵孵化 |
| 5.4 小结 |
| 6 胆汁提高猪蛔虫幼虫(L_2)迁移活力的影响试验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2 试验方法 |
| 6.1.5 数据整理与分析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牛、猪和鸡胆汁物理性质比较 |
| 6.2.2 牛、猪和鸡三种动物常见胆汁酸种类与含量的测定 |
| 6.2.3 胆汁提高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试验 |
| 6.2.4 七种胆汁酸化合物对猪蛔虫幼虫迁移活力的影响 |
| 6.3 分析与讨论 |
| 6.3.1 胆汁提高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原因 |
| 6.3.2 宿主特异性与胆汁酸浓度的关系 |
| 6.3.3 体外幼虫迁移试验对动物胆汁的选择 |
| 6.4 小结 |
| 7 总结、问题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1.1 海南地方猪蛔虫病流行因素复杂,表现局部区域流行特征,湿季散播风险高 |
| 7.1.2 建立了抗蠕虫药对猪蛔虫卵体内外杀卵试验方法 |
| 7.1.3 建立了抗蠕虫药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 |
| 7.1.4 天然牛胆汁(5%)有促进蛔虫卵孵化的作用,随着浓度逐渐升高,其孵化率逐渐降低 |
| 7.1.5 验证了不同动物胆汁酸化合物对猪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 |
| 7.2 创新点 |
| 7.2.1 对我国热带海岛地方猪蛔虫病流行病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
| 7.2.2 建立了抗蠕虫药杀卵活性体内外检测方法 |
| 7.2.3 建立了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 |
| 7.2.4 对胆汁成分中具有促进猪蛔虫卵孵化逸出和提高幼虫(L2)移行活力的化学信息物质进行了初步生物测定 |
| 7.3 建议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附录 |
| 附件1 海南地方猪养殖户样品采集点数量与行政分布 |
| 附件2 海南各县市屠宰场采样点名称与地址 |
| 附件3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羊的主要内寄生虫及内寄生虫病 |
| 1 羊的主要寄生虫 |
| 1.1 线虫 |
| 1.2 绦虫 |
| 1.3 吸虫 |
| 1.4 原虫 |
| 2 羊的常见寄生虫病 |
| 2.1 肝脏主要寄生虫病 |
| 2.2 胰脏主要寄生虫病 |
| 2.3 胃肠道主要寄生虫病 |
| 2.4 主要血液寄生虫病 |
| 2.5 呼吸系统主要寄生虫病 |
| 2.6 神经系统的主要寄生虫病 |
| 3 目的和意义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 第一章 四川喜德县羊粪样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检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样品采集与贮存 |
| 1.2 漂浮液与仪器 |
| 1.3 检查方法 |
| 1.4 虫卵的鉴别确定 |
| 2 结果 |
| 2.1 羊内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
| 2.2 各类寄生虫感染情况及感染强度 |
| 3 讨论 |
| 3.1 感染情况对比分析 |
| 3.2 气候特征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
| 3.3 生产管理水平对寄生虫病的影响 |
| 3.4 放牧环境、圈舍环境及不良屠宰习惯与寄生虫病关系 |
| 3.5 意见与建议 |
| 第二章 四川喜德县羊局部脏器寄生虫剖检调查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调查动物 |
| 1.2 检查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羊局部脏器寄生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 |
| 2.2 绵羊与山羊的感染情况 |
| 3 讨论 |
| 3.1 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分析 |
| 3.2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
| 3.3 抗寄生虫药物的合理使用 |
| 3.4 寄生虫病的防治关键 |
| 第三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CE |
| 1.1 临床表现 |
| 1.2 诊断 |
| 1.3 治疗 |
| 1.3.1 药物治疗 |
| 1.3.2经皮治疗 |
| 1.3.3 外科手术 |
| 2 AE |
| 2.1 临床表现 |
| 2.2 诊断 |
| 2.3 治疗 |
| 3 小结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肝泡状棘球蚴病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内容 |
| 1.2 实验动物 |
| 1.3 实验材料 |
| 1.4 实验方法 |
| 1.5 研究指标 |
| 1.6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肝泡状棘球蚴病射频消融治疗的实验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内容 |
| 1.2 实验动物 |
| 1.3 实验材料 |
| 1.4 实验方法 |
| 1.5 研究指标 |
| 1.6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抗血管生成治疗肝泡球蚴病的实验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内容 |
| 1.2 实验动物 |
| 1.3 实验材料 |
| 1.4 实验方法 |
| 1.5 研究指标 |
| 1.6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口服不同剂量三苯双脒对小鼠感染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疗效观察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口服三苯双脒不同疗程抗小鼠旋毛虫囊包幼虫的效果观察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口服三苯双脒三种不同溶液抗小鼠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效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化学药物治疗旋毛虫病的进展(综述) |
| 前言 |
| 阿苯达唑 |
| 甲苯咪唑 |
| 噻苯达唑 |
| 酚苯达唑 |
| 三苯双脒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药物制备 |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2 方法 |
| 2.1 实验动物给药剂量及分组 |
| 2.2 血清学检测 |
|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 |
| 3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血清学检测情况 |
| 2透射电镜观察病理变化 |
| 3 肝生化指标与病理评分的线性回归分析 |
| 讨论 |
| 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标 |
| 3. 研究内容 |
| 4. 技术路线 |
| 5. 伦理说明 |
| 6.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献 |
| 总结 |
| 1. 主要结果 |
| 2. 结果解析 |
| 3. 结论 |
| 4. 创新点 |
| 5. 研究意义 |
| 6. 存在问题 |
| 7. 下一步研究重点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2 不良反应预案 |
| 附录3 病人体检表格 |
| 附录4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流行概况 |
| 1.1 流行现状 |
| 1.2 危害 |
| 2 防治进展 |
| 2.1 策略 |
| 2.2 驱虫治疗 |
| 2.2.1 药物 |
| 2.2.3 安全用药 |
| 2.2.3. 1 给药管理 |
| 2.2.3. 2 联合用药 |
| 2.2.4 定期驱虫对健康的影响 |
| 2.2.4. 1 生长状况 |
| 2.2.4. 2 缺铁性贫血 |
| 2.2.4. 3 血清维生素A水平 |
| 2.2.4. 4 认知和运动能力发展 |
| 2.3 驱虫治疗与其他公共健康干预措施的综合运用 |
| 3 小结与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