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积水一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月,赵瑞敏,金丽君,张惠霞[1](2021)在《以肠道症状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测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以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预测因素, 为该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65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肠道症状是否为首发表现分为肠道症状首发组(50例)和肠道症状非首发组(11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影像学表现、各脏器受累情况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以肠道症状首发的SLE的预测模型, 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72例SLE患者资料, 肠道症状首发组22例, 肠道症状非首发组50例, 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与肠道症状非首发组相比, 肠道症状首发组发热、肌肉受累、关节受累的患者占比均较低, 多浆膜腔积液、腹水、肠管水肿扩张或增厚、肾盂输尿管积水或扩张、肾脏受累、血液系统受累的患者占比均较高, 患者的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淋巴细胞绝对值、白蛋白水平均较低[67.8%(78/115)比32.0%(16/50)、24.3%(28/115)比4.0%(2/50)、68.7%(79/115)比14.0%(7/50)、27.8%(32/115)比86.0%(43/50)、16.5%(19/115)比78.0%(39/50)、13.9%(16/115)比86.0%(43/50)、4.3%(5/115)比62.0%(31/50)、29.6%(34/115)比48.0%(24/50)、30.4%(35/115)比52.0%(26/50)、0.76 g/L(0.43 g/L, 0.97 g/L)比0.48 g/L(0.40 g/L, 0.57 g/L)、0.14 g/L(0.08 g/L, 0.23 g/L)比0.09 g/L(0.06 g/L, 0.15 g/L)、0.90×109/L(0.51×109/L, 1.28×109/L)比0.64×109/L(0.44×109/L, 1.08×109/L)、(34.07±7.30) g/L比(28.77±5.43) 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246、9.699、41.776、47.567、57.781、78.833、67.903、5.195、6.955, Z=-4.053、-3.295、-2.204, t=-4.606;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低补体C3、低白蛋白是以肠道症状首发的SLE的危险因素[比值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0.136(0.031~0.590)、0.923(0.871~0.977), P=0.008、0.006]。建立的以肠道症状首发的SLE的预测模型为p=1/(1+e-Y), 其中Y=2.906-1.994×补体C3(g/L)-0.08×白蛋白(g/L), 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761(95%可信区间0.687~0.834, P<0.01), 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能力(χ2=13.024, P=0.111)。验证结果显示, p≥0.255时预测为以肠道症状首发的SLE, 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72.7%(16/22), 特异度为76.0%(38/50), 准确度为75.0%(54/72)。结论以肠道症状首发的SLE症状隐匿, 易被误诊。临床上对以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就诊的患者, 若影像学检查示肠管水肿扩张或增厚、肾盂输尿管积水或扩张, 或实验室检查示低补体C3、低白蛋白时, 要警惕SLE可能, 早期诊断和干预可很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谢敏珠[2](2021)在《狼疮性肾炎合并狼疮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导致的狼疮性肾炎(LN)是SL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导致SLE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SLE还可导致肠道损伤即狼疮性肠炎(LE),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易被误诊。LN合并LE更易误诊,影响LN患者治疗和预后。本研究分析LN合并LE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LN病理与LE的相关性及预后。方法:在本中心LN队列中筛选出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符合LE的患者。LN病理类型根据ISN/RPS 2003年标准,并增加狼疮足细胞病类型,将肾活检患者分为LN伴LE组和LN不伴LE组,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2匹配。将Ⅱ型LN和狼疮足细胞病归为非增生型LN组,Ⅲ型、Ⅳ型及V+Ⅲ/Ⅳ型归为增生型LN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人、肾存活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LN伴LE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010年01月至2019年11月间入住本中心的3430例LN中发现90例(占2.6%)患者符合LE。23例LE发病前有明确诱因(11例呼吸道感染,10例与食物相关)。表现LE时,患者的临床和血清学指标均提示狼疮活动,平均SLEDAI-2K 11.71 ±4.87分。LE主要表现为腹痛(80.0%)、腹泻(64.4%)和恶心呕吐(67.8%),其他表现有腹胀(28.9%)、呕血或黑便(6.7%)和肝功能异常(14.4%)。81例腹部CT检查显示肠壁增厚64例(79.0%)、肠黏膜下水肿55例(67.9%)、肠管节段扩张33例(40.7%)和腹腔积液51例,12例显示典型“靶征”。68例(75.6%)伴血液系统损伤,分别有11.1%和4.4%伴有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26例伴肾盂/输尿管扩张。LN的表现,分别有23例(25.6%)和24例(26.7%)表现有急性肾损伤和肾病综合征。在2900例行肾活检患者中73例伴有LE,发现狼疮足细胞病(14.3%)和Ⅱ型(11.8%)LN中LE的发生率显着高于V型(2.6%)和增生型LN(1.7%,P<0.05)。非增生型LN伴LE组肠道症状表现为腹泻(85.7%vs 54.1%,P=0.015)、肾盂/输尿管扩张(47.6%vs 16.2%,P=0.010)和结肠受累的比例(61.9%vs 35.1%,P=0.049)显着高于增生型LN伴LE组。经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88例(97.8%)肠道症状缓解,13例(14.4%)LE复发。73例肾活检的LN伴LE患者与LN不伴LE比较,5 年人(87.3%vs 95.5%,P<0.05)、肾存活率降低(78.7%vs 90.8%,P<0.05)。增生型LN伴LE患者5年肾存活率(59.7%)显着低于非增生型(95.2%)和V型LN组(100.0%,P<0.05)。Cox多因素分析示消化道出血(HR=10.897,P<0.001)、LN 病程(HR=8.257,P=0.001)、肾功能不全(HR=4.727,P=0.002)、心功能不全(HR=3.431,P=0.036)是影响 LN伴LE患者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6%的LN合并LE,其中狼疮足细胞病和Ⅱ型LN的LE发生率更高,更常表现为腹泻、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和结肠受累。增生性LN合并LE肾存活率显着降低。消化道出血、LN病程和心肾功能不全是影响LN伴LE肾脏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唐晓艳,李冀,苟丽娟,张玉,李正红,宋红梅[3](2021)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假性肠梗阻8例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假性肠梗阻(IPO)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6岁以下8例SLE并IPO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诊治方案和预后。结果共8例纳入研究,其中男2例,女6例,发病年龄(13.6±1.7)岁(11~15岁)。8例患儿均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腹痛,其中1例并腹泻。所有患儿立位腹部平片可见气液平面,肠管积气,其中6例提示小肠积气,2例提示结肠积气。所有患儿抗核抗体滴度增高,抗RNP抗体阳性4例,3例抗SSA/Ro52抗体阳性;所有IPO均发生于SLE活动期,4例为SLE首发症状,其中1例因考虑急腹症于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术。4例IPO同时伴肾孟积水、输尿管扩张。所有IPO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均反应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IPO是SLE的一个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及早诊断,联合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张晓晓[4](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少见并发症肠系膜血管炎(Mesenteric vasculitis,MV)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Ureterohydronephrosis,UH)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旨在提高医生对SLE合并MV和UH的认识,引起医生的重视,降低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避免延误病情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临床指导。研究对象及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到2019年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合并MV和/或UH的SLE患者(即研究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利用电子病例系统查阅研究组患者的系统受累情况、血常规、抗ENA抗体谱、炎症指标、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根据SLE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标准(见附录)对每位患者的病情进行系统的评估,得出SLEDAI评分。从同期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不合并MV和UH的SLE患者做为对照,应用相同的调查方法搜集对照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详细记录,同样根据SLEDAI评分标准对每位患者进行评估得出SLEDAI评分。将研究组和对照组从疾病的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SLEDAI评分、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方面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再将研究组患者分为三组,即SLE合并MV和UH患者组、SLE仅合并MV患者组、SLE仅合并UH患者组,同样从疾病的系统受累特点、实验室检查、SLEDAI评分、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方面对三组患者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研究组患者共31例,诊断SLE时的平均初发年龄35.90±14.50岁,范围为1361岁,研究组均为女性。对照组患者共100例,诊断SLE时平均初发年龄36.80±13.80岁,包括95名女性和5名男性。两组SLE初发年龄和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统计学分析显示SLE相关的MV和UH存在相关性。3、研究组患者中,29.03%(9例)患者以MV为首发表现;32.26%(10例)患者在初次诊断SLE时就存在UH,其中5例出现UH相关症状,5例通过辅助检查发现;22.58%患者(7例)在初次诊断SLE时同时存在MV和UH,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研究组患者中74.19%(23例)患者经治疗好转,病情缓解并处于疾病稳定状态,22.58%(7例)患者病情出现了反复发作,3.23%(1例)患者因反复狼疮脑病及胰腺炎死亡。4、研究组患者的发热、肾脏受累、心脏受累及浆膜炎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5、研究组ESR升高、IgG升高、dsDNA阳性、抗SSA阳性及抗SSB阳性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6、研究组比对照组具有更高的SLEDAI评分,研究组58.10%的患者SLEDAI评分≥15分(重度狼疮),对照组20.00%的患者SLEDAI评分≥15分。7、研究组糖皮质激素使用量为142.26±170.85mg/d,对照组糖皮质激素使用量为74.95±156.31mg/d,研究组激素使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所有患者最初都应用了中到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5.81%(8例)的研究组患者接受了3-5天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96.77%(30例)的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其中1例因反复胰腺炎和狼疮脑病死亡,1例合并UH患者出现了出血性膀胱炎,1例合并UH的SLE患者最终实施了双侧输尿管置管术。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方面无显着差异。8、两组患者预后(好转、反复、死亡)存在显着的差异,研究组病情反复及死亡结局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及意义:MV和UH是SLE严重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并发症,研究组在发病年龄和性别方面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表明性别和年龄并非是SLE合并MV和UH的危险因素。研究组在发热、肾脏受累、心脏受累及浆膜炎发生率方面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研究组患者疾病活动和系统受累方面更严重于对照组,同时提示在诊断不明原因的MV或UH时,进行尿常规或尿蛋白检测,有助于协助诊断SLE相关的MV和UH,并注意关注心脏及有浆膜腔的异常。研究组dsDNA阳性、抗SSA抗体阳性及抗SSB抗体阳性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三种抗体可能在两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具体作用机制通过本研究尚不能推断。研究组相比对照组有着更高的SLEDAI评分,在ESR升高及IgG升高的发生率方面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合并MV和/或UH的SLE处于更严重的疾病状态,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研究组100.00%的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80.65%的患者发病初期使用了免疫抑制剂,研究发现早期适宜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很快的控制病情,我们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预后方面,研究组预后较对照组差,再次说明了MV和UH是SLE严重的并发症。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SLE相关的MV和UH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及泌尿外科等,通过本研究能让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并重视SLE的这些少见并发症,一方面可以促进快速准确诊断,降低误诊漏诊的风险,避免延误治疗;另一方面,可以迅速启动适当的治疗,以尽快控制疾病,避免不必要的不可逆的器官损害,改善预后。

么艳茹[5](2020)在《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特征分析及血清IgG2、IgG4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1部分临床研究——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总结分析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47例IgG4-RD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病理检查结果及治疗预后等,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结果:1.共纳入47例IgG4-RD,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发病男女比3.7:1,平均发病年龄为59.60±10.57岁,其中有8例合并过敏性疾病,5例合并恶性肿瘤。2.29例IgG4-RD为多器官受累,常见的受累器官包括胰腺(20例)、淋巴结(13例)、腹膜后纤维化(12例)、泪腺(11例)及颌下腺(11例)等。3.47例IGg4-RD均有受累脏器肿大及其进一步引起的压迫或梗阻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40例伴血清IgG4升高,自身抗体阴性,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19例患者有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其中10例有IgG4+淋巴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IgG4+/IgG+浆细胞比例增高等典型IgG4-RD表现。4.47例IgG4-RD,有3例未治疗,7例为单药糖皮质激素治疗,余37例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最常应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来氟米特及环孢素等。随访发现,4例(57.14%)单药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治疗无反应或复发,而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仅有3例(8.12%)治疗无反应。结论:1.IgG4-RD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合并过敏性疾病及恶性肿瘤。2.IgG4-RD常表现为多器官受累,以胰腺、淋巴结、腹膜后、泪腺及唾液腺等多见。3.IgG4-RD患者血清IgG4升高,自身抗体阴性,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不同器官受累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但病理学表现相似。4.多数IgG4-RD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第2部分实验研究——血清IgG2、IgG4在IgG4相关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血清IgG2、IgG4水平在IgG4-R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确定最佳诊断临界值,为IgG4-RD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IgG4-RD 14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80例及健康对照40例,其中AID组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20例,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12例,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1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17例。收集上述患者血样,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IgG2及IgG4水平。结果:1.14例IgG4-RD患者血清IgG2水平为(5.13±2.74)g/L,其水平与RA(3.99±1.12)、SLE(4.79±1.63)、SS(5.25±1.32)、DM(4.49±1.19)、AIH(5.50±1.60)及健康对照组(3.89±0.79)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4例IgG4-RD血清IgG4水平为(10.21±11.28)g/L,与其作比较,RA(0.50±0.32)、SLE(0.59±0.39)、SS(0.59±0.28)、DM(0.44±0.33)、AIH(0.71±0.55)及健康对照组(0.41±0.26)的血清IgG4水平均低于IgG4-R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血清IgG4诊断IgG4-RD的ROC曲线,当取血清IgG4为2.055g/L时,Youden指数最大,此诊断临界值的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100%,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ROC)为0.964。结论:1.依据血清IgG2诊断IgG4-RD尚不可靠。2.血清IgG4作为IgG4-RD诊断依据,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3.根据ROC曲线,血清IgG4>2.055g/L可作为IgG4-RD的诊断界值。

徐婧梅[6](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3月共17例经临床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1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记录病变累及消化道的具体部位、肠壁厚度、CT征象及伴随表现。结果累及胃8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9例,回肠9例,升结肠9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8例,直肠8例;表现为肠壁肿胀增厚者15例,“同心圆征”12例,“靶征”11例,肠腔扩张伴积气、积液13例,其中假性肠梗阻4例;肠系膜“梳征”或“栅栏样”改变11例,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9例;伴随腹、盆腔积液15例,胸腔积液12例,心包积液3例,泌尿系病变者(输尿管炎性狭窄、膀胱壁增厚、双肾或输尿管积水等)5例。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时典型的CT表现为消化道壁及肠系膜异常,提示病变程度较重。

蒋丹清,和四伟,陈玉芳,林兰,朱丽叶,王先令,范俊华,刘诗权[7](2020)在《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为诊断及预防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7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次诊断并住院治疗的307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7例SLE患者中61例(19.9%)合并消化系统症状,多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合并消化系统症状SLE患者出现血液系统损害、多浆膜炎、肾盂输尿管扩张的概率高于未合并消化系统症状患者(P <0.05)。且白蛋白(Alb)、补体C3、血小板(PLT)降低,以及C反应蛋白(CRP)、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与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相关(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液系统损害、多浆膜炎、Alb降低,以及ALT升高为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研究发现:模型预测的敏感性为70.0%,特异性为92.1%,总正确率为87.5%。结论消化系统症状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SLE患者住院时间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影像学表现多为非特异性。血液系统损害、多浆膜炎、Alb降低、ALT升高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SLE合并消化系统症状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王霞,许书添,胡伟新,刘正钊,李世军,刘志红,章海涛[8](2015)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假性肠梗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假性肠梗阻(IPO)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2004年1月至2014年4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住院确诊为SLE合并IPO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30例SLE合并IPO患者中,女性26例,男性4例,发生IPO时平均年龄(26.1±11.2)岁,SLE中位病程为27.5月,狼疮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11.2±7.4)分。6例有明确诱因(5例不洁饮食、1例上呼吸道感染)。IPO临床症状依次为恶心呕吐(76.6%)、腹痛(66.7%)、腹泻(56.7%)和腹胀(30%)。腹部平片及腹部CT可辅助诊断肠梗阻,阳性率>75%,7例患者同时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96.7%患者存在贫血,9例患者血小板减少,8例患者白细胞减少,4例直接Coombs试验阳性。96.7%的患者补体C3降低,ANA阳性率89.7%,抗ds-NDA抗体阳性率51.7%,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30.4%,狼疮抗凝物阳性率43.8%,抗C1q抗体阳性率47.4%。29例患者接受激素为主[泼尼松0.61 mg/(kg·d)]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10例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1例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情均好转出院,IPO好转中位数时间12d。24例患者长期随访(160月),2例死亡,4例行腹膜透析,5例反复发生IPO,至随访终点,肾脏完全缓解率25%,部分缓解率41.7%。结论:SLE累及消化道导致IPO临床相对罕见,但症状较重,容易误诊,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

张露,包蓓艳,李国富,尤晓青,刘婷[9](2015)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假性肠道梗阻及输尿管肾盂积水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遗传、性激素、环境、感染、药物、食物及遗传背景等)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突出表现有多种自身抗体并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造成全身系统受累。作为全身系统性疾病,临床常常会遇到以消化系统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给临床诊疗带来困难。该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常会危及生命。因此,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将最近收治的1例患者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病例

杨敏,梁胜翔,周润华,莫汉有[10](201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假性肠梗阻(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IPO)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尤其是消化内科及外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8例SLE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男1例,女7例,发病年龄20-52岁,平均35岁,平均病程36mo.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者2例(2/8),入院前被误诊为急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8例患者中肾脏累及者6例(6/8),血液系统累及者5例(5/8),皮肤病变5例(5/8),循环系统累及者4例(4/8),胆囊炎4例(4/8),消化道出血4例(4/8),腹水4例(4/8),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者1例(1/8).8例患者中抗核抗体(+)8例(8/8),抗dsDNA抗体(+)6例(6/8),所有病例均有补体水平下降及血沉升高(8/8).8例患者中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均好转出院,死亡2例,1例并发肠穿孔死亡,1例行剖腹探查并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死亡.结论:IPO是SLE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伴有其他脏器受累,免疫学检查多有异常.早期诊断并及早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干预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及改善预后很重要,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1例(论文提纲范文)

(2)狼疮性肾炎合并狼疮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狼疮性肾炎合并狼疮性肠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1.1 背景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指标
        1.2.3 肠道的影像学检查
        1.2.4 SLE活动性评分
        1.2.5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1.2.6 其它器官损伤评估
        1.2.7 疗效及定义
        1.2.8 相关定义
        1.2.9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肾脏损伤表现
        1.3.3 肠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1.3.4 其它脏器受累
        1.3.5 免疫学特征
        1.3.6 LE亚组分析
        1.3.7 LE的治疗及转归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狼疮性肾炎的病理改变与狼疮性肠炎的联系及远期预后
    2.1 背景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指标
        2.2.3 肾组织病理检查
        2.2.4 疗效
        2.2.5 相关定义
        2.2.6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合并LE的LN病理类型分布
        2.3.2 LN病理与LE临床特征的联系
        2.3.3 内镜检查及肠道病理
        2.3.4 LN伴LE的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
    2.4 讨论
    2.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肠道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研究成果
致谢

(3)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假性肠梗阻8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IPO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实验室检查
    2.5 诊治与预后
3 讨论

(4)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对象分组标准
        2.4 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人口资料
    2、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系统受累情况的比较
    3、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室检查的比较
    4、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SLEDAI评分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
    5、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治疗方案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
    6、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预后的比较
    7、SLE合并MV和 UH、SLE仅合并MV、SLE仅合并UH系统受累、血清学检查、SLEDAI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特征分析及血清IgG2、IgG4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特征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一般资料
        2.合并疾病
        3.受累器官情况及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影像学表现
        6.组织病理学检查
        7.治疗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血清IgG2、IgG4在IgG4 相关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准备
        3.实验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各组样本IgG2、IgG4 水平比较
        2.血清IgG4 诊断IgG4-RD的 ROC曲线绘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6)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的研究及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7)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组患者临床表现
    2.3 实验组患者主要影像学表现
    2.4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2.5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2.6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7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2.8 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价
    2.9 治疗和预后情况
3 讨论

(8)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假性肠梗阻(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和方法
相关定义
疗效定义
结果
IPO的影像学检查结果
IPO治疗及转归
讨论

(9)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假性肠道梗阻及输尿管肾盂积水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
2 讨论

(10)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病例入选标准:
        1.2.2 病例剔除标准:
        1.2.3 记录内容: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2.1 首发表现:
        2.2.2 肠梗阻表现:
        2.2.3 病程中各系统受累情况:
    2.3 血清学检查结果
    2.4 免疫相关检查
    2.5 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果
    2.6 病理检查结果
        2.7.4 外科手术治疗:
        2.7.5 维持治疗方案:
    2.7 治疗情况
        2.7.1 对症支持治疗:
        2.7.2 肾上腺皮质激素:
        2.7.3 免疫抑制剂治疗:
    2.8 随访及预后情况
3 讨论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肠道症状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测因素分析[J]. 王小月,赵瑞敏,金丽君,张惠霞. 中华消化杂志, 2021(12)
  • [2]狼疮性肾炎合并狼疮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分析[D]. 谢敏珠.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假性肠梗阻8例临床研究[J]. 唐晓艳,李冀,苟丽娟,张玉,李正红,宋红梅.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1(01)
  • [4]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临床病例分析[D]. 张晓晓. 青岛大学, 2020(01)
  • [5]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特征分析及血清IgG2、IgG4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D]. 么艳茹. 青岛大学, 2020(01)
  • [6]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D]. 徐婧梅.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J]. 蒋丹清,和四伟,陈玉芳,林兰,朱丽叶,王先令,范俊华,刘诗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01)
  • [8]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假性肠梗阻[J]. 王霞,许书添,胡伟新,刘正钊,李世军,刘志红,章海涛.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5(04)
  • [9]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假性肠道梗阻及输尿管肾盂积水一例并文献复习[J]. 张露,包蓓艳,李国富,尤晓青,刘婷. 现代实用医学, 2015(08)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J]. 杨敏,梁胜翔,周润华,莫汉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10)


系统性红斑狼疮论文 肠道疾病论文 健康论文 预后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几个“小”问题,一篇大文章——评云南牧业应对新形势
下一篇: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