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1](2014)在《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101例临床应用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在临床上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0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给予剥除术治疗,直径大于10 c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同时给予肝门间歇阻断治疗。结果 10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剥除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现象。邻近肝门的血管瘤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远离肝门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恢复时间在邻近肝门和远离肝门的血管瘤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临床疗效显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艾尼娃·克然木[2](2014)在《肝血管瘤的治疗与随访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肝血管瘤手术治疗和随访观察的结果。方法:随访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肝血管瘤病例90例,其中50例随访观察病例为观察组,40例手术治疗病例为手术组。观察组统计在随访观察过程中有无肿瘤相关症状出现,肿瘤大小变化。手术组统计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术后与手术有关相关不适等。结果:两组的预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手术治疗因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产生局部不适症状多,其安全性不如随访观察。结论:无症状性肝血管瘤应随访观察。较大肝血管瘤伴有明显症状、行手术切除。
闫强,熊茂明[3](2010)在《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文中指出
黄建成[4](2010)在《肝血管瘤的综合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术、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疗三种方式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探讨肝血管瘤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治疗的肝血管瘤病例122例,其中91例行手术切除,21例行肝动脉栓塞术,10例行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疗。通过对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的统计分析,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肝动脉栓塞术及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疗与手术切除在手术时间(73.0、39.3vs118.1)、术后住院时间(7.5、10.Ovs15.6)、总住院费用(8865.8、13314.6vs 16444.7)和术后并发症(0、Ovsl2)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动脉栓塞术及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疗与手术切除在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术后住院天数、节省总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有明显优势。结论肝血管瘤的治疗依照个体化原则,根据病人全身状况,血管瘤的数目、大小、位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外生性巨大肝血管瘤、压迫临近器官引起相应症状者首选手术切除。血管瘤较大边界不清剩余正常肝组织少难以承受肝切除、术后复发或再发且数目多、深入肝实质内、靠近重要结构致手术切除风险大者首选肝动脉栓塞术。肝实质内(肿瘤直径<8cm)、多发小血管瘤、术后复发或再发的血管瘤首选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疗;肿瘤虽小,但难与肝脏其他肿瘤相鉴别,可在微波治疗前同时细针穿刺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巨大或者多发肝血管瘤,应用一种方式治疗风险大、血管瘤无法完全消除,可以分二期治疗。
刘兵元[5](2010)在《高热碘油—平阳霉素乳剂介入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高热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与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7年2月-2009年9月来我院行肝动脉栓塞治疗的巨大肝血管瘤患者60例,全部病例均经B超、CT+增强扫描、血管造影证实,AFP均阴性,临床确诊的肝血管瘤的患者,并且肿瘤巨大、多发,位于肝右叶为主,以不愿意手术切除,无腹水、无严重肝功能损害,且自愿接受肝动脉栓塞治疗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的方法,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实验组采用高热碘化油(110℃)-平阳霉素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收集临床资料,以术前患者的血管瘤体积、术后患者的血管瘤体积缩小值、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为观察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以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介入治疗术前,对照组有临床症状者25例,主要包括上腹部胀痛、肝区肿块、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5例无症状者为体检时发现。实验组有临床症状者26例,体检发现4例,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管瘤体积最大直径8.49±3.10cm,实验组血管瘤体积最大直径8.48±4.70cm,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术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消失5例,明显好转23例,无效2例。实验组患者症状消失6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4例,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管瘤体积最大直径缩小率>50%者12例,<50%者18例。实验组血管瘤体积最大直径缩小率>50%者23例,<50%者7例,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有轻、中度的肝区疼痛、低热、轻度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实验组患者术后无特殊及严重的并发症及副反应。结论:高热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与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两种方法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血管瘤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实验组血管瘤体积缩小更明显,其疗效肯定,损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作为巨大肝血管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隋承军,杨甲梅[6](2009)在《肝血管瘤诊治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血管瘤(1iver hemangioma)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3%~20%[1],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1:56[2]。在组织学上,肝内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其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
叶松[7](2008)在《肝血管瘤治疗方式的探讨(附23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指征以及手术经验的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31例肝血管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该组231例肝血管瘤患者的平均年龄43.85岁,女性较男性多,占73.59%,单发病变166例(71.86%),多发(≥2个)病变65例(28.14%)。病变位于右肝118例(51.08%),左肝50例(21.65%),中肝叶9例(3.90%),尾状叶10例(4.33%),累及双侧肝44例(19.05%),其中左三叶3例,右三叶4例。瘤体直径≥10cm者81例(35.06%),其中肿瘤直径≥15cm者31例(13.42%)。本组共219例接受治疗,行肝叶切除174例(79.45%),包括9例术中行主要瘤体切除+余肝小血管瘤缝扎术,4例行肝血管瘤剥离术,8例行左三叶切除术,8例行右三叶切除术,9例行中肝切除术,7例行尾状叶切除术;肝动脉栓塞44例(20.09%);肝移植1例(0.46%)。未行治疗的12例。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绝大多数肝血管瘤可被安全、完整地切除,肝动脉结扎、肝动脉栓塞等治疗方法疗效多不理想,且有导致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关利君,马和平,张学军[8](2008)在《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文综述了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动脉栓塞技术的一些新进展,并回顾了血管瘤捆扎术、射频消融、微波治疗等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目前微创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叶松,何小东,张振寰[9](2007)在《肝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探讨》文中提出
荆良,周伟平,吴孟超[10](2006)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文中提出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外科技术及手术技巧的提高,手术切除已经成为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式、术中肝脏血流控制方法、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的一些新进展,并回顾了血管瘤捆扎术、微波固化、射频消融、动脉栓塞等治疗方法的优缺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诊断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肝血管瘤手术组图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1 外科手术治疗 |
| 1.1 手术指征: |
| 1.2 手术方法: |
| 1.2.1 手术切除术: |
| 1.2.2 肝血管瘤剥除术: |
| 1.2.3 肝动脉结扎术及肝血管瘤捆扎术: |
| 2 射频消融术 |
| 3 血管瘤微波固化术 |
| 4 肝动脉栓塞术 (TAE) |
| 4.1 肝动脉栓塞术 (TAE) 的理论基础为: |
| 4.2 目前常用栓塞剂: |
| 4.3 栓塞方法: |
| 4.4 疗效和并发症: |
| 5 其他治疗方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一 研究背景 |
| 二 研究意义 |
| 三 研究目的 |
| 材料与方法 |
| 一 材料 |
| 1 病人入选的基本条件 |
| 2 一般资料 |
| 二 方法 |
| 1 栓塞剂的制备 |
| 2 器械和设备 |
| 3 术前准备 |
| 4 手术步骤 |
| 5 并发症及术后处理 |
| 6 观察指标 |
| 7 统计学方法 |
| 8 研究路线 |
| 结果 |
| 一 患者一般情况 |
| 二 影像表现 |
| 三 临床疗效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导师评阅表 |
| 1 病因与临床表现 |
| 2 诊断 |
| 3 治疗 |
| 3.1 肝血管瘤切除术 |
| 3.2 肝血管瘤缝扎术 |
| 3.3 肝动脉结扎术 |
| 3.4 肝血管瘤微波固化术及射频治疗 |
| 3.5 肝动脉栓塞术 (TAE)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肝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探讨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1 外科手术治疗 |
| 2 肝动脉栓塞治疗 |
| 3 微波固化术或射频治疗 |
| 4 其它治疗方法 |
| 1 肝血管瘤治疗方法 |
| 1.1 肝血管瘤切除术 |
| 1.2 肝血管瘤捆扎术 |
| 1.3 肝动脉结扎术 |
| 1.4 血管瘤微波固化术及射频治疗 |
| 1.5 肝动脉栓塞术 |
| 2 肝血管瘤治疗方法的探讨 |
| 2.1 并发症 |
| 2.2 治疗效果 |
| 3 总结 |
| 1 手术疗法 |
| 1.1 手术方式 |
| 1.2 术中控制血流方法 |
| 1.2.1 常温下第一肝门阻断法 |
| 1.2.2 半肝血流阻断 |
| 1.2.3 全肝血流阻断 |
| 1.2.4 超声谐波 |
| 1.3 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切除 |
| 2 血管瘤捆扎术 |
| 3 肝动脉结扎术 |
| 4 微波固化术或射频治疗 |
| 5 肝动脉栓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