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综述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萍[1](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郭凤霞,崔伟锋,叶静[2](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数据的真实世界中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2月经该院治疗的3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是否接受温针灸治疗,分为温针灸组和非温针灸组。计算治疗4周后的中医整体疗效、简化的临床疾病活动指数(SDAI)及临床的疾病活动指数(CDAI),判定疗效。采用倾向评分法(PS)来平衡混杂因素,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评价其疗效,并分别采用分层回归法、PS逆处理概率加权法(IPTW)、倾向评分标准化加权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温针灸组与非温针灸组总有效率匹配前分别为93%(93/100)、85%(170/200),组间比较OR=2.34,P=0.020<0.05;匹配后,有效率分别为93%(93/100)、83%(83/100),OR=2.72,P=0.002<0.05;CPR、CDAI、SDAI治疗后都有明显降低,且均为温针灸组优于非温针灸,P<0.05。敏感性分析,倾向评分分层法和加权法均P<0.05,提示温针灸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研究的结果具有较强稳定性。结论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温针灸对于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余泽芸,武平,胡远樟,王颖旎,罗云,唐玉芝,王越月[3](2020)在《基于CiteSpace分析针灸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梳理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相关信息,促进该学科的发展。方法以CNKI数据库中针灸治疗RA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工具绘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736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总结分析后,总结出了5个研究热点。结论针灸治疗RA方法众多,机制复杂,动物实验研究较多,临床研究较少,可借助新兴科学技术揭示其本质,推动其发展。

倪连丽[4](2020)在《胡蜂毒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滑膜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胡蜂粗毒及其分段提取物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滑膜细胞MH7A凋亡和炎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抑制MH7A细胞增殖和炎症作用最佳的胡蜂毒提取物,并初步探究其诱导MH7A细胞凋亡和降低炎症反应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通过TNF-α诱导MH7A细胞发生炎症反应并有过度增殖现象,造成RA模型。造模成功后,将胡蜂粗毒、<3 k Da胡蜂毒、3~10 k Da胡蜂毒和>10 k Da分别命名为胡蜂粗毒、胡蜂毒Ⅰ、胡蜂毒Ⅱ和胡蜂毒Ⅲ。1.胡蜂粗毒、胡蜂毒Ⅰ和胡蜂毒Ⅱ体外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筛选。采用超速离心管法将胡蜂粗毒按分子量大小(<3 k Da、3~10 k Da、>10 k Da)分为胡蜂毒Ⅰ、胡蜂毒Ⅱ和胡蜂毒Ⅲ。因胡蜂毒Ⅲ含有大量过敏介质,故不作为活性筛选对象。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并确定胡蜂粗毒抑制MH7A细胞增殖的最佳作用时间;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和IL-6表达情况,分别考察胡蜂粗毒、胡蜂毒Ⅰ和胡蜂毒Ⅱ对RA作用最佳有效部位。2.胡蜂毒Ⅱ体外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初探。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JAK2/STAT3和Bax/Bcl-2信号通路p-JAK2、p-STAT3、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胡蜂粗毒作用于MH7A细胞24 h后其半数抑制率与作用48 h和72 h无明显性差异;胡蜂粗毒、胡蜂毒Ⅰ和胡蜂毒Ⅱ均能抑制MH7A细胞的增殖;抑制TNF-α诱导的MH7A细胞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且呈现剂量依赖性。但胡蜂毒Ⅱ活性效果优于胡蜂毒和胡蜂毒Ⅰ。2.胡蜂毒Ⅱ可增加TNF-α诱导的MH7A细胞的凋亡率,且能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中的JAK2和STAT3的磷酸化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同时上调Bax蛋白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且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胡蜂毒可以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下调TNF-α诱导的MH7A细胞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并且可调控线粒体内Bax、Bcl-2蛋白诱导TNF-α刺激的MH7A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作用。研究发现,胡蜂毒Ⅱ是发挥抗RA作用的有效部位,为进一步开发胡蜂毒活性单体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母叶[5](2020)在《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自愿参加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受试者60例,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火刃针点刺患肢手三阳经筋结点及病变局部阿是穴治疗。对照组运用毫针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及辩证取穴为主。疗程:两组每周治疗2次,两次治疗间隔需超过24h,1周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评估方法:分别在治疗前、后抽血化验,检测并统计分析两组血沉(ESR)、类风湿性因子(RF)及C反应蛋白(CRP),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对两组受试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为79.3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降低更显着(P<0.05)。4.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VA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VAS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VAS水平,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5.血清ERS、CRP和RF水平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前ERS、CRP和RF水平,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ERS、CRP和RF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ERS、CRP和RF水平皆下降更显着(P<0.05)。结论:火刃针可有效改善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晨僵等症状和体征,降低患者炎症指标。

尚昱志[6](2020)在《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应用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观察研究,初步评价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R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后期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前期临床研究证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标准的RA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LEF)等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壮医立体综合疗法(内服壮药龙钻通痹颗粒、外用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配合服用壮医发旺食疗方)治疗。本研究治疗观察时间为8周,以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关节压痛数(TJC)、关节肿胀数(SJC)、晨僵时间、患者对疾病总体评价(Pt GA)、健康评估问卷(HAQ)、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壮医证候积分等疗效指标和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为观察指标,对比治疗前、治疗中期(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两组观察指标变化,综合评价壮医立体综合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完成试验组、对照组临床观察各30例,两组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在完成4周治疗时,两组RF、CRP、ESR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RF、CRP、ESR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后,两组RF、CRP、ESR较在完成4周治疗时和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RF、CRP、ESR均低于对照组且其中ESR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评分指标比较结果:在完成4周治疗时,两组TJC、SJC、晨僵时间、Pt GA、HAQ、DAS28、壮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试验组TJC、SJC、晨僵时间、Pt GA、HAQ、DAS28、壮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后,两组TJC、SJC、晨僵时间、Pt GA、HAQ、DAS28、壮医证候积分较在完成4周治疗时和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试验组TJC、SJC、晨僵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t GA、HAQ、DAS28、壮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并且Pt GA、HAQ、DAS28、壮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在治疗8周后,通过疾病活动度疗效评价得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壮医证候疗效评定得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67%、80.00%,两种疗效评价所得的试验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两组疾病活动度疗效和壮医证候疗效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感染、肾功能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均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小于对照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MTX、LEF治疗基础上应用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RA可更有效的降低RA患者的RF、CRP、ESR、DAS28和改善患者症状及身体功能,并可显着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而显着提高治疗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

熊勇[7](2020)在《电针抑制IL-33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减缓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骨和软骨破坏及滑膜组织增生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肥大细胞及其合成、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约占正常关节滑膜细胞总数的3%,其作用可能是参与修复组织损伤或清除病原体;而在RA患者的滑膜组织中,MCs的数量可能是健康人的625倍。现有实验研究证实,针刺“足三里”穴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在抗RA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发挥抗炎、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尚未明了,其抗RA的机制是否与调节肥大细胞功能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为此,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CIA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的潜在机制。目的以牛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为模型,从CIA大鼠的足跖肿胀度、关节指数、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炎症因子等方面考察电针“足三里”穴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通过体内实验观察电针对CIA大鼠治疗作用及对滑膜肥大细胞数目及功能的影响,体外实验评估电针对IL-33诱导的肥大细胞激活的影响,结合mi R-155 mimic转染后的肥大细胞对IL-33刺激的反应性,阐明电针发挥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作用的部分分子机制。方法1.选取清洁级雌性SD大鼠,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四组,即空白对照组、CIA模型组、CIA模型+电针治疗组、CIA模型+假针刺组,每组30只。常规饲养7天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弗氏不完全佐剂的混合乳化液于尾根部皮下注射进行造模,即制作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采用关节炎指数对大鼠关节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每两天一次,直至取材前。2.造模结束后,空白对照组、CIA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干扰,CIA模型+电针治疗组选取“足三里”穴给予电针刺激;其具体参数为:2Hz,1m A,5min;2Hz,1.5m A,5min;2Hz,2m A,20min,以此为一次完整的循环。每天一次,从造模第一天开始持续到取材前一天,一共34天。CI A模型+假电针组大鼠予以针灸针浅刺“足三里”穴但不予通电刺激,其余操作同CIA模型+电针治疗组。每次治疗前均测量各组大鼠体重及足趾肿胀程度,直至取材前一天。末次电针治疗结束后24h,用5%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后将其置于大鼠板上固定,经腹主动脉取血后离心采集各组大鼠血清。一部分大鼠取其左侧膝关节组织,另一部分大鼠取其左侧滑膜组织,各组织经固定、脱钙、包埋,制成切片;提取大鼠脾脏及分离脾脏单个核细胞;收集无菌腹腔液。实验一1.利用关节炎指数对大鼠关节损伤程度进行评价;称重法测定大鼠体重,足容积法测定大鼠足跖肿胀度;2.HE染色观察膝关节滑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3.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I型胶原抗体(total anti-CII Ig G,anti-CI I Ig G1,anti-CII Ig G2a)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7)的含量;4.流式细胞学检测脾脏淋巴细胞RORγt及IL-17的表达。实验二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组织IL-33的释放;2.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33的含量及滑膜组织中IL-33、TNF-α、IL-1β、IL-6、IL-17的含量;3.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滑膜组织IL-33m RNA的表达;4.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滑膜组织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情况。实验三1.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的分离及甲苯胺蓝染色鉴定;2.ELISA法检测IL-33刺激肥大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MC P-1、IL-6、IL-13的分泌及组胺的释放;3.分光光度法测定肥大细胞体外β-己糖胺酶的释放;4.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IL-33刺激肥大细胞对其ST2及mi R-155表达的影响;5.蛋白质印迹法评价IL-33诱导的肥大细胞NF-κB p65转录及P38 MA PK信号激活情况。实验四1.RT-PCR检测mi R-155 mimic肥大细胞转染后mi R-155表达;2.ELISA法检测IL-33刺激经mi R-155 mimic转染的肥大细胞炎症因子释放;3.蛋白免疫印迹法评价IL-33刺激经mi R-155 mimic转染的肥大细胞NF-κB p65及P38激活情况。结果1.电针足三里减缓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CIA模型组大鼠的足趾在造模后逐渐肿胀,肿胀程度于第21天达到峰值,以后逐渐消退;局部皮肤充血、红肿,关节炎评分在第24天达到峰值;体重逐渐减轻。CIA模型+假针刺组大鼠与CIA模型组大鼠的状况表现基本相同。CIA模型+电针治疗组在未治疗前和CIA模型组大鼠状况表现基本相同,经电针治疗后,CIA大鼠足跖肿胀程度减轻(P<0.05)、关节炎评分减小(P<0.05)、体重下降减缓(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CIA模型组相比,CIA模型+电针治疗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增生减轻、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电针能够不同程度地下调血清中Ⅱ型胶原抗体(总抗CII Ig G抗体浓度、抗CII Ig G1抗体浓度、抗CII Ig G2a抗体)的含量(P<0.01、P<0.05、P<0.01),抑制CIA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7)的释放(P<0.01、P<0.01、P<0.01、P<0.05)。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表明,电针能够明显下调CIA大鼠CD3+CD4+T细胞中CD4+RORγt+细胞比例及CD4+IL-17+细胞比例(P<0.01、P<0.05)。2.电针抑制CIA大鼠IL-33产生及滑膜肥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IA模型组与CI A模型+电针治疗组滑膜组织中IL-33的含量明显升高;而与CIA模型组相比,CIA模型+电针治疗组IL-33的含量显着下降(P<0.01)。ELISA检测大鼠血清及滑膜组织中IL-33的含量,其结果趋势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P<0.01),且血清中IL-33的含量和滑膜组织中IL-33的含量呈现正相关(r=0.9196,p=0.0012)。进一步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I A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明显降低血清中IL-33m RNA表达水平(P<0.01)。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与CIA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明显减轻CIA大鼠滑膜组织肥大细胞浸润,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P<0.05、P<0.01)。ELI SA检测结果显示,与CIA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明显减少滑膜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7的释放(P<0.01、P<0.01、P<0.05、P<0.05),且经分析发现,滑膜肥大细胞的数量与滑膜组织中炎症因子的释放呈现正相关。3.电针抑制IL-33诱导的肥大细胞炎症。分离各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与IL-33共培养,使用甲苯胺蓝染色鉴定分离的肥大细胞,使用ELISA检测肥大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结果显示,与CIA模型组相比,CIA+电针治疗组中肥大细胞TNF-α、IL-5、IL-1β、IL-6、MCP-1和IL-13的分泌及组胺的释放均明显减少(P<0.05、P<0.01、P<0.01、P<0.01、P<0.05、P<0.01、P<0.05)。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显示,与CIA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明显抑制肥大细胞体外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P<0.05)。ELISA检测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上清中相关抗体的含量,结果显示,上清中IL-5及IL-13的含量均分别与抗CⅡIg G1和抗CⅡIg G2a含量呈正相关。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IL-1β和IL-6的含量均与CD3+CD4+T细胞中CD4+IL-17+细胞比例成正相关。RT-PCR检测结果显示,电针能明显下调肥大细胞mi R-155的表达但是对IL-33受体ST2没有影响(P<0.01)。免疫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电针可明显下调肥大细胞胞浆蛋白p-IKKα/β的表达水平(P<0.001)及胞核蛋白NF-κB p65的表达水平(P<0.005)和减小胞浆中p-P38/p38比值(P<0.005),以及提高胞浆蛋白IκBα的表达水平(P<0.01)。4.电针经由mi R-155抑制IL-33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减缓大鼠CIA。分离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对CIA+电针治疗组肥大细胞进行mi R-155mimic转染使其mi R-155过表达(P<0.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CIA+电针治疗组相比,在IL-33刺激下,经mi R-155 mimic转染后的肥大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MCP-1、IL-5和IL-13的释放量明显上升(P<0.01、P<0.01、P<0.01、P<0.05、P<0.05、P<0.05)。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与CIA+电针治疗组相比,在IL-33刺激下,经mi R-155 mimic转染后的肥大细胞胞浆蛋白中p-P38/P38的值及p-IKKα/β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05、P<0.005),而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胞核蛋白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05)。结论1.电针“足三里”穴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电针“足三里”穴减轻CIA大鼠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抑制其体内Ⅱ型胶原抗体的含量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7的分泌,抑制C IA大鼠脾脏Th17细胞激活,是其发挥调节CIA大鼠亢进的免疫功能效应的关键。2.电针通过减少CIA大鼠滑膜组织肥大细胞的浸润,减少局部滑膜组织及全身血液中IL-33的生成,抑制IL-33诱导的肥大细胞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3.mi R-155参与了电针抑制CIA大鼠中IL-33诱导的肥大细胞炎症反应。综上,我们推测电针可能经由mi R-155抑制IL-33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从而减缓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吾力哈尔·沙山拜[8](2020)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特征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喀什地区维吾尔医医院住院患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般资料、维医体液质分型年龄规律、各证候的临床特征、用药特点等,对大课题项目提供类风湿性关节的维医体液质辩证分型、维医诊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及喀什市维吾尔医医院选派的研究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表填写培训,将纳入研究的病例,填写回顾性调查表(见附录),统一由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研究人员应用Epidate-3.0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维医体液质分型、证候特征、用药特点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等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利用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取双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在性别构成比方面,男性为90例(22.4%),女性为312例(77.6%),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是1:3。最小年龄是25岁,最大年龄88岁;46-60岁为157例(39.1%),性别构成方面,女性多于男性,总体病发高峰是46-60岁。病程最短者8天,最长者23年,1-10年为278例(69.2%),10-20年为60例(16.2%),病程以1-10年为主。40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维医体液质分型中,最多的是异常黏液质262例(66.9%),其次是异常沉液质98例(24.4%),最少的是异常胆液质42例(10.4%)。三大体液质分型的亚型分类中,最多见的是涩味黏液质型118例(29.36%),无味黏液质型72例(17.91%),石膏状黏液质型42例(10.45%),咸味黏液质型30例(7.5%),韭菜色胆液质型38例(9.5%)。本研究中的患者年龄范围以31-60岁范围为主,所占比例为71.39%,小于30岁的患者中无味黏液质型、异常沉液质型最多,46-75岁的患者中最多的是涩味黏液质型。维医体液质分型与证候特征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研究成熟剂使用人数为274例,所占比例为68.7%。本研究中清除剂使用人数为170例,所占比例为42.5%。各维医体液质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口服药有一定的规律。结论:本次研究发现,40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老年多于其他年龄阶段,女性多于男性。异常黏液质、异常脾液质占比最高,无味黏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当中中年人占比最高,异常沉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石膏状黏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涩味黏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当中老年人占比最高。以上年龄结构完全符合维吾尔医理论上各体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及互相转化的规律,对今后的异常体液质的辨证分析提供了年龄参考。本次研究发现,各异常体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主要症状外,还有本亚型的属性症状,以上次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体液分型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本研究再次证明了成熟剂,清除剂疗法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疗方案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贾士枞[9](2019)在《穴位贴敷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寒邪偏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在临床上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寒邪偏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联合口服雷公藤多苷片,与仅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进行对比,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穴位贴敷疗法联合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寒邪偏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穴位贴敷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寒邪偏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试验,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为运用中医外治法联合口服用药治疗寒邪偏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新的、安全、舒适、接受度广的治疗方案。方法:对自愿来参与本试验且满足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每次1片,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治疗5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穴贴每天贴敷穴位6-8小时,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两天,治疗5个疗程。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34例,显效14例,占41.2%;有效16例,占47.1%;无效4例,占11.8%;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34例,显效7例,占20.6%;有效17例,占50.0%;无效10例,占29.4%;总有效率为70.59%。两组经统计学分析P=0.028<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临床观察与统计分析,穴位贴敷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寒邪偏胜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穴位贴敷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寒邪偏胜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单纯口服雷公藤多苷片。

刘金星[10](2019)在《针刺对RA小鼠Th1/Th2相关细胞分子和Foxp3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RA小鼠关节炎性症状的改善情况,检测针刺后RA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的表达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分化状态,探讨针刺后Treg细胞对Th1/Th2细胞分化格局的影响,以期为针刺改善RA关节炎的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模型组、针刺组两组采用牛Ⅱ型胶原和弗氏佐剂制备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空白组常规饲养。针刺组选取小鼠双侧的“肾俞”“足三里”穴运用毫针干预。每天毫针针刺30分钟,连续针刺6天为一疗程,共针刺3个疗程,每治疗一疗程结束后休息1天。余各组同针刺组束缚但不治疗。在造模前后、治疗前后,即(第1、14、21、42天)分别测量小鼠的体质量与足容积、并观测小鼠的关节炎症指数(AI)评分。取膝关节组织,用HE染色法,观察踝关节组织形态学的变化;采用联酶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中IL-2、IL-4、IFN-γ和TNF-α的含量;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实验方法,检测细胞中IL-2、IFN-γ、IL-4基因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针刺对Treg细胞标记分子Foxp3表达的影响。结果:1.小鼠体质量、足容积、AI评分及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减轻(P<0.01);足容积明显提高(P<0.01);AI评分亦提高明显(P<0.01);关节软骨损伤、滑膜组织炎细胞侵润、纤维组织增生皆显着提高(P<0.01),滑膜细胞和巨噬细胞存在增生(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体质量增加明显(P<0.05);足容积减小(P<0.05);AI评分降低(P<0.01);炎细胞侵润降低(P<0.05),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减轻(P<0.01)。2.RA小鼠外周血中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浓度及基因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清中IL-2、TNF-α、IFN-γ浓度均增加,IL-4浓度降低(P<0.01);细胞中IL-2、IFN-γ基因表达升高(P<0.05),IL-4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外周血清中IL-2、TNF-α、IFN-γ浓度均较低(P<0.05),IL-4浓度增加(P<0.05);细胞中IL-2、IFN-γ基因表达降低(P<0.05),IL-4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RA小鼠外周血中Treg细胞标记分子Foxp3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CD4+CD25+Foxp3+阳性表达升高(P<0.01)。结论:1.针刺能改善RA小鼠关节炎性症状,能使小鼠体质量的增加,膝关节的红肿消退,AI评分降低,并能减少小鼠膝关节组织中炎性细胞的侵润和纤维组织的增生,改善滑膜的损伤和骨关节的破坏。2.针刺可以降低小鼠血清中Th1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及基因表达、提高Th2标志性细胞因子含量和Treg细胞标记分子Foxp3表达。由此推测,针刺可能通过刺激Treg细胞的表达,改善Th1/Th2细胞的分化失衡,减轻膝关节的炎症反应。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本病的机理组成部分之一。

二、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真实世界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及调查内容
    1.5 分组和治疗
    1.6 疗效评价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例分布情况
    2.2 基线可比性分析
3 疗效分析
    3.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CRP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SDAI、CDAI比较
4 讨论

(3)基于CiteSpace分析针灸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方法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RA治疗中采用针灸治疗的年代发文量可视化分析
    2.2 针灸治疗RA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1)在针刺治疗RA的研究中,手针处于主导地位,但火针、薄氏腹针、温针、电针等方法的疗效也不容忽视。
        (2)艾灸治疗RA方法多样,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
        (3)在针灸治疗RA的临床探索中,发现针、灸联合中药或西药可提高疗效。
        (4)针灸治疗RA主要集中在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5)借助现代生物学技术,如放射性核素显像、基因芯片技术、血液流变学、病理形态学检测等有利于RA的早期诊治和疗效评估。
3 讨论
4 总结

(4)胡蜂毒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滑膜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胡蜂粗毒制备
    2.2 胡蜂毒Ⅰ、胡蜂毒Ⅱ和胡蜂毒Ⅲ制备
    2.3 MH7A细胞的复苏、培养和冻存
    2.4 MTT法检测MH7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
    2.5 ELISA法检测TNF-α诱导MH7A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TNF-α诱导MH7A细胞凋亡率
    2.7 Western blotting检测TNF-α诱导MH7A细胞的凋亡和炎症蛋白表达
    2.8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胡蜂毒Ⅰ、胡蜂毒Ⅱ和胡蜂毒Ⅲ的回收率
    3.2 胡蜂粗毒、胡蜂毒Ⅰ和胡蜂毒Ⅱ对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胡蜂粗毒、胡蜂毒Ⅰ和胡蜂毒Ⅱ对TNF-α诱导MH7A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3.4 胡蜂毒Ⅱ对TNF-α诱导MH7A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胡蜂毒Ⅱ对TNF-α诱导MH7A细胞JAK2/STAT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胡蜂毒Ⅱ对TNF-α诱导MH7A细胞Bax/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胡蜂毒Ⅱ是抑制RA增殖和炎症的有效部位
    4.2 胡蜂毒促进TNF-α诱导的MH7A细胞凋亡
    4.3 胡蜂毒降低TNF-α诱导的MH7A细胞炎症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溯源及分类
        1.2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针灸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研究
        1.3.1 传统医学对针灸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论述
        1.3.2 单纯针刺治疗
        1.3.3 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
        1.3.4 其他综合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调查
        2.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2.2.1 遗传因素
        2.2.2 环境因素
        2.2.3 免疫因素
        2.2.4 感染因素
        2.3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研究
        2.3.1 药物治疗
        2.3.1.1 非甾体类药物治疗
        2.3.1.2 抗风湿药物治疗
        2.3.1.3 糖皮质激素治疗
        2.3.1.4 植物药治疗
        2.3.2 免疫净化治疗
        2.3.3 物理治疗
        2.3.4 外科手术治疗
    3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RA 诊断标准
        1.2.2 RA 分级诊断标准
        1.2.3 RA 证型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1.7 盲法
        1.8 分组
        1.8.1 随机分组方法
        1.8.2 病例收集数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观察组(火刃针治疗)
        2.1.2 对照组(毫针针刺治疗)
        2.1.3 疗程
        2.1.4 健康宣教
        2.2 疗效评定与观察
        2.2.1 人口学资料
        2.2.2 疗效评价方法
        2.3 病例随访
        2.4 疗效观察
        2.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评估比较
        3.2 临床疗效评估比较
        3.3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评估比较
        3.4 VAS评分比较
        3.5 血清学评估比较
    4 两组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1 外邪侵袭与气机不畅和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关系密切
        1.1 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是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产生的重致病因素
        1.2 气机不畅是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产生的主要病机
        1.3 “温阳散寒除湿,理筋解结调气”法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概述
    2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选用依据
        2.1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依据
        2.2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选穴原则
        2.3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优势
    3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评价
        3.1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价
        3.2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的评价
        3.3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VAS评分的评价
        3.4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验室指标ERS、CRP、RF的评价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常见针灸不良事件/反应及处理
综述 针刺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研究用药及耗材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评价指标
        3.3 安全性评价指标
    4 疗效评价
        4.1 疾病活动度疗效评价
        4.2 壮医证候疗效评定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纳入病例情况
        1.1 一般情况比较
        1.2 疗效指标基线比较
    2 两组治疗后指标比较
        2.1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2.2 两组观察、评分指标比较
        2.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2.4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RA的认识与治疗
        1.1 现代医学对RA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RA的治疗
    2 壮医对RA的认识与治疗
        2.1 壮医对RA的认识
        2.2 壮医对RA的治疗
    3 壮医RA立体综合疗法分析
        3.1 壮药龙钻通痹颗粒研究
        3.2 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研究
        3.3 壮医发旺食疗方研究
        3.4 立体综合疗法构建依据分析
    4 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4.1 疗效分析
        4.2 安全性分析
        4.3 壮医立体综合疗法中各疗法的疗效探析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少数民族医药多联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7)电针抑制IL-33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减缓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实验一 电针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CIA)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实验二 电针抑制CIA大鼠IL-33 产生及滑膜肥大细胞浸润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实验三 电针抑制IL-33 诱导的肥大细胞炎症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实验四 电针经由MIR-155 抑制IL-33 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减缓大鼠CIA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和科研经历
致谢

(8)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特征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调查工具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病例试验标准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类风湿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
        3.3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亚型分类
        3.4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与年龄分布相关性分析
        3.5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的证候分布
        3.6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的证候特征
        3.7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的成熟剂、清除剂使用分布
        3.8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的用药特点
    4 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评价
讨论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1.1 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分析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病程分布特点分析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及证候特点分析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与年龄构成的相关性分析
    3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成熟剂、清除剂疗法使用分析
    4 类风湿性关节炎体液质相对应的维医用药特点分析
    5 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评价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穴位贴敷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寒邪偏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2.1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3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3.1 中医内治法
        3.2 中医外治法
        3.3 联合疗法
        3.4 综合疗法
    4 小结
临床研究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统计结果
讨论
    1 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
    2 用药依据
    3 选穴依据
    4 疗效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针刺对RA小鼠Th1/Th2相关细胞分子和Foxp3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1.1 Th细胞亚群平衡失调与RA发病密切相关
        1.2 Treg调节Th分化失衡可能是RA发病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
        1.3 针灸治疗RA疗效显着,但机制有待深入
    2.主要研究内容
        2.1 针刺对RA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2.2 针刺对RA小鼠关节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3 针刺对RA小鼠T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
    3.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针刺对实验RA小鼠关节炎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饲养与分组
        2.2 实验动物造模
        2.3 干预方法
        2.4 指标检测方法
        2.5 数据统计处理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体质量的变化
        3.2 足容积的变化
        3.3 关节炎指数评分
        3.4 关节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
实验二 针刺对CIA模型小鼠外周Treg、Th1和Th2 细胞相关分子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饲养与分组、造模、干预方法
        2.2 实验样本制备方法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统计处理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INF-γ、IL-2、IL-4、TNF-α统计结果
        3.2 细胞实验结果
        3.3 PCR结果
讨论
    1.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关于“痹病”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关于痹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痹病的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2.针灸治疗RA的研究
        2.1 针灸治疗RA效果显着
        2.2 针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
    3.西医对RA的认识
        3.1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
        3.2 RA的发病机制
        3.3 RA的治疗
    4.动物模型的选择
        4.1 RA模型物种的选择
        4.2 模型的选择
    5.穴位选择
    6.针刺对实验性RA小鼠炎症的影响
        6.1 针刺对实验性RA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6.2 针刺对RA小鼠AI评分及足容积的影响
        6.3 针刺对RA小鼠形态学的影响
        6.4 针刺对RA小鼠外周血中INF-γ、TNF-α和IL-2、4 的影响
        6.5 针刺对RA小鼠外周血中Treg细胞标记分子CD4+CD25+Foxp3 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真实世界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J]. 郭凤霞,崔伟锋,叶静. 辽宁中医杂志, 2021(05)
  • [3]基于CiteSpace分析针灸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J]. 余泽芸,武平,胡远樟,王颖旎,罗云,唐玉芝,王越月.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8)
  • [4]胡蜂毒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滑膜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D]. 倪连丽. 大理大学, 2020(05)
  • [5]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母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尚昱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电针抑制IL-33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减缓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D]. 熊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特征的回顾性研究[D]. 吾力哈尔·沙山拜.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穴位贴敷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寒邪偏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D]. 贾士枞.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针刺对RA小鼠Th1/Th2相关细胞分子和Foxp3表达的研究[D]. 刘金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类风湿论文 肥大细胞论文 胡蜂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小波信号奇异性分析在配电线路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