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民[1](2020)在《“双葛解酒方”治疗非昏迷期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观察双葛解酒方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非昏迷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救治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急诊门诊60例急性酒精中毒非昏迷期病人,采用SPSS随机数字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命监测情况下治疗,治疗组口服配制的双葛解酒方(开水250ml冲调,温服),对照组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维生素注射液C 10ml+注射用维生素B6 0.2g静脉滴注。分别记录二组患者治疗60min、120min、150min时间点的中医证候评分和呼气酒精浓度,根据评分值及呼气酒精浓度变化情况进行疗效、时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并观察二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在60min治疗前后比较具有差异性(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120min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150min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中医时效比较:两组在60min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在治疗12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50min相比较,具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呼气酒精浓度比较:两组在60min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在120min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150min治疗前后比较具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4.安全性评价:两组血生化、血糖、心电图在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双葛解酒方组和对照组在治疗非昏迷期急性酒精中毒皆能取得有效疗效,且双葛解酒方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优于对照组。2.双葛解酒方组在治疗时效和降低呼气酒精浓度上较对照组更为显着。3.经研究后发现,双葛解酒方在临床安全性高,解酒效果良好,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周金艳[2](2019)在《醒酒颗粒在急诊观察室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醒酒颗粒在急诊观察室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以期寻求更多缓解患者症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中医诊疗急性酒精中毒提供思路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03月至2019年03月于四川省中医院急诊科观察室的76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严格遵循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用SPSS23.0软件包生成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酒颗粒。观察疗程为24h,分别于入院时、1h、3h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以下简称ICARS)评分、中医症侯积分变化,观察患者催醒时间、症状完全消失时间、留观时间,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可比性分析: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比较分析:(1)催醒时间:观察组催醒时间较对照组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完全消失时间:观察组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留观时间:观察组患者留观时间较对照组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CARS评分: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ICAR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中医症状积分,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总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4.12%,其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说明醒酒颗粒在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
张荣珍,刘清泉,黄昊[3](2018)在《急性酒精中毒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文中指出1概述本项目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金中医药标准修订项目》,编号T/CACM-2015(083)。本标准主要针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提供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主要目的是推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急性酒精中毒中医诊断与治疗,规范急性酒精中毒中医临床诊疗过程。急性酒精中毒(AAI),也称为急性乙醇中毒(Acute
谭秋灵,潘小平[4](2017)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及重度酒精中毒效果概述》文中研究表明由麝香、冰片、栀子、郁金4味中药组成的"醒脑静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安神定志、镇惊开窍、清热豁痰等治疗功效,可广泛用于急性及重症的颅脑性疾病、高热惊风、急性中毒、病毒性感染等的临床治疗。基于此,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醒脑静注射液在单独使用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急性或重度酒精中毒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分析其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得出结论,中药醒脑静注射液的组方能够有效地通过血脑屏障而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挥兴奋作用或者镇静的作用,提高中枢神经耐受缺氧的能力,促进脑部微循环的改善,具有较好的解毒和抗氧化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或抢救急性或重度酒精中毒提供参考依据。
葛树科,王宁宁,赵若欣,胡彩杰,尹囡[5](2017)在《纳洛酮抢救急性乙醇中毒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纳洛酮抢救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某院进行急救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100例。将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急性乙醇中毒处理,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静脉注射纳洛酮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性乙醇中毒症状缓解时间以及意识完全恢复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来说,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进行治疗,能够显着缩短患者的急性乙醇中毒症状缓解时间以及意识完全恢复时间,从而显着提高临床急救效果。
潘晨晨,张敬文,郑瑀,陈绍红,李山[6](2017)在《急性酒精中毒的现代中医用药规律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基于现代临床报道分析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用药规律,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9月中医药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选择标准筛选文献,建立数据库,统计内服方、注射剂的药物频数及频率,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5篇,涉及解酒方19种,药味63味。内服方常用药为葛花、茯苓、葛根、陈皮、泽泻、甘草、白术;注射剂常用药为栀子、麝香、冰片、郁金。结论:内服方和注射剂中高频药味的功效侧重点不同。内服方多选用淡渗利湿、健脾解酒之品,注射剂多选用芳香开窍之品。
马春利,陈宏斌[7](2016)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度乙醇中毒疗效观察》文中认为急性乙醇中毒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中毒后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引起共济失调、昏睡、昏迷,严重者可以引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纳洛酮作为抢救急性乙醇中毒的常用药,已经在临床广泛使用。为了比较2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将我院102例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1例,对照组51例,研究组在基础治疗上应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应用纳洛酮注射液治疗,并进行了临床
李宗康[8](2016)在《盐酸纳洛酮在临床急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在临床急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临床急症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72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48例阿片类药物中毒患者、32例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30例有机磷中毒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记录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疗效(痊愈、有效、无效),计算总有效率;记录阿片类药物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的催醒时间,有机磷中毒患者救治情况(阿托品化时间、阿托品用量、催醒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1、24、48 h胆碱酯酶活性。结果急性乙醇中毒患者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阿片类药物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中,观察组催醒时间短于照组(P<0.05)。有机磷中毒患者中,观察组阿托品化时间、催醒时间短于对照组,阿托品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48 h胆碱酯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能够有效治疗临床急症,包括急性乙醇中毒、阿片类药物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有机磷中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伍振宇[9](2016)在《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纳洛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症状减轻时间以及显效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显着。
齐建雄,刘卫明[10](2016)在《醒脑静与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重度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治疗中应用纳洛酮与醒脑静联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中选取104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与醒脑静,对照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用醒脑静,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同对照组82.69%比较,明显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血压、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应用纳洛酮与醒脑静联合治疗,效果显着,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减少住院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例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古代中医文献对急性酒精中毒的认识 |
| 2.现代医学对急性酒精中毒的认识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研究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立项依据 |
| 2.双葛解酒方理法方药分析 |
| 3.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的选择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 1.6 中止标准 |
| 1.7 知情同意 |
| 1.8 隐私安全保护性声明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样本量估计 |
| 2.2 随机方法 |
| 2.3 设计流程图 |
| 2.4 随机类型 |
| 2.5 对照方法 |
| 3 治疗方案及观察方法 |
| 3.1 西医常规治疗 |
| 3.2 中医方案 |
| 3.3 观察指标 |
| 4 疗效评价标准 |
| 4.1 中医症状评分表 |
| 4.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
| 4.3 西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
| 4.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5 统计分析 |
| 5.1 数据填写 |
| 5.2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录入 |
| 5.3 数据分析 |
| 6 研究结果 |
| 6.1 病例完成情况 |
| 6.2 可比性分析 |
| 6.3 治疗后疗效比较 |
| 7 结果分析 |
| 7.1 综合疗效分析 |
| 7.2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中医学对急性酒精中毒的认识 |
| 1.1 中医对酒的认识 |
| 1.2 病名概述 |
| 1.3 病因病机概述 |
| 2 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辨证思路 |
| 3 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 |
| 3.1 化湿利水 |
| 3.2 补虚建中 |
| 3.3 和胃醒脾 |
| 3.4 急性酒精中毒治疗之中西医结合 |
| 4 选方依据 |
| 4.1 醒酒颗粒方具体用药 |
| 4.2 醒酒颗粒方具体用药 |
| 5 药物分析 |
| 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6.1 .研究内容和治疗方法的创新 |
| 6.2 研究理论的创新 |
| 6.3 拓展给药途径,建立中西医结合方案 |
| 6.4 运用免煎制剂,便于服用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综述 急性酒精中毒的研究现状 |
| 1 急性酒精中毒的意义 |
| 2 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病机制 |
| 2.1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
| 2.2 代谢异常 |
| 3 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辨证论治 |
| 3.1 急性酒精中毒的病因病机 |
| 3.2 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方法 |
| 4 急性酒精中毒的西医治疗 |
| 4.1 一般治疗 |
| 4.2 药物治疗 |
| 4.3 血液净化治疗 |
| 5 预防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1 概述 |
| 2 文献依据分级及推荐级别 |
| 3 术语和定义 |
| 4 临床诊断 |
| 4.1 中医诊断 |
| 4.1.1 病名诊断 |
| 4.1.2 证候诊断 |
| 4.2 西医诊断 |
| 4.3 中医鉴别诊断 |
| 4.3.1 中风 |
| 4.3.2 痫病 |
| 4.3.3 急性食物中毒 |
| 5 临床诊疗与推荐意见 |
| 5.1 治疗原则 |
| 5.2 急救措施 |
| 5.2.1 导吐 |
| 5.2.2 醒酒药饮 |
| 5.2.3 中药注射液急救 |
| 5.2.5 穴位注射法 |
| 5.2.6 综合措施 |
| 5.3 辨证论治 |
| 5.3.1 酒毒攻心证 |
| 5.3.2 酒毒肝胆证 |
| 5.3.3 酒毒脾胃证 |
| 6 现代医学治疗 |
| 7 调摄及宣教 |
| 7.1 调摄 |
| 7.2 宣教 |
| 1 单药应用情况 |
| 2 与纳洛酮注射液合用 |
| 3 与其他药物合用 |
| 4 不良反应情况 |
| 5 小结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选择 |
| 1.2 研究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用药情况分析 |
| 3.1.1 内服方 |
| 3.1.2 注射剂 |
| 3.1.2. 1 单用中药注射剂 |
| 3.1.2. 2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 |
| 3.1.3 不同剂型联合用药 |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观察: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急性乙醇中毒 |
| 1.2.2 阿片类药物中毒 |
| 1.2.3 镇静催眠药中毒 |
| 1.2.4 有机磷中毒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急性乙醇中毒 |
| 2.2 阿片类药物中毒 |
| 2.3 镇静催眠药中毒 |
| 2.4 有机磷中毒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 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呼吸、血压、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作对比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