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瑞霞[1](2021)在《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及核心方作用机制预测研究》文中指出一、临床研究 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挖掘目的 总结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学术思想,提取核心方,在保留医家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侧重传承医家独特的治疗思维。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衷敬柏教授门诊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信息、四诊信息、处方用药、药物剂量等,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症状、舌脉、中药名称。将整理后的数据采取双盲录入的形式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的临床采集系统,应用“统计报表”模块对证症状频次、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分布、归经分布等进行统计;应用“数据分析”模块分析药物组合出现频次及关联度;应用熵聚类方法,以相关度和惩罚度为约束,得出新方药物组合,提取核心方。结果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处方433首。男性25例,女性55例,男:女=1:2.2;年龄范围65岁至87岁,平均年龄为70.79岁。2 临床表现:提取临床症状共132个,出现10次以上的有22个,主要症状为头晕、耳鸣、眠差、心悸、头痛、头昏、汗多、头胀、疲乏等。3 中药频次:433首处方共涉及中药226味,使用5580频次,使用频次在55次以上的药物有33味,前10位依次是黄芪、葛根、牛膝、钩藤、龙骨、丹参、生地黄、女贞子、黄芩、川芎。4 性味归经:药物四气频次从高到低:寒、温、平、凉、热;药物的五味频次从高到低:甘、苦、辛、酸、咸、涩;药物的归经频次从高到低:肝、脾、肺、肾、胃、心、大肠、胆、膀胱、心包、小肠、三焦。5 药物组合分析:设置支持度个数为86,共得到16个常用药物组合,共包含药物7味,包括钩藤、牛膝、丹参、女贞子、葛根、生地黄、龙骨。设置置信度为0.60,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丹参,女贞子→牛膝;设置相关系数为6,惩罚系数为2,得到新药物组合18个,合成新处方9个。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核心处方即:牛膝、黄芪、丹参、葛根、钩藤、女贞子、生地黄、龙骨。结论 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的基本病机,肾精衰竭为本,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夹痰夹瘀,上扰清窍发为本病。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以补益肝肾为主,勿妄泻肝,同时顾护脾胃,益气与行气并用,注重配伍的严谨性,擅用对药、遣取药性以纠偏疗疾。二、机制研究 治疗老年高血压核心方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预测研究目的 研究核心方药物有效成分及作用的主要靶点,预测核心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TCMID检索核心方牛膝、黄芪、丹参、葛根、钩藤、女贞子、生地黄、龙骨的化学成分,根据口服利用度≥30%且类药性≥0.18的2个属性值初步筛选药物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UniProt数据库中的UniProtKB知识库中下载同时满足“已验证”、“人类”两个标准的蛋白质数据库。对已提取的中药蛋白质作用靶点进行规范。分别以“Hypertesion”和“Elderly Hypertesion”为关键词,在 Genecard、OMIM、TTD数据库检索老年高血压疾病靶点。将药物作用的靶点和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绘制成比例文氏图,将得到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模型。将PPI网络导入Cytoscape3.6.1软件中,通过analyze network分析连接度,使用cytoNCA插件计算紧密度、介度,计算中位数,将同时大于三者网络拓扑参数中位数的靶点提取,作为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和通路赋予属性,并通过内在联系构建Network表,运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分析网络拓扑参数Degree、CC、BC,根据数值判断主要核心靶点和主要活性成分。结果1药物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提取牛膝主要活性成分20种,作用靶点444个;丹参主要活性成分65种,作用靶点932个;钩藤主要活性成分33种,作用靶点794个;葛根主要活性成分4种,作用靶点97个;女贞子主要活性成分13种,作用靶点353个;黄芪主要活性成分20种,作用靶点453个;生地黄主要活性成分4种,作用靶点44个。7味中药有6个活性成分重复,去重后共有277个活性成分。根据连接程度预测槲皮素、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黄芩素、异鼠李素、隐丹参酮为核心方主要成分。2获取疾病相关靶点:从TTD数据库中获取108个相关靶点,从OMIM数据中获取628个相关靶点,从GeneCard数据库中获取相关靶点8435个,设定Score大于中位数的目标靶点,将3个数据库得到的靶点合并剔重后,得到1611个相关靶点。3提取核心靶点:将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和老年高血压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139个,导入STRING平台,得到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将PPI网络导入Cytoscape软件中,根据网络拓扑参数中位数提取核心靶点50个。根据连接程度预测COX-2、AR、PPARG、ESR1、NOS3、JUN、AKT1为核心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主要靶点。4基因本体分析与通路的富集分析:应用Metascape平台分别对核心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核心靶点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参数均设置为默认,得到KEGG通路78条,GOBP生物过程2041条,GOCC细胞组成50条,GOMF分子功能78条。根据连接程度预测TNF通路、MAPK通路、IL-17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HIF-1通路为核心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主要作用通路,这些通路具有抗炎、抗氧化、调整内皮功能、减轻血管重构等功能。结论通过分析药物-成分-靶点-通路构成的复杂网络,预测核心方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黄芩素、异鼠李素、隐丹参酮通过影响RAAS系统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或降低其活性,以减轻炎症反应,增加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合成,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调节血管紧张性,恢复内皮功能,可能是核心方治疗老年高血压最主要的机制。
陈文强[2](2020)在《督脉灸治疗老年男性高血压(阴阳两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督脉灸干预治疗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阴阳两虚型)的疗效观察,为其控制血压、改善中医证候及症状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方法: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参与研究的原发性高血压(阴阳两虚型)患者共计60人,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按入组前服药习惯继续常规口服降压药治疗。治疗组在按入组前服药习惯继续常规口服降压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督脉灸治疗。督脉灸选择的穴位以督脉的穴位为主,施灸部位为百会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四穴。督脉灸每日进行一次,每次持续约30min,持续治疗6周。通过对两组为期6周的干预观察,及时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压变化情况,并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6周干预观察后,结果表明督脉灸具有一定的降压效果,有利于辅助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病(阴阳两虚型)患者在原有降压方案的基础上更好的改善血压水平。督脉灸4周后,治疗组收缩压较自身治疗前下降明显,并在第6周时与对照组收缩压水平比较有显着差异,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虽无明显变化但整体水平稍有下降;舒张压方面,两组患者虽未产生明显的变化,但治疗组患者的舒张压较为平稳且有所降低。说明督脉灸对于辅助改善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明显的作用,患者可能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坚持治疗才能看到明确疗效。患者欲达到预期降压效果需要一定的治疗周期,患者需持续规律施灸。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有效率为46.67%,而对照组有效率为6.67%。结论:督脉灸具有一定的降压效果,有利于辅助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病(阴阳两虚型)患者改善血压水平,能显着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在家自行操作方便,依从性高,易于推广。
林子舒[3](2020)在《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左心室做功、外周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观察针刺调神方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焦虑、睡眠指数等量表的评估,观察针刺调神方对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通过对比针刺调神方与西药常规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探析针刺调神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优势。方法:根据纳排标准规定,本研究最终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受试者,在签订知情同意书后3例患者自行要求退出,予以剔除,最终有67例受试者完成本实验,将67例原发性1、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由有经验的医生开出西药处方治疗进行规范降压,处方:硝苯地平控释片;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药物,血压不能控制达标者,则换用或加用第2种降压药物继续治疗,口服治疗4周。治疗组给予经验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针刺调神方治疗,针刺调神方:印堂、神庭、四神聪、百会、内关(双)、三阴交(双)、血压点(双)、中脘、天枢(双)、关元,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测量两组患者的ICG(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数值范围,观察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做功(LSW)、每搏外周阻力(SSVR)、每搏外周阻力指数(SSVRI),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STR),射血收缩指数(EPCI),变力状态指数(ISI),心率(HR)。测量方法:由同一名医师在治疗前后使用CSM3100无创血流动力检测系统测量,将2对电极片粘至颈部两侧及平行剑突的胸部两侧(腋中线处)。将导线正负极与对应电极连接,打开仪器进入界面,输入患者基本信息,静待2分钟后,仪器显示器出现数据,待数据基本稳定后读取并记录数据;再进行血压、高血压中医临床症状评定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的记录,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量表总分变化,治疗后按照血压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高血压患者,射血收缩指数(EPCI)、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率(ST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阻力(SSVR)、外周阻力指数(SSVRI)、左室做功(LSW)、左室做功指数(LSWI)、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EPCI、VET、STR、H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O、CI、SSVR、SSVRI、SBP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比较,CO、CI、EPCI、STR、HR、SBP、DBP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VR、SSVRI、LSW、LSWI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疗效判定显效13个,有效16个,无效有4个,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3个,有效14个,无效有7个,总有效率为79.41%。经检验,血压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有效27个,无效有6个,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有效20个,无效有14个,总有效率为58.82%。经检验,中医症状总积分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治疗组无焦虑患者17例,可能焦虑患者9例,肯定焦虑患者7例,明显焦虑0例;对照组无焦虑患者7例,可能焦虑患者16例,肯定焦虑患者9例,明显焦虑2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调神针刺处方的特点,是注重脏腑和气血同调,达到形神相合,形神统一。诸穴合用,调养心神,则气血调和,化生有源,五脏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经络通畅,使五脏六腑之精上达于头,使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及其他不适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针刺调神方在降低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方面有明显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且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保护心脏功能及血管功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经本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程度分布发生改变,多数患者由有焦虑患者转变为无焦虑,焦虑程度均好转。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调神针联合药物治疗及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均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治疗后治疗组组患者的焦虑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着差异,并且焦虑程度分布较对照组也改变更多,说明针刺调神方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方面有明显作用。针刺能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补益气血、调和肝脾,化痰祛湿来调畅气机,调和脏腑以至神安,神安则情志病才能好转。治疗组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说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绪稳定,睡眠质量也跟随提升。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较药物组差异显着,说明针刺调神方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针刺不光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外周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方面有作用,还能通过对患者的神的调节,使患者的临床症状、焦虑状态和睡眠情况都得到了改善,达到形神统一,则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处在“降压效应”及“降压外效应”之间,这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案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降压外效应即抗高血压治疗不应局限于降压,还需要兼顾降低动脉僵硬度、改善大动脉弹性,减少症状,从而防止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众多证据表明降压本身并不能解决从危险因素到终点事件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也不能完全解释降压治疗所带来的全部心血管效益。降压达标不是指血压的数值达标,尚有其他含义。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与高血压一道参与疾病的发展并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降压达标不能单方面理解为血压数值的降低,还应理解为包括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相关临床疾病进行积极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既往倡导的降压,为血压数值的达标,并没有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本研究随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焦虑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根本上减少了高血压的发病,以及靶器官损害和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切断了高血压恶性循环链,可能是控制高血压、降低变异性、保护靶器官及减少合并症的有效措施。针刺调神方能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焦虑状态及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机体阴阳调和、气血调和的状态。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以高血压的防治。
高诗晴[4](2020)在《腹针埋线治疗痰湿壅盛型1级高血压病的降压效应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腹针降压处方埋线治疗痰湿壅盛型1级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为腹针在高血压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人民医院,诊断为痰湿壅盛型1级高血压病的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腹针降压处方埋线组(观察组)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6例,采用腹针降压处方埋线治疗,2周1次埋线,1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36例,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qd口服降压治疗,2周记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分别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体重、BMI、腹围变化,及2组第0周、第2周、第4周、第6周诊室血压(SBP、DBP)变化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1.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方面,观察组治疗后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P<0.05),并较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6%,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在降低血压方面,对照组虽然显效率优于观察组,无效率少于观察组,降压疗效较观察组更优(P<0.05),但2组降压达标率及降压水平相当(P>0.05),从SBP降压趋势来看随着时间推移,观察组降压速度增快,而对照组降压速度减慢,从DBP降压趋势来看随着时间推移,观察组降压速度较为平稳,而对照组降压速度减慢(P<0.01)。3.在改善肥胖指标方面,观察组治疗后BMI、腹围、体重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4.观察组收缩压改善值与腹围减小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2者存在正相关关系,腹围减少越多,SBP下降越显着(P<0.01)。结论:腹针降压处方埋线能够改善患者痰湿症状,能有效降低痰湿壅盛型1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具有中长期降压效应,并能够减小腹围、减轻体重、降低BMI值,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杰[5](2020)在《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可控制危险因素,其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尽早使血压达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药物及非药物防治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本研究选取3种中医药干预方式,制定了一套多措施联合、简便易学、经济实用、便于坚持的中医综合降压方案,即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A-Acupoint Massage(穴位按摩),B-Baduanjin for Lowering Blood Pressure(降压八段锦),C-Chinese Medicinal Tea(中药代茶饮),探索如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调动患者自身管理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为高血压的中医特色疾病管理提供依据。目的:探究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门诊及网络招募受试者,选取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或无证可辨的未服药或未规律服药的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2组,试验周期8周。对照组采取高血压健康生活方式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进行临床干预。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8周后24小时动态血压所示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较基线的变化值;次要疗效指标为诊室血压、诊室血压达标率、家庭血压、昼平均血压、夜平均血压、24小时平均心率、WHO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高血压病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并根据组别,以简易电子问卷的形式每天或每周向受试者采集方案执行情况。结果:截止2020年1月,本研究共入组并完成随访52例,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本次为中期阶段性分析结果。1 一般资料:研究共纳入受试者52例,脱落3例(对照组失访2例,试验组因家庭原因主动退出1例)。最终纳入全分析集患者52例:试验组26例,对照组26例;纳入符合方案集患者49例:试验组25例(脱落1例),对照组24例(脱落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民族、BMI、腰围、静息心率、烟酒史、风险分层、证型、病史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基线不均衡(P<0.05)。2主要疗效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基线均衡可比(P>0.05),治疗后试验组平均收缩压变化值为(-4.84±11.54)mmHg,效果优于对照组(0.83±10.58)mmHg,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舒张压基线不一致(P<0.05),采用协方差分析,治疗后试验组24小时平均舒张压比对照组平均降低5.450 mmHg,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要疗效指标:3.1诊室血压:干预4周时,两组患者诊室收缩压变化值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诊室舒张压降低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8周时,试验组诊室收缩压降低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室舒张压降低值也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诊室血压达标率:干预4周时,试验组诊室血压达标率为36%,对照组诊室血压达标率为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8周时,试验组达标率为64%,对照组达标率为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3家庭血压:干预4周时,两组家庭收缩压变化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家庭舒张压比对照组平均降低5.068 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8周时,两组家庭收缩压变化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家庭舒张压比对照组平均降低4.30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昼平均血压、夜平均血压:干预8周时,昼平均收缩压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昼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夜平均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干预8周时,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心率均有降低,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6 WHOQOL-BREF评分:干预8周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7高血压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干预8周时,试验组平均变化(-3.24±3.47)分,对照组平均变化(-0.92±5.04)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8安全性评估:试验组有2例患者空腹服用代茶饮后胃部稍感不适,嘱其饭后饮用,症状即消失,不影响继续用药。结论:在生活方式改善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穴位按摩、降压八段锦、中药代茶饮)干预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患者8周,可显着降低患者的24小时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夜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昼平均舒张压、诊室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家庭血压舒张压,提高诊室血压达标率,改善高血压相关中医症状,对昼平均收缩压、家庭血压收缩压、24小时平均心率、生活质量方面无明显影响,试验期间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尽管只是中期阶段性分析,本试验预设的两项主要疗效指标均达到统计学差异。如果按照中期分析P值需小于0.025的统计学要求,主要疗效指标之一的舒张压亦达到了统计学差异,提示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是有效和安全的。考虑到样本量较小,两组入组基线尚欠均衡,本研究将按照研究方案的样本量要求继续纳入病例并完成所有随访工作,以期为中医综合疗法干预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提供更严谨科学的证据。
王璇[6](2020)在《艾灸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对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艾灸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对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长沙市某三甲中医院神经内科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住院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3组,艾灸组、耳穴组、联合组,每组32例。在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艾灸组给予艾灸疗法,耳穴组给予耳穴贴压治疗,联合组给予艾灸疗法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持续干预2周后,观察各组患者的血压、血脂、中医证候积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的改变情况。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试验前后组内比较,服从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所有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干预前,三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性别、文化程度、婚姻、居住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三组患者SBP、DBP、脉压、血脂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和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各项目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压:干预后,三组患者SBP、DBP水平与各组干预前比较均下降(P<0.01);三组SBP、DBP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降压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耳穴组与艾灸组(93.1%>85.7%>78.6%),且三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干预后,三组患者在眩晕、头痛、头如裹、身重困倦及总分方面与干预前比较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三组患者在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身重困倦、食少、失眠及总分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艾灸组与耳穴组(96.5%>82.1%>71.4%),且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脂水平:干预后,三组患者血清TC、TG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血清HDL-C、LDL-C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干预后,三组患者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联合组总分显着高于艾灸组与耳穴组(P<0.01);三组量表在生理症状、躯体化症状、睡眠状况、生气与活力、人际敏感、敌对6个维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艾灸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对降低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效果显着,优于单一艾灸疗法及单一耳穴贴压法。(2)艾灸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对改善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优于单一艾灸疗法及单一耳穴贴压法。
朱梦迪[7](2020)在《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评价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与意义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疾病谱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超重、超速发展,老年人患病率、残疾与失能比例逐渐增高,养老需求面临极大的挑战。而中医药治疗有其价廉、安全有效等优势和特色,能够满足老年人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国家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而需求是利用的基础,目前老年人对于中医药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意愿是什么,需求有多大还未可知,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保障健康,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研究发现,现有研究中对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内容界定不统一、评判指标零散、选择主观性强,研究范围较小,因此对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大小和具体内容等问题结论仍存在一定差异。明确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基本内涵及概念,并基于卫生服务需求理论、安德森模型等多学科理论作为概念的模型基础,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并利用指标体系分析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提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2.资料与方法首先,利用文献评阅、逻辑推理、访谈等方法,帮助梳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内容,进而明确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与其概念。其次利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修正,初步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并制作调查问卷,利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对陕西省、江西省、江苏省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实证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所用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2020年1月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CNKI文献库。3.研究结果(1)界定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内涵及内容中医药健康养老是指运用中医药(民族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诊疗疾病、增进健康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结合健康产业分类中健康服务的服务过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应涵盖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健康维护、养老服务等。基于此,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延伸服务。(2)构建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按照“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明确可行、简单便行”的原则,通过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可操作性意见协调程度较高,结果具有可信性。最终确定包括3类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并明确了每个指标的内涵。(3)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依据实证调查的调查结果,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了陕西省、江西省、江苏省三省1237位农村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养老各类服务的需求及影响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老年人整体上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较大,包括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中疾病治疗(39.2%),疾病护理(31.6%)、疾病预防(26.7%)等;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中养生保健(28%)、中医药健康教育(32.6%)等;延伸服务中医用药指导(38.3%)和中医医疗资源介绍(30.2%)等。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得出在中医医疗服务方面,影响老年人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为省份(P=0.00)、支出(P=0.004)等;在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需求方面,主要受省份(P=0.00)、收入(P=0.002)、是否有中医药知识宣传栏(P=0.00)等因素影响;在延伸服务需求方面,主要受性别(P=0.032)、最近医疗机构距离(P=0.001)等因素影响。4.研究结论通过对概念的梳理,明确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利用文献研究、德尔菲等方法,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了反映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的指标体系。指标适用于所有范围的研究对象,文章特别选择农村地区老年人进行实证调查。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对于中医药服务信任度及就诊意愿较高,各方面需求较大。受访者接受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省份、收入、是否与子女同住、最近医疗机构距离等。因此,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在农村地区大有可为,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扩充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内容,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将中医药服务与农村基层医疗相结合,真正将中医药服务的优势惠及群众。
杨伟伟[8](2019)在《基层中医馆高血压中医适宜技术调查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济南市不同地区基层中医馆治疗高血压中医适宜技术,分析其目前发展的现状、优势、存在的问题,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提升基层中医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并对艾灸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为中医适宜技术在防治原发性高血压领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电话、网络等形式对济南市不同地区的127家中医馆进行治疗高血压中医适宜技术的调研。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当前基层中医馆治疗高血压中医适宜技术种类、现状及影响因素等。2.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艾灸贴干预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研究,对照组(30人)保持原有降压方案不变;干预组(30人)采用原有降压方案联合艾灸贴干预,1次/日;并同时对2组患者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6周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1.目前基层中医馆治疗高血压适宜技术主要有12种,其中应用广泛的是针刺、艾灸、中药及穴位贴敷。高血压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中医馆呈良性发展趋势。当前高血压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医疗设备、医师技术水平等因素息息相关。2.试验观察6周后,对照组在降压效果及症状改善方面不明显(P>0.05);较干预前,干预组降压效果及症状均有所改善(P<0.05);试验2周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收缩压血压降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试验4周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舒张压开始降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干预组收缩压效果优于舒张压降压效果,对收缩压的改善更为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结论:1.主要有12种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中医馆被应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以针刺、艾灸、中药、穴位贴敷技术为主,高血压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中医馆中呈良性发展,但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培训等可以更好促进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2.艾灸贴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上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对降低收缩压更敏感,且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相对于传统的艾灸治疗,其更安全、方便、操作简单,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易于进行推广。
王启帆[9](2019)在《哈尔滨市香坊区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防控高血压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开始呈现出了高发的趋势,并且已经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慢性病的防控不仅仅只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同样还是一个民生问题,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步骤。随着中医药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控以及整个公共卫生方面的作用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并随着推广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推进应用中医药防控慢性病对于公民以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降低居民疾病经济负担并推动中医药发展。本研究基于基层公共卫生层面,以高血压为调查病种,对哈尔滨市香坊区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防控高血压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抽样调查与访谈等形式,了解重点人群患病现状、防控高血压的方式、重点人群防控高血压的态度认知以及需求情况等,从社区高血压以及其他慢性病患病现状、社区卫生服务防控高血压现状、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防控高血压现状三方面了解提供服务情况等内容,对整理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原因分析,在国家支持的以及社会关注的背景下,应用管理学中的PSET宏观环境分析法,基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维度分析中医药防控高血压以及其他慢性病整体的宏观环境,并对中医药防控慢性病的优势与发展策略进行理性分析,引导中医药融入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促进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并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与慢性病防控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改善社会居民的健康状况。
毛强健[10](2019)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热敏灸干预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社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敏灸干预,观察灸感、灸量、灸效的疗效差异,为热敏灸社区干预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104例EH患者,均在一组穴位(风府、大椎、双侧涌泉)悬灸进行热敏灸感探查,共探查3次,1次/日,根据热敏灸感出现的有无、灸感出现的频次分为热敏组(3个腧穴至少1个腧穴出现热敏灸感的频次≥2天)和非热敏组(3个腧穴没有1个出现灸感或出现热敏灸感的频次≤1天)。两组受试者均在不改变原有用药的基础上,热敏组在风府、大椎、涌泉(双侧)给予热敏灸,各穴同时施灸,每穴施灸4550min,每天施灸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月(即90d),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非热敏组施灸的穴位、时间及干预疗程同热敏组。研究人员从试验开始,对受试者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定期访视。定期1星期进行电话访视1次,了解一般基本情况,定期1个月入户访视1次,并测量血压,监察受试者《家庭灸记录表》,调查施灸过程中产生的灸感及是否有不良反应。热敏组和非热敏组分别于干预前、各阶段访视及干预3月末测量受试者血压,于干预前与干预3月末评估受试者中医症状评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3个疗程结束后,热敏组根据受试者实际施灸频次分为低灸量组(平均每周施灸次数<3次)和高灸量组(平均每周施灸次数≥3次),并分别统计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月末的血压值、中医症状评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热敏组不同干预频次下的疗效差异。同时,在试验期间详细记录不良事件。最后,将全部数据资料汇总,采用软件SPSS25.0统计分析。结果:1.热敏组与非热敏组不同时点血压值比较:两组不同时点血压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收缩压和舒张压整体比较,均符合球形性检验(P>0.05),主体内效应重复测量时点比较均(P<0.05),交互效应检验均(P>0.05),主体间效应比较均(P<0.05),可见收缩压和舒张压整体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和舒张压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前分别与干预2月末、3月末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2月末与3月末比较,热敏组收缩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组间比较,两组干预2月末与干预3月末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热敏组与非热敏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热敏组干预前为(69.40±10.69)分,干预后为(44.60±8.54)分,非热敏组干预前为(70.53±12.15)分,干预后为(52.94±13.76)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差值中医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热敏组与非热敏组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比较:热敏组干预前为(156.97±8.13)分,干预后为(189.92±9.77)分,非热敏组干预前为(157.38±9.48)分,干预后为(180.76±10.70)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前后差值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低灸量组和高灸量组比较:低灸量组干预前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65.58±14.49)mmHg与(100.54±7.83)mmHg,干预3月末分别为(147.81±18.38)mmHg与(93.54±7.48)mmHg;高灸量组干预前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67.56±13.92)mmHg与(101.82±7.74)mmHg,干预3月末分别为(138.62±12.54)mmHg与(88.59±5.74)mmHg,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3月末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组间比较,收缩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中医症状积分低灸量组干预前为(69.46±11.25)分,干预3月末为(47.92±10.24),高灸量组干预前为(69.35±10.41)分,干预3月末为(42.06±5.98)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高灸量组改善中医症状优于低灸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低灸量组干预前为(157.38±8.80)分,干预3月末为(185.38±12.05)分,高灸量组干预前为(156.65±7.70)分,干预3月末为(193.38±5.66)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高灸量组提高EH的生活质量优于低灸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压疗效比较:热敏组总有效83.33%,非热敏组总有效率61.7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低灸量组总有效73.08%,高灸量组总有效率91.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热敏组总有效90.00%,非热敏组总有效率73.5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低灸量组总有效84.61%,高灸量组总有效率9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事件:试验期间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属于2级。结论:1.热敏灸干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疗效;2.热敏灸具有积累性效应,坚持科学的常灸,疗效显着提高;3.热敏灸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易行,适合在社区中广泛推广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老年高血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 老年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 |
| 2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因素 |
| 3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
| 4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特点 |
| 5 老年高血压指南的诊断变化 |
| 6 治疗 |
| 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候及治疗进展 |
| 1 老年高血压的证候研究 |
| 2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
| 2.1 辨证论治 |
| 2.2 成方治疗 |
| 2.3 自拟方治疗 |
| 2.4 非药物疗法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老年高血压病因病机、证候与治法专家经验文献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文献检索方法 |
| 1.2 检索策略 |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4 证候要素提取方法 |
| 1.5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文献纳入情况 |
| 2.2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病名 |
| 2.3 老年高血压的病因 |
| 2.4 老年高血压的基本病机 |
| 2.5 老年高血压的病理因素 |
| 2.6 老年高血压的病位 |
| 2.7 老年高血压的辨证分型 |
| 2.8 老年高血压的治则治法 |
| 3 讨论 |
| 3.1 病名范畴 |
| 3.2 老年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
| 3.3 老年高血压的病理要素和辨证分型 |
| 3.4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衷敬柏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挖掘 |
| 1 研究资料 |
| 1.1 资料来源 |
| 1.2 分析软件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2 方法 |
| 2.1 信息采集 |
| 2.2 数据预处理 |
| 2.3 数据录入 |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 |
| 3.1一 般资料 |
| 3.2 症状 |
| 3.3 药物频次 |
| 3.4 药性分析 |
| 3.5 药物组合分析 |
| 3.6 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
| 3.7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
| 4 讨论 |
| 4.1 老年高血压病机 |
| 4.2 衷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
| 4.3 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核心方 |
| 4.4 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新方组合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机制研究治疗老年高血压核心方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预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核心方药物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的获取 |
| 2.2 老年高血压相关靶点的获取 |
| 2.3 药物成分靶点-老年高血压靶点PPI网络的构建 |
| 2.4 提取核心靶点 |
| 2.5 基因本体GO分析与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 |
| 2.6 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 3 核心方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的预测 |
| 3.1 核心方的活性成分分析 |
| 3.2 核心方的作用靶点分析 |
| 4 核心方的作用机理预测 |
| 4.1 核心方降压的GO分析 |
| 4.2 核心方降压的KEGG通路分析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研究内容 |
| (一) 诊断标准 |
| (二) 病例选择 |
| (三) 一般资料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治疗方法 |
| (二) 试验观察指标 |
| (三) 疗效评定标准 |
| (四) 统计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一) 患者血压情况比较 |
| (二) 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
| 讨论 |
| 一、高血压病与祖国医学 |
| 二、高血压病的中西医治疗 |
| (一)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
| (二) 高血压病的西医治疗 |
| 三、督脉灸治疗老年男性高血压的优势 |
| (一) 督脉与高血压的关系 |
| (二) 督脉灸具有温督壮阳、调补阴阳的作用 |
| (三) 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因病机及治则 |
| (四) 督脉灸治疗高血压(阴阳两虚证)的探讨 |
| 四、选穴及意义 |
| 五、研究结果分析 |
| 六、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概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1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 |
| 1.1.1 原发性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 |
| 1.1.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概述 |
| 1.1.3 关于高血压患者焦虑的认识 |
| 1.2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应用 |
| 1.2.1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病 |
| 1.2.2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 |
| 1.2.3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方法 |
| 2.1.1 样本量的估算 |
| 2.1.2 研究对象 |
| 2.1.3 诊断标准 |
| 2.1.4 纳入标准 |
| 2.1.5 排除标准 |
| 2.1.6 中止试验标准 |
| 2.1.7 剔除标准 |
| 2.1.8 脱落标准 |
| 2.2 治疗方法 |
| 2.2.1 随机方法及分组 |
| 2.2.2 盲法 |
| 2.2.3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3.1 主要结局指标 |
| 2.3.2 次要结局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2.4.1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
| 2.4.2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 2.5 统计方法 |
| 2.6 结果分析 |
| 2.6.1 一般资料 |
| 2.6.2 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
| 2.6.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
| 2.6.4 疗效比较 |
| 2.6.5 治疗后焦虑程度的分布 |
| 2.6.6 不良事件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3.1 调神含义及针刺调神方选穴方义 |
| 3.1.1 神的含义 |
| 3.1.2 调神含义 |
| 3.1.3 调神处方及其方义 |
| 3.1.4 针刺调神方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 |
| 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
| 3.2.1 改善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
| 3.2.2 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
| 3.2.3 针刺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意义 |
| 3.3 针刺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分析 |
| 3.3.1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分析 |
| 3.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 |
| 3.3.3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睡眠情况的改善 |
| 3.4 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英文简写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样本量估计 |
| 1.2 病例来源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脱落标准 |
| 1.8 中止标准 |
| 1.9 参与诊断人员 |
| 2 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 |
| 2.2 盲法 |
| 2.3 治疗方法 |
| 2.4 操作场所及时间 |
| 2.5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
| 2.6 合并用药规定 |
| 3 观察指标 |
| 3.1 基线数据 |
| 3.2 高血压中医证候评分表 |
| 3.3 诊室血压 |
| 3.4 肥胖相关指标 |
| 4 统计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病例完成情况 |
| 5.2 基线资料分析 |
| 5.3 高血压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 5.4 诊室血压比较 |
| 5.5 肥胖相关指标比较 |
| 文献研究 |
| 1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 1.1 中医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3 辨证分型 |
| 1.4 中医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 2.1 高血压病流行病学 |
| 2.2 高血压病定义 |
| 2.3 我国高血压发病高危因素 |
| 2.4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 |
| 2.5 治疗原则 |
| 2.6 治疗方法 |
| 分析讨论 |
| 1 选择腹针降压处方埋线治疗的依据 |
| 1.1 腹针疗法 |
| 1.2 腹针降压机制 |
| 1.3 腹针降压处方及方义 |
| 1.4 腹针降压处方埋线优势分析 |
| 2 选择痰湿壅盛型1级高血压病的原因 |
| 3 结果分析 |
| 3.1 对高血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
| 3.2 对诊室血压的影响 |
| 3.3 对肥胖指标的影响 |
| 4 问题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非药物疗法在高血压慢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
| 1 运动 |
| 2 饮食 |
| 3 中医药外治法 |
| 4 音乐、冥想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10位国医大师高血压诊疗特色探析 |
| 1 文献来源与筛选 |
| 2 治疗经验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 |
| 1 前言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对象 |
| 3.1 诊断标准 |
| 3.2 纳入标准 |
| 3.3 排除标准 |
| 3.4 中止/退出病例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试验设计 |
| 4.2 样本量计算 |
| 4.3 伦理监管 |
| 5 研究内容 |
| 5.1 试验方案 |
| 5.2 干预方法 |
| 5.3 观察指标 |
| 5.4 技术路线 |
| 5.5 伴随用药和治疗 |
| 5.6 不良事件 |
| 5.7 质量控制 |
| 5.8 统计分析 |
| 6 研究结果 |
| 6.1 研究完成概况 |
| 6.2 一般基线资料情况 |
| 6.3 两组患者患病情况比较 |
| 6.4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
| 6.5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
| 6.6 安全性评估 |
| 7 讨论 |
| 7.1 非药物疗法在高血压中的应用 |
| 7.2 中医疗法综合干预的优势 |
| 7.3 中药代茶饮组方分析 |
| 7.4 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用于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 |
| 8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伦理批件 |
| 附录2 高血压健康生活方式宣传册 |
| 附录3 穴位按摩动作详解 |
| 附录4 降压八段锦动作详解 |
| 附录5-1 生活方式改善执行情况问卷 |
| 附录5-2 ABC方案执行情况问卷 |
| 附录6 高血压病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 附录7 科技查新报告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西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
| 1.2.2 西医学对高血压的治疗及趋势 |
| 1.2.3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
| 1.2.4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治疗及趋势 |
| 1.2.5 艾灸疗法在高血压中的应用 |
| 1.2.6 耳穴贴压在高血压中的应用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1.5 操作性定义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类型 |
| 2.2 研究对象 |
| 2.2.1 研究样本 |
| 2.2.2 样本量计算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试验分组 |
| 2.3.2 干预措施 |
| 2.3.3 研究指标与工具 |
| 2.3.4 资料收集 |
| 2.3.5 统计分析 |
| 2.4 质量控制 |
| 2.5 伦理原则 |
| 2.6 技术路线图 |
| 3 结果 |
| 3.1 患者试验完成的情况 |
| 3.2 干预前患者均衡性分析 |
| 3.2.1 干预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2.2 干预前三组患者血压及脉压比较 |
| 3.2.3 干预前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2.4 干预前三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
| 3.2.5 干预前三组患者杜氏生活质量量表比较 |
| 3.3 干预后三组患者各评价指标比较 |
| 3.3.1 三组患者血压水平及降压总有效率比较 |
| 3.3.2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比较 |
| 3.3.3 三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
| 3.3.4 三组患者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比较 |
| 4 讨论 |
| 4.1 艾灸疗法联合耳穴贴压的理论基础 |
| 4.2 选穴依据 |
| 4.3 艾灸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对血压的影响 |
| 4.4 艾灸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 4.5 艾灸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对血脂的影响 |
| 4.6 艾灸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 4.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 4.8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 4.9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外治法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2 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登记表 |
|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表 |
| 附录4 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致谢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目标 |
| 1.3.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意义 |
| 2.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方法 |
| 2.1.1 文献分析法 |
| 2.1.2 访谈法 |
| 2.1.3 德尔菲法 |
| 2.1.4 统计分析法 |
| 2.2 资料来源 |
| 2.2.1 文献资料 |
| 2.2.2 调查资料 |
| 2.3 质量控制 |
| 3.概念及测度指标初步构建 |
| 3.1 主体概念 |
| 3.1.1 养老服务 |
| 3.1.2 健康养老服务 |
| 3.1.3 中医药服务 |
| 3.1.4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
| 3.1.5 需求 |
| 3.1.6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
| 3.2 指标及其概念的界定 |
| 3.2.1 指标界定的原则 |
| 3.2.2 指标界定 |
| 3.2.3 指标构建 |
| 4.专家咨询法构建指标体系 |
| 4.1 专家咨询的遴选 |
| 4.1.1 专家咨询的目的 |
| 4.1.2 专家的遴选原则 |
| 4.1.3 专家基本情况 |
| 4.2 专家的可靠性分析 |
| 4.2.1 专家的积极系数 |
| 4.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 4.2.3 专家的协调程度 |
| 4.3 指标信效度评估 |
| 4.4 结果讨论 |
| 5.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
| 5.1 基本情况 |
| 5.1.1 受访者个人情况 |
| 5.1.2 受访者家庭与经济情况 |
| 5.1.3 健康与卫生、照护服务情况 |
| 5.2 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情况 |
| 5.2.1 中医药服务意愿情况 |
| 5.2.2 中医医疗服务 |
| 5.2.3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 |
| 5.2.4 延伸服务 |
| 5.3 中医药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
| 5.3.1 中医药服务意愿影响因素 |
| 5.3.2 中医医疗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
| 5.3.3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
| 5.3.4 延伸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 |
| 6.讨论 |
| 6.1 不同类型人群分析 |
| 6.1.1 个人基本情况与需求 |
| 6.1.2 家庭经济状况与需求 |
| 6.1.3 健康与卫生、照护服务状况与需求 |
| 6.2 问题与对策 |
| (1)培养中医药基层人才 |
| (2)完善中医药服务内容 |
| (3)加大中医药宣传教育 |
| (4)重视中医药服务利用 |
| 6.3 指标的价值及缺陷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一:基层中医馆高血压中医适宜技术调查 |
| 一、研究对象 |
| 二、基层中医馆相关标准 |
| (一)纳入标准 |
| (二)剔除标准 |
| 三、研究方法 |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 (二)调查内容 |
| (三)调查方法 |
| 四、数据处理 |
| 五、结果与分析 |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 (二)结果分析 |
| 临床研究二:艾灸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效果评价 |
| 一、病例来源 |
| 二、基本资料 |
| 三、高血压相关标准 |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 (二)中医诊断标准 |
| (三)入组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病例中止标准 |
| (六)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 四、研究方法 |
| (一)艾灸贴干预高血压试验 |
| (二)操作流程 |
| (三)血压测量与记录 |
| (四)观察指标 |
| 五、统计学处理 |
| 六、临床资料分析 |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 (二)干预前两组患者血压数值比较。 |
| (三)两组患者干预前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 七、研究结果 |
| (一)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
| (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讨论 |
| 一、中医关于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
| 二、高血压病的中西医治疗 |
| (一)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
| (二)高血压病的西医治疗 |
| 三、基层中医馆发展 |
| 四、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 |
| 五、基层中医馆高血压中医适宜技术调查 |
|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
| (二)调查内容 |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 六、艾灸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效果评价研究 |
| (一)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因病机及治则 |
| (二)艾灸贴治疗高血压病作用机制 |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 (四)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适宜技术在高血压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现状 |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 2.哈尔滨市香坊区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防控高血压现状 |
| 2.1 调查结果 |
| 2.2 哈尔滨市香坊区高血压患病现状分析 |
| 2.3 社区卫生服务防控高血压现状 |
| 2.4 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防控高血压现状 |
| 3.哈尔滨市香坊区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防控高血压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 |
| 3.1 哈尔滨市香坊区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防控高血压现存问题 |
| 3.2 现存问题成因分析 |
| 4.中医药防控慢性病的PEST分析 |
| 4.1 政治环境 |
| 4.2 经济环境 |
| 4.3 社会环境 |
| 4.4 技术环境 |
| 5.中医药防控高血压优势与发展的思考 |
| 5.1 中医药防控高血压的优势 |
| 5.2 关于中医药防控高血压类慢性病的思考 |
| 5.3 促进中医药防控高血压类慢性病的发展性分析 |
| 6.哈尔滨市香坊区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防控高血压对策建议 |
| 6.1 政治对策 |
| 6.2 经济对策 |
| 6.3 社会对策 |
| 6.4 技术对策 |
| 7.结论、创新点与局限性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分组定义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 1.7 质量保障 |
| 1.8 质量控制 |
| 1.9 医学伦理 |
| 2 方法 |
| 2.1 干预方案 |
| 2.2 干预频次 |
| 2.3 热敏组分层 |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 |
| 2.7 数据管理与统计方法 |
| 2.8 技术路线 |
| 3 结果 |
| 3.1 剔除和脱落情况 |
| 3.2 基线资料情况 |
| 3.3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干预前血压值比较 |
| 3.4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干预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3.5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干预前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
| 3.6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实际施灸总频次比较 |
| 3.7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疗效比较 |
| 3.8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腧穴状态变化情况 |
| 3.9 低灸量组和高灸量组疗效比较 |
| 3.10 血压疗效比较 |
| 3.11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 3.12 不良事件及处理 |
| 4 讨论 |
| 4.1 选题依据 |
| 4.2 选穴依据 |
| 4.3 热敏灸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的结果探讨 |
| 4.4 热敏灸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的优势探讨 |
| 4.5 灸感、灸量与灸效的关系探讨 |
| 5 创新与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