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1](2021)在《BRD4天然抑制剂3’,4’,7, 8-Tetrahydroxyflavone的发现及其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与蛋白结构解析技术的不断提高,针对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大量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发病过程中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行为运用单纯的中心法则已经无法解释清楚,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使得对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更加深刻。表观遗传(epigenetic inheritance)是指在不改变遗传物质DNA序列的情况下改变遗传性状的可遗传变化。目前表观遗传主要是通过对组蛋白翻译后修饰、DNA修饰和非编码RNA的调控等方式进行。近年来随着对癌症发展过程中关键表观事件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表观遗传学关键靶点不断被发现,设计研发针对这些靶点的新一代药物是表观靶向治疗学的主要策略和方向。溴结构域识别蛋白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BRD4)是溴结构域超末端蛋白(Bromodomain and extra terminal protein,BET)众家族成员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一员,它可以通过两个结构域(BD1和BD2)识别并结合组蛋白氮端尾部的乙酰化赖氨酸残基,参与表观遗传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乙酰化信号的传递,调控下游基因转录。当BD1和/或BD2被抑制时会导致不同的表型,说明两个结构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目前为止,虽然已有部分BRD4抑制剂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但相似的结构骨架可能为该类靶向抑制剂将来的临床应用带来潜在的耐药性风险,因此发现全新结构骨架的BRD4抑制剂仍具有重大意义。而天然化合物作为大自然进化产生的“天然分子库”,具有多样的化学骨架、广泛的生物活性、丰富的资源等优点,长期以来都是人类药物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基于BRD4蛋白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带来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天然化合物自身优势,从筛选结构新颖的天然抑制剂、探索苗头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等角度着手,进行BRD4天然抑制剂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AlpHaScreen assay从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了 一个全新结构骨架的BRD4天然抑制剂-3’,4’,7,8-Tetrahydroxyflavone(以下简写 3478),并结合 Counter assay 分析3478分别对BD1及BD2的亲和作用。结果表明3478对BRD4具有较好亲和活性,而其他结构相似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衍生物无明显活性,这说明3478自身特异的结构骨架对BRD4的亲和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亲和作用并非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的性能。同时,3478对BD2的亲和活性(IC50=204nM)约是对BD1(IC50=17.9μM)的100倍,具有BRD4-BD2选择性;2.选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MV4-11作为研究对象,观察3478在体外对MV4-11细胞增殖、凋亡、原癌基因c-Myc及BRD4表达等的影响,探索3478的生物活性及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结果显示3478可以抑制MV4-11细胞增殖、促进MV4-11细胞凋亡,同时可以下调原癌基因c-Myc mRNA水平以及c-Myc表达;3.构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小鼠模型,研究3478在体内对干预白血病细胞皮下移植瘤组织生长的作用及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天然化合物3478可能干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结果发现3478在不影响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情况下可以减缓皮下移植瘤组织体积及重量的增长,同时也可以下调原癌基因c-Myc mRNA水平,降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c-Myc的表达;4.利用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手段,通过解析3478分别与BD1及BD2的复合物结构、分析他们在结合模式、结合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解释3478对BRD4亲和活性及潜在选择性背后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中解析了 3478分别与BD1和BD2 1.3 A和1.73 A的高分辨率复合物晶体结构,发现3478与BD1和BD2的结合方式非常相似,与BD1 N140及BD2的N433均形成氢键,且通过水分子与BD1 Y97位及BD2的Y390均形成氢键,同时化合物的7-羟基与BD1 P82及BD2 P375均形成氢键,这3个氢键分别将化合物骨架环紧紧固定在 BD1 及 BD2 口袋内。另外,BD1 的 V87、1146、194 及 BD2 的 V380、V439、L387 与3478均形成较强的疏水相互作用。这些结合特点从分子水平阐明了 3478对BD1及BD2均具有亲和活性的机理。此外,在BD1-3478复合物晶体中,化合物的苯基电子密度较弱,表明该苯基与BD1相互作用较弱,相比之下,其密度在BD2中明显较好,表明3478在BD2中具有更稳定的构象且相互作用更强。并且BD2 N433附近的水分子与3478形成一个额外的氢键,同时H437的NH指向化合物苯环上的两个碳原子,可能会形成疏水作用,而在BD1中的对应位置为D144,其侧链距离化合物太远,无法建立有效的相互作用。近来研究也发现BD2 H437是设计BD2选择性抑制剂的重要氨基酸位点,这些结构特点揭示了 3478对BRD4-BD2的活性明显高于BRD4-BD1的分子机理。3478的化学骨架及其与BRD4溴域的结合模式,与迄今为止报道过的BRD4抑制剂截然不同。鉴于3478对BRD4不同结构域均具有较好的亲和活性,化学骨架及与BRD4活性口袋的的结合模式均较新颖,对BD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且分子量也较小(MW:286.24),还有较大的结构改造和结构优化的空间等优点,该化合物值得作为BRD4先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探索,以启发癌症及其他BRD4相关疾病的药物研发。
周露[2](2021)在《热敏灸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中医外治法热敏灸对老年AML(非M3)化疗后患者的干预作用,探讨热敏灸对老年AML化疗后相关症状改善的有效性,为热敏灸在老年AML化疗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46例老年AML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予以去甲基化化疗,实验组在化疗的基础加上热敏灸治疗,热敏灸选穴为大椎穴、膈俞穴、肾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热敏灸治疗从化疗第1天开始,每天1次,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为热敏化现象消失时,连续治疗至化疗第21天;两组均予以止呕、护胃、护肝等,必要时抗感染、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于化疗前、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血细胞计数包括WBC、NEUT、HGB及PLT;化疗前及化疗第14天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期间红细胞悬液、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统计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组间数据的差别。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骨痛症状除实验组在化疗第21天明显轻于化疗第14天外,余组内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化疗第14天、第21天两组骨痛积分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热敏灸对骨痛症状的改善不明显。化疗第14天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积分均较化疗前增加(P<0.05);说明化疗加重了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等症状;化疗第21天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积分较化疗第14天均有所下降,但除实验组纳差症状有明显好转外,余症状好转均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化疗第14天及第21天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均轻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可以有效改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化疗第14天、第21天两组发热症状积分与前一时间点组内比较均增加,除对照组在化疗第14天与化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余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化疗可加重患者发热症状;实验组化疗第14天、第21天发热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化疗第14天两组比较差异性不大,化疗第21天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热敏灸可改善发热症状。中医症状总积分为各个症状积分的总和,化疗第14天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增加(P<0.05),说明化疗会加重患者不适症状;化疗第21天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化疗第14天减少(实验组P<0.05,对照组P>0.05),在化疗第21天不适症状有所减轻,但对照组减轻不明显;实验组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不适症状均明显轻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能够改善患者总体不适症状。2.中医疗效比较:化疗第21天相对于化疗第14天,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有效率为3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热敏灸可有效提高中医疗效。3.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在化疗第14天均有明显的降低,但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对提高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疗效。4.血细胞计数: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化疗第14天两组血细胞计数包括WBC、NEUT、HGB及PLT均明显降低(P<0.05),说明化疗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血细胞的下降;化疗第21天两组血细胞计数均较化疗第14天有所上升(P<0.05),说明化疗第21天骨髓缓慢恢复,血细胞计数缓慢上升,但仍处于低水平。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血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热敏灸可有效减轻骨髓抑制,并可促进骨髓的恢复。5.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治疗期间实验组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红细胞悬液输注量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说明热敏灸可有效减少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说明热敏灸对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影响不明显。结论:热敏灸能改善老年AML化疗后相关症状,提高老年AML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有效减轻化疗后骨髓抑制,减少血液制品的用量;此观察显示:除中医内治法外,热敏灸也是老年AML患者化疗的有效干预手段。
王楠,吕娜,闵鑫,王莉莉,朱海燕[3](2021)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索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AML细胞株(Kasumi-1、Skno-1、HEL、HL-60、THP-1)经不同浓度rh TPO(0、50、100 ng/ml)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率; Annexin V/PI法检测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各AML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率; QPCR法检测各AML细胞株的TPO受体c-MPL(myeloproliferative leukemia) mRNA的相对表达量;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AML细胞株的c-MPL蛋白质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HL-60细胞c-MPL抗原表达量的变化。结果:rh TPO对Kasumi-1、Skno-1、HEL、HL-60、THP-1细胞均无促进增殖作用,然而在HL-60细胞(72 h 0vs 100 ng/ml,P=0.008)中呈现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及促凋亡效应(48 h 0 vs 50 ng/ml,P=0.0143)。在Kasumi-1、Skno-1、HEL和THP-1细胞中,经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各组间的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各AML细胞株均有不同程度的c-MPL基因和c-MPL蛋白质表达,其中,HEL细胞中两者表达量最高。不同浓度rh TPO处理HL-60细胞48 h后,各组间的c-MPL抗原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h TPO在体外对Kasumi-1、Skno-1、HEL、HL-60和THP-1白血病细胞系无促增殖作用。相反,rh TPO可以抑制HL-60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而这种效应与c-MPL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均无关。
张梅,张岩,田莉萍,王振,张莹,汤君宇,胡晓梅[4](2021)在《益肾生血汤防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益肾生血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骨髓抑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6月-2020年3月北京市隆福医院血液科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肾生血汤。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评分,观察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治疗期间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注射次数及输血量,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Ⅳ度骨髓抑制出现时间[(5.07±0.87)d比(3.83±1.15)d,t=4.695]晚于对照组(P<0.01)、持续时间[(7.20±0.76)d比(10.03±1.30)d,t=10.305]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重组人G-CSF注射次数[(7.2±0.8)次比(10.0±1.3)次,t=10.305]少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悬液[红细胞(2.5±1.5)U比(4.7±1.5)U,t=7.749]及血小板[(1.70±0.54)U比(3.13±0.86)U,t=5.879]输注量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1、2周症状、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8.208、15.129,P值均<0.01);观察组化疗后感染、出血、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7.500、10.000、4.286,P值均<0.01)。结论益肾生血汤有助于延缓骨髓抑制的发生时间,可促进骨髓抑制的恢复,减少骨髓抑制期的不良反应,提高生命质量。
王志清[5](2020)在《芪附扶正合剂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传统低剂量化疗方案联合和不联合芪附扶正合剂(Modified Qifu Fuzheng Decoction,QFFZD)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非M3)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缓解率、中医症候积分、复发率、生存率及感染发生率等,客观评价QFFZD在老年AML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再通过体外实验探讨QFFZD协同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寻其分子学作用机制,为临床QFFZD辅助治疗AML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法: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联合口服芪附扶正合剂中药,将58例老年AML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联合QFFZD口服,对照组仅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CR率、诱导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复发率、中位生存期、总生存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期感染发生率及远期感染发生率。实验研究方法:(1)采用20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饲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QFFZD治疗组,分别予2mL生理盐水和2mL生药浓度为1.68 g/mL QFFZD灌胃,连续7天。第8天麻醉后主动脉取血,分离得到上层血清,-80℃保存备用;2.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检测不同浓度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和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和48h后对其的增殖抑制作用;(3)PI单染流式细胞术(FCM)用于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4)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5)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兔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及其剪切体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以及Akt/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6)免疫印迹实验被用于检测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 2HCL干预HL-60细胞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R率分别为66.7%、6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化疗结束后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5.0%和5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期生存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估计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818.7个月和16.8±5.7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0.3±9.4)%和(56.7±9.4)%,3年生存率分别为(39.0±9.8)%和(27.2±9.6)%,5年生存率分别为(27.9±9.7)%和(20.4±9.3)%,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3);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诱导期感染发生率(46.7%)与对照组(46.4%)相差不大;观察组远期的感染发生率(28.0%)低于对照组(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结果:1.MTT比色分析法结果显示,相同干预时间下,QFFZD含药血清(2%、4%、6%、8%、10%)和 Ara-C(0.5μmol/L、1μmol/L、2μmol/L、4μmol/L、8μmol/L)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QFFZD含药血清和Ara-C单独和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和48h后,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相同干预时间下,二者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二者单独使用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I单染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均能将HL-60细胞阻滞于G1期,两药联合时对HL-60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更加明显(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均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且两药合用时凋亡效果更加明显(p<0.05)。4.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促凋亡蛋白Bax以及执行凋亡程序的关键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则低于空白组(p<0.05)。与此同时,Akt/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的表达水平各给药组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而p53的表达水平各给药组则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5.在用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 μmol/L)共同干预HL-60细胞前,予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 2HCL(5 nmol/L)预处理24h后,以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kt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则有所升高(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QFFZD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AML较单纯应用化疗有一定优势,尤其体现在可以改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远期感染发生率;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可延长中位生存期,提高3年及5年生存率的趋势(虽未达到统计学差别)。实验研究表明,1.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在体外单用和联合使用均能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有效地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而且表现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或叠加效应。2.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在体外单用和联合使用均能明显地提高处于G1期的HL-60细胞比率,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3.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可诱导HL-60细胞发生凋亡,其过程可能是通过调控Akt/p53信号通路从而启动内源性细胞凋亡途径发挥作用。
许卓[6](2020)在《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细胞增殖率,造血因子,细胞信号通路分子,核转录因子等方面探讨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材料与方法:(1)购置清洁级C57BL/6小鼠60只作为对象,随机取C57BL/6小鼠10只,设为空白对照组;剩余50只C57BL/6小鼠建立小鼠动物模型,建模完毕后观察小鼠饮食、排泄、精神状态与体重变化情况。分别在建模前、建模后第4d小鼠眶静脉取血1ml,加入冷凝管中,采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完成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进一步确定小鼠建模成功。动物分组。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EPO组)、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清洁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取C57BL/6小鼠10只,设为空白对照组;剩余50只C57BL/6小鼠建立小鼠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EPO组、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小鼠10只;空白对照组腹腔常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80mg/(kg·d),连续完成3d干预。第4d各组小鼠均以断颈方式处死,取股骨、胫骨,并将其放置在浓度为75.0%乙醇中连续完成15min浸泡,将小鼠转移到超净工作台上,在在无菌条件下完成取股骨、胫骨的分离、提取;去皮毛、肌肉及两端软骨,充分暴露红色骨髓腔。采用1m L无菌6号注射器,吸取PBS液1m L,并拧弯无菌针头套管,并插入骨髓腔中,冲洗后获得骨髓,放置在平皿中进行反复冲洗;冲出大部分细胞,利用300目滤网进行过滤,制备单细胞悬液,并向细胞悬液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等量),10min离心,速度2500rpm,分离完毕后去除上清,并加入红细胞裂解液1m L,3min静置后加入PBS溶液9m L,10min离心,速度2500rpm,去除上清,加入浓度为10.0%IMDM完成2次洗涤,利用10.0%IMDM完成沉淀的重悬,利用计数板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m L,并完成细胞的分离、培养,加入96/24孔板中。细胞实验分为六组即空白组,模型对照组、EPO组、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并配置药物,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药物联合配置。取购置的当归多糖、黄芪多糖,放置在RPMI-1640培养液中,通过预实验配置研究所需的浓度,即:当归多糖200mg/m L、黄芪多糖200mg/m L、联合用药(当归多糖200mg/m L混合黄芪多糖200mg/m L)中,保证实际药物比例为:黄芪:当归=5:1。将上述药物过滤、除菌后放置在4℃冰箱中,备用。其中EPO组、当归多糖、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加入等剂量药物干预,并将细胞放置在5%CO2、37℃培养箱中培养;采用MM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白细胞介素-2(IL-2)、血小板生成素(TPO)、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γ-干扰素(INF-r)水平;(2)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信号分子RAS、ERK1、ERK2、p38影响。取各组处理后的细胞,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测定各组细胞中信号分子RASm RNA、ERK1m RNA、ERK2m RNA、p38 m RNA表达水平,分析RAS-MAPK信号通路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关系;进一步确定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其配伍对RAS-MAPK信号转导通路及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3)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核转录因子c-jun、c-fos、JNK影响。取各组处理后的细胞,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测定各组细胞中核转录因子c-junm RNA、c-fosm RNA、JNK m RNA水平,分析细胞周期、核转录因子与细胞增殖的关系,确定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其配伍对核转录因子、细胞周期和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结果:1.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和造血因子影响1.1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影响1.1.1造模前后骨髓抑制小鼠体重、外周血细胞及生化指标变化空白对照组未参与建模体重及外周血血细胞、生化指标变化不明显;其余各组较造模前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体重明显下降(P<0.05)。1.1.2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细胞增殖率影响六组细胞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均呈增长趋势。正常组细胞由于未参与建模细胞速率较快;1.1.2.1MTT实验24h结果: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细胞增殖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1.2.2MTT实验48h结果: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细胞增殖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1.2.3MTT实验72h结果: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细胞增殖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造血因子影响1.2.1对造血因子TPO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PO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TPO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TPO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2对造血因子IL-2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2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IL-2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IL-2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3对造血因子GM-CS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M-CS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GM-CS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GM-CS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4对细胞因子INF-r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NF-r水平明显下降;同模型组比较其余用药各组INF-r上升;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INF-r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低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INF-r均低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2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MAPK信号分子影响2.1对信号分子RAS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RAS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RAS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RAS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2.2对信号分子ERK1/2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ERK1/2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RK1/2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ERK1/2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2.3对信号分子p38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38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p38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p38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3.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核转录因子影响3.1对核转录因子JNK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JNK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JNK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JNK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3.2对核转录因子c-jun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jun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c-jun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c-jun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3.3对核转录因子c-fos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fos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c-fos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c-fos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结论:1.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能促进大鼠细胞增殖,能发挥两种药物协同作用,有助于促进IL-2、TPO、GM-CSF水平及下调INF-r水平。2.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能促进信号分子RAS、ERK1、ERK2、p38m RNA表达,上调核转录因子c-jun、c-fos、JNKm RNA水平,可能通过调控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细胞增殖、分化。
赵欢[7](2020)在《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克隆性增殖异常分化的恶性细胞浸润骨髓、血液及其他组织为特点,是全球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成人白血病的20%。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靶向治疗是其主要手段,目前的化疗使将近80%的患者缓解期达到10年以上,随着复发现象的发生,最终治愈率约为25~40%[1]。骨髓移植及多药联合强化治疗方案的应用,ALL临床治愈率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一些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ALL复发和难治的重要因素[2-4]。因此发现逆转ALL多药耐药的药物对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复方浙贝颗粒是我科陈信义教授针对急性白血病“痰瘀互阻”基本病机拟定的针对白血病复发难治的中药复方,在前期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可减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缓解率,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复方浙贝颗粒可以降低AML多药耐药相关耐药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化疗敏感性,对A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复方浙贝颗粒是否在ALL的治疗中具有类似的机制,我们复制了小鼠ALL耐药模型,从药效学和逆转多药机制的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构建L1210/CDDP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从药效学和多药耐药机制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2.构建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从药效学探讨复方浙贝颗粒对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1.L1210/CDDP细胞经维持耐药培养,于小鼠右腋下注射细胞1×106个构建荷瘤ALL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该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2.应用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p-gp、GST、TopoⅡ、Bcl-2、Bax 表达的影响。3.构建L1210/CDDP尾静脉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注射细胞7天后成功复制L1210/CDDP模型,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干预后可减小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减轻瘤质量,增加抑瘤率,并延长生命时长。2.与模型组比较,CDDP 组 Mdr-1、p-gp、Topo Ⅱ、bax 表达升高,GST、Bcl-2 表达降低,(P<0.05)。与CDDP组比较,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中剂量联合组Mdr-1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中、高剂量联合组P-gp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TopoⅡ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剂量联合组GST表达升高,中、高剂量联合组GST表达降低;中剂量复方浙贝组Bcl-2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Bcl-2表达降低;中剂量联合组Bax表达升高(P<0.05)。3.尾静脉注射L1210/CDDP细胞21d后,随机抽取6只小鼠,取骨髓,作涂片,观察计算原始细胞比例在5~15%之间。外周血未见骨髓原始细胞外排,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生存期延长、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CDDP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可延长L1210/CDDP荷瘤小鼠生存期,减小肿瘤质量、体积,增加肿瘤抑制率;对于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可延长小鼠生命期、降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保护血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即可以提高两种ALL耐药模型治疗效果并可通过Mdr-1、P-gp、GST、Bcl-2、Bax机制逆转L1210/CDDP多药耐药,增强化疗有效性。
李紫璇[8](202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AML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研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WT1基因表达量及AML预后分层的关系,以期为AML的中医预后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方向。方法:按研究要求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AML患者,共计14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化疗,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及《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判定其疗效,根据四诊信息,确定中医证型,将患者分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热毒炽盛证、毒瘀互结证、正虚邪实证5种证型。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除WT1基因的测定值外,收集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检测报告、基因突变检查,综合上述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预后的危险分层。整理以上数据,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探讨AML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WT1基因表达量及疾病预后分层的关系、预后的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量的关系、AML各亚型(M1-M7,不包括M3)与WT1基因表达的关系。本研究中,所有病人WT1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由北京海斯特医学检验机构测定,利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样本中WT1基因的m RNA表达量,WT1的表达水平以WT1拷贝数与ABL拷贝数的比值乘以104表示,检出WT1拷贝即认为是阳性。结果:(1)144例患者均接受过化疗,包括化疗后缓解者59例,化疗后未缓解者39例,复发难治者46例;其中气血两虚证20例(缓解13例,未缓解5例,复发难治2例),气阴两虚证23例(缓解21例,未缓解2例);热毒炽盛证28例(未缓解7例,复发难治21例),毒瘀互结证患者8例(未缓解2例,复发难治6例);正虚邪实证65例(缓解25例,未缓解23例,复发难治17例),其中虚实相间证的患者数最多,而仅表现为虚证(气血两虚证或气阴两虚证)或实证(热毒炽盛证或毒瘀互结证)的患者数相对较少。(2)统计144例AML患者,男性患者64例,占44.4%,女性患者80例,占55.6%,男:女=4:5。对各组中医证型的性别进行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认为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3)144例AML患者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9岁,中位年龄用M±Q标示为56±11岁,将全部患者按年龄段分为三组:18岁-39岁(20例),40岁-59岁(66例),≥60岁(58例),统计各年龄组患者WT1基因表达量,发现AML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相关(P<0.05)。在18-39岁患者中,气阴两虚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气血两虚证与正虚邪实证比例相当;在40-59岁患者中,正虚邪实证例数最多,占总数50%,其次为热毒炽盛证,为22.7%,气血两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相当,毒瘀互结证例数最少;在≥60岁患者中,正虚邪实证比例最高,为44.8%,热毒炽盛证次之,其余三证例数相当。(4)分析各年龄组患者WT1基因的表达情况,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各年龄阶段与WT1基因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将各年龄组两两比较,18-39岁组与40-59岁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0-59岁患者WT1基因中位表达量高于18-39岁患者;18-39岁与≥60岁患者相比较,≥60岁组患者中位表达水平较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59岁与≥60岁组相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关系中,经统计分析,WT1表达水平在AML亚型中分布不同(P<0.05)。将AML各亚型进行两两比较,仅M1与M5、M2与M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5患者WT1表达水平高于M1组与M2组,而在其余各组的两两比较中,在本次研究中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统计各危险分层组中WT1基因表达量,WT1基因表达水平与疾病危险分层有关(P<0.05)。高危组WT1基因表达量高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的WT1表达水平亦高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WT1基因在高危组及中危组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低危组中表达水平相对较低。AML不同危险分层提示不同的预后,因此,WT1基因表达水平高者预后较差,而表达量低者预后相对较好。(7)在AML的疾病预后分层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中,气血两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的低危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85.0%、82.6%,中危组与高危组患者数极少;在热毒炽盛证与毒瘀互结证中高危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0.7%、62.5%;在正虚邪实证中,中危组患者例数最多,所占比例为40.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得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ML患者5种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相关。(8)统计5个中医证型组WT1基因的m RNA表达量,5组WT1基因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进一步进行5组中医证型非参数检验后的两两比较,发现热毒炽盛证及毒瘀互结证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正虚邪实证,而气血两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最低。结论:AML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与患者年龄、AML亚型、WT1表达水平及AML危险分层相关,老年患者WT1基因表达量高,M5患者WT1表达水平高于M1组与M2组;WT1基因表达量与AML危险分层也表现出相关性,而疾病危险分层往往提示着不同的预后结果,因此AML中医证型及WT1表达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着预后,其中,热毒炽盛证、毒瘀互结证预后差,WT1表达水平高者预后差;本研究对AML中医辨证治疗的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赵衍东[9](2020)在《升麻鳖甲汤加减方联合节拍式化疗维持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AML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升麻鳖甲汤加减方联合节拍式化疗维持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AML的临床疗效2.进行升麻鳖甲汤加减方联合节拍式化疗维持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AML的安全性评价3.改善老年AML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体力状况(ECOG),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及老年综合评估(CGA)。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AML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患者。治疗组采用升麻鳖甲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根据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对照组接受标准剂量阿糖胞苷(Ara-C)为基础的维持化疗方案,阿糖胞苷用量75-100mg/m2/d,可联合蒽环类药物(米托蒽醌、柔红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共4-6疗程。治疗前及4疗程后根据血常规、MRD、先令式分类、外周血流式细胞学及《Zubrod-ECOG-WH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表》、老年综合评估量表(CGA)进行评分,通过对量表进行评分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治疗组有1例患者经过治疗从CRi转变为CR,两组组间临床疗效对比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MRD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2.两组治疗后《Zubrod-ECOG-WH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表》、老年综合评估量表(CGA)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表》、老年综合评估量表(CGA)等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麻鳖甲汤联合节拍式化疗在老年AML患者的维持治疗中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化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常规化疗相比能改善老年人的体能及生存状态,提高CGA评分,从而改善部分老年AML患者的预后。
陈丽[10](2019)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PCT、CRP联合指导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Neutrophil CD64 index),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在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旨在为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方法:(1)选取对象: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进行规范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97例次为研究对象,及健康体检者69例为空白对照。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男性患者92例次,女性患者105例次,健康体检者男性39例,女性30例。(2)分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根据感染的症状和体征,生化、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后分为化疗后合并细菌感染组及化疗后非感染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细菌感染组及非感染组按照中性粒细胞计数分为0.5×109/L<NEUT≤1.5×109/L、0.05×109/L<NEUT≤0.5×109/L、NEUT≤0.05×109/L三组。同时细菌感染组、非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根据年龄及性别分组。(3)标本采集:静脉抽取外周血,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荧光法检测PCT和CRP。(4)数据的收集与计算: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通过ROC曲线得出检测指标最佳Cut-off值、AUC、特异性、敏感性、约登指数,比较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CRP及各项感染指标的联合应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细菌感染组各项炎症指标均高于非感染组及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感染组、非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中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CRP不受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CRP敏感度分别为0.882、0.868、0.882,特异度分别为0.897、0.897、0.828,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6、0.936、0.924;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CRP、PCT+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CRP四组组合敏感度分别为0.971、0.931、0.966、0.966,特异性分别为0.946、0.941、0.882、0.868,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0.975、0.972、0.956。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联合PCT、CRP能有效的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与CRP联合应用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高于炎症指标的其他组合及单个应用。在细菌感染的早期预测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且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及健康者中PCT、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检测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无明显相关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表观遗传概述 |
| 1.3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 |
| 1.3.1 组蛋白乙酰化 |
| 1.3.2 组蛋白磷酸化 |
| 1.3.3 组蛋白甲基化 |
| 1.4 Bromodomains家族蛋白概述 |
| 1.5 研究BET亚家族及BRD4的意义 |
| 1.6 BET亚家族蛋白抑制剂研究进展 |
| 1.7 天然化合物的优势及开发 |
| 1.8 台湾相思及其活性成分3',4',7,8-Tetrahydroxyflavone的相关研究 |
| 1.9 急性髓系白血病在表观遗传方面的进展 |
| 1.10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BRD4天然抑制剂3478的发现 |
| 2.1 引言 |
| 2.2 实验药物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AlphaScreen Assay |
| 2.3.2 AlphaScreen Counter Assay |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4.1 筛选出对BRD4-BD1具有较好活性的天然化合物3478 |
| 2.4.2 3478对BRD4-BD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
| 2.4.3 AlphaScreen Counter Assay验证筛选结果是可信的 |
| 2.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3478体外对MV4-11细胞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3.2.1 实验药物及细胞株 |
| 3.2.2 实验耗材 |
| 3.2.3 实验试剂 |
| 3.2.4 实验仪器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细胞的培养 |
| 3.3.2 细胞增殖试验 |
| 3.3.3 细胞凋亡试验 |
| 3.3.4 Western blot检测MV4-11细胞中BRD4以及c-Myc的表达水平 |
| 3.3.5 数据处理分析 |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4.1 BRD4在MV4-11细胞中显着高表达 |
| 3.4.2 3478对MV4-11细胞生长的影响 |
| 3.4.3 3478对MV4-11细胞生长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 |
| 3.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3478体内抑制MV4-11皮下移植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4.2.1 实验药物 |
| 4.2.2 实验细胞 |
| 4.2.3 实验动物 |
| 4.2.4 实验耗材、试剂及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细胞的培养 |
| 4.3.2 人髓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MV4-11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 4.3.3 各实验组给药处理 |
| 4.3.4 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中BRD4蛋白以及肿瘤因子c-Myc的水平 |
| 4.3.5 免疫荧光检测瘤组织中c-Myc的表达 |
| 4.3.6 qRT-PCR检测瘤组织中c-Myc的mRNA水平 |
| 4.3.7 数据处理分析 |
| 4.4 实验结果 |
| 4.4.1 各组小鼠生长状况观察 |
| 4.4.2 各组小鼠瘤组织生长状况观察 |
| 4.4.3 瘤组织取材及观察 |
| 4.4.4 3478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 4.4.5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478对瘤组织中c-Myc mRNA的影响 |
| 4.4.6 免疫荧光法检测3478对瘤组织中肿瘤标志物c-Myc的影响 |
| 4.4.7 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中BRD4、c-Myc蛋白表达水平 |
| 4.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3478与BRD4蛋白共晶结构的解析及其抑制机理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5.2.1 质粒及菌株 |
| 5.2.2 化学试剂及耗材 |
| 5.2.3 试剂盒 |
| 5.2.4 实验仪器 |
| 5.2.5 常用溶液及配制方法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 |
| 5.3.2 质粒转化 |
| 5.3.3 蛋白表达 |
| 5.3.4 蛋白纯化及检测 |
| 5.3.5 蛋白质结晶 |
| 5.3.6 数据收集及结构解析与建模 |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4.1 蛋白质纯化结果 |
| 5.4.2 3478与BRD4-BD1及BD2复合物晶体 |
| 5.4.3 X-射线衍射复合物晶体结果 |
| 5.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总结与展望 |
| 附: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 附: 综述 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
| 1 中医学对AML的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治疗原则 |
| 1.3 辨证论治 |
| 2 中医药治疗AML |
| 2.1 自拟方治疗 |
| 2.2 中成药治疗 |
| 2.3 协定处方治疗 |
| 3 中医药治疗AML的机制研究 |
| 3.1 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 |
| 3.2 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
| 3.3 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
| 3.4 提高机体免疫力、增效减毒 |
| 3.5 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 |
| 4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1.研究对象与材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脱落、剔除或终止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价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 |
| 3.1 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
|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3.3 中医疗效比较 |
| 3.4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 3.5 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变化比较 |
| 3.6 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 |
| 3.7 不良反应 |
| 4.讨论 |
| 4.1 热敏灸应用的理论及临床依据 |
| 4.2 选穴依据 |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 5.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材料和方法 |
| 试剂与仪器 |
| 细胞的培养方法 |
| rh TPO的配制 |
| 细胞增殖的CCK-8法检测 |
| 细胞凋亡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
| c-MPL mRNA表达的Q-PCR法检测 |
| c-MPL蛋白质表达的Western blot法检测 |
| c-MPL抗原表达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
|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rh TPO对AML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
| rh TPO对AML细胞株凋亡的影响 |
| c-MPL基因在AML细胞株中的表达 |
| c-MPL蛋白质在AML细胞株中的表达 |
|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西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
| 1.标准化疗(强化化疗) |
|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 3.低强度化疗 |
| 4.靶向治疗 |
| 5.免疫治疗 |
| 参考文献 |
| 2.当代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概况 |
| 2.1 关于急性白血病的中医病名 |
| 2.2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 |
| 2.3 “伏邪(毒)”概念的提出 |
| 2.4 治疗概况 |
| 2.5.讨论 |
| 参考文献 |
| 3.扶正中药在急性白血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现状 |
| 3.1 扶正中药的临床研究 |
| 3.2 扶正中药的基础研究 |
| 3.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材料和方法 |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 2.2 病例排除标准 |
| 2.3 一般资料 |
| 2.4 治疗方案 |
| 2.5 支持治疗 |
| 2.6 观察指标 |
| 2.7 疗效评价 |
| 2.8 统计学分析 |
| 3.结果 |
| 3.1 近期效果比较 |
| 3.2 远期效果比较 |
| 3.3 感染并发症比较 |
| 4.讨论 |
| 4.1 芪附扶正合剂组方合理性探讨 |
| 4.2 芪附扶正合剂取得临床疗效的原因分析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QFFZD含药血清的制备(实验一)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3.QFFZD含药血清和Ara-C对HL-60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二) |
| 3.1 实验材料 |
| 3.2 实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4.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三) |
| 4.1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5.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协同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实验四) |
| 5.1 实验材料 |
| 5.2 实验方法 |
| 5.3 实验结果 |
| 6.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急性白血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和造血因子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一 |
| 小结 |
| 论文二 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配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干细胞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二 |
| 小结 |
| 附图 |
| 论文三 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核转录因子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三 |
| 小结 |
| 附图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当归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中医疗法治疗骨髓抑制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 1. ABC转运体 |
| 2. 细胞质/核内蛋白 |
| 3. 细胞凋亡与耐药 |
| 4 癌相关基因 |
| 5 其他 |
| 6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药诊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
| 1 中医病名 |
| 2 临床研究 |
| 3 基础研究 |
| 4.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二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三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抑制作用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西医学诊断标准 |
| 1.4 中医学辨证分型标准 |
| 1.5 纳入标准 |
| 1.6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步骤 |
| 2.1 病例收集 |
| 2.2 资料分析 |
| 2.3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及关系 |
| 3 中医证型的年龄分布及关系 |
| 4 AML患者年龄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5 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6 AML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7 AML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的关系 |
| 8 AML中医证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讨论 |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 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 3 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 4 AML患者各年龄段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5 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6 AML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7 AML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的关系 |
| 8 AML中医证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9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西医诊疗进展 |
| 1 西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 2 中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WT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 1 WT1基因在AML中的表达 |
| 2 WT1基因对AML的预后影响 |
| 3 WT1基因在AML诊疗中的应用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理论部分 |
| 1. 祖国医学对AML的诊治现状 |
| 1.1 中医学对AML的认识 |
| 1.2 中医药对于AML的治疗现状 |
| 2. AML的西医治疗进展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病例脱落和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 2.4 统计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基线比较 |
| 3.2 疗效比较 |
| 第三章 讨论 |
| 1. 本研究选用升麻鳖甲汤的理论依据 |
| 2. 本研究选用节拍式化疗的理论依据 |
| 3. 本研究选取老年人综合评估的理论基础来评估患者的生存状态 |
| 4. 结果讨论 |
| 4.1 疗效比较 |
| 4.2 安全性评价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仪器和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3 数据处理 |
| 4 实验流程图 |
| 结果 |
| 1 临床资料及一般情况的比较 |
| 2 中性粒细胞CD64 指数与PCT、CRP在感染组、非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中的比较 |
| 3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不同中性粒细胞计数之间水平比较 |
| 4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细菌感染发生时变化 |
| 5 中性粒细胞CD64 指数、PCT、CRP在不同年龄段的比较 |
| 6 中性粒细胞CD64 指数、PCT、CRP在不同性别中比较 |
| 7 中性粒细胞CD64 指数、PCT、CRP单独及联合应用比较 |
| 讨论 |
| 1 CRP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
| 2 PCT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
| 3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
| 4 中性粒细胞CD64 指数,PCT联合CRP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nCD64与PCT、CRP联合指导细菌感染后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