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丽,李海婷,王倾,张云[1](2021)在《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发生谵妄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9月1日纳入的关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谵妄危险因素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1篇文献,共9 143例病人,经Meta分析显示,高龄[OR=1.11,95%CI(1.09,1.13),P<0.000 01]、合并基础疾病[OR=3.42,95%CI(2.37,4.96),P<0.000 01]、术前认知功能障碍[OR=4.10,95%CI(3.33,5.06),P<0.000 01]、低白蛋白[OR=0.91,95%CI(0.87,0.95),P<0.000 1]、低氧血症[OR=4.53,95%CI(2.24,9.14),P<0.000 1]、疼痛[OR=1.90,95%CI(1.49,2.42),P<0.000 01]、夜间平均睡眠时间少[OR=4.13,95%CI(3.92,4.35),P<0.000 01]、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长[OR=5.44,95%CI(3.68,8.02),P<0.000 01]、全身麻醉[OR=3.48,95%CI(2.57,4.71),P<0.000 01]、手术时长[OR=1.07,95%CI(1.02,1.13),P=0.01]、术中失血量多[OR=3.63,95%CI(2.44,5.41),P<0.000 01]和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高[OR=4.14,95%CI(2.60,6.57),P<0.000 01]均是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术前认知障碍、低白蛋白、低氧血症、疼痛、夜间平均睡眠时间少、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长、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多、ASA评分高等是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受研究样本量和质量的影响,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行验证。
巩丽[2](2021)在《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对骨科围手术期患者身心症状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将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骨科围手术期患者,探讨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疼痛睡眠情况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为之后在临床推广使用以及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便利抽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符合纳排标准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骨科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另外增加五个阶段的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每个阶段的治疗需要25-30分钟。在入院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在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采用状态焦虑量表(SAI)、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数字疼痛分级法量表(NRS)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对患者焦虑、抑郁、疼痛和睡眠情况进行测评,出院当天采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经双人交叉录入Excel,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例数和构成比;统计推断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对照组与干预组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疾病类型等资料均衡可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焦虑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SAI得分均具有时间效应(P<0.05);干预前不具有组间效应(P>0.05),干预中、干预后均具有组间效应(P<0.05);时间因素与组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P<0.05)。3.抑郁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PHQ-9得分均具有时间效应(P<0.05)、干预前、干预中均不具有组间效应(P>0.05),干预后具有组间效应(P<0.05)。时间因素与组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P<0.05)。4.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NRS得分均具有时间效应(P<0.05)、干预前不具有组间效应(P>0.05),干预中、干预后均具有组间效应(P<0.05)。时间因素与组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P<0.05)。5.睡眠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AIS得分均具有时间效应(P<0.05)、干预前、干预中均不具有组间效应(P>0.05),干预后均具有组间效应(P<0.05)。时间因素与组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P<0.05)。6.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骨科围手术期患者,能够有效降低焦虑、抑郁水平,减轻疼痛感受,提高睡眠质量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干预方便易操作,临床患者接受度高,效果较好,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雷雅婷[3](2021)在《基于ESA指南的非药物干预在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 ESA(Europe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指南的非药物干预对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POD,Postoperative Delirium)的应用效果,观察该干预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情况、患者自理能力、营养情况以及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的影响,最后得出该干预方法对此类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和谵妄持续时间的影响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昆明市某三甲医院骨科收治的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排标准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分配到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围术期护理方法,干预组在传统围术期护理方法基础上运用基于EAS指南的围术期非药物干预进行个性化护理,围绕谵妄诊断的五个维度从改善疼痛、改善视听、改善认知、减少噪音、维持昼夜节律、避免不必要的导管、早期活动和早期营养等方面实施干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营养评分,自理能力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差异,分析非药物干预对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率及谵妄持续时间的影响效果。[结果]1.主要结局指标两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比较干预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2/44(4.55%),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9/44(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5);干预组谵妄持续时间为(0.07±0.33)天,低于对照组谵妄持续时间(0.43±0.9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2.次要结局指标2.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干预组发生率为6/44(13.6%)低于对照组11/44(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p>0.05),其中并发症种类方面非计划拔管率、压疮、泌尿/呼吸道感染、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发生人数方面,干预组3/44(6.8%)低于对照组 10/44(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5)。2.2.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比较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术后12小时干预组VAS评分(4.20±0.79)低于对照组(5.41±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术后24小时干预组VAS评分(1.98±0.85)低于对照组(5.1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5);术后48小时干预组VAS评分(1.30±0.59)低于对照组(1.55±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5);术后72小时干预组VAS评分(1.09±0.29)与对照组(1.09±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4,p>0.05)。2.3.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自理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简称BI指数)比较入院时干预组(57.84±9.49)与对照组(56.82±9.0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1,p>0.05);术前一日BI指数干预组(58.30±9.02)高于对照组(58.07±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5);术后五日BI指数干预组(84.66±4.50)高于对照组(77.05 ± 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5)。2.4.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营养风险筛查评分表(NRS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2002)评分比较入院时干预组(1.45±0.70)与对照组(2.07±1.1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3,p>0.05);术前一日NRS2002评分干预组(1.41±0.68)低于对照组(2.02±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p>0.05);术后五日NRS2002评分干预组(0.80±0.63)低于对照组(1.50±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5)。2.5.两组患者术后五日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五日Harris评分相比较,干预组患者Harris评分(78.14±5.01)高于对照组(63.82±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5)。同时在比较Harris评分中各维度得分方面,关节功能得分项干预组(31.70±4.60)大于对照组(27.72±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5),在疼痛,畸形,活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两组患者住院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患者住院患者满意度(97.09±1.20)高于对照组(91.70±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5)。[结论]1.基于ESA指南的非药物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POD发生率,减少患者的POD持续时间,因此可考虑在临床推广使用该非药物干预措施来预防POD。但其对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样本纳入量不足等因素有关。2.基于ESA指南的非药物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术后认知情况,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患者营养状态。3.基于ESA指南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从循证的角度出发,提高了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情况,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增强了患者对于医院的满意度,值得在骨科进行推广使用。
李汝琳[4](2020)在《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患者术后睡眼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艾贝宁)(dexmedetomidine,Dex)对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为合理应用麻醉相关药物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降低疲劳程度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选择择期于我院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耳鼻咽喉科声带息肉切除手术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两组:D组和B组。患者入室常规监测,D组(实验组)经外周静脉泵注浓度为4ug/ml的右美托咪啶,10分钟内泵注lug/kg的负荷剂量,而后按0.3 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B组(对照组)按照实验组的方式泵注相同剂量生理盐水。麻醉方式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纳入研究的患者采取的麻醉诱导方法如下:舒芬太尼(0.3u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丙泊酚(2mg/kg),等待4分钟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瑞芬太尼(0.2 μ g/kg/min)和丙泊酚(4~6mg/kg/h)全屏静脉麻醉。术中根据BIS值调整丙泊酚的泵注速度,维持BIS值在45-60之间。观察指标:1、记录患者年龄、BMI、ASA等一般情况。2、记录术中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出血量、输液量和丙泊酚使用量等基本情况。3、全程持续监测患者BIS值,着重记录泵注前(t0)泵注后10min(t1)、停药前(t2)和出室时(t3)四个时间点BIS值用于统计分析。4、连续监测患者HR、MAP、SPO2,着重记录泵注前(t’0)、泵注后10min(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出室时(t’5)六个时间点的数值。5、记录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恶心呕吐。6、观察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7、患者回忆术前一个月睡眠情况,术前填写1月内(Tpre)和术前一夜(T0)睡眠情况,随访患者术后第一夜(T1)、术后第二夜(T2)、术后第三夜(T3)三个时间点的睡眠情况,使用PSQI评分.8、记录患者术前一月(Tpre)、术前一夜(T0)疲劳情况,使用FSS疲劳量(fatigue severity scale)表评分,随访患者术后第一夜(T1)、术后第二夜(T2)、术后第三夜(T3)三个时间点疲劳情况,同样使用FSS疲劳量表记录分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数64例,D组(实验组)一例患者因术中发生心动过缓,应用阿托品调整心率剔除研究,1例因术中发生低血压给予麻黄碱升压而剔除研究。B组(对照组)1例因提前出院、无法追踪术后第三天调查问卷剔除研究,1例因患者本身原因,不明原因主观结束实验而剔除研究,实际有60例纳入统计分析,每组各30例。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患者的年龄和BMI、ASA分级、手术麻醉时间相关信息、以及液体出入量、住院时间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美托咪定观察组(D组)术中丙泊酚的消耗量较对照组(B组)显着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2.术中各时期BIS值比较两组患者在以下不同时间段BIS值的比较,在D组右美托咪定泵注后10min(t1)、停药前(t2)较B组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而在右美托咪定泵注前(t0)和出室时(t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中各时期HR、MAP、SPO2的比较两组患者HR、MAP、SPO2在泵注前(t’0)、泵注后10min(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f4)、出室时(t’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不良反应D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为13.3%,较B组患者PONV发生率(40%)显着降低(P=0.02),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低氧血症和其他不良反应。5.PSQI评分两组患者的匹斯堡睡眠指数组间比较:对照组患者PSQI评分在T1、T2两个时间点均较右美托咪定组显着增高(P<0.05),而在Tpro、T0和T3时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PSQI评分在T1、T2时均较Tpre时显着增高(P<0.05),而T0、T3时与Tpre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PSQI评分各项因子间比较组间比较:对照组患者在时间点T1、T2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两项因子评分D组显着升高(P<0.05),而在其他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各时间点其他各因子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两项因子评分在T1、T2时均较Tpro时显着增高(P<0.05),而T0、T3时两项因子评分与Tpro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FSS评分组间比较:B组患者FSS评分在T1、T2时均较D组显着增高(P<0.05),而在Tpro、T0和T3时两组患者F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FSS评分在T1、T2时均较Tpro时显着增高(P<0.05),而T0、T3时与Tpro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及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相比对照组能显着提高术后患者睡眠质量,亦能改善术后疲劳程度。
魏晨慧[5](2020)在《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穴位刺激调控法在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调查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比较骨科不同疾病患者围术期的睡眠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围术期睡眠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异同,为今后选择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改善骨科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加速康复提供依据。2.在治未病理念下,将穴位刺激调控法运用于骨科围术期的患者,并与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比较,以评价该方法防治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的效果。以期探求一种安全、有效并能改善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方式,促进患者加速康复。方法:第一部分:选择2019年3月6月行择期手术的345例成人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分别评估患者围术期的整体和特定时间段睡眠质量,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福特应激失眠反应量表中文版(FIRST-C)、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疼痛评估尺收集患者其他资料,比较骨科所有患者入院前和围术期的睡眠质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围术期睡眠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另外,将骨科患者按照疾病进行分类后比较不同类骨科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异同。第二部分: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行择期手术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完成试验的腰椎疾病和关节疾病患者71例,干预组35例,对照组36例。干预组患者在接受科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自入院日起至出院日实施穴位刺激调控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科室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出院时评估PSQI评分、SAS评分;在入院后第2日、手术日、术后第1日、术后第2日的早上患者醒后留取唾液标本测定醒后唾液皮质醇(SC)浓度;在入院后第2日、手术日、术后第1日、术后第2日的下午15时17时评估患者前一晚的AIS评分和疼痛评分;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与本研究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第一部分:以PSQI评分为基础,骨科患者在围术期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入院前(P<0.05),有59.4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单因素分析结果有13个因素存在显着差异(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使用助眠药物(OR=12.829),焦虑(OR=9.107),同室患者及家属影响(OR=4.043),身体不适(OR=3.423);其它影响因素(P<0.05)包括:女性,婚姻状况,疾病种类。将患者按照疾病分类后,以PSQI评分为基础,腰椎疾病、关节疾病、四肢骨折、颈椎疾病患者中分别有71.43%、60.98%、57.14%、46.15%的患者在围术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结合PSQI评分和AIS评分得出,围术期腰椎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最差,颈椎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相对较好,四组患者睡眠质量在围术期存在动态变化;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显示,重度疼痛是腰椎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焦虑是四肢骨折、关节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1.PSQI评分1.1 PSQI的七个维度评分和总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催眠药物评分外,其他维度和总分不同时间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评分在围术期存在升高趋势。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对睡眠质量维度进行组别的主效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2,P=0.043),说明干预组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对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分别进行组别的主效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8,P=0.212;F=0.014,P=0.905;F=1.300,P=0.265),说明干预组与对照组评分无差异。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维度和PSQI总分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干预组的增幅小,对照组的增幅大。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维度和PSQI总分的组别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入院前,两组患者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1.000,P=0.327;F=1.000,P=0.327;F=2.080,P=0.161;F=0.667,P=0.421);围术期,两组患者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5.200,P=0.031;F=4.522,P=0.043;F=5.200,P=0.031;F=12.960,P=0.001),说明干预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1.2.以PSQI评分为基础,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级别比较经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有1名<7分组患者进入715分组,1名715分组患者进入>15分组;对照组有6名<7分组患者进入715分组,4名715分组患者进入>15分组。说明干预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在围术期变化相对稳定,并且整体水平优于对照组。2.AIS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A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18,P=0.00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AIS评分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4.084,P=0.022),表明两组患者AIS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变化幅度较大,干预组的变化幅度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AIS评分进行比较显示,入院当日晚和预术日晚,两组患者A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3.240,P=0.083;F=3.198,P=0.085);术日晚和术后1日晚,两组患者AI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9.897,P=0.004;F=4.399,P=0.045),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此时干预组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3.唾液皮质醇(SC)浓度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SC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6,P=0.025),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SC浓度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694,P=0.028),表明两组患者SC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变化幅度较大,干预组的变化幅度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SC浓度进行比较显示,入院第2日早、术日早、术后1日早,两组患者SC浓度无统计学差异(F=2.823,P=0.104;F=1.981,P=0.171;F=3.720,P=0.064);术后2日早,两组患者SC浓度有统计学差异(F=5.974,P=0.021),干预组SC浓度低于对照组。4.焦虑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431,P<0.00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焦虑评分升高。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5.991,P=0.021),表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增幅较大,干预组的增幅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焦虑评分进行比较显示,入院日,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2.842,P=0.103);出院日,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4.411,P=0.045),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5.疼痛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1,P=0.01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疼痛评分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1.322,P=0.285),表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对组别进行主效应分析,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7,P=0.571)。6.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第一部分:骨科患者在围术期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入院前,并且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将骨科患者按照疾病分为四类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不同且随时间延长存在动态变化。不同类别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骨科医护人员应结合各类疾病睡眠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第二部分: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穴位刺激调控法能够有效防治腰椎、关节疾病患者在围术期出现的主观睡眠障碍。该方法安全、可行、易操作,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李海燕[6](2020)在《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护理预防方案并进行临床转化应用,为规范我国VTE预防护理实践,保障VTE预防护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研究方法1.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医院在院发生VTE的55例患者纳入VTE组,按照1:2的比例选择未发生VTE的108例纳入非VTE组,对两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同一医院在院期间发生VTE和非VTE患者共54例进行验证。2.现况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97名来自不同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VTE预防护理及管理现状调查。3.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基于国内VTE护理预防实践现状,对相关循证指南进行文献检索,采用AGREEⅡ体系进行质量评价。再根据前期的情景分析研究提出的焦点问题,对证据进行提取、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VTE护理预防方案。经多学科专家现场论证,形成VTE护理预防方案的终稿。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质性研究、田野观察研究对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从系统、护士和患者层面制定多项实施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临床试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根据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前的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护理。从证据实施的过程指标、结局指标和证据自身结局指标评估两组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率和评估及时率、护士对患者进行基础预防、物理预防措施相关健康教育的实施率;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术后物理预防措施的依从性、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情况;VTE的发生率、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不符合卡方检验的构成比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2)质性研究:对骨科参与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11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护士对方案实施的感受和评价。研究结果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肝肾疾病、饮酒史、D-二聚体和Caprini血栓风险等级是患者院内发生VTE的风险因素,利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的实施和完善VTE护理预防相关病历记录是VTE护理预防的焦点问题。2.各大医院在VTE护理预防方面缺乏规范,部分医院对于VTE预防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护理人员对VTE预防知识掌握不足。3.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最终纳入13篇指南。其中有9份指南为“强烈推荐”,4份指南为“推荐”。将指南中的证据进行提取、综合和归纳,形成包括84项推荐意见的方案草案。12名专家对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对方案进行最终修订,确定推荐等级。其中,66项强推荐,7项弱推荐,7项暂不推荐,4项和其他项目进行方案合并。最终形成包括五个主题73项推荐的VTE护理预防方案。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1)被调查的30名护士对VTE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为(45.09±13.73)分,护师及以上职称人员与护士职称人员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表明,护士对VTE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不足,医院进行VTE预防相关知识培训的重点应聚焦于低年资护士。(2)访谈发现,护士可以正确认识拟实施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对方案的转化应用存在医疗配合、抗血栓袜购买不便捷等顾虑,提出采用信息化让预防护理更便捷、宣教方式多途径等建议。(3)田野观察发现,血栓风险评估由医生完成,评估流程便捷,抗血栓袜由医生向患者或家属教育后外购获得。护士根据医嘱实施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影响方案实施的障碍因素可能为护理工作量较大、护士未参与血栓风险评估、AES需要患者家属外购等。(4)基于对证据转化应用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和患者层面进行改革,制定10项促进转化应用的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BMI、合并症、吸烟史、饮酒史、术前APTT、血小板计数、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评估实施的过程指标:护士进行血栓风险评估率为100%,入院血栓风险评估及时率为87.94%,2项基础预防健康教育实施率为98.58%,6项AES相关健康教育实施率均在89%以上。(3)证据实施的结局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和术后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穿着AES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证据自身结局指标:对照组和试验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院内发生VTE 1例(0.61%),出院后发生VTE 1例(0.61%),试验组未发生VTE。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76。(5)访谈发现,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有助于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士专业价值的体现,在临床转化应用仍需不断的探索。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最佳证据构建的VTE护理预防方案,为临床护士预防VTE提供规范的护理实践参考依据。在临床转化应用后,提高了医护人员对血栓风险评估的及时率、准确率和患者对预防措施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对血栓预防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具有可行性。
邓智骁[7](2020)在《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就医和住院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医院的室内噪声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病人和医护人员投诉的热点。病房作为住院病人接受治疗和康复的主要场所,保障其安静舒适的疗养环境应成为现阶段医院工作者和设计师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医院声环境的研究积累非常有限,噪声对住院病人康复和医护工作效率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导致病房声环境的设计与管理依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恶劣的声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为定量研究病房声环境对住院病人及医护人员健康与舒适的综合影响,论文以我国一家三甲综合医院的病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声学测量、主观问卷调查和生理参数采集,探讨了在真实的住院环境中,声环境指标与使用者主观评价、生理指标这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包括:(1)结合客观声环境测量与问卷调查,揭示了综合医院多个科室不同病房的声环境现状,包括室内噪声级、噪声源特征,以及病人和医护人员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研究发现在没有声学处理的情况下,床位越多的病房平均吸声系数((?))越大,混响时间(T30)也更低。ICU病房的主要噪声为各种医疗设备的工作噪声和警报声,其它科室普通病房的噪声主要是病人、陪护和访客的“说话声”。相比ICU病房,我国综合医院普通病房噪声问题更加突出,其昼间噪声级比美国和英国医院的同类型病房平均高出12.6 d BA和8.9 d BA,夜间噪声级比美国和英国平均高出6.0 d BA和5.6 d BA。(2)针对现阶段病房声环境的存在问题,结合病人和医护人员对声环境的具体需求,对医院两个科室的病房、走廊和护士站区域实施了一套有针对性的隔声和吸声处理措施。同时借助室内声场模拟软件,评估了安装不同吸声吊顶对病房与护士站声场的影响。研究发现铺设降噪系数NRC 0.5的微穿孔金属吸声板可以有效缩短各区域的低频(125-250 Hz)混响时间,但对语言传输指数(STI)的提升不明显(5%-8%)。而更换降噪系数NRC>0.7的纤维吸声板可以有效缩短中高频(500-4k Hz)混响时间,且对STI的改善更加显着(9%-15%)。(3)通过声环境实地测量,明确了改造前后的室内各项声学指标变化。研究发现各区域声场变化情况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安装吸声吊顶后各区域混响时间改善明显。吸声吊顶通过降低背景噪声级,提高STI,降低了护士站区域医护人员的说话音量。有效改善了改造前因背景噪声过大而提高说话音量,造成对声环境二次污染的问题。病房安装隔声门窗有效抑制了走廊和户外噪声传入病房室内,病房空场条件下的昼夜声压级相比改造前分别降低了14.6d BA(Leqday=38.5d BA)与6.1d BA(Leqnight=31.2d BA),使病房昼夜噪声级达到现行规范(GB50118-2008)中的高要求标准。而在实际使用(住满病人)的情况下,病房声环境会受室内声源活动的影响,改造前后的昼间噪声级相差不大,但夜间噪声级在改造后有显着下降(5.7d BA),可为病人创造了更加安静的睡眠环境。(4)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在不同声环境条件下(声学改造前后),病人和医护人员的主观评价差异。发现改造后病人对走廊噪声源的感知比例明显下降,有近一半(48.5%)的医护人员对改造前后的声环境变化有所感知。病人和医护人员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有显着提高(p<0.01)。相比普通病房组病人,静音病房(经声学处理)组病人认为噪声对其“休息”(p<0.05)、“情绪”(p<0.05)和“睡眠”(p<0.01)的影响更低。医护人员也认为改造后噪声对其“交谈”(p<0.05)和“工作效率”(p<0.05)的影响也有显着降低。(5)通过临床对照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在不同声环境条件下,住院病人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与各项基础生理指标之间的差异,初步建立了病房声环境指标与病人主观评价和心理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相比昼间时段,夜间时段的噪声级对病人的影响程度更大。病人对病房吵闹度的评级仅与病房的夜间等效声压级(Leqnight)呈显着正相关(p<0.01),当Leqnight低于45d BA时,病人会认为病房整体声环境偏安静,而Leqnight超过50d BA时,病人则认为病房声环境偏吵闹。当Leqnight达到52d BA时,病人会觉得噪声对自己“休息”和“情绪”影响较大。更安静的夜间环境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静音病房病人的睡眠时间比普通病房病人平均多出14分钟(0.23小时),并且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更高(p<0.05),睡眠期间受噪声的干扰程度更低(p<0.01),因噪声觉醒的频率也更低(p<0.01)。静音病房组病人的心率指标(总数心搏、平均心率、最小心率)相比普通病房组病人更低(p<0.01),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相比普通病房病人更高(p<0.01)。且病房噪声级始终与病人的心率指标呈显着正相关(p<0.01)。整体上,病房昼间Leq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0.6bpm,夜间Leq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0.7bpm。当病房声压级超过70d BA时,会给病人的心脏带来额外的负担,此时Leq10min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1.1bpm。说明病人在相对安静的住院环境中,其心脏耗氧量更低,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兴奋程度更加平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病人的休息和康复。
吴明珑,柯键,钟春花[8](2019)在《基于舒适理论的睡眠质量管理在膝关节置换病人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对膝关节置换病人围手术期实施基于舒适理论的睡眠质量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12月行膝关节置换的150例病人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12月行膝关节置换的180例病人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措施基础上应用基于舒适理论的睡眠质量管理措施。两组病人均佩戴升级版乐心MAMBO大麦运动手环监测夜间睡眠情况。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1 d、手术当天、手术后第1、2、3天的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碍发生人次,运用自制的舒适度调查问卷了解两组病人术后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在手术当天、手术第1、2、3天的睡眠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在5 d围手术期内的睡眠障碍发生人次(45人次)显着少于对照组(60人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86,P=0.004);观察组病人的总体舒适度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39,P<0.001)。结论基于Kolcaba舒适理论框架实施的睡眠质量管理是提高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早期睡眠质量和舒适度的有效方式。
周春燕[9](2019)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焦虑及睡眠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食管癌发病率逐渐增多。目前,非晚期食管癌仍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而食管癌根治术是创伤较大的手术,给患者身心产生较大影响,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易焦虑和睡眠障碍问题,老年患者尤为突出。焦虑和睡眠障碍会增加患者围手术期的危险性及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加速患者快速康复的同时,改善患者焦虑和睡眠障碍是十分必要的。已有研究证实,加速康复外科的应用能改善大肠癌患者、肺大疱患者和骨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睡眠质量。目前加速康复外科已被应用于食管癌手术治疗中,并取得确切的临床效果。从获取临床效益和促进多学科合作的角度出发,有必要探索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焦虑状态和睡眠质量的效果,进而丰富加速康复外科内涵。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的护理干预在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明确其对患者焦虑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1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行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根据就诊顺序,采用每10人区组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55人和试验组54人。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试验组实施基于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和并发症情况;术前1日和术后第7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状态和睡眠质量评价。术后第3、5、7天清晨使用疼痛数字分级评估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夜间疼痛是否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日、肛门排气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SAS评分和PQSI评分,术后第3、5、7天NRS评分≥4分的人数等。结果:1.最终纳入研究对象94名,试验组45例,对照组49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病变类型及病理分期、是否知晓病情、是否接受过术前化疗,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比对照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2.73±0.96d vs.3.14±0.98d,P=0.044),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中位数:8dvs.10d,P<0.001),住院费用降低(6.06±0.46万元vs.7.03±1.33万元,P<0.001)和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22.4%vs.44.9%,P=0.031)。3.采取不同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后,试验组患者在手术前(中位数:37分vs.40分,P=0.005)和手术后(中位数:43分vs.48分,P<0.001)的SAS评分比对照组得分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焦虑增加明显少于对照组(中位数:6 vs.7分,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存在焦虑状态的人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2%vs.12.2%,P=0.145);术后试验组患者发生焦虑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8.9%vs.42.9%,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术前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5分vs.6分,P=0.11),但试验组患者在入睡时间维度较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中位数:9分vs.12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在自觉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等维度较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的护理干预可缓解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状态,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加速患者康复。
李敏清,张广清[10](2016)在《骨科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进展》文中认为睡眠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现象,睡眠障碍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患者感染率上升,而良好的睡眠能促进机体康复。骨科患者由于手术的特殊性,术后患者肢体制动、疼痛、石膏的影响等,导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现从术前、术后等多方面综述骨科术后患者睡眠障碍的中西医护理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3 Meta分析结果 |
| 2.3.1 年龄 |
| 2.3.2 疾病因素 |
| 2.3.2.1 合并基础疾病 |
| 2.3.2.2 术前认知功能障碍 |
| 2.3.2.3 术前白蛋白水平 |
| 2.3.2.4 低氧血症 |
| 2.3.3 应激因素 |
| 2.3.3.1 疼痛 |
| 2.3.3.2 夜间平均睡眠时间 |
| 2.3.4 治疗因素 |
| 2.3.4.1 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 |
| 2.3.4.2 麻醉方式 |
| 2.3.4.3 手术时长 |
| 2.3.4.4 术中失血量 |
| 2.3.4.5 ASA评分 |
| 2.4 发表偏倚检验 |
| 3 讨论 |
| 3.1 高龄的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发生谵妄的风险更高 |
| 3.2 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发生谵妄受多种疾病因素的影响 |
| 3.3 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谵妄发生受应激因素的影响 |
| 3.4 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发生谵妄受治疗因素的影响 |
| 3.5 局限性 |
| 4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1 前言 |
| 1.1 背景 |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1.5 技术路线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3 干预方法 |
| 2.4 研究工具 |
| 2.5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2.7 伦理原则 |
| 3 结果 |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2 两组患者焦虑水平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抑郁评分比较 |
| 3.4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
| 3.5 两组患者睡眠评分比较 |
| 3.6 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
| 4 讨论 |
| 4.1 CCBT可改善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焦虑情绪 |
| 4.2 CCBT可改善骨科围手术期患者抑郁情绪 |
| 4.3 CCBT能够改善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状况 |
| 4.4 CCBT能够提高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睡眠质量 |
| 4.5 CCBT能提高骨科围手术期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 |
| 5 结论 |
| 5.1 研究结论 |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非药物疗法防治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效果的meta分析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一、前言与背景 |
| 二、资料与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图表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调查对象 |
| 1.2 调查工具 |
| 1.3 调查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1.5 技术路线图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骨科患者入院前与围术期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 |
| 2.3 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
| 2.4 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相关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
| 2.5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入院前与围术期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 |
| 2.6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内特定时间段睡眠质量AIS评分比较 |
| 2.7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相关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
| 2.8 骨科各类疾病患者围术期内特定时间段疼痛评分动态变化趋势 |
| 2.9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入院前与围术期焦虑(SAS)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3.1 骨科患者围术期的睡眠质量 |
| 3.2 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 3.3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
| 3.4 重度疼痛是腰椎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 3.5 焦虑是关节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 3.6 焦虑同样是四肢骨折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的主要影响因素 |
| 4 结论 |
| 4.1 研究结论 |
|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 4.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 第二部分 穴位刺激调控法在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中的疗效观察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评价指标 |
| 1.4 试验仪器和试剂 |
| 1.5 试验方案 |
| 1.6 数据收集质量控制 |
| 1.7 统计学方法 |
| 1.8 技术路线图 |
| 2 结果 |
| 2.1 基线资料 |
| 2.2 PSQI评分 |
| 2.3 AIS评分 |
| 2.4 唾液皮质醇(SC)浓度 |
| 2.5 焦虑评分 |
| 2.6 疼痛评分 |
|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
| 3 讨论 |
| 3.1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主观睡眠质量评价指标PSQI评分的影响 |
| 3.2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主观睡眠质量评价指标AIS评分的影响 |
| 3.3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客观睡眠质量评价指标SC浓度的影响 |
| 3.4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SAS焦虑评分的影响 |
| 3.5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疼痛评分的影响 |
| 3.6 不良反应发生率 |
| 4 结论 |
| 4.1 研究结论 |
|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 4.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 |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 二、理论基础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内容 |
| 三、研究方案 |
| 四、技术路线 |
| 五、保护人权措施 |
| 第三部分 情景分析研究 |
| 一、在院发生VTE患者病例对照研究 |
| 二、国内VTE预防护理的现况调查 |
| 三、小结 |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的构建研究 |
| 一、VTE预防指南的检索与质量评价 |
| 二、指南内容分析 |
| 三、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初步构建 |
| 四、VTE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论证 |
| 第五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 |
| 一、护士对VTE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
|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态度和认识的访谈 |
| 三、实践现状的田野观察研究 |
| 四、实施干预策略的制定 |
| 第六部分 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 |
| 一、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临床试验研究 |
|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感受的质性访谈 |
| 第七部分 总结 |
| 一、结论 |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 附 录 |
| 附录1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 |
| 附录2 住院患者出血风险评估表 |
| 附录3 院内发生VTE患者资料收集表 |
| 附录4 住院患者VTE预防现状调查问卷 |
| 附录5 AGREEⅡ量表 |
| 附录6 关于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询表 |
| 附录7 VTE防治护理知识考试试卷 |
| 附录8 护士访谈知情同意书 |
| 附录9 黄色血栓风险等级警示牌 |
| 附录10 VTE防治护理措施记录单 |
| 附录11 VTE预防相关的三项操作流程和考评标准 |
| 附录12 VTE预防相关健康教育单页和视频 |
| 附录13 血脉护通公众号 |
| 附录14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相关信息采集知情同意书 |
| 附录15 住院患者血栓预防护理信息调查表 |
| 附录16 住院患者VTE预防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 |
| 文献综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
| 1.1.1 课题来源 |
| 1.1.2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相关规范与设计导则 |
| 1.3.1 WHO |
| 1.3.2 北美与加拿大 |
| 1.3.3 英国与欧洲 |
| 1.3.4 中国 |
| 1.3.5 小结 |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4.1 医院噪声水平和主要噪声源 |
| 1.4.2 噪声的影响 |
| 1.4.3 声环境干预措施 |
| 1.4.4 小结 |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方法 |
| 1.5.3 研究框架 |
| 2 综合医院病房声环境现状研究 |
| 2.1 研究方案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实地测量 |
| 2.1.3 问卷调查 |
| 2.1.4 数据统计分析 |
| 2.2 病房室内声场 |
| 2.3 病房室内噪声级 |
| 2.4 主要噪声源 |
| 2.4.1 声源位置 |
| 2.4.2 声源种类 |
| 2.4.3 声源特性 |
| 2.5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影响 |
| 2.5.1 噪声对病人的影响 |
| 2.5.2 噪声对医护人员的影响 |
| 2.6 我国综合医院病房的声环境问题及原因 |
| 2.6.1 病房声环境存在的问题 |
| 2.6.2 相关原因 |
| 2.7 本章小结 |
| 3 病房声学改造研究 |
| 3.1 声学改造区域确定 |
| 3.1.1 心内科住院部 |
| 3.1.2 肿瘤科住院部 |
| 3.2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室内声场优化方案分析 |
| 3.2.1 改造空间基本信息 |
| 3.2.2 改造方案 |
| 3.2.3 声学模型建立 |
| 3.2.4 模拟参数设置 |
| 3.2.5 模拟结果分析 |
| 3.3 隔声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 3.4 声学改造工作计划 |
| 3.5 本章小结 |
| 4 基于客观实测的病房声环境对比研究 |
| 4.1 实验方案 |
| 4.1.1 混响时间测量 |
| 4.1.2 连续声压级测量 |
| 4.1.3 数据统计分析 |
| 4.2 改造前后的室内声场对比 |
| 4.3 改造前后的室内声压级对比 |
| 4.3.1 昼夜声压级 |
| 70dBA)的出现次数'>4.3.2 高噪声事件(SPL>70dBA)的出现次数 |
| 4.3.3 声压级随时间的变化 |
| 4.3.4 频谱声压级 |
| 4.4 改造前后的主要噪声源对比 |
| 4.4.1 噪声来源 |
| 4.4.2 噪声源种类 |
| 4.5 本章小结 |
| 5 基于使用者主观评价的病房声环境对比研究 |
| 5.1 实验方案 |
| 5.1.1 研究对象 |
| 5.1.2 问卷设计 |
| 5.1.3 问卷统计 |
| 5.1.4 数据统计分析 |
| 5.2 改造前后病人和医护人员对声环境整体评价 |
| 5.3 改造前后噪声对病人和医护的影响 |
| 5.3.1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交谈的影响 |
| 5.3.2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情绪的影响 |
| 5.3.3 噪声对医护工作效率的影响 |
| 5.3.4 噪声对病人睡眠的影响 |
| 5.3.5 噪声对病人康复的影响 |
| 5.4 其他因素对声环境主观评价的影响 |
| 5.5 本章小结 |
| 6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机理研究 |
| 6.1 实验设计 |
| 6.1.1 实验场地 |
| 6.1.2 实验对象 |
| 6.1.3 评价量表设计 |
| 6.1.4 主要生理参数确定 |
| 6.1.5 实验设备 |
| 6.1.6 实验流程 |
| 6.1.7 病人基本信息 |
| 6.1.8 数据统计分析 |
| 6.2 病房声环境整体评价 |
| 6.2.1 病房噪声级实测结果的组间对比 |
| 6.2.2 病人对病房主观吵闹度评价的组间对比 |
| 6.2.3 病房噪声级与主观吵闹度评价之间的相关性 |
| 6.3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心理指标的影响 |
| 6.3.1 病房噪声对病人心理指标影响的组间对比 |
| 6.3.2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心理指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
| 6.4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夜间睡眠的影响 |
| 6.4.1 病人夜间睡眠时间的组间对比 |
| 6.4.2 噪声对病人夜间睡眠影响的组间对比 |
| 6.5 声环境对病人生理指标的影响 |
| 6.5.1 病人各项生理指标的组间对比 |
| 6.5.2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6.5.3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生理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 |
| 6.6 本章小结 |
| 7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致谢 |
| 资料与方法 |
| 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
| 二、一般资料 |
| 三、睡眠管理的护理培训 |
| 四、干预方法 |
| (一) 对照组 |
| (二) 观察组 |
| 五、评价方法 |
| (一) 睡眠情况评价 |
| (二) 舒适度评价 |
| 六、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一、睡眠情况 |
| (一) 睡眠效率 |
| (二) 睡眠障碍发生人次 |
| 二、舒适度 |
|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5 创新性与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综述: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食管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骨科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病因 |
| 1.1 病人因素 |
| 1.1.1 疼痛 |
| 1.1.2 体位 |
| 1.1.3 精神紧张 |
| 1.1.4 尿储留、腹胀 |
| 1.2 疾病因素 |
| 1.3 其它因素 |
| 1.3.1 外在环境因素 |
| 1.3.2 控制药物摄入,避免使用影响睡眠的药物 |
| 2 骨科患者术后睡眠障碍护理进展 |
| 2.1 掌握睡眠障碍评估工具,加强术前评估,早期预见睡眠障碍 |
| 2.2 早期护理干预,降低睡眠障碍发生率,减少病人痛苦 |
| 2.2.1 疼痛的护理 |
| 2.2.2 体位的护理 |
| 2.2.3早期介入心理及社会支持,做好健康宣教 |
| 2.2.4 加强管理,控制环境因素 |
| 2.3 中医护理干预 |
| 3 局限性及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