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脑卒中后癫痫28例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风后癫痫2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白林春[1](2020)在《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维筋相交针刺法与常规取穴针刺法的疗效对比,观察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临床部八病区的6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患者,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治疗方法:根据2016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与针刺常规治疗。其中,治疗组用维筋相交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法;各组患者每天针刺治疗一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共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及4周后NIHSS评分、IRLS评分、QOL-RLS评分和PSQI评分的变化,并评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RLS症状严重程度、睡眠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3.统计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先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再作t检验,用(x±S)表示统计结果。两组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选用2个独立样本t检验;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或等级资料均使用秩和检验。当P<0.05认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1则认为两组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时,认为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选取缺血性中风后不宁腿综合征患者64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均按治疗方案完成针刺治疗,依从性良好,均无脱落病例。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NIHSS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IRLS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IRL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IRL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缺血性中风后RLS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优于对照组。4.QOL-RLS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QOL-RL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QOL-RLS评分较对照组的评分显着提高,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QOL-RLS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5.PSQI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具(P<0.01);两组治疗后PSQI各因子评分、总分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与睡眠障碍以及PSQI总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6.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结论:1.维筋相交针刺法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一种效果显着的方法。2.维筋相交针刺法能够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NIHSS评分、IRLS评分、QOL-RLS评分、PSQI评分。3.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法,表明从维筋相交理论论治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是重要的思路与方法,为针灸治疗中风后不宁腿综合征探索出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郭晓兵[2](2020)在《卒中后癫痫相关中医证候要素的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及卒中后癫痫与中医证型、证素之间的相关性;回顾关于卒中后癫痫的文献记载,探讨卒中后癫痫发生的病因病机。方法:收集2015年-2020年1月在潍坊市中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08名)和卒中后癫痫患者(112名)的临床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血压情况、卒中类型、卒中病损部位及中医证型、证素等与卒中后癫痫间的关系,探讨相关因素与卒中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1.性别、年龄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无关(P>0.05)2.在与卒中后癫痫发病可能相关的因素分析中,患者的NIHSS评分、卒中类型、血压异常情况与PSE发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于卒中受损部位与卒中后癫痫发病间关联的分析总,发现皮层损伤与卒中后癫痫发病有相关性(P<0.05),且病损部位又以额叶及颞叶多见。3.在中医病位证素中分析,肝、脾证素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呈相关性(P<0.05),心神、心、肾、肺证素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间无统计学差异。4.在病性证素分析方面,卒中后癫痫患者以痰、血瘀证素最为多见,其中血瘀证素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癫痫患者的高NIHSS评分、出血性卒中、高血压、皮层损伤与PSE发病相关。中医病位证素肝、脾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相关。血瘀证素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相关。

付高爽[3](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于珺[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指出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雷彬[5](2020)在《五行音乐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卒中后情绪障碍是脑卒中人群常见的并发症,对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降低康复锻炼的积极性,增加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给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临床中早期发现识别、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卒中后情绪障碍极其重要。针对卒中后情绪障碍,目前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具有良好效果,但其副作用无法有效规避;非药物疗法种类繁多,安全性较好,但其疗效尚不确切,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来明确其治疗效果。且关于预防方面的报道研究甚少。目的观察五行音乐对卒中后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的预防作用,评估五行音乐对于卒中后恢复期患者的情绪状况、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将72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五行音乐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分别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五行音乐和单纯的常规康复治疗,经过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评估两组患者情绪状况(HAMA、HAMD)、中医症候量表,治疗前、4周时和8周时评估神经功能情况(NIHS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肢体运动功能(上下肢Brunnstrom评定、简化的Fulg-meyer功能评定),比较两组各时间点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情绪状况:治疗8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HAMD评分等级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无抑郁显着多于对照组;HAMA评分等级分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着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密尔焦虑量表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治疗8周后,两组NIHSS评分显着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IHSS评分无显着下降(P<0.05)。3.日常活动能力:治疗8周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着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着提高(P<0.05)。4.肢体运动功能:治疗8周后,上肢、下肢Brunnstrom评分和Fulg-meyer评分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肢、下肢Brunnstrom评分、Fulg-meyer评分提高无显着差异(P<0.05)。5.中医症状:组间比较,8周治疗结束后,“悲伤欲哭”、“善太息”、“气短”、“自汗”、“胸闷”、“纳呆”症状,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且具有显着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易生闷气”、“善太息”、“神疲乏力”、“腹胀”症状,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显着改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治疗8周后,五行音乐尚未有效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发生,但五行音乐能够降低卒中患者潜在的抑郁程度以及情绪障碍水平。2.经过8周治疗后,五行音乐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未发生情绪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无显着改善。3.在8周的治疗周期内,五行音乐可能改善卒中后恢复期患者肝郁脾虚症候。

张霜梅[6](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申娟[7](2020)在《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虚血瘀型丘脑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丘脑痛患者用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PS)、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观察,并评估其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拓宽思路并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对60例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基础治疗,对照组在二级预防基础上给予卡马西平口服;治疗组在二级预防基础上给予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口服。以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以VAS评分、LDL、Lp-PLA2、IMT、PS、中医证候积分为疗效观察指标,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各评估一次,并观察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西医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LDL、Lp-PLA2、IMT和PS均有显着降低(P<0.01),LDL治疗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Lp-PLA2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IMT和斑块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总积分比较:治疗组经治疗各个单项积分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除肢体麻木无明显改善外(P>0.05),肢体疼痛、手足拘挛、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汗出均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在肢体麻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肢体疼痛、手足拘挛、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汗出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3.疗效比较:在中医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2.07%,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疼痛疗效评价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6%,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血常规(RBC、HB、WBC、PLT)、肝功能(ALT、AST)、肾功能(Scr、BUN)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中度及重度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丘脑痛效果较明显,在改善患者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降低Lp-PLA2、IMT和PS等方面优于单用卡马西平,未发现明显降低LDL作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汪顺贵[8](2020)在《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证)临床疗效及细胞炎性因子水平,以探讨该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案,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型患者共62例。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治疗组予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及记录发作频次、发作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脑电图、不良反应情况,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脑电图及安全指标和不良反应,评定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符合的60例患者均完成了试验,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程、癫痫类型、脑电图方面经统计分析,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治疗组发作控制有效率97%优于对照组83%(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脑电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证)临床疗效显着,安全可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贾为壹[9](2020)在《小柴胡汤激活NRF2信号通路对大鼠A型肝性脑病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在体实验观察小柴胡汤(xiaochaihutang,XCHT)对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致大鼠A型肝性脑病(acute hepatic encephalopathy,AHE)的治疗作用以及离体实验观察小柴胡汤含药血清对高氨致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水肿的干预作用,探讨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损伤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实验,采用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小柴汤低、中、高剂量组(XCHT 1.0,2.0,4.0 g/kg)。除空白对照组,余组大鼠给予300 mg/kg TAA腹腔注射3天制备A型肝性脑病大鼠模型,第4天各组依次灌胃等量双蒸水及不同剂量小柴胡汤2周。末次给药后24 h观察大鼠行为学并取材,首先通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肝脏病理切片对大鼠肝损伤程度进行测定,随后测定大鼠血氨水平、脑含水量、脑皮质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此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了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水平,包括NRF2、KEAP1、HO-1、NQO1、GCLC、GCLM,也检测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s 4,AQP4)的mRNA及蛋白表达。为探讨小柴胡汤是否对A型肝性脑病相关脑水肿有直接干预作用,我们进行了离体实验。通过镜下直接观察、免疫荧光、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观察了小柴胡汤含药血清在高氨环境下对正常和NRF2 siRNA转染后原代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进一步确定小柴胡汤对星形胶质细胞水肿的直接干预作用,以及其干预作用是否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结果:1)在体实验发现,硫代乙酰胺成功制备大鼠A型肝性脑病模型,大鼠脑功能评分显着升高,发生嗜睡及共济失调等脑病症状,同时其自主活动减少。同时模型组大鼠肝脏受损、脑含水量增加、体内氨水平(血氨,脑内氨)升高,脑皮质丙二醛含量升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经过小柴胡汤给药处理后,大鼠脑功能评分降低,自主活动增加,体内血氨水平升高,并且组织内丙二醛水平降低,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增加。机制研究发现,模型组NRF2及其信号通路的HO-1、NQO1、GCLC及GCLM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此外GFAF表达降低,AQP4表达升高。而小柴胡汤处理后,NRF2核转移激活增加,其下游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GFAP表达增加,AQP4表达降低。2)离体实验中,用5 mM氨处理的原代细胞显示其体积及折光率显着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细胞中AQP4表达升高;小柴胡汤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体积和折光率显着下降,AQP4表达降低。机制分析结果发现,氨处理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NRF2、HO-1、NQO1、GCLC、GCLM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而小柴胡汤含药血清增加NRF2的核转移激活,并增加下游基因和蛋白表达。同时实验发现,NRF2-siRNA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中,小柴胡汤对氨诱导的肿胀星形胶质细胞的干预作用显着减弱。结论:1)小柴胡汤对硫代乙酰胺致大鼠A型肝性脑病具有治疗作用;2)小柴胡汤治疗硫代乙酰胺致A型肝性脑病的机制与促进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NRF2的核转移的激活及其下游抗氧化损伤信号通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水肿有关。

林秀梅[10](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二、中风后癫痫2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风后癫痫2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3. 不良反应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不宁腿综合征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认识
    3. 立题的理论依据
    4. 临床研究的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卒中后癫痫相关中医证候要素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卒中后癫痫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情况及卒中相关因素与卒中后癫痫
    2. 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情况分析
    3. 中医病位证素分布情况分析
    4. 中医病性证素分布情况分析及研究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
    1. 西医学关于卒中后癫痫的研究报道
        1.1 西医学关于卒中后癫痫流行病学的研究
        1.2 西医学对于卒中后癫痫的定义的认识
        1.3 西医学有关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1.4 西医学对于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的研究
    2. 中医学关于卒中后癫痫和痫病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关于卒中后癫痫概念的认识
        2.2 古代医家关于卒中后癫痫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古代医家关于卒中后癫痫的辨证论治方法的论述
        2.4 当代医家对卒中后癫痫概念的认识
        2.5 当代医家对卒中后癫痫病因病机的认识
        2.6 当代医家对卒中后癫痫的防治方法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卒中的诊断标准
    附录2:中风病的诊断标准
    附录3:病位证素、病位证素的判定
    附录4:卒中后癫痫组信息登记表
    附录5: NIHSS量表
致谢
发表论文

(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2 中药辨证治疗
        3 针刺治疗
        4 中成药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成立工作小组
        2 建立条目池
        3 专家遴选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三、研究结果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四、讨论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方案设计
        2 研究资料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信息采集
        5 数据录入
        6 统计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
        2 临床相关情况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四、讨论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5)五行音乐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
        1.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
        2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发病机制
        3.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治疗进展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音乐疗法和五行音乐疗法的研究进展
        1. 音乐疗法的应用
        2.音乐治疗的机制探讨
        3. 音乐疗法治疗疾病
        4. 五行音乐疗法研究进展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和设计
        1. 研究设计
        2. 研究方案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治疗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概况
    2.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中医认识
    3. 五行音乐的认识
    4. 五行音乐对于卒中患者的作用
    5.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预防
    6. 五行音乐疗法存在的问题
    7. 体会
    8.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9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八、小结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四、网状Meta证据图
    五、网状Meta结果图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三、局限性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7)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虚血瘀型丘脑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试验设计及分组
        4.2 治疗方法
    5 观察项目及指标
        5.1 一般情况
        5.2 疗效性指标
        5.3 疗效评价标准
        5.4 安全性指标
    6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1 试验完成情况
    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3 两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结果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总积分比较
    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1 疼痛疗效评价标准
        4.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
        5.1 两组血常规比较
        5.2 两组肝功能、肾功能比较
        5.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西医对丘脑痛的认识
    3 本病与相关西医指标的关系
    4 中医对丘脑痛的认识
    5 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丘脑痛的分析
    6 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虚血瘀型丘脑痛的理论探讨
        6.1 木丹颗粒的组方及应用依据
        6.2 木丹颗粒单味药及组方分析
        6.3 应用木丹颗粒治疗本病的现代研究依据
    7 结果分析
        7.1 一般情况比较分析
        7.2 VAS评分及及疼痛疗效评价分析
        7.3 中医证候及中医疗效的分析
        7.4 西医指标分析
    8 安全性分析
    9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丘脑痛的中西医研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名单
个人简历

(8)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1.1 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定义和诊断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危险因素
        1.4 发作类型
        1.5 发病机制
        1.6 脑电图表现
        1.7 血清炎性因子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关系
        1.8 治疗方法
    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方药治疗
        2.3 针刺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内容
        3.4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疗效性指标的比较分析
        4.3 安全性指标
    5 讨论
        5.1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证)的理论基础
        5.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癫痫的研究
        5.3 醒脑静组方的方义解析及单药药理研究
        5.4 疗效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5.5 初步探讨醒脑静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证)的作用机制
        5.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略缩词表
综述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癫痫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小柴胡汤激活NRF2信号通路对大鼠A型肝性脑病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小柴胡汤激活NRF2通路对大鼠A型肝性脑病治疗作用与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小柴胡汤激活NRF2信号通路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水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中风后癫痫2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白林春.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卒中后癫痫相关中医证候要素的临床相关性研究[D]. 郭晓兵.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D]. 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五行音乐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D]. 雷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虚血瘀型丘脑痛的临床观察[D]. 申娟.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型的疗效观察[D]. 汪顺贵.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小柴胡汤激活NRF2信号通路对大鼠A型肝性脑病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贾为壹.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对照组论文 醒脑静注射液论文 缺血性脑卒中论文 中风后遗症论文 中风论文

上一篇:第六届中国国际多肽研讨会将于2000年7月在黄山召开
下一篇:大亚湾养分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