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1](2016)在《促健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试验通过对主要疗效指标及次要疗效指标的观察及分析,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论证本课题促健颗粒治疗CIS(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疗区住院的病人中收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都进行基础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一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促健颗粒,每日两次,每次1份,疗程8周加6个月随访,通过主要疗效指标,发病18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确定mRS≤2分的百分比及次要疗效指标Barthel指数,BI≥75分的比例、NIHSS量表及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差异,以论证促健颗粒的疗效。结果:经过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具有临床试验可比性(P>0.05);经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在改良Ra nkin量表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及中医证候学评分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是两组在第6个月随访时试验组在改良Rankin量表上≤2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BI≥75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6个月随访时NIHSS评分、中医证候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促健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临床疗效显着,效果优于单纯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且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黄荣福[2](2014)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中风的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且有年轻化的趋向,它带给患者及家人不少的精神与经济上的压力,因此研究中风病的防治已是医界的一个重点。中医治疗中风病极具特色,自《内经》以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们留下大量的文献资料。本研究通过对张锡纯所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中风方剂的制方思想、配伍特色、组方规律;再加上收集网上近20年来现代中医发表他们怎样有效地在临床应用这些方剂来治疗中风病,或直接或间接与中风有关的疾病报导;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从中探讨张氏的自拟方是否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实用性与临床价值。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内容、张氏的生平与成书的背景。从中也可知道张氏如何成为一个汇通中西的一代名医。第二部分,归纳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现代中医对中风的认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风病的论述进行总结和回顾;也认识张氏自拟中风方剂时的制方思想,配伍特色及用药思路。从整体上来认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发展规律。第三部分,收集近20年治疗中风病的文献研究和临床报导,剖析现代中医如何在临床使用张氏的自拟中风方剂诊病、实验研究等,探讨这些方剂在今天临床上的使用是否仍然有效与实用。通过对张氏治疗中风方剂的研究,及其对临床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文献资料及借鉴,也藉此提高现代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地位。
李韵[3](2012)在《王幼奇教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论治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精神压力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问题也日渐突出,在健康方面,中风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病因之一。在我国,每10万人口中约拥有429-620例中风患者,数字十分惊人。而中风后存活的病人,约有60%-8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给无数的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由于国际上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而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如何运用独具特色的中医药疗法,为广大患者服务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恩师王幼奇教授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自拟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着。本篇主要论述老师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经验。
宋巍[4](2012)在《补肾活血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和经济发达地区都发现本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并且成为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冠心病的防治目前仍是医学界研究的焦点。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许多冠心病患者选用中医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并从中获益,使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本研究旨在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疗效机理,为临床推广应用打下基础。方法:收集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胸痹心痛心肾阴虚型)患者共计120例,通过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都是6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mg口服2/日(批号2010.08.20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酒石酸美托洛尔25mg口服2/日(批号2010.10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肠溶阿司匹林75mg口服1/日(批号2010.08.24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发作期间二组患者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次0.5mg(批号090604河北医科大学制药厂),记录含服片数。治疗组在对照组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方,药物组成:熟地10g、山药15g、山萸肉10g、丹参10g、葛根30g、川芎10g、当归10g、枳壳10g、炒山楂10g,日一剂,水煎服,每次200ml,早晚各一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日症状、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硝酸甘油含服片数(片/周),计算硝酸甘油用量及停减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检查心电图一次,观察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当日为患者各进行一次血脂、血流变及一氧化氮、内皮素、血栓素、前列环素及C-反应蛋白的检测,观察各项检测结果并记录。治疗前后均做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不良反应及时记录。统计学处理:临床资料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13.0处理。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满足采用Wlicoxon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一般情况包括:人数、年龄、性别、心绞痛发作情况、基本用药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P<0.05。4.两组患者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均有所改善,P<0.05,而且ST段下移导联数、T波低平导联数、T波倒置导联数的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硝酸甘油停减率情况: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71.67%,对照组为61.65%,P<0.0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6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9%。两组间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7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对胸痛、胸闷、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耳鸣头晕的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C-反应蛋白、ET、NO、血栓素均有变化:同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LDL-C、CRP、血栓素B2、血浆粘度均明显降低,治疗后HDL-C、NO显着升高,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9.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变化: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以上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补肾活血方具有良好的活血通脉的作用,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肾阴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中医症候、血脂血流变、CRP、NO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调节血脂血流变、减轻炎症反应、稳定血管内皮功能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肾阴虚型)的作用机制之一。3.本方疗效肯定、药性平和、适用于临床。
王颖[5](2011)在《自拟清瘀化痰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阻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口服自拟清瘀化痰颗粒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阻型)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该方药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法观察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阻型)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疗程均为28天。治疗组采用口服自拟清瘀化痰颗粒(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颗粒药房提供);阳性对照组采用口服消栓通络胶囊(吉林省东北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40067)。通过对6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经统计学分析,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科学、客观评价。结果:实际入组病例60例,脱落0例,剔除0例,统计病例6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经秩和检验P>0.05,二者无显着差异;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经秩和检验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着。安全性判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服药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证明两组药物在安全性方面均安全可靠。结论: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自拟清瘀化痰颗粒与消栓通络胶囊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证候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自拟清瘀化痰颗粒较消栓通络胶囊疗效显着。采用自拟清瘀化痰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阻型)安全有效。
高鑫[6](2011)在《自拟通络逐瘀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自拟通络逐瘀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型)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确定自拟通络逐瘀颗粒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法,共观察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型)病人60例。治疗组用药为自拟通络逐瘀颗粒(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颗粒药房提供),阳性对照组用药为消栓通络胶囊(生产厂家:吉林省东北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40067)。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对照两组,每组各30例患者,疗程均为28天。经对60例病人的临床观察,通过相关疗效指标描述及统计学分析,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客观评价。结果:实际入组病例60例,脱落0例,剔除0例,统计病例60例。安全性判定: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自拟通络逐瘀颗粒对各项安全指标无影响。综合疗效判定:治疗组显效率30.0%,有效率56.67%,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显效率40.0%,有效率43.33%,总有效率为83.33%;经秩和分析P>0.05,二者无显着差异。结论:通过对安全性指标、疗效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自拟通络逐瘀颗粒与阳性药物消栓通络胶囊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等方面的比较上无显着差异,两者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型)的疗效相当。
苏欣[7](2011)在《眼针治疗中风病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及疗效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眼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即刻效应及临床疗效;探讨眼针治疗中风病的疗效机理。材料与方法:选择发病在2周-6个月内的符合中风病中西医诊断标准,并且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6-30分之间的中风后偏瘫患者6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眼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两组同时给予基础病常规治疗,观察组眼针主穴选取上焦区、下焦区,并结合辨证分型配穴;对照组按常规体针治疗,所有患者每天针刺1次,20天为一疗程。首次针刺后,根据肌力的6级记录法记录比较针刺前后两组患者偏瘫肢体的肌力变化,评价针刺的即刻效应。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侯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对两组进行对比观察,评定临床疗效。结果:1.针刺的即刻效应: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上、下肢肌力变化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眼针针刺对于提高肌力的即刻效应作用明显优于体针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中病程越短者总有效率越高,发病1个月内的总有效率为100%,发病1-3个月的总有效率为83.33%(上肢)和91.67%(下肢),发病3-6个月的总有效率为50%(上肢)和75%(下肢)。2.针刺治疗前,两组患者间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O.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较治疗前都明显降低(两组P<0.0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中风偏瘫的主要临床症状,二者治疗效果相当,观察组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无变化4例,总有效率86.6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临床治愈和显效方面,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愈显疗效16例,愈显率53.33%,对照组临床愈显疗效9例,愈显率30%,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眼针疗法在治愈和显效方面更有优势。3.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明显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症候,使患者病情显着好转,效果明显优于治疗前(两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4.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价中,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眼针对中风偏瘫肌力的即刻效应显着,而且与中风发病病程直接相关,在中风恢复期越早进行眼针治疗即刻效应越明显。2.眼针治疗在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明显优于体针,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3.眼针和体针针刺均可以明显改善中风病患者中医症候,二者治疗效果相当。4.眼针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加快偏瘫康复进程。
刘海英[8](2010)在《通络活血颗粒治疗痰血瘀阻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通络活血颗粒治疗痰血瘀阻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进而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临床确诊为中风病、中经络,证候表现为痰瘀阻络证。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将120例急性脑梗塞中医辨证为痰血瘀阻型的住院患者,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要求,按照随机、单盲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的入选病例作为受试对象,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积分、临床表现等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用西药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及细胞活化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络活血颗粒每次15g,每日2次。治疗2周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第1疗程后、第2疗程后综合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头颅CT、血脂、血粘度改善情况及本药的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不同性质的资料应作相应的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所有结果主要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通过中西医理论研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在各种症状改善及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脂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作用明显好于对照组,服用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提示通络活血颗粒治疗急性期脑梗塞证属痰血瘀阻型者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显着。副反应方面极少数患者用药后有恶心欲呕、胃脘不适感,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可自行消除,不需作特别处理。论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痰瘀阻络是促进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痰瘀阻络是中风急性期的关键病机,探讨了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痰瘀阻络证型的关系。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通络活血颗粒具有化痰开窍,活血通络的作用,对急性期脑梗塞证属痰血瘀阻型的疗效显着,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并从理论上证实了化痰活血通络论治痰血瘀阻型中风病急性期疗效的可靠。
滕艳华[9](2010)在《自拟活络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自拟活络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研究,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阻证)的治疗增添新的选择方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中风病治疗方面的优势,为中风病的深入研究积累临床资料。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法观察缺血性中风(痰瘀互阻证)病人48例。自拟活络化痰汤为治疗组用药(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煎药室提供)。华佗再造丸(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Z44020748.)为阳性对照药。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疗程均为28天。通过对48例病人的临床观察,经统计学分析,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客观评价。结果:实际入组病例48例,脱落0例,剔除0例,统计病例48例。治疗组痊愈率4.2%,显效率25%,痊显率29.2%,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痊愈率0.00%,显效率20.8%,痊显率20.8%,总有效率为83.3%;经Radit分析P>0.05,二者无显着差异。安全性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无不良影响。结论:经过对疗效、安全性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活络化痰汤与华佗再造丸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者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阻证)的疗效均较好。
舒宁宁[10](2009)在《脑脉宁片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脑脉宁片剂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影响,观察脑脉宁片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给予常规治疗,前2周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后2周给予天麻素注射液6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疗程4周。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脉宁片剂口服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脑梗死患者的FIB和PAgT的水平,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1)治疗组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40%,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愈显率为16.7%,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FIB、PAg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FIB、PAg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并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脑脉宁片剂能减少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脑梗死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2、脑脉宁片剂有效的降低血浆FIB、增强机体纤溶活性、加速FIB降解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梗死患者内源性纤溶系统功能障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 3.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
| 4. 中医药前景与展望 |
| 试验研究 |
| 1 病例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3 临床试验方法 |
| 4 治疗结果分析 |
| 讨论 |
| 1 痰瘀立论的理论依据 |
| 2 促健颗粒的立法思想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医学衷中参西录》概述 |
| 1. 张锡纯简介 |
| 2. 《医学衷中参西录》主要内容 |
| 3. 《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书背景 |
| 第二部分 《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中风的论述及研究 |
| 1. 《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现代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 1.1 《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中风的认识 |
| 1.2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 2. 《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现代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阐述 |
| 2.1 《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现代中医解读中风的病因病机 |
| 3. 《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现代中医对中风症状的描述 |
| 3.1 《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中风症状的描述 |
| 3.2 现代中医对中风症状临床表现的描述 |
| 4. 《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中风治法的提出 |
| 4.1 分期治疗 |
| 4.2 分类治疗 |
| 5. 《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中风方剂的创制及制方思想 |
| 5.1 君臣有序 |
| 5.2 升降相因 |
| 5.3 药专力宏 |
| 5.4 重视对药 |
| 5.5 妙用引经 |
| 5.6 喜用生药 |
| 5.7 讲究炮制 |
| 5.8 注重服法 |
| 6.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风方剂的配伍特色 |
| 7.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风方剂的药物组成规律及用药思路 |
| 7.1 中风方剂的药物组成规律 |
| 7.2 中风方剂的药物用药思路 |
| 7.3 比较脑充血与脑贫血中风方剂的药物 |
| 7.4 总结中风病用药特色 |
| 第三部分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风方剂之实用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
| 1. 近20年中医、中西医杂志对张锡纯中风方剂的使用情况进行收集 |
| 1.1 收集资料标准 |
| 1.2 收集资料统计 |
| 2. 张锡纯中风方剂的实用性与临床使用的价值 |
| 2.1 一方多用,疑难杂症治 |
| 2.2 灵活剪栽,类方治中风 |
| 2.3 中风方剂,临床特色多 |
| 3. 剖析现代中医临床对张锡纯中风方剂如何进行继承与创新 |
| 3.1 中西医的治疗研究 |
| 3.2 理论研究 |
| 3.3 诊治特色研究 |
| 3.4 治则治法研究 |
| 3.5 药物研究 |
| 3.6 张氏自制方临床研究 |
| 3.7 实验研究 |
| 结语 |
| 1. 中风的命名与分类 |
| 2. 病因病机方面 |
| 3. 张氏对中风病的治法有以下几个特色 |
| 4. 方剂与药物 |
| 5. 用药次数 |
| 6. 方剂方面的用药 |
| 7. 体会 |
| 7.1 重新认识中风病的外风与内风 |
| 7.2 中风外治法 |
| 7.3 中西医汇通思想在中风方剂的应用 |
| 8.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中风方剂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 2 中风的病因病机 |
| 3 中风的诊断标准 |
| 4 老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方药及辨证施治 |
| 5 临床体会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病名的古今沿革 |
| 2 病因病机 |
| 3 辨证论治 |
| 4 专方论治 |
| 5 中药制剂论治 |
| 6 西成药制剂论治 |
| 7 实验研究 |
| 8 其他中医疗法 |
| 9 存在问题与展望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临床设计 |
| 3 试验方法 |
| 4 统计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 3 痰、瘀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关系 |
| 4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自拟清瘀化痰颗粒组成药物的认识 |
| 5 自拟清瘀化痰颗粒的组方分析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及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及治疗 |
| 3 问题与展望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临床设计 |
| 3 试验方法 |
| 4 统计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瘀血致病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瘀血致病的认识 |
| 3 现代药理研究对活血化瘀药物的认识 |
| 4 对自拟通络逐瘀颗粒药物组成的认识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关于中风病的认识 |
| 2.眼针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 3.针刺治疗介入的时机 |
| 正文 |
| 1 病例选择 |
| 2 一般资料 |
| 3 治疗方案 |
| 4 评价指标 |
| 5 治疗结果 |
| 分析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试验病例诊断标准 |
| 1.4 观测指标 |
| 1.5 临床试验方法 |
| 1.6 统计分析 |
| 1.7 疗效判定评准 |
| 2 研究结果 |
| 2.1 组间治疗前一般情况可比性分析 |
| 2.2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
| 2.3 两组病人中医证候比较 |
| 2.4 治疗前后两组病人总疗效比较 |
| 2.5 治疗前后两组有关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 2.6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有关指标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 |
| 2.7 治疗后两组病人CT异常程度比较 |
| 2.8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观察 |
| 讨论 |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认识述要 |
| 2 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现代研究现状 |
| 2.1 外风致中学说 |
| 2.2 "毒损脑络"学说 |
| 2.3 中风热毒论 |
| 2.4 痰瘀互阻学说 |
| 2.5 脏腑气机失调论 |
| 2.6 邪实正虚致病说 |
| 2.7 正衰积损学说 |
| 2.8 腑实痰热学说 |
| 3 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综合述评 |
| 4 西医脑梗塞病因病理的论述 |
| 5 对痰血瘀阻型急性期脑梗塞的认识 |
| 6 组方机理及现代药理研究 |
| 7 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结果分析 |
| 8 中风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 8.1 中医药实验研究欠完善 |
| 8.2 临床治疗存在的问题 |
| 8.3 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优势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临床设计 |
| 3 诊断标准 |
| 4 试验病例标准 |
| 5 观察项目及观测指标 |
| 6 疗效评定标准 |
| 7 统计方法 |
| 8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诊断标准与病例选择标准 |
| 2 临床资料 |
| 3 观察项目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