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利丹,许辉[1](2021)在《自体脂肪移植治疗腭咽闭合不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自体脂肪移植治疗腭咽闭合不全具有组织相容性好、局部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可逆等优点,并能有效增大腭咽闭合面积。如临床效果欠佳,可随时采取其他手术方法替代。尽管自体脂肪移植治疗腭咽闭合不全有诸多优点,但在适应证的选择、供区部位、注射剂量、受区部位、随访评价、并发症及其防治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目前研究表明,自体脂肪移植多应用于轻度及中度的腭咽闭合不全患者,但是随着脂肪获取和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有学者提出可联合腭成形术或咽成形术治疗重度的腭咽闭合不全患者;但其也有并发症,主要包括脂肪吸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此外,关于自体脂肪移植在重度腭咽闭合不全患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长期稳定性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杨锦秀[2](2018)在《小耳畸形围孕期危险因素调查及残耳软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先天性小耳畸形位列十大出生缺陷之一,病因复杂尚未明确。研究小耳畸形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对该病的早期干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主要着重于外界环境刺激对机体发病学的贡献,有如下两方面:一是通过调查围孕期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对不同分型间的小耳畸形的发病风险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别,探究环境危险因素在小耳畸形发病学中影响;二是通过基于残耳软骨组织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从小分子水平找寻差异代谢物和可能发生紊乱的代谢通路,从这一全新的角度探究小耳畸形的发病机制。方法1.以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因先天性小耳畸形在我院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患者63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中发现的影响因素设计问卷,向研究对象的父母亲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基于患者母亲围孕期间的情况进行,包含患者一般信息、居住地环境情况、患者父亲的生活习惯和母亲的生活习惯。收集全部数据整理后,导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研究对象的畸形程度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分型间小耳畸形和环境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有无差别。2.在基于医院的研究中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间的单纯性小耳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期行手术治疗的具有正常耳软骨组织的患者(正常治疗过程中包括需要采取耳软骨者)作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实验。手术时采集以上两组人群的耳软骨组织进行分组编号,病例组为小耳畸形患者的残耳软骨组织,共18例;对照组为正常耳软骨组织,共18例。将样本预处理后进行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GC-TOFMS)的代谢组学研究,使用XploreMET软件进行多维和单维数据分析,筛选得出差异性代谢物和可能发生紊乱的代谢通路。结果1.根据畸形程度分成三组,其中Ⅰ型18例(男11例,女7例),Ⅱ型39例(男27例,女12例),Ⅲ型6例(男4例,女2例)。利用单因素分析得出:表明居住地附近的危险因素(周围环境污染情况、空气质量情况、粉尘情况以及家庭装修状况)对不同分型间的小耳畸形的影响没有差别,p值>0.05,统计学无意义;父亲在围孕期吸烟、饮酒或饮茶对不同分型的小耳畸形的影响没有差别,p值>0.05,统计学无意义;母亲在围孕期间暴露于环境危险因素下(饮食喜好、饮茶、饮酒、粉尘、宠物接触、主动或被动吸烟)对不同分型的小耳畸形的影响没有差别,p值>0.05,统计学无意义。2.当根据小耳畸形残耳软剩余量的多少,Ⅰ型为一组,将Ⅱ型和Ⅲ型归为一组,共分为两组,成为二分类变量时,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居住地环境污染对不同畸形程度的小耳畸形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exp(B)值0.531,说明环境污染对两组间的致畸影响存在差异。而其他指标仍无统计学意义。3.基于软骨组织的GC-TOFMS代谢组学研究中,病例组(小耳畸形残耳软骨组织)18例,其中男性8例,源自右耳11例;对照组(正常耳软骨组织)18例,其中男性11例,源自右耳11例。根据多维统计分析发现小耳畸形患者的残耳软骨组织和正常耳形态人群的耳软骨组织中的代谢产物具有差异。进行单维统计分析验证后得出了 2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4个差异代谢物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其p值<0.05。相对于对照组,表达上调的差异代谢物有18种,表达下调者8种。根据代谢通路富集分析(MPEA)得出了与之最为相关的可能发生改变的5条代谢通路:精氨酸合成途径、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途径、维生素B5和辅酶A合成途径、β-丙氨酸合成途径、甘油磷脂合成途径。其中,前三条通路显着相关,其p值<0.05。结论1.本研究得出围孕期暴露于已发现的环境危险因素时,不同分型的小耳畸形间的致畸影响基本上无差别,即虽然环境危险因素对小耳畸形的发生风险存在意义,但是畸形的严重程度与暴露在某种环境因素下并不相关。这一点应加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的验证。2.本研究从基于软骨组织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成功筛选出了表达异常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和相应地发生改变的代谢通路,发现精氨酸、牛磺酸、L-半胱氨酸和泛酸的合成途径和小耳畸形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我们因此推测,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发病机制有如下可能性:一是可能与胶原蛋白的含量和分布情况相关,二是可能与胚胎时期发生了某种局部的炎症反应相关,三是可能与妊娠期妇女围孕期对维生素B5的补充量不足相关。本研究证明了从小分子水平上进行代谢机制研究小耳畸形的发病机制是可行的,差异代谢物的发现为其早期干预提供了可能,需要靶向代谢组学的进一步验证。
舒易来,李庆忠,李华伟[3](2017)在《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阻塞的因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阻塞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2-2015-02期间行鼓膜置管的145例患者(198耳),术后未滴药;以及2015-03-2016-02期间行鼓膜置管的59例患者(80耳),该组术后均给予氧氟沙星滴耳液。分别在术后1、3、6、12个月随访,检查通气管的位置,是否有阻塞发生。如发现干痂、耵聍或血痂阻塞,应用4%碳酸氢钠滴耳液滴耳后清理,根据清理结果和是否再次出现积液情况,采取随访或再次置入新的通气管。对于有脓性分泌物的患者,给予3%双氧水和氧氟沙星滴耳液,使通气管再通。结果:在未滴药的145例(198耳)中,共有16例患者出现通气管阻塞,其中管腔内干痂阻塞8例,血痂阻塞或覆盖通气管3例,耵聍阻塞3例,脓性分泌物2例。滴药的59例患者中,共有7例出现通气管阻塞,其中管腔内干痂阻塞1例,血痂阻塞或覆盖通气管1例,耵聍阻塞4例,脓性分泌物1例。结论: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阻塞较为常见,术中、术后可进行预防和处理,术后短期抗生素滴耳可以有效预防通气管阻塞和术后感染的发生。
石冰,李承浩,李精韬,杨超,尹恒,贾仲林,李杨,哈品[4](2016)在《中国唇腭裂研究与治疗30年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唇腭裂序列治疗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以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不同的唇腭裂序列治疗团队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治疗经验的同时,努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本土化、个体化的发展思路,发展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并在分子遗传、发病机制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偱证医学知识,不断创新探索新型整复技术,促使唇腭裂整体整复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对中国近30年唇腭裂治疗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邱芬芳,施星辉[5](2014)在《腭裂术后患者的听力对不同频率辅音辨别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腭裂术后患者的听力对不同频率辅音辨别的影响。方法:对30例腭裂术后患者行听力检查和语音效果评价,统计辅音错误频次,依据汉语语音频率强度分布表和普通话构音测量表,将听力和语音资料各分成3个等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寻找与听力相关的辅音。结果:错误频次较高的辅音排序(从高到低)为:zh,z,g,sh,s,j,k;腭裂术后患者的听力对语音的辨别有显着影响(P<0.05)的辅音为:d,t,g,k,j,q,x,z,c,s,zh,ch,sh,r;无影响(P>0.05)的辅音为:b,m,f,n。结论:腭裂术后患者的听力主要影响高频辅音的辨别,对低频和中频辅音的辨别影响不大,语音训练腭裂患者时,针对高频辅音,可以尝试多种反馈途径。
闫佳[6](2014)在《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易感基因TGFβ3、IRF6、MSX1在胚胎时期的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易感基因TGFβ3、IRF6、MSX1在小鼠胚胎唇和腭形成时期的表达情况,探索其在腭裂畸形中的作用机制,为后续实验及临床实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建立维甲酸诱导小鼠腭裂模型,在C57BL/6N孕鼠第10个妊娠日(Gestationday,GD),实验组按照100mg/kg体重对孕鼠进行维甲酸一次性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植物油。分别于GD12天、GD13天、GD14天、GD15天,脱颈处死孕鼠,剖宫取胚鼠。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技术和免疫组化的技术方法检测TGFβ3、IRF6、MSX1基因在胚胎GD12天、GD13天、GD14天、GD15天mRNA和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1.mRNA表达:TGFβ3mRNA的表达量,实验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其他各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其他各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D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F6mRNA的表达量,实验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其他各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其他各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除GD15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低于对照组,其中GD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X1mRNA的表达量,实验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其他各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除GD13天降低,其他各组均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除GD15天外,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D13天、GD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蛋白表达:TGFβ3蛋白表达,实验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其他各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其他各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除GD13天外其他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F6蛋白表达:实验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其他各组均升高,除GD14天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其他各组均升高,除GD15天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除GD15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低于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X1蛋白表达,实验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其他各组均升高,除GD15天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各组与GD12天相比,除GD14天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两组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除GD12天其他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GFβ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与胚胎时期唇和腭的形成有关。2.IRF6基因mRNA和蛋白在GD12~GD14天的低表达水平,异常调控腭突的生长发育,而导致唇腭裂的发生。3.MSX1基因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水平,异常调控了腭突的生长发育,导致腭裂的发生。
董洪松,聂国辉[7](2012)在《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先天性小耳畸形是由于胚胎时期第一、二鳃弓及其第一鳃沟的发育异常引起的外、中耳畸形,其中60.4%伴有其他畸形〔1〕,是继唇、腭裂之后最为常见的面部畸形,临床特征涉及耳廓、外耳道和中耳,但内耳往往不受累及,中耳发育障碍同外耳畸形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先天性小耳畸形需进行耳
杨树楷,万伟东[8](2011)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唇腭裂是人类最常见的出生后颅面缺陷和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归因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作者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相关基因表达方面来回顾一下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江茹,张红红,庞雪晶,刘文莉[9](2011)在《130例腭裂患儿听力损伤及中耳功能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患儿的中耳功能及听力损失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30例腭裂患儿进行电耳镜检查、声阻抗测试,纯音测试,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并与正常组30例儿童进行对比。结果腭裂患儿鼓膜异常及听力损失发生率分别为56.15%和48%。结论腭裂患者应早期手术并定期进行耳镜及听力检查,及时处理中耳疾患,尽可能降低听性言语障碍的发生。
郭豪杰[10](2009)在《唇腭裂手术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唇腭裂是口腔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治疗己由手术的模式转向了正畸一外科一正畸一语音的序列治疗模式,二十世纪80年代序列治疗已受到广大医务界同仁的广泛关注。腭裂术后关闭腭部裂隙恢复腭咽部正常解剖结构后仍有相当数量(4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问题,而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自体脂肪移植治疗腭咽闭合不全的研究现状 |
| 2 评估方法和适应证 |
| 2.1 评估方法 |
| 2.2 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适应证 |
| 2.3 其他适应证 |
| 3 手术方式 |
| 3.1 供区部位 |
| 3.2 注射剂量 |
| 3.3 受区部位 |
| 3.4 随访评估 |
| 4 并发症及其防治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第一部分围孕期环境危险因素对不同分型小耳畸形影响差别的调查 |
| 一 资料与方法 |
| 二 结果 |
| (一) 根据是否满足再造手术进行分组的分析结果 |
| 1 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 |
| 2 患者居住地附近情况分析结果 |
| 3 围孕期间患者父亲及母亲相关情况分析结果 |
| (二) 根据是否满足再造手术进行分组的分析结果 |
| 1 患者居住地附近情况分析结果 |
| 2 围孕期间患者父亲相关情况单因素分析结果 |
| 3 围孕期间患者父亲相关情况单因素分析结果 |
| 5 有序logistics回归结果 |
| 三 讨论 |
| 1 小耳畸形已知的环境危险因素 |
| 2 统计学分析结果的探究 |
| 第二部分基于软骨组织的先天性小耳畸形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 一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2 研究对象与标本采集 |
| 3 软骨组织标本的GC-TOFMS数据采集 |
| 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分析 |
| 5 代谢通路分析 |
| 二 结果 |
| 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 2 样本质量控制 |
| 3 PCA结果 |
| 4 PLS-DA结果 |
| 5 OPLS-DA结果 |
| 6 差异性代谢产物分析 |
| 7 单维数据分析结果 |
| 8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 三 讨论 |
| 1 精氨酸通路与残耳软骨生物力学的分析 |
| 2 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与小耳畸形的发生 |
| 3 泛酸(维生素B5)与小耳畸形的发生 |
| 全文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 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附: 综述二 |
| 参考文献 |
| 附: 中英文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唇腭裂的遗传学研究 |
| 2 唇腭裂发育机制的研究 |
| 3 唇腭裂的临床研究 |
| 3.1 序列治疗 |
| 3.2 术前正畸治疗(presurgical orthopedics,PSOT) |
| 3.3 手术治疗研究 |
| 3.4 牙槽突裂植骨修复的研究 |
| 3.5 中耳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 |
| 3.6 语音评估与治疗的研究 |
| 3.7 心理特点的研究 |
| 4 问题与展望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来源及纳入标准 |
| 1.2 听力检查方法及判定标准 |
| 1.3 语音采样及条件 |
| 1.4 语音判听人员及判定标准 |
| 1.5 听辨能力评估 |
| 1.6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1 实验动物及材料 |
| 1.1 实验材料 |
| 2 试验方法 |
| 2.1 小鼠腭裂模型的建立 |
| 2.2 TGFβ3、IRF6、MSX1 基因在总 RNA 的提取 |
| 2.3 将总 RNA 反转录合成 cDNA |
| 2.4 SYBR Green I RT-PCR 反应 |
| 2.5 TGFβ3、IRF6、MSX1 基因免疫组化 |
| 2.6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TGFβ3、IRF6、MSX1 基因在 mRNA 水平的表达变化 |
| 1.1 TGFβ3 基因在正常腭突发育及维甲酸诱导腭裂中的 mRNA 表达 |
| 1.2 IRF6 基因在正常腭突发育及维甲酸诱导腭裂中的 mRNA 表达 |
| 1.3 MSX1 基因在正常腭突发育及维甲酸诱导腭裂中的 mRNA 表达 |
| 2 TGFβ3、IRF6、MSX1 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 |
| 2.1 TGFβ3 基因在正常腭突发育及维甲酸诱导腭裂中的蛋白表达水平 |
| 2.2 IRF6 基因在正常腭突发育及维甲酸诱导腭裂中的蛋白表达水平 |
| 2.3 MSX1 基因在正常腭突发育及维甲酸诱导腭裂中的蛋白表达水平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积极在学期间科研项目、发表文章 |
| 附件 |
| 1 流行病学 |
| 2 致畸因素 |
| 2.1 生物因素 |
| 2.2 化学因素 |
| 2.3 遗传因素 |
| 3 小耳畸形分型 |
| 4 治疗时机 |
| 5 耳廓支架的选择 |
| 6 手术方式 |
| 6.1 耳廓再造手术 |
| 6.2 佩戴义耳 |
| 7 手术并发症 |
| 7.1 血肿 |
| 7.2 耳软骨支架外露 |
| 7.3 颅耳角狭窄 |
| 7.4 两侧耳廓不对称 |
| 1 细胞外信号因子 |
| 1.1 转化生长因子β (TGF- β) 超家族 |
| 1.2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
| 1.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FGFs) |
| 1.4 Shh (sonic hedgehog) 信号通路 |
| 1.5 WNT (wingless- 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信号 |
| 2 转录因子 |
| 2.1 干扰素调节因子6 (IRF6) |
| 2.2 Forkhead box转录调控因子E1 (FOXE1) |
| 2.3 Gli2 |
| 2.4 T- box转录因子 (T-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s) |
| 2.5 肿瘤蛋白p63 (tumour protein p63, TP63) |
| 3 细胞黏附 |
| 4 蛋白的修饰 |
| 5 结 语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腭裂组 |
| 1.2 方法及判定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腭裂患者中耳病变及听力损失情况 |
| 3.2 腭裂引起中耳病变的原因 |
| 3.3 腭裂患者中耳病变应引起警惕 |
| 4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