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雯[1](2021)在《海水碳酸盐体系变化对两种经济贝类关键生理活动的影响》文中认为海水碳酸盐体系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升高,表层海水pH相比工业革命前已下降了0.1个单位,[HCO3-]、[CO32-]和碳酸钙饱和度等碳酸盐化学参数也随之改变。近岸海域由于人类活动和陆地径流的影响,碳酸盐体系更加复杂多变,这种变化与温度和重金属等其他环境因子相互叠加时,极易对近岸养殖生物产生影响,研究海水碳酸盐体系的改变对海产经济贝类的生理影响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意义。本文运用生理指标测定、扫描电镜和拉曼光谱等多种表征手段,以北方主要养殖贝类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酸化与升温或重金属胁迫对贝类耗氧率等生理指标的影响;2)海水碳酸盐体系化学参数的改变对皱纹盘鲍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成鲍在低碳酸盐体系海水中的钙化特征;3)大规模贝藻综合养殖海域海水碳酸盐体系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养殖活动的关系。研究明晰了海水碳酸盐体系在贝类生理中的重要作用,认知了大规模贝藻养殖对海水碳酸盐体系的调控能力,阐明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在缓解海洋酸化方面的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水酸化与升温对皱纹盘鲍幼虫呼吸代谢的影响测定了自然海水和酸化海水(pHT 7.8和7.5)中皱纹盘鲍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在连续升温过程(20、22、24、26、28和30℃)中的耗氧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自然海水中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的耗氧率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耗氧率范围分别为5.20-7.97ng·ind-1·h-1和7.29-10.59ng·ind-1·h-1,最高值均出现在28℃。酸化和升温的交互作用仅对面盘幼虫影响显着。2种幼虫在不同温度(22、28℃)和酸化处理下的排氨率差异显着。2.海水酸化与重金属(Cu、Cd)对菲律宾蛤仔的生理影响以自然海水(pHT8.1)为对照,采用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酸化条件下(pHT 7.7和7.3),菲律宾蛤仔耗氧率(OR)、滤水率(FR)和心率对重金属铜(Cu:0、0.06和0.60 mg·L-1)和镉(Cd:0、0.03和0.30 mg·L-1)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Cu胁迫显着降低蛤仔的OR、FR和心率(P<0.05)。Cd胁迫对蛤仔OR和FR无显着影响(P>0.05),但0.30 mg·L-1 Cd导致蛤仔心率升高。酸化胁迫对蛤仔的OR和FR无显着影响(P>0.05),但在pHT为7.3的海水中,蛤仔心率出现短暂下降并快速恢复的现象。实验中未发现短期酸化胁迫与Cu/Cd对蛤仔生理的交互作用。3.皱纹盘鲍幼虫发育对海水碳酸盐体系的响应通过改变总碱度(TA)和溶解无机碳(DIC)改变海水碳酸盐体系,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水平的pHT、pCO2、[HCO3-]、[CO32-]和文石饱和度(Ωarag),并研究了这些参数对皱纹盘鲍幼虫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鲍幼虫的软体部发育受到pCO2和pH的显着影响,当pCO2>1872.80μatm时担轮幼虫孵化率低于80%;在受精卵发育至担轮幼虫这一阶段,pHT7.4时幼虫畸形率可达100%。在担轮幼虫发育至面盘幼虫阶段,[CO32-]与胚壳钙化(壳长、壳厚)正相关。另外,在Ωarag>1的海水中,当pCO2≥1872.80μatm时幼虫胚壳表面出现孔洞。4.皱纹盘鲍成鲍钙化对低碳酸盐海水环境的响应控制pHT在自然海水水平,通过降低TA(385.5μmol·kg-1)营造pCO2、[HCO3-]、[CO32-]极低且Ωarag<1的低碳酸盐海水环境,研究了皱纹盘鲍成鲍的钙化情况。将玻片插入鲍外套膜和贝壳之间,养殖一段时间后通过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和拉曼光谱三种手段检查玻片表面Ca CO3沉积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鲍均可正常分泌有机基质,养殖第8天后对照组已有文石生成,而实验组仅出现有机基质的加厚,未形成文石晶体,且贝壳表面被海水腐蚀。成鲍贝壳形成极度依赖海水碳酸盐体系5.规模化贝藻养殖对桑沟湾海水碳酸盐体系的影响在2019年5月到9月进行了5个航次调查,研究了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海水碳酸盐体系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规模贝藻养殖(IMTA)是桑沟湾海水碳酸盐体系变化的重要生物学驱动力。当5月份养殖海带达到最高生物量时,海带养殖区和湾外海水之间的最大ΔDIC,ΔpCO2和ΔpHT分别为-156μmol·kg-1,-102μatm和0.15。贝类养殖显着降低了海水中的TA,尽管贝类的呼吸作用使海水pCO2升高、pHT降低,但贝类养殖区的海水DIC明显减少,表明贝类养殖区发生了碳酸钙的快速沉积。结果表明,海带养殖改变了碳酸盐系统,可能有利于贝类的钙化,并在未来的海洋酸化情境中为这些钙化物种提供避难所。
王冲,李永明,王志忠,孙同秋,曾海祥,崔玥,柴晓贞[2](2020)在《温度、盐度和体质量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明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摄食规律,采用室内生态学试验方法,研究了水温(20、24、28、32℃)、盐度(16、20、24、28、32)和体质量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0~32℃范围内,魁蚶滤水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4℃时滤水率达到最大,显着高于其他温度(P<0.05),温度(x)与滤水率(y)间的关系可拟合为:y=0.054 8+0.045 0x-0.009 9x2,R2=0.734 3;在盐度16~32范围内,魁蚶滤水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28时滤水率达到最大,为(0.341 8±0.026 6) L/(g·h),与盐度24时,滤水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显着高于其他盐度(P<0.05),盐度(x)与滤水率(y)的关系可拟合为:y=0.021 0+0.171 2x-0.029 7x2,R2=0.955 1;魁蚶的滤水率与软体干质量呈负幂函数关系,滤水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单位干组织质量的滤水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小。
潘绘竹[3](2020)在《黄渤海海域几种典型双壳贝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贝类的摄食选择性直接影响着天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研究双壳贝类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摄食规律,对于评估双壳贝类对近岸浮游植物群落以及水域的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为贝类养殖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基本数据和科学指导。在以往研究中,科研工作者利用天然水体研究了贝类对颗粒物的选择性特点,但相关结果差异很大,而且具有地理特异性。本研究采用贝类滤水实验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显微镜镜检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色素分析法联合技术,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双壳贝类对不同浮游植物的摄食规律。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于2018年9月,在桑沟湾海域(黄海海域)进行贻贝滤水实验,研究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对水体中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滤除效应,并对胃含物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进行比较分析;(2)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近岸礁石区(黄海海域)每月采集一次海水以及野生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紫贻贝(Mytilus edulis)样品,研究天然海域贝类胃含物和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组成差异;(3)于2019年5月,在秦皇岛贝类养殖区(渤海海域)采集海水和多种养殖贝类样品(紫贻贝,长牡蛎,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和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并对贝类胃含物和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组成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发现:一、桑沟湾贻贝滤水实验:(1)通过比较天然海水和过滤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组成,发现厚壳贻贝对隐藻和甲藻具有优先滤食作用,而对微微型藻类(青绿藻和蓝藻)的滤食较低。对于不同的硅藻种类贻贝表现出不同的滤食选择性,贻贝对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和骨条藻(Skeletonema spp.)的选择性普遍较低。(2)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镜检胃含物未发现隐藻,而其诊断色素Allo(alloxanthin,别藻黄素)存在,这表明隐藻被摄入并易于消化。胃含物中角毛藻和骨条藻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水体,但贻贝对卵形藻(Cocconeis spp.)和羽纹藻(Pinnularia spp.)的选择性则较高,表明不同硅藻进入贝类消化腺存在较大差异。二、青岛近岸礁石区野生贝类食性调查:(1)显微镜检结果显示,牡蛎和贻贝的饵料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贝类对甲藻和金藻的摄食选择性都高于硅藻。在特定藻类中,两种贝类都选择性避食骨条藻、角毛藻、细柱藻(Leptocylindrus spp.)、拟星杆藻(Asterionella spp.)、几内亚藻(Guinardia spp.)和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贝类选择性摄食的藻类有: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帕拉藻(Paralia spp.)、原甲藻(Prorocentrum spp.)、鳍藻(Dinophysis spp.)、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p.)和硅鞭藻(Dictyocha spp.)。(2)HPLC色素分析显示,贻贝和牡蛎胃含物中主要累积的色素都为Fuco(fucoxanthin,岩藻黄素)和Peri(peridinin,多甲藻素),证明两种贝类主要摄食硅藻和甲藻,但是对甲藻的选择性高于硅藻。而Pras和Zea在胃含物中的检出量很低,说明青绿藻和蓝藻(微微型,<2μm)不易被两种野生贝类滤食。三、秦皇岛养殖贝类食性调查:(1)显微镜检结果显示,5种贝类的饵料均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贝类对甲藻的摄食选择性较高。5种贝类均避食骨条藻,对角毛藻和菱形藻(Nitzschia spp.)的选择性较低。贝类都倾向于摄食硅藻中的楔形藻(Licmophora spp.)、曲舟藻(Pleurosigma spp.)、羽纹藻、圆筛藻和帕拉藻以及甲藻中的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spp.)、鳍藻和原多甲藻。不同的贝类对不同浮游植物均表现出相似的摄食选择性。(2)HPLC色素分析显示,5种贝类胃含物中主要累积的色素均为Fuco和Peri,说明5种贝类主要摄食硅藻和甲藻,但是对甲藻的选择性均较高。Pras在贝类胃含物中的检出很少,说明在秦皇岛海域青绿藻对5种贝类的饵料贡献率较低。综合以上三部分实验的研究结果,本文发现:(1)不同生境中的双壳贝类都倾向于摄食甲藻,而对于硅藻中呈长链状的骨条藻和角毛藻的选择性均较低;(2)圆筛藻、帕拉藻、鳍藻、原甲藻和原多甲藻容易在贝类胃含物中富集;(3)生活在不同生境中的贝类选择性摄食的藻种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贝类的生理特性、营养需求以及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情况有关;(4)贝类胃含物中主要累积的色素均为Fuco和Peri,Pras的检出量都很少,说明硅藻和甲藻是贝类的主要饵料,而青绿藻对贝类的饵料贡献率很低。
赖卓欣[4](2020)在《马氏珠母贝耐低温选育系的选择印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是我国培育海水珍珠的主要贝种之一,属于暖水性贝类,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弱,自然群体主要分布在深圳以南海域。曾多次发生冬季寒潮导致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大规模死亡,也限制了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区域,因此培育耐低温品系是开展马氏珠母贝北移养殖的前提。本团队已培育了马氏珠母贝耐低温选育系(Low temperature resistant line,R),与基础群体相比,选系的低温耐受能力明显提高。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马氏珠母贝耐低温选育系F3和北部湾野生群体(Beibu Gulf wild population,W)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比较分析,建立群体间基因组变异信息库,筛选选育系正向选择信号,以探寻耐低温选系的选育进展分子机制,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缩短育种进展积累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1.基因组重测序共获得有效数据1317.5G,reads中质量值大于20的碱基占总reads长度的比例均大于94.5%,所有的样本的比对率均介于96.96%和98.28%之间,有效测序深度在12.30X至21.24X之间。共获得40,599,399个SNPs,其中13,646,863(33.61.%)个SNP位于m RNA,1,843,887(4.54%)个SNP位点位于CDS区,18,310(0.045%)个SNPs可能影响基因或蛋白功能。共检测到12,418,755个Indels,其中3,643,503(0.29%)个Indel位于m RNA,56,600(0.46%)个Indel位于CDS区。60个个体共检测到9,767,962个SV,其中29,906(0.31%)个SV位于m RNA,9,468,356(96.93%)个SV位于CDS区。2.两个群体比较分析显示,R群体受到了明显的正选择。在受选择区域内包含636个编码蛋白基因,显着富集到28条通路,R群体可能通过提高膜流动性、调节能量代谢、调控相关基因转录翻译以及影响蛋白质的降解和细胞凋亡等过程提高了低温适应能力。结合文献进一步对这些基因参与的分子过程及其相关功能进行探究,筛选出26个与马氏珠母贝耐低温相关的关键基因,分别是ABCC1、ABCC6、DGAT1、GPAT、ITGB、ROCK2、dynein、insulysin、MDH、V-ATPase-d、JAK2、CBP、PIAS2、SETD8、AFF4、TBP、AP1、POLR2A、e IF3、UBE2G2、TRIM71、MID1、Cullin1、Cullin4、BAX和BIRC3基因。3.对筛选出的26个关键基因SNP位点进行统计,共获得13896个SNPs,其中位于启动子和外显子的SNP分别为1517(10.91%)和1367(9.84%))个,ROCK2等7个基因在外显子区域没有SNP位点。对位于基因外显子区的SNP位点进行遗传多态性及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26个基因SNP位点均属于中度多态和低度多态,无高度多态;哈迪-温伯格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基因中大部分的SNP位点均符合哈-温平衡(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SNP间不存在随机关联。4.分析上述26个基因外显子区域在两个群体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SNP位点(p<0.05),并对这些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Pm-ABCC1基因block2基因型GTG,block4基因型ATC,block5基因型GTGT和GCGT,block6基因型TAGTT,block7基因型AG,block8基因型TGGTGATA,block9基因型CC;Pm-ABCC6基因的基因型TT;Pm-dynein基因的基因型CAA;Pm-insulysin基因的基因型AA;Pm-V-ATPase-d基因block 1基因型CTG,block 2基因型TG以及block 3基因型AG;Pm-CBP基因block1基因型TC,block2基因型TAAGCCT和CGAAATC,block3基因型AT,block4基因型CGAA和GAGG;Pm-PIAS2基因的基因型GA;Pm-UBE2G2基因block1基因型GGA,block2基因型TA,block3基因型GAT;Pm-TRIM71基因小的基因型GC;Pm-cullin1基因block 1基因型TT和block 2基因型ATGGCAC;Pm-IAP1基因block1基因型AGTTGCCTATCTT,block2基因型AA,block3基因型GTC、GCC、CCT为耐低温相关的优异单倍型。5.利用实验室原有的温度胁迫下马氏珠母贝鳃的表达谱文库,发现在26个关键基因中,6个基因的表达量在适温组和低温组存在显着性差异,分别是Pm-CBP、Pm-AP1、Pm-PIAS2、Pm-TRIM71、Pm-cullin1和Pm-V-ATPase-d。利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获得了其中四个基因全长(Pm-AP1、Pm-PIAS2、Pm-cullin1和Pm-V-ATPase-d)。q RT-PCR结果显示4个基因在全组织中均有表达,差异显着(P<0.05);温度胁迫下鳃组织中的时序表达结果显示,4个耐寒基因在低温胁迫下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
孙明龙[5](2020)在《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和投喂技术优化》文中提出我国传统淡水珍珠养殖中使用有机肥的弊端日趋明显,需要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能够代替传统养殖,实现可持续绿色养殖,而我国水产养殖工厂化模式日趋成熟,成为淡水珍珠现代化养殖的一种可能。淡水珍珠工厂化养殖可以有效减少珍珠养殖业尾水的排放,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提高养殖品种的质量,培育高品质的珍珠。三角帆蚌是我国淡水珍珠主要养殖对象,本文借鉴已有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构建了一套三角帆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对三角帆蚌生理代谢及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同样研究了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三角帆蚌生长以及内壳色的影响,优化了饵料投喂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依据三角帆蚌生物学特征,构建了一套三角帆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系统包括三角帆蚌养殖、养殖用水调配和供给、藻类培养和供给、水质监控、养殖尾水处理5个模块,并配套设计淡水珍珠无菌插核工坊;养殖设施主要包括养殖池和养殖车间,养殖池配备多层三角帆蚌养殖架、增氧系统,养殖车间利用空气泵调温,开闭顶帘调光;温控模块以太阳能为热源,配水池调控水温;藻类培养模块包括专养藻类三级扩培、外塘发塘培藻以及养殖池自身藻类生产三种模式;水质监控模块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溶氧、p H、温度和水体浊度等指标远程动态监视;养殖尾水处理模块包括固液分离物理过滤和硝酸细菌化学处理,综上建成我国首家淡水珍珠工厂化养殖系统。该系统2018年4月开始首批次养殖,单位体积养殖密度是传统的50倍,达90只蚌/m3,养殖尾水中的COD、BOD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对氨氮去除达到90%,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率80%以上,每年三角帆蚌育珠期延长3~4个月,经两年养殖,产优质珍珠比例达40%。2.三角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及不同饵料浓度下的摄食节律在水温27℃条件下,将体质量为18.43±4.21g的一龄三角帆蚌(H.cumingii)放入20L塑料桶内暂养一周后,采用室内静水呼吸法测定了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昼夜变化;并设置了4种小球藻(Chlorellasp)投喂初始浓度,分别为1.9×109(cells·L-1)、3.25×109(cell·L-1)、4.11×109(cell·L-1)和5.05×109(cells·L-1),测定了三角帆蚌的日摄食节律和摄食量。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每日呈现两个代谢周期,代谢最低谷出现在中午12点,然后逐渐提升,至夜间20点出现第一次代谢高峰,然后逐步下降,至凌晨0点至2点之间处于第二个代谢低谷期,凌晨4点出现第二次代谢高峰,并发现三角帆蚌夜间耗氧率和排氨率总体水平明显高于白天。另外,观察到三角帆蚌日摄食量受到饵料浓度的影响,小球藻浓度为4.11×109(cell·L-1)时,三角帆蚌的日摄食总量最高。根据上述研究,初步确定三角帆蚌养殖投饵时间在夜间8点以及凌晨0点到2点之间,投喂的最适饵料浓度在4×109(cell·L-1)到5×109(cell·L-1)之间。3.添加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生长以及内壳色的影响珍珠与珍珠蚌内壳珍珠层具有相似的形成机制,已发现珍珠颜色与供片蚌内壳色显着相关。本实验以紫色、金色、白色三种色系三角帆蚌(H.cumingii)为研究对象,设置β-胡萝卜素补充实验组和对照组,养殖90 d后比较分析了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及生长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紫色三角帆蚌内壳色较对照组,d E*值提高21.48%(P<0.05),L*值降低15.72%(P<0.05),a*值从0.48提高至2.67(P<0.05),b*值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金色三角帆蚌内壳色较对照组,a*值从0.07提高至1.52(P<0.05),b值从1.37提高至4.43(P<0.05),d E*和L*值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白色三角帆蚌内壳色各参数较对照组均未见显着变化(P>0.05)。三个色系三角帆蚌实验组肝胰腺TCC均大于对照组(P<0.05);紫色和金色实验组外套膜TCC较对照组分别提高55.29%和39.69%(P<0.05),白色实验组较对照组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三个色系三角帆蚌各生长性状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证实补充β-胡萝卜素可改善三角帆蚌内壳色和生长,为珍珠养殖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江天棋[6](2020)在《厚壳贻贝对高温和低氧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研究》文中指出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主要分布于温带海域,包括我国东海、黄海、渤海,日本的北海道以及韩国济州岛等。在我国的浙江、福建东部沿海产量较大,是我国常见的水产经济物种之一,主要集中在浙江嵊泗县养殖。然而,随着厚壳贻贝养殖业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与厚壳贻贝养殖技术相关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影响了这个产业的发展。在厚壳贻贝养殖过程中,温度和溶解氧等是厚壳贻贝常见的两种环境胁迫因子,但目前关于厚壳贻贝对其生理生态学响应及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论文研究了厚壳贻贝对高温和低氧胁迫的生理生态学响应,并对相关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滤水率和摄食行为的影响研究了三个不同温度水平(20℃、25℃和30℃,其中20℃为温度对照组)对厚壳贻贝(壳长85.36±3.93 mm)滤水率和摄食行为的影响;五个不同溶氧(DO)水平(1、2、4、6、8±0.5 mg/L,温度为20℃,其中8 mg/L为常氧对照组)对厚壳贻贝滤水率和摄食行为的影响;30℃和1 mg/L双重胁迫下对厚壳贻贝进行持续监测,分别于0、6、12、24、48、96、144 h阶段测定其滤水率。主要结果如下:(1)30℃胁迫下的厚壳贻贝单位干重滤水率和个体滤水率下降,厚壳贻贝贝壳开口变小。(2)20℃、DO为1 mg/L胁迫下的厚壳贻贝单位干重滤水率和个体滤水率下降,厚壳贻贝贝壳开口接近闭合。(3)30℃、DO为1 mg/L双重胁迫下的厚壳贻贝单位干重滤水率和个体滤水率大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基本低于对照组(20℃常氧)。2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呼吸代谢的影响研究了三个不同温度水平(20℃、25℃和30℃,其中20℃为温度对照组)对厚壳贻贝(壳长85.36±3.93 mm)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五个不同溶氧水平(1、2、4、6、8±0.5 mg/L,温度为20℃,其中8 mg/L为常氧对照组)对厚壳贻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30℃和1 mg/L双重胁迫下对厚壳贻贝进行持续监测,分别于0、6、12、24、48、96、144 h阶段测定其耗氧率和排氨率。主要结果如下:(1)在20-30℃范围内,厚壳贻贝的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排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厚壳贻贝的耐受临界温度值可能在30-34℃内。(2)厚壳贻贝在DO为1 mg/L胁迫下的耗氧率下降,排氨率升高。(3)在30℃、DO为1 mg/L双重胁迫下,24 h内的厚壳贻贝呼吸排泄受到一定影响,随着双胁迫时间的延长可能有致死风险。3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三个不同温度水平(20℃、25℃和30℃,其中20℃为温度对照组)对厚壳贻贝(壳长85.36±3.93 mm)三种组织(外套膜、鳃和肝胰腺)呼吸代谢酶、非特异性免疫酶、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五个不同溶氧水平(1、2、4、6、8±0.5mg/L,温度为20℃,其中8 mg/L为常氧对照组)对厚壳贻贝三种组织非特异性免疫酶、抗氧化酶、呼吸代谢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30℃和1 mg/L双重胁迫下对厚壳贻贝进行持续监测,分别于0、6、12、24、48、96、144 h阶段测定其非特异性免疫酶、抗氧化酶、呼吸代谢酶和消化酶的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30℃处理组厚壳贻贝鳃和肝胰腺AKP活性和外套膜ACP活性低于温度对照组,短期高温胁迫会抑制其参与免疫的水解酶的活性。1 mg/L处理组厚壳贻贝肝胰腺AKP和ACP活性低于常氧对照组,短期低氧胁迫会抑制厚壳贻贝水解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2)30℃处理组厚壳贻贝外套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高于温度对照组,鳃的SOD活性显着低于常氧对照组;短时间高温和低氧胁迫对厚壳贻贝三种组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着影响。高温低氧双胁迫下厚壳贻贝的外套膜在抗氧化防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3)30℃处理组和1 mg/L处理组厚壳贻贝外套膜和肝胰腺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升高,说明短时间高温和低氧胁迫导致厚壳贻贝发生无氧代谢。30℃处理组厚壳贻贝外套膜丙酮酸激酶PK活性显着升高,1 mg/L处理组厚壳贻贝外套膜己糖激酶HK和PK活性显着高于常氧对照组,说明短时间高温和低氧胁迫增强了糖酵解作用,以维持机体血糖水平,满足呼吸代谢的需要。厚壳贻贝的外套膜对高温低氧双胁迫反应更敏感,建议用作监测呼吸代谢酶变化的指标。(4)在20-30℃内,温度升高对厚壳贻贝肝胰腺的淀粉酶AMS和脂肪酶LPS活性无显着影响;高温限制厚壳贻贝肝胰腺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厚壳贻贝肝胰腺胃蛋白酶最适温度可能为25℃。短时间低氧降低了厚壳贻贝肝胰腺AMS、LPS和纤维素酶这三种消化酶活性,其消化能力可能依靠组织分泌的胃蛋白酶。高温低氧双胁迫下厚壳贻贝这四种消化酶的活性在24 h达到较高水平。(5)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非特异性免疫酶、抗氧化酶、呼吸代谢酶和消化酶的活性均具有组织特异性。
刘大鹏[7](2020)在《三种生态因子对三角帆蚌生理指标的联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我国特有的育珠蚌,也是目前淡水育珠使用的主要蚌类,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水体环境发生突变会对贝类的生理代谢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在三角帆蚌的研究中,研究者只分析讨论了环境因子对三角帆蚌生理指标的一次效应,并未建立模型,也未考察因子的二次效应,忽略了环境因子对三角帆蚌生理代谢的累积效应,使试验结果缺乏可靠的预测性,水体中的生态因子是复杂多变的,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探究多种生态因子对三角帆蚌的联合效应极具必要性。本研究分三部分,一是研究了温度、pH对插片三角帆蚌耗氧率、排氨率的联合效应;二是研究了温度、pH和小球藻密度对插片三角帆蚌滤食率的联合效应;三是研究了温度、pH和有毒铜绿微囊藻密度对插片三角帆蚌清滤率的联合效应。结果如下:1、以温度(12±0.2℃、15.5±0.2℃、24±0.2℃、32.5±0.2℃、36±0.2℃)和pH(6±0.1、6.5±0.1、7.75±0.1、8.99±0.1、9.5±0.1)为自变量,探讨了温度和pH对插片三角帆蚌呼吸排泄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耗氧率受温度、pH的一次效应及二次效应影响,且表现为极显着性(P<0.01);温度与pH的互作效应对三角帆蚌的耗氧率影响显着(P<0.05);三角帆蚌的排氨率受温度的一次效应及二次效应影响,表现为极显着性(P<0.01);受温度与pH的互作效应影响,表现为显着性(P<0.05);pH的一次效应及二次效应对三角帆蚌的排氨率分别表现出显着性影响(P<0.05)和极显着性影响(P<0.01);三角帆蚌呼吸排泄的氧氮比在4.76—8.69之间,耗氧率、排氨率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939和0.9706。通过采用优化方法得出,在温度25.6℃,pH 7.83时,三角帆蚌耗氧率达到最大值0.725mg·(g·h)-1,满意度为0.992;在温度25.71℃,pH 7.86时,三角帆蚌排氨率达到最大值0.0749mg·(g·h)-1,满意度为0.929。2、采用BBD(Box-Behnken Design)实验设计方案研究了温度(12±0.2℃、24±0.2℃、36±0.2℃)、pH(6±0.1、7.75±0.1、9.5±0.1)和小球藻密度(0.4×106 cells/ml、0.8×106 cells/ml、1.2×106 cells/ml)对插片三角帆蚌滤食率的联合效应。结果显示:三角帆蚌的滤食率受温度、pH与小球藻密度的一次效应、二次效应影响,均表现出极显着性(P<0.01),滤食率受温度与pH间的互作效应影响,表现为显着性(P<0.05),而温度与藻密度间、pH与藻密度间的互作效应对滤食率影响不显着(P>0.05);温度、藻密度、pH对三角帆蚌滤食率的影响度依次降低。滤食率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为0.9924,预测决定系数为0.9083。经优化,得到在温度为25.73℃、pH为7.86、藻密度为0.85×106 cells/ml时,三角帆蚌滤食率达到最大值0.42mgPOM/h,满意度为0.969。3、以温度(12±0.2℃、16.86±0.2℃、24±0.2℃、31.14±0.2℃、36±0.2℃)、pH(6±0.1、6.71±0.1、7.75±0.1、8.24±0.1、9.5±0.1)和铜绿微囊藻密度(10μg/L、28.24μg/L、55μg/L、81.76μg/L、100μg/L)为自变量,探讨了温度、pH和藻密度三种生态因子对插片三角帆蚌清滤率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清滤率受pH、铜绿微囊藻密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影响,表现为极显着性(P<0.01);温度的一次效应、二次效应对三角帆蚌的清滤率分别表现出显着性影响(P<0.05)和极显着性影响(P<0.01);温度、pH及藻密度三者间对三角帆蚌清滤率的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三种生态因子对三角帆蚌清滤率影响度大小依次为:铜绿微囊藻密度>pH>温度,通过模型优化和验证实验,得到在温度为24.76℃、pH为7.89、铜绿微囊藻密度为59.88μg/L时,清滤率达到最大值1.12 L/h,满意度为0.949。本文通过研究插片三角帆蚌的耗氧率、排氨率,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三角帆蚌新陈代谢活动的规律和变化特点,为今后的能量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实验确定三角帆蚌最大滤食率,为今后三角帆蚌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资料;通过模拟蓝藻(有毒铜绿微囊藻)水华环境,确定三角帆蚌最大清滤率的适宜实验条件,为今后三角帆蚌在富营养水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郑子浩[8](2019)在《太平洋牡蛎重金属累积效率的测定和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超标制品等人为因素导致重金属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愈来愈严重。贝类因具有高蛋白、高微量元素、少脂肪等营养特点,长期以来受大多消费者的青睐。大部分双壳贝类为底栖生活、是滤食性的,其产品质量受到养殖海域的环境影响,通过食物链及生物的富集作用蓄积重金属,人类食用了这些含重金属超标的贝类生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本研究选取牡蛎养殖区域监测不同季节海洋环境状况,依此监测数据人工模拟该海域环境条件,利用贝类滤水率测定装置,测定在不同季节添加自然环境水体10倍浓度重金属铜铅锌镉条件下,太平洋牡蛎的重金属累积情况和累积效率,并进行风险评估,旨在为开展贝类重金属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于2018年6月2019年3月,对福建省深沪湾(118°40’118°41’E,24°38’24°40’N)养殖区海洋环境进行监测,选取八个监测点位,分别测定该养殖区四个季度(春、夏、秋、冬)的水温、盐度、pH、溶解氧、总悬浮颗粒物、颗粒有机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铜、铅、锌、镉等15个海洋环境指标,检测结果各项指标均未超标。(2)本研究以太平洋牡蛎作为实验对象,选用流水槽法进行贝类滤水率测定实验,自制滤水率测定装置,于福建省深沪湾养殖区内进行实验。通过测定该养殖区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进行滤水率计算,得到四个季度(春、夏、秋、冬)的滤水率分别为2.09 L/h、1.70 L/h、1.22 L/h、3.42 L/h。结果表明该海域中太平洋牡蛎于冬季滤水率最高,秋季最低,测定牡蛎能量代谢均正常。(3)本研究以太平洋牡蛎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流水槽法,综合稳态模型及两箱模型特点,利用滤水率测定装置进行贝类累积效率测定实验。本实验测定在不同季节添加自然环境水体10倍浓度重金属铜铅锌镉条件下,太平洋牡蛎的重金属累积情况和累积效率,将太平洋牡蛎放入模拟测定季节环境进行累积实验,为期7 d。经测定计算后得出四个季度(春、夏、秋、冬)结果为:铜分别为4.85%、8.18%、5.86%、5.26%,铅分别为32.0%、42.3%、34.1%、27.8%,锌分别为10.6%、15.6%、13.3%、10.3%,镉分别为17.1%、36.7%、24.6%、12.8%。(4)本研究以太平洋牡蛎作为评估对象,对其四个季节重金属含量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测定含量进行相关计算,得到铜铅锌镉四种重金属污染指数(Pi)、周暴露量(EWI)、目标危害系数(THQ)来进行风险评估。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累积前后牡蛎样品中的铜铅锌镉的食用安全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未进行累积实验的样品Pi均小于1,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标准限量,可供消费者安全食用;进行累积实验后,除Pb和春秋冬季Zn外均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标准限量,但由于Pb已超出,因此具有食用安全风险。应用点评估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进行暴露评估,结果发现,四个季节未进行累积实验的样品四种重金属EWI均低于推荐值,THQ除冬季的Cd外均低于1,该水平下对人体造成的风险较低;进行累积实验以后,EWI除Pb仅在夏季小于推荐值外其余均小于推荐值,THQ除Cu在四个季节,Pb在夏季,Zn在春夏秋三季小于1外均大于1该水平下每个季节都因Cd过量存在食用风险。从风险评估的结果来看,本次实验在进行累积实验后,基本接近或超过食用限量值,有食用风险,各季节每日食用不能超过25 g/d、58 g/d、30 g/d、23 g/d;未进行累积实验的太平洋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标准限量,无食用风险,但各季节每日食用量要小于81 g/d、231 g/d、102 g/d、68 g/d。
张鹏飞[9](2018)在《波纹巴非蛤生理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波纹巴非蛤是我国南方沿海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增,巴非蛤增养殖规模在我国福建、广东、海南沿海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南方潮下带泥质底栖贝类的主要养殖对象,发展前景广阔。然而,近几年由于苗种来源单一、短缺,养殖技术粗放,导致巴非蛤蛤苗运输成活率低,蛤苗底播成活率低,养殖单产下降。巴非蛤生理生态研究是开展底播增养殖的基础,虽然已有一些报道,但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着重对波纹巴非蛤的摄食生理生态、能量收支、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以及敌害对其的捕食作用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期望能充实波纹巴非蛤生物学理论,并为其增养殖技术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实验研究了不同悬浮颗粒条件下巴非蛤的摄食和能量收支响应,发现巴非蛤假粪阈值为17.00-19.80mg L-1;巴非蛤对无机颗粒的保留呈机械性筛选特性,保留效率与粒径大小相关;对有机颗粒的保留效率受粒径大小和浓度影响,随着浓度的增加巴非蛤倾向保留大粒径有机颗粒;在低浓度条件下(TPM<25 mg L-1),随颗粒浓度和有机物含量的增加,巴非蛤摄食率和生长余能(SFG)以递减的速率而增加,逐渐接近最大值,在高浓度条件下(TPM>25 mg L-1),清滤率和SFG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波纹巴非蛤对饵料条件变化响应敏感,通过调节颗粒的保留率、摄食行为(滤水率,假粪)和生理(吸收率,耗氧率)等优化能量摄入。2.通过研究环境因子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发现适宜巴非蛤摄食和生长的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18-32℃和25-30;海洋酸化胁迫下(pCO2>1500μatm)和低氧胁迫(溶解氧≤2 mg O2 L-1)下巴非蛤的摄食行为受到显着抑制,摄食率和SFG显着下降;巴非蛤摄食最适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温度28.42℃:,盐度29.29,溶解氧5.99mg L-1。结果表明,低盐及低温条件均不利于巴非蛤的摄食和生长,在海洋酸化以及低氧胁迫下,巴非蛤的摄食和生长机能受到抑制。3.波纹巴非蛤初始半致死低温(26dLILT50)和高温(8d UILT50)分别为6.76±0.10℃和33.49±0.022℃,基于心率的阿氏拐点温度(ABT)为35.64±0.77℃,为其急性致死温度;初始半致死低盐(27dLILS50)和高盐(40dUILS50)分别为17.90±0.40和42.06±0.42。巴非蛤对低氧的耐受性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增加而降低,温度为25℃时,巴非蛤半致死溶解氧浓度(288hLC50)为 0.72 mg O2 L-1,30℃时巴非蛤 96hLC50 和 120hLC50分别为0.49和0.64 mg O2 L-1。与其他热带亚热带双壳类相比,巴非蛤对低温、低盐和低氧的耐受性较弱,而相比于潮下带双壳类,巴非蛤则具有较强的耐热性。4.波纹巴非蛤潜泥能力随规格的增大而增强,波纹巴非蛤幼贝比成体对底质粒径的选择范围更广,能在含沙率高达80%的底质条件下完成埋栖过程,而成体在底质含砂率≥40%时潜泥行为显着受阻。幼贝(壳长5-20mm)潜泥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5-30℃,当温度<15℃或>34℃时,壳长小于5mm幼贝超过半数不能完成潜泥过程。底质的含水率和含沙率通过影响巴非蛤的埋栖深度来影响巴非蛤摄食和能量收支,在含水率≥40%或含沙率≤40%的泥质底质中,巴非蛤的埋栖深度分别显着大于其他底质条件,当巴非蛤埋栖深度为6.5cm时,清滤率和SFG最大,过浅或过深其清滤率和SFG均显着降低。这表明,波纹巴非蛤适宜栖息于泥沙质或泥质底质,同时其埋栖深度对巴非蛤摄食和生长有显着的影响。5.波纹巴非蛤耐干露能力随湿度增加而增强,15℃下巴非蛤耐干露能力最强,Lt50为131h干露超过6h,幼贝的潜泥行为会受显着影响,超过48h后幼贝全部死亡;干露时长超过24h成体恢复后的存活率会显着降低,超过48h,存活率低于50%;干露不超过24h不会影响成体潜泥表现,干露超过48h后恢复时成体的摄食和吸收功能显着受损,SFG为负值。干露胁迫下巴非蛤体内糖原含量显着降低,无氧代谢产物丙酮酸含量显着降低,足肌和外套膜琥珀酸含量在干露12h后显着升高,足肌乳酸在干露24h后显着升高;内脏团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活力分别在6h、12h和48h显着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在12h显着降低,超氧化物气化酶(SOD)活力在24h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干露对波纹巴非蛤的存活、潜泥行为、摄食和生长均有不利影响,其幼贝和成体的干露运输适宜温度分别为20-24℃和15℃,干露时间分别以不超过6h和24h为宜。6.波纹巴非蛤埋栖较浅,不能躲避远洋梭子蟹的捕食危害,其对巴非蛤的捕食强度受水温显着影响,水温≤15℃时,远洋梭子蟹基本不捕食巴非蛤,当水温≥20℃时,远洋梭子蟹对巴非蛤的捕食强度随温度上升而迅速增加,远洋梭子蟹对巴非蛤的捕食具有显着的选择性和昼夜差异,对稚贝和小规格成体的选择性和摄食率显着高于大规格成体。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底播波纹巴非蛤成活率的方法,即选择大规格的蛤苗在水温较低的秋、冬季进行底播。
滕炜鸣,高士林,刘谞,闫宏伟,谢玺,李晓东,周遵春,王庆志[10](2018)在《盐度对辽东湾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辽宁盘锦蛤蜊岗四角蛤蜊与光滑河蓝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静水系统对其滤水率和摄食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盐度(16、18、20、22、24、26、28、30、32、34)梯度下,两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盐度32时,四角蛤蜊滤水率最大,为(0.265±0.032)L/(个·h),盐度(x)与滤水率(y)关系为y=-0.0041x2+0.0681x-0.0181(r2=0.9893);盐度30时,摄食率最大,为(3.12±0.89)mg/(个·h),盐度(x)与摄食率(y)关系为y=-0.0481x2+0.7965x-0.1862(r2=0.9975)。盐度30时,光滑河蓝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最大,分别为(0.112±0.029)L/(个·h)和(1.91±0.49)mg/(个·h),盐度与滤水率关系为y=-0.0016x2+0.0262x-0.0010(r2=0.9940),盐度与摄食率关系为y=-0.0326x2+0.5038x-0.0247(r2=0.9816)。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对两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有显着影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海洋酸化与海水碳酸盐体系 |
| 1.2 贝类对碳酸盐体系变化的生理响应 |
| 1.2.1 近岸酸化下的贝类生理 |
| 1.2.2 海洋酸化与温度复合胁迫对贝类的生理影响 |
| 1.2.3 海洋酸化与重金属复合胁迫对贝类的生理影响 |
| 1.3 大型藻类对海水碳酸盐体系的调节作用 |
| 1.4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4.1 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皱纹盘鲍幼虫与菲律宾蛤仔对海水酸化与环境因子复合胁迫的生理响应 |
| 2.1 海水酸化和温度对皱纹盘鲍幼虫呼吸代谢的影响 |
| 2.1.1 材料和方法 |
| 2.1.2 实验结果 |
| 2.1.3 讨论 |
| 2.2 海水酸化和重金属(Cu、Cd)胁迫对菲律宾蛤仔的生理影响 |
| 2.2.1 材料和方法 |
| 2.2.2 实验结果 |
| 2.2.3 讨论 |
| 第三章 皱纹盘鲍幼虫发育对海水碳酸盐化学参数变动的响应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幼虫发育实验 |
| 3.1.3 数据处理 |
| 3.2 实验结果 |
| 3.2.1 Exp.1:幼虫软体部发育的影响因素 |
| 3.2.2 Exp.2:幼虫钙化的影响因素 |
| 3.3 分析和讨论 |
| 3.3.1 幼虫软体部发育 |
| 3.3.2 幼虫钙化 |
| 第四章 皱纹盘鲍成鲍钙化对低碳酸盐海水环境的响应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实验设计 |
| 4.1.2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结果 |
| 4.2.1 电镜观察与元素分析 |
| 4.2.2 拉曼光谱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规模化贝藻养殖对海域碳酸盐体系的调控机制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研究区域和采样站点 |
| 5.1.2 采样计划 |
| 5.1.3 分析方法 |
| 5.2 实验结果 |
| 5.2.1 pH_T和TA的时空变化 |
| 5.2.2 pCO_2和DIC的时空变化 |
| 5.2.3 贝藻养殖影响桑沟湾海水碳酸盐体系 |
| 5.3 讨论 |
| 5.3.1 海带养殖对海水碳酸盐体系的影响 |
| 5.3.2 贝类养殖对海水DIC变化的影响 |
| 5.3.3 碳酸盐体系改变对桑沟湾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的文章发表情况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温度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试验 |
| 1.2.2 盐度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试验 |
| 1.2.3 魁蚶体质量对滤水率的影响试验 |
| 1.3 饵料浓度的测定 |
| 1.4 魁蚶滤水率的计算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 |
| 2.1 温度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 |
| 2.2 盐度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 |
| 2.3 魁蚶体质量对其滤水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温度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 |
| 3.2 盐度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 |
| 3.3 体质量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
| 1.1.1 显微镜检法 |
| 1.1.2 光合色素化学分类法 |
| 1.1.3 其他分析方法 |
| 1.2 贝类选择性摄食研究 |
| 1.3 影响贝类对浮游植物摄食的因素 |
| 1.3.1 不同贝类物种的选择摄食 |
| 1.3.2 浮游植物浓度对贝类摄食的影响 |
| 1.3.3 浮游植物粒径对贝类摄食的影响 |
| 1.3.4 浮游植物种类和性质对贝类摄食的影响 |
| 1.4 贝类摄食活动对浮游植物种群的影响 |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桑沟湾天然海水中厚壳贻贝对浮游植物群落的选择性摄食及其环境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设计 |
| 2.1.2 样品采集 |
| 2.1.3 光学显微镜检 |
| 2.1.4 HPLC法分析光合色素 |
| 2.1.5 滤除率和滤除率比值 |
| 2.1.6 滤水指数 |
| 2.1.7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天然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 |
| 2.2.2 厚壳贻贝过滤前后海水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比较分析 |
| 2.2.3 厚壳贻贝对不同浮游植物的滤食选择性 |
| 2.2.4 厚壳贻贝对不同光合色素的滤除效应 |
| 2.2.5 海水与厚壳贻贝胃含物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
| 2.3 讨论 |
| 2.3.1 厚壳贻贝对天然海水中不同浮游植物的滤除率 |
| 2.3.2 天然海水与厚壳贻贝胃内容物中浮游植物组成的比较 |
| 2.3.3 贝类选择性摄食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青岛近岸野生贝类的选择性摄食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采样海域与样品采集 |
| 3.1.2 样品处理 |
| 3.1.3 光学显微镜检 |
| 3.1.4 HPLC法分析光合色素 |
| 3.1.5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青岛近岸海水的水文参数以及野生贝类的生物学特性 |
| 3.2.2 青岛近岸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丰度变化 |
| 3.2.3 青岛近岸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 |
| 3.2.4 长牡蛎和紫贻贝胃含物中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丰度变化 |
| 3.2.5 长牡蛎和紫贻贝胃含物与水体中浮游植物种属组成的比较 |
| 3.2.6 长牡蛎和紫贻贝对青岛近岸浮游植物的选择性分析 |
| 3.2.7 青岛近岸水体中浮游植物的诊断色素组成 |
| 3.2.8 长牡蛎和紫贻贝胃含物中浮游植物的诊断色素组成 |
| 3.3 讨论 |
| 3.3.1 青岛野生贝类对不同浮游植物门类的摄食选择性分析 |
| 3.3.2 青岛野生贝类对不同浮游植物种属的摄食选择性分析 |
| 3.3.3 基于光合诊断色素来分析青岛野生贝类对海水中浮游植物的摄食选择性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秦皇岛多种养殖贝类的选择性摄食比较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采样海域与样品采集 |
| 4.1.2 样品处理 |
| 4.1.3 光学显微镜检 |
| 4.1.4 HPLC法分析光合色素 |
| 4.1.5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 |
| 4.2.1 秦皇岛贝类养殖区海水的水文参数以及养殖贝类的生物学特性 |
| 4.2.2 秦皇岛贝类养殖区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丰度情况 |
| 4.2.3 秦皇岛贝类养殖区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 |
| 4.2.4 5种养殖贝类胃含物中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丰度情况 |
| 4.2.5 5种养殖贝类胃含物与水体中浮游植物种属组成的比较 |
| 4.2.6 5种养殖贝类对秦皇岛养殖区浮游植物的选择性分析 |
| 4.2.7 水体和养殖贝类胃含物中浮游植诊断色素组成的比较 |
| 4.3 讨论 |
| 4.3.1 养殖贝类对不同浮游植物的摄食选择性分析 |
| 4.3.2 基于光合诊断色素来分析养殖贝类对海水中浮游植物的摄食选择性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环境温度对贝类的影响 |
| 1.2.1 温度对贝类生长的影响 |
| 1.2.2 温度对贝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 |
| 1.2.3 温度对贝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 1.2.4 温度对贝体细胞膜成分变化的影响 |
| 1.2.5 温度对转录过程的影响 |
| 1.3 组学方法在水产动物温度耐受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 1.3.1 基因组学在温度耐受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 1.3.2 转录组学在温度耐受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 1.3.3 蛋白质组学在温度耐受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 1.4 SNP分子标记在贝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 1.4.1 DNA分子标记技术 |
| 1.4.2 SNP概念及原理 |
| 1.4.3 贝类遗传育种中SNP标记的应用 |
| 1.5 全基因组重测序 |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北部湾野生群体和耐低温选育系基因组重测序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2.2.1 实验样品和所用仪器试剂 |
| 2.2.2 实验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DNA提取质量检测 |
| 2.3.2 测序数据质量统计 |
| 2.3.3 变异检测 |
| 2.3.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 2.3.5 选择性清除分析 |
| 2.3.6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 2.3.7 基因组重测序验证结果 |
| 2.5 讨论 |
| 2.6 小结 |
| 3 26个抗寒关键基因的SNP位点分析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基因SNP分区数目统计 |
| 3.3.2 外显子区SNP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 |
| 3.3.3 外显子连锁不平衡分析 |
| 3.3.4 外显子区SNP位点群体间差异及单倍型分析 |
| 3.4 讨论 |
| 4 耐寒关键基因AP1、CULLIN1、PIAS2、V-ATPASE-D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仪器 |
| 4.2.3 实验试剂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总RNA的提取检验以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
| 4.3.2 引物设计 |
| 4.3.3 RACE PCR获得基因全长序列 |
| 4.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4.3.5 组织差异表达 |
| 4.3.6 温度胁迫下时序表达 |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4.1 序列及结构 |
| 4.4.2 组织差异表达 |
| 4.4.3 温度胁迫下的时序表达 |
| 4.5 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综述 |
| 1.1 工厂化养殖的优势和养殖品种特点 |
| 1.2 三角帆蚌养殖生态学概况 |
| 1.2.1 生态习性 |
| 1.2.2 养殖温度 |
| 1.2.3 养殖pH |
| 1.3 贝类摄食代谢 |
| 1.3.1 摄食机制 |
| 1.3.2 贝类摄食种类 |
| 1.3.3 贝类生理代谢 |
| 1.4 类胡萝卜素在贝类养殖中的功能和作用 |
| 第二章 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设计 |
| 2.1 养殖系统 |
| 2.1.1 系统构建 |
| 2.1.2 养殖设施 |
| 2.1.3 养殖用水调配供给 |
| 2.1.4 藻类培养与供给 |
| 2.1.4.1 藻类扩培与投喂 |
| 2.1.4.2 外塘发塘补充藻类方法 |
| 2.1.4.3 养殖水池的自身补给和其他替代饵料的补充 |
| 2.1.5 养殖水质的控制指标与管理 |
| 2.1.6 养殖尾水处理 |
| 2.2 养殖品种和插核技术 |
| 2.2.1 养殖品种 |
| 2.2.2 插核技术 |
| 2.3 日常管理以及注意事项 |
| 2.4 养殖效益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三角帆蚌昼夜呼吸代谢及摄食节律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方法 |
| 3.1.2.1 三角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试验 |
| 3.1.2.2 不同饵料浓度下三角帆蚌昼夜摄食节律试验 |
| 3.1.3 统计分析 |
| 3.2 结果分析 |
| 3.2.1 三角帆蚌的昼夜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 |
| 3.2.2 不同饵料浓度下三角帆蚌昼夜摄食率的变化 |
| 3.3 讨论 |
| 3.3.1 贝类昼夜代谢变化规律 |
| 3.3.2 贝类摄食昼夜节律及其对藻类浓度的摄食反馈 |
| 第四章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及生长的影响 |
| 4.1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饲养管理 |
| 4.2.2 实验设计 |
| 4.2.3 生长性状指标的计算 |
| 4.2.4 类胡萝卜素测定 |
| 4.2.5 内壳色的测量 |
|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3 结果和分析 |
| 4.3.1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的影响 |
| 4.3.2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三角帆蚌肝胰腺和外套膜边缘膜TCC的影响 |
| 4.3.3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
| 4.4 讨论 |
| 4.4.1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贝壳色泽的影响 |
| 4.4.2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组织中类胡萝卜含量的影响 |
| 4.4.4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生长的影响 |
| 4.4.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高温胁迫对水生生物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
| 1.1.2 低氧胁迫对水生生物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高温和低氧胁迫对厚壳贻贝滤水率和摄食行为的影响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方法 |
| 2.1.3 数据分析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高温胁迫对厚壳贻贝滤水率的影响 |
| 2.2.2 低氧胁迫对厚壳贻贝滤水率的影响 |
| 2.2.3 高温和低氧双重胁迫对厚壳贻贝滤水率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3.1 高温胁迫对厚壳贻贝滤水率的影响 |
| 2.3.2 低氧胁迫对厚壳贻贝滤水率的影响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高温和低氧胁迫对厚壳贻贝呼吸代谢的影响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方法 |
| 3.1.3 数据分析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高温胁迫对厚壳贻贝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 |
| 3.2.2 低氧胁迫对厚壳贻贝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 |
| 3.2.3 高温和低氧双重胁迫对厚壳贻贝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方法 |
| 4.1.3 数据分析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4.2.2 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抗氧化指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4.2.3 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呼吸代谢指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4.2.4 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消化指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4.3 讨论 |
| 4.3.1 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4.3.2 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抗氧化指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4.3.3 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呼吸代谢指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4.3.4 高温和低氧对厚壳贻贝消化指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4.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三角帆蚌的生物学特征 |
| 1.1.1 分类 |
| 1.1.2 繁殖与发育 |
| 1.1.3 主要器官及构造 |
| 1.2 三角帆蚌的应用研究 |
| 1.2.1 食用及药用性 |
| 1.2.2 育珠性 |
| 1.2.3 净化水体作用 |
| 1.2.4 品种选育 |
| 1.2.5 基因遗传 |
| 1.2.6 养殖模式 |
| 1.2.7 疾病控制 |
| 1.3 贝类的生理研究进展 |
| 1.3.1 贝类呼吸排泄的研究 |
| 1.3.2 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 |
| 1.3.3 影响贝类呼吸排泄的因子 |
| 1.3.4 影响贝类滤食率的因子 |
| 1.3.5 影响贝类清滤率的因子 |
| 1.4 响应曲面法 |
| 1.4.1 响应曲面法简介 |
| 1.4.2 响应曲面法在水产中的应用 |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5.1 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
|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温度、pH对三角帆蚌呼吸和排泄的联合效应研究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三角帆蚌的选取 |
| 2.2.2 三角帆蚌的驯化 |
| 2.2.3 实验设计 |
| 2.2.4 耗氧率、排氨率的测定 |
| 2.2.5 氧氮比的测定 |
| 2.3 数据处理 |
| 2.4 实验结果 |
| 2.4.1 三角帆蚌的耗氧率 |
| 2.4.2 三角帆蚌的排氨率 |
| 2.4.3 氧氮比 |
| 2.5 讨论 |
| 2.5.1 温度对三角帆蚌呼吸排泄的影响 |
| 2.5.2 pH值对三角帆蚌呼吸排泄的影响 |
| 2.5.3 氧氮比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温度、pH及藻密度对三角帆蚌滤食率、清滤率的联合效应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材料 |
| 3.2.2 实验设计 |
| 3.2.3 实验方法 |
| 3.2.4 测定方法 |
| 3.3 数据处理 |
| 3.4 结果 |
| 3.4.1 三角帆蚌的滤食率 |
| 3.4.2 三角帆蚌的清滤率 |
| 3.5 优化 |
| 3.6 讨论 |
| 3.6.1 温度对插片三角帆蚌滤食率、清滤率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 |
| 3.6.2 pH值对插片三角帆蚌滤食率、清滤率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 |
| 3.6.3 藻密度对三角帆蚌滤食率、清滤率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 |
| 3.6.4 温度、pH和藻密度对三角帆蚌滤食率的互作效应 |
| 3.7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 4.1 结论 |
| 4.2 创新点 |
| 4.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海洋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 |
| 1.1.1 重金属的来源 |
| 1.1.2 重金属的危害 |
| 1.2 贝类滤水率 |
| 1.2.1 贝类滤水率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2 贝类滤水率的研究进展 |
| 1.2.3 测定方法 |
| 1.3 贝类重金属 |
| 1.3.1 贝类累积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 1.3.2 贝类重金属研究现状 |
| 1.3.3 水生生物重金属富集模型探讨 |
| 1.4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
| 1.4.1 风险分析概述 |
| 1.4.2 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 |
| 1.4.3 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 1.5.1 研究目的 |
| 1.5.2 研究内容 |
| 1.6 技术路线 |
| 第2章 深沪湾海洋环境部分因素监测 |
| 2.1 材料、设备与试剂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主要仪器 |
| 2.1.3 主要试剂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监测点位 |
| 2.2.2 监测内容及分析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太平洋牡蛎滤水率的测定 |
| 3.1 材料、设备与试剂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叶绿素a的测定 |
| 3.2.2 滤水率的测定 |
| 3.2.3 数据统计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太平洋牡蛎的重金属累积效率 |
| 4.1 材料、设备与试剂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设备 |
| 4.1.3 主要试剂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重金属累积效率的测定 |
| 4.2.2 贝类中铜铅镉的测定 |
| 4.2.3 贝类中锌的测定 |
| 4.2.4 数据统计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贝类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
| 5.1 重金属的危害识别及危害特性描述 |
| 5.1.1 铜的危害识别及特性描述 |
| 5.1.2 铅的危害识别及特性描述 |
| 5.1.3 锌的危害识别及特性描述 |
| 5.1.4 镉的危害识别及特性描述 |
| 5.2 风险评估方法 |
| 5.2.1 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
| 5.2.2 食用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
| 5.3 食用最大限量值计算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重金属污染水平评价 |
| 5.4.2 对食用人群健康风险的评价 |
| 5.4.3 食用最大限量值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波纹巴非蛤介绍 |
| 1.1.1 波纹巴非蛤生物学 |
| 1.1.2 波纹巴非蛤产业及养殖现状 |
| 1.1.3 波纹巴非蛤研究现状 |
| 1.1.4 波纹巴非蛤种群变动分析及其资源保护对策 |
| 1.2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生理研究进展 |
| 1.2.1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器官组织学 |
| 1.2.2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机制 |
| 1.2.3 滤食性双壳类的颗粒保留与选择 |
| 1.2.4 滤食性双壳类的摄食调节 |
| 1.3 双壳类能量学及研究进展 |
| 1.3.1 双壳类能量收支方程及研究方法 |
| 1.3.2 环境因子对能量收支的影响 |
| 1.3.3 贝类能量学研究意义及应用 |
| 1.4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埋栖行为和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
| 1.4.1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潜泥行为的影响 |
| 1.4.2 环境因子对埋栖双壳类潜泥行为的影响 |
| 1.4.3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生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
| 1.5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
| 1.5.1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生长、存活的影响 |
| 1.5.2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呼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
| 1.5.3 干露胁迫对水生动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 1.6 敌害生物对双壳类的捕食作用研究进展 |
| 1.6.1 敌害生物对海洋贝类的危害 |
| 1.6.2 水温对敌害生物捕食双壳类的影响 |
| 1.6.3 敌害生物对双壳类的捕食选择 |
| 1.7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 1.7.1 研究意义 |
| 1.7.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悬浮颗粒物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 2.1.2 不同悬浮颗粒物的制备 |
| 2.1.3 摄食生理实验方法 |
| 2.1.4 摄食参数 |
| 2.1.5 实验设计和方法 |
| 2.1.6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波纹巴非蛤假粪阈值 |
| 2.2.2 波纹巴非蛤最低滤除浓度研究 |
| 2.2.3 波纹巴非蛤对粘土颗粒的摄食选择 |
| 2.2.4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粒径浮游单胞藻的摄食选择 |
| 2.2.5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浓度和质量悬浮颗粒的摄食响应 |
| 2.2.6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浓度和POM悬浮颗粒的能量收支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环境因子及规格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 3.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
| 3.1.3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温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3.2.2 盐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3.2.3 海洋酸化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3.2.4 溶解氧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3.2.5 不同规格波纹巴非蛤的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特征 |
| 3.2.6 温度、盐度和溶解氧3种环境因子对波纹巴非蛤清滤率和SFG影响的响应曲面分析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波纹巴非蛤对几种环境因子的耐受性研究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 4.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
| 4.1.3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 |
| 4.2.1 波纹巴非蛤的致死温度、盐度 |
| 4.2.2 波纹巴非蛤对低氧耐受性研究 |
| 4.2.3 基于心率的波纹巴非蛤耐热性评测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底质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 5.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
| 5.1.3 数据分析 |
| 5.2 结果 |
| 5.2.1 温度和盐度对不同规格波纹巴非蛤幼贝潜泥行为的影响 |
| 5.2.2 底质含水率对波纹巴非蛤幼贝和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
| 5.2.3 底质组分对波纹巴非蛤幼贝和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
| 5.2.4 底质含水率和组分对波纹巴非蛤成体埋栖深度的影响 |
| 5.2.5 不同含水率泥质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5.2.6 底质组分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5.2.7 埋栖深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5.3 讨论 |
| 第六章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和生理生态的影响 |
| 6.1 材料和方法 |
| 6.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 6.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
| 6.1.3 数据分析 |
| 6.2 结果 |
| 6.2.1 波纹巴非蛤的干露耐受性研究 |
| 6.2.2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幼贝潜泥行为的影响 |
| 6.2.3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
| 6.2.4 干露及恢复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6.2.5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体成分的影响 |
| 6.2.6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无氧代谢的研究 |
| 6.2.7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免疫指标的影响 |
| 6.3 讨论 |
| 第七章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作用及对巴非蛤潜泥行为和摄食生理的影响 |
| 7.1 材料和方法 |
| 7.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 7.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
| 7.1.3 数据分析 |
| 7.2 结果 |
| 7.2.1 三种敌害生物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作用 |
| 7.2.2 水温对远洋梭子蟹捕食波纹巴非蛤的影响 |
| 7.2.3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选择 |
| 7.2.4 远洋梭子蟹幼蟹对波纹巴非蛤幼贝的捕食作用 |
| 7.2.5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的影响 |
| 7.2.6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 7.3 讨论 |
| 第八章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 8.2 创新点 |
| 8.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论文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测量 |
| 1.3.1 饵料含量 |
| 1.3.2 滤水率 |
| 1.3.3 摄食率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盐度对四角蛤蜊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 |
| 2.2 不同盐度对光滑河蓝蛤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盐度对滤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 |
| 3.2 地域差异对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