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孜完·吾甫尔[1](2021)在《Ce6-PDT对结肠癌SW620细胞Rac1/PAK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在观察Ce6-PDT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Rac1/PAK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及微丝骨架影响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靶向干扰Rac1基因,探讨Ce6-PDT抑制人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中Rac1/PAK1/LIMK1/cofilin通路所发挥的信号转导作用,以期发现Ce6-PDT抑制结肠癌迁移的靶分子,提供Ce6-PDT抑制结肠癌转移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MTT法检测Ce6-PDT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的存活率;2.采用划痕实验检测Ce6-PDT以及RNAi联合Ce6-PDT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的迁移能力;3.采用扫描电镜观察Ce6-PDT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伪足;4.采用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Ce6-PDT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微丝骨架F-actin在细胞内分布、聚合情况;5.Western Blot检测Ce6-PDT以及RNAi联合Ce6-PDT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Rac1/PAK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微丝骨架蛋白F-actin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未经处理的人结肠癌SW620细胞相比,Ce6-PDT处理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2.与对照组未经处理的人结肠癌SW620细胞相比,Ce6-PDT处理的细胞迁移能力减弱(P<0.05);3.与对照组未经处理的人结肠癌SW620细胞相比,Ce6-PDT处理的细胞伪足减少或消失;4.人结肠癌SW620细胞微丝骨架F-actin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未经处理的细胞F-actin呈聚合状态,Ce6-PDT导致其解聚、分布混乱以及细胞核碎裂;同时,Ce6-PDT后微丝骨架蛋白F-actin表达量降低(P<0.05);5.Ce6-PDT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Rac1/PAK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Rac1和p-cofilin表达量降低(P<0.05);6.RNAi和Ce6-PDT联合干扰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能力进一步减弱(P<0.05);7.RNAi的联合干扰一定程度上影响Ce6-PDT对SW620细胞Rac1/PAK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P<0.05)。结论:1.Ce6-PDT抑制人结肠癌SW620细胞存活率和迁移能力,并导致细胞伪足减少或消失;2.Ce6-PDT导致结肠癌SW620细胞微丝骨架F-actin解聚、细胞核碎裂,并且抑制微丝骨架蛋白F-actin的表达;3.Ce6-PDT一定程度上下调人结肠癌SW620细胞Rac1/PAK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4.结肠癌SW620细胞中,Rac1/PAK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可能参与Ce6-PDT抑制细胞迁移的过程。
李红玉[2](2021)在《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为了探索EB病毒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的相关性,了解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现状,在已筛选出新疆地区人群与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A-DPB1分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新疆地区健康人群HLA-DPB1亚型与霍奇金淋巴瘤HLA-DPB1亚型与EB病毒gp42的的结合方式、结合力的大小及差异。研究方法:1)我们使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对T1细胞进行HLA-DPB1亚型的慢病毒感染,构建HLA-DPB1重组载体;2)使用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标记gp42蛋白,探索不同浓度下,gp42蛋白与HLA-DPB1重组载体的结合效率,获取最佳的gp42蛋白的结合浓度;3)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DP+gp42+双阳性细胞,计算HLA-DPB1亚型与gp42蛋白亲和力大小及差异;4)我们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式模拟gp42蛋白和HLA-DPB1亚型的结合,获取两者的结合方式、结合形态及所形成复合物的基本属性;5)回顾性分析在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期间初次就诊于新疆肿瘤医院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05例,收集该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理组织学检测,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EB病毒感染者与非EB病毒感染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6)分别选取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5例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患者1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CD3、CD4、CD8、PD1、PDL-1、HLA-DPB1、LMP1、CD30等分子的表达,对比免疫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差异。研究结果:1)T1细胞进行慢病毒感染的最佳条件是选择B2助感染液、MOI=100、感染时间为72小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LV-DPB1-H组和LV-DPB1-HL组质粒载体;2)探索出gp42蛋白的最佳结合浓度,即gp42蛋白在80μg浓度时,HLA-DPB1与gp42的结合效率最高;3)HLA-DPB1的B链与gp42的A链通过氢键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该复合物属亲水类蛋白,Resolution为3.25;4)LV-DPB1-HL组的HLA-DP+gp42+的双阳性率明显高与LV-DPB1-H组(29.467±2.108vs 15.867±0.9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收集了105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7<0.1)、年龄(P=0.000<0.1),Ann Arbor分期(P=0.088<0.1)、病理分型(P=0.000<0.1)是影响EB病毒阳性预后的因素;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0<0.05,HR:1.026,95%CI:1.014~1.042);6)通过对15例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及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表达产物分析,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LMP1、CD30、PDL1的表达量均高于EB病毒阳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提示LMP1、CD30、PDL1与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发病机制存在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在病例组中的表达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在病例组中的表达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LA-DPB1的表达量在病例组vs对照组的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EB病毒的gp42蛋白可以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PB1在细胞表面相结合,在gp42蛋白的浓度达到80μg时,两个蛋白可以达到较高的结合效率,共同结合后可以在细胞内作用,导致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发生改变,共同参与到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过程中。在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组中,性别、部位、EBV-DNA复制、Ann Arbor分期、病理组织分型、初始治疗方案与EB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无相关性,但年龄、血液EB病毒检测是影响EB病毒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且EB病毒感染后,霍奇金淋巴瘤的免疫功能及免疫产物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均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也许可以通过降低gp42浓度,即降低EB病毒的感染率来降低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另一方面,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断裂氢键、阻止亲水性结合等方式阻止疾病的发生,这些数据可能为后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式及疫苗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玉珠[3](2021)在《头颈部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头颈部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有无特异性,病理类型与影像学特征之间有无关联性。指导临床工作,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经病理学确诊的头颈部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91例,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原发部位以咽淋巴环最多见,其余依次为鼻腔、涎腺、甲状腺、鼻窦及口腔、喉部及眼部。51岁-60岁、71岁-80岁为2个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275:1。T/NK细胞来源者28例,占30.77%,多发生于鼻腔,以弥漫浸润型或混合型为主,影像学表现为病变形态不规整,边界欠清,密度欠均匀,增强后中度-明显强化;B细胞来源者63例,占69.23%,多发生于咽淋巴环,以肿块型为主,影像学表现病变形态较为规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密度均匀,中度-明显强化。结论:头颈部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具有特异性,不同病理分型与影像学表现有相关性,可为初步诊断提供依据。
宋春花,王昆华,郭增清,付振明,王畅,翁敏,曹晶晶,周福祥,林源,李苏宜,巴一,袁凯涛,刘明,胡雯,周岚,马虎,姚庆华,丛明华,李涛,陈子华,陈公琰,赵青川,李增宁,冯长艳,贺英,吴静,杨家君,宋新霞,余亚英,马文君,罗素霞,郑瑾,陈俊强,罗琪,王巍,乔秋阁,施咏梅,齐玉梅,冯永东,姜海平,邱红,管文贤,陈甲信,黄河,余震,方玉,崔久嵬,许红霞,李薇,石汉平[4](2020)在《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营养不良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不利影响贯穿其整个病程.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如何未见大样本报道,而且已有报道差异很大,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及营养治疗现状.本次观察性多中心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国22个主要省市80家三甲医院共47488例16种常见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以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PG-SGA)评估患者营养状况,以定量评估区分营养不良严重程度:0~1分无营养不良, 2~3分、4~8分、≥9分分别定义为可疑/轻度、中度、重度营养不良.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肿瘤患者PG-SGA评分.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58.2%(中度32.1%、重度26.1%),22.2%为可疑/轻度营养不良,只有19.6%的患者无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发病存在瘤种、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治疗情况及地区差异:胰腺癌患者PG-SGA评分最高(9.58±5.74),乳腺癌患者PG-SGA评分最低(3.51±3.49);<45岁年龄组患者PG-SGA评分最低(4.84±4.50),≥70岁年龄组患者PG-SGA评分最高(7.82±5.10);女性肺癌(5.87vs. 5.60, P=0.006)和胃癌(8.36 vs. 7.81, P<0.001)PG-SGA评分高于男性; TNM分期较高的患者其PG-SGA评分也较高,其中胰腺癌Ⅲ、Ⅳ期患者PG-SGA评分最高,乳腺癌Ⅰ~Ⅲ期患者PG-SGA评分均低于4分(3.05±2.83);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PG-SGA评分最高(6.22±4.74),而目前还没有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评分最低(5.61±4.68);华中区域PG-SGA评分最低(4.82±4.16),华东区域PG-SGA评分最高(7.31±5.53).此外,在某些肿瘤类型中,不同医疗保险类型、受教育水平、职业、居住地、民族的患者PG-SGA评分也有显着差异,农民、小学及以下低教育水平患者营养状况最差. 68.78%的肿瘤患者没有获得任何营养治疗,重度营养不良(PG-SGA≥9)肿瘤患者的无营养治疗比例仍然高达55.03%.以上结果说明,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而营养治疗率较低,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其年龄、性别、肿瘤类型、TNM分期、治疗情况、行政区域、医疗保险类型、受教育水平、职业、民族等因素有关.我们呼吁重视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营养治疗,重点关注上消化道、老年、农民、低教育水平及进展期肿瘤患者等营养不良高风险人群,整体提高肿瘤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率.
张泽高[5](2020)在《放疗诱导的食管癌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对细胞功能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放疗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但放疗抵抗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机制不明。放射线可诱导基因表达的变化,而一些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促使细胞表型的变化,改变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肿瘤对放射性的耐受以及促进肿瘤的转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食管癌细胞在放疗压力下,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并对部分基因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探讨部分显着上调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对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为探讨放疗抵抗机制的探索提高理论依据。方法:入组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放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9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L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放疗后三年随访,分析TGF-β1对中位生存期的影响。体外培养人食管癌细胞(Eca-109细胞系)并进行放疗,分割剂量为3Gy/次,累积剂量分别6Gy,15Gy,18Gy,21Gy,动态观察存活细胞形态学变化,以及细胞周期变化。提取细胞总m RNA,以剂量18Gy为实验组,剂量0Gy为对照组,采用全基因表达芯片(Gene Chip WT PLUS)检测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位分析(Gene Ontology Analysis)和信号通路分析(KEGG Pathway Analysis)以明确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子功能。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显着上调表达且与肿瘤增殖转移复发相关的基因,进一步行RT-PCR检测验证和Western Blot验证,经过验证确定GDF15蛋白为研究目标基因,进一步行体外质粒载体过表达GDF15和以及sh RNA干扰表达,通过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GDF15对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验证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MT相关指标,明确GDF15对EMT的影响。结果:全组食管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2月,早期(Ⅰ-Ⅱ)期、局部晚期(Ⅲ)期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43月VS 16.46月(χ2=14.366,P=0.001)。有无淋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46月VS 26.5月(χ2=8.739,P=0.003)。有淋巴结转移组血清TGF-β1水平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448.419±181.14pg/L VS 370.472±137.781 pg/L(t=2.338,P=0.021)。局晚期患者血清TGF-β1显着高于早期患者,分别为435.765±169.846 pg/L VS 361.935±149.366 pg/L(t=2.047,P=0.043),生存曲线分析,低水平组(<450pg/L)和高水平组(≥450pg/L),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83月VS 16.70月(Log Rankχ2=4.89,P=0.027)。食管癌细胞放疗后,细胞周期G2/M阻滞,Ki-72表达无差异,基因芯片筛选结果:总共筛选到975个差异表达的基因,233个上调表达,742个下调表达。上调表达基因前10位是:CCL5,CDKN1A,GDF15,OASL,ISG15,FXYD3,IFI27,YPEL3,PSCA。下调表达基因前10位分别是:PUS7,EEA1,SLC25A43,NUF2,TYW3,TRPM7,TRMT10C,GNL2,THOC1,PPP2R1B。差异表达基因富集GO分析结果排名前10位的生物学进展为: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核分裂,RNA聚合酶对RNA的编辑,核组分复合物合成,有丝分裂周期,基因表达进程,RNA处理进程,细胞分裂调节,非折叠蛋白处理。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排名前10位的为:,核糖体生物合成途径(P=7.74×10-08,Fold Enrich=4.33 Overlapping 18/72)排第一位,该途径由72个表达基因组成,其中18个基因存在显着的差异表达。排在第2位至第10位分别为炎症和感染(P=3.54×10-5),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P=6.32×10-4),同源重组(P=1.72×10-3,),m RNA监视信号通路(P=3.61×10-3),RNA转运(P=3.62×10-3),铂类药物抵抗(P=4.21×10-3),细胞周期(P=4.22×10-3),病毒致癌信号通路(P=7.14×10-3),错配修复(P=8.86×10-3)。RT-PCR结果显示,在放疗18Gy后与未放疗食管癌细胞内,CCL5 ISG15,GDF15三个基因m RNA表达显着升高,其中GDF15蛋白显着升高。GDF15过表达食管癌细胞118小时后,细胞活性为正常对照细胞的35.9%,细胞周期与对照细胞比较,G1期G2期指数无差异,S期在过表达组要显着低于干扰组(19.5±0.21 VS 20.3±0.21,P=0.07),过表达组细胞克隆形成率要显着低于干扰组细胞(30.5%VS 64.5%)。E-cadherin在过表达组和干扰组无显着差异(P=0.221),N-cadherin在过表达组合干扰组无显着差异(P=0.08)。结论:食管癌放疗患者的预后很差,血清TGF-β1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有淋巴结转移和分期较晚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升高,中位生存期较短。食管癌细胞放疗后,出现巨型化、畸形化、多核化等有丝分裂灾难样变化,与放疗后细胞周期G2/M阻滞相关。食管癌细胞放疗后,出现大量基因表达的变化,在表达上调的基因中包含大量与应激、炎症、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类基因,其中CCL5,GDF15,ISG15的m RNA表达显着升高,GDF15蛋白显着升高。在表达下调的基因中包含了有丝分裂、细胞周期、DNA修复类基因。本研究显示了GDF15对肿瘤细胞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具有抑制作用,主要抑制在细胞周期S期,GDF15对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无明显的影响。
龚海波[6](2020)在《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认为,卡波西肉瘤相关病毒(KSHV)是导致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生的关键病原体。KSHV在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我们发现,各个类型的卡波西肉瘤患者发病情况都是男性远远多于女性,其背后的机制不明。由于对于卡波西肉瘤来讲,目前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细胞株可供研究,卡波西肉瘤目前认为是内皮细胞来源的肿瘤,研究KSHV致瘤作用可以用的模型是感染KSHV的内皮细胞。KSHV基因组编码25个成熟miRNA,这些miRNA的具体作用不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几个问题:(1)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偏好,即男性相较于女性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是个危险因素(2)内皮细胞感染KSHV后,会产生哪些差异表达基因(3)kshv-miR-k12-12-3p有多少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会对内皮细胞有什么样的生物学作用。(5)kshv-miR-k12-12-3p改变生物学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是什么。方法:(1)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并纳入全世界所有KSHV血清流行病学的文献,时间跨度从1994年1月到2019年11月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中的合并优势比(ORs)和95%置信区间(95%CI)。(2)从GEO数据库下载相关数据集,采用在线的工具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富集分析,关键基因模块分析。(3)采用2个在线的分析软件Target Scan Human Custom、miRDB预测kshv-miR-k12-12-3p靶基因,并对结果进行取交集获取共同的靶基因,并进一步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关键基因模块的获取。(4)采用细胞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将kshv-miR-k12-12-3p转染进入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其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学作用。(5)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稳定转染kshv-miR-k12-12-3p的内皮细胞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改变。结果:(1)对全人群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女性的KSHV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1.07,95%CI:0.99-1.17,P=0.10);对纳入的成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发病情况较女性高(男vs.女,OR=1.11,95%CI:1.03-1.19,P=0.004);纳入的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儿童相较于女性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0.87,95%CI:0.77-0.99,P=0.03)。(2)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得到11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1个最关键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共得到kshvmiR-k12-12-3p的78个靶基因,其中有4个最关键基因。(4)划痕实验和血管生成实验可以观察到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可以检测到关键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改变。结论:(1)在KSHV感染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好,但尚不足以解释卡波西肉瘤发病男性远远多于女性的现象。(2)KSHV感染可以使内皮细胞产生差异表达的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可得到kshv-miR-k12-12-3p最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kshv-miR-k12-12-3p可以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改变。
陈豪[7](2020)在《增液汤加味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阴虚火旺型口腔干燥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增液汤加味对鼻咽癌放疗后阴虚火旺型口腔干燥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统计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之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住院的60例鼻咽癌放疗后出现口腔干燥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整个疗程8周内,试验组予服用增液汤加味+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新液单药含服,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口腔干燥症的改善情况。结果:(1)试验组口腔干燥症的改善情况及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的VAS评分及KPS评分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3)两组治疗前后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增液汤加味能有效改善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口腔干燥的症状,临床应用安全。
吴桐[8](2020)在《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与鼻咽癌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预后的相关性,以及评估其在预测鼻咽癌死亡风险及疾病进展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地收集了确诊为NPC的患者,根据其治疗前的血常规资料计算出NLR,与年龄、UICC/AJCC分期、T分期、N分期、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一同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计算和比较生存结果,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总生存时间(OS)为终点和以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终点,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NLR的截断值均为3.50,在5年内,NLR≥3.50的患者OS显着低于NLR<3.50的患者(P=0.000,95%CI=2.88-8.55,HR=4.96);NLR≥3.50的患者PFS显着低于NLR<3.50的患者(P=0.000,95%CI=1.90-6.63,HR=3.55)。结论: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前NLR是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NLR对NPC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宁鹏飞[9](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提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耿晓涛[10](2016)在《鼻咽癌EBNA3A、3B及3C特异性CTL免疫反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健康人群及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EBNA3A、3B及3C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为免疫治疗靶点的选择及放疗前后免疫状态的变化规律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5年7月新疆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初治患者62例,放疗后6月、1年及1年以上患者各76例,46例及77例,选择同时期健康志愿者103例,用ELISPOT法检测EBNA3A、3B及3C特异性CTL水平。结果:(1)EBNA3C特异性CTL反应频率在民族和病理分型比较中存在差异,初治组汉族和维吾尔族EBNA3C特异性CTL反应频率分别为45.8%和54.2%(P=0.035),分化型和未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EBNA3C特异性CTL反应频率分别为20.8%和79.2%(P=0.027),在其他临床特征分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EBNA3C特异性CTL反应强度在临床特征分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EBNA3A和3B特异性CTL反应频率和强度在临床特征分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2)初治组与对照组EBNA3A、3B及3C特异性CTL反应频率和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放射治疗后,随时间变化,EBNA3A、EBNA3B、EBNA3C在特异性CTL免疫反应频率上呈现出各自的变化规律,但是在强度变化上均显示出相似的结果,在1年组强度相对较低,1年以上组强度有所升高。结论:(1)EBNA3C特异性CTL反应在不同的民族与病理分型中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2)放射治疗1年时,机体免疫水平比较低,1年以后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逐渐恢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技术路线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光动力治疗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分析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HLA-DPB1与EB病毒gp42 蛋白的结合方式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1.3 主要仪器 |
|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分子检测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耗材 |
| 1.3 主要实验方法与步骤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EB病毒与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内容与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分析 |
| 5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头颈部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影像学表现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营养不良评估 |
| 1.3 数据收集 |
| 1.4 质量控制 |
| 1.5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人口学特征及PG-SGA评分情况 |
| 2.2 不同特征人群营养不良情况 |
| 2.3 营养治疗情况 |
| 3 讨论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食管癌放疗预后因素分析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方法 |
| 1.5 技术路线图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食管癌细胞放疗后基因表达谱变化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GDF15 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对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细胞准备和分组 |
| 1.3 GDF15 过表达质粒和shRNA干扰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 1.4 细胞转染及观察和验证 |
| 1.5 细胞增殖-CCK8 实验 |
| 1.6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
| 1.7 EMT分子标志的检测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电离辐射、上皮间充质转化与放射性纤维的关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卡波西肉瘤病毒(KSHV)血清阳性率与性别因素的meta分析 |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2.1 纳入研究的筛选过程和基本情况 |
| 2.2 Meta分析的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二部分 基于KSHV感染内皮细胞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 1.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 1.4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基因网络的获取 |
| 1.5 关键基因的注释和数据库信息挖掘 |
| 2.结果 |
| 2.1 KSHV感染内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 2.3 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和关键基因的分析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三部分 kshv-miR-k12-12-3p靶基因预测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四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 |
| 1.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1 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提取与鉴定 |
| 1.2 内容与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五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探索 |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内容与方法 |
| 1.2 质量控制 |
| 1.3 统计分析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内容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方法 |
| 2.1 随机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内容 |
| 2.4 统计分析 |
| 2.5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内容与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分析 |
| 5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
|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
|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
| 1.2.4 本文研究范围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研究综述 |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
|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
|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
|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
| 2.2.4 人才培养 |
|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
|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
|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
|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
|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
|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
|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
|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
|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
|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
|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 3.3.1 辅助医学研究 |
| 3.3.2 辅助临床诊断 |
| 3.3.3 医院管理 |
| 3.3.4 医学情报检索 |
| 3.4 综合评价分析 |
|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
|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
|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
|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
|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
|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
|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
|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
|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
|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
|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
|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
| 4.5 综合评价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实验试剂材料及方法 |
| 3. 统计分析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