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哺乳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及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哺乳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与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婷[1](2021)在《细菌纤维素基光敏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耐药型细菌感染等疾病在全球蔓延,增加了健康风险和财政负担。光动力抗菌(aPDI)凭借广谱高效灭菌、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等诸多优点,在消灭病菌、预防感染领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实践意义。然而,光动力抗菌存在光敏剂不理想、可重复利用性差、对不同菌种存在抗菌差异等问题,阻碍了自身发展与应用。基于此,本课题将天然光敏剂竹红菌素(Hc)进行固定化处理,制备得细菌纤维素(BC)基光敏材料,对该材料的光动力抗菌能力进行评价并为抗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出方案。首先,利用桥联剂三聚氯氰(TCT)将天然光敏剂竹红菌素共价固载于细菌纤维素上,制备得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Hc-BC)纳米纤维膜。随后,测量竹红菌素在纤维素膜上的固载量以评价其固载效果;进行物理学(SEM、TGA、XRD)和光谱学(红外光谱、漫反射紫外光谱)表征,分析比较添加竹红菌素前后纤维膜的基本形貌、物理化学性能变化;检测纤维膜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以考察其对哺乳动物细胞的相容性。结果显示:竹红菌素固载量达到155 nmol/mg,固载效果良好;固载竹红菌素后,纤维素膜的疏水性有所提高,结晶度稍稍下降,热稳定性略有提高;浸提24 h后,Hc-BC膜无任何有害物质溶出,共价固定效果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其次,在光照/暗室条件下,测试竹红菌素固定化前后纤维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效率,考察Hc-BC膜在不同条件(光照时间、浸泡时长、使用次数)下的光动力抗菌能力及耐用性。接着,评价光促/盐促协同作用下纤维膜对不同菌种的抗菌能力,探究碘化钾氧化产物促进抗菌的原理。结果表明:在氙灯(光强为65±5 m W/cm2,波长为420~780 nm,光照30 min)照射下,Hc-BC膜对金球菌抗菌率达到了99.5+%,但对大肠杆菌几乎无杀菌作用;增加光照时长至60min,有利于Hc-BC膜提升抗菌效果,但对大肠杆菌来说仍不理想(49.5%);Hc-BC纤维膜上的光敏剂Hc不会溶出于缓冲液中,共价结合力可靠,但是纤维膜在使用四次后,对金球菌的杀菌率仅为43.2%,可重复利用性不佳。在抗菌过程中,添加浓度为20 m M的碘化钾(KI)水溶液后,Hc-BC膜对金球菌的抗菌率提升至99.999%,添加100 m M的KI后,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提升至99.1%,其中促进抗菌作用的KI氧化产物主要是短寿命的碘自由基I·/I2·?。最后,将抗菌物质壳聚糖加入基材细菌纤维素中,制备得细菌纤维素/壳聚糖(BC/CH)复合抗菌材料,同样利用三聚氯氰将光敏剂竹红菌素共价负载于BC/CH纤维膜上,制备出具有光动力抗菌功能的纳米纤维膜。接着,对纤维膜进行物理学(SEM、TGA、XRD)和光谱学(红外光谱、漫反射紫外光谱)表征,分析壳聚糖和竹红菌素的加入对纤维膜形貌、结晶度、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在光照/暗室条件下,纤维膜对金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能力。结果表明:在基材中加入壳聚糖后,竹红菌素固载量提升至198 nmol/mg;固载竹红菌素后,纳米纤维膜表面变得不平整,结晶度和热稳定性略有降低。最为重要地,在暗室条件下,壳聚糖的抗菌作用赋予了纤维膜约90%的抗菌效果,可基本满足抑菌要求,在光照条件下,光敏剂竹红菌素与壳聚糖的协同抗菌作用使得纤维膜对金球菌的抗菌率提高到了99.9999%,抗大肠杆菌效率也达到了理想的99.49%;光照条件重复使用四次后,Hc-BC/CH膜对金球菌的杀菌率仍保持在85.42%,说明竹红菌素和壳聚糖的协同作用使得纤维膜的抗菌能力和重复利用性均有所提高,未来在抗菌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闻娜[3](2020)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教材作为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是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桥梁。必修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学习,选修教材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选修3教材在扩充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呈现了生物科技前沿,成为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的重要素材。但由于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等因素的限制,课程在开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对人教版生物选修3教材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为教师合理把握教材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为教材修订工作增砖添瓦,助力我国中学生物教材更加完善化。并结合对生物选修3教材相关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基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从而促进选修3的教与学。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对人教版生物选修3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二)对选修3教材的相关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并提出建议。第一个问题,笔者搜集整理并研究了大量的有关教材分析的文献,先对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内容的要求进行解读,然后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确立了本论文的研究分为宏观(时代背景分析和教材的整体分析,整体分析<结构体系、与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和微观(表层系统和深层系统)两大方面。最后还对教材的难度及该教材与2003版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第二个问题,笔者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借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对来自兵团各地17所学校的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随后随机进行访谈;同时还对实习所在学校学生进行访谈。最后,笔者结合教材分析的结果和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于选修3教材教与学建议,以及教材可以改进及完善的地方。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选修3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对于选修教材的选择,偏向于实验少的;对教材中的辅导型和理论型栏目使用度较高,实践型栏目使用度偏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选修3教学视频、图片材料;缺乏选修3教材相关技术操作的实验经验。学生学习选修3教材内容时,由于偏向理论,微观难懂,存在倦怠感,并且没有良好的课后仔细阅读教材的习惯。综上,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1)社会层面,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可以提供参观等学习机会;(2)学校层面,中学与高校建立联系,借助高校平台促进中学生物教学;(3)教师层面,尝试使用多种教法丰富课堂教学,学会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关注实践栏目教学,增加教师对于实验模块培训的机会;(4)学生层面,回归教材本身,有效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成立生物学科学习小组,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学习。

李步苏[4](2020)在《长牡蛎糖原含量多组学机制及关键基因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牡蛎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一种重要海产资源,是目前全球贸易量最大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因其营养价值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牛磺酸、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味道鲜美,质地柔软细嫩而成为世界流行性消费贝类。中国沿海有30多种牡蛎分布,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黄渤海区域的主要养殖贝类。其中糖原作为长牡蛎“蛎味”的主要呈味物质,其含量不仅是牡蛎相对营养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还与长牡蛎的繁殖、生长、抗逆等各种生理活动密切相关。长牡蛎糖原含量在个体间差异非常大,然而,迄今为止,长牡蛎糖原含量差异的遗传机制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首次利用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手段绘制了长牡蛎糖原含量差异的调控网络,并结合糖原含量关键调控基因的功能研究进一步解析了长牡蛎糖原含量差异的分子基础,从而为高品质长牡蛎分子育种提供新思路。借助实验室已经构建完成的同质化养殖群体,从185只长牡蛎中筛选出糖原极端表型个体,高糖原和低糖原牡蛎各15只,对两组牡蛎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学比较分析。同质化养殖群体可以尽可能的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经过分析在高糖原组和低糖原组中鉴定出1888个差异基因和75个差异代谢物。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联合分析,富集到了27个代谢通路,绘制了长牡蛎糖原含量差异的调控网络,并得到以下四个结论。(1)长牡蛎糖原含量与其脂肪酸降解能力有关。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长牡蛎糖原和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性。在高糖原牡蛎中参与脂肪酸生物合成的水解酶OLAH和PPT高表达,以及棕榈酸和肉豆蔻酸等脂肪酸的高含量说明高糖原牡蛎具有更高的脂肪酸累积水平;另一方面,脂肪酸降解限速酶CPT在高糖原牡蛎中的低表达,诱导了长链脂酰-Co A含量的降低,进而通过提升糖原合酶的活性促进糖原的积累。(2)长牡蛎氨基酸含量和其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与糖原含量显着相关。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丙酮酸高表达表明了高糖原牡蛎具有更高糖异生能力,同时生糖氨基酸的高含量,增加了生糖氨基酸通过转化成相应的酮酸进而进入糖异生途径的水平;进一步增加了葡萄糖的从头合成,从而促进高糖原牡蛎中糖原的积累。(3)高糖原个体具有更高的能量代谢水平。糖酵解过程中限速酶己糖激酶(HK)和丙酮酸激酶(PK)的高表达,以及TCA循环过程中苹果酸脱氢酶(MDH)和丙酮酸酯羧化酶(PYC)的高表达与各种中间代谢产物的高含量,提示着高糖原含量牡蛎有着更高的能量代谢水平和抗逆能力。(4)高糖原个体拥有更高的抗氧化能力。已经有文献报道,高糖原牡蛎具有更高的抗氧化和抗逆能力,但是其中的机制尚不明确。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现高糖原牡蛎中拥有高的GPX5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提示着,GPX5抗氧化酶是参与长牡蛎抗逆反应的一个重要因子。通过转录组分析结果筛选出一个候选基因——生糖蛋白(glycogenin),在高低糖原两组间表达量差异显着。尽管长牡蛎中参与糖原代谢的糖原合酶以及糖原磷酸化酶已经有了基本的研究,但是生糖蛋白作为糖原合成起始酶在长牡蛎中的研究是空白的。因此本研究对长牡蛎生糖蛋白(CgGN)与糖原含量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并初步阐释了CgGN在长牡蛎糖原合成中发挥的作用。我们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生糖蛋白的全长,发现长牡蛎生糖蛋白在m RNA加工过程中发生外显子跳跃,形成了3种可变剪切形式。哺乳动物中存在两种生糖蛋白(Glycogenin-1和Glycogenin-2),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其为Glycogenin-1并且3种可变剪切形式均聚类到无脊椎动物中。之后,利用q-RT-PCR技术,发现CgGN在闭壳肌中表达量最高,在闭壳肌和性腺中的相对表达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并且和糖原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随后,为了鉴定长牡蛎生糖蛋白是否能够发生自糖基化进而起始糖原的合成,本研究借助基因的定点突变技术研究CgGN的自糖基化位点。序列比对表明CgGN的Tyr-200和哺乳动物报道的Tyr-194糖基化位点相似,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发现Tyr-200和邻近的Tyr-202突变成Phe(苯丙氨酸)都会造成蛋白条带分子量的减小,这意味着点突变后的CgGN发生了去糖基化,表明Tyr-200和Tyr-202为CgGN的糖基化位点,对CgGN的自糖基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牡蛎生糖蛋白发生自糖基化后,是否会和糖原合酶发生相互作用继续完成糖原的合成。本研究借助哺乳动物细胞系,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证明了CgGN三种可变剪切形式的重组蛋白能够在体外和糖原合酶CgGS重组蛋白发生蛋白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此外,通过亚细胞定位技术发现CgGN和CgGS都在细胞质中表达,这提示着长牡蛎糖原合成是由CgGN自糖基化后合成一个短的糖链引物,再和CgGS互作由CgGS继续完成后续的糖原合成。之前的数据显示长牡蛎糖原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密切相关,但是其背后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在哺乳动物中游离脂肪酸受体可以调控糖原含量,在长牡蛎中存在唯一的游离脂肪酸受体(CgFFAR4),本研究对其基本功能及其与糖原含量的关系进行了探究。CgFFAR4全长为1098bp并且包含7次跨膜的G蛋白藕联受体结构域。本研究利用q-RT-PCR技术对CgFFAR4在长牡蛎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探究,发现CgFFAR4在长牡蛎面盘发育关键时期D-型幼虫时期表达水平骤升,面盘在长牡蛎幼虫中发挥协助摄食的作用;CgFFAR4在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但是在肝胰腺、肠、胃等消化器官中表达水平最高;在面对饥饿刺激时CgFFAR4的m RNA水平显着下降。这些数据都表明CgFFAR4在长牡蛎摄食和消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对CgFFAR4的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通过si RNA对CgFFAR4进行体内干扰实验,结果显示CgFFAR4 m RNA表达水平的降低,会造成糖原含量的下降。而CgFFAR4KD牡蛎中胰岛素受体(CI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IRS)表达水平,以及糖原合成中的糖原合酶表达水平的降低,说明CgFFAR4可能在胰岛素通路的参与下调控糖原合酶表达从而调节糖原的合成。游离脂肪酸不仅仅参与营养调控,部分脂肪酸还可以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长牡蛎受到LPS刺激后,CgFFAR4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这说明CgFFAR4参与到长牡蛎的抗逆境反应中。FFAR4的免疫功能在无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中都是保守的,尽管在进化过程中,FFAR4在不同的组织中获得了更多样的功能,但是依然保留了原始的免疫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学联合的手段绘制了长牡蛎糖原含量差异的调控网络;筛选出候选基因CgGN并对其起始糖原合成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长牡蛎糖原含量调控机制的研究。同时,本研究首次对无脊椎动物的游离脂肪酸受体在营养调控和免疫应答中的功能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的结果不仅为揭示贝类糖原合成和积累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揭示糖原、氨基酸、脂肪酸相关性水平提供了分子基础,同时也为软体动物营养性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贝类分子育种基础研究的有力手段。

曾宪海[5](2020)在《2013-2019年贵州省高考生物试题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改革明确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纵深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适应育人方式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及时出台。高考评价体系始终坚持以价值为引领,明确招生考试工作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确保立德树人在高考中的落实力度和落实效果,确保高考评价的正确方向。而目前高考生物试题的研究领域缺乏对试题内容、能力要求和考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情况结合的分析,缺乏对西部省份自使用新课标卷以来的高考生物试题进行这方面的分析,更是缺乏将知识载体、能力立意和素养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对高考生物试题全面深入地进行系统研究。基于贵州省于2010年秋季在省内的高中一年级开始了课程改革实验,2013年高考开始使用新课标理科综合试卷,一直延续至今的情况。本文创新地将知识载体、能力立意和素养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对贵州省2013-2019年高考使用的七套新课标卷生物试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今后围绕《高考评价体系》和生物学核心素养如何更科学、合理命制高考生物试题提供参考。为今后生物学科教学适应育人方式的转变,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2013-2019年贵州省高考使用的七套新课标卷生物试题从试题考查内容和能力分析、试题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两方面进行研究。试题考查内容和能力分析方面,从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和考查能力三个层面展开,统计分析了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要点、内容要求掌握程度、试题考查能力和考查形式等数据,总结归纳了试题考查的特点及规律。试题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方面,从素养分类标准、四类核心素养考查比例及素养级别三个层面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试题考查内容和能力分析及试题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的结果对试题落实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的一致性、科学性进行客观评价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题突出了对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模块的考查,但考查内容的覆盖面不太全面。试题考查形式多样化,除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只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外,其他四个模块都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考查形式。试题考查知识内容深度深浅搭配合理,七套试题考查知识内容掌握程度Ⅰ和Ⅱ几乎各占一半,除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要求全为Ⅱ外,其他模块考查的知识内容要求均包含Ⅰ和Ⅱ。2.试题考查能力多元化,重视对理解能力的考查。年份上看,试题加大了对实验与探究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的考查力度。题目考查能力类型也从单一走向多元,特别是近三年的这种题目的比例在加大。3.试题考查体现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考查四类核心素养的比例稳中有变。七套试题中有五套考查生命观念的比例高于科学思维,其次是科学探究、对社会责任考查偏少。从年份上看,考查生命观念的比例有所下降但逐渐趋于稳定,考查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比例从整体上看在加大。试题考查四类核心素养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试题考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级别走向多元化,搭配趋于合理化。七套试题对生命观念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级和2级水平,对科学思维的考查主要集中在3级水平,科学探究主要集中在2级水平,对社会责任的考查主要集中在3级水平,且考查四类核心素养的级别均未涉及到4级水平。综上所述,贵州省2013-2019年高考使用的新课标卷生物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和《生物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一致,题目设置科学、合理。试题考查的能力稳中有升,逐渐加大了对多项能力的考查。试题体现了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考查四类核心素养的比例稳中有变,逐渐加大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考查力度,考查素养的级别也逐渐多元化,比例也趋于合理化。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结合部分年份的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不太全面,考查各模块的知识内容比例不太合理,考查能力类型的比例个别年份浮动较大,选考内容部分考查能力要求不一致及考查社会责任的题目整体偏少等情况。围绕高考试题命制提出: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既要有所侧重,也要兼顾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试题考查学生能力类型要科学合理搭配,既要求变也要维稳;把握选考内容部分试题命制的尺度;试题考查四类核心素养的比例需更加合理等建议。围绕学科教学提出:吃透教材,提升业务水平;研究《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的方向;狠抓基础知识,强化能力提升;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建议。围绕高考复习备考提出:知识内容要顾全面,突主干;知识深度要抓基础,攻重难点;能力提升要强化理解能力,突出实验与探究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内化核心素养要树牢生命观念,突出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品质,兼顾社会责任的担当等建议。

文青青[6](2020)在《对话式教学对学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非智力因素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新课改的过程中,种类繁多的教学模式作为衍生物应运而生,而对话式教学也是其中之一。当下,国内外对话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较为丰富,但在语文和英语等学科的研究偏多,在生物学科的实践研究却较少。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对话式教学对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以一所县级高中为例,通过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了解该所高中的对话式教学现状,教师访谈结果显示: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模式受多因素限制较为单一;教师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态度不乐观,主要原因是难落实;部分教师对对话式教学的理解有偏差,主要困难在于如何确定对话主题、如何预设对话内容、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等。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话主题的确定主体多为教师,但其效果却一般;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主动性差,其主要原因为缺乏自信;教师的课堂提问较多,主要偏向于易于产生对话的对象;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三种对话类型的具体实施较为单一;教师应对突发提问的处理方式不太利于学生成长;学生对于对话式教学充满期待。基于对对话式教学的现状调查,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开展对话式教学的教学实践。《高中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要参考边玉芳的博士论文《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边玉芳,2003)、张明芳的硕士论文《高中生生物自我效能感量表》(张明芳,2017)编制而成,分为前测量表和后测量表。在进行前测过后选取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和生物学业成绩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的两个班级进行对照实践,随机确定高一(15)班为实验班,高一(16)班为对照班。实践过后,用Excel和SPSS20版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研究成果。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测学生的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的P值小于0.01,实验班前后测学生的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的P值小于0.01,对照班前后测学生的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的P值大于0.05,说明对话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值得关注的是,在分析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各维度时发现,在实验技能效能感方面,实验后测的P值大于0.05,实验班前后测的P值也大于0.05,说明对话式教学对学生实验技能效能感的影响较弱。其原因在于教学实验的实际开设情况差,学生与实验的对话机会少。而实验技能是高中生物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跟实验进行对话,落实教学实验的开展。在进行对话式教学后,与单个维度单个选项的满分值5分相比,单个维度单个选项的最大平均值为3.614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延长对话式教学的实践周期,以获得更大的教学成效。此外,实验后测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的P值小于0.01,实验班前后测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的P值均小于0.01,对照班前后测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的P值小于0.05,说明对话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

舒艳婷[7](2020)在《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独山第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生物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而通过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手段,科教类影视资源作为一种校外科学课程资源,在优化生物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等方面有很大作用,但在农村生物教学中还未得到充分应用与重视,如何将其科学有效的应用到农村生物实际教学中,是一个兼具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研究课题。本文旨在研究利用科教类影视资源优化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戴尔“经验之塔”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问卷与访谈调查、案例分析、实践论证等研究方法,在梳理了国内外科教类影视资源在教学应用中的研究现状,概述了科教类影视资源的相关知识,确定了研究方法及内容的后,利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分别针对独山县初中生物教师和独山第二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分析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用科教类影视资源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笔者实践教学经验,提出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以案例加以说明,接着选取《传染病及其预防》及《人的生殖》两节内容进行具体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最后以独山第二中学为例进行实践教学,并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独山县生物教师对科教类影视资源的教学应用持积极态度,但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对影视资源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薄弱,教师对科教类影视素材的收集、加工、应用等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应用过程中会出现诸如选材不当、教学节奏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2)学生对科教类影视资源的使用持欢迎态度,认为运用它教学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均有积极作用。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得出科教类影视资源能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生物课堂学习集中度、知识的理解记忆、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开拓视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学习成绩提高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3)提出在农村中学应用科教类影视资源进行生物教学的策略,对资源的选用要把握目标性、典型性、适应性、适度性、时效性原则;在导入、重难点讲授、科学探究等教学环节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选取视频最佳的播出时机、恰当的播出方式及信息的科学有效性原则;注意应用时勿牵强附会、喧宾夺主,勿视频主导课堂,提出加大农村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投入,提高生物教师科教影视素养,加强教育部门督导,家庭教育辅助,建立科教类影视资源数据库的教学优化建议。

陈苏星[8](2019)在《B细胞克隆技术用于cGAS单克隆抗体的筛选》文中认为cGAS是环磷酸鸟苷-腺苷合酶,是一种主要的DNA感受器。dsDNA在胞质中被机体视为一种潜在的危险,当胞质中存在dsDNA时,dsDNA将会与cGAS结合从而激活cGAS的酶活性,利用ATP和GTP合成cGAMP,cGA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cGAS-STING这条免疫通路,诱导细胞核启动Ⅰ型干扰素和其他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从而在胞质中表达出Ⅰ型干扰素和细胞因子来应对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研究cGAS需要有高效价的抗体,而市面上的cGAS抗体价格昂贵,效果不够理想,无法满足日常科研及应用的要求。本研究以人源cGAS(aa 161-522)蛋白为模式抗原,以该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公兔。通过分离新西兰公兔的新鲜血液,得到PBMC。通过流式细胞术分离出能够产生识别人源cGAS(aa 161-522)蛋白的B细胞。利用B细胞克隆技术将B细胞中能够识别人源cGAS(aa 161-522)蛋白抗体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克隆出来,重组兔抗人cGAS抗体的表达载体并进行鉴定,最后在真核系统中表达兔抗人cGAS单克隆抗体,并检测抗体效价。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以后,由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成浆细胞后所分泌的一种能够识别抗原的糖蛋白,它是体液免疫当中的一种重要的效应分子。抗体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针对专一的抗原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市面上最为常见的抗体是鼠单克隆抗体和兔单克隆抗体,兔单克隆抗体在亲和力和特异性方面优于鼠单克隆抗体,所以兔单克隆抗体在研究和医疗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为常见的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方法是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但是这种方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周期长,筛选抗体效率低。而基于单细胞克隆的新一代单克隆抗体开发技术克服了杂交瘤细胞制备抗体的劣势,利用这种方法制备单克隆抗体能够高效、快速筛选出所需要的抗体。这种方法可利用流式细胞术筛选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细胞,通过B细胞克隆技术将B细胞中的抗体重链和轻链的基因克隆出来,通过重组抗体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和鉴定,最后筛选出能够识别特定抗原的兔单克隆抗体,再通过真核系统表达单克隆抗体。本研究主要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为了提高B细胞的筛选效率,将人源cGAS(aa 161-522)蛋白与Dylight 650 Antibody Labeling进行偶联,增加对B细胞筛选的特异性,同时进行三次重复筛选,使B细胞的阳性率提高10倍。第二是为了增加B细胞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的克隆效率,采用了巢式PCR的技术,使抗体基因的调取成功率达95%以上。第三是为了增加抗体的表达产量,采用Expi293Epression System系统代替293T细胞表达系统来表达抗体,其抗体产量比用293T细胞表达抗体提高了20倍本研究最终筛选到了五株有效的兔抗人cGAS单克隆抗体,其中效价OD值可达2.5以上。通过对兔抗人cGAS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单克隆B细胞的兔单克隆抗体筛选方法,该方法的建立为后期制备具有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在制备兔抗人的cGAS单克隆抗体的同时也利用实验兔的血清制备兔抗人的cGAS多克隆抗体。

李罡[9](2018)在《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文中提出泥河湾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拥有丰富的第四纪沉积物,蕴藏着距今200万年至新石器时代史前各时期的文化遗存近200余处。自上世纪2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科研背景和工作基础。泥河湾盆地成为挑战人类非洲起源说的重要区域之一,被誉为“世界东方人类的故乡”,其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等方面在国际学界占据显要位置。本文主要以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兼顾其相关学科,对近百年泥河湾盆地科研历程分五阶段进行阶段研究评述,是初步构建泥河湾考古研究史的初步尝试。泥河湾盆地的科考活动最初始于1921年,直至1948年召开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才将泥河湾层地质时代定为早更新世,这一阶段的科考活动主要集中在对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研究方面。早期地质学者发现了泥河湾盆地发育面积广大的河湖相地层,“泥河湾层”得以建名及被初步研究,泥河湾哺乳动物群得以确立,并引起国际学术界对泥河湾的关注。学者们提出泥河湾层蕴藏远古人类遗迹的早期猜想并引发相关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成为泥河湾盆地研究活动的主力。“泥河湾层”成为我国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我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迎来新的发展,同属于泥河湾层发育区的山西大同盆地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遗址。泥河湾盆地成为寻找更古老人类遗存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在对火山及新构造运动方面也有相关研究。1965年,在阳原盆地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泥河湾盆地进入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发展时期。19721974年,发现、发掘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虎头梁遗址群。19731977年发掘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将早期北京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联结起来,充当了过渡桥梁。1978年,发现距今约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在国内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此后大规模旧石器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并取得显着成就。新的考古发掘技术开始被尝试和推广,碳-14年代测定法、铀系法、古地磁年代测定手段等开始应用于对考古遗址的分析及研究。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的考古发现和遗址数量的不断扩充,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发展序列,丰富了旧石器文化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完善。泥河湾盆地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地区。同时,在对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泥河湾层的划分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1990年开始,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进入辉煌时期。一系列发现及科研成果,促成中美考古合作项目的启动,飞梁、东谷坨遗址发掘得以实施,新的发掘技术得到推广,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石制品拼合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遗址的埋藏环境、人类行为学研究受到重视;更古老的文化遗存被发现,人类的活动历史追溯到距今约200万年;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重大学术课题取得初步成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河湾遗址群的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古地磁测年技术得到较好的应用,相关领域也有新的进展。2012年,作为国内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之一的泥河湾专题博物馆建成使用。泥河湾盆地科研工作持续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果,为考古学界及中央、地方政府所认可,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得以立项。2013年项目启动,围绕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等开展发掘、调查工作,多学科、多科研单位研究力量注入到泥河湾的学科发展中,使多角度认识和解决泥河湾盆地考古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可能,也使一些学术分歧和模糊认识获得以新角度和新思维进行探讨和确认的条件。项目开展后,对泥河湾盆地地质、地貌及古环境、旧石器考古及古人类学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多学科、多学术机构对泥河湾的共同研究,使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考古学迎来继周口店发掘之后的又一次复兴。

周长友[10](2018)在《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恩格斯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体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则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政治学研究长期以来以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为关注重点,较少论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价值分配过程。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中国现代节育运动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部分田野访谈资料,深入考察分析了现代生殖技术进步对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空间生产和分配的作用和影响,探讨现代国家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育权利和资源的价值分配及其政治逻辑。国家权力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重塑了人们的身体观,同时也扩展了政治价值分配的权力空间,从而使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成为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主要特征。国家权力和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不仅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衍生出性别、民族、区域和年龄结构等失衡性权利问题,同时也衍生出配子技术和选择生育等生命和技术伦理问题。这些演变不仅是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产物和结果,也会对未来中国生育政治的权力与权利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生育政治的历史过程、运行逻辑、实践后果及时代特征展露无遗。传统社会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广土众民”成为王朝统治者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家庭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成为节育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西方近代节育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不仅带来了生育“价值的颠覆”,而且使部分知识分子将节育运动同提高国民素质和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政治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医学科学和技术的传入则为在中国社会进行节育实践提供了可能。这促使中国近代节育运动逐渐由观念宣传迈向行动实践,开始在一些沿海大城市零星开展起来,但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影响均非常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的生育行为迅速从“私域”走向了“公域”,个人身体在技术支持下开始成为国家权力运行的公共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贯彻国家生育意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等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殖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身体医疗化现象不仅抛弃了传统医学将人类身体视为一个封闭空间的旧有认知,而且将公民的个人身体内部空间公开地展示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之下。生育行为的政治化和技术化转变使国家政治权力成为节育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权力保障,生殖技术则为节育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紧密协作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面貌。公民个人的身体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成为被规训的后果和对象。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的作用下,公民个人身体不仅成为不断被权力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同时也成为被技术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医疗化的身体不仅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作用下成为了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和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而且逐渐演变形成了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化生育以计划生育政策为主要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被认为是政策实施的两项主要宗旨。国家通过建立人口计划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人口计划工作指标体系实现对人口增长数量的计划约束,同样通过建立优生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优生目标调控方式实现对人口增长质量的计划控制。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通过建立从中央、省、地(市)、县、乡、村的六级计划生育行政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构建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繁密计划生育权力和技术网络,形成了对公民个人身体和生育行为进行权力和技术监视的强大力量。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度、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度和计划生育政策动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强化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力度,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公民个体和家庭在面对强势权力和技术干预时的权利失能化倾向。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化生育不仅是贯彻国家生育调控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需求的主要方式。国家通过建立准生证制度、利益导向制度和基层监控制度等权力监控体系实现了对国家化生育意志的科学调控,同时也通过建立计划生育医疗技术监控、避孕药具监控和人口统计监控等方式实现了对人们科学生育行为的国家监控。医疗组织的广泛建立、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不仅是贯彻国家科学化生育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条件。国家计划生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不仅为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国家优生优育措施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政治权力对公民个体生育权利和技术资源的分配具有规划性、选择性和非均衡性,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非均衡性的生育权利和生育后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节育技术应用中的性别失衡和女性婚姻中的“货币化”倾向等揭示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固有的性别权利失衡问题。各民族之间生育政策的失衡、民族区域之间生育政策的差异和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别等问题折射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民族权利失衡问题。人口增长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则表明了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人们享有生育权利的失衡问题。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的人口在青少年抚养和老年人口赡养负担方面的权利失衡问题。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地区失衡和结构失衡问题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人民享有平等医疗资源的权利失衡问题。在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权力和技术显然会对生育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产生深刻影响。随着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生育日益公共化、国家化、政治化和技术化,由此衍生出诸多的生育问题并引发了激烈的权利之争。随着社会发展及公民个人独立和权利意识的增长,人们更加关注技术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制约以及人口生产过程中的女性平等、生育平等、生命平等和生育自由等问题,尝试重新思考和确定生育过程中的权力干预的边界和技术渗透的限度问题。这导致人们对于今天中国生育权利和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国家人口生产的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本身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等提出了质疑。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大幅度调整国家人口生产和发展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这些国家目标和政策的调整并未改变人口生产资源和权利的国家权威性分配的特征,甚至在一定程度是生育政治逻辑的继续和体现,只是在不同时期国家权力干预和调控的范围、重点、目标以及手段有所不同而已罢了。

二、哺乳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与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哺乳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与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细菌纤维素基光敏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动力抗菌
        1.2.1 抗菌机制
        1.2.2 光敏剂的特点及种类
        1.2.3 竹红菌素简介
    1.3 光动力抗菌的应用进展
        1.3.1 光敏剂基材与固定化
        1.3.2 提升光动力抗菌性能的主要手段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细菌纤维素的制备
        2.2.4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材料的制备
        2.2.5 表征及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光谱
        2.3.2 竹红菌素固载量
        2.3.3 形貌及亲疏水性
        2.3.4 纤维膜的结晶度
        2.3.5 红外光谱
        2.3.6 热稳定性
        2.3.7 纤维膜的细胞毒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的抗菌性能及盐促增效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抗菌性能测试
        3.2.4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抗菌性能
        3.2.5 Hc-BC纤维膜的耐用性
        3.2.6 Hc-BC纤维膜对碘化钾的氧化性能
        3.2.7 碘化钾氧化产物对抗菌性能的促进作用
        3.2.8 碘化钾氧化产物促进抗菌的原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抗菌性能分析
        3.3.2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抗菌性能
        3.3.3 Hc-BC纤维膜的耐用性
        3.3.4 Hc-BC纤维膜对碘化钾的氧化性能
        3.3.5 碘化钾氧化产物对抗菌性能的促进作用
        3.3.6 碘化钾氧化产物促进抗菌的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抗菌组分协同增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壳聚糖材料的制备
        4.2.4 表征及测试
        4.2.5 抗菌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紫外光谱及竹红菌素固载量
        4.3.2 形貌观察
        4.3.3 纤维膜的结晶度
        4.3.4 红外光谱
        4.3.5 热稳定性
        4.3.6 抗菌性能分析
        4.3.7 Hc-BC/CH纤维膜的耐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六、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内容的要求
    一、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
    二、2003版课程标准中对于选修内容的表述
    三、2017版课程标准中对于选修内容的表述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研究框架
    二、基于宏观层面的人教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
    三、基于微观层面的人教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
    四、人教版选修3教材与2003版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第四章 人教版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学情况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目的
    二、调查过程
    三、调查内容数据统计
    四、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五、学生情况分析
    六、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策略
    七、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
第五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长牡蛎糖原含量多组学机制及关键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牡蛎养殖现状
    1.2 牡蛎营养特征
    1.3 糖原研究进展
        1.3.1 糖原合成关键基因
        1.3.2 生糖蛋白研究进展
        1.3.3 糖原分解及相关基因
        1.3.4 牡蛎糖原研究进展
        1.3.5 糖原与其他营养性状的关系探究
    1.4 多组学联合分析
        1.4.1 基因组学研究
        1.4.2 转录组学研究
        1.4.3 蛋白质组学研究
        1.4.4 代谢组学研究
        1.4.5 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1.5 游离脂肪酸受体4(FFAR4)
        1.5.1 游离脂肪酸概述及功能
        1.5.2 双壳贝类脂肪酸研究进展
        1.5.3 游离脂肪酸受体(FFARs)分类
        1.5.4 游离脂肪酸受体4(FFAR4)的功能
    1.6 基因的可变剪切
        1.6.1 可变剪切概述
        1.6.2 可变剪切的分类
        1.6.3 基因可变剪切的功能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 本研究主要目的
        1.7.2 研究的内容
        1.7.3 研究意义
第2章 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揭示长牡蛎糖原含量调控机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糖原含量测定
        2.1.3 转录组RNA提取
        2.1.4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2.1.5 序列比对和基因表达量计算
        2.1.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2.1.7 代谢物的提取
        2.1.8 代谢物的上机检测
        2.1.9 代谢物的多元统计分析
        2.1.10 高低糖原牡蛎之间差异代谢物的鉴定和通路分析
        2.1.11 转录组和代谢组的联合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长牡蛎糖原含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2.2.2 长牡蛎糖原含量差异的转录组学分析
        2.2.3 长牡蛎糖原含量差异的代谢组学分析
        2.2.4 长牡蛎糖原含量差异的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
    2.3 讨论
        2.3.1 长牡蛎糖原含量与其脂肪酸降解能力密切相关
        2.3.2 氨基酸向葡萄糖的转化效率在糖原含量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2.3.3 高糖原牡蛎具有更强的能量代谢水平
        2.3.4 高糖原牡蛎有更强的抗逆能力
    2.4 本章小结与展望
第3章 长牡蛎生糖蛋白(CgGN)的克隆鉴定及其对糖原含量调控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菌株、细胞及载体
        3.1.3 抗体与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1.5 引物信息
    3.2 实验方法
        3.2.1 长牡蛎不同组织、不同季节、不同发育时期样本获取
        3.2.2 长牡蛎组织RNA提取及c DNA获取
        3.2.3 利用RACE技术获得目的基因c DNA全长序列
        3.2.4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3.2.5 长牡蛎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2.6 糖原含量测定
        3.2.7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与质粒纯化
        3.2.8 目的基因载体定点突变
        3.2.9 哺乳动物细胞系的培养、传代与转染
        3.2.10 重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2.11 样品蛋白质的提取与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
        3.2.12 免疫共沉淀(Co-IP)
    3.3 实验结果
        3.3.1 长牡蛎生糖蛋白基因(CgGN)克隆与多种可变剪切形式的鉴定分析
        3.3.2 CgGN基因序列分析
        3.3.3 CgGN组织特异性和季节特异性表达分析
        3.3.4 CgGN mRNA表达模式与长牡蛎糖原含量和糖原合酶的表达相关
        3.3.5 CgGN的自糖基化及关键糖基化位点
        3.3.6 CgGN定位于细胞质中并可以于CgGS相互作用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与展望
第4章 游离脂肪酸受体4(CgFFAR4)在长牡蛎免疫应答和营养调控中的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菌株与载体
        4.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4 引物及si RNA序列信息
    4.2 实验方法
        4.2.1 长牡蛎LPS刺激与饥饿刺激
        4.2.2 长牡蛎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取样
        4.2.3 RNA提取与c DNA获得
        4.2.4 目的基因全长获得
        4.2.5 利用si RNA对长牡蛎进行基因干扰
        4.2.6 长牡蛎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2.7 糖原含量测定
        4.2.8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CgFFAR4 的全长扩增与序列分析
        4.3.2 CgFFAR4 系统发育分析
        4.3.3 CgFFAR4 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
        4.3.4 饥饿处理对CgFFAR4 表达模式影响
        4.3.5 LPS处理对CgFFAR4 表达模式影响
        4.3.6 CgFFAR4 调控糖原含量水平
        4.3.7 CgFFAR4 通过胰岛素通路调控长牡蛎糖原合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与展望
        4.5.1 本章小结
        4.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2013-2019年贵州省高考生物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2章 试题考查内容和能力分析
    2.1 试卷结构分析
    2.2 考查内容分析
    2.3 考查能力分析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3章 试题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3.1 分类标准
    3.2 生命观念考查分析
    3.3 科学思维考查分析
    3.4 科学探究考查分析
    3.5 社会责任考查分析
    3.6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6)对话式教学对学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核心素养背景下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1.1.2 对话式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物的必要性
        1.1.3 对话式教学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4.4 实验研究法
        1.4.5 数据统计法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对话式教学的概念
        2.1.2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对话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多元智能理论
        2.3.3 最近发展区
3 作者任教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现状调查
    3.1 调查概况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2.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 对话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4.1 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适合使用对话式教学的内容
    4.2 对话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4.2.1 师生对话
        4.2.2 生生对话
        4.2.3 师本对话
        4.2.4 生本对话
        4.2.5 自我对话
    4.3 对话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环节
5 对话式教学对学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方案设计
        5.1.1 检测工具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践内容
        5.1.4 变量分析
    5.2 对话式教学设计案例
6 结果与分析
    6.1 实验前测结果及分析
        6.1.1 前测高中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独立分析
        6.1.2 前测生物考试总成绩分析
    6.2 实验后测结果及分析
        6.2.1 后测高中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独立分析
        6.2.2 后测生物考试总成绩分析
    6.3 实验班前后测结果分析
        6.3.1 实验班前后测高中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独立分析
        6.3.2 实验班前后测生物考试总成绩分析
    6.4 对照班前后测结果分析
        6.4.1 对照班前后测高中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独立分析
        6.4.2 对照班前后测生物考试总成绩分析
    6.5 综合分析
7 结论
    7.1 对话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
    7.2 对话式教学对实验技能效能感的影响不显着
    7.3 对话式教学需要更长周期的教学实践
    7.4 对话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
8 结语
    8.1 建议
        8.1.1 给教师提供培训,让他们拥有学习借鉴的机会
        8.1.2 调整教室座位的布置,以便于学生展开对话
        8.1.3 开设并落实生物实验,创设学生与实验对话的机会
    8.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物教师“对话式教学”访谈提纲(对话式教学前)
附录2 :高中生物对话式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学案例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教学案例二:细胞的分化
附录4 :《高中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前测)
附录5 :《高中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后测)
致谢

(7)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独山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初中生物教育现状
        1.1.2 信息化浪潮的冲击
        1.1.3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1.1.4 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
        1.1.5 生物学科特点的内在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2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1.3.3 多元智能理论
        1.3.4 传播理论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2 科教类影视资源相关概述
    2.1 影视资源与科教类影视资源的涵义
        2.1.1 影视资源
        2.1.2 科教类影视资源
    2.2 科教类影视资源的分类
        2.2.1 科教类电视节目
        2.2.2 科教片
        2.2.3 纪录片
        2.2.4 视频新闻
        2.2.5 教学视频
        2.2.6 科幻类电影资源
        2.2.7 科教、科普短片
    2.3 科教类影视资源的特点
        2.3.1 科学性
        2.3.2 教育性
        2.3.3 真实性
        2.3.4 艺术性
        2.3.5 综合性
    2.4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4.1 创设科学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深化意识
        2.4.2 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2.4.3 充实课堂知识容量,拓展学生视野
        2.4.4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3.1 学生生物学习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
        3.1.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3.1.2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3.1.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3.2 初中生物教师应用科教类影视资源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2.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3.2.2 调查统计与分析
        3.2.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3.3 教师访谈调查总结分析
4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科教类影视资源的选用原则
        4.1.1 目标性原则
        4.1.2 典型性原则
        4.1.3 适应性原则
        4.1.4 时效性原则
        4.1.5 适度性原则
    4.2 科教类影视资源辅助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应用原则
        4.2.1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4.2.2 恰当的播放方式
        4.2.3 最佳的播出时机
        4.2.4 有效信息原则
    4.3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4.3.1 在导入新课中的应用
        4.3.2 在讲授重难点中应用
        4.3.3 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4.3.4 在课外延伸中的应用
        4.3.5 在实验环节中的应用
        4.3.6 在复习环节中的应用
    4.4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科教类影视资源的注意事项
        4.4.1 明确目标,定位清晰,勿牵强附会
        4.4.2 精心挑选,适时适度适量
        4.4.3 注重师生互动,播教结合
    4.5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的优化建议
        4.5.1 投入师资力量,改善教学环境
        4.5.2 提高生物教师的科教影视素养
        4.5.3 教育部门督导,家庭教育辅助
        4.5.4 建立科教类影视资源数据库
5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分析
    5.1 《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设计与分析
        5.1.1 案例设计
        5.1.2 案例分析
    5.2 《人的生殖》案例设计与分析
        5.2.1 案例设计
        5.2.2 案例分析
6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效果
    6.1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应用效果调查
        6.1.1 科教类影视资源对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影响
        6.1.2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6.1.3 学生对科教类影视资源辅助生物教学的建议
    6.2 科教类影视资源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6.2.1 实验设计
        6.2.2 实验目的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教学实践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B细胞克隆技术用于cGAS单克隆抗体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兔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及应用
        1.1.1 兔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
        1.1.2 兔单克隆抗体的优势
        1.1.3 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2 cGAS研究的进展
        1.2.1 cGAS的发现
        1.2.2 cGAS作为DNA感受器的作用机制
        1.2.3 cGAS的功能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人源c GAS(aa161-522)蛋白的原核诱导表达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PET-SUMO-cGAS(aa161-522)表达菌株的构建
        2.2.2 cGAS(aa161-522)蛋白的原核诱导表达
        2.2.3 cGAS(aa161-522)蛋白的提取和纯化
        2.2.4 cGAS(aa161-522)蛋白的SDS-PAGE鉴定
        2.2.5 cGAS(aa161-522)蛋白的生物活性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cGAS(aa161-522)蛋白的SDS-PAGE鉴定结果
        2.3.2 cGAS(aa161-522)蛋白生物活性鉴定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兔抗人c GAS抗体的制备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实验兔的免疫
        3.2.2 B细胞的分选
        3.2.3 B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3.2.4 单克隆抗体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初筛
        3.2.5 单克隆抗体的表达及鉴定
        3.2.6 兔抗人c GAS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
        3.3.1 实验兔血清抗体效价鉴定
        3.3.2 B细胞的分选结果
        3.3.3 B细胞上清抗体效价鉴定
        3.3.4 抗体可变区基因的调取和质粒双酶切结果
        3.3.5 重组抗体表达载体测序比对结果
        3.3.6 兔抗人c GAS单克隆抗体的初筛
        3.3.7 Expi293 Expression System细胞上清抗体效价鉴定
        3.3.8 兔抗人c GAS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3.3.9 兔抗人c GAS多克隆抗体的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对泥河湾盆地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四、范例说明
第一章 泥河湾盆地的发现及初步研究(1921~1948)
    第一节 泥河湾的发现
        一、泥河湾教堂的文森特神甫
        二、桑志华和北疆博物院
        三、巴尔博命名“泥河湾层”
        四、桑志华的6次泥河湾之旅
    第二节 泥河湾哺乳动物群
        一、身为神甫的科学家——德日进
        二、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的确立及对泥河湾古人类的预测
    第三节 粗糙的手斧
        一、步日耶的发现
        二、关于“手斧”的争论
    第四节 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
        一、泥河湾层的划分
        二、中国的“维拉方层”——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
    第五节 滥觞于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泥河湾旧石器考古
第二章 北方下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建立和新的认识(1949~1964)
    第一节 标准地层的确立及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一、华北地区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
        二、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第二节 泥河湾盆地火山活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一、火山活动的(早期)研究
        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第三节 峙峪遗址的发现
    第四节 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及古人类遗存的猜想
第三章 旧石器考古的发展及相关领域的大发现(1965~198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时期
        一、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三部曲(1965~1980年)
        二、泥河湾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的进一步完善(1981~1989年)
        三、对1984~1989年的调查试掘时期的评价
        四、一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大量发现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二、鱼类化石
        三、软体动物化石群的研究
        四、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五、孢粉分析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的新进展
        一、生物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二、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三、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第四节 大同火山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三、泥河湾盆地古地理环境研究
    第六节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及第四纪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 承前启后(1990~2011)
    第一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辉煌时期
        一、中美合作的开展及影响
        二、主要旧石器遗址的发现
        三、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的新进展及存在问题
        四、泥河湾盆地的考古工作者
        五、综合研究及理论与方法论的进展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二、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三、孢粉分析
        四、叠层石的发现和研究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研究
        一、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二、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第四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第五节 火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第五章 泥河湾发展的新机遇——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方兴未艾(2012~2016)
    第一节 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及相关研究机构组建的意义
        一、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
        二、其他研究机构的建立
        三、对泥河湾的规划、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第二节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一、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启动
        二、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研究内容
        三、目前进度及已取得的成果
    第三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新进展
        一、旧石器考古发掘及调查活动
        二、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第四节 其他领域的进展
        一、哺乳动物化石
        二、地层学方面的进展
        三、新构造火山运动
        四、古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背景与意义
    2、研究综述
    3、本研究尝试解答的问题
        3.1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问题
        3.2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调控问题
        3.3 现代节育运动调控衍生的失衡性问题
        3.4 现代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之争问题
第一章 医疗化身体: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节育控制
    第一节 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兴起
        1、中国近代节育政治的兴起
        2、中国现代节育政治运动的演变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权力化“规训”
        1、身体的权力敞视
        2、身体的权力检查
        3、身体的权力填充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技术化“规训”
        1、身体的技术敞视
        2、身体的技术检查
        3、身体的技术填充
    第四节 身体的失控: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个体化失能
        1、身体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
        2、身体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
        3、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
第二章 国家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
    第一节 国家人口调控目标下的节育运动
        1、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发展历程
        2、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调控体系
        3、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国家优生目标调控下的节育运动
        1、国家优生工作的发展历程
        2、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体系
        3、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方式
    第三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计生组织体系
        1、计划生育组织体系
        2、计划生育运行方式
第三章 科学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技术监控
    第一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资源与技术控制
        1、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控制
        2、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资源控制
        3、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技术控制
    第二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社会监控体系
        1、国家化生育权力监控体系
        2、国家化生育技术监控体系
第四章 失衡性权利:生育权利的非均衡性及后果
    第一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3、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女性与婚姻
    第二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民族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政策之间的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地域之间生育政策失衡问题
        3、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之间的失衡问题
    第三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区域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城乡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地区失衡问题
    第四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年龄结构失衡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城乡差异
        2、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地区差异
    第五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医疗资源失衡问题
        1、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问题
        2、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地区失衡问题
        3、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结构失衡问题
第五章 技术性失衡: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权利之争
    第一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妇女解放与奴役之争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生育权与生命权之争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公民平等权之争
    第四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之争
第六章 生育政治: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及其逻辑
    第一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内涵
        1、生育的概念
        2、政治的概念
        3、生育政治的概念与内涵
        3.1 什么人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3.2 人们在什么时候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3.3 人们怎么样获得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第二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逻辑
        1、生育政治权力和权利分配的一般逻辑
        2、生育政治权力与权利分配的特殊逻辑
        3、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特征
    第三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逻辑演变
        1、节育运动中的国家权力干预将减弱,社会和家庭自主调控力度将增强
        2、节育运动中的消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减弱,积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增强
        3、个人自主生育和科学选择生育将会给节育运动带来的新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哺乳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与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菌纤维素基光敏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婷婷. 江南大学, 2021(01)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探讨[D]. 闻娜.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4]长牡蛎糖原含量多组学机制及关键基因功能研究[D]. 李步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5]2013-2019年贵州省高考生物试题分析研究[D]. 曾宪海. 西南大学, 2020(01)
  • [6]对话式教学对学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 文青青.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7]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独山第二中学为例[D]. 舒艳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8]B细胞克隆技术用于cGAS单克隆抗体的筛选[D]. 陈苏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D]. 李罡. 河北大学, 2018(12)
  • [10]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D]. 周长友.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核心素养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抗原抗体论文 牡蛎论文 糖原论文

上一篇:超硬涂层研究进展
下一篇:新型排水压缩机性能分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