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元[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现代高职教育带来巨大变革,该文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在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进行的线上公共英语教学为真实案例,从高职英语教学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运用大数据开展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资源开发、教学管理、生源多样化的高职外语教学、大数据技术条件下学生在线学习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我校的英语教学实践撰写了分析报告,形成了线上教学课程实践性成果。
亓明俊[2](2019)在《中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下,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已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之一,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如何提升众多大学英语教师的归属感、责任感、获得感,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已有关于教师专业认同的研究从研究内容看,或是针对某一教师群体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或是不同教师群体专业认同的对比研究,或仅仅考察教师专业认同的某一方面,从研究方法看有单纯的量化或质性研究,很少有研究从多理论视角、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研究国内数量庞大的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大英新手教师的专业认同也鲜有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该教师群体专业学习和专业认同的发展路径研究。本研究参照实践共同体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借鉴反思性实践等概念,构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的发展路径。教师专业认同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在实践共同体提供的各种学习情境中,与专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进行不断互动和沟通的过程。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现状如何?2)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的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的专业认同的提升路径有哪些?本研究采用国内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较大规模样本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探究,通过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全国二十余所地方高校,通过调查问卷、叙事问卷、半结构访谈等方法调查大学英语教师群体,试图在最大程度上走进该教师群体,体察该群体尤其是新手教师的内心诉求,勾画其专业认同框架,记录他(她)们的专业实践。获得的量化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质性部分通过主题分析的方法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新手教师入职初期,自我认同趋于理想状态,教学认同比重高于科研认同,在各种子身份角色转换中经常遇到各种冲突和压力,面临认同困惑。教师自身的成长背景、专业素养和从业经历是影响教师专业认同建立的个人因素;同时,师长、同行、家人和学生是影响大英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建构的“重要他人”,大英新手教师在与这些“重要他人”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地方本科高校提供的教研条件和考评制度为大英新手教师专业认同提供重要环境,成为影响大英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建构的重要的外在因素。亟需给大英新手教师提供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机会,从而有利于其通过各种中介工具和学习资源,探求更多合法的边缘化参与的机会,在专业情境和生活情境提供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与他人沟通,加强教研学习,提升专业能力,逐步寻找归属感、提升价值感,实现其专业认同的发展。本研究针对国内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的现状,尝试建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发展路径,为此类学校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的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进步提供参照,为提升外语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外语教师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张家豪[3](2019)在《“地方性”国立大学的困境 ——国立山东大学研究(1930-1949)》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深入,近代大学作为重要的学术共同体,也是晚清民国生产知识、思想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学界关注。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的提出,也促使大学史研究不断升温。中国近代大学有国立、省立、私立、教会等多种形式,其中国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然而各个国立大学的规模建制及教研水平差距甚大,位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学拥有各种资源优势,但也有一些校史较短、与中央关系疏远的国立大学历经坎坷,教学成就有限。若欲全面了解民国高等教育的多般面相,应对此类带有地方性、边缘性的国立大学抉隐索微,探讨其困境成因,借此透视不同地区政府、社会与大学的互动以及民国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在这方面,国立山东大学便是一个恰当的样本。作为传统文化大省,近代山东在文教事业方面的成就并不突出。虽然当地政府曾借清末新政之机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式大学堂,但教学成绩有限。而且在其后近30年时间里,山东陷于内乱、灾荒和政争,省内社会环境混乱,亦无法得到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教育资源稀缺,因而高等教育发展缓慢。除教会大学外,1927年前山东各类高校从未培养出合格的本科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内环境暂时趋于和平稳定。在蔡元培、何思源、傅斯年等官员学者的提议下,行政院批准在山东创设国立大学。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成立。作为中央平衡全国教育布局的计划之一,国立山东大学是近代山东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国立大学,却带有浓厚的“地方性”:该校虽然位于经济大市,但其自身基础不固,与中枢较为疏远,在当时13所国立大学中相对边缘化。山大自中央所得拨款极其有限,多数时间依赖省府“协款”及其他零碎款项勉力维持,师资设备得以不断添置,但由此也造成学校自身发展计划时常受到省府干预;学校周边环境安谧、商业发达,是教学研究的福地,也使学校在发展海洋生物等学科方面具有先天地理优势;山大员生数量稀少而关系融洽,大部分师生很少介入政治或社会运动,学风朴实而不流于浮躁。经多年勠力经营,至1937年前山大已成为具有3院8系,文、理、工科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并顺利培养出200余名合格的本科生,对省内文教事业贡献颇着。不过在此期间,部分学生受国难的刺激而发起数次学潮,虽然规模有限,亦表现出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但也使得杨振声、赵太侔两任校长及部分教员离职,造成了师资流失。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态势因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而中断。卢沟桥事变后,沿海战区大学大多在日寇侵逼下陆续迁徙至西南、西北地区办学,民族文化命脉在战时得以赓续,而山大则没有这么幸运。因韩复榘应战不力,日军很快沿津浦线侵入山东,山大本来历史浅短,设备未周,校方对战事应变迟缓、准备仓促,且与教育部联络不畅,师生西迁数千里后,校产已丢弃大半,人员流失严重。由于学校仅成立数年,规模有限,经此一役实已耗尽办学资本,不得不接受教育部停办的指令,并入中央大学,成为唯一一所因战争解散的国立大学。剩余校产也被其他教育机构“借用”。重庆政府时期,山大校友多次向中央政府呼吁恢复母校,但学校在战时复员并不易实施,直至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不久,该建议方得到教育部批准。经过近一年的接洽校舍、添购设备、招徕师资、招收新生等繁杂工作,山大于1946年底成功在青岛复员开学。此时全校为5院14系建制,师生人数较之前倍增。而且学校真正实现“国立”的名义,校款全由教育部提供;但另一方面,战争对山大以及山东本省环境的摧残却一时不易恢复,学校解散时“借用”给各机关的校产也难以索回或损毁,原校区亦被强占。1946年的复校工作无异于“新创”:适龄学生人数大增,学校科系相应增加,但校舍需重新争取;图书仪器多为现购,教员须多方接洽;以周边环境而言,山东自战后便不断爆发国共两党的武装冲突,交通路线时常瘫痪,内战阴影笼罩青岛,导致市内难民云集,物价高过平沪,山大师生教学、生活大受影响,离职退学者亦所在多有。直到1949年6月青岛解放前,山大有不少课程仍无法顺利开出,日常教学工作也不时因罢课罢教和课外活动而中断,复校之初即筹划的两个研究所亦徒具空壳,未培养出研究生。在1927-1937年间的13所国立大学中,多数学校能借助自身政治背景、文化环境、办学基础方面的优势或特殊情形下的机遇取得较为出色的教学成绩,除个别特例外,各校在战争中尚能延续办学,并循序扩大规模。相比之下,山大的发展轨迹却相当曲折,洵属罕见,其根本原因在于该校在地域环境、文化积淀、教育基础和政治背景方面的劣势。山东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资源配置不佳,省内政局混乱,缺乏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民间社团来扶助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发展缓慢,造成山大建校基础薄弱;国民党政权自两广起家,政府内鲁籍乃至北方人士较少,缺乏话语权,加之山东地方政府与中央不睦,导致山大不受南京政府重视;国立大学的经济实力一般与其政治地位相关,因此山大在战前难以获得教育部的拨款以及其他基金会等团体的支持,大多数时间依赖省政府“协款”维持办学,学校规模有限,在和平环境中尚有发展之机,而一旦遭遇战争则不堪侵毁;在1946年复员后,山大得以获教育部供款,且成功聘到一些知名学者,不过由于山东政治经济形势恶劣,这种变化成效一时未能彰显,直至青岛解放前学校一直处于恢复整顿的状态。总之,虽然山大在全校师生的筹划运作下,教学成绩尚属中规中矩,且还能在战后重整旗鼓,扩大规模,但由于办学根基不固、缺乏优势资源,导致山大在民国时期教学成就有限。梳理国立山东大学在民国年间的办学历程,了解地方性、边缘化的国立大学的运作经验,有助于还原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为今日大学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刘梦雅[4](2019)在《小学生英语校外超前学习对校内课堂教学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小学生在校外超前学习英语的情况给校内课堂教学的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小学生英语校外超前学习是指学生超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英语学科学习的分级要求,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班)提前学习以后在校内英语课堂中要学习的知识。鉴于小学生选择的校外英语辅导机构不同,所以他们超前学习的质量和进度也参差不齐,这给校内英语课堂教学具体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师生又应该如何利用这些影响增进校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发现小学生英语校外超前学习对校内课堂造成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求规避消极影响和发挥积极影响的策略,提高校内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本研究选取N市D小学三年级为样本,从教师和参加英语校外超前学习的学生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与师生进行一对一访谈的方法,收集了研究所需的数据,根据对数据的分析,得出了目前参加英语校外超前学习的学生在调查总人数中的比重,并尝试判定了小学生英语校外学习的超前程度,还探讨了校外超前学习和学生校内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笔者又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发现小学生英语校外超前学习对校内英语课堂主要造成的消极影响有以下三种:不利于课堂教学公平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不利于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但从研究中也发现了小学生英语校外超前学习对校内课堂教学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增强他们的英语学习自信心。本研究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校内英语课堂的价值,理性对待英语校外超前学习,把后者当作英语学习的辅助手段,则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并且,师生要端正校内课堂教学的态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创设英语学习环境,提高校内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以防止英语校外超前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
赵志勇[5](2018)在《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久以来,在我国的德语教学中,让初学者倍感困惑的通常是与汉语语法相差甚远的德语语法。然而,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由词汇带来的学习困难往往令人始料不及。学习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却越来越感到无法恰当得体地运用德语词汇。人类学习外语的经验充分表明词汇学习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以及词汇学习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就学习者而言,对词汇学习本质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就教学者而言,对词汇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时间进入21世纪,科学研究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理论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多学科领域的视角,使外语教育工作者能够站在交叉学科的逻辑起点上重新审视外语教学。用单一学科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已永远成为过去时。基于此,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心理语言学中思维与语言相互作用的理论为引领,以对词与概念辩证统一关系的考察为切入点,探索以概念为驱动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力争解决目前我国德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使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德语教学中实现更大价值。本论文在教学反思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词与概念辩证关系视角解决中国学习者德语词汇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理论层面,本论文在语言学领域明确了“概念”的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语元”的思想,确立了概念—语元—词的内在逻辑关联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和驱动性关系。在实践层面,本论文通过访谈的方式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基于对现状的分析,进一步面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以掌握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最终拟构出“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理论视角和研究内容,陈述了对研究方法的设想,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一是词与概念关系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二是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中所运用的策略具有哪些特征,三是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包含哪些内容。第一章回顾了中西方学界在概念研究、词汇研究、词与概念关系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等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指出,词汇研究有必要以哲学对概念的探讨为根基,基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化对概念及其与词的关系的认识;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要以此为先导。第二章基于对语元的内涵分析结合语言学分析和心理现实性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语元”思想;依据概念在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所具有的特征对其进行了重新界定。按照本论文的观点,概念是经由人类个体的主客观互动而形成的思维单位。这一单位在生理层面形成特定的、具有一定权值的神经通路,在心理层面引发具有社会依存性的判断和映射意象,在语言层面通常具有形式接口和语义接口。语元是言语活动中用以表征概念的最小话语单位。其内核是思维领域的概念,其形式具有任意一种语言的形态特征,其线性延展长度取决于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从内在逻辑关联的角度来看,语元是概念在言语活动领域的映射,是对词的具体运用;它一方面由词组构而成,另一方面又以语言的物质形态表征概念。它既是概念在语言中的固着点,是思维进入语言的凭藉;又是词在言语活动中的形成物,是语言深入思维的通道。第三章基于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思想,通过学理分析进一步确定概念—语元—词的辩证统一关系。洪堡特从原像与形象的角度,结合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人类概念的一致性特征以及母语概念与外语概念,对词与概念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指明了概念—语元—词的辨证关系。维果茨基依照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基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儿童概念形成过程以及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对概念与词的关系进行阐释,从文化历史观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确凿证据建立了概念—语元—词的心理关联,使三者内在地统一在一起。另外,洪堡特的对比语言学方法论和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单元分析法在本论文对研究方法的选用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奠定了本论文研究方法论的基础。第四章从概念—语元—词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提出“不同语言以语元为表征形式,在同一概念中得到统一”的理论假设。并以对比语言学和单元分析的方法论为指导,运用社会语言学中词感测量的方法,以汉语词感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平行语料的分析,基于英语、德语、法语语元形态调查,证明“不同语言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且“表达同一概念的不同语言表征形式为该语言中的语元”,进而从逻辑论证的角度使总的理论假设得到证实,在言语实践层面建立了概念—语元—词的驱动性关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原发性的思维领域的概念外化为言语活动领域的语元,再行分解为传统语言研究中狭义的汉语字或印欧语词;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领域的字/词组构为言语活动领域的语元,从而进入思维领域表征概念。三者相互作用,互为驱动。因此,外语词汇学习应该以概念为驱动,以表征概念的语元为内容,以组构语元的词为归宿,在用词组构语元、用语元构成句子的基础上,用概念形成判断,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外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外语思维能力。第五章运用访谈法,通过对中国德语教学界四位资深专家和五位优秀青年德语教师代表的访谈,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分析表明,中国学生整体上不注意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在词汇深度上全面把握词的语义信息和句法信息,不重视语境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习惯于机械记忆词汇表中所列德语单词及其对应汉语释义,不能充分利用德语语言学知识和词汇学知识辅助词汇学习,过高估计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对德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过分依赖汉语对德语理解和产出的中介作用。上述倾向必然使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消极特征。第六章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全国大陆地区十六个省和直辖市共二十五所院校近千名德语学习者的调查,了解其德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德语学习者群体整体上的词汇学习策略水平较低,缺少对词汇本质和德语词汇特点以及中国德语教学特色的关注,没能很好地协调词汇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关系,不注意从认知层面对词汇进行深层加工,忽视了语境和文化在词汇学习中所能产生的积极效应,不能结合语言学和德语词汇学知识进行词汇学习。这是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也是概念驱动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必须克服的弊端。第七章以前六章的研究结论和调查发现为基础,结合德语词汇特点及中国德语教学特色,建构出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该策略体系分为观念系统和方法系统两大部分,观念系统包含“以概念为驱动”、“以语元为内容”和“以词为归宿”三个理念。三个理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分别从“用”的维度、“义”的维度和“形”的维度解决德语词汇学习问题。作为对观念系统的回应,方法系统相应地包括“活动任务法”、“情境效应法”、“文化移情法”,“语元配对法”、“整体含义法”、“组合搭配法”,“词类特征法”、“词素识记法”、“词形变换法”等九种具体操作方法,力求使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融功能、意义和形式为一体,集文化与知识于一身,基于思维运作和语言运用,以形成德语思维为目标,以概念互构为追求。两大系统、三个理念、九种方法连通互动,有机结合,构成作为整体的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在该策略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满足“新国标”对其在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要求。第八章对整部论文的理论出发点作了总结,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走向。
张露[6](2018)在《新西兰WEGC女校汉语课堂协作教学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和观察调研,对WEGC汉语课堂协作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通过梳理新西兰汉语教学现状和有关课堂协作教学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针对新西兰的汉语教学研究中,还没有涉及到汉语助教与当地专职教师的协作教学;并且,参与该校汉语课堂协作教学的教师是两名中文母语者,与其他国家“跨国跨文化”的课堂协作教学相比具有独特性。背景调查结果发现该校汉语课时的安排存在不合理性,课时长、课时安排不均衡、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其次,参与协作教学的班级人数超过最佳语言学习的“生师比”。汉语专职教师身兼数职,教学任务繁重。该校没有固定校本教材,多以“主题式”教学为.主,每节课需要丰富的教学内容并涉及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以上现状分析揭示了该校汉语课堂协作教学模式产生的必要性。除此之外,校长对协作教学理念的支持以及硬件设施的提供和汉语助教的到来均为协作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基于Cook、Friend等学者对协作教学模式的分类,结合笔者与WEGC汉语专职教师的课堂协作教学经验,本文分别对五种在该校汉语课堂上经常使用的协作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展示以及个案分析。课堂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在词汇教学时,学生普遍喜欢“平行式”;在语法和句型操练时,学生普遍喜欢“一主一副式“和“平行式”;在阅读和写作教学时,“站点式”是学生最喜爱的协作教学模式;“一主一副”在文化教学时最受学生欢迎。值得注意的是,“交替式”在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并且这几种模式在听说训练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基于理论思考、教学实践以及师生的教学反馈,本文最后一部分整体分析了该校汉语课堂协作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呈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希望相关教学经验的分享能够促进WEGC汉语课堂协作教学的持续发展,并为其他学校汉语助教的教学工作提供新思路,从而促进新西兰汉语教学发展。
崔永光,王琳[7](2017)在《基于专门用途英语理念的涉海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建设构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育理念依托特定的专业和学科背景、研究生的多元化需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我国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语言教学方法。本文尝试从这一视角,基于大连海洋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调查和案例分析,对我国涉海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提出建设构想,认为建设公共核心课程,丰富选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设计,构建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是当期涉海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实践策略。
杨春红[8](2017)在《适应与发展:高校海归英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呈不断增长趋势。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得留学回国人员的青睐,海归教师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海归教师在回国后大多需要经历调整自我和逐步熟悉以及适应国内环境的过程。目前学界从身份的角度探究海归教师学术研究发展的研究极其匮乏。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初任海归教师群体中的英语教师为例,从身份的视角探讨他们归国后的学术发展经历及专业生活境遇,呈现其在适应国内高校情境的过程中建构专业身份所经历的种种张力以及体验。本研究秉持质化研究取向,运用叙事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策略,选取了四位初任英语教师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跟踪研究,运用深度访谈、观察法以及文献资料等收集研究数据,探究海归英语教师回国后专业身份的转变与发展过程。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专业身份发展主要开始于海外博士生阶段的学术训练并贯穿个体学术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博士生阶段的学术训练奠定了其专业身份的基础,利用博士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其建构专业身份的重要方式。回国后专业身份的建构经历了从研究为主的未成熟状态到主要包含教师以及研究者多重身份的状态。其次,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个体在自己原有的意义与共同体现有的实践方式进行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实践得以构建和发展。在教学方面,融合中西两种教学模式,尝试创新教学,体现了作为一名海归教师的独特性身份。在研究方面,他们一方面发挥主动性,采用坚守、顺从或利用等不同的策略适应国内的学术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研究实践,主动结盟和融入国内外学科共同体,进一步发展其研究者身份。再次,教师的主动性和反思性在建构身份认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受制于外部环境的限制,海归教师利用其学术资本,发挥主动性,积极应对结构的限制和专业身份认同危机,为自己在新的学术场域中争取到有利位置,发展其专业身份。另外,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成为理解自我,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途径。另外,本研究发现,影响教师专业身份的主要因素涉及个人、外部情境因素以及人际情境因素。个人因素方面,海外学习经历影响了教师对高校教师职责和角色的认知、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以及专业身份发展的轨迹。影响程度与海外留学时间的长短和个体所处外部情境有一定的关系。社会因素主要是高校目前的学术环境以及学术共同体的运作方式以及院系组织和文化环境。另外,人际情境因素也是影响其身份发展过程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在个体与重要他者的互动中产生。受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专业身份发展呈现不同的轨迹。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专业身份认同的内涵、身份认同建构的动态过程、影响因素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海归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和建构的理论模型,对海归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未来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研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肖鹏[9](2017)在《清道人年谱长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江西临川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历任江宁提学使、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江宁布政使。鼎革後,自托殷顽,黄冠为道士,避申鬻书,与衡阳曾熙有“南曾北李”之目。丁巳(1917)复辟,授学部左侍郎。李瑞清书学湛深,尤工篆隶,蚤为时流所推。诗文亦卓然自立。晚寓沪渎,与沪上、青岛遗老往来频繁。本谱通过蒐集其诗文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札、笔记等,钩稽谱主一生行迹,并藉以窥测晚清时局面貌,庶为後来聊贡知人论世之资云尔。
沈云迪[10](2017)在《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从探寻上海文脉的角度出发,在作家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学生态研究的视角,将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置诸文化视野下进行研究,注重探析作为文学板块的上海地区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图景中,创作群体及网络风貌、文学的时空环境对区域文学的影响以及上海地区明代文学性格的独特形式。本论文描述了明代近三百年间上海地区文学场域的生态概貌,对上海地区文学由寂寞走向繁荣、由全国文学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的曲折过程做了揭示。除去《绪论》,本文正文三编共分为十章。上编为上海地区明代作家群落概貌,共四章。第一章至第四章根据上海地区明代作家群落的发展脉络,分为洪武至成化时的孕育期、弘治至嘉靖时的发展期和隆万至崇祯时的繁盛期。对近200位不同时期的上海地区作家及其在区域内的创作活动网络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对核心作家周边凝聚的创作群落进行了探析。即重视主流作家又重视非主流作家,尤其是对区域文学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作家,从重视创作成果的代表性、丰富性变为注意创作的实际过程和基础状态,突出地方文学群体的特点,中下层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对文学创作的作用,以及地域文化生态和自然环境对作家的影响。中编为上海地区明代文学发展动因研究,共两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从政治经济、人文传统、教育等等角度切入。探讨多层面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对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生态所产生的的影响。下编为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特征研究,共四章。第七章至第十章探讨了上海地区明代作家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上的共性特征。文本于经、关乎政的正统文学观念在上海地区明代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从明初王彝到明末黄淳耀等上海地区作家都有深刻的体现。在强调“文以范古为美”的同时,上海地区的作家群体又有“情以独至为真”的追求。本文在论述中尤其注重本土作家及其作品在本土的影响。本文在正文以外,还编有附录《上海地区明代作家大事年表》,附录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研究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生态的重要资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教学线上教学准备 |
| 1.1 学院统一部署 |
| 1.2 组织教师培训 |
| 1.3 头脑风暴,积极研讨外语类课程的线上教学 |
| 2 大数据统计下的线上课程建设情况 |
| 3 已取得的实践性成果 |
| 3.1 圆满完成“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任务 |
| 3.2 形成线上教学资源 |
| 3.3 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英语教学 |
| 3.4 形成大数据对教学效果的管理和监控 |
| 4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 4.1 大数据开展现代高职公共外语教学的缺乏精细化管理 |
| 4.2 大数据手段引导教师开展线上的“课程思政”效果待进一步细化 |
| 5 结语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现实意义 |
| 1.3 论文结构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导言 |
| 2.2 概念界定 |
| 2.2.1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 |
| 2.2.2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 |
| 2.3 教师专业认同研究 |
| 2.3.1 国外教师专业认同研究 |
| 2.3.2 国内教师专业认同研究 |
| 2.4 新手教师研究 |
| 2.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 3.1 导言 |
| 3.2 实践共同体理论 |
| 3.2.1 实践共同体概念 |
| 3.2.2 实践共同体与教师专业认同 |
| 3.3 社会文化理论 |
| 3.3.1 活动理论概览 |
| 3.3.2 活动理论与教师专业认同 |
| 3.4 反思性实践 |
| 3.4.1 反思性实践综述 |
| 3.4.2 反思性实践与教师专业认同 |
| 3.5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 4.1 导言 |
| 4.2 研究问题 |
| 4.3 研究参与者 |
| 4.4 研究方法 |
| 4.5 数据分析 |
| 4.5.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 4.5.2 叙事问卷结果分析 |
| 4.5.3 访谈结果分析 |
| 4.6 研究伦理 |
| 4.7 小结 |
| 第五章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现状 |
| 5.1 导言 |
| 5.2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态度 |
| 5.2.1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自我认同 |
| 5.2.2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教学认同 |
| 5.2.3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科研认同 |
| 5.3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实践 |
| 5.3.1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教学实践 |
| 5.3.2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科研实践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
| 6.1 导言 |
| 6.2 教师自我 |
| 6.2.1 成长背景 |
| 6.2.2 专业素养 |
| 6.2.3 从业经历 |
| 6.3 重要他人 |
| 6.3.1 师长 |
| 6.3.2 同行 |
| 6.3.3 家人 |
| 6.3.4 学生 |
| 6.4 工作环境 |
| 6.4.1 教研条件 |
| 6.4.2 学校机制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提升路径 |
| 7.1 导言 |
| 7.2 提升专业能力 |
| 7.2.1 语言能力提升 |
| 7.2.2 学术能力提升 |
| 7.3 加强教研学习 |
| 7.3.1 青年教师导师制 |
| 7.3.2 教师教研小组制 |
| 7.4 提供发展保障 |
| 7.4.1 优化教研环境 |
| 7.4.2 改进学校机制 |
| 7.5 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 |
| 8.1 研究综述 |
| 8.2 研究创新和启示 |
| 8.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调查问卷 |
| 附录二 试测调查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
| 附录三 试测调查问卷SPEAMAN相关分析结果 |
| 附录四 正式调查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
| 附录五 正式调查问卷SPEAMAN相关分析结果 |
| 附录六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叙事问卷 |
| 附录七 大学英语教师先导访谈提纲 |
| 附录八 大学英语教师追加访谈提纲 |
| 附录九 大学英语教师正式访谈提纲 |
| 附录十 参与研究知情同意书 |
| 附录十一“课堂内教学实践”访谈数据编码表 |
| 附录十二“课堂外教学实践”访谈数据编码表 |
| 附录十三 教师叙事问卷节选 |
| 附录十四 教师访谈转写稿节选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问题缘起 |
| 二、学术前史 |
| (一) 关于中国近代大学的通论性研究 |
| (二) 大学个案及专题研究 |
| (三) 关于国立山东大学的研究 |
| (四) 对已有成果的检讨及本选题努力的方向 |
| 三、写作视角和方法 |
| (一) 选题的概念界定 |
| (二)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 (三) 研究思路 |
| 第一章 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国立山东大学的源起 |
| 一、近代山东高等教育的起步阶段 |
| (一) 近代山东高等教育的变迁—以济南、青岛两地为例 |
| (二) 近代山东高等教育发展现象之成因 |
| 二、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及更名国立山东大学 |
| (一) 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
| (二) 具体建校工作 |
| (三) 国立山东大学的定名 |
| 三、山东大学起源考辩 |
| (一) 山大校史的阐释史 |
| (二) 编写校史的争议与山东大学校史起点的考订 |
| 小结 |
| 第二章 战前的国立山东大学(1930-1937) |
| 一、山大与中央及地方政府关于经费及科系设置问题的博弈 |
| (一) 杨振声掌校时期的山大与地方政府的互动 |
| (二) 1932年后政府与校方的合作与分歧 |
| (三) 学校经费的争取 |
| 二、办学方针与学校建设 |
| (一) 办学方针 |
| (二) 营建方面 |
| (三) 设备方面 |
| (四) 院系建制 |
| (五) 师资延聘 |
| (六) 校务行政 |
| 三、战前山大的教学与日常生活 |
| (一) 战前山大招生与教研工作 |
| (二) 青岛环境与山大学生日常生活 |
| (三) 对于“新月派”和“大同盟派”几个问题的澄清兼谈山大教员群体之交往 |
| 四、战前山大的学生运动 |
| (一) 反甄别运动的波澜 |
| (二) “九·一八”后的赴京请愿 |
| (三) 1932年的“六月风波”与杨振声的黯然下台 |
| (四) 学运低潮期的活动(1932-1936) |
| (五) 山大学生响应北平“反对华北自治化”学运及其解决 |
| (六) 山大的风潮之特殊性与得失 |
| 小结 |
| 第三章 全面抗战与国立山东大学的停办及复校 |
| 一、鲁青地区的沦陷 |
| 二、国立山东大学的西迁与停办 |
| 三、鲁殿重光——艰难复校的历程 |
| (一) 山大解散后争取复校的工作与复员政策的确立 |
| (二) 复校工作的具体开展 |
| 小结 |
| 第四章 战后山大的恢复与重整(1946-1949) |
| 一、“祸乱边缘的都市”——内战中的鲁青地区 |
| (一) 国民党接收青岛后的内外局势 |
| (二) 美国势力在青岛 |
| (三) “难民城”和“乞丐市” |
| (四) 经济问题 |
| (五) 青岛市政府甄审政策的失误 |
| 二、经费与学校的恢复建设 |
| (一) 校舍与设备的扩充 |
| (二) 教员的招聘与薪资 |
| (三) 行政组织的完善 |
| (四) 院系建制的扩充 |
| 三、战后山大的教学与师生的日常生活 |
| (一) 学生的招收与救济 |
| (二) 日常教学与测验 |
| (三) 校内的社团及课余活动 |
| (四) 社会服务工作 |
| 四、战后山大的学生运动 |
| (一) 复员初期的预备工作及“六·二”运动 |
| (二) “六·二”运动后的蓄势待发(1947年6月-1948年秋) |
| (三) 特刑庭事件及教师第二次罢教 |
| (四) 护校运动 |
| 小结 |
| 第五章 国立山东大学发展的困境 |
| 一、“中心”地区国立大学的发展优势 |
| (一) 政治中心及次中心里的国立大学 |
| (二) 经济中心里的国立大学 |
| (三) 文化中心里的国立大学 |
| 二、另一所地方性国立大学——国立四川大学的机遇 |
| 三、国立山东大学的发展困境及其成因 |
| (一) 演变态势与发展困境 |
| (二) 成因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三、文献综述 |
|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
| 第一章 小学生英语校外超前学习的现状调查 |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
| 一、调查对象 |
| 二、问卷编制 |
| 三、问卷信度分析 |
| 四、问卷效度分析 |
| 第二节 D小学三年级学生英语校外超前学习的情况分析 |
| 一、学生参加校外英语辅导和校外超前学习 |
| 二、学生英语成绩和校外超前学习 |
| 第三节 D小学三年级学生英语校外学习的超前程度 |
| 一、学生英语超前学习程度的划分 |
| 二、学生英语超前学习程度具体情况分析 |
| 三、整体情况分析 |
| 第二章 校外超前学习对校内课堂教学影响的调查 |
| 第一节 课堂观察与评议表的编制与实施 |
| 一、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观察与评议 |
| 二、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议 |
| 第二节 英语校外超前学习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影响 |
| 一、超前学习对学生课堂学习认知水平的影响 |
| 二、超前学习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的影响 |
| 三、超前学习对学生课堂学习情感态度的影响 |
| 第三节 英语校外超前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 |
| 一、超前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处理的影响 |
| 二、超前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安排的影响 |
| 三、超前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选择的影响 |
| 第三章 校外超前学习对校内课堂教学影响的总体分析及建议 |
| 第一节 小学生英语校外超前学习对校内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
| 一、消极影响 |
| 二、潜在的积极影响 |
| 第二节 建议和策略 |
| 一、学生要理性对待英语校外超前学习 |
|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
| 三、学校要更新评价观,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
| 附录D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 |
| 一、研究视角 |
| 二、研究内容 |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 一、研究问题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概念研究综述 |
| 一、概念的哲学本源 |
| 二、西方学界对概念的研究 |
| 三、中国学界对概念的研究 |
| 第二节 词汇研究综述 |
| 一、西方学界对词汇的研究 |
| 二、中国学界对词汇的研究 |
| 第三节 词与概念关系研究综述 |
| 一、西方学界对词与概念关系的研究 |
| 二、中国学界对词与概念关系的研究 |
| 第四节 词汇习得策略研究综述 |
| 一、西方学界对词汇习得策略的研究 |
| 二、中国学界对词汇习得策略的研究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词及其与概念的研究单位—语元 |
| 第一节 语元 |
| 一、语元的提出 |
| 二、语元的涵义 |
| 三、对语元的语言学分析 |
| 四、语元的心理现实性 |
| 第二节 概念 |
| 一、概念的定义 |
| 二、概念的特征 |
| 三、概念的语言表征形式 |
| 第三节 概念—语元—词的内在关联性 |
| 第三章 概念—语元—词的学理分析 |
| 第一节 原像与形象—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概念与词 |
| 一、语言与精神的关系 |
| 二、人类概念的一致性特征 |
| 三、母语概念与外语概念 |
| 第二节 单元—维果茨基心理学中概念与词的有机单位 |
| 一、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
| 二、儿童概念的形成过程 |
| 三、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
| 第三节 对比分析与单元分析—概念研究的方法论 |
| 一、对比语言学的方法论 |
| 二、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单元分析方法 |
| 第四节 启示与借鉴 |
| 一、洪堡特关于概念与词的语言哲学观点之启示 |
| 二、维果茨基关于概念与词的心理学思想之价值 |
| 三、研究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
| 第四章 基于平行语料的概念—语元—词的驱动性分析 |
| 第一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
| 一、研究假设 |
| 二、研究方法 |
| 三、研究内容 |
| 第二节 研究方案的实施 |
|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
| 二、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 一、汉语词感调查 |
| 二、语元形态调查 |
| 三、德语语元形态调查 |
| 第五章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分析 |
| 第一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 第二节 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 一、专家访谈结果 |
| 二、青年教师访谈结果 |
|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
| 一、对德语词汇学习的基本认识 |
| 二、词汇学习内容 |
| 三、词汇学与教的方法及策略 |
| 四、余论 |
| 第六章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
| 第一节 问卷编制 |
| 一、问卷设计 |
| 二、预试施测 |
| 第二节 实测概况 |
| 一、调查对象 |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 三、信效度检验 |
| 第三节 统计分析 |
| 第四节 讨论 |
| 一、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特征 |
| 二、不同群体间的词汇学习策略差异 |
| 三、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 |
| 第七章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建构 |
| 第一节 建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的现实基础 |
| 一、德语词汇的特点 |
| 二、中国德语教学特色 |
| 第二节 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的观念系统 |
| 一、以概念为驱动 |
| 二、以语元为内容 |
| 三、以词为归宿 |
| 第三节 德语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的方法系统 |
| 一、“用”的维度 |
| 二、“义”的维度 |
| 三、“形”的维度 |
| 第四节 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 |
| 第八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词感测量所用外文文本 |
| 附录2 汉语词感调查问卷 |
| 附录3 语元形态调查问卷 |
| 附录4 有争议德语语元汇总表 |
| 附录5 德语语元形态调查问卷 |
| 附录6 语元形态调查结果汇总表 |
| 附录7 德语语元形态调查结果汇总表 |
| 附录8 教师访谈提纲 |
| 附录9 专家访谈转写文本 |
| 附录10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
| 附录11 题项与策略倾向对应表 |
| 后记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缘由、意义和研究方法 |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理论及模式 |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况 |
| 第二章 WEGC女校汉语教学现状 |
| 第一节 汉语课程设置 |
| 第二节 汉语教学内容 |
| 第三节 汉语班学生情况 |
| 第四节 汉语师资 |
| 第五节 汉语教室硬件设施 |
| 小结 |
| 第三章 WEGC女校汉语课堂协作教学实施情况及个案分析 |
| 第一节 “一主一副”模式下的汉语课堂协作教学过程展示和个案分析 |
| 第二节 “交替式”模式下的汉语课堂协作教学过程展示和个案分析 |
| 第三节 “平行式”模式下的汉语课堂协作教学过程展示和个案分析 |
| 第四节 “分层式”模式下的汉语课堂协作教学过程展示和个案分析 |
| 第五节 “站点式”模式下的汉语课堂协作教学过程展示和个案分析 |
| 小结 |
| 第四章 对WEGC女校汉语课堂协作教学情况的调查 |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 第二节 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
| 第二节 对该校汉语专职教师的访谈结果 |
| 第五章 对WEGC汉语课堂协作教学的整体评价及建议 |
| 第一节 WEGC女校汉语课堂协作教学的优越性 |
| 第二节 WEGC女校汉语课堂协作教学的不足 |
| 第三节 对WEGC女校汉语课堂协作教学的建议 |
| 小结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大连海洋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述评 |
| 1.1 生源质量 |
| 1.2 课程设置 |
| 1.3 师资队伍 |
| 1.4 教材建设 |
| 1.5 教学设计 |
| 2. 涉海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
| 3. 涉海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实践策略 |
| 3.1 建设公共核心课程, 丰富选修课程 |
| 3.2 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
| 3.3 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 |
| 4. 结语 |
|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缘起 |
| 1.2 研究范围界定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意义 |
| 1.6 论文架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引言 |
| 2.2 身份认同发展的理论 |
| 2.2.1 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
| 2.2.2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身份认同理论 |
| 2.2.2.1 布迪厄场域理论 |
| 2.2.2.2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
| 2.2.2.3 实践共同体中的认同 |
| 2.2.3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研究 |
| 2.2.4 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
| 2.3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实证研究 |
| 2.3.1 改革情境下的学术身份建构 |
| 2.3.2 初任教师/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 |
| 2.3.2.1 融入共同体的身份发展策略与特点 |
| 2.3.2.2 实践中的教师身份建构 |
| 2.3.2.3 初任教师专业身份发展中的重要他者 |
| 2.4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
| 2.4.1 母语与非母语教师二分与身份认同关系 |
| 2.4.2 外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 |
| 2.4.3 英语教师研究者身份认同的研究 |
| 2.5 高校海归教师研究 |
| 2.5.1 回国意愿 |
| 2.5.2 高校教师发挥作用及影响因素 |
| 2.5.3 对国内学术体制和环境的感知与适应 |
| 2.6 研究概念界定 |
| 2.7 研究的概念框架 |
|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 3.1 引言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质化研究取向的选择 |
| 3.2.2 叙事研究方法 |
| 3.3 研究设计 |
| 3.3.1 研究对象 |
| 3.3.2 资料收集 |
| 3.3.2.1 访谈法 |
| 3.3.2.2 网络志方法 |
| 3.3.2.3 观察法 |
| 3.3.2.4 文件资料分析 |
| 3.3.3 资料分析 |
| 3.4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 3.5 研究的伦理 |
|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 4.1 引言 |
| 4.2 个案一:孙老师:一位不忘初心的教师 |
| 4.2.1 学术发展概况 |
| 4.2.2 专业身份建构 |
| 4.2.2.1 教学身份发展:融合中英教学模式 |
| 4.2.2.2 研究者身份建构:视研究为生活的一部分 |
| 4.2.3 影响因素 |
| 4.2.3.1 外部情境因素 |
| 4.2.3.2 个人因素 |
| 4.2.3.3 人际情境因素 |
| 4.2.4 小结 |
| 4.3 个案二:李老师:一位坚持自我理念的老师 |
| 4.3.1 学术发展概况 |
| 4.3.2 专业身份建构 |
| 4.3.2.1 教学身份建构:积极推动教学改革 |
| 4.3.2.2 研究者身份建构:做个“有学术洁癖”的研究者 |
| 4.3.3 影响因素 |
| 4.3.3.1 外部情境因素 |
| 4.3.3.2 个体因素 |
| 4.3.3.3 人际情境因素 |
| 4.3.4 小结 |
| 4.4 个案三:杨老师:一位沉迷于研究之美丽与哀愁的老师 |
| 4.4.1 学术发展概况 |
| 4.4.2 专业身份建构 |
| 4.4.2.1 教学身份建构:做好教学本职工作 |
| 4.4.2.2 研究者身份建构:就是喜欢做研究 |
| 4.4.3 影响因素 |
| 4.4.3.1 社会情境因素 |
| 4.4.3.2 个人因素 |
| 4.4.3.3 人际情境因素 |
| 4.4.4 小结 |
| 4.5 个案四:钱老师:一位志在成为学者和服务社会的教师 |
| 4.5.1 学术发展概况 |
| 4.5.2 离职 |
| 4.5.3 新环境下的专业身份建构 |
| 4.5.3.1 教学身份建构:不能照搬美国课堂教学模式 |
| 4.5.3.2 研究者身份建构:协商规定的身份与个人诉求 |
| 4.5.4.影响因素 |
| 4.5.4.1 外部情境因素 |
| 4.5.4.2 个人因素 |
| 4.5.4.3 人际情境因素 |
| 4.5.5 小结 |
|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
| 5.1 引言 |
| 5.2 对高校教师职业与学术环境的认知 |
| 5.2.1 对于高校教师职业的认知 |
| 5.2.2 对于国内学术环境的认知 |
| 5.3 个体与情境互动协商中的专业身份建构 |
| 5.3.1 教学身份建构 |
| 5.3.2.研究者身份建构 |
| 5.3.3 想象共同体与专业身份建构 |
| 5.3.4 专业身份认同发展:个体化与社会化的发展 |
| 5.4 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轨迹 |
| 5.4.1 博士期间专业身份的初步发展 |
| 5.4.2.两种专业身份发展轨迹 |
| 5.5 影响因素 |
| 5.5.1 外部情境因素 |
| 5.5.1.1 国家关于海归人才的政策 |
| 5.5.1.2 宏观的高校改革情境 |
| 5.5.1.3 院系情境 |
| 5.5.2 人际关系情境因素 |
| 5.5.3 个人因素 |
| 5.6 海归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理论模型 |
|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
| 6.1 引言 |
| 6.2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 6.3 研究的意义与启示 |
| 6.3.1 理论贡献 |
| 6.3.2 实践意义 |
| 6.3.2.1 对于高校管理的启示 |
| 6.3.2.2 对于海归教师学术发展的启示 |
| 6.3.2.3 对我国博士生培养的启示 |
| 6.3.2.4 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
| 6.4 研究局限性与后续研究展望 |
|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绪论 |
| 凡例 |
| 谱前 |
| 传记资料 |
| 李联琇《叙传》 |
| 《十三世祖李国祯传》 |
| 《十四世祖李曰涤传》 |
| 陈用光《工部左侍郎浙江学政李公墓志铭》 |
| 汪士铎《大理寺卿李公墓志铭》 |
| 《本生祖李庚传》 |
| 《荣禄公传略》 |
| 《光绪乙未科会试朱卷·李瑞清履历》 |
| 卷一 通籍前期 |
| 清穆宗同治六年丁卯(1867) 一岁 |
| 同治七年戊辰(1868) 二岁 |
| 同治八年己巳(1869) 三岁 |
|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四岁 |
| 同治十年辛未(1871) 五岁 |
|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六岁 |
|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七岁 |
|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八岁 |
| 德宗光绪元年乙亥(1875) 九岁 |
| 光绪二年丙子(1876) 十岁 |
| 光绪三年丁丑(1877) 十一岁 |
| 光绪四年戊寅(1878) 十二岁 |
| 光绪五年己卯(1879) 十三岁 |
| 光绪六年庚辰(1880) 十四岁 |
| 光绪七年辛已(1881) 十五岁 |
| 光绪八年壬午(1882) 十六岁 |
| 光绪九年癸未(1883) 十七岁 |
| 光绪十年甲申(1884) 十八岁 |
|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 十九岁 |
|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 二十岁 |
|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 二十一岁 |
|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 二十二岁 |
|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 二十三岁 |
|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 二十四岁 |
|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 二十五岁 |
|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二十六岁 |
|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 二十七岁 |
|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二十八岁 |
| 卷二 家难时期 |
|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二十九岁 |
|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三十岁 |
|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三十一岁 |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三十二岁 |
|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 三十三岁 |
|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 三十四岁 |
|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 三十五岁 |
|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 三十六岁 |
|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 三十七岁 |
|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 三十八岁 |
| 卷三 外任时期 |
| 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5) 三十九岁 |
|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 四十岁 |
|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四十一岁 |
|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 四十二岁 |
| 宣统元年己酉(1909) 四十三岁 |
| 宣统二年庚戌(1910) 四十四岁 |
| 宣统三年辛亥(1911) 四十五岁 |
| 卷四 遗老时期 |
| 民国元年壬子(1912) 四十六岁 |
| 民国二年癸丑(1913) 四十七岁 |
| 民国三年甲寅(1914) 四十八岁 |
| 民国四年乙卯(1915) 四十九岁 |
| 民国五年丙辰(1916) 五十岁 |
| 民国六年丁巳(1917) 五十一岁 |
| 民国七年戊午(1918) 五十二岁 |
| 民国八年己未(1919) 五十三岁 |
| 民国九年庚申(1920) 五十四岁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研究概况 |
| 一、研究历程 |
| 二、以往研究与本课题的交叉与补充 |
| 第二节 关于本论文撰写思路 |
|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 二、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基本内容 |
|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
| 上编 上海地区明代作家群落概貌 |
| 第一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孕育期(洪武至成化) |
| 第一节 由繁荣、沉寂再到复兴的作家群落概貌 |
| 一、由元入明的袁凯、管讷、王彝、董纪等作家 |
| 二、入明以后成长起来的钱溥、夏寅、张弼、张悦、陆德蕴、郁文博等作家 |
| 第二节 明初流寓作家对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影响 |
| 一、杨维祯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
| 二、陶宗仪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
| 三、钱惟善、王逢等作家的影响 |
| 第三节 苏州地区作家对上海地区明初作家群落的影响 |
| 一、上海地区元末明初作家与苏州地区作家的交往 |
| 二、入明后一代作家与苏州作家的交往 |
| 第二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发展期(弘治至嘉靖) |
| 第一节 以乡贤名卿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
| 一、以顾清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
| 二、以陆深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
| 三、以孙承恩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
| 四、何良俊、徐献忠、董宜阳、张之象等“四贤”及周边作家群落 |
| 五、以莫如忠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
| 六、钱福、朱应祥、王一鹏、潘恩、沈恺、石英中等其他重要作家 |
| 第二节 家族作家群落 |
| 一、朱邦宪家族作家群落 |
| 二、徐阶家族作家群落 |
| 三、陆树声家族作家群落 |
| 四、冯淮作家家族 |
| 第三节 本土作家与其他区域作家的交往与互动 |
| 一、上海地区作家与李东阳的交往 |
| 二、与吴宽、王鏊及“吴中四才子”、唐顺之等吴中作家的交往 |
| 三、与各地作家的广泛交流 |
| 第三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繁盛期(隆万至崇祯) |
| 第一节 以乡贤名卿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
| 一、以陈继儒为中心的作家群落 |
| 1、布衣之杰陈继儒 |
| 2、畸人之杰唐汝询 |
| 附录: 《顾氏诗史》作者考辨 |
| 3、“一代之殿”施绍莘 |
| 二、“嘉定文派”嘉定四先生及徐学谟、殷都等作家群落 |
| 三、冯时可家族作家群落 |
| 第二节 几社及殉难、遗民作家群落 |
| 一、文雄烈士旷世奇才陈子龙 |
| 二、几社作家群落 |
| 三、夏完淳、黄淳耀、侯峒曾等殉难作家 |
| 四、遗民作家 |
| 第三节 万历、崇祯时期的其他重要作家 |
| 一、董其昌、张鼐、宋懋澄等知名作家 |
| 二、区域文学重要作家王圻、唐文献、张以诚、何三畏、黄体仁、徐光启等 |
| 三、其他作家严衍、杜开美、李绍箕及女作家王凤娴等 |
| 第四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繁盛期(隆万至崇祯二) |
| 第四节 本土作家间的文学网络 |
| 一、陈继儒等核心作家的影响 |
| 二、上海地区作家结社唱和等诗文交往 |
| 三、编辑别集及为别集作序跋等区域文学活动 |
| 第五节 本土作家与其他区域作家的交流与互动 |
| 一、归有光、王世贞、屠隆等作家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
| 二、与全国作家的广泛交流 |
| 中编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发展动因研究 |
| 第五章 政局变化、经济发展对上海地区文学生态影响 |
| 第一节 朝代更迭冲击下的上海地区文学 |
| 一、元明易代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
| 二、明末政治生态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
| 第二节 嘉靖时期倭寇之乱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
| 一、倭寇对上海地区产生的极大破坏性 |
| 二、倭乱对区域文学的直接影响 |
| 第三节 上海地区经济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
|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世风的影响 |
| 二、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士商互动 |
| 三、作家作品中的民生疾苦 |
| 第六章 区域文化发育对上海地区文学生态推动之功 |
| 第一节 书籍收藏、编辑对区域文学的助力 |
| 一、作家兼藏书家 |
| 二、编辑各类诗文选集以阐述文学主张 |
| 第二节 区域文化发展对地区文学生态的作用 |
| 一、科举发达与文学的发展 |
| 二、文化普及与上海地区文学的发展 |
| 下编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特征研究 |
| 第七章 上海地区作家的政教文学观念 |
| 第一节 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 |
| 一、根乎六经、出入诸子的文学主张 |
| 二、随事触物、必根理义的创作倾向 |
| 三、诗文皆缘本经术的特点 |
| 第二节 经世致用的文学追求 |
| 一、对文以致治的强调 |
| 二、复兴传统、反思现实的追求 |
| 第八章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中的隐逸主题 |
| 第一节 动荡政局下的隐逸追求 |
| 一、身已无官也自如的自适 |
| 二、朝局庸縻速去为幸的无奈 |
| 第二节 平静生活中的隐逸闲淡 |
| 一、太平盛世下的悠闲自在 |
| 二、吏隐兼得的精神追求 |
| 三、独秘泉石、超然物外的潇洒自适 |
| 四、“通隐”陈继儒及其影响 |
| 第九章 上海地区作家的文学复古思想 |
| 第一节 以古人为式,以性情为用的文学实践 |
| 一、前期作家对唐宋优秀诗人的学习 |
| 二、既主复古又贵性情的宽容心态 |
| 三、酝酿群籍勒成一家的追求 |
| 四、文以范古为美的文学主张 |
| 第二节 笼罩于复古大潮中的上海地区作家 |
| 一、创作主张与创作实践的差距 |
| 二、演七子流派的创作情况 |
| 第十章 上海地区的重情文学传统 |
| 第一节 抒发个人情怀的创作 |
| 一、政治高压下个性化的情感抒写 |
| 二、重抒情、重自然的创作方向 |
| 三、强调真情、抒写真实自我的创作实践 |
| 第二节 重情之正的文学传统 |
| 一、得情之正的传统 |
| 二、强调诗文回归情之正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大事年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