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中国大陆高校留学生教育制度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论中国大陆高校的境外生教育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徐强,刘清平,刘敏莹,刘小宝,黄仰模,林昌松[1](2020)在《金匮要略课程思政在境外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课程思政"是中国高等学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而《金匮要略》则是医圣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基石。同时,境外生是中医院校本科生中的重要构成,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之一。鉴此,我们为了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金匮要略》课程的教学中,并将之在境外生的课堂中呈现,做出了一些探索,以期为相关的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许国安[2](2019)在《境外生“经济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境外生"经济数学"的教学是境外生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通过对当前境外生"经济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境外生"经济数学"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境外生"经济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卓高鸿[3](2017)在《大陆高校境外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文化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多的境外学生选择到中国高等院校接受教育,每年接纳境外生来校学习的大陆高校已经超过500所。虽然在大陆高校学习的境外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只有国务院侨办直属的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在境外生培养方面肩负特殊使命,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有其独具特色的一面。本文针对华侨大学在境外学生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开展了全方位系统的研究,结合在近600名华侨大学境外生中进行的《海外华裔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途径研究调查问卷》调查分析,论述了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过程的有关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由于对境外生的特点了解不够深入,导致现有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没达到预期效果,跨文化管理手段欠缺,文化差异导致境外生与境内生相互融合不足等等。本文确立了在管理学视角下探讨在中国大陆高校境外生群体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将传统文化传播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管理,对这个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每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构建了在境外生中传播传统文化的统筹管理模式,力求将国际接轨跟兼顾传统特色相结合,使其更适合大陆高校对境外生的文化传播,对提高在大陆高校开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潘晖君[4](2017)在《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国家认同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国家认同”有其特殊性,是台湾民众对身份认同的确认、对“一个中国”这一国家共同体所涵盖的共同的历史、民族和文化等要素的客观评价和情感。它的主要内容包含台湾民众对自身身份归属问题的认知、对台湾法律地位的看法及对两岸关系走向的态度三个方面。新形势下,台湾当局政策的演变、美日西方等大国的干扰、“台独”势力的蠢蠢欲动给两岸国家认同形势带来新变化和新挑战。近年来,随着两岸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学生有机会来大陆求学,他们学成毕业后将在各行各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华侨大学作为国家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目前拥有境外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之一。以华侨大学就读的台湾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调研的形式,试图分析当前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存在公然漠视政治体制影响政治认同建立、过分关注个人利益降低经济认同程度、台湾意识过于强烈混淆族群认同概念和行为习惯固有模式弱化宗教认同形成的现状。该现状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是受到特殊的岛民心态和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二是受到台湾学生求稳媚外的心理和美日等西方大国复杂关系的干扰;三是受到台湾政客人为建构族群和人为的选择性失忆外加省籍矛盾和全球分离主义的威胁;最后是受到台湾学生对宗教认知层面的理解不足,以及在特定的文化、社会历史等格局的相互作用。因此,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下维持巩固发展两岸和平统一关系,积极推进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国家认同是一个重要的应对之策。需要分别从价值观念、实际利益、原生基础和衍生因素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其存在的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族群认同和宗教认同的问题,构建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常态化建设,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杨少涵[5](2017)在《语言训练与思想实验——华侨高校“中国哲学史”教学模式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华侨高校在中国大陆的高校中有其特殊性,华侨高校生源的多样性,侨生层次的复杂性,都对华侨高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哲学史"是一门对语言和思想都有特殊要求的课程。通过识繁、交流、标点、背诵等方法加强对境外生的语言训练,通过儒、释、道等各家哲学中的思想实验引导华侨高校学生对中国哲学核心观念"道"的领会,是华侨高校"中国哲学史"课程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黄永圳[6](2016)在《高校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网络媒介发展迅速,对学生的媒介行为影响日益明显,在华侨大学求学的港澳台学生与其他学生不同,接触来自大陆、生活所在地、境外等多重媒介,媒介背后意识形态存在差异,特别西方势力企图占领媒介生态,以媒介为桥梁进行思想渗透。所以研究提升高校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路径,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和公民意识,推动其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增强对中国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而鼓励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主动发声抢占舆论阵地争夺媒介话语权,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论文以华侨大学为例,从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对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需求实证分析,认为华侨大学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未成体系、内容单一、教师和学生主动性不足、辐射面有限等问题,并从教育主管部门功能缺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缺失、媒介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媒介自律性不强四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最后以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和港澳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特点启示为基础,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媒介监管力度,媒介积极参与宣传和推广、坚守媒介自律,高校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建立师资培训平台、构建教育实践平台等三个层面提出完善高校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李明海,黄奕红,杨桦[7](2012)在《华侨高等学府境外研究生综合培养模式研究——以华侨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华侨大学作为华侨高等学府,在我国开展境外研究生的学位与教育工作较早的单位之一,也是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在境外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具有考录方式相对灵活、招生名额数量不受限制等特点;在境外研究生的学位与培养工作中具有"课程设置人性化"、"专业选择相对集中"、"教学培养地点‘按需设置’"、"工作关键环节精细化管理"、"属地化教育特色化"等特色和优势。并且分析和探讨了境外研究生招生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境外研究生基础相对较差"、"对母校的归属感不强"、"境外研究生的价值观如何正确引导"、"境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等问题。通过分析华侨大学境外研究生综合培养模式的特色、优势和不足,可以给我国外向型高校境外研究生的综合培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赵威[8](2012)在《国内高校境外生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内地高校求学的海外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高校境外生的教育也成为高校要重点面对的问题,加强高校境外生的教育对提高境内高校在海外知名度和认可度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境外生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不规范、教学效果不理想等,文章针对国内高校境外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王静珊[9](2011)在《管窥境内外大学生沟通交流的屏障与出路》文中研究表明侨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境内生和境外生沟通的机会和环境不够多,有意识地促进其沟通交流的活动也不够多;思想文化和制度管理的差异是其沟通交流的屏障。从搭建平台、打破界限和创新方式入手探寻境外生与境内生的有效交流沟通途径,将更好地促进境内外文化的传递,增强境外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王焕芝[10](2010)在《国内华侨高等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文中认为新时期中国华侨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华侨高等教育。从"侨生"到"境外生"教育主体的变化使华侨高等教育的内涵扩大,最终导致办学宗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校园文化构建、教学管理等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都使得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有别于以往的华侨高等教育。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境外学生的规模也逐步扩大。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二、论中国大陆高校的境外生教育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大陆高校的境外生教育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金匮要略课程思政在境外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境外生的基本情况
2 金匮要略课程思政在境外生课堂中的实践过程
    2.1 课前准备
    2.2 课堂教学设计
3 体会

(2)境外生“经济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境外生“经济数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合适
    (二)教学目的需调整
    (三)教学方法不适宜
二、境外生“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3)大陆高校境外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理论
        一、跨文化管理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大陆高校境外生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华侨华人和境外生
        二、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
        三、文化传播
        四、文化传播管理
    第二节 中国大陆高校境外生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概况
        一、中国大陆高校境外生教育分布特征及文化传播概况
        二、暨南大学境外生传统文化传播管理概况
第三章 华侨大学在境外生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分析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的计划与实施
        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的计划
        二、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的实施
        三、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的成效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一、跨文化管理手段欠缺
        二、文化差异导致融合不足
        三、传播渠道管理混乱
        四、管理模式的困境
    第三节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管理理念较为薄弱
        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三、文化产品有待完善
        四、传播形式有待提升
第四章 海外华校华社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海外高校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的启示
    第二节 海外华社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的经验
        一、二十四节令鼓创立的原因
        二、二十四节令鼓发展的基础
第五章 提升中国大陆高校境外生传统文化传播管理水平的若干对策
    第一节 政府对高校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的主导
        一、加强顶层设计
        二、提升内涵传播
        三、拓展传播品牌
    第二节 社会对高校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的推动
        一、民间机构的作用
        二、海外社团的作用
        三、家庭环境的作用
    第三节 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的实践
        一、塑造合格的传播管理者
        二、完善文化传播的内容
        三、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
        四、加强传播渠道的统筹
        五、建立传播的共享平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符合规律的必然趋势
        二、传统文化的传播对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国家认同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认同的概念综述
        二、该课题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六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台湾“国家认同”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台湾“国家认同”的内涵
        一、台湾“国家认同”的概念界定
        二、台湾“国家认同”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台湾“国家认同”的特征
        一、政治认同是台湾“国家认同”的关键
        二、经济认同是台湾“国家认同”的保障
        三、族群认同是台湾“国家认同”的实质
        四、宗亲认同是台湾“国家认同”的基础
        五、宗教认同是台湾“国家认同”的特质
第三章 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国家认同的调研综述
        一、调研方案设计说明
        二、调研统计分类说明
        三、调研情况结论说明
    第二节 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主要问题
        一、公然漠视政治体制,影响政治认同建立
        二、过分关注个人利益,降低经济认同程度
        三、台湾意识过于强烈,混淆族群认同概念
        四、行为习惯固有模式,弱化宗教认同形成
    第三节 影响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国家认同的主客观因素
        一、特殊的岛民心态和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作用
        二、求稳媚外的心理和美日等西方大国复杂关系的干扰
        三、台湾政客的主观人为举动和全球分离主义形势的威胁
        四、宗教认知不足和特定的文化、社会、历史等格局的影响
第四章 增强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国家认同的对策
    第一节 从价值观念入手,增强大陆高校台湾学生政治认同意识
        一、遵循认知特点,加强“政治体制观”教育
        二、培养政治情感,消除“历史偏见”误解
        三、端正政治态度,强化“国家共同体”概念
    第二节 从实际利益入手,提升大陆高校台湾学生经济认同指数
        一、完善就业服务,通力合作解燃眉之急
        二、回应利益诉求,多方举措促个人发展
        三、立足实际情况,多维协同成示范效应
    第三节 从原生基础入手,夯实大陆高校台湾学生族群认同根基
        一、以民族认同为抓手,牢守两岸核心元素
        二、以文化认同为抓手,维系两岸精神纽带
        三、以历史认同为抓手,凝聚两岸共同意志
    第四节 从衍生因素入手,根植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宗教认同理念
        一、完善信仰认知,定位客观的自我认同
        二、重塑价值取向,提高理性的公众参与
        三、厘清身份归属,建构和谐的国家民族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语言训练与思想实验——华侨高校“中国哲学史”教学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华侨高校与“中国哲学史”
2 语言训练
3 思想实验

(6)高校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2.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1 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2.1.2 公民意识教育理论
    2.2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
        2.2.1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程
        2.2.2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程
第3章 华侨大学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3.1 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情况
        3.1.1 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目的
        3.1.2 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式
        3.1.3 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3.2 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需求分析
        3.2.1 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3.2.2 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求情况
    3.3 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析
        3.3.1 媒介素养教育功能凸显
        3.3.2 媒介素养教育成效显现
        3.3.3 有待进一步提升媒介素养教育有效性
第4章 华侨大学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
        4.1.1 媒介素养教育未成体系
        4.1.2 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单一
        4.1.3 教师和学生主动性不足
        4.1.4 媒介素养教育辐射面有限
    4.2 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4.2.1 教育主管部门功能缺位
        4.2.2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4.2.3 媒介的负面影响
        4.2.4 大学生媒介自律性不强
第5章 港澳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特点及启示
    5.1 港澳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特点
        5.1.1 媒介环境影响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方向
        5.1.2 多方力量自上而下有效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5.1.3 互动参与式教学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成效
    5.2 港澳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启示
        5.2.1 媒介素养教育要与时俱进
        5.2.2 互动参与式教学符合港澳台学生需求
        5.2.3 自上而下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符合国情实际
第6章 完善高校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6.1 把握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向
        6.1.1 明确教育目的意义
        6.1.2 结合国情和学生实际
    6.2 政府主导推动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6.2.1 出台相关政策支持
        6.2.2 加强对媒介的监管力度
    6.3 媒介积极参与推动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6.3.1 积极参与宣传和推广
        6.3.2 坚守媒介自律
    6.4 高校主动推动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6.4.1 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
        6.4.2 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
        6.4.3 建立师资培训平台
        6.4.4 构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平台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华侨高等学府境外研究生综合培养模式研究——以华侨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有境外研究生招生体制问题研究与分析
    (一) 相对于我国现行研究生招生的体制, 华侨大学作为
        1. 考录方式灵活, 自由度较高
        2. 招生名额没有严格的限制, 招生人数多多益善。
    (二) 境外研究生的招生, 除了拥有相对宽松的政策之外, 也拥有相对特殊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侨生或留学生的资格认定
        2. 外国留学生应熟练掌握汉语或汉语水平考试 (HSK) 通
    (三) 华侨大学经过了多年的探索, 在境外生招生各环节
        1. 招生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2. 境外研究生的来源分布不均匀
        3. 工作管理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 境外研究生的招生模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二、华侨大学境外研究生学位与培养工作特点分析
三、境外研究生综合培养模式问题研究与策略分析
    (一) 境外研究生基础相对较差的问题
    (二) 存在境外研究生对母校的归属感不强的问题
    (三) 境外研究生的价值观如何正确引导的问题
        1. 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 对境外研究生的价值
        2. 在尊重境外研究生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基础上,
    (四) 境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

(8)国内高校境外生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校境外生教育的经验借鉴
    (一)教育目的和宗旨明确,针对性强
    (二)课程设计合理,体现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
    (三)实践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二、学校境外生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管理制度的“二元化”导致学校对境内境外学生管理的双重标准和境外学生的消极对待
    (二)境外学生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缺少最基本的了解,认识不客观
    (三)语言等外在因素的障碍,影响授课效果
三、完善境外生教育的思想和制度建设
    (一)境外生学习和管理制度设计要更加严格,形成宽进严出的基本局面
    (二)加强境外学生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了解,形成客观认识
    (三)对境外生授课的教师要尝试多种教学模式,适应对境外生教育的要求
    (四)境外生自身也要努力适应中国内地高校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切实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中

(9)管窥境内外大学生沟通交流的屏障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 境内外大学生沟通交流的屏障
    (一) 思想文化屏障
        1.语言沟通障碍。
        2.教育背景差异。
        3.思维方式不同。
        4.心理状态隔阂。
    (二) 制度管理屏障
        1.住宿上分开。
        2.教学上分流。
        3.活动融合不够。
二、促进境内外大学生沟通交流的实践途径探寻
    (一) 搭建平台, 取长补短
    (二) 打破界限, 促进融合
    (三) 创新方式, 拓宽渠道

(10)国内华侨高等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国内华侨高等教育的历史钩沉
三、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的内涵变化
四、华侨高等教育的特殊办学理念
五、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的特征分析
    (一) 华侨高等教育功能的特殊性与华侨高等学校的特殊职能
    (二) 独特的华侨高等教育招生体系
    (三) 华侨高等教育的科类与专业结构多元化, 与传统中华文化教育融会贯通
    (四) 华侨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多元化
    (五) 华侨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等微观教育结构日趋优化
    (六) 华侨高等教育改革政治理论教学和思想教育
    (七) 华侨高等教育的教学特色
    (八) 华侨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估

四、论中国大陆高校的境外生教育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匮要略课程思政在境外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徐强,刘清平,刘敏莹,刘小宝,黄仰模,林昌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22)
  • [2]境外生“经济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许国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17)
  • [3]大陆高校境外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理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D]. 卓高鸿. 华侨大学, 2017(01)
  • [4]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国家认同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D]. 潘晖君. 华侨大学, 2017(10)
  • [5]语言训练与思想实验——华侨高校“中国哲学史”教学模式初探[J]. 杨少涵.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10)
  • [6]高校港澳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D]. 黄永圳. 华侨大学, 2016(02)
  • [7]华侨高等学府境外研究生综合培养模式研究——以华侨大学为例[J]. 李明海,黄奕红,杨桦.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2)
  • [8]国内高校境外生教育教学方法研究[J]. 赵威.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2(01)
  • [9]管窥境内外大学生沟通交流的屏障与出路[J]. 王静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02)
  • [10]国内华侨高等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J]. 王焕芝. 八桂侨刊, 2010(01)


华侨大学论文 媒介素养论文 研究生论文 大学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上一篇:TiO_2基光催化超亲水薄膜的研究
下一篇:电机控制MCU芯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