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关于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效益的思考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关于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效益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潘皎,韩烨青,李霞[1](2021)在《基于O-AMAS有效教学模型的在线教学实践——以“微生物生理学”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院校在线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南开大学微生物生理学课程,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已有的在线课程,通过在线直播等方式,按照教学计划有序进行;同时利用"O-AMAS"有效教学模型,并通过一系列辅助教学工具采用直播授课和课堂互动等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在线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生物学专业的情怀和爱国情怀,最终实现高效的在线教学活动。

杨春洪,陈心浩[2](2019)在《多学科实验教学公共平台建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在传统上基于某一单一学科、专业或是课程而设置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存在重复建设、利用率低、投入分散、建设层次低等弊端,不能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不符合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新形势。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探讨了多学科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及其运行模式,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刘盾[3](2018)在《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独特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沿革使得香港地区既受东方文明的影响,也受西方文明的作用,两种文明互不相同却又彼此渗透,铸就了香港地区十分特殊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衔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与关键,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发展水平。关于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却十分匮乏,本研究以此为切入,设绪论及七章主要内容。第一章为香港地区教育概况,简述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机构的形成,探讨了新世纪香港的中等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特征。第二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梳理了各高校由仅为英文中学毕业生设立升学考试到中英文中学兼顾、由单独招生走向联合招生的历程。第三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以部分科目为例,对中学文凭考试的甲类核心科目、甲类选修科目、乙类应用学习科目、丙类其他语言科目等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为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对校本评核的设计理念、实践操作、分数调整、各方职责等进行深入探索,并作理论反思。第五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对香港地区的大学、专上学院的招生方式进行分类总结。第六章是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分别研究英国、台湾、澳门的高校招考制度,并与港作比较。第七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整体而言,研究发现的核心要点如下所示:第一,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为考生提供甲乙丙三类可供选择的科目,类型十分多元、范围十分宽泛,有利于考生的自主选择、兴趣发展、特长发挥。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复杂、多向思维,以及综合、比较、批判、反思等能力。其中,通识教育科目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角度、综合性地探究当代的、跨学科的重要议题。乙类应用学习科目则联系六大学习范畴,引导学生认识与职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概念知识、运用基本技能。第二,为确保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公正、准确、与国际接轨,各科成绩评定依据“等级描述”、采用“水平参照”。在操作过程中,依据临界分数划分由1至5的五个等级,第1级最低、第5级最高,第5级又分5、5*、5**,以区别高低水平。评级程序与等级设定办法十分周密,过程中程序步骤环环相扣,并综合运用专家小组判断与统计模型计算的处理办法。第三,中学文凭考试除统一考试之外,还设校本评核。校本评核由各校任课教师负责,有利于全面评核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为确保评核成绩在各校之间的可比性、维持校本评核的公平与公正,香港考评局还实行分数调整方案,对各校给出成绩进行调整。香港的教育局、考评局以及由其委任的监督员、统筹员等也会尽心尽力地参与到校本评核中来,以此保障校本评核的质量水准、促进校本评核的顺利实施。第四,香港考评局设有严密的拟题、审题、阅卷、复核机制,并实行海外审查试卷与答卷、试卷质量审核、试后检讨、内部审核及风险监察等,以确保考试的信效度及公平性。同时,积极推进本地中学文凭考试与美、英、德、澳、加、法等其他国家高校入学考试的互认衔接,并与英国A-Level考试、雅思英语考试等构建了成绩换算机制。此外,与内地及台湾地区形成了考试互认方案。第五,在高校招生方面,一般要求考生参加中学文凭考试的4门核心科目(语文、英文、数学、通识教育)以及2到3门选修科目的考试并提交相应成绩。各校不同专业会对考生的选修科目及成绩等级等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专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增设其他一些条件。香港地区的“大学联招办法”会综合考虑每位考生的“活动经验与比赛成绩”证明。此外,设立了“校长推荐计划”、“残障人士招生”等其他升学渠道。基于此,为内地未来深化高考改革提出系列建议,包括:丰富科目类型、优化命题设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分数调整方案;科学汲取域外经验、优化等级赋分模式;密切结合专业所需、合理设置招生科目;促进高考域外衔接、扩大一流大学国际招生;凸显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残疾考生招考办法等。

叶晓靖[4](2014)在《开放物理教学实验室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通过实验室开放,实现从基础实验教学功能向兼有创新人才培养功能的转变过程和做法。开放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可作为学生备战科技竞赛的工作室。还对实验室的其他开放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开放后的基础教学实验室需要注重解决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问题,并需要将管理信息系统引入实验室日常管理。

刘隆华,钟华[5](2014)在《地方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文中提出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凝炼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创建一种全新理念的实践育人模式。根据实践育人培养需求构建了以学习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突破了实践师资"短板",走特色人才强校之路。

廖勤[6](2013)在《石河子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到来,人才战略日益成为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创新人才及其培养问题也就成为了全球化的热点。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下,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使高校不断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些都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和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总体上,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考虑培养与成长的结合,制度、机制与环境的结合。本文具体采用反思性、阐释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问题。分析国内外一流大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性材料及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直接文本资料,在结合现有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及其理论构建。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时代责任和必有的功能,创新人才也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关系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逻辑起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是加强某个局部的教育工作,而是孕育在大学理念、学校制度、校园文化、课程教学、学校管理和课外活动等学校基本教学活动中的整体性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是在一定的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和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的过程及其“形成性状态”的总和。从石河子大学人才培养的历史、改革、经验和相关史料中,分析石河子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抽象并再现其中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理论。石河子大学地处我国西北边境,是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选择的创新人才培养可以归纳为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其特点有多样化的培养理念与目标、多样化的培养过程与手段和多样化的培养途径等,在实践中存在不少教学、课程、制度和环境上的问题。综合理论探讨和个案研究,本着遵守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从石河子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研究从培养理念与目标、培养过程与手段和培养途径三个方面,对提升石河子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水平给出了基本原则、整体设计和具体保障等对策性思考。

徐珊珊[7](2012)在《初等学校社会科课程革新 ——杰罗姆·布鲁纳主持《人类研究课程》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急速的变化,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这其中文化的构成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背景要求教育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与不同文化群体积极互动的能力,使其成为民主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公民。而在众多的学科中,社会科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社会科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社会科课程也出现了革新的趋势,但社会科课程在我国新时期尚属于新事物,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结构、内容的设计还不甚合理,也缺乏成熟的课程案例以供参考。因此,对国外优秀社会科课程的借鉴对我国改进社会科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文的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法,借鉴美国着名社会科《人类研究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尤其是“人类学”对该课程所做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基础教育社会科课程改革,提出相应建议。本文共分八个部分予以论述。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问题。第二部分则从战后美国新社会科运动与布鲁纳参与课程改革两个角度回顾了《人类研究课程》的出台背景。第三部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分析了《人类研究课程》的设计过程,即该课程意图通过整合生物模块与人文模块,使学生全面的认识人性,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第四部分聚焦于《人类研究课程》课程资源开发的探讨。该课程以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为基础,开发了包括电影、小册子、教师手册、游戏、唱片、幻灯片、挂图等多种课程资源。第五部分通过实际案例,详细的论述了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包括:对比、模拟、推理和参与。第六部分则试图透过197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课程评估,从学生学业成就和学生的态度两大方面深入了解该课程的实施效果。第七部分论述了该课程争议的焦点,并从课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课程终止的原因。第八部分则以以上各部分论述为基础,分析《人类研究课程》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即促进社会科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加强社会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师生角色,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注重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田野调查;关注影视人类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运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进入课程的必要性。

黄晓[8](2010)在《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 ——基于HPS的视角》文中提出科学本质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涵之一,如何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伴随着科学本质的提出与研究,HPS得以提出与引以关注,并彰显于提升科学本质研究过程中。但是,尽管科学本质与HPS的提出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国内(大陆)学界对其关注与研究较少,表现为对如何提升学生科学本质系统研究的缺失,表现为对如何基于HPS视角提升科学本质理解研究的漠然。因此,本论文将研究聚焦于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本质理解之问题,通过追溯国际关于科学本质研究的脉络与方法,梳理了以HPS视角提升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路径与方法论基础。厘清了科学哲学与科学本质、科学史与科学本质、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本质及HPS、STS、SSI与科学本质的关系,考察了各国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纲要、指引)与科学教材中呈现的科学本质与HPS,为本研究开展的可能性提供证据。继而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本质目标的表述、科学教学内容的HPS架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科学教师利用其科学本质理解与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实现科学本质概念的教学转换。本论文共分六章展开研究: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基于HPS的视角”这一课题的背景、意义与论文框架。第二章追溯了国际科学本质研究的历史,梳理了科学本质研究的四大方面,即科学本质内涵的界定与研究;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策略之研究;HPS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之研究;学生科学本质理解之评价与实证研究。阐释了HPS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状况,为当前国内(大陆)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从而明晰本研究的路径。第三章从科学史的典型主题与科学本质的特定要义两个层面阐述了科学史有助于科学本质理解。以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映射了科学本质内涵的演变与发展,概括了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及科学本质教学寓意。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探析了科学本质的内涵(特别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指出了科学大战的根源在于科学观的差异。基于科学史的发展进路及应用于科学教育改革之反思,在梳理HPS与STS教育、SSI的关系中明晰科学本质理解的多维视角。第四章通过分析各国科学教育文件中的HPS与科学本质,借以第三届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调查分析结果与各学者对科学教材的HPS分析,阐述各国科学教材中的HPS与科学本质,为基于HPS视角的科学本质教学开展提供可能性支持。第五章主要涉及科学本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基于对科学史与科学本质不同学段之需求分析,指出当前科学本质教学目标预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明确科学本质教学目标的显性表述与HPS分析。对于科学本质教学内容,提出从两方面进行HPS架构,可以是针对科学本质的特定要义(科学的相对性、科学定律与科学理论的区分),寻找教材中与其对应的主题内容提出架构;也可以是选择教材中某一主题(例如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提出该主题的HPS架构,呈现科学本质要义。第六章主要涉及科学本质教学过程,分别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两个层面阐述。结合具体实例,从理论基础、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等提出了科学本质教学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与基于实验辐射发展的教学模式。继而,提出了融入HPS开展科学本质教学的教学方法,包括历史个案研究方法(以单摆为例)、“历史-探究”方法(以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与光的折射为例)、类比方法(以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为例)。因而,第五章与第六章的论述构成了整个科学本质教学。有效科学本质教学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概念的转化。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与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是完成这一转化的必要条件。因而,第七章基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几种典型观点,建构了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指出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是关键部分之一,也是当前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缺失。继而基于HPS的方法,以“科学思想史”的教学与科学本质的明示进行了实践论证,一方面视为教师获取科学本质概念转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作为基于HPS视角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力证。结语基于对论文研究结果的总结,提出了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也是对本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许业河[9](2009)在《华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之间竞争的加剧,各国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实验室作为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担负着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国内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实验室还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实验安全和环保局势严峻等热点问题。本文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对以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读,并吸收全国各高校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重点从统筹规划与科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安全环保的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建立适应华南理工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实验室体系。在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方面,研究如何构建实验大平台,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共享和利用率,系统解决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矛盾;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研究如何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改革中来,与实验技术人员一道构建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加强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方面,提出了实验室危机管理的理念,研究如何构建系统的全方位的实验室安全环保体系。

杨荣昌[10](2006)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9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颁布,确立了我国教师继续教育5年一个周期的培训制度。据此制度,一名教师在其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中至少需要接受若干轮的继续教育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这个宏大系统中,课程是核心要素,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保障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教师自身需求的日益提高,时刻都在呼唤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本研究基于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实践现状,结合时代背景,在分析现象、归纳问题的基础上,以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融通的原则,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导论。简述该课题研究的缘由、目的意义及使用的研究方法;探析了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概念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成要素,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确定起点和边界。本文的教师继续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和在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已获得任职资格的教师所实施的促使其专业发展的学历性的和非学历性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是为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而建构的全部经验及其活动系统的总称;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第二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分析了课程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及教师专业学习理论的内涵及其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国外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在分析比较美、英、日、韩等国外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特点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可资借鉴的元素; 第四章,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分析。通过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及其课程的历史发展的回顾,得出须注意的经验与教训,接着通过分析课程体系现状的调查,找出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的努力方向; 第五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想。借鉴国外经验,依据现状调查,遵循现代课程、教师专业化、教师学习等有关理论,提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设想。具体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新思考,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新构想;课程体系构建应考虑的四个方面的依据,应遵循的六大原则,应设置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和应采用的三种方法。

二、关于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效益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效益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AMAS有效教学模型的在线教学实践——以“微生物生理学”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在线教学目标的设计
2 在线课堂的迅速激活
3 在线教学多元学习方法
4 在线学习的有效测评
5 在线课堂的简要总结
6 微生物生理学在线教学的学生反馈
7 结语

(2)多学科实验教学公共平台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的单一实验室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单一实验室建设模式不能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
    1.2 传统实验室建设模式不利于实现实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1.3 传统实验室建设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
2 实验教学公共平台的构建
    2.1 建立科学高效的校级实验教学平台管理体制
    2.2 建立实验教学公共平台的优势
3 中南民族大学本科实验教学公共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1 分步推进资源整合,构建跨学科校级公共实验教学大平台
    3.2 规范实施开放共享,促进实验室开放和创新实践活动开展
4 结语

(3)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香港地区教育概况
    第一节 香港地区教育发展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中等教育改革
    第三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特征
第二章 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
    第一节 香港地区高校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变迁
第三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
    第一节 核心与选修并存: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甲类科目
    第二节 应用与语言兼具: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乙、丙类科目
第四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
    第一节 校本评核科目例证及分数调整
    第二节 校本评核综合探讨及理论透视
第五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
    第一节 多元性与开放性:香港地区大学招生方式探究
    第二节 广泛性与包容性:香港地区专上学院招生方式解析
    第三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生方式之理论探究
第六章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
    第一节 英国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二节 台湾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三节 澳门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四节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比较之小结
第七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
    第一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之理论省思
    第二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特色
    第三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对内地高考改革的启思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成果

(4)开放物理教学实验室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从创新人才培养看实验室开放的要求
2 开放物理实验室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2.1 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
    2.2 实验室可作为学生备战科技竞赛的工作室
    2.3 开设物理实验通选课的尝试
    2.4 在开放与对外合作中双赢
3 运行和管理开放性实验室待解决的问题
    3.1 开放性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
    3.2 将管理信息系统引入实验室日常管理
    3.3 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要点
4 结束语

(5)地方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一)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目标的需要。
    (二) 能使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真正实现对接地方经济建设,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三) 能开拓一条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学生就业的需要。
二、实践育人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 实践育人培养模型的构建及内涵
    (二) 实践育人培养模型的特点
三、以学习过程为导向的实践育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 凝炼办学之路, 构建“树状+地方特色”的递进式课程教学体系
    (二) 以实践过程为导向, 构建“四四六”校企双向互动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三) 纳入学习过程管理, 构建“十当九管八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四) 突破地方本科院校实践师资“短板”, 走特色人才强校之路

(6)石河子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和过程
    五、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六、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及其理论建构
    一、 培养创新人才与高校创新教育
    二、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因素分析
    三、 知名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
    四、 21 世纪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理论与原则
第三章 石河子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
    一、 石河子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历史概括
    二、 石河子大学培养“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及其特征
    三、石河子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的经验与问题
第四章 提升石河子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水平的对策反思
    一、 提升石河子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水平的原则
    二、 提升石河子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水平的整体设计
    三、 提升石河子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水平的保障措施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局限与不足
    三、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石河子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调查
    附录二 关于石河子大学本科课外科技活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关于“屯垦戍边班”人才培养模式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 “屯垦戍边班”某同学的社会实践报告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成果
导师评阅表

(7)初等学校社会科课程革新 ——杰罗姆·布鲁纳主持《人类研究课程》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人类研究课程》出台的背景
    一、宏观背景:战后美国课程改革中的新社会科运动
        (一) 战后美国课程改革基本取向:认知发展
        (二) 认知发展取向社会科课程革新:新社会科运动
    二、微观背景:布鲁纳与《人类研究课程》
        (一) 布鲁纳教育思想的发展: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文化》
        (二) 布鲁纳参与的基础教育改革与《人类研究课程》
第二章 美国《人类研究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基本理念:全貌地认识人性
    二、课程基本目标:促进认知发展
    三、课程内容:生物模块与人文模块的整合
        (一) 生物模块
        (二) 人文模块
第三章 美国《人类研究课程》课程资源开发特色:基于田野工作的人类学电影
    一、《人类研究课程》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二、《人类研究课程》课程资源的种类
        (一) 电影
        (二) 小册子
        (三) 其他材料和教师指导手册
    三、《人类研究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
        (一) 电影拍摄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二) 电影拍摄的过程
        (三) 电影编辑过程
    四、人类学电影作为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 促进学生对异文化的接受和理解
        (二) 帮助学生视觉的再现表象,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第四章 美国《人类研究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基本模式:基于跨文化材料的发现法教学
        (一) 发现法教学
        (二) 跨文化材料比较的必要性
        (三) 跨文化材料的发现法教学案例
    二、主要方法:基于人类学电影材料的叙事教学法
        (一) 叙事教学法
        (二) 叙事教学法教学案例
    三、四种技术:对比-模拟-推理-参与
        (一) “对比”的使用
        (二) 模拟和学会使用“在材料基础上的猜测”、“假设的提出”和“推测的程序”
        (三) 参与
        (四) 思维自觉意识的模拟
第五章 美国《人类研究课程》实际效果评价:学生发展视角
    一、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二、学生的学业成就
    三、学生的态度变化
        (一) 对问题解决的态度
        (二) 对不同族群的人与风俗的态度
        (三) 对不同内容主题的态度
        (四) 对所学社会科课程的态度
        (五) 对社会学科的总体态度
第六章 美国《人类研究课程》的结局
    一、对《人类研究课程》的争议
    二、《人类研究课程》终止的原因
        (一) 课程本身的问题
        (二) 美国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三) 公众对“科学”的好感度在下降
        (四) 下滑的学生入学率和学生动乱
        (五) 政治因素
第七章 美国《人类研究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我国社会科课程设计的启示
        (一) 促进社会科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 加强社会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 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四) 转变师生角色,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
    二、人类学知识对社会科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
        (一) 注重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田野调查
        (二) 影视人类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运用
    三、对革新课程实施的建议:少数民族文化进入课程视角的启示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8)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 ——基于HPS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科学本质显性时代的到来
        1.1.2 我国学生的科学技术观之比较与反思
        1.1.3 HPS价值在国际科学本质教学研究中的彰显
    1.2 研究的问题、意义与创新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的意义
        1.2.3 研究的创新
    1.3 研究设计与论文架构
    1.4 概念界定与假设
第2章 HPS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路径与反思
    2.1 科学本质内涵的界定与研究
    2.2 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策略之研究
    2.3 以HPS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之研究
        2.3.1 从科学史走向HPS
        2.3.2 融入科学史对科学本质理解的价值体现
        2.3.3 融入科学史于科学教学以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过程
        2.3.4 融入科学史以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方法或模式
        2.3.5 其人与其思想——HPS融入科学教学的代表人物
        2.3.6 HPS研究组织的形成及运行
    2.4 科学本质理解之评价研究
    2.5 我国(大陆)科学本质研究
        2.5.1 我国(大陆)科学本质研究现状
        2.5.2 启示与借鉴
第3章 理解科学本质的多维视角
    3.1 科学史与科学本质理解
        3.1.1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科学本质探析
        3.1.2 光的本性之争及科学本质寓意
        3.1.3 科学的主观性
        3.1.4 科学定律与科学理论的区别
    3.2 科学哲学与科学本质理解
        3.2.1 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
        3.2.2 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科学合理性、科学发现模式)及科学本质教学寓意
    3.3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本质
        3.3.1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史、科学哲学的关系
        3.3.2 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认识科学的社会本质
    3.4 科学本质的多维理解——兼谈HPS、STS与SSI的关系
        3.4.1 HPS与科学本质理解
        3.4.2 科学本质的多维理解——HPS、STS教育与SSI的关系认识
第4章 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 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1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2061计划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2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3 澳大利CSFII与维多利亚科学核心学习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4 台湾九年一贯"自然与生活科技"课程纲要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5 香港科学教育领域中的科学本质与HPS分析
        4.1.6 大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分析
    4.2 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2.1 从第三届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看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2.2 国外学者们对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科学史的分析
        4.2.3 我国(大陆)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HPS分析
第5章 科学本质教学内容
    5.1 科学本质教学目标的表述
        5.1.1 科学本质与科学史的不同需求
        5.1.2 当前科学本质教学目标预设中存在的问题
        5.1.3 科学本质教学目标表述——案例剖析
    5.2 科学本质教学中的HPS架构
        5.2.1 不同科学本质要义的HPS架构
        5.2.2 基于主题内容的HPS架构——以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为例
第6章 科学本质教学过程
    6.1 科学本质教学模式
        6.1.1 "历史-探究"教学模式
        6.1.2 基于科学史实验发展的教学模式
    6.2 基于HPS的科学教学方法
        6.2.1 历史个案研究
        6.2.2 历史-探究方法
        6.2.3 以类比方法进行科学本质教学
        6.2.4 科学写作
第7章 科学本质教学知识及其发展
    7.1 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PCK for NOS)
        7.1.1 学科教学知识
        7.1.2 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
    7.2 科学教师的NOS及其提升之实证研究
        7.2.1 研究过程与方法
        7.2.2 数据与资料分析
        7.2.3 探讨与结论
第8章 结论与反思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学生需要发展的科学本质的内涵与科学本质理解
        8.1.2 以HPS视角开展科学本质教学的可能性
        8.1.3 以HPS融入开展科学本质教学
        8.1.4 实现有效科学本质教学的必然因素——科学本质教学知识及教师的NOS理解与发展
    8.2 反思与展望
附录
    附录1:ROSE项目中关于学生科学技术观的调查(中英文调查问卷)
    附录2:2061计划中的科学本质相关图(科学探索中的证据与推理,科学调查)
    附录3: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前后测问卷
    附录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课题及教学、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华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
        1.2.2 国外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概述
    2.1 概念
    2.2 特点
    2.3 构成要素
    2.4 运行模式
    2.5 影响因素
    2.6 问题的分类
    2.7 问题的根源
第三章 华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原因
    3.1 现状
        3.1.1 组织结构
        3.1.2 运作机制
        3.1.3 保障机制
        3.1.4 建设与管理状况
    3.2 主要问题
        3.2.1 实验室在满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需求方面之间存在着矛盾
        3.2.2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水平还不高,还不能满足教学科研需求
        3.2.3 实验室在仪器设备使用率普遍较低,共享不充分
        3.2.4 实验室日常维护投入不足,运行不畅
        3.2.5 实验室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高
        3.2.6 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还不是很到位
    3.3 原因分析
        3.3.1 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3.3.2 建设和管理的体制还有不够健全
        3.3.3 建设和管理的资源不足且亟待整合
        3.3.4 建设和管理的监控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
第四章 国内外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借鉴和启示
    4.1 国内借鉴和启示
        4.1.1 实验室统筹规划和建设
        4.1.2 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1.3 实验队伍建设
        4.1.4 实验教学改革
        4.1.5 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自主研发
        4.1.6 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
    4.2 国外借鉴和启示
        4.2.1 重视实验教学
        4.2.2 重视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
        4.2.3 重视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
        4.2.4 重视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
第五章 华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对策
    5.1 营造与时俱进的文化氛围
        5.1.1 建立以人为本的建设和管理理念
        5.1.2 塑造实验室共同建设和管理的文化
        5.1.3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评价理念
    5.2 完善管理组织结构
        5.2.1 成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
        5.2.2 强化归口管理机构职能
        5.2.3 加强实验中心职能
    5.3 加强统筹规划和建设
        5.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5.3.2 科学规划,统筹建设
    5.4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5.4.1 实验队伍运行机制
        5.4.2 经费保障运行机制
        5.4.3 质量监控机制
    5.5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5.1 设置实验教学关键岗位,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改革
        5.5.2 构建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5.5.3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5.5.4 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5.6 加强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
        5.6.1 树立危机管理的理念
        5.6.2 制度化管理和系统化组织
        5.6.3 高层领导的重视和统筹领导
        5.6.4 良好的信息系统和咨询机构支持
结论
    总体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相关综述
        一、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原则和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难点、困难与不足
    第三节 中心概念释义
        一、教师继续教育
        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三、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章 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程体系要素的哲学观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
        三、课程实施
        四、课程评价
        五、课程体系要素哲学观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启示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理论
        一、教师专业化含义
        二、教师专业化的阶段性特征
        三、教师专业化理论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启示
    第三节 教师学习理论
        一、成人学习的特点
        二、教师学习的特点
        三、教师学习理论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启示
第三章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第一节 美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一、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
        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
        三、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实施
        四、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价
    第二节 英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一、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
        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
        三、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实施
        四、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价
    第三节 日本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一、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
        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
        三、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实施
        四、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价
    第四节 韩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一、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
        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
        三、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实施
        四、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价
    第五节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启示
        一、课程目标较为明确
        二、课程结构较为合理
        三、课程实施较为有效
        四、课程评价较为灵活
第四章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历史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及其课程历史沿革
        一、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历史沿革
        二、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三、调查基本结论
第五章 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第一节 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新思考
        一、课程目标的新设定
        二、课程结构的新调整
    第二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新构想
        一、课程实施的新设计
        二、课程评价的新构想
    第三节 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总构想
        一、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三、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
        四、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于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效益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AMAS有效教学模型的在线教学实践——以“微生物生理学”课程为例[J]. 潘皎,韩烨青,李霞.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1(01)
  • [2]多学科实验教学公共平台建设模式研究[J]. 杨春洪,陈心浩. 实验室科学, 2019(04)
  • [3]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刘盾. 厦门大学, 2018(07)
  • [4]开放物理教学实验室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思考[J]. 叶晓靖.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06)
  • [5]地方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刘隆华,钟华. 云梦学刊, 2014(01)
  • [6]石河子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D]. 廖勤.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7]初等学校社会科课程革新 ——杰罗姆·布鲁纳主持《人类研究课程》的个案研究[D]. 徐珊珊. 中央民族大学, 2012(05)
  • [8]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 ——基于HPS的视角[D]. 黄晓.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9]华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D]. 许业河.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10]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 杨荣昌.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大学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人才培养机制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上一篇: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三种不同判断方法的比较
下一篇:SX430 X光片机故障分析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