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廖嵩,管洪信,李婷,曹贵霞,王建国,夏固成[1](2021)在《宁夏首次发现红皮臭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危害》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在宁夏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挂马沟国有林场发现2种危害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的小蠹虫.经鉴定,分别为红皮臭梢小蠹Cryphalus piceus Eggers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室内解剖被害新梢,观察并补充描述其形态.调查林木被害率和新梢被害率,查清小蠹虫的危害状况,以便提出具体的防治对策.
杨杰,高有钱,司绍忠,杨新龙[2](2021)在《宁夏六盘山林区华北落叶松常见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宁夏六盘山林区危害华北落叶松的主要害虫有落叶松红腹叶峰、西北槌缘叶峰、松线小卷蛾、落叶松鞘蛾等,本文主要阐述六盘山林区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等。
马国红[3](2020)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退耕还林”是我国为积极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而于本世纪初推行的一套生态治理制度。本文作者曾实地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退耕还林工作。作为西部干旱地区,固原市的生态治理工作有着典型的标本意义,其具有积极的体系化治沙探索经验,但亦有诸多尚不完善之处。具体到法律层面,该市的法律规制与退耕还林实践有着明显的脱节现象。而这种制定法与社会实践的不协调并非仅在固原一地存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治理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似问题。对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实践与法律规制不协调的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找寻到更为有效的法律管理方式。本文以作者在固原市实地调查取得的真实数据为依托,以思索法律规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进路,通过比照分析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制度设计与实践,在理论上分析讨论生态治理中法律规制与治理实践的互动作用;再结合固原市生态治理实践中的本地特色及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具体对象加以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立法现状,肯定其本地化的立法特色,并评析其立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从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和配套制度两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分析讨论,学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验教训以为借鉴,以期得出有助于固原市退耕还林工作中完善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及当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理化建议,并最终提出对退耕还林制度的立法建议。希望能对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郭亚楠[4](2019)在《山东省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及天敌多样性调查》文中提出聊城市林地多为人工纯林,林分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差,天敌种类少、数量少,加之近年来高温少雨,林木树势衰弱,林业有害生物基数偏高,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风险增大,为了查清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危害、寄主植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采用人工踏查法,对聊城市辖区内的片林、苗圃等地进行调查,得到了聊城市比较完整的病虫害杂草名录。调查到林业有害昆虫中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共6目73科290种。天敌昆虫膜翅目、鞘翅目、脉翅目、半翅目、螳螂目、蜻蜓目6目9科18种。根据害虫危害的部位,分出食叶害虫225种,顶芽枝梢害虫75种,蛀干害虫74种,花果种实害虫37种,地下害虫31种,其中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占害虫种类总数的68%。害虫与天敌比例大约为16:1。对林业有害昆虫的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79月昆虫类群最丰富,也是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害虫活跃的高峰期。调查并鉴定出的病害120种,其中真菌引起的病害101种,细菌引起的病害10种,病毒引起病害3种,植原体引起的病害4种,生理性病害2种;按危害部位分类,分出叶部病害80种,枝干病害48种,根部病害5种,种实病害19种,其中叶部病害和枝干病害种类最多,占种类总数的85%。还调查到倍足纲1种,蛛形纲螨类5种,软体动物1种,有害植物17种。调查发现山东省新纪录1种。我们对危险性害虫美国白蛾及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为指导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奠定基础。
林魏巍[5](2018)在《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部,以戈壁荒漠区为主,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天然植被主要有胡杨、梭梭等,生态环境恶劣。为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绿化造林。随着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林木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为摸清该市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于2017年3月—9月期间对该市林木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主要虫害药剂试验。本研究在林木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森防站历史数据,对该市主要病虫的发生趋势、年际动态、危险性评估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市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以及针对该市林业管理现状的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对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为害症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面积等进行调查,发现林木害虫共计226种,天敌昆虫50种。其中食叶害虫151种,顶芽及枝梢害虫21种,蛀干害虫28种,地下害虫19种,种实害虫4种,以及3种蜱螨目节肢动物;林木病害56种,其中种子及苗木病害3种,叶部病害34种,果实病害1种,枝干病害13种,根部病害4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2.小板网蝽、杨圆蚧、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榆树煤污病等均有发生,属克拉玛依市广布种,危害严重;春尺蠖、杨圆蚧、杨树腐烂病等病虫害属克拉玛依市危险性病虫害,需加强防治力度;3.在不同的林分类型中,整体上在用材林中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最多,危害最重,;其次为防护林,以食叶及刺吸类害虫危害最重;绿化林带最轻。蛀干类害虫在用材林发生最重。在同种林分类型中,各主要病虫害在混交林中比在纯林中危害程度轻。4.使用杀玲脲、苦参碱和阿维菌素混合液、高效氯氰菊酯3种药剂分别对春尺蠖不同龄期幼虫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依次可达96%、92%和99%;用高效氯氰菊酯对沙枣木虱和杨梦尼夜蛾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均可达90%;吡虫啉不适用于沙枣木虱的防治,防治退减率较低,并出现防治后虫口密度增大的现象;杀扑磷对草履蚧防治效果较好,杨树纯林绿化带内,防治退减率可达83%以上。5.针对克拉玛依市不同林分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建议,并针对该市病虫害发生情况,编写了《克拉玛依市主要病虫害防治历》。
白玲[6](2016)在《宁夏甲虫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地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对河北大学博物馆和宁夏农林科学院昆虫标本室等单位收藏的宁夏甲虫定名标本的翔实考察,结合作者及导师长期对宁夏甲虫考察和物种鉴定,并在充分总结专家工作基础上得以完成。物种编目采用Borchard et al.(2011)的鞘翅目分类体系;与世界动物地理的关系采用Holt et al.(2013)意见,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参考张荣组(2011)意见;研究区域自然状况参考张红(2013)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册》数据。论文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包括宁夏自然概况、甲虫研究简史、研究材料与方法、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3大自然景观甲虫多样性比较、甲虫资源保护与利用6个方面;各论包括物种系统分类名录、文献引证信息、同异名目录、检视标本信息、寄主或捕食对象和地理分布,其中部分内容未呈现在论文中。研究取得如下初步成果:一、物种多样性1.种类构成研究总结宁夏甲虫2亚目13总科48科460属1019种(亚种),科学新发现2种,即圆点双刺甲Bioramix(Cardiobioramix)globipunctata Bai&Ren,2016和六盘山双刺甲Bioramix(Cardiobioramix)liupanshana Bai&Ren,2016,详细记载了各种的检视标本信息,文献引证、同异名,进一步总结了各种的分布地,并提供各种成虫形态图780张。2.属级以上分类阶元的组成格局在宁夏已知的甲虫种类中,多食亚目Polyphaga占13总科46科(95.83%)415属(90.22%)885种(86.85%);肉食亚目Adephaga占2科(4.17%)45属(9.78%)134种(13.15%)。10个重要科的种数之和超过甲虫总种数的81%,依次为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44属(9.57%)157种(15.41%)、叶甲科Chrysomelidae 65属(14.13%)133种(13.05%)、步甲科Carabidae 38属(8.26%)122种(11.97%)、金龟科Scarabaeidae 42属(9.13%)107种(10.50%)、天牛科Cerambycidae 55属(11.96%)86种(8.44%)、象甲科Curculionidae 41属(8.91%)70种(6.87%)、瓢虫科Coccinelidae 28属(6.09%)57种(5.59%)、隐翅虫科Staphyinidae 20属(4.34%)50种(4.91%)、葬甲科Silphidae7属(1.52%)25种(2.45%)、芫菁科Meloidae 5属(1.09%)23种(2.26%)。460个属中,单种属256个(55.65%);寡种属144个(31.30%);多种属60个(13.05%)。1.宁夏甲虫的属级(含共有分布属)构成以古北界成分为主,占460属(100.00%)、古北界+中日界共有成分175属(38.04%)、古北界+东洋界+中日界共有成分122属(26.52%)、古北界+东洋界+中日界+撒阿界共有成分39属(8.48%),世界广布2属(0.43%),其他各界共有成分仅占26.47%。2.宁夏甲虫属的分布数量(含共有分布属)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联系由近到远依次是:蒙新区411属(89.35%)、华北区361属(78.48%)、东北区290属(63.04%)、华中区286属(62.04%)、青藏区195属(42.39%)、西南区171属(37.17%)、华南区162属(35.22%)。表明宁夏甲虫区系与蒙新区关系最为密切,也与华北区、东北区和华中区有一定联系。三、宁夏甲虫的区域分布特点以属为单位分析了宁夏甲虫属级(含共有分布属)区域分布特点:荒漠半荒漠区280属(60.87%);六盘山区270属(58.70%);黄土高原区121属(26.30%);地方特有属26个(5.65%)。表明宁夏甲虫凸显蒙新区性质,也与华北区联系紧密,地方特有物种稀少。四、宁夏3大自然景观甲虫的物种多样性比较对宁夏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3个重要自然景观已知甲虫的种类的数量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分别有甲虫30科211属355种(亚种)、35科243属482种(亚种)、30科182属287种(亚种);3区均无特有属存在,特有种所占比例非常小,分别占总种数的0.28%、1.87%、0.70%。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甲虫的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依次为:F指数29.4920、32.9064和28.9752,G指数5.0281、5.1998和4.9669,G-F指数0.8296、0.8420和0.8286。贺兰山和罗山甲虫为中等不相似水平,六盘山分别与罗山、贺兰山甲虫为极不相似水平。五、宁夏甲虫资源保护利用将宁夏甲虫资源大致划分为清洁类(约10%)、授粉类(约20%)、食(饲)类(约15%)、药用类(约10%)、天敌类(约30%)、观赏类(约100%)、仓储类(约5%)和农林类(约20%),并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建议。二、宁夏甲虫区系特点及与世界和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王兆民[7](2015)在《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做好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区森林病虫害虫情动态,特制订中河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确定了普查对象和内容,并归纳出具体调查方法,包括林木病害调查,林木害虫调查,林业有害植物调查,林业鼠(兔)害调查,辅助调查,诱虫灯调查,引诱剂调查,生产和经营场所调查,木材有害植物调查,种实、果品、花卉有害植物调查,苗圃(花圃)有害植物调查等,为广大普查工作者提高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徐振贤[8](2013)在《固原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与对策》文中提出对宁夏固原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了今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对策,力求对保护固原市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唐桦,王建义,徐庆林,杨真,宝山,曾健,赵游丽[9](2012)在《宁夏蚧虫区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按宁夏最新行政区划和宁夏地理区域对蚧虫进行区系分析,结果分别划分为7个行政区系、4个地理区系.并阐明不同区系蚧虫的分布特征、寄生特性与为害规律.按不同寄主植物对宁夏蚧虫进行类别划分,结果划分为具有地区特点的5个类别.
陶文科[10](2007)在《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营林优化配置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固原市原州区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区,是国家确定的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之一。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有力的加速了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建设规模的扩大,在局部暴露出造林成活率不高,保存率低,林草生长缓慢,有害生物发生频繁等问题,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掌握各种森林有害生物爆发、流行、成灾、过程、规律及其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生态学基本原理出发,探索人工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与系统抵御生物性灾害的能力与作用机制,综合应用现有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及森林生态中的理论方法与造林、营林适用技术措施组装配套,探索森林病虫鼠害生态控制的具体方法与模式,优化植被配置模式,组装集成现已成熟的建造技术和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对巩固和提高当前和今后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是十分迫切的。2001年,国家林业局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确定为“西北地区森林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科技试验点”。原州区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以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为目的,引进和吸收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抗旱、节水技术,总结推广当地林业生产实践中的实用技术和经验,已基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的抗旱造林、营林技术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作者直接参与了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杨树天牛综合防治技术、松叶蜂综合防治技术、经济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集流整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植被配置及抗旱造林技术等6项有害生物防治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研究工作,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及示范推广情况的调查,对该地区林区有害生物的分布规律、危害程度、防治手段及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应用克鼠星及多效抗旱驱鼠剂对鼠害的控制技术、“以菌治虫”落叶松防治技术、营造混交林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技术、无公害枸杞防治技术以及集流整地技术对防治病虫害的影响等结论,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其主要成果体现在首次筛选白僵菌、拟青霉菌和自繁白僵菌防治落叶松叶蜂幼虫、茧,林间试验防治效果分别为56%、74%、70.6%。引进应用白僵菌防治面积333.3多hm2,防治效果35.2% ,为利用生物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在宁南山区首次应用“以菌治虫”有害生物防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生产、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实地解析调查,林区内落叶松叶蜂虫茧有寄生蜂、寄生蝇、白僵菌以及病毒病,分别寄生为5%8%、6%8%、10%20%、3%5% ,科技工作者通过采集、分离、培养、繁殖,首次应用本地白僵菌防治落叶松叶蜂幼虫、茧,防治效果70.6%,为原州区自己培育繁殖利用微生物防虫奠定了基础。利用瓢虫防治枸杞蚜虫、瘿蚊等害虫,提高枸杞果实品质、档次,为今后以虫防虫打下了良好基础。割草、筑台、招鹰灭鼠兔,饲养释放狐狸灭鼠兔,为保护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和断了的生物链再链起来奠定了基础。首次研究分析了生态环境对病虫鼠兔的影响,为今后林业病虫鼠兔综合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理清了甘肃鼢鼠生物学习性及繁殖规律,首次研究提出了甘肃鼢鼠种群有公共浴场、草场和灾年大集中、小分散,半年小集中、大分散的习性。为综合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生产、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形态鉴定 |
| 2.1.1 红皮臭梢小蠹的形态特征 |
| 2.1.2 横坑切梢小蠹的形态特征 |
| 2.2 分子鉴定 |
| 2.3 危害状况 |
| 3 讨论 |
| 1 主要虫害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点 |
| 1.1 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itiphora erichsonii |
| 1.1.1 生物学特性 |
| 1.1.2 分布 |
| 1.1.3 危害特点 |
| 1.2 西北槌缘叶蜂Pristiphora xibei |
| 1.2.1 生物学特性 |
| 1.2.2 分布 |
| 1.2.3 危害特点 |
| 1.3 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 |
| 1.3.1 生物学特性 |
| 1.3.2 分布 |
| 1.3.3 危害特点 |
| 1.4 松线小卷蛾Zeiraphera lariciana |
| 1.4.1 生物学特性 |
| 1.4.2 分布 |
| 1.4.3 危害特点 |
| 2 华北落叶松害虫防治措施 |
| 2.1 营林措施 |
| 2.2 生物防治 |
| 2.2.1 释放六盘山翠金小蜂 |
| 2.2.2 喷洒真菌杀虫剂 |
| 2.2.3 无公害防治 |
| 2.3 物理防治 |
| 2.3.1 人工捕杀 |
| 2.3.2 诱杀 |
| 2.4 化学防治 |
| 2.4.1 成虫防治 |
| 2.4.2 幼虫防治 |
| 3 结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退耕还林实施现状及其法律规范概述 |
| 第一节 退耕还林历史演变及其发展现状 |
| 一、退耕还林政策演变 |
| 二、我国退耕还林发展现状概述 |
| 第二节 域外退耕还林相关法律制度 |
| 一、各国退耕还林立法体系 |
| 二、域外退耕还林的相关制度 |
| 第三节 我国全国性退耕还林的法律规范 |
| 一、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 |
| 二、退耕还林的技术规定 |
| 三、退耕还林的管理规定 |
| 第四节 我国地方性的退耕还林规范及其评价 |
| 一、退耕还林的管理规范 |
| 二、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及其他规范 |
| 第二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 第一节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 |
| 一、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
| 二、对退耕还林的认知程度和参与自主权 |
| 三、参与退耕土地的质量与面积变化 |
| 第二节 退耕还林的管理情况 |
| 一、退耕还林的作业技术与成活率 |
| 二、退耕还林的管护与林权问题 |
| 三、退耕还林的补助情况 |
| 第三节 退耕前后效益变化及农户的期望 |
| 一、退耕前后效益情况 |
| 二、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评价及期待 |
| 第四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践存在的问题 |
| 第三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评析 |
| 第一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管理规范的优势 |
| 一、较为科学的补植补造与检查验收规范 |
| 二、管护等管理规范比较健全 |
| 三、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管理规范具针对性 |
| 第二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存在不足 |
| 一、退耕还林法律规范不健全 |
| 二、退耕还林管理规范不完善 |
| 第三节 退耕还林相关配套制度存在的问题 |
| 一、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健全 |
| 二、管护制度不完善 |
| 三、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
| 第四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
| 第一节 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的完善 |
| 一、出台《固原市退耕还林保护条例》 |
| 二、补充管理规范的具体内容 |
| 第二节 退耕还林重点配套制度的完善 |
| 一、健全和落实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制度 |
| 二、完善退耕还林管护制度 |
| 三、公众参与制度的改进 |
| 第三节 借鉴域外及我国地方性法律制度的先进经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录一 关于固原市退耕还林情况调查问卷 |
| 附录二 访谈提纲:对农户和村委干部的访谈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聊城市概况 |
| 1.1.1 聊城市地理环境简介 |
| 1.1.2 聊城市林木资源概况 |
| 1.1.3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概况 |
| 1.2 聊城市林业主要病虫害历年情况 |
| 1.3 国内外林木有害生物研究进展 |
| 1.3.1 国外林业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
| 1.3.2 国内林业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
| 1.3.3 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研究中的应用 |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调查工具和试剂 |
| 2.2 调查范围 |
| 2.3 调查对象和内容 |
| 2.3.1 调查对象 |
| 2.3.2 调查内容 |
| 2.4 调查方法 |
| 2.4.1 踏查 |
| 2.4.2 标准地及样方设置 |
| 2.4.3 标本采集 |
| 2.4.4 采集记录 |
| 2.4.5 标本鉴定 |
| 2.5 标本、影像及数据整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聊城市11 县(市、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总体情况 |
| 3.2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
| 3.2.1 倍足纲 |
| 3.2.2 蛛型纲 |
| 3.2.3 腹足纲 |
| 3.2.4 昆虫纲 |
| 3.2.5 病害 |
| 3.2.6 有害植物 |
| 3.2.7 天敌昆虫 |
| 3.3 聊城市新发现的山东省新纪录种 |
| 3.4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特点分析 |
| 3.5 聊城市林业检疫性和危险性有害生物情况 |
| 3.5.1 美国白蛾在聊城市发生防治情况 |
| 3.5.2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聊城市发生防治情况 |
| 3.6 聊城市林业有害昆虫群落结构 |
| 4 讨论 |
| 4.1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
| 4.2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建议 |
| 4.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 1.2 新疆常见林木病虫害 |
| 1.2.1 新疆常见林木害虫 |
| 1.2.2 新疆常见林木病害 |
| 1.3 新疆林木病虫害防治现状 |
| 1.3.1 食叶害虫防治现状 |
| 1.3.2 刺吸类害虫防治现状 |
| 1.3.3 蛀干害虫防治现状 |
| 1.3.4 叶部病害防治现状 |
| 1.3.5 枝干病害防治现状 |
| 1.3.6 存在的问题 |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气候条件 |
| 2.1.3 植被情况 |
| 2.1.4 土壤情况 |
| 2.1.5 林木病虫害调查区域 |
| 2.1.6 药剂防治试验地概况 |
| 2.2 研究内容 |
| 2.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 3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方法 |
| 3.1 病虫害调查方案 |
| 3.1.1 调查范围 |
| 3.1.2 调查对象 |
| 3.1.3 调查时间 |
| 3.1.4 调查内容 |
| 3.1.5 调查方法 |
| 3.2 药剂防治对象及试验地点 |
| 3.2.1 药剂选取 |
| 3.2.2 供试药剂 |
| 3.2.3 试验方法 |
| 4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 4.1 林木病虫害调查结果 |
| 4.1.1 病虫害种类 |
| 4.1.2 主要病虫害分布情况 |
| 4.1.3 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危险性评估 |
| 4.1.4 不同林分类型林木病虫害危害程度分析 |
| 4.2 农业开发区主要病虫害防治结果 |
| 4.2.1 施药防治效果分析 |
| 5 防治原则及建议 |
| 5.1 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
| 5.1.1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
| 5.1.2 果园病虫害防治原则 |
| 5.1.3 苗圃病虫害防治原则 |
| 5.1.4 绿化林带病虫害防治原则 |
| 5.1.5 用材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
| 5.2 防治建议 |
| 5.3 综合防治体系建立 |
| 6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2 讨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校外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Abstract 总论 |
| 1. 宁夏自然概况 |
| 1.1 宁夏自然条件 |
| 1.2 宁夏生物资源状况 |
| 2. 宁夏甲虫研究简史及课题的提出 |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 2.3 研究课题的提出 |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 3.1 研究材料 |
| 3.1.1 标本来源 |
| 3.1.2 文献来源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分类记述 |
| 3.2.2 物种地理分布分析 |
| 3.2.3 3 大自然景观甲虫组成分析 |
| 3.2.4 图像采集 |
| 4. 宁夏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格局 |
| 4.1 物种多样性 |
| 4.1.1 属级以上阶元组成特点 |
| 4.1.2 属级组成特点 |
| 4.2 区系组成特点 |
| 4.2.1 宁夏甲虫与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
| 4.2.2 宁夏甲虫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
| 4.2.3 宁夏甲虫的区域分布特点 |
| 5. 宁夏主要自然景观甲虫物种多样性比较 |
| 5.1 3 大自然景观甲虫主要类群及数量 |
| 5.2 3 大自然景观的甲虫G-F指数 |
| 5.3 3 大自然景观的甲虫相似性系数 |
| 6. 宁夏甲虫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
| 6.1 宁夏甲虫资源 |
| 6.1.1 清洁类 |
| 6.1.2 授粉类 |
| 6.1.3 食(饲)类 |
| 6.1.4 药用类 |
| 6.1.5 天敌类 |
| 6.1.6 观赏类 |
| 6.1.7 仓储类 |
| 6.1.8 农林类 |
| 6.2 宁夏甲虫资源保护与利用 |
| 6.2.1 保护与利用现状 |
| 6.2.2 保护与利用建议 各论 |
| 鞘翅目Coleoptera |
| 肉食亚目Adephaga |
| (1) 步甲科Carabidae Latreille, 1802 |
| (2) 龙虱科Dytiscidae Leach, 1815 |
| 多食亚目Polyphaga |
| 牙甲总科Hydrophiloidea Latreille, 1802 |
| (3) 牙甲科Hydrophilidae Latreille, 1802 |
| (4) 长阎甲科Synteliidae Lewis, 1882 |
| (5) 阎甲科Histeridae Gyllenhal, 1808 |
| 隐翅虫总科Staphylinoidea Latreille, 1802 |
| (6) 球蕈甲科Leiodidae Fleming, 1821 |
| (7) 觅葬甲科Agyrtidae Thomson, 1859 |
| (8) 葬甲科Silphidae Latreille, 1806 |
| (9) 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 Latreille, 1802 |
| 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 Latreille, 1802 |
| (10) 粪金龟科Geotrupidae Latreille, 1802 |
| (11) 皮金龟科Trogidae Mac Leay, 1819 |
| (12) 锹甲科Lucanidae Latreille, 1804 |
| (13) 红金龟科Ochodaeidae Mulsant & Rey, 1871 |
| (14) 金龟科Scarabaeidae Latreille, 1802 |
| 花甲总科Dascilloidea Guérin-Méneville, 1843 (1834) |
| (15) 花甲科Dascillidae Guérin-Méneville, 1843 (1834) |
| 吉丁总科Buprestoidea Leach, 1815 |
| (16) 吉丁科Buprestidae Leach, 1815 |
| 丸甲总科Byrrhoidea Latreille, 1804 |
| (17) 泥甲科Dryopidae Billberg, 1820 (1817) |
| 叩甲总科Elateroidea Leach, 1815 |
| (18) 叩甲科Elateridae Leach, 1815 |
| (19) 红萤科Lycidae Laporte, 1836 |
| (20) 花萤科Cantharidae Imhoff, 1856 (1815) |
| 长蠹总科Bostrichoidea Latreille, 1802 |
| (21) 皮蠹科Dermestidae Latreille, 1804 |
| (22) 长蠹科Bostrichidae Latreille, 1802 |
| (23) 蛛甲科Ptinidae Latreille, 1802 |
| 郭公甲总科Cleroidea Latreille, 1802 |
| (24) 谷盗科Trogossitidae Latreille, 1802 |
| (25) 郭公虫科Cleridae Latreille, 1802 |
| (26) 拟花萤科Melyridae Leach, 1815 |
| 扁甲总科Cucujoidea Latreille, 1802 |
| (27) 球棒甲科Monotomidae Laporte, 1840 |
| (28) 隐食甲科Cryptophaginae Kirby, 1826 |
| (29) 锯谷盗科Silvanidae Kirby, 1837 |
| (30) 扁甲科Cucujidae Latreille, 1802 |
| (31) 露尾甲科Nitidulidae Latreille, 1802 |
| (32) 瓢虫科Coccinellidae Latreille, 1807 |
| (33) 薪甲科Latridiidae Erichson, 1842 |
| 拟步甲总科Tenebrionoidea Latreille, 1802 |
| (34) 小蕈甲科Mycetophagidae Leach, 1815 |
| (35) 花蚤科Mordellidae Latreille, 1802 |
| (36) 幽甲科Zopheridae Solier, 1834 |
| (37)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Latreille, 1802 |
| (38) 拟天牛科Oedemeridae Latreille, 1810 |
| (39) 芫菁科Meloidae Gyllenhal, 1810 |
| (40) 蚁形甲科Anthicidae Latreille, 1819 |
| 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 Latreille, 1802 |
| (41) 暗天牛科Vesperidae |
| (42) 天牛科Cerambycidae Latreille, 1802 |
| (43) 距甲科Megalopodidae Latreille, 1802 |
| (44) 叶甲科Chrysomelidae Latreille, 1802 |
| 象甲总科Curculionoidea Latreille, 1802 |
| (45) 卷叶象科Attelabidae Billberg, 1820 |
| (46) 椰象甲科Dryophthoridae Sch?nherr, 1825 |
| (47) 三锥象科Brentidae Billberg, 1820 |
| (48) 象甲科Curculionidae Latreille, 180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活动 |
| 1普查对象与内容 |
| 1.1普查对象 |
| 1.2普查内容 |
| 2调查方法 |
| 2.1林木病害调查 |
| 2.2林木害虫调查 |
| 2.3林业有害植物调查 |
| 2.4林业鼠(兔)害调查 |
| 2.5辅助调查 |
| 2.6诱虫灯调查 |
| 2.7引诱剂调查 |
| 2.8生产与经营场所调查 |
| 2.9木材有害植物调查 |
| 2.10种实、果品、花卉有害植物调查 |
| 2.11苗圃(花圃)有害植物调查 |
|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基本情况 |
| 1.1 加强主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
| 1.2 加强产地、调运检疫、复检及测报工作 |
|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及防控存在问题 |
| 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 |
| 2.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
|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对策 |
| 3.1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
| 3.2 大力宣传森防工作, 倡导森林健康理念 |
| 3.3 强化森防工作措施 |
| 3.4 将预防工作放在首位, 不断完善测报体系 |
| 3.5 切实加强检疫工作力度 |
| 3.6 实施多种防治技术措施进行无公害防治 |
| 3.7 多措并举, 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
| 1 分析方法 |
| 1.1 按宁夏行政区进行蚧虫区系划分 |
| 1.2 按地理区域进行蚧类区系划分 |
| 1.3 按不同寄主植物进行蚧虫类别划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宁夏蚧虫不同行政区系分区结果及其分布特征与寄生特性 |
| 2.1.1 宁夏蚧虫分布特征 |
| 2.1.2 宁夏蚧虫寄生特性及其治理方法 |
| 2.2 宁夏蚧虫地理区域分区结果及其特征分析 |
| 2.2.1 贺兰山区系 |
| 2.2.2 引黄灌溉区系 |
| 2.2.3 盐同香山荒漠区系 |
| 2.2.4 固原黄土高原区系 |
| 2.3 宁夏蚧虫类别划分结果及其特征分析 |
| 2.3.1 绿化林木蚧虫 |
| 2.3.2 经济林蚧虫 |
| 2.3.3 园林花卉蚧虫 |
| 2.3.4 牧草类植物蚧虫 |
| 2.3.5 农作物蚧虫 |
| 3 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项目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 第二章 原州区基本情况 |
| 2.1 自然经济概况 |
| 2.1.1 自然概况 |
| 2.1.2 社会经济现状 |
| 2.2 主要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
| 2.2.1 林区鼠害 |
| 2.2.2 杨树天牛 |
| 2.2.3 松叶蜂 |
| 第三章 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模式与规程分析 |
| 3.1 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
| 3.1.1 鼠害危害机制及其综合管理技术 |
| 3.1.2 无公害灭鼠剂和多效抗旱驱鼠剂试验 |
| 3.1.3 建立鼠害综合管理试验示范基地 |
| 3.1.4 鼢鼠的生态控制技术研究 |
| 3.1.5 建立鼠害综合管理专家决策系统 |
| 3.1.6 实施方案 |
| 3.2 杨树天牛综合防治技术 |
| 3.2.1 现有林的保护 |
| 3.2.2 复叶槭诱杀 |
| 3.2.3 化学治理 |
| 3.2.4 生物措施防治天牛示范 |
| 3.2.5 配置抗性树种 |
| 3.3 松叶蜂综合防治技术 |
| 3.3.1 落叶松叶蜂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
| 3.3.2 落叶松叶蜂生物防治技术的主要内容 |
| 3.3.3 取得的成效 |
| 3.4 经济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
| 3.4.1 防治方法及内容 |
| 3.4.2 枸杞蚜虫生物防治 |
| 3.5 集流整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
| 3.6 植被配置及抗旱造林技术 |
| 3.6.1 植被配置模式 |
| 3.6.2 植被快速建造模式 |
| 3.6.3 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及径流林业示范技术 |
| 第四章 成果推广与营林配置效应 |
| 4.1 有害生物防治成果 |
| 4.1.1 落叶松叶蜂防治效果 |
| 4.1.2 鼠害防治试验效果 |
| 4.1.3 天牛防治试验效果 |
| 4.1.4 枸杞蚜虫防治试验 |
| 4.1.5 抗旱造林技术及植被优化配置 |
| 4.2 以有害生物防治为主的科技支撑建设效应 |
| 4.2.1 生态效应 |
| 4.2.2 经济效益 |
| 4.2.3 社会效益 |
| 4.2.4 示范推广效应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 5.1 结论 |
| 5.1.1 固原退耕还林区有害生物的分布规律 |
| 5.1.2 无公害克鼠星灭鼠剂在固原退耕还林区的应用技术 |
| 5.1.3 应用多效抗旱驱鼠剂对林区鼠害的控制技术 |
| 5.1.4 “以菌治虫”防治落叶松叶蜂技术 |
| 5.1.5 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思路 |
| 5.1.6 枸杞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效果 |
| 5.1.7 退耕还林科技支撑建设取得的效益 |
| 5.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