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水稻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水稻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唐利忠,周文新,易镇邪[1](2016)在《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免耕是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介绍国内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综述了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特性、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介绍了我国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李瑞,卢钰升,徐培智[2](2015)在《浅谈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水稻免耕抛秧是保护性耕作方式之一,具有省工、省时、节约成本、功效高等优点。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为中国农民带来了方便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次革新。回顾了免耕抛秧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简述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免耕抛秧技术的研究前景。通过归纳总结免耕抛秧配套技术的发展,分析免耕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田的生态效益,可以得知免耕抛秧技术确实能够减轻这个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且符合中国环境友好型发展。不过免耕抛秧技术在病虫草害、立苗慢等方面还没有有效完善的解决方案,这需要今后加大研究力度,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此基础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使之有更长远的发展。

冯骏[3](2014)在《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效果》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破解当前水稻生产上存在的劳动力紧张、生产效益不高和农田生态恶化等现实问题,减少生产用工,减轻劳动强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研究运用桐城市主要农作物免耕保护性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基础性试验和大田示范展示成果,总结各地生产实践,以免耕为重点,集成免耕、秸秆还田、旱育秧、抛秧四项关键技术,建立了桐城市稻—麦两熟秸秆还田条件下,中籼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模式。通过设置田间试验和大田示范,探索了集成技术模式下稻田土壤容重、通气性、有机质、N、P、K及田间病虫草害等变化情况,考察了集成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了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田间试验和大田示范设置了麦茬稻5种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分别是:A:免耕+旱育秧+抛秧;B:免耕+旱育秧+抛秧+秸秆还田(集成技术,推广);C:翻耕+旱育秧+抛秧,D:翻耕+旱育秧+人工插秧(常规方式,对照);E:免耕+常规育秧+抛秧+秸秆还田。田间试验5处理3重复,麦、稻两季,大田示范面积5hm2。试验示范从2011年10月开始,2012年10月结束,历时13个月,另外,还开展了大量的室内检测分析,获取了丰富的试验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模式,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大田处理、抛秧技术、抛后管理等五个环节制定了麦茬稻免耕秸秆还田旱育抛秧栽培全程技术措施,具有较好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2、田间试验表明,应用集成技术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条件,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生产前期和中期稻田环境有利害虫天敌发展和杂草控制。3、通过田间试验,集成技术综合运用促进了水稻生长发育,可以提高秧苗成苗率、整齐度,增加秧苗根量和分蘖,提升秧苗综合素质,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加快群体茎蘖发展,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明显。4、大田示范表明,集成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集成技术,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单位产量,实现增产增收;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节约水源能源,避免秸秆焚烧,保护生态环境;可以节省生产用工,减轻劳动强度;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5、集成技术长时间、大面积、广范围应用于生产,必须解决土壤坚实度增加、中后期杂草回升、土壤除草剂积累、抛后立苗返青慢等问题。

徐世宏[4](2013)在《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过程及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广西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大背景下,提高水稻免耕抛秧这一创新技术的普及率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推广向现代农业推广过渡的阶段,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广理论体系。结合水稻免耕抛秧创新技术已经在广西推广应用10多年的情况,本文以此技术为例,从创新扩散和农户采纳行为的角度出发,对技术扩散规律和机理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力求反映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方向及其面临的本质问题。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对免耕抛秧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的设计及扩散路径选择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本研究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详细介绍本文应用的研究理论;第三部分:对社区技术传播网络及其运行过程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社区内部传播网络结构和技术扩散过程、社区外部网络联结和社会建构,对微观农户技术采纳行为进行深入剖析;第四部分:对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效果进行评估,分别从推广效果的量化评估、时间维度下的技术扩散趋势、不同群体的技术吸纳偏好、不同空间的技术扩散效率进行研究,最终力图构建完备的技术评估与社会评估框架;第五部分:对农民采用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调研点农户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入访谈,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因素分析,探寻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社区实现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规律。第六部分:系统构建广西水稻免耕抛秧创新技术扩散模式,对技术推广和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改革与创新提供实证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1)以社会网络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是技术扩散过程的决定因素;(2)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人际传播是创新扩散的主要路径;(3)单一的技术推广目标与多样的个体农户需求是技术扩散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4)开展扩散过程评估可以减少创新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5)技术扩散效果取决于目标群体对技术的认知取向和评价标准;(6)农民技术采纳行为受到农户、技术和社会环境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建议:(1)寻找更加有效的技术扩散路径;(2)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时注重受众本位与参与式;(3)应用目标群体策略进行技术推广;(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考虑在社会转型不同阶段中的农民需求;(5)除政府推广机构以外,要注重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在提升技术扩散效率中的作用;(6)开展技术推广工作要加强各类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评估。

陈惠哲[5](2013)在《水稻免耕机插生长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老龄化,机械化种植是我国现代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传统机插秧耕作整地存在过度旋耕,稻田耕作层深,田间机插作业易陷入泥浆中,及秧苗机插较深,影响秧苗返青、分蘖发生和产量。水稻免耕机插技术发展有助于解决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存在问题,完善我国现有免耕栽培技术体系。本研究以翻耕机插为对照,通过比较水稻免耕机插质量、生长特性、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在免耕条件下开展土壤泡田、机插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等关键栽培措施研究,为完善水稻免耕机插栽培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水稻免耕的机插质量、生长及产量形成特性。传统土壤翻耕机插后秧苗种植过深,不利分蘖发生及秧苗生长。免耕机插有利于改善秧苗机插深度,可实现秧苗浅插,秧苗种植深度比对照可浅栽40%以上;且有利于插秧机田间作业,但翻秧率、漂秧率和伤秧率均比翻耕对照上升;免耕机插促进水稻分蘖发生,增加单株穗数,但抑制根系生长,总根量下降,且根系多集中于表层(0-5cm);抽穗后水稻功能叶叶绿素较高;2年试验比较,免耕机插产量比翻耕略有增产,在0.6%-2.3%范围,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不同品种及年度间增产幅度存在差异;分析产量构成表明免耕机插主要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2、明确了泡田对免耕土壤容重及水稻机插质量影响。随着泡田时间延长,土壤容重下降,免耕机插稻田泡田15d后,0-25cm表层的土壤容重可下降到0.8-0.9g/cm3,此时可达到较好的机插效果,秧苗机插深度较为理想,在1.0-1.9cm,且漂秧率、翻秧率、伤秧率与传统机插对照无显着差异;提出免耕机插稻田需泡田10天以上;泡田时间不足,土壤没有充分软化,秧苗会机插过浅,造成大量漂秧,影响机插效果及产量。3、确定了水稻免耕机插合理种植密度。水稻免耕机插在行距30cm固定,株距16-21cm范围内可通过缩小株距,增加机插密度来提高产量;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增加高峰苗和有效穗数,提高成穗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基部透光率下降,提高光能利用,促进高产群体形成和后期干物质积累,并有利于水稻叶片吸氮量、茎鞘吸氮量和群体总吸氮量的增加。4、明确了水稻免耕机插的氮肥用量及利用率。免耕机插的施氮量与产量呈单峰曲线,施氮量增加产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有效穗增加但成穗率下降;种植密度下降需增加施氮量才能获得高产;增施氮素促进叶片变长和提高叶绿素含量,氮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适宜施氮有利于氮素的吸收积累,杂交稻免耕机插合理种植密度在21.0丛/m2左右,合理的氮肥用量在180kg/hm2左右。5、评价了水稻免耕机插的经济效益,提出技术发展对策。免耕机插比翻耕机插平均产量增产1.25%,不同品种间有差异,实现平均增产增收276元/hm2;免耕机插除草成本大幅上升,主要系除草剂及人工除草费用增加,由于不需要机械耕地,机械作业成本大幅下降,综合增产增收和支出,水稻免耕机插的经济效益比传统机插略高。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管理、养分管理、杂草防冶等关键栽培措施,促进水稻免耕机插技术发展。

黄景[6](2012)在《免耕配合稻草还田的氮素行为及土壤质量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讨免耕对稻田氮素利用、转化、迁移与平衡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普通免耕(CNT)、稻草还田免耕(SNT)、普通常耕(CCT)和稻草还田常耕(SCT)4种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效态氮转化、施肥后田面水氮素转化、施肥后稻田氨挥发、氮素淋溶、水稻生长、水稻地上部全氮、水稻氮素利用率、土壤剖面形态性质、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免耕稻田土壤氮素转化免耕降低了0-5cm土层硝态氮和5-20cm土层碱解氮含量、提高了施肥后第1天至6天田面水的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含量。有无稻草还田对稻田氮素转化影响明显,CNT处理提高了5-20cm土层硝态氮和0-5cm土层灌浆期以前碱解氮含量;降低了0-20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SNT处理提高了0-5cm土层土壤铵态氮和碱解氮含量、比CNT处理降低了施肥后田面水的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含量。2、免耕稻田氮素迁移免耕增加了施肥后第1天至第6天氨挥发量和水稻各生长期氨挥发量、增加了氮素淋溶量。有无稻草还田对稻田氮素迁移影响明显,CNT处理减少了水稻吸氮量和土壤氮素残留量。SNT处理增加了土壤氮素残留量、比CNT处理减少了施肥后第1天至第6天氨挥发量和水稻各生长期氨挥发量以及氮素淋溶量、比CCT处理增加了水稻氮素吸收量。3、免耕稻田氮素平衡耕作方式与稻草还田对稻田氮素平衡影响明显。CNT稻田土壤氮素输入量大体上与CCT稻田相当,但输出量增加,土壤全氮增幅减少;SNT稻田土壤氮素输入量大体上与SCT稻田相当,但输出量减少,土壤全氮增幅增加;SNT比CNT显着增加土壤全氮含量。稻草还田对维持免耕稻田氮素平衡起到重要作用。4、免耕水稻生长与氮素利用稻草还田促进了水稻生长和增加了水稻氮素吸收量,提高了水稻氮素回收效率。稻田免耕后,CNT处理水稻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叶面积、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RuBP羧化酶蛋白含量、干物质累积量、叶片和茎的全氮含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均为处理中最低,但穗全氮含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运转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为处理中最高。SNT处理水稻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叶面积、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RuBP羧化酶蛋白含量、干物质累积量、叶片和茎的全氮含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农艺效率、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高于CCT处理,但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运转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低于CCT处理。5、免耕对土壤剖面形态的影响免耕对土壤剖面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无稻草还田免耕形成的土壤剖面形态也存在差异。免耕对Ap层(犁底层)、W层(潴育层)和C层(母质层)的形态影响不明显,但Aa(耕作层)的形态产生了较大的变化。CNT处理形成了Aa1-Aa2-Aa3的耕作层亚层构型;SNT处理形成了O-Aa1-Aa2-Aa3的耕作层亚层构型,O层是有机质覆盖层,由不同分解程度稻草组成,是SNT独特的剖面发生层。免耕处理Aal层比常耕处理的薄,但免耕处理的Aal层色调深、容重小、结构好、pH低、根系密集、孔隙多、疏松。与SNT处理相比较,CNT的Aa2和Aa3层则色调浅、容重大、根系和孔隙少、鳝血斑数量少、裂隙出现部位高、紧实。SNT的Aa2和Aa3层剖面形态性质和特征与常耕的相应土层相当。6、免耕对稻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免耕提高了0-5cm土层持水性能,增加了>1mm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SNT处理5-20cm土层持水性、有效水含量范围、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与常耕土壤相当,但CNT处理5-20cm土层持水性能降低、有效水含量范围和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减小。7、免耕对稻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免耕使土壤有机碳、腐殖质、氮素、磷素和钾素在表层土壤富集,提高了表层有效锌、有效硼含量,降低了表层土壤pH值、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铜含量。免耕处理耕作层的5-20cm层土壤有机碳、腐殖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锌和有效硼含量小于常耕土壤,其中CNT减少的幅度大于SNT。免耕处理Ap层、W层和C层的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与常耕处理差异不明显,Ap层、W层和C层的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铜及W层和C层的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锌和有效硼均有增加的趋势。8、免耕对稻田田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免耕提高了0-5cm层土壤的蔗糖酶、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酶的活性,其中以SNT处理增幅最大,但降低了耕作层5-20cm层土壤的蔗糖酶、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酶的活性,其中以CNT处理降幅最大。9、免耕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免耕增加了0-5cm层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其中以SNT处理增幅最大,减少了耕作层亚硝化细菌和5-20cm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嫌气性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其中以CNT减幅最大。SNT处理增加了表层0-5cm土壤细菌、氨化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其中SNT处理0-20cm土层的氨化细菌、0-12cm土层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大于其它处理。因此,稻草还田免耕对水稻的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及土壤肥力性状的效应优于普通常耕。

程媛媛[7](2012)在《油—稻—稻轮作系统三免三抛栽培技术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提高作物复种指数是保障我国粮油作物安全供应的重要举措。湖北省为我国油-稻-稻三熟制的北沿,在鄂东南等地目前仍保留着油-稻-稻三熟制,但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结构改变,劳动力成本增加,传统的高投入、高强度、低效益的农业种植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在油-稻-稻三熟制模式下矛盾更为突出。探索轻简化栽培模式替代现有的栽培体系对促进油-稻-稻三熟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针对油-稻-稻三熟制模式下开展三免三抛(油菜和早晚稻生产季三季免耕、早晚稻抛秧和油菜摆苗移栽)栽培技术探索,以常规栽培模式为对照,研究其对油-稻-稻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评价其经济效益,为生产上引用三免三抛栽培模式提供技术支持。试验于2009年至2011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大田条件下进行,共有两个试验。试验一采用大田块为单元开展研究,分别选取免耕模式与翻耕模式的田块各四块,设置免耕抛秧(NTCT)和翻耕移栽(CTTP)两个处理。试验二在2011年进行,早稻和晚稻各设五个处理:分别为翻耕移栽,密度为60万苗/ha;翻耕抛秧(CTCT),密度为60万苗/ha;免耕抛秧,密度为72万苗/ha;免耕抛秧密度为48万苗/ha;免耕抛秧密度为60万苗/ha,重复三次,小区面积42m2。研究结果如下:1.在2010年试验中,NTCT与CTTP相比,油菜产量降低了5.6%,2011年显着降低了14.4%。2010年及2011年双季稻产量在两种栽培模式下均无显着差异。2010年,NTCT模式下早稻的每穗颖花数和每穗粒数分别高出CTTP模式下20.9%和21.2%,晚稻高出了9.4%和9.7%,且都达到显着水平,但2011年双季稻没有这一现象。生长分析表明,只有2010年的早稻在NTCT模式下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都显着高于CTTP的;2011年两种处理下,油菜及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则基本相同。与CTTP相比,NTCT双季稻各个生育期具有更多的单位面积茎蘖数。2.在不同栽插方式下,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无显着性差异。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双季稻的产量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早稻在NTCT模式下的每穗颖花数和每穗粒数分别高出CTCT的20.0%和22.7%,晚稻的高出了17.2%和21.2%,且都达到显着水平。在NTCT条件下,不同密度之间的双季稻产量均无显着差异,而且NTCT模式下密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每穗颖花数和每穗粒数的形成。生长分析表明,在不同栽插模式下,CTTP双季稻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均大于CTCT的,CTTP早稻各生育时期的单位面积茎蘖数均大于CTCT,晚稻的基本相同;在不同耕作模式下,NTCT双季稻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均大于CTCT,而两者双季稻各生育时期的单位面积茎蘖数则基本相同;NTCT条件下,不同密度处理间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在2010及2011年,油-稻-稻三免三抛种植系统比油-稻-稻传统种植系统的净收入分别高出6432元/ha,3183元/ha。本研究结果表明,NTCT与CTTP相比,会显着降低油菜的产量,但对双季稻的产量没有显着的影响;NTCT比CTTP有更强的分蘖优势,也有一定的大穗优势。对不同耕作与栽插模式分别进行比较,可以看出,NT是形成大穗的主要原因,而CT比TP有更强的分蘖优势,并能更好地积累干物质。在适宜的密度下,保证适宜的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是免耕抛秧稻稳产的重要因素。三免三抛模式总体不会对作物的产量造成显着影响,而且起到了节本省工的作用,三季净收入要显着高于传统栽培模式下的净收入,所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技术。

胡雅杰,张洪程,龚金龙,龙厚元,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李德剑,沙安勤,周有炎,罗学超,刘国林[8](2012)在《抛秧栽培技术模式及其高产形成规律与途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概述了抛秧栽培概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几种抛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而阐明了抛秧立苗过程其及生理生态特点、抛秧高产生物学优势及高产形成规律与途径。同时,分析了抛秧大面积生产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最后展望了抛秧高产栽培的未来发展。

倪晓诚[9](2012)在《不同轻简栽培方式超级稻南粳44生产力差异的研究》文中认为试验于2009-2010年在姜堰市河横农场进行,以选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超级稻品种南粳44为材料,以常规手栽为对照,设置了浅旋抛栽、免耕抛栽、机插、机械条直播、手撒水直播,手撒旱直播六种轻简栽培方式。对不同轻简栽培方式的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群体质量,氮素吸收利用,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以明确其栽培特性的差异,为不同轻简栽培方式的合理应用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轻简栽培方式和常规手栽,无论是全生育期,还是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随播种期的推迟而推迟。常规手栽的生育期最长,为165d;轻简栽培方式中,抛秧最高,机插第二,直播最短,分别较常规手栽缩短10d,12d,27—28d。轻简栽培方式的全生育期积温和日照时数均显着低于常规手栽。全生育期的积温直播、机插、抛秧较常规手栽分别低15.0%-15.5%、6.2%、5.2%,全生育期的日照时数直播、机插、抛秧较常规手栽分别低16.4%-17.0%、6.4%、5.6%,且常规手栽与轻简栽培方式全生育期积温与日1照时数的差异主要在于播种期到拔节期对温光资源利用效率不同所致。轻简栽培方式与常规手栽产量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轻简栽培方式中,水稻产量浅旋抛秧最高,其次为机插,免耕抛秧第三,直播产量最低,与常规手栽相比,分别减产44kg/667m2,50.88kg/667m2,66.34kg/667m2,88.67-107.74kg/667m2。(2)轻简栽培方式与手栽相比:机插机械移栽植伤严重,缓苗期较长,此后茎蘖增长迅速,比手栽提前1-2d达到适宜穗数,高峰苗数比手栽多,以后群体下降较手栽略快,虽然最终适宜穗数比手栽要高,但是茎蘖成穗率却相对较低。抛秧和直播在栽培特性上具有相似性,群体生长起步快,表现出较强的早发优势,高峰苗数比手栽多,但是其中的无效分蘖多,茎蘖成穗率低。(3)轻简栽培方式的·单茎干物重和群体总干物重,都表现出小于手栽的趋势,并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成熟期手栽的群体于物重总量为1282.9kg/667m2,轻简栽培方式,浅旋抛栽比其低3.3%,机捅和免耕抛栽分别比其低5.4%和6.3%,直播稻间差距不大,平均为1083.6kg/667mz,比手栽低9.8%。(4)轻简栽培方式的上三叶的长,宽和叶面积均小于手栽。不同轻简栽培方式中浅旋抛秧和免耕抛秧在倒三叶的长,宽和叶面积上差别不大,但均高于机插和直播。株高,穗长,主茎总叶片数,节间数均表现为轻简栽培方式水稻小于手栽稻。而不同轻简栽培方式之间,株高,穗长,主茎总叶片数,节间数均表现为抛秧高于机插,机插高于直播的趋势。(5)轻简栽培方式含氮率和吸氮量与常规手栽的差异显着。拔节期,直播稻的含氮率和吸氮量最高,其次为抛秧稻和机插稻,常规手栽稻最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手栽稻的含氮率和吸氮量最高,其次为抛秧稻和机插稻,直播稻最低。常规手栽的氮素当季利用率极显着高于轻简栽培方式,浅旋抛栽,机插,免耕抛栽,直播分别较常规手栽低9.87%,11.54%,21.88%,34.12%-37.70%。施氮增产力轻简栽培方式和常规手栽差异不显着,生理利用率常规手栽显着低于轻简栽培方式,而轻简栽培方式中以直播最高,免耕抛秧其次,机插和浅旋抛秧最低。氮表观生产力与氮素当季利用率趋势一致。(6)轻简栽培方式的糙米率和常规手栽没有显着差异,但是,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轻简栽培方式与常规手栽在粒形方面差异不大,但在垩白率和垩白度均小于常规手栽,而不同轻简栽培方式间差异基本上都达到显着水平。胶稠度抛秧最高,与常规手栽差异不显着;机插其次,显着低于常规手栽;直播最低,显着低于常规手栽。直链淀粉含量直播最高,显着高于常规手栽;抛秧和机插其次,两者间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常规手栽。(7)轻简栽培方式的生产成本总投入均小于常规手栽。免耕抛秧在轻简栽培方式中的总投入最高,浅旋抛栽其次,直播生产成本高于机插。机插则由于其具有相对较高的产量与较低的用工等投入成本,最终纯效益最高,浅旋抛秧其次,这两种轻简栽培方式的纯效益均高于常规手栽。免耕抛秧由于其具有相对较低的产量与较高的用工等投入成本,最终纯效蕊比常规手栽低,直播稻虽然具有最低的勺用工等投入成本,但由于其产量最低,因此最终的纯效益也最低。

黄有胜,庞巍[10](2009)在《博优122连片免耕抛秧示范及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文中提出2008年晚造,在广西浦北县小江镇长圹村进行博优122连片免耕抛秧高产创建栽培示范,项目采用适时早播种,科学杀灭稻桩、杂草,抛适龄小苗矮壮秧,合理密植,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科学管水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博优122加权平均产量达9.03 t/hm2。

二、水稻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耕的定义及内涵
2 国内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2.1 国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2.2 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3 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3.1 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1.1 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2 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3.2.1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3.2.2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3.2.3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3 我国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3.3.1 残茬处理技术和杂草控制技术
        3.3.2 免耕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3.3.3 免耕稻田肥水管理技术
4 展望

(2)浅谈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形成
    1.1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
    1.2 水稻抛秧技术的研究
    1.3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形成及特点
2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免耕抛秧面积不断扩大
    2.2 免耕抛秧配套技术逐渐完善
    2.3 免耕抛秧水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2.4 肥料运筹对免耕抛秧稻的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5 免耕抛秧对土壤生态效应的研究
3 免耕抛秧技术的问题与展望
    3.1 免耕抛秧技术的问题
    3.2 展望

(3)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免耕栽培研究
        1.2.2 国内免耕栽培发展
        1.2.3 水稻免耕栽培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1.2.4 水稻抛秧技术发展
        1.2.5 水稻无盘旱育技术研究和应用
        1.2.6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1.2.7 作物秸杆还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总体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2.1 免耕基地示范和研究
        2.1.1 免耕基地基本情况
        2.1.2 示范推广成效
        2.1.3 试验研究及结论
    2.2 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2.2.1 品种选择
        2.2.2 培育壮苗
        2.2.3 大田处理
        2.2.4 抛植技术
        2.2.5 抛后管理
    2.3 集成技术特点
        2.3.1 应用无盘旱育技术
        2.3.2 因地制宜做苗床
        2.3.3 免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
        2.3.4 实行有序点抛
        2.3.5 良种与良法相结合
        2.3.6 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第三章 集成技术对稻田生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小麦不同方式免耕栽培种植
        3.1.2 麦茬稻不同方式免耕栽培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集成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2.2 集成技术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2.3 集成技术对稻田害虫天敌及杂草的影响
    3.3 结论
第四章 集成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集成技术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4.2.2 集成技术对立苗的影响
        4.2.3 集成技术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4.2.4 集成技术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4.3 结论
第五章 集成技术综合效益
    5.1 经济效益
        5.1.1 直接成本
        5.1.2 用工成本
        5.1.3 产量产值
        5.1.4 经济效益
    5.2 生态效益
        5.2.1 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
        5.2.2 避免秸秆焚烧,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
        5.2.3 减少水土流失,防止耕地退化
        5.2.4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5.3 社会效益
        5.3.1 提高水稻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3.2 减少生产用工,缓解劳力不足矛盾
        5.3.3 省水省能,节约宝贵资源
        5.3.4 减轻劳动强度,解放从业农民
第六章 问题和总结
    6.1 问题及对策
        6.1.1 土壤坚实度增加
        6.1.2 中后期杂草回升
        6.1.3 土壤除草剂积累
        6.1.4 抛后立苗返青慢
    6.2 成果及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过程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技术创新研究
        1.2.2 技术创新扩散研究
        1.2.3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
        1.2.4 具体技术推广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问题与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技术路线与框架
第二章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创新及农业技术创新
        2.1.2 扩散及农业技术扩散
        2.1.3 农业技术推广
        2.1.4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
        2.1.5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经济属性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诱发理论
        2.2.2 农业创新的采用及扩散理论
        2.2.3 技术空间扩散理论
        2.2.4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2.5 农业信息系统理论
        2.2.6 人际传播理论
第三章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广西的扩散过程分析
    3.1 技术扩散的过程分析
        3.1.1 创新扩散的因素分析
        3.1.2 创新扩散的路径分析
        3.1.3 创新扩散的网络构建
        3.1.4 个体创新采纳行为
    3.2 外部网络中的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3.2.1 社会功能性扩散过程
        3.2.2 社会建构性扩散过程
    3.3 内部网络中的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3.3.1 社区内部的技术扩散方式
        3.3.2 社区内部的技术扩散效率
        3.3.3 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
    3.4 内外技术扩散的交互运行
    3.5 社区内技术扩散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3.5.1 早期采用者的识别
        3.5.2 创新者的扩散功能
    3.6 小结
第四章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效果评价
    4.1 技术扩散效果评价的内容框架
        4.1.1 技术扩散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4.1.2 技术推广工作评价的内容框架
        4.1.3 社区影响评价
    4.2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状况评价
        4.2.1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程度
        4.2.2 推广速度与推广难度
    4.3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经济效益评价
        4.3.1 经济效益预测
        4.3.2 实际经济效益
    4.4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评价
        4.4.1 经济效益评价
        4.4.2 社会效益评价
        4.4.3 生态效益评价
    4.5 不同角度的技术扩散评估分析
        4.5.1 时间维度下的技术扩散效果
        4.5.2 不同群体的技术偏好差异
        4.5.3 不同空间的技术扩散效率
    4.6 社区层面的技术扩散效果评价
        4.6.1 农户技术需求
        4.6.2 采纳与不采纳
        4.6.3 技术扩散的持续性
    4.7 认知差异与评价方式
        4.7.1 不同类型农户的技术应用效果
        4.7.2 扩散系统与扩散效率
        4.7.3 免耕抛秧技术扩散效果评价方式
    4.8 小结
第五章 农民采纳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调查设计与数据
        5.2.1 调查社区基本概况
        5.2.2 调查样本情况
    5.3 Logistic模型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变量描述
        5.3.3 回归结果分析
    5.4 农户采纳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外部因素分析
        5.4.1 农户接收信息渠道与采纳行为选择
        5.4.2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自身的影响
    5.5 基本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以社会网络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是技术扩散过程的决定因素
        6.1.2 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人际传播是创新扩散的主要路径
        6.1.3 单一的技术推广目标与多样的个体农户需求是技术扩散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6.1.4 开展扩散过程评估可以减少创新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
        6.1.5 技术扩散效果取决于目标群体对技术的认知取向和评价标准
        6.1.6 农民技术采纳行为受到农户、技术和社会环境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
    6.2 建议
        6.2.1 寻找更加有效的技术扩散路径
        6.2.2 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时注重受众本位与参与式
        6.2.3 应用目标群体策略进行技术推广
        6.2.4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考虑在社会转型不同阶段中的农民需求
        6.2.5 除政府推广机构以外,要注重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在提升技术扩散效率中的作用
        6.2.6 开展技术推广工作要加强各类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评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致谢
个人简介

(5)水稻免耕机插生长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
        1.1.1 水稻种植方式概况
        1.1.2 水稻机插秧技术需求
        1.1.3 我国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
        1.1.4 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进展
        1.1.5 水稻机插秧存在的问题
    1.2 水稻免耕栽培的特点与模式
        1.2.1 水稻免耕栽培的内涵与特点
        1.2.2 水稻免耕栽培的发展
        1.2.3 水稻免耕栽培的模式与技术
    1.3 稻田免耕对水稻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1.3.1 免耕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1.3.2 免耕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影响
        1.3.3 稻田免耕栽培的存在问题
    1.4 水稻免耕机插技术发展的意义
        1.4.1 水稻免耕机插的发展前景及优势
        1.4.2 立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免耕机插水稻的生长特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容重差异
        2.2.2 水稻秧苗免耕机插效果比较
        2.2.3 免耕机插秧苗的茎蘖动态
        2.2.4 免耕机插对水稻根系生长影响
        2.2.6 免耕机插水稻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
        2.2.7 水稻叶面积指数动态及齐穗期基部透光率
        2.2.8 免耕机插水稻的抽穗后功能叶 SPAD 值动态
        2.2.9 免耕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
    2.3 讨论
        2.3.1 稻田免耕的机插效果
        2.3.2 免耕机插对稻田土壤特性及水稻产量影响
        2.3.3 水稻免耕机插技术应用与发展
第三章 免耕泡田时间对土壤容重及水稻机插质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品种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泡田时间与免耕土壤容重的关系
        3.2.2 泡田时间对免耕机插秧苗深度的影响
        3.2.3 泡田时间对免耕机插质量的影响
        3.2.4 泡田时间对免耕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水稻免耕机插的合理种植密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品种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免耕机插不同密度下水稻的产量及构成因子
        4.2.2 免耕机插不同密度下的水稻分蘖动态
        4.2.3 免耕机插不同密度下的水稻干物质积累
        4.2.4 水稻叶面积指数动态及齐穗期基部透光率
        4.2.5 免耕机插不同密度下水稻的氮素吸收与运转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施氮量对免耕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施氮量的产量及构成因子
        5.2.2 不同施氮量对分蘖成穗的影响
        5.2.3 不同施氮量处理开花期光合速率
        5.2.4 不同施氮量的叶片形态及 SPAD 值
        5.2.5 免耕机插不同施氮量的氮素利用率
    5.3 小结与讨论
        5.3.1 施氮量、种植密度及产量关系
        5.3.2 施氮量、植株生长与氮素利用率
第六章 水稻免耕机插的经济效益及制约因子分析
    6.1 数据采集及计算
        6.1.1 采集地点及年限
        6.1.2 产量数据及收入计算
        6.1.3 生产成本及计算方法
    6.2 免耕机插经济效益分析
        6.2.1 对水稻产量及收入的影响
        6.2.2 生产资料、机械作业和人工投入
        6.2.3 经济效益
    6.3 水稻免耕机插的制约因子及发展对策
        6.3.1 杂草控制
        6.3.2 倒伏风险
        6.3.3 作物秸秆留茬
        6.3.4 免耕连作障碍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免耕配合稻草还田的氮素行为及土壤质量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1 免耕的起源和发展
        1.1.1 免耕的含义
        1.1.2 免耕的起源和发展
    1.2 水稻免耕栽培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水稻免耕栽培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水稻免耕栽培的发展现状
        1.2.3 水稻免耕栽培的作用与效果
    1.3 免耕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免耕对水稻立苗的影响
        1.3.2 免耕对水稻分蘖特性的影响
        1.3.3 免耕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1.3.4 免耕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1.3.5 免耕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1.3.6 免耕对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1.3.7 免耕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1.3.8 免耕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1.4 免耕水稻氮素利用特性
        1.4.1 免耕水稻氮肥运筹研究
        1.4.2 免耕水稻氮素利用特性
        1.4.3 免耕水稻氮素利用调控研究
    1.5 稻田氨挥发损失
    1.6 稻田氮素渗漏损失
    1.7 免耕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1.7.1 免耕对稻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7.1.1 免耕对稻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1.7.1.2 免耕对稻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1.7.1.3 免耕对稻田土壤结构的影响
        1.7.1.4 免耕对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1.7.1.5 免耕对稻田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1.7.2 免耕对稻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7.2.1 免耕对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7.2.2 免耕对稻田土壤pH值的影响
        1.7.2.3 免耕对稻田土壤氮素的影响
        1.7.2.4 免耕对稻田土壤磷素的影响
        1.7.2.5 免耕对稻田土壤钾素的影响
        1.7.3 免耕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7.4 免耕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8 免耕对稻田水层养分的影响
    1.9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9.1 免耕稻田氮素利用、转化、迁移及平衡
        1.9.2 免耕水稻生长与氮素利用特性
        1.9.3 免耕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第二章 免耕稻田氮素转化、迁移与平衡
    摘要
    Abstract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概况
        2.1.2 供试土壤、水稻品种及还田稻草
        2.1.3 试验设计
        2.1.4 田间管理
        2.1.4.1 秧苗培育
        2.1.4.2 试验区整理
        2.1.4.3 试验区施肥
        2.1.4.4 水稻移栽及田间管理
        2.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5.1 土壤速效态氮素养分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1.5.2 田面水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1.5.3 土壤全氮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1.5.4 稻田氨捕获及其挥发量测定
        2.1.5.5 稻田淋溶液的收集及其氮素含量测定
        2.1.5.6 水稻植株样品的采集及其氮素总量的测定
        2.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免耕对稻田土壤有效态氮的影响
        2.2.1.1 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2.2.1.2 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2.2.1.3 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2.2.2 免耕对稻田施肥后田面水氮素变化的影响
        2.2.2.1 对田面水铵态氮变化的影响
        2.2.2.2 对田面水硝态氮变化的影响
        2.2.2.3 对田面水总氮变化的影响
        2.2.3 免耕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2.2.3.1 对施肥后氨挥发量变化的影响
        2.2.3.2 对水稻生长期氨挥发量的影响
        2.2.4 免耕对稻田氮素淋溶的影响
        2.2.4.1 对铵态氮淋溶的影响
        2.2.4.2 对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2.2.4.3 对亚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2.2.4.4 对总氮淋溶的影响
        2.2.5 免耕对水稻植株氮吸收量及土壤氮素残留量的影响
        2.2.6 免耕对稻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2.2.6.1 免耕对稻田氮素输入的影响
        2.2.6.2 免耕对稻田氮素输出的影响
        2.2.6.3 免耕对稻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2.3 小结
        2.3.1 免耕稻田土壤氮素有效性
        2.3.2 免耕稻田施肥后田面水氮素变化
        2.3.3 免耕稻田施肥后氨挥发
        2.3.4 免耕稻田氮素淋溶
        2.3.5 免耕稻田水稻植株吸氮量
        2.3.6 免耕稻田土壤氮素残留量
        2.3.7 免耕稻田氮素平衡
第三章 免耕水稻生长与氮素利用特性
    摘要
    Abstract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概况
        3.1.2 供试土壤和水稻品种
        3.1.3 试验设计
        3.1.4 田间管理
        3.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5.1 水稻生长参数和稻株各器官氮素含量测定
        3.1.5.2 水稻叶片酶活性和酶蛋白含量测定
        3.1.5.3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测定
        3.1.6 氮素利用指标计算方法
        3.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免耕对水稻生长与物质生产的影响
        3.2.1.1 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3.2.1.2 对水稻分蘖消长的影响
        3.2.1.3 对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1.4 对水稻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2.2 免耕对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2.3 免耕对水稻叶片RuBP羧化酶蛋白含量的影响
        3.2.4 免耕对水稻植株各器官全氮含量的影响
        3.2.4.1 对水稻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3.2.4.2 对水稻茎全氮含量的影响
        3.2.4.3 对水稻穗全氮含量的影响
        3.2.5 免耕对水稻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2.6 免耕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2.6.1 对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
        3.2.6.2 对水稻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影响
        3.2.6.3 对水稻氮素运转效率的影响
        3.2.6.4 对水稻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
        3.2.6.5 对水稻氮素农艺效率的影响
        3.2.6.6 对水稻氮素回收效率的影响
        3.2.7 免耕对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小结
        3.3.1 免耕水稻的生长与干物质生产
        3.3.2 免耕水稻叶片酶活性和酶蛋白含量
        3.3.3 免耕水稻植株全氮含量和氮素累积量
        3.3.4 免耕水稻氮素利用效率
        3.3.5 免耕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第四章 免耕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点概况
        4.1.2 供试土壤和水稻品种与还田稻草
        4.1.3 试验设计
        4.1.4 田间管理
        4.1.5 土壤样品采集与方法
        4.1.5.1 试验前基础土壤样品采集
        4.1.5.2 试验期后土壤样品采集
        4.1.6 土壤样品风干与制备
        4.1.6.1 测定土壤化学性质样品制备
        4.1.6.2 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样品制备
        4.1.6.3 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样品制备
        4.1.7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7.1 土壤剖面形态
        4.1.7.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项目与方法
        4.1.7.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项目与方法
        4.1.7.4 土壤酶活性测定项目与方法
        4.1.7.5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项目与方法
        4.1.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免耕对土壤剖面形态的影响
        4.2.1.1 对土壤剖面形态基本性质的影响
        4.2.1.2 对土壤剖面形态物理性质的影响
        4.2.1.3 对土壤剖面形态化学性质的影响
        4.2.2 免耕对稻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2.1 对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
        4.2.2.2 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4.2.3 免耕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2.3.1 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2.3.2 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2.3.3 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
        4.2.3.4 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4.2.3.5 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4.2.3.6 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4.2.3.7 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4.2.3.8 对土壤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影响
        4.2.3.9 对土壤有效铜、锌和硼的影响
        4.2.4 免耕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4.1 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4.2.4.2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4.2.4.3 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2.4.4 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2.4.5 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5 免耕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2.5.1 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4.2.5.2 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4.2.5.3 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4.2.5.4 对土壤氨化细菌数量的影响
        4.2.5.5 对土壤嫌气性固氮菌数量的影响
        4.2.5.6 对土壤亚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
        4.2.5.7 对土壤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影响
        4.2.5.8 对土壤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影响
    4.3 小结
        4.3.1 免耕稻田土壤剖面形态
        4.3.2 免耕稻田土壤物理性质
        4.3.3 免耕稻田土壤化学性质
        4.3.4 免耕稻田土壤酶活性
        4.3.5 免耕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摘要
    Abstract
    5.1 全文结论
        5.1.1 免耕稻田氮素转化与迁移特点
        5.1.2 免耕水稻的生长与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5.1.3 免耕对稻田土壤理化及生物性状的影响
        5.1.3.1 免耕对稻田土壤剖面形态的影响
        5.1.3.2 免耕对稻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1.3.3 免耕对稻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1.3.4 免耕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3.5 免耕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2 全文讨论
        5.2.1 免耕稻田氮素损失问题
        5.2.2 稻草还田与免耕水稻氮素利用问题
        5.2.3 免耕稻田土壤肥力的发展及水稻免耕持续发展问题
        5.2.4 免耕稻田土壤分类问题
        5.2.5 免耕稻田氮素调控
        5.2.5.1 选用保水性能良好的土壤进行水稻免耕
        5.2.5.2 冬季保持稻草覆盖或种植绿肥
        5.2.5.3 采用稻草还田进行免耕
        5.2.5.4 氮肥后移
        5.2.5.5 套养红萍
        5.2.5.6 选用根系发达水稻品种
    5.3 本研究创新点
    5.4 本研究不足之处
    5.5 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油—稻—稻轮作系统三免三抛栽培技术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 Table
1.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免耕与抛秧
        1.2.1 油菜免耕栽培
        1.2.2 水稻免耕抛秧
        1.2.3 油-稻-稻三免三抛栽培模式
        1.2.4 免耕及抛秧的发展概况
    1.3 油菜轻简化栽培
    1.4 水稻免耕抛秧研究进展
        1.4.1 免耕抛秧对产量的影响
        1.4.2 免耕抛秧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1.4.3 免耕抛秧对土壤地力的影响
    1.5 免耕与抛秧存在的问题
    1.6 油-稻-稻三熟制轮作模式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材料方法
    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大田试验
        2.2.2 小区实验
    2.3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油菜各生育时期指标测定与方法
        2.3.2 油菜考种测产
        2.3.3 水稻生育期指标测定与方法
        2.3.4 水稻考种测产
3.结果与分析
    3.1 三免三抛栽培模式对油-稻-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油菜及双季稻的株高
        3.1.2 油菜及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
        3.1.3 油菜的根冠比
        3.1.4 双季稻的分蘖动态
        3.1.5 双季稻的LAI
    3.2 三免三抛对油菜和早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 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2.2 双季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3 不同耕作栽插方式及密度对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3.1 不同耕作栽插方式及密度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1 双季稻的株高
        3.3.1.2 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
        3.3.1.3 双季稻的分蘖动态
        3.3.2 双季稻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3.4 三免三抛栽培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4.讨论
    4.1 三免三抛栽培模式对油-稻-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栽插方式及密度对油-稻-稻系统中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3 三免三抛栽培模式下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致谢

(8)抛秧栽培技术模式及其高产形成规律与途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抛秧栽培概念及历史回顾
2 抛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2.1 抛秧精确定量栽培
    2.2 免耕 (留茬) 抛秧栽培
    2.3 钵育摆栽
    2.4 精确点抛
    2.5 机抛秧
3 抛秧高产栽培理论与途径研究
    3.1 抛秧高产栽培理论
        3.1.1 抛秧稻立苗过程及其生理生态特点
        3.1.2 抛秧稻生育特点
        3.1.3 抛秧高产栽培生物学优势
        3.1.4 抛秧高产机理
    3.2 抛秧高产栽培途径
        3.2.1 培育高标准适龄矮壮秧
        3.2.2 高质量整地
        3.2.3 合理计算基本苗
        3.2.4 施肥精确定量
        3.2.5 水分定量调控
        3.2.6 病虫草害防治
4 抛秧稻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抛秧倒伏
        4.1.1 抛秧稻倒伏类型与原因
        4.1.2 抛秧稻倒伏解决途径
    4.2 抛秧稻直立苗比例低
    4.3 抛秧均匀度不高
    4.4 抛秧分蘖成穗率低
5 展望

(9)不同轻简栽培方式超级稻南粳44生产力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轻简栽培的由来,定义
        2.2 轻简栽培的发展概况
        2.2.1 抛秧和免耕抛秧
        2.2.2 直播
        2.2.3 机插
        2.3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群体生产力与生态生理特征的差异
        2.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2 光合物质生产的差异
        2.3.3 生育期和生育进程的差异
        2.3.4 分蘖特性的差异
        2.3.5 经济效益的差异
        2.3.6 氮素利用的差异
        2.3.7 稻米品质的差异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4.1 主要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生育期、温光利用及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品种与面积
        1.3 试验设计
        1.3.1 试验播栽期
        1.3.2 育秧标准与栽插规格
        1.3.3 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2.2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对水稻温光利用的影响
        2.3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生育期和温光利用对产量的影响
        3.2 关于轻简栽培方式群体生产力评价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群体质量的特点与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茎蘖动态与成穗率的特点与差异
        2.1.1 茎蘖动态
        2.1.2 成穗率
        2.2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征
        2.2.1 主要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
        2.2.2 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百分比
        2.2.3 叶面积指数
        2.3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的株型差异
        2.3.1 上三叶的差异
        2.3.2 株高,穗长,总叶片数,节间数及节间配置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
        3.2 关于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的茎蘖动态和提高成穗率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主要生育期植株含氮率与吸氮量的差异
        2.1.1 含氮率的差异
        2.1.2 吸氮量的差异
        2.2 不同轻简栽培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的差异
        2.3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稻米品质的特点与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的差异
        2.2 外观品质的差异
        2.3 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差异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经济效益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生产成本的差异
        2.2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的综合效益差异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的差异
        1.2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群体质量的差异
        1.3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1.4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稻米品质的差异
        1.5 不同轻简栽培方式水稻经济效益的差异
    2 讨论
        2.1 水稻轻简栽培方式生产力综合评价
致谢

(10)博优122连片免耕抛秧示范及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博优122连片免耕抛秧示范结果
2 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2.1 适时播种,培育矮壮秧
    2.2 免耕稻田处理
        2.2.1 稻田排水
        2.2.2 稻田杀灭稻桩、杂草
        2.2.3 灌水泡田
        2.2.4 平整田面
    2.3 小苗抛栽,合理密植
    2.4 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2.4.1 施足基肥,促秧苗早生快发
        2.4.2 早施追肥,提高成穗率
        2.4.3 施好穗肥和壮粒肥
        2.4.4 巧施叶面肥,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2.5 科学管水
    2.6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
3 小结

四、水稻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唐利忠,周文新,易镇邪. 作物研究, 2016(03)
  • [2]浅谈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 李瑞,卢钰升,徐培智. 中国农学通报, 2015(03)
  • [3]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效果[D]. 冯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4]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过程及效果研究[D]. 徐世宏.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5]水稻免耕机插生长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D]. 陈惠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6]免耕配合稻草还田的氮素行为及土壤质量效应[D]. 黄景. 广西大学, 2012(01)
  • [7]油—稻—稻轮作系统三免三抛栽培技术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D]. 程媛媛.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8]抛秧栽培技术模式及其高产形成规律与途径研究进展[J]. 胡雅杰,张洪程,龚金龙,龙厚元,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李德剑,沙安勤,周有炎,罗学超,刘国林.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02)
  • [9]不同轻简栽培方式超级稻南粳44生产力差异的研究[D]. 倪晓诚. 扬州大学, 2012(01)
  • [10]博优122连片免耕抛秧示范及高产创建栽培技术[J]. 黄有胜,庞巍. 广西农学报, 2009(05)


水稻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水稻病虫害防治论文 农业论文

上一篇:论新经济时代的大学文化精神
下一篇:红嘴经济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