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克旗旱地荞麦低产高产栽培技术原因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克旗旱地荞麦低产的原因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于首涛[1](2015)在《绥远省的粮食生产与家庭副业(1928-1937)》文中研究指明历史上,绥远地区一般指内蒙古西部地区。清朝建立后,为了强化对蒙古地区的控制,以“蒙汉分治”为政策,设立总管旗和扎萨克旗在绥远地区实行封禁。然而,自明朝后期,在绥远以土默川平原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封禁之后,口内农民仍然持续不断向该区域流入,农业垦殖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牧业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步被蚕食削弱。雍正时期,增设管理汉民的机构“厅”,以后陆续增加,光绪时期“厅”的权限由理事而抚民,独立的农业行政区域自此形成。1928年绥远建省,蒙旗在不断受到农耕侵蚀的同时得以保留牧业生产,而各县局最终形成了粮食生产为主、副业为辅的生产结构,牧业习惯却也得到普遍遗留,家畜牧放是副业生产的核心。绥远省共包括农业区18个县局、牧业区18个蒙旗,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专指绥远省农业区18个县局而言。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一,对1928—1937年间绥远省粮食生产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首先,分析了粮食种类并依据总产量和种植面积将其分为大宗、中等规模、小宗三个层次,大宗占其比重80%。其生产排序为:莜麦、小麦、糜子、谷子、豆类、高粱、油菜籽(菜子)、大麦、荞麦、黍子、马铃薯、玉米、胡麻。其次,分析了粮食种植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物候、土质、水条件。再次,分析了十年间绥远粮食总产的变动情况,并从大宗粮食的历年产量和各县局的历年粮食生产上进行了考察,结论是:绥远的粮食生产正处于一个由大灾背景下的历史低谷逐步恢复并持续增长超越灾前的过程。又次,分析了绥远省的耕地情况,在1930年代,已放垦土地约3140万亩,实耕地约1800万亩,已放垦地闲置率43%。最后,对十年间各种粮食的种植面积、亩产变动逐一剖析,勾勒出绥远农村的食粮结构。就大宗粮食而言:在1930年代,莜麦是最主要的粮食,农户种植偏好最强,亩产小幅提高,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糜子为第二粮食,亩产、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小麦亩产波动大,因其单产低,农户追加种植时小心翼翼,种植面积总体上升;豆类亩产小幅上升,因其经济属性较高,农户市场化意识加强,种植面积增幅最大;谷子、高粱亩产大幅下降,谷子种植面积持续大幅下滑,绥远农户用小麦、莜麦替代谷子的意愿强烈,高粱种植面积则因畜用需求下滑到一定水平后稳定下来。二、对绥远省粮食生产率、人均占有、流通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绥远省农业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在1930年代,绥远省的人口约230万,农村人口约130万,农业劳动力约80万,农业劳动力户均3.2人。其次,分析了粮食生产率及人均占有,并放之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绥远农村人均实耕地14亩,是全国平均值的3.5倍,依靠薄收广种,绥远每一农业劳动力产粮1808斤,比全国平均多140斤,人均粮食占有818斤,高出全国人均45%,也明显高于临近的晋、察、冀诸省。再次,分析了粮食的生产率区域差别及流通的路径与手段。绥远省总体粮食充足,粮食生产率地域性明显,以占尽灌溉之利的绥西为最高,依次绥中、绥东、绥北、绥南。这也造成各县局间粮食占有不平衡,形成了三大粮食需求中心:武川——固阳、凉城——和林格尔——托克托、归绥——包头地区,共外需粮食约1.4亿斤;与此相对应的是三个粮食输出中心:萨拉齐县、集宁——丰镇、临河——安北,最高可外供粮食约3.4亿斤,粮食的流通由此展开,包头、归绥是粮食贸易与流通的中心。三、对绥远当局促进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绥远当局的农业试验、改良及建立并发展农业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次,对绥远当局盘活农村金融、降低高利贷对农户的盘剥进行了分析。再次,对绥远当局的水利渠道建设与造林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减轻匪患和加强农村政权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绥远当局通过以上诸多方面的积极努力,试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总体上效果是明显的。四、对绥远省家庭副业及农户收入的分层进行了探讨。首先,估算了各县局农户家庭副业年收入并进行了区域对比。其次,估算了绥远农户粮食年收入并进行了区域对比。再次,对绥远农户年收入的区域和类型进行了分层。绥远农户家庭年均收入约160元,其中,粮食年收入约127元,副业约为33元。以县局观察,体现出明显的均衡阶梯性和两极分化性。以各类农户观察,大地主家庭粮食及副业收入一般为自耕农户家庭收入的55—70倍左右;中、小地主家庭收入在四百元至一千余元;自耕农家庭收入一般在二三百元;半自耕农户收入约为自耕农的三分之二;佃农收入最微薄,仅为半自耕农的一半左右;绥远雇农工资在全国属于较高水平。1928—1937年间,绥远省的农户收入较1920年代呈现逐步恢复、超越的趋势,尤其是在1935—1937年间,收入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虽然绥远农村民食结构以莜麦、糜、谷占据绝对,与以米、面为主的省分相比堪属粗劣,但因其粮食充足、人均肉类消费量居全国之首,与全国粮食整体不充足相比,绥远农户的整体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然而这一切均因日寇入侵戛然而止。

苏日娜[2](2013)在《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认为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燕麦是中国优质的粮饲兼用作物,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增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燕麦产业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与市场空间,但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产业运行效率的提高,需要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寻求解决途径。本文以中国燕麦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链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通过对152户农民、649名消费者和典型加工企业的实地调查以及二手统计数据分析,考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燕麦加工业的营销管理实践和农户的生产行为,剖析燕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提出促进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燕麦产业快速发展,但产业链自身不完善。表现为燕麦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旺盛,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也在扩张。但燕麦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少,优质原料供应严重不足。高新技术应用比率小,燕麦开发利用处于初级阶段,高附加值的燕麦产品品类有限。(2)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显示,燕麦市场规模及潜力较大,形成规模需求的条件尚不具备,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者对燕麦产品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燕麦产品的保健功能、营养价值、安全属性重视程度较高。企业营销因素中品牌、价格、包装、卖场的促销活动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不大,购买地点的便利性影响较强。说明燕麦产品需求处在市场导入期,属于预期型需求。(3)消费者燕麦燕麦产品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显示,女性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已婚的消费者、对营养价值和口感关注度越高的消费者购买意愿越强。消费者对品牌关注度越高燕麦产品购买意愿越低。表明还没有行业领导品牌,品类市场仍未形成。(4)燕麦加工业发展迅速,市场进入壁垒不高。存在加工层次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代营销理念淡薄、缺少协同组合等制约因素。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集中度低,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实现规模经济。(5)农户燕麦生产行为分析显示,燕麦种植比较效益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微弱,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生产规模越大,燕麦的商品化程度越高。目前燕麦种植商品化程度低。(6)农户燕麦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农业劳动力越多的农户燕麦种植意愿越低,显示燕麦在家庭经营中还处于副业地位。农户采用优良品种的意愿较强,但缺乏技术培训和补贴政策,实际使用率较低,说明科技支持不足。燕麦价格的上升、产量的提高以及离中心城市距离越近,农户燕麦种植意愿越强,表明市场信息不够充分,市场环境还需要优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促进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如下政策建议:(1)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实现燕麦生产的规模化。发展燕麦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燕麦的商品化率。(2)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引导消费,提高燕麦产品营养保健功效的认知度。注重市场营销管理,创建区域品牌,运用市场细分手段,形成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提升燕麦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利用后发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利润。强化科技创新,建立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开拓燕麦消费市场。(4)健全燕麦种植技术支持体系,把燕麦纳入良种补贴项目,提高燕麦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户燕麦种植的收益。

张金鑫[3](2009)在《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区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坡耕地上的传统耕作是导致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土壤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传统耕作技术,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高产高效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及其技术体系已成为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措施和技术需求。本文在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基础上,选取平均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对黄土高原各区的农业耕作效应进行分析,基于各区农业耕作的主要限制因素,把黄土高原地区分为水蚀区、风蚀区及风蚀水蚀区三个大的水土保持耕作区,并提出各区相应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流程,为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特色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其主要结论如下:(1)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区域水土保持耕作类型和特点。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两法”种植适宜25°以下坡耕地;坑田与地孔田用于20°以下的地形破碎的缓坡地;抗旱丰产沟适于干旱地区和丘陵坡地;垄向区田适合<6°的坡耕地;等高耕作是坡耕地实施其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基础。以增加地面覆盖度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垄膜沟种耕作法是起垄种植与地膜种植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粮草带状种植适用于山地及丘陵区坡耕地;草田轮作是作物与牧草轮换种植方式。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少耕、免耕是水土保持耕作的基础技术;免耕+秸秆覆盖是免耕与秸秆覆盖相结合的一种发展方式;深松耕法旱作农业区建立蓄水用墒型机械耕作制度的有效方式之一。(2)归纳并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三大水土保持耕作区(水蚀区、风蚀区和风蚀水蚀区)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及其流程。针对以水蚀为主的汾渭平原半湿润一熟二熟区(Ⅰ区)、晋东山地半湿润一熟区(Ⅲ区)、豫西丘陵半湿润一熟二熟区(Ⅴ区)和陕甘晋黄土残塬丘陵旱作一熟区(Ⅵ区),提出以“免耕+秸秆粉碎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流程;针对以风蚀水蚀为主的陕甘宁晋黄土丘陵旱作一熟区(Ⅱ区)、晋北高原山地旱作一熟区(Ⅳ区)、兰州山丘旱作一熟区(Ⅶ区)和海东丘陵旱作一熟区(Ⅷ区),提出以“免耕+秸秆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流程;针对以风蚀为主的宁蒙河套平原灌溉一年一熟区(Ⅸ区)和鄂尔多斯高原半干旱一年一熟区(Ⅹ区),提出以“免耕+留茬覆盖+深松耕”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流程。

丁海荣,杨宗英,谭丽萍[4](2000)在《克旗旱地荞麦低产的原因与丰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根据克什克腾旗干旱丘陵地区荞麦生产的调研结果 ,阐明在该地区生态条件下 ,荞麦生产中存在低产的原因及夺取丰产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秦尚云,高振林[5](2000)在《阴山北麓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文中提出针对阴山北麓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固阳县当前发展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 ,封山育林育草 ,退耕还林还牧 ,恢复植被 ,加强基本农田、草场建设等一系列对策

二、克旗旱地荞麦低产的原因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旗旱地荞麦低产的原因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绥远省的粮食生产与家庭副业(1928-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资料综述
    四、相关问题研究说明
第一章 1928—1937年间绥远省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一、绥远地区农业生产的历史概况
        (一) 绥远省的来历
        (二) 绥远地区粮食生产的历史
    二、绥远省粮食种植的种类及生产排序
        (一) 绥远省粮食的种植种类
        (二) 绥远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排序
    三、绥远省粮食种植分布
        (一) 绥远省粮食种植分布及特点
        (二) 绥远省粮食种植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
    四、1928—1937年绥远省粮食生产的变动情况
        (一) 1928—1937年绥远省粮食总产及其变动
        (二) 绥远省土地的耕种面积
    五、1928—1937年绥远省各种粮食种植面积、均产及其变动情况
        (一) 大宗粮食的生产及变动情况
        (二) 绥远省中等规模粮食生产及小宗粮食生产的变动情况
        (三) 绥远省农村食粮消费结构
第二章 绥远省农业劳动力粮食生产率、粮食人均占有及流通
    一、1928—1937年绥远省的人口
    二、绥远省的农村人口及农业劳动力数量
        (一) 1930年代绥远的农村人口
        (二) 1930年代绥远的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三、绥远省农业劳动力粮食的生产率与粮食人均占有
        (一) 绥远省农业劳动力的粮食生产率
        (二) 绥远省内粮食生产率的地区差别、农户的生产意愿及粮食人均占有
    四、绥远省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的比较
        (一) 绥远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二) 绥远省大宗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内的比较
    五、绥远省粮食的市场流通
        (一) 1930年代绥远省各主要粮食的商品化
        (二) 粮食市场流通的路线
        (三) 粮食流通的工具
第三章 绥远当局对于促进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
    一、农业试验、改良及建立并发展农业组织
        (一) 创办并发展农林试验场,改良种子,进行农产比赛,推广农民试种
        (二)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屯垦
        (三) 督促鼓励扩大农业生产
        (四) 发展农村建设组织
    二、盘活农村金融,降低高利贷对农户的盘剥
        (一) 1930年代绥远省的农村借贷
        (二) 绥远省当局增加低息借贷方式与途径,减轻农户受高利贷盘剥之苦
    三、水利渠道建设与造林
        (一) 水利渠道建设
        (二) 植树造林
    四、减轻匪患加强农村政权组织建设
第四章 绥远省的家庭副业及农户收入的分层
    一、各县局农户家庭副业年收入情况估算
        (一) 1930年代绥远省各县农村家畜、家禽养殖及副产品年收入估算
        (二) 绥远省各县农村土特产猎采及种植收入估算
        (三) 1930年代绥远省各县农村渔业收入估算
        (四) 1930年代绥远省各县农村矿业务工收入估算
        (五) 1930年代绥远省各县局农户家庭副业年收入
    二、绥远省农户粮食年收入估算
        (一) 绥远省各县局各种粮食产量的权重及绥远省粮食的价格
        (二) 绥远省各县局农户粮食年收入及分层
    三、绥远省农户年收入及分层
        (一) 绥远省各县局农户年收入对比
        (二) 各类农户的收入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的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燕麦
        2.1.2 燕麦产品
        2.1.3 燕麦产业
    2.2 理论综述
        2.2.1 产业链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相关研究述评
        2.3.1 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
        2.3.2 关于农业产业组织的研究
        2.3.3 关于农业竞争力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
    3.1 燕麦产业内涵及产品特征
        3.1.1 燕麦概况
        3.1.2 燕麦产业内涵
        3.1.3 燕麦产品特征
    3.2 世界燕麦产业发展现状
        3.2.1 世界燕麦的区域分布
        3.2.2 世界燕麦的生产
        3.2.3 世界燕麦消费与贸易
    3.3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3.2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燕麦产业发展概况
    4.1 内蒙古燕麦产业发展优势
        4.1.1 独特资源优势
        4.1.2 绿色食品优势
        4.1.3 历史文化优势
        4.1.4 广阔市场优势
    4.2 内蒙古燕麦生产现状
        4.2.1 内蒙古燕麦生产发展历程
        4.2.2 内蒙古燕麦优势产区
        4.2.3 内蒙古燕麦种植面积、单产及产量
    4.3 内蒙古燕麦科研概况
        4.3.1 内蒙古燕麦研究现状
        4.3.2 内蒙古燕麦育种成就
    4.4 内蒙古燕麦加工与利用现状
    4.5 本章小结
5 消费者燕麦产品消费行为分析
    5.1 研究基础
        5.1.1 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5.1.2 燕麦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5.2 燕麦产品市场分析
        5.2.1 燕麦市场规模及潜力
        5.2.2 燕麦市场存在的问题
    5.3 消费者调查与数据
        5.3.1 消费者的主要调查内容
        5.3.2 消费者消费意愿的统计分析
    5.4 消费者调查结果的计量分析
        5.4.1 模型构建
        5.4.2 变量选取及解释
        5.4.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燕麦加工业营销管理分析
    6.1 研究的理论基础
    6.2 燕麦加工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6.2.1 燕麦加工产品种类及市场概况
        6.2.2 燕麦加工企业现状
        6.2.3 燕麦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6.2.4 燕麦加工业 SWOT 分析
    6.3 燕麦加工业营销管理案例分析
        6.3.1 “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6.3.2 构建品质为主线的产品策略
        6.3.3 实施绿色健康的品牌发展战略
        6.3.4 注重销售渠道的建设与管理
        6.3.5 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强化科技创新
        6.3.6 燕麦加工业营销策略选择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燕麦生产行为分析
    7.1 研究背景
    7.2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描述
        7.2.1 数据来源
        7.2.2 样本特征描述
    7.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1 燕麦的种植面积
        7.3.2 种植燕麦的目的
        7.3.3 种植燕麦的收益
        7.3.4 燕麦的品种及来源
        7.3.5 燕麦的销售及渠道选择
        7.3.6 良种补贴和技术培训
        7.3.7 获取市场信息的情况
    7.4 农户燕麦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7.4.1 模型构建
        7.4.2 变量的选取及解释
        7.4.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燕麦种植技术支持体系
    8.2 发展优质原料生产基地,规划订单农业
    8.3 深化燕麦产业技术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8.4 构建区域品牌,增进燕麦产品市场竞争力
    8.5 利用后发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建立精深加工技术体系
    8.6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利润
    8.7 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
    8.8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燕麦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内蒙古塞宝燕麦食品有限公司访谈提纲
    附录3:农户燕麦生产行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3)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区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土保持耕作的概念
        1.2.2 水土保持耕作的类型
        1.2.3 水土保持耕作的进展
        1.2.4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研究
        1.2.5 水土保持耕作研究不足与趋势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区概况
    2.1 研究区总体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2 分区概况
        2.2.1 汾渭平原半湿润一熟二熟区(Ⅰ)
        2.2.2 陕甘宁晋黄土丘陵旱作一熟区(Ⅱ)
        2.2.3 晋东山地半湿润一熟区(Ⅲ)
        2.2.4 晋北高原山地旱作一熟区(Ⅳ)
        2.2.5 豫西丘陵半湿润一熟二熟区(Ⅴ)
        2.2.6 陕甘晋黄土残塬丘陵旱作一熟区(Ⅵ)
        2.2.7 兰州山丘旱作一熟区(Ⅶ)
        2.2.8 海东丘陵旱作一熟区(Ⅷ)
        2.2.9 宁蒙河套平原灌溉一年一熟区(Ⅸ)
        2.2.10 鄂尔多斯高原半干旱一年一熟区(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耕作效应分析
    3.1 水土保持技术方法
        3.1.1 “两法”种植
        3.1.2 等高耕作法
        3.1.3 坑田与地孔田
        3.1.4 抗旱丰产沟
        3.1.5 隔坡水平沟
        3.1.6 大垄沟种植技术
        3.1.7 垄作区田
        3.1.8 垄膜沟种耕作法
        3.1.9 草田轮作
        3.1.10 粮草带状种植
        3.1.11 秸秆覆盖
        3.1.12 少耕法与免耕法
        3.1.13 深松耕法
    3.2 黄土高原各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3.2.1 Ⅰ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3.2.2 Ⅱ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3.2.3 Ⅲ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3.2.4 Ⅳ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3.2.5 Ⅴ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3.2.6 Ⅵ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3.2.7 Ⅶ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3.2.8 Ⅷ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3.2.9 Ⅸ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3.2.10 Ⅹ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
    4.1 黄土高原各区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4.1.1 Ⅰ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4.1.2 Ⅱ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4.1.3 Ⅲ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4.1.4 Ⅳ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4.1.5 Ⅴ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4.1.6 Ⅵ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4.1.7 Ⅶ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4.1.8 Ⅷ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4.1.9 Ⅸ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4.1.10 Ⅹ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4.2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
        4.2.1 以防治水蚀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
        4.2.2 以防治风蚀与水蚀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
        4.2.3 以防治风蚀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克旗旱地荞麦低产的原因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荞麦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1.1 土壤瘠薄, 耕作粗放
    1.2 种养失调
    1.3 品种混杂
    1.4 缺乏配套技术
2 增产的关键技术
    2.1 轮作换茬
    2.2 增施底肥或种肥
    2.3 建立良种基地, 加强现有农家荞麦品种的提
    2.4 加强荞麦生产的规范化
    2.5 几项关键性的栽培管理措施
        2.5.1 选择适宜的播期
        2.5.2 确定适宜的密度
        2.5.3 及时中耕松土
        2.5.4 及时追肥
        2.5.5 人工辅助授粉
        2.5.6 及时收获

(5)阴山北麓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环境的现状
    (一) 先天脆弱的生态系统
    (二)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三) 风蚀沙化, 水土流失
    (四)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干旱。
        2.冰雹。
        3.大风。
        4.霜冻。
二、生态环境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
    (一) 人粮矛盾
    (二) 畜草矛盾
    (三) 土肥矛盾
    (四) 农牧矛盾
三、治理对策
    (一) 加强植被建设, 建立草灌乔立体生态结构
        1.土石山区:
        2.丘陵区:
        3.沿昆都仑河及其它河流两岸的滩川地:
    (二) 加大旱作基本农田建设力度
    (三) 改良草场, 以草定畜, 走效益畜牧业的路子
    (四)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五)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林草植被

四、克旗旱地荞麦低产的原因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绥远省的粮食生产与家庭副业(1928-1937)[D]. 于首涛. 内蒙古大学, 2015(11)
  • [2]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苏日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3]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区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研究[D]. 张金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4]克旗旱地荞麦低产的原因与丰产栽培技术[J]. 丁海荣,杨宗英,谭丽萍.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0(S1)
  • [5]阴山北麓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J]. 秦尚云,高振林.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0(02)


水土保持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农民论文

上一篇:移动用户个人使用移动技术的人数增加
下一篇:无级变速汽车发动机与变矩器的协同工作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