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石兆峰[2](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郭尊莉[3](2021)在《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以八髎穴为主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与常规选穴和针法的差异,总结归纳出在海外临床治疗中,八髎穴的精确及简便定位方法,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以及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方面,期望研究常规穴位配合八髎穴是否疗效显着,优于单纯常规穴位,是否更加适合海外中医治疗痛经。方法:1、理论研究:查阅《黄帝内经》等古代文献;以“知网”“Google Scholar”“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查阅中文和英文相关文献,关键词包括: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骶骨、骶后孔、骶神经;气滞血瘀、痛经、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针灸治疗,以及Baliao,Ciliao,BL32,Acupuncture,sacrum,Posterior foramen,dysmenorrhea,primary,secondary,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等。2、认知调查: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了《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首先约请几位不同教育和海外中医背景的中医针灸大夫进行了预测试,并邀请多位英国本土针灸医师和在国外从事针灸行业的华人中医进行讨论指导,最后形成了共有12个问题的调查表,之后通过在英国举办的多个中医针灸国际会议和培训班等途径进行调查。3、临床研究:在自己的诊所选择符合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一共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最后完成研究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位关元,三阴交,地机,气海,血海,肝俞,肾俞;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穴位基础之上,再选取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双侧),每次治疗时间为60分钟(仰卧位和俯卧位各30分钟),一周一次,15次治疗及三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两组患者均以中医证候积分、疼痛VAS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疗效为主要观察指标,并使用了在海外中医界普遍采用的医疗结果自我评价表(MYMOP),调研病人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及疾病的康复程度。结果:1、理论研究: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症包括痛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八髎穴的定位和针法越来越明确和精准。痛经是海外中医临床的常见病症之一,其中气滞血瘀型最多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目前没有发现海外运用八髎穴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报道。2、认知调查: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显示,从事临床针灸年份0-3年的海外中医师治疗妇科疾病的较少:从事临床针灸年份4-10年的海外中医师八髎穴使用率较低,对于八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没有充分的了解;从事临床针灸年份11-20年的海外中医对于八髎穴是否可以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有分歧,且八髎穴的进针深度普遍较浅;从事临床针灸年份20年以上的海外中医大部分有自己的独立诊所,在平时治疗的疾病种类中,妇科病占24%-30%,但运用八髎穴治疗其他疾病的频率较低、普遍进针较浅,多数进针角度正确,且进针方向较其它组正确率更高,在针感方面更着重于局部针感,电针使用频率较高。3、临床研究: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自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比较P值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VAS评分变化:对照组、治疗组内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在治疗后VAS的评分比较P<0.05,治疗组起效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15次治疗及三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评价表调查表(MYMOP),经过15次的治疗之后,患者的身体状况总体是趋于好转,尤其是治疗组病人自我选择的第二症状好转率最高。结论: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显示,海外中医对八髎穴以及八髎穴治疗妇科疾病的认知总体上偏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研究运用八髎穴为主治疗痛经,参照西方妇女的体型选择适当的定位法和针法,与传统取穴比较,在改善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气滞血瘀证候、病人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及疾病的恢复程度等方面,都有显着差异,值得在海外中医推广,也丰富了八髎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张旭东[4](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黄湘茜[5](2021)在《基于循证证据和德尔菲法的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制定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借鉴循证针灸临床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针对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临床关键问题,结合糖尿病前期自身疾病特点,联合运用循证法和德尔菲法,通过文献研究对糖尿病前期针灸证型诊断、治疗方案、疗效评价3方面进行多维证据整合,初步构建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初稿,在此基础上,运用多轮专家问卷咨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最终共识方案,旨在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为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和科学研究中治疗方案的选用提供参考,同时为其他疾病在临床和科研中构建合理有效针灸诊疗方案提供方法学探索。方法1.明确临床关键问题通过文献检索、社会调研收集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经归纳形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关键问题调查问卷》,向15位临床一线针灸专家咨询发放问卷,回收并统计问卷结果,确定本方案要回答的临床关键问题,构建方案框架。2.循证证据研究围绕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证型诊断、治疗方案、疗效评价3方面临床问题进行文献检索:重点检索Pub Med、Embase为代表的英文数据库,CNKI、万方、VIP、CBM等为代表的中文数据库、《中华医典》中医药古籍资料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Clinical Trial等临床试验注册网站以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官方网站,全面搜集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相关古代医学文献、现代文献和近现代名医实践经验,进行证据提取:(1)运用AGREEⅡ指南评价工具筛选出高质量临床指南并提炼证据,形成现行指南证据;(2)综合运用统计描述和关联性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研究类文献,提取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规律,形成证型研究证据;(3)运用改良Jadad量表和AMSTAR量表分别进行RCT和Meta分析文献质量学评价,纳入高质量文献,形成高质量干预研究证据;(4)运用关联性分析方法分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随机对照实验探索取穴配穴规律,形成核心穴组证据;(5)通过糖尿病前期相关古籍文献检索,形成古籍证据;(6)通过现代名家经验收集,形成现代名医经验证据。基于糖尿病前期证型诊断和针灸治疗2大临床问题,将以上多项独立证据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由现行指南证据、证型研究证据、古籍证据和现代名医经验证据4类构成诊断证据体和由现行指南证据、核心穴组证据、高质量干预研究证据和现代名医经验证据构成针灸治疗证据体;针灸疗效评价标准参考现行指南证据;具体操作方案中针具规格、针刺深度、补泻手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禁忌证等内容引用现行《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规范内容。证据整合标准为:4类证据类型中,满足≥3项证据来源构成的证据体条目,即可纳入方案初稿。3.德尔菲法实施通过多维度证据的整合,形成了方案的初稿,在对于前两轮问题内容进行梳理基础上,制定了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该调查的结构是采用了半封闭与自由撰写相互结合的方式,条目重要性评价采取Likert5级评分法。通过“腾讯问卷”平台编制问卷,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向30位针灸推拿领域专家学者发放。回收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根据本轮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形成本次专家积极系数,根据专家对本人学术水平、条目判断依据和条目熟悉程度的自评得分形成专家权威系数,根据本次问卷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2个统计量综合评价本轮问卷中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5.0软件,对各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Mj),满分比(Kj)、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及变异系数(CV)进行统计,其中Mj、Kj反映各条目重要性和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Kendall’s W、CV反映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经统计分析,形成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结果。依据第一轮问卷统计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及专家提出的改进和修正意见,剔除、修改或补充相关条目,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重复上述过程,在第三轮问卷结束后,得到最终共识方案,形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文本。结果从问卷回复情况来看,三轮问卷参与专家的积极系数皆为100%,说明各专家参与此次方案研究的积极性高;从参与问卷咨询的专家分布情况来看,三轮问卷中的专家来自于17个省及直辖市,其中教授人数占总专家数比例达76.67%、副教授人数占23.33%,从事针灸相关临床工作30~45年者人数占16.67%,从业15~30年者人数占80.00%,说明参与问卷的专家具有良好的学科代表性和权威性;三轮问卷均删除了重要性低(Mj≤3.50和Kj≤0.60)及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差(CV≥0.3)的条目,三轮问卷结束后,保留条目的Mj范围在4.51~5.00之间,Kj范围在0.73~1.00之间,说明专家一致认为第三轮问卷后所有保留条目的重要性高,Vj范围在0.00~0.28之间,说明专家意见协调性好。三轮问卷协调程度系数分别为:0.412、0.582和0.5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亦说明三轮问卷专家意见协调性皆较好。本研究函询专家的选择较为理想,研究结果可靠。结论1.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达成共识,形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其中辨证分型为脾虚痰湿、湿热蕴脾、肝郁气滞、气阴两虚4型;常用针灸疗法推荐毫针针刺、电针、穴位埋线、耳穴贴压、灸法5种,针灸核心穴组为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脘下俞、肾俞、中脘、关元7穴,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空腹血糖值、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和糖尿病前期中医症状积分评价4项。2.基于循证医学原则构建的循证证据体是《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内容的基础,德尔菲法则是能够有效、客观、广泛的集合临床资深专家意见并达成本方案最终共识的重要方法,方案制定过程中联合应用循证法和德尔菲法,既保障了本方案在临床和科研应用中科学合理,有证可循,也保障了其更加贴近临床实际,而非一纸空谈。本方案的制定可为今后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和科学研究中治疗方案的选用提供参考,为其他疾病针灸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方法借鉴。
康婧[6](2021)在《基于混合方法的针刺治疗女性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临床方案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基于混合方法研究思路与针刺临床疗效评价的循证特点,依托针刺前瞻性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随机对照试验中针刺治疗方案优化的方法学框架。2.以针刺治疗女性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MUI)为例,从有效性、安全性、初始效应和持续效应角度剖析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定性研究中的专家访谈方法,形成较高质量证据的方案完善建议,为下一阶段临床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优化方案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既往混合方法与针刺临床疗效评价相关文献,梳理针刺治疗方案优化的核心要点,以女性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解释性序列设计方式,即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有序结合,共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展开本课题。第一阶段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利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原始数据,进行多角度深入统计分析,本阶段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研究一评价电针治疗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疗效、安全性、初始效应及持续效应;研究二评价采用相同针刺方案下,对比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患者与非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患者,接受12周电针治疗与24周随访观察后,评估电针在两组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讨论该针刺方案对均衡型MUI患者是否具有治疗特异性。第二阶段在定量研究结论基础上,采用定性研究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对专家进行访谈,利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深度分析探索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该针刺方案的优化提供定性参考依据。研究结果1.定量研究1.1临床疗效分析研究一纳入均衡型MUI患者共79例,电针组34例,对照组45例。经过12周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在主要结局指标平均24小时尿失禁次数较基线改善50%的人数占比为32.4%;次要结指标如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尿垫使用量、漏尿量等方面较基线均有明显改善,虽然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各指标数据较为接近,说明相比持续治疗36周的对照组,12周治疗24周不干预的电针组疗效存在一定优势。在生活质量方面,电针组尿失禁问卷量表在三个时间段的评分较基线对比呈持续下降趋势,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受尿失禁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小。1.2初始效应分析研究一结果表明,在治疗期内首次访视时(第2周),电针组尿失禁次数较基线改善50%的患者例数为2人,从基线到首次出现疗效所用平均时间为4.35±4.42周。与对照组相比,虽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随着电针组的治疗次数增加,电针组疗效变化明显,尤其是在第12周为甚,提示针刺效应的实现需要累积一定的时间与刺激量。对影响初始效应的因素分析发现,均衡型MUI患者合并疾病越复杂、24小时尿失禁次数越多,初始效应越不佳。1.3疗效持续性分析研究一结果表明,12周电针治疗结束后,电针对均衡型MUI患者存在较长时间的针刺持续效应,该效应可持续至随访结束。在整个随访期内,电针组患者的疗效持续时间为16.0±10.28周,随访结束时电针组有效人群比例达70.6%。对影响疗效持续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均衡型MUI患者在第12周时有效人群比例越高,随访期的疗效持续效应时间越长。1.4原始方案对均衡型MUI疗效特异性分析研究二纳入249例MUI患者,其中均衡型MUI患者34例,非均衡型MUI患者215例,均以相同的针刺方案进行治疗,评价两组患者在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初始效应、持续效应与安全性等方面差异。两组患者虽然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非均衡型MUI患者在各项指标的数据比较更占优势,提示对于均衡型MUI有必要在现有针刺方案基础上进行针刺方案的优化。2.定性研究通过目的性抽样方法中的滚雪球抽样与方便抽样法确定9位访谈专家,转录文本资料约8万字,采用主题分析方法,对访谈资料深度分析,形成4个主题:治疗方案优化的辨证思考、方案优化的临床取穴思考、治疗频次和时机与疗效的关系、对针刺疗效持续性的思考,与第一阶段定量研究结果充分融合,在保障原始方案对于均衡型MUI患者有效且安全的情况下,对人群定义分类、针刺干预、疗效评价结局指标3个大方面进行了完善,形成针刺方案优化的建议。研究结论1.构建了随机对照试验中针刺治疗方案优化的方法学框架1)研究筹备阶段:针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原始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结合针刺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特点,从有效性、安全性角度概况描述原始针刺方案;2)研究设计阶段:遵照循证医学指导原则,依托学术专家团队事先设计课题实施方案,采用混合方法中的解释性序列设计,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序进行,对针刺方案治疗效果的优势与不足进行量化;3)数据分析阶段:根据课题实施计划,通过多因素及重要变量筛选的统计学方法,分析针刺原始方案的初始效应、持续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针刺治疗方案的完善要点,为下一阶段专家访谈提供数据支持;4)定性访谈阶段:引入专家深度访谈法既可验证定量研究中的部分结果,又可扩充符合针刺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治疗方案完善要点,弥补原有随机对照试验中针刺方案外推性的不足。遵循混合方法设计原则整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果,制定较高质量证据的针刺方案完善建议。2.形成了均衡型混合型尿失禁的针刺方案优化建议均衡型MUI的针刺优化方案采用了PICO方式呈现,即患者人群(P)、干预(I)、对照(C)、结局(O)。(“*”表示在原方案上优化的部分)。⑴人群P*依照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工作组的建议,受试者须符合混合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既存在伴有急迫感的非自主漏尿,又存在伴随使力、喷嚏和咳嗽等出现的非自主性漏尿。在一周内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与急迫性尿失禁出现的漏尿次数相同。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膀胱排尿日记卡和咳嗽压力试验等进行诊断。纳入标准要求受试者年龄处于35-75岁之间;出现混合性尿失禁症状至少3个月;咳嗽压力试验结果呈阳性;尿失禁症状达到中重度,即尿失禁严重程度指数(Urinary Incontinence Severity Index)≥3分;基线期72小时尿失禁次数至少为2次。主要排除标准包括:单纯压力性尿失禁,单纯急迫性尿失禁,或其他类型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II度;膀胱残余尿量>30ml;最大尿流率<20ml/s;有盆底手术史。所有受试者在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⑵干预I基础期治疗:电针组受试者入组后接受12周电针治疗,每周3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共计36针次。随访期治疗*:电针组受试者在24周随访期内,前8周接受电针治疗,每周1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共计8次。针灸师资质:针刺治疗由具3年以上临床经验的针灸师完成。取穴*:双侧中髎穴、双侧会阳穴、双侧三阴交穴。定位:中髎: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会阳: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三阴交:胫骨内侧缘,内踝尖上3寸。操作*:中髎穴在第3骶后孔外上约1cm处进针,针刺角度向内向下约30-45°,针刺深度50-60mm;会阳穴的针刺角度稍向外上斜刺,针刺深度50-60mm;提插捻转以得气(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或针感向会阴部或肛门部传导);三阴交穴进针采用直刺法,针刺深度20mm-40mm,提插捻转以得气。电针仪电极连接于双侧中髎穴和会阳穴的针柄上;选取疏密波,频率10/50Hz,电流强度0.1-5m A。⑶对照C对照组受患者采用索利那新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共36周。盆底肌训练包括在医院进行的集中训练和家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要求患者在专业治疗师指导下于医院内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肉锻炼,包括识别接受训练的盆底肌肉,专注训练阴道、肛门周围肌肉力量。患者分别在仰卧位、站位、坐位三种姿势下进行训练,需以最大力度持续收缩盆底肌肉,保持8秒,放松8秒,然后进行4次快速收缩,每次持续1-2秒。上述训练在每种姿势(仰卧位、站位、坐位)下重复12次。每次训练45分钟,前12周每周1次,后24周每隔4周1次。集中训练由接受过专业治疗师培训的科研助手组织,第1-12周每周1次,第13-36周每四周1次。集中教授患者正确的盆底肌训练方法:正常呼吸时保持肢体不动,收缩会阴及阴道周围的肌肉;以最大力度持续收缩盆底肌,保持8s,放松8s,然后做4个持续时间1-2s的快速收缩,并在不同体位(仰卧、坐立和站立)下重复上述操作12次。家庭训练要求患者在家自己进行训练,并且从专业网站下载PFMT视频作为指导。患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姿势,每日训练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做一组(包括12个持续性收缩与48次快速收缩),持续36周。患者跟随盆底肌训练指导视频进行学习,并通过训练日志记录盆底肌训练的次数。口服索利那新(阿斯特拉制药有限公司),每日1次,1次5mg,共36周。⑷结局O疗效评价指标*:(主要结局指标)第1-12周平均24小时尿失禁次数较基线改善50%的例数。疗效持续性评价*:随访24周期间患者疗效平均持续周数。
王欣欣[7](2020)在《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研究,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最终形成证据确凿、安全有效、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课题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治疗,疗程共6周。在入组前1周、治疗第3周、疗程结束后(第6周)及随访期(第10周)进行评价,运用肌电图检测DS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该方案开展适宜性研究,考察医疗人员对该方案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该方案的经济适宜性进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依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及规程、关键技术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等,最终形成中医药规范技术操作文本。结果:1.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1基线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BMI、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基线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DSPN症状发生在下肢的患者最多,且首发症状是以四肢远端的麻木为主。(2)效应指标的基线对比两组MDN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评分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对比性。两组DSPN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SF-36量表测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两种方案治疗DSPN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综合方案和西医综合方案的有效率经ITT分析集和PPS分析集显示,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当。(1)MDNS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组间MDN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在各项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感觉障碍及反射检查两项评分方面都有所下降,且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6周后对于DSPN患者的感觉障碍、肌力及肌腱反射的恢复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感觉障碍、肌力实验两项评分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病位在上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下肢患者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在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病位在四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比较,M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SNCV(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下肢SNCV(腓总神经)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肢S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余神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中医症候评分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肢软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只有感觉减退改善明显。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在肢软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四肢发凉、肢软无力及中医症状总分方面,中医综合方案优于西医常规方案;二者对于肌肉萎缩症状的改善均不明显。(4)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有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6周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治疗6周后,中医综合方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5)随访研究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期(第10周)观察DSPN患者的症状持续改善情况,组间没有差异性。1.3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分析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适宜性评价结果2.1技术适宜性结果(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82名DSPN患者整体上对中医综合方案的评价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表示治疗时间安排合理,同时能够接受中药、皮肤针、拔罐这三种治疗方式;76.82%的患者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效。(2)医生对该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30名医生对该方案适宜性评价较高,大部分医生认为该技术的操作要求、设备要求“极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2经济适宜性评价结果间接成本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53.69个单位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62.54个单位成本;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多获得一个单位的效果时,需要多支付71.06个单位的成本。3.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方案所涉及的技术操作参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的修订、完善和优化:(1)中药汤剂:药材标准依据;剂量;浸泡方法及时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2)皮肤针疗法:针具;取穴(经)标准;叩刺方法:叩刺角度,叩刺频率,注意事项等。(3)拔罐疗法:用具;火力大小,吸附力松紧,拖罐力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结论:1.DSPN不仅多发生于糖尿病晚期患者中,早期也多见;DSPN临床症状在四肢都有可能出现,但更易发生在下肢;DSPN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发凉等,但首发症状以麻木为主。2.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基于对DSPN基本病因病机“气虚血瘀”及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三者联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改善DSPN患者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乏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有有效性、安全性、适宜性、经济性和规范性,是可供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谢丁一[8](2020)在《艾灸得气量表研制与量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艾灸得气的文献与临床研究,研制艾灸得气量表,探讨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量学关系、艾灸得气的激发温度参数,为灸疗临床评估的量化、客观化,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精准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艾灸得气量表的研制首先采用德尔菲法筛选出艾灸得气条目,再通过专家、患者调查问卷以及核心小组讨论筛选出艾灸得气量表条目,进而形成量表初表,然后对量表初表进行调查分析,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检测量表的结构效度,最终形成艾灸得气量表。2.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的量学关系以原发性痛经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消敏灸量)、对照a组(15min灸量)、对照b组(消敏后继续施灸20分钟灸量),比较不同的艾灸得气持续时间与艾灸疗效的关系;根据艾灸得气强度的不同,分为强、中、弱三组,比较不同的得气强度与艾灸疗效的关系。3.艾灸得气的温度激发参数以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腧穴是否出现艾灸得气现象将患者自然分为得气组与非得气组,采用温度感觉分析技术,比较其热觉阈值、热痛阈值、热耐痛阈值的差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得气组的肩井穴、关元俞穴与内膝眼穴为受试部位,分别以40℃、42℃为艾灸得气激发强度,探讨艾灸得气的较佳的温度激发参数。结果:1.经过艾灸得气条目筛选与量表预调查,形成《艾灸得气量表V1.0》,该表分为3个部分。A部分包括透热、传热、非热觉3项,每项计分均由得气感出现的空间位置与得气强度的乘积所得。得气感出现的空间位置与得气强度均分为4个等级,分别以(0)、(1)、(2)、(3)计分。B部分为扩热,计分同样是由得气感出现的空间位置与得气强度的乘积所得,得气感出现的空间位置与得气强度均分为4个等级,分别以(0)、(1)、(2)、(3)计分。C部分包括喜热、身烘热、面红(或额汗出)、肢端热、胃肠蠕动反应、皮肤扩散性潮红,得气强度分为4个等级(0)、(1)、(2)、(3)计分。艾灸得气量表按照A、B、C的顺序计分,若A中传热项为0,可进入B计分,若A中传热项不为0,则直接跳至C计分。A、B、C得分之和即为艾灸得气量表的总分。2.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的量学关系2.1艾灸得气时间与临床疗效的量学关系2.1.1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灸量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对照a组、对照b组三组症状评分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第1个疗程结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结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采用消敏灸量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症状积分方面优于传统灸量组,超过消敏灸量20min施灸的效果与消敏灸量无显着差别。2.1.2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灸量McGill痛经询问量表积分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对照a组、对照b组三组McGill痛经询问量表积分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第1个疗程结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结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消敏灸量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简化McGill痛经询问量表积分方面优于传统灸量组,超过消敏灸量的施灸对疗效贡献不大。2.1.3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灸量疼痛频率、程度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对照a组、对照b组三组疼痛频率、程度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第1个周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近期疗效好;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治疗第2个周期结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近期疗效好;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消敏灸量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及远期疗效皆优于传统灸量组,超过消敏灸量的施灸对疗效贡献不大。2.1.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不同灸量膝关节GPCRND-KOA评分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试验组积分11.12±3.10,对照a组积分10.20±3.01;对照b组积分10.93±3.07,治疗结束后试验组积分5.51±1.91,对照a组积分8.42±2.10,对照b组积分5.24±2.60,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随访6个月后,试验组积分3.63±1.39、对照a组积分5.36±1.42、对照b组积分3.42±1.73,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提示选取个体化消敏灸量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肿胀型)优于传统固定灸量,在消敏饱和灸量基础上继续施灸,疗效没有增加。2.1.5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不同灸量膝关节周径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周径(39.02±3.51)cm,对照a组周径(39.32±2.53)cm,对照b组周径(39.15±2.71)cm;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周径(35.21±3.43)cm,对照a组周径(38.02±2.79)cm,对照b组周径(36.02±3.63)cm,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6个月后,试验组周径(34.81±3.67)cm,对照 a 组周径(37.92±2.71)cm,对照 b 组周径(35.98 ±2.15)cm,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选取个体化消敏灸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肿胀的改善作用优于传统固定灸量,在消敏灸量基础上继续施灸对关节消肿作用方面没有增加。2.2艾灸得气强度与临床疗效的量学关系2.2.1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得气强度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得气程度强(A)组、得气程度中(B)组、得气程度弱(C)组三组症状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只要得气艾灸在缓解痛经症状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得气程度越强治疗效果越好。2.2.2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得气强度McGill痛经询问量表积分比较治疗前得气程度强(A)组、得气程度中(B)组、得气程度弱(C)组三组McGill痛经询问量表积分比较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只要得气艾灸在缓解痛经症状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得气程度越强治疗效果越好。2.2.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不同得气强度膝关节GPCRND-KOA评分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得气程度强(A)组、得气程度中(B)组、得气程度弱(C)组三组膝关节GPCRND-KOA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10天后,A组、B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C组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显着性差(P>0.05),A组与B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P>0.05),A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得气程度越强灸疗效果越好。2.2.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不同得气强度膝关节周径比较治疗前得气程度强(A)组、得气程度中(B)组、得气程度弱(C)组三组膝关节周径比较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10天后,A组、B组、C组膝关节周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A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A组与B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与A组、C组比较均没有显着性差(P>0.05)。结果表明:得气程度越强膝关节消肿效果越好。3.艾灸得气的激发温度参数3.1不同腧穴得气组与非得气组分布情况本研究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80例,合计540穴次,其中得气组304例(56%),非得气组236例(44%)。3.2两组热觉阈值比较得气组热觉阈值分别为大椎穴37.86±1.10、肩井穴37.44±1.15、肩髃穴38.19±1.16、腰阳关穴37.77±0.75、腰俞穴37.54±0.83、关元俞穴36.91±1.14、血海穴38.13±2.13、内膝眼穴37.54±1.83、阴陵泉穴37.76±1.23;非得气组热觉阈值分别为大椎穴36.20±1.43、肩井穴36.12±1.24、肩髃穴37.10±2.05、腰阳关穴36.52±0.79、腰俞穴36.15±0.98、关元俞穴35.89±1.53、血海穴36.87±1.54、内膝眼穴35.96±1.63、阴陵泉穴36.02±2.06;不同腧穴的热觉阈值不同,得气组均高于非得气组;得气组肩髃穴、血海穴分别与非得气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腧穴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3.3两组热痛阈值比较得气组热痛阈值分别为大椎穴44.23±1.08、肩井穴44.23±1.79、肩髃穴44.45±1.51、腰阳关穴44.36±1.74、腰俞穴44.39±1.04、关元俞穴44.56±1.83、血海穴44.73±1.66、内膝眼穴44.65±1.68、阴陵泉穴44.53±1.02;非得气组热痛阈值分别为大椎穴42.56±1.13、肩井穴42.05±1.54、肩髃穴42.38±1.22、腰阳关穴42.27±1.31、腰俞穴43.03±1.79、关元俞穴43.01±1.74、血海穴42.87±2.07、内膝眼穴42.92±1.90、阴陵泉穴42.69±1.39;不同腧穴的热痛阈值不同,得气组高于非得气组,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3.4两组热耐痛阈值比较得气组热耐痛阈值分别为大椎穴47.87±1.63、肩井穴48.36±0.93、肩髃穴48.34±0.99、腰阳关穴48.56±1.62、腰俞穴48.32±0.79、关元俞穴48.31±0.68、血海穴48.19±0.74、内膝眼穴47.47±0.56、阴陵泉穴47.26±0.29;非得气组热耐痛阈值分别为大椎穴46.96±1.65、肩井穴46.29±1.52、肩髃穴46.05±0.78、腰阳关穴46.87±0.89、腰俞穴46.90±0.72、关元俞穴46.34±0.89、血海穴46.58±1.14、内膝眼穴45.13±0.79、阴陵泉穴45.95±0.61;不同腧穴的热耐痛阈值不同,得气组高于非得气组;大椎穴得气组与非得气组比较,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腧穴两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3.5两组温控激发得气潜伏期、效应期、得气强度比较42℃激发组与40℃激发组比较,得气灸感出现的潜伏时间有非常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得气灸感持续的效应期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42℃激发时潜伏期时间更短、效应期更长。42℃激发组与40℃激发组比较,内膝眼穴两组间激发出来的得气灸感强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两组腧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艾灸得气量表包含透热、传热或扩热、非热觉,喜热、身烘热、面红(或额汗出)、肢端热、胃肠蠕动反应、皮肤扩散性潮红9项条目;2.艾灸得气的持续时间是影响艾灸疗效的关键因子之一,而不是施灸时间。艾灸得气消退后继续施灸对临床疗效没有贡献,以艾灸得气消失为度的个体化消敏灸量优于现行的固定灸量的灸疗疗效;3.艾灸得气强度是影响艾灸疗效的关键因子之一,而不是施灸热感强度。临床施灸时,应该以艾灸得气强度为标准,选择施灸部位;4.初步揭示艾灸得气的激发温度为42℃优于40℃。
魏绪强[9](2020)在《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真实世界研究及短期疗效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提出背景真实世界中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疗效影响因素尚未明确,没有适合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基于注册登记平台,我们拟描述性分析真实世界中慢性腰痛针灸诊疗规律;探索性分析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短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建立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短期疗效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验证和可视化展示。设计前瞻性、多中心的注册登记研究。方法(1)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从不同的层面来描述真实世界中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诊疗特点及短期疗效;(2)基于最大似然比逐步向前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短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3)在SPSS软件中运用系统随机方法按照7:3将患者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在建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临床重要性筛选慢性腰痛针灸治疗短期有效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使用R语言建立预测模型和绘制列线图(Nomograph)。(4)采用区分度(Discrimination)、校准度(Calibration)检验方法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利用本身数据进行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Bootstrap验证等方法来回答模型的内部效度。运用决策曲线分析法(DCA,Decision Curve Analysis)和临床影响曲线(CIC,Clinical Impact Curve)来比较和评价模型的临床净获益。研究内容(1)对慢性腰痛注册登记平台中的数据进行清洗,描述性分析真实世界中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诊断特点、针刺治疗规律。(2)对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短期疗效进行效果评价;(3)探索建立慢性腰痛针灸治疗短期疗效的预测模型的方法,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区分度评价、校准度评价、临床决策分析及临床影响分析,并绘制ROC曲线、列线图(Nomograph)、校准度曲线、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图,进行可视化展示。研究结果第一部分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真实世界研究1.招募情况(1)医师招募情况:来自全国12家医院的32位针灸医师及563名患者(含测试和基线不完整病例10份)。其中三甲综合医院为主,多集中在北京市,医师平均工作年限为12.68年,高级职称者13人,初中级职称者19人。(2)患者招募情况:招募基线完整的患者553人,主要患者来自北京(320),患者的年龄分布在18岁-89岁之间,近65%为女性患者,汉族人占比96.8%,职员占比35.3%、离退休人员占31,6%,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达66.0%,已婚占比为89.9%。2.慢性腰痛的病情及诊断情况(1)腰痛的病情信息:病程平均在4.70年,主要的疼痛分布在脊柱正中及三寸以内,频数达到652次;疼痛性质以酸痛为主,频数为308次。疼痛加重原因集中分布在寒冷潮湿及久坐久站等因素,近半数患者腰痛症状伴随有下肢痛及运动障碍,曾经接受过针刺治疗的患者占比达63.5%。(2)慢性腰痛西医疾病分类及中医辨证情况:西医疾病诊断类别集中分布在椎间盘病变和软组病变,分别占比68.9%和20.4%。中医病因辨证集中分布在肾虚腰痛、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分别占比40.5%、41.8%和37.6%,部分患者存在两种及以上证候合并情况;中医经络辨证集中在太阳经、督脉和少阳经,分别占比88.3%、37.4%和24.8%;近半数患者存在两种及以上的经络辨证,以向足太阳经脉为主;仅12.4%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3.慢性腰痛患者的治疗情况(1)穴位处方分布情况排名前十位的主穴是:肾俞、大肠俞、夹脊、委中、环跳、关元、腰阳关、气海俞、秩边和阿是穴,其中肾俞和大肠俞分别占63.8%和63.7%。排名前十位的配穴是:委中、昆仑、承山穴、阳陵泉、环跳、秩边、阿是穴、太溪、头穴、夹脊穴,委中和昆仑分别占比40%和27.5%。(2)针刺类型、原则及取穴数量主要针刺类型为传统中医针刺(99.8%)及局部选穴原则(89.9%)。取穴原则中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同时采用局部选穴、远端选穴和辩经选穴。取穴数量按照少于5穴、5-10穴、多余10穴分别为168(30.4%)、276(49.9%)、109(19.7%)。(3)针刺治疗规律针刺工具以毫针为主,在引发的机体反应中,得气和肌肉抽动反应分别占98%和23.3%。毫针的辅助操作主要为TDP照射(70.7%)、电针刺激(48.3%)和手动行针(23.7%)等,多数治疗同时采用TDP照射及电针辅助治疗。26.6%治疗中采用了特殊针刺,包括非常规针具规格、针刺部位、针刺角度、针刺方法和针刺深度,针刺手法和针刺体位,如坐位针刺、跳动针法等。几乎所有的治疗均留针且留针时间参数多选定为20-30分钟。累计针刺治疗3次以上者为428,占比77.4%,少于3次治疗的125人中仅有39人为治愈,其余均为脱落。累计针刺周期集中分布在2周到1个月,其中少于2周、2周到1月、大于1月分别占比为34.0%、53.2%、6.5%。毫针的针刺频率中(次/周),1周治疗大于3次多见,其中1次/周、2次/周、大于3次/周者分别占比为32.9%、21.0%、46.1%。(4)针刺合并治疗情况绝大部分治疗中没有合并其他的针灸或非针灸疗法,合并针灸类疗法额225名患者中,以拔罐疗法为主,占总治疗人数的32.4%;合并非针灸疗法的198名患者中,以药物疗法为主,占总治疗人数的22.8%。4.慢性腰痛患者的针刺疗效情况(1)登记患者的有效率在登记的553名患者中,其中删失人数为77,删失比例达13.9%,依据意向性分析原则,仍按照553作为分析患者,以MICD(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判断疗效,其中NRS评分下降超过2分者427人,治疗有效率77.2%,ODI指数下降超10分者399人,治疗有效率72.1%,NRS和ODI同时判定为有效者386人,治疗有效率69.8%,总治疗有效440人,总有效率82.5%。(2)合格病例的短期疗效治疗大于三次的合格病例数是428,以MICD为标准判断为有效的患者为312例,其中NRS评分下降大于超过2分者303人,治疗有效率70.8%,ODI指数下降超过10分者为139人,治疗有效率25.1%,NRS和ODI同时判定为有效者130人,治疗有效率30.4%,总治疗有效312人,无效116人,总有效率72.9%。5.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发生率2.4%,共13人次,均是非严重不良事件,绝大多数与针刺不相关。6.合格病例中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研究(1)两组间基线资料及单选值变量比较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基线腰痛病程、NRS评分、ODI指数比较,P值均小于0.05,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经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地区、民族、婚姻状态等变量间比,P值均大于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间多选变量间的比较两组在疼痛部位、性质、诱发缓解因素、伴随症状、诊断类型、中医证候类型、经络辨证类型、患者对治疗反应及针刺的辅助治疗、合并治疗等多个层面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疼痛部位分布在脊柱正中及脊柱两侧三寸以内;疼痛性质集中在分布酸痛和胀痛;疼痛加重原因集中分布在久坐久站及寒冷潮湿因素;伴随症状集中分布在下肢的感觉异常;中医病因辨证集中分布在肾虚腰痛及寒湿腰痛;经络辨证集中分布在膀胱经和少阳经;毫针最常见的辅助治疗及合并治疗分别是TDP照射和拔罐。7.单变量及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1)基线单变量的logistic回归及筛选单变量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中,NRS评分、ODI指数、病程、疼痛加重原因数、疼痛缓解原因数、选穴原则数、病因辨证数、毫针辅助治疗种类等变量具有统计显着性(P<0.20)。(2)多重响应变量值的logistic回归腰痛在腰部两侧脊柱三寸以内及以外、得温痛减、按揉、肌肉痉挛,咳嗽喷嚏、肾虚腰痛、瘀血腰痛、五行针刺、运动针法、拔罐和火针的P值均小于0.2,有较高的统计显着性。(3)二元logistic回归的方程建立和ROC曲线经逐步向前的最大似然估计回归得到:酸痛、刺痛、腰部两侧脊柱三寸以外、咳嗽喷嚏、少阳经、对症选穴、NRS评分7个自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中。得到的OR值和P值分别为:酸痛(OR=0.397,95%CI 0.218-0.723)、刺痛(OR=0.384,95%CI 0.155-0.951)、腰部两侧脊柱三寸以外(OR=3.035,95%CI 1.150-8.010)、咳嗽喷嚏(OR=0.374,95%CI 0.129-1.085)、少阳经(OR=0.403,95%CI 0.204-0.797)、对症选穴(OR=0.404,95%CI 0.225-0.725和基线NRS(OR=1.588,95%CI 1.330-0.895)。依据变量的OR值构建短期针刺有效的回归方程,方程式为Logit(P)=0.615+0.397*酸痛+0;384*无刺痛痛+3.035*疼痛在腰部两侧脊柱三寸以外+0.387*(咳嗽喷嚏)+0.403*无少阳经辨证+0.404*对症选穴+1.55*NRS评分。8.回归模型的评价及ROC曲线绘制依据霍斯默-莱梅肖检验该模型得到P=0.256>0.05,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拟合较好。依据内戈尔科R2评价,该模型可以解释短期内影响针刺有效因素的26.6%变异,其阴性预测值为45.2,阳性预测值94.9%,模型综合预测值为81.1%。依据预测概率值绘制ROC曲线提示,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9,95%的可信区间(0.694-0.824),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依据曲线下坐标计算最大约登指数为0.44(约登指数=敏感度-(1-特特异度)),此时的Cutoff值为0.614,敏感度为0.839,特异度为0.393。9.回归变量的共线性诊断纳入模型的七个变量的匹配容差和VIF方法(方差膨胀因子)稳定分布在1附近,说明模型中各因子的相互独立性良好。第二部分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短期疗效预测模型的建立、验证与评价1.建模组和验证组人群特征系统随机后建模组和验证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基线的NRS评分、ODI指数、患者地区分布、教育程度、针灸治疗史、婚姻状态、民族及西医诊断类别等基线变量间比较,P均大于0.05,建模组和验证组基线在统计学上无差异;2.建模组多变量的回归分析基线NRS评分、基线ODI指数、年龄、疼痛部位腰部脊柱三寸以外、疼痛性质酸痛、对症治疗、少阳经、诱发疼痛原因咳嗽打喷嚏、诊断分类脊柱关节病,共9个变量P值均小于0.05;纳入到回归模型性得到的AIC=304,模型拟合度良好。共线性诊断分析提示: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说明该9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共线性。3.预测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良好,使用该预测模型,患者能够获益,模型的预测概率和实际临床中有效概率一致。结论1.真实世界中影响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短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分别是酸痛、刺痛、疼痛分布在腰部两侧脊柱三寸以外、咳嗽喷嚏诱发疼痛、辨证为少阳经、对症选穴、NRS评分。2.短期疗效的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影响度,可以作为慢性腰痛患者针灸治疗短期预后评估的有效工具。针灸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验证与评价方法,有助于推动针灸个体化预测模型的发展及可视化研究。
奎瑜[10](2019)在《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平衡针时效规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目的:通过对失眠的现代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为开展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时效性规律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8月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核心库。检索针灸为干预措施对照西药治疗失眠症的相关文献,应用Endnote对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初筛;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RCT)。参照Cochrane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资料分析,对不同的针灸干预措施及时间进行分组,采用Review Manager 5.3 software和Stata14.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61项研究,共纳入5128例病人,其中试验组2613例,对照组2515例。61项研究均提及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包括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区组法等。29篇文献采用分配隐藏方法;只有1篇文献提及盲参与者,6篇研究提及盲评估者,剩余文献均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2篇评价了安全性。其中40项研究的干预方式为针刺,9项研究运用艾灸疗法,4项研究涉及耳穴疗法,4项研究包含穴位敷贴和4项研究采用穴位埋线作为干预方式,对照组主要为西医药物。61项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作为结局指标,其中4项研究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抑郁量表)评估失眠抑郁症状,2项研究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失眠焦虑情况。Meta分析结果:1.针灸对照西药对PSQI评分影响61项研究采用PSQI作为评估睡眠质量的测量指标。对于治疗后的PSQI评分进行meta分析,由于纳入的各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对照组相比能降低PSQI评分,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与对照相比能更好的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然而,合并结果存在较大的临床异质性,需要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来源。按照不同针灸类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灸法、穴位敷贴能降低PSQI评分,耳穴、穴位埋线法治疗不能能显着降低PSQI评分。根据不同的干预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照不同干预时间分为2周,3周,4周三个亚组,结果分析显示亚组之间无统计差异。不同的针灸干预疗程结果显示,针灸与对照组比较均能降低PSQI评分。2.发表偏倚根据不同结局指标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PSQI结局指标中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针灸治疗失眠有效,但是临床试验方法存在质量欠佳,审慎对待该结论。研究二目的:科学评价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时效性,并探讨疗效和粗细针具选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平行、开放性临床试验方法。将经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筛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4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治疗组粗针、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对照组粗针、对照组细针)四个亚组,治疗组粗针和治疗组细针给予平衡针治疗,对照组粗针和对照组细针给予非穴位针刺。治疗组粗针和对照组粗针使用0.35×25mm毫针针刺,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细针使用0.20×25mm毫针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天,总疗程4周。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四个时点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测。并做好安全性指标的观测记录。结果:治疗结束,共2名病例脱落,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细针各1例,最终72例进入意向性处理分析(ITT)。1.一般资料和基线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疾病的基线情况(病程、中医症候、舌脉的分布),各组疗效指标ISI、PSQI以及构成PSQI的睡眠成分因子,经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5例(13.88%),显效15例(41.67),有效13例(36.11%),无效3例(8.33%),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0例(0%),显效2例(5.56%),有效8例(22.22%),无效26例(72.22%),总有效率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个亚组分析中,治疗组粗针有效率优于治疗组细针、对照组粗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细针与对照组粗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SI总分比较ISI总分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4周各观察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后1周、2周和4周各观察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ISI得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趋势要显着明显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粗针组的下降趋势最大,与治疗组细针、对照组粗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粗针与对照组细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SI分层比较中,结果相同。4.PSQI总分比较治疗后第4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治疗后第4周,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PSQI成分因子比较第4周时成分因子V,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其余成分因子比较时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细针、治疗组粗针、对照组细针和对照组粗针的PSQI得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趋势要显着明显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粗针组的下降趋势最大,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比较对照组发生一例轻度的针刺后血肿,且消退较快,不良事件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有效,且在第1周开始起效,4周治疗期间疗效呈持续性升高;2.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粗针针刺效果优于细针针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综述 |
|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
| 2 流行病学研究 |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4 实验室指标 |
| 5 临床疗效指标 |
| 6 治疗进展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
|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
| 2 SAGI的中医认识 |
| 3 SAGI的治疗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
| 1 方法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 1.6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 2.4 疗效评价 |
| 2.5 不良反应 |
| 2.6 发表偏倚 |
| 3 讨论 |
|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
| 3.2 结果讨论 |
|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
| 3.4 证据质量 |
| 4 结论 |
| 4.1 对实践的意义 |
| 4.2 对研究的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临床资料 |
| 2.3 治疗方案 |
| 2.4 疗效指标 |
| 2.5 安全性指标 |
| 2.6 质量控制 |
|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
|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 3.5 安全性评价 |
| 4 讨论 |
| 4.1 选题依据 |
| 4.2 研究方案分析 |
| 4.3 疗效指标选择 |
| 4.4 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2 研究结果 |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 3.1 资料与方法 |
| 3.2 研究结果 |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 4.1 资料与方法 |
| 4.2 研究结果 |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 5.1 资料与方法 |
| 5.2 研究结果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 2 系统设计方法 |
| 2.1 整体设计 |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 2.4 运行环境 |
| 3 研究结果 |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结果 |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研究结果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古代医家对八髎穴的认识 |
| 1.1 八髎穴的命名 |
| 1.2 八髎穴的定位 |
| 1.3 八髎穴的刺灸方法 |
| 1.3.1 刺法 |
| 1.3.2 灸法 |
| 1.4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
| 2、现代中医学对八髎穴的认识 |
| 2.1 八髎穴的定位 |
| 2.2 八髎穴的取穴方法 |
| 2.2.1 简易定位取穴法 |
| 2.2.2 髂后上棘与骶角取穴法 |
| 2.2.3 骶正中脊取穴法 |
| 2.2.4 简易模具取穴法 |
| 2.2.5 骶骨变异类取穴法 |
| 2.3 八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及方向 |
| 2.4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
| 3、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现状 |
| 3.1 气血与妇科病的关系 |
| 3.2 情志与妇科病的关系 |
| 3.3 运用八髎穴治疗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现状 |
| 3.3.1 针灸法 |
| 3.3.2 推拿法 |
| 3.3.3 埋线法 |
| 4、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与临床研究现状 |
| 4.1 原发性痛经 |
| 4.1.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 |
| 4.1.2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 |
| 4.1.3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
| 4.2 继发性痛经 |
| 4.2.1 继发性痛经的定义 |
| 4.2.2 继发性痛经的病理 |
| 4.2.3 继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
| 4.3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 4.4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症的认识与临床治疗 |
| 第二部分 海外中医使用八髎穴认知调查 |
| 1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的年份 |
| 2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的地点 |
| 3 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的比例 |
| 4 海外中医使用八髎穴治疗疾病的比例 |
| 5 八髎穴是否可以治疗妇科疾病 |
| 6 八髎穴的进针深度 |
| 7 八髎穴的进针角度 |
| 8 八髎穴的进针方向 |
| 9 常用的八髎穴比例 |
| 10 八髎穴主要治疗疾病的比例 |
| 11 八髎穴针感 |
| 12 八髎穴配合其他疗法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 1.3 病例标准 |
| 1.3.1 纳入标准 |
| 1.3.2 排除标准 |
| 1.3.3 脱落标准 |
|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 |
| 1.4.1 分组 |
| 1.4.2 治疗方法 |
| 1.5 观察指标 |
| 1.5.1 一般观察指标 |
| 1.5.2 疗效性评价指标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2.1 治疗前一般情况 |
| 2.1.1 年龄、身高、体重的比较 |
| 2.1.2 婚姻史、妊娠史、病程的比较 |
|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气滞血瘀证)评分比较 |
| 2.3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气滞血瘀证)评分比较 |
| 2.4.1 两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 2.4.2 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 |
| 2.5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 2.5.1 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 2.5.2 两组治疗评分比较 |
| 2.6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 2.7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缓解人数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 2.8 MYMOP量表前后比较 |
| 2.9 安全性评价结果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八髎穴是治疗痛经的特色要穴 |
| 1.1 八髎穴的操作要点 |
| 1.1.1 八髎穴的定位与取穴要点 |
| 1.1.2 八髎穴的针刺深度与角度 |
| 1.1.3 针刺手法 |
| 1.2 气滞血瘀证在妇科疾病中的地位与意义 |
| 1.3 中西医治疗痛经方面的特点 |
| 1.3.1 中医治疗痛经 |
| 1.3.2 西医治疗 |
| 1.3.3 小结 |
| 2、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认知调查表分析 |
| 2.1 海外中医调查表分析 |
| 2.1.1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年份与地点 |
| 2.1.2 临床治疗妇科病比例 |
| 2.1.3 海外中医对八髎穴的整体认知 |
| 3 临床研究的讨论 |
| 3.1 气滞血瘀瘀症量表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
| 3.1.1 气滞血瘀瘀症调查表的特色及优势 |
| 3.1.2 气滞血瘀瘀症调查表的结果分析及讨论 |
| 3.2 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着 |
| 3.2.1 传统针灸治疗痛经的选穴依据 |
| 3.2.2 八髎穴治疗痛经的临床操作 |
| 3.2.3 疼痛量表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
| 3.2.4 MYMOP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
| 3.3 西方女性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
| 3.3.1 西方女性骶骨及髋部的体型特点 |
| 3.3.2 使用八髎穴治疗西方女性的体会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记分方法 |
| 2.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可精确到毫米) |
| 3.Measure Your Medical Outcome Profile(MYMOP) |
| 4.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高血压界定 |
| 3 降压策略 |
|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
|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
|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
|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
|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
|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
|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
|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
| 1 检索范围 |
| 2 检索策略 |
| 3 数据处理 |
| 4 检索结果 |
| 5 文献整理 |
| 6 讨论分析 |
| 7 结论 |
| 8 意义及启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
| 1 研究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治疗方案 |
|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
| 5 质量控制 |
| 6 统计分析 |
| 7 研究结果 |
| 8 讨论 |
| 9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技术路线图 |
| 一、《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临床问题研究 |
| 1.资料与方法 |
| 2.研究结果 |
| 3.小结 |
| 二、《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循证证据研究 |
| 1.现行指南系统评价和证据提取 |
| 2.中医证型研究系统评价和证据提取 |
| 3.针灸干预性研究系统评价和证据提取 |
| 4.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核心穴组证据提取 |
| 5.证据整合 |
| 三、《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研究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小结 |
| 四、研究结果 |
| 《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的形成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文献综述 糖尿病前期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相关评分量表 |
| 2.1 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 |
| 2.2 Jadad改良的评分量表 |
| 附录3 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疗效评价标准列表 |
| 糖尿病前期中医症状积分表 |
| 附录4 针灸干预性研究纳入文献分级结果 |
| 附录5 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
| 5.1 第一轮《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
| 5.2 第二轮《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
| 5.3 第三轮《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综述:混合方法研究概述及其在中医药领域应用 |
| 1.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
| 1.2 混合方法研究的特征 |
| 1.3 混合方法研究的目的 |
| 1.4 混合方法研究的设计类型 |
| 1.5 混合方法研究的步骤 |
| 1.6 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应用现状 |
| 2 综述:混合性尿失禁的研究进展 |
| 2.1 保守疗法 |
| 2.2 药物疗法 |
| 2.3 手术疗法 |
| 2.4 小结 |
| 3 综述: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中治疗方案评价的统计方法应用现状 |
| 3.1 针刺随机对照试验概念及统计方法的作用 |
| 3.2 针刺随机对照试验方案评价的原始研究与二次研究 |
| 3.3 结语 |
| 第二部分 定量研究 |
| 1 研究背景 |
| 2 数据来源 |
| 3 研究一:电针对于均衡性混合性尿失禁的疗效、安全性、初始效应及持续效应研究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3 统计分析方法 |
| 3.4 研究结果 |
| 3.5 针刺初始效应与持续效应分析 |
| 4 研究二: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针刺治疗方案的特异性分析 |
| 4.1 研究对象 |
| 4.2 研究方法 |
| 4.3 统计分析方法 |
| 4.4 研究结果 |
| 5 讨论 |
| 5.1 研究方法 |
| 5.2 取穴分析 |
| 5.3 临床疗效分析 |
| 5.4 安全性分析 |
| 5.5 初始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
| 5.6 针刺效应持续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
| 5.7 研究不足 |
| 6 结论 |
| 第三部分 定性研究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4 访谈具体流程 |
| 4.1 成立访谈小组,制定访谈提纲 |
| 4.2 访谈者培训 |
| 4.3 确定访谈专家名单 |
| 4.4 开展预访谈 |
| 4.5 修改访谈提纲 |
| 4.6 访谈专家 |
| 4.7 访谈记录整理 |
| 4.8 文件存档 |
| 5 研究实施 |
| 5.1 研究场所 |
| 5.2 抽样方法 |
| 5.3 研究情境 |
| 5.4 研究对象 |
| 5.5 质量控制 |
| 6 研究资料分析方法 |
| 6.1 熟悉资料 |
| 6.2 形成初始编码 |
| 6.3 寻找主题 |
| 6.4 审查主题 |
| 6.5 定义与命名主题 |
| 6.6 撰写报告 |
| 7 分析结果 |
| 8 讨论 |
| 结语 |
| 一 结论 |
| 二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 三 本研究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专家访谈知情同意书 |
| 附件2 专家访谈提纲 |
| 附件3 访谈转录资料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DSPN发病率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
| 2.中西医针对DSPN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
|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 一.前期方案优化研究 |
| 1 初步方案制定 |
| 1.1 临床研究 |
| 1.2 文献研究 |
| 2 优化方案的制定 |
| 二.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及适宜性研究 |
| 1.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
|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
|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 第一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 1.研究背景 |
| 2.研究目的 |
| 3.研究流程图 |
| 4.研究对象 |
| 4.1 受试者来源 |
| 4.2 受试者选择 |
| 5.研究方法 |
| 5.1 试验设计 |
| 5.2 样本量的估算 |
| 5.3 随机方法 |
| 5.4 对照方法 |
| 5.5 盲法设计 |
| 5.6 知情同意 |
| 5.7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
| 6.干预措施 |
| 6.1 基础干预措施 |
| 6.2 对照组干预措施 |
| 6.3 治疗组干预措施 |
| 7.观测与记录 |
| 7.1 指标选择 |
| 7.2 观测时点与记录 |
| 7.3 疗效判定 |
| 7.4 资料整理、数据管理 |
| 7.5 统计分析 |
| 7.6 质量控制与保证 |
| 8.研究结果 |
| 8.1 基线情况分析 |
| 8.2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
| 8.3 依从性分析 |
| 8.4 不良反应分析 |
|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
| 1.研究背景 |
| 2.研究目的 |
| 3.中医综合方案的技术适宜性研究 |
| 3.1 研究路线 |
| 3.2 研究方法 |
|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
| 3.4 统计分析 |
| 3.5 质量控制 |
| 3.6 研究结果 |
| 4.中医综合方案的经济适宜性研究 |
| 4.1 研究内容 |
| 4.2 研究方法 |
| 4.3 临床干预方法 |
| 4.4 评价指标 |
| 4.5 评价步骤 |
| 4.6 研究结果 |
| 第三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 1.研究背景 |
| 2.研究目的 |
| 3.中医综合技术简介 |
| 4.研究方法 |
| 5.研究结果 |
| 5.1 适应症 |
| 5.2 禁忌症 |
| 5.3 操作方法 |
| 5.4 注意事项 |
| 5.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
| 讨论 |
| 1.对DSPN的认识 |
| 1.1 现代医学对DSPN的认识 |
| 1.2 传统医学对DSPN的认识 |
| 2.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DSPN |
| 2.1 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 |
| 2.2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设定依据 |
| 2.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设定依据 |
| 2.4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多维评价 |
| 3.研究结果分析 |
| 3.1 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
| 3.2 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
| 3.3 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 结论 |
| 创新点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1 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附件2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方法(MDNS) |
| 附件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
| 附件4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
| 附件5 调查问卷一 DSPN患者中医综合方案满意度调查问卷 |
| 附件6 调查问卷二 中医综合方案适宜性医生评价问卷 |
|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针灸得气的溯源与现代研究 |
| 1 针灸得气的溯源 |
| 2 针灸得气的主要特征 |
| 3 针灸得气与效应相关性 |
| 4 针灸得气的影响因素 |
| 5 得气机制研究 |
| 6 得气量化研究 |
| 第二节 “辨敏施灸”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 |
| 1 “辨敏施灸”的内涵与依据 |
| 2 “辨敏施灸”与“辨证施灸”关系 |
| 3 “辨敏施灸”的临床指导作用 |
| 第二章 艾灸得气量表研制与量效关系研究 |
| 第一节 艾灸得气量表的研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结论 |
| 第二节 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的量学关系研究 |
| (一)热敏灸原发性痛经得气时间与灸效的量学关系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研究结论 |
| (二)热敏灸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得气时间与灸效的量学关系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研究结论 |
| (三)热敏灸原发性痛经得气强度与灸效的量学关系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研究结论 |
| (四)热敏灸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得气强度与灸效的量学关系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研究结论 |
| 第三节 艾灸得气的激发灸热温度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结论 |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结果分析 |
| 3 如何促进艾灸得气 |
| 4 研究意义与价值 |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艾灸得气量表V1.0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概述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目的 |
| 研究方法 |
| 研究内容 |
| 研究总路线图 |
| 第一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真实世界研究 |
| 1.研究背景 |
| 2.资料与对象 |
| 3.研究方法 |
| 3.1 研究设计 |
| 3.2 数据收集与录入 |
| 3.3 数据质量控制 |
| 3.4 数据清洗 |
| 3.5 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保护 |
| 3.6 样本量计算 |
| 3.7 统计分析 |
| 4.观察指标 |
| 4.1 疼痛指标 |
| 4.2 功能障碍 |
| 4.3 有效率 |
| 4.4 不良事件 |
| 5.结果 |
| 5.1 招募情况 |
| 5.2 慢性腰痛的病情及诊断情况 |
| 5.3 慢性腰痛患者的治疗情况 |
| 5.4 慢性腰痛患者的针刺疗效情况 |
| 5.5 安全性评价 |
| 5.6 合格病例中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研究 |
| 5.7 单变量及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 |
| 5.8 ROC曲线绘制及回归模型的评价 |
| 5.9 回归变量的共线性诊断 |
| 6.小结 |
| 7.讨论 |
| 7.1 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病例注册登记的必要性 |
| 7.2 针灸注册登记研究的结果解读 |
| 7.3 慢性腰痛针灸治疗的短期疗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
| 7.4 短期内针刺疗效的变量筛选及回归结果分析 |
| 7.5 针灸临床研究设计探讨 |
| 7.6 真实世界研究对针灸临床研究的启示 |
| 7.7 该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 第二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短期预测模型的建立、验证与评价 |
| 1.研究背景 |
| 2.材料与对象 |
| 3.数据准备 |
| 4.统计分析方法 |
| 5.研究结果 |
| 5.1 建模组和验证组人群特征 |
| 5.2 建模组回归模型和变量筛选 |
| 5.3 预测模型构建与列线图绘制 |
| 5.4 预测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 5.5 预测模型的临床评价 |
| 6.讨论 |
| 6.1 针灸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6.2 针灸临床预测研究的优势 |
| 6.3 研究的不足 |
| 6.4 针灸预测模型研究的展望 |
| 7.结论 |
| 研究总结 |
| 研究创新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伦理证明 |
| 附录三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 附录四 预测模型相关R语言代码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中西医对原发性失眠的认识 |
| 一、源流和沿革 |
| 二、中医病因病机 |
| 三、中医辨证分型 |
| 四、西医对于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治疗 |
| 第二节 平衡针对失眠的治疗近况 |
| 一、定义 |
| 二、平衡针的特点 |
| 三、平衡针对失眠的治疗现状 |
| 四、小结 |
| 第二章 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META分析) |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 一、检索策略 |
| 二、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 三、结局指标 |
| 四、文献筛查和数据提取 |
| 五、质量评价 |
| 六、统计分析 |
| 第二节 检索及结果评价 |
| 一、文献检索结果 |
| 二、纳入研究的特点 |
| 三、文献的质量评估 |
| 第三节 荟萃结果分析(META分析) |
| 一、主要结局 |
| 二、次要结局 |
| 第四节 讨论 |
| 一、文献一般情况 |
| 二、临床疗效 |
| 三、安全性 |
| 四、治疗失眠有效的针灸方法 |
| 五、针灸治疗失眠的疗程 |
| 六、失眠的相关因素 |
| 七、本研究的局限性 |
| 八、结论 |
| 九、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目的与内容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内容 |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 一、研究方法 |
| 二、研究对象选择 |
| 三、临床研究 |
| 第三节 结果 |
| 一、人群筛选完成情况 |
| 二、病例研究完成情况 |
| 三、基线分析 |
| 四、效应指标评价结果 |
| 五、各测量指标中效应规律 |
| 六、安全性评价 |
| 第四节 讨论 |
| 一、概述 |
| 二、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机制的分析 |
| 三、失眠穴治病原理分析 |
| 四、指标选择的依据 |
| 五、非穴位针刺对照的选择依据 |
| 六、针具的选择依据 |
| 七、本研究结果讨论 |
| 八、成果 |
| 九、创新性 |
| 十、问题与展望 |
| 十一、研究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