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彦[1](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岳冰清[2](2020)在《补肾助卵汤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补肾助卵汤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理论依据,观察补肾助卵方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望能为多途径的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拓展新的思路,并为在临床上更好的应用本方打下坚实基础。方法:将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药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予单纯补肾助卵汤、单纯克罗米芬、补肾助卵汤联合克罗米芬,以3个月为1个疗程,每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卵泡及内膜发育情况、相关性激素水平(LH、E2、P)、排卵率与妊娠率;并随访3个月观察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妊娠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均能改善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P<0.01),中西药组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中药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提示补肾助卵汤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候且联合克罗米芬效果更佳。三组随访期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均较治疗后升高,其中中西药组升高最不明显,随访期中西药组远期疗效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中药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2)卵泡发育情况:三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有效改善排卵期卵泡直径大小,而中西药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的疗效则相当(P>0.05)。(3)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将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进行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治疗方案对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显着影响。(4)相关性激素:三组患者经治疗后明显改善排卵前的LH峰和E2峰,其中中西药组的疗效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而西药组的疗效优于中药组。(5)妊娠率与排卵率:三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受孕率与排卵率均得到了显着提高,其中中西药组的妊娠率和排卵率均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但经统计学上卡方检验,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排卵率和妊娠率差异不显着(P>0.05)。(6)临床疗效:中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最终完成试验的分别为29例,26例,28例。中西药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71%;中药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2.41%;西药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3.08%。(7)不良反应比较:在服药期间,少数患者出现胃脘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副作用,其中,中西药组3例,西药组4例。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补肾助卵汤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疗效确切、安全,能够改善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症状、卵泡与子宫内膜发育情况、相关性激素以及排卵率和妊娠率,并且在停药3个月后还能发挥改善中医证候和妊娠的作用,而补肾助卵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郭玉珍[3](2020)在《不孕症肾虚相关证型及其用药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从建库至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处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所收录的有关于不孕症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中出现的肾虚相关证型进行归纳和频次分析,进而总结出肾虚证不孕症的辨证分型,摸索其用药规律,以期为现代不孕症治疗提供更全面更精确的理论指导。方法:(1)收集1978年到2019年12月期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所收录的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方面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筛选。(2)文献的纳入标准包括:(1)一次文献;(2)符合中医不孕症的诊断标准;(3)中医辨证分型为以肾虚型为主证的相关证型;(4)病例数超过15例的临床研究型文献;(5)文献中涉及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相关文献;(6)单纯中药复方口服治疗或中药西药对比治疗的;(7)应用中医治疗或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3)文献排除标准包括:(1)综述类文献;(2)不符合中医不孕症诊断标准的文献;(3)动物实验研究类文献;(4)病例数少于15例的临床研究文献;(5)无明确中医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的文献;(6)采用其它疗法如中医灌肠、针刺、穴位注射、外敷、理疗或西医手术等联合治疗不孕症的文献;(7)采用人工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文献。(4)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并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后,使用Excel软件对出现的肾虚相关中医证型的例数、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并汇总分析,同时对每种证型的用药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发掘出肾虚证不孕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处方用药方面更有价值的规律,使中医在对不孕症治疗上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116篇临床治疗肾虚证不孕症的文献分析整理,统计出其中共包括了9833个病例,归类为25个证型,使用了共131味中药,分为17类,并统计出了这些中药的使用频次及在用药总频次中的占比,以及各类药物中在这些中药的使用频率占比,并对使用频率最高的15味中药进行药味分析。结论:通过对近现代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方面文献的统计和分析,最终总结出与肾虚相关的全部证型,并分析出其出现的频次规律,为临床治疗不孕症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根据,以此为临床医生的用药治疗提供新思路,制定更加完美的治疗方案,更好的帮助患者增加妊娠机会,取得更满意的诊疗效果。
陈曦雨[4](2020)在《益肾疏肝汤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虚肝郁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益肾疏肝汤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虚肝郁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妇科门诊开展,病例采集时间:2019年02月04日至2020年01月04日,纳入60例符合观察条件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使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方法,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比较无显着差异。治疗组予益肾疏肝汤联合来曲唑,益肾疏肝汤每日一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次200ml,连服10天。同时予来曲唑联合治疗,服用方法:月经周期第5日起,起始剂量为2.5mg/d,每日21:00服用,连用5d。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B超监测排卵情况、BBT监测、排卵率及妊娠率情况、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并观察用药中有无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78个月经周期中,排卵周期为57个,排卵率为73%,对照组61个月经周期中,排卵周期为34个,排卵率为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妊娠13例,对照组治疗后妊娠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57个排卵周期中,基础体温BBT呈典型双相为38个,不典型双相为19个,对照组34个排卵周期中,基础体温BBT呈典型双相为28个,不典型双相为11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前最大卵泡直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齐同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最大卵泡直径均有增长,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最大卵泡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证明益肾疏肝他那个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显着。且经治疗后治疗组(益肾疏肝汤联合来曲唑组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来曲唑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B超下卵泡直径大小、BBT监测均较前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妊娠率及排卵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值得进一步推广。
马苗[5](2019)在《导师凌娜教授治疗肾虚所致不孕症的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目的:将跟师期间收集到的病例进行归纳、梳理,理清导师治疗本病的思路,并对其进行总结。将其中的4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通过对比患者妊娠情况,治疗前后基础体温高低温温差、高温相持续天数、排卵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及病情轻重程度情况,来评定导师治疗本病的疗效,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论文以导师的临证经验为指导,从两部分进行分析论述。第一部分为导师对肾虚证不孕症特色治疗的经验总结。第二部分是临床疗效观察,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已确诊为肾虚证不孕症,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对比患者妊娠情况、治疗前后基础体温高低温差、高温相持续天数、排卵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病情轻重程度情况。结果:1.经4个周期临床观察后,20例患者成功妊娠,其中轻度病情患者妊娠7例,中度病情患者妊娠11例,重度病情患者妊娠2例,总妊娠率为50%;2.治疗前后病情轻重程度比较:5例重度患者,2例妊娠,其余3例病情均有好转,经配对的wilcoxon检验,P<0.001,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3.治疗前后BBT高低温温差比较,BBT高温相持续天数比较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配对的wilcoxon检验,P均小于0.01,具有显着性统计差异;4.治疗前后排卵情况情况比较:治疗后有8人排卵情况改善,经配对卡方检验,c2=11.868,P=0.01,具有统计差异。5.治疗后20例患者痊愈,12例患者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2.5%。结论:导师凌娜教授认为肾虚是导致不孕症的关键因素,故治疗时当以补虚为基本原则,并确立了补肾益精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肾虚所致不孕症患者,以自拟“补肾1号方”,治以“补肾益精,调补冲任”,根据月经的生理性周期变化及就诊时临床症状进行药物加减,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通过对40临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证实了导师以补肾益精之法治疗肾虚所致不孕症患者的有效性。治疗后20例患者成功妊娠,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相应的改善。在整个临床观察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或者全身不良反应,说明此种治法安全有效,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杨冰祎[6](2019)在《针刺联合补肾调周法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针刺联合补肾调周法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客观评价针刺联合补肾调周对肾虚型PCO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针刺联合补肾调周对肾虚型PCOS潜在的协同效用,以期为PCOS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经济的多途径治疗方案。方法:将84例从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妇科门诊接受治疗的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以补肾调周为基础治疗,对照组为安慰针刺不刺入皮肤,治疗组为真针刺,疗程均为三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月经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性激素六项+AMH、阴超(包括周期内最大内膜厚度、最大卵泡直径、卵泡发育及排卵情况)及基础体温的变化评估疾病临床疗效。结果:(1)月经周期:两组治疗后月经周期均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月经周期天数更趋于正常,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性激素+AMH:1)两组E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FSH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L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LH/FSH比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AMH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阴超:1)两组治疗后内膜厚度均呈上升趋势,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时间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各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最大卵泡直径均见增长,对照组不同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第3个月经周期的最大卵泡直径显着高于第1个月经周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3个月经周期时,治疗组最大卵泡直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个月经周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总排卵率、成熟卵泡排卵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无排卵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小卵泡排卵率、LU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基础体温:治疗组在改善患者BBT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6)总疗效:1)对照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5%,经比较两组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经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联合补肾调周法能够改善PCOS患者的月经情况及中医证候评分,调节PCOS患者内分泌、促进卵泡发育及排出,对改善子宫内膜厚度有一定的作用,最终提高临床疗效,其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0.4%。
萨静姝[7](2019)在《中、泰传统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中泰两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理、法、方、药。系统探讨两个医学体系在治疗不孕症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和处方用药规律的差异和共同之处。为提高泰国临床治疗不孕症疗效,促进中泰传统医学交流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方法:本课题分别使用上海中药大学图书馆数据库、泰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数据库、中国期刊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及Thai JO数据库,以“不孕症”、“中医”、“中药”、“中医药”、“infertility”、“female infertility”、“Chinese medicine”、“Chinese herbal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woman disease”、“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Thai herbal medicine”、“TTM”等为检索关键词组,检索和整理不孕症古代有关文献、和现代文献从2008年至2018年7月的中医、和从1782年的文献数据至2018年7月的泰医对女性不孕症诊治和方药研究的科学论着。本研究最终收录科学论着228篇,专着161本;收集现代泰医、泰西医临床报道等文献87篇,查阅了有关不孕症古籍、教科书等29本。采用Excel 2010进行检录数据库,IBM SPSS 2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IBM SPSS Modeler Subscription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和数据挖掘,分析郑文杰医师以中药治疗泰国不孕症者从2014年1月–2018年8月在泰国泰京天华慈善医院(中医部)门诊部的患者治疗用药、和泰医古今文献记载治疗不孕症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1.中、泰两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女性不孕症诊治理论的异同在妊娠的认识方面:中医学和泰医均强调女性血液充沛、经期正常、行经通常、男女适当和悦交媾是顺利妊娠基本条件。但是,中医更加强调肾精天癸充盛、阴阳平衡,泰医强调女性子宫结构和功能的健康。在病因病机方面:示两国传统医学,均认为先天和后天为重要致病因素。中医指“五不女”为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情况,泰医认为先天遗传因子引起闭经、月经量少等;后天因素方面,两者均提出作息失常、饮食不节、房事过劳、情志失调,久病体虚、高龄为导致不孕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中中医的风、寒、湿邪的外感致病,泰医的寒雨季节环境及和夫妇交合不当的条件均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在病机方面:中医以两大观点为主,一“虚”,以肾虚、脾虚为主,二“瘀阻”引起气血两虚,冲任失调,胞宫、胞脉阻滞的主要机理;泰医以血液亏虚、月经失调,血瘀、血块和子宫的异常病变为主要机制,因而中医、泰医在病机上也有相似的观点,以“不足”、“失衡”、“瘀”为共同病机。对本病的治疗法则发现,中医、泰医根据其病因病机以“治病求本”、“整体观”为主要治法:中医在“辨证论治”或“辨证与辩病相结合”,以温补肾阳、补气养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为主治则;泰医论调经,调补四塔,补益血液,行血祛瘀、排除血腐烂、排血毒为主。两种医学的治法都为“补其不足、调其不平、行其不通、排其瘀积”为相容观点。根据治疗法则上,中医、泰医均有内外治法,但对本病的复杂性都以药物内服为主要治疗方法。2.中、泰两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女性不孕症临床用药规律的异同中医处方:本研究共收集到223中医处方,共涉及药物162味,共计3182频次,从数据挖掘结果,发现“太子参、杜仲、淫羊藿、黄芪、枸杞子、菟丝子、桑椹、仙茅、白术、甘草、柴胡、紫河车、熟地黄、垂盆草、白芍”为处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以“仙茅-淫羊藿”,和“柴胡-紫河车-菟丝子-桑椹-淫羊藿”为处方中的主要配伍,故中医治疗泰国不孕症以“补益气血,温补肾阳、调养冲任、疏肝解郁”为基本药法;泰医处方:收集到85泰医处方,共涉及药物299味,共计1341频次,发现假荜拔(Piper retrofractum)、干姜(Zingiber officinale)、黑胡椒(Piper nigrum)、紫花丹(Plumbago indica)、疏果胡椒(Piper interruptum)、Piper sarmentosum、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白芷(Angelica dahurica)、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川芎(Ligusticum sinense)、当归(Angelica sinensis)、青蒿(Artemisia annua)、孜然芹(Cuminum cyminum)、黑种草(Nigella sativa)、茴香(Foeniculum vulgare)、家独行菜(Lepidium sativum)、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香附(Cyperus rotundus)、Dracaena loureiroi、诃子(Terminalia chebula)为处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其中“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白芷Angelica dahurica”,“Piper sarmentosum-疏果胡椒(Piper interruptum)-干姜(Zingiber officinale)-假荜拔(Piper retrofractum)-紫花丹(Plumbago indica)”为处方中的主配伍,故泰医以“调理体内风塔,调补四塔、血液,助火温寒,兼排血瘀解血毒”为主要药法。结论:1.中医和泰医在治疗女性不孕症具有共同的诊治理论,由于理论的渊源有异,故体系也有不同。2.数据挖掘结果客观反映了两种医学的处方立法基于整体观为确定诊断,以“寒型体质”、“人体虚弱”为泰国不孕症者的主要病机,所以“调理月经、补益血液、调治子宫”和“行通体内,排除瘀积”作为治疗泰国不孕症临床有效的处方用药配伍,但因两国传统医学理论的认识亦有异,故其选用药物也有所不同。
林娜[8](2019)在《穴位敷贴结合加味养精种玉汤治疗肾虚肝郁型卵泡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结合中药加味养精种玉汤治疗肾虚肝郁型卵泡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比较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肾虚肝郁型的卵泡发育不良患者分为单用中药组34例,中药结合敷贴组34例。单用中药组采用加味养精种玉汤进行治疗,中药结合敷贴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加味养精种玉汤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优势卵泡排卵率、卵泡发育不良的改善率、性激素水平(FSH,LH,E2,PRL,T)、临床中医证候、基础体温(BBT)、子宫及卵巢血流阻力以及妊娠率结局,评价穴位敷贴结合加味养精种玉汤对肾虚肝郁症卵泡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一般情况:患者完成67例。其中中药结合敷贴组患者脱落1例,因敷贴胶布过敏。年龄构成25-40岁,病程1-100个月,卵泡情况分为小卵泡排卵38例、卵泡无排卵29例,统计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两组治疗后的比较结果显示:妊娠率中药结合敷贴组较单用中药组的妊娠率提高值24.24%VS 5.88%,有统计学差异(P<0.05);优势卵泡排卵率及卵泡发育不良的改善率中药结合敷贴组优于单用中药组,值60.6%VS 35.3%、54.5%VS29.4%,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结合敷贴组在治疗后的小卵泡排卵及卵泡无排卵优于单用中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结合敷贴组卵泡周期过程中比较小卵泡排卵周期多于单用中药组、卵泡无排卵少于单用中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子宫及卵巢动脉血流阻力及血清性激素(LH,FSH,E2,PRL,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后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穴位敷贴结合加味养精种玉汤能增加优势卵泡排卵率,提高妊娠率,降低卵泡无排卵的发生率,对卵泡发育不良患者的肾虚肝郁型的临床症状有改善趋势。在观察卵泡发育不良患者的子宫及卵巢动脉血流阻力及血清性激素效果不明显。2.穴位敷贴结合加味养精种玉汤可缩短治疗周期,并能加强中药的疗效,中医内服结合外服法可在临床上应用。
郑淑珍[9](2019)在《通元针法对CC周期排卵障碍性不孕治疗效应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旨在通过临床研究,对克罗米芬促排卵周期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介入通元针法针灸治疗,采用超声监测卵泡及子宫内膜情况,分析其卵巢反应、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观察通元针法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效应及安全性,为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提供最优化高效的诊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收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妇科门诊就诊的诊断为排卵障碍性不孕并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遵循DME原则和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月经第5天服用克罗米芬50mg,连服5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元针法进行针灸治疗,取穴分A组、B组,其中A组穴位以任脉及三阴经、六腑腹部募穴为主引气归元,B组穴位以督脉及五脏背俞穴为主通督调神,两组穴位隔天交替针刺,可配合开四关或五输穴,采用飞针针法进针,每次留针30分钟,加用电针,所有受试者均接受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妊娠即停止治疗。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周期结局、卵泡最大直径、卵泡发育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妊娠率、早期胚胎丢失率,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可疑事件、不良反应等,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结果:1.基线指标方面,两组年龄、备孕年限、孕育史、不良孕育史及性激素FSH、LH、LH/FSH、T水平、排卵障碍性不孕类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齐同可比性。2.周期结局方面,治疗组周期排卵率70.3%,周期黄素化率6.8%,周期取消率23.0%,对照组周期排卵率53.9%,周期黄素化率14.5%,周期取消率31.6%,两组周期排卵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周期黄素化率及周期取消率(P>0.05)则没有统计学意义。3.卵巢反应情况方面,治疗组卵泡最大直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卵泡发育HCG日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卵泡发育率比较没有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治疗组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均优于对照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子宫内膜类型分布具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妊娠率比较,治疗组总妊娠率、第三周期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一周期妊娠率、周二周期妊娠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在安全性方面进行比较,两组受试者在具风险周期率及卵巢过度刺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出现针灸不良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仅发生1例轻度卵巢过度刺激。7.在随访中,治疗组发生1例早期胚胎丢失,对照组发生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的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治疗组的9名受试者,有8名恢复自然排卵,其中6名妊娠;对照组的18例受试者中有10名恢复自然排卵,其中6名妊娠,随访期自然排卵恢复率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结果分析,通元针法有利于改善克罗米芬促排卵周期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卵泡质量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提高妊娠率,因此通元针法可作为配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值得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
张亦廷[10](2019)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对近20年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收集,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希望能找出目前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临床研究的不足及优势,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查阅数据库关于中医治疗排卵功能障碍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检索中医治疗排卵功能障碍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一、系统评价根据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予Jadad评分,采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疗效,比较中医与西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排卵率和妊娠率。二、中医证治规律、中医用药规律及针灸用穴规律的频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以频数及百分比为统计方法。结果:一、Meta分析:本研究检索出3908篇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应用改良版Jadad量表评分标准,纳入120篇,高质量文献仅有14篇,只有9篇文献详细描述分配隐藏的方式。有7篇文献提到应用盲法,只有少量研究报道了随访及不良反应。报道了随访的文献只占总体文献中的28%。报道了不良反应的文献只占总体文献中24%,总体文献质量偏低。Meta分析比较了以不同中医治疗手段与西药作比较的疗效:中医周期疗法、中药辨证分型法、单纯针刺疗法、针灸疗法、针刺加中药疗法、针灸加中药疗法、药灸疗法及中药加艾灸疗法;以不同纳入标准的治疗手段与西药作比较分析:分别采用中医纳入标准相同证型的疗法及采用WHO分型的文献相同的疗法作比较分析。(一)中医周期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中医周期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中医周期疗法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高于西药组。(二)中医辨证分型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中药辨证分型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中药辨证分型法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药辨证分型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针药辨证分型法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高于西药组。(三)单方中药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单方中药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单方中药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单纯针刺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单纯针刺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高于西药组;单纯针刺疗法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五)针灸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针灸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针灸疗法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高于西药组。(六)针刺加中药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针刺加中药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针刺加中药疗法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七)针灸加中药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针灸加中药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针灸加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八)药灸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药灸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高于西药组;药灸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九)中药加艾灸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中药加艾灸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高于西药组。(十)中医纳入标准相同证型的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肾虚型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肾虚型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虚型针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肾虚型针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虚血瘀型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肾虚血瘀型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虚肝郁型中医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高于西药组;肾虚肝郁型中医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十一)WHO分型的文献相同的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按WH0II型分型的文献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高于西药组;按WH0II型分型的文献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WHOII型分型中属PCOS的文献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高于西药组按WH0II型分型中属PCOS的文献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时,西药的排卵率与单用针刺、中药、针药并用、药灸或针药加灸时分别不大,其排卵率均无显着性差异。但结合中医周期疗法、辨证分型法后排卵率出现显着性差异,提示中医周期疗法、辨证分型法在促进排卵方面存在优势。综上所述,结果提示针刺疗法、针灸疗法、针刺加中药疗法、针灸加中药疗法、药灸、中药加艾灸疗法、中医周期疗法、中医辨证分型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疗效都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妊娠率均高于西药组。二、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规律的分析选用单方治疗的文献有57篇;选用针刺相关疗法文献有32篇;选用艾灸相关疗法文献有22篇。若剔除针刺、针灸及药灸相关治疗,即只计算有关中药治疗的文献可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以单方为主,其次为中医周期疗法及辨证分型法。从纳入的文献可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疗法主要为中药,其次为针灸,再次为艾灸。在中药治疗方案,以单方为主,其次为中医周期疗法及辨证分型法。三、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总结频数分析结果,常用于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首21种中药材依次降序排列为冤丝子、当归、熟地、枸杞子、白芍、淫羊藿、女贞子、香附、丹参、山药、山萸肉、川芎、续断、赤芍、黄芪及甘草频数相同、巴戟天、茯苓、鸡血藤、紫石英及覆盆子频数相同、柴胡、桃仁及红花频数相同。药物归经以归肝经为主,肾经次之,脾经、心经、肺经、心包经、胆经、大肠经、胃经各次之。治疗排卵障碍不孕症的常用中药中的四性五味以温(13)为主、平(5)次之、微寒(4)为未:五味中以甘味(18)为主、苦味(9)、辛味(9)次之、酸味(3)为未。四、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针灸规律分析(一)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针刺用穴规律分析提及针灸或针药结合对照西药治疗的文献共有32篇。按腧穴所属经络频次降序排列为任脉为主、其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肮经、足厥阴肝经、督脉、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其中运用频次最高的10个穴位是关元穴(28)、子宫穴(26)、三阴交穴(26)、足三里穴(21)、中极穴(20)、血海穴(14)、肾俞穴(12)、气海穴(11)、太冲穴(10)、丰隆穴(9),排名前十的穴位腹部取穴总频数为(85),远端取穴总频数为(92),上述数据提示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以远端取穴为主。(二)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艾灸用穴规律分析提及艾灸或中药结合艾灸对照西药治疗的文献共有22篇。按腧穴所属经络频次降序排列为任脉为主、其次为督脉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其中运用频次最高的10个穴位是神阙穴(10)、三阴交穴(6)、关元穴(6)、足三里穴(3)、百会穴(3)、子宫穴(3)、气海穴(2)、腰阳关穴(2)、中极穴(2)、卵巢穴(1),排名前十的穴位腹部取穴总频数为(24),远端取穴总频数为(14),上述数据提示艾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以腹部取穴为主。结论:一、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META分析对近20年的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文献行META分析,提示:单用针刺、中药、针药并用、药灸或针药加灸,与促排卵西药组比较,其排卵率均无显着性差异。但结合中医周期疗法、辨证分型后排卵率出现显着性差异,提示中医周期疗法、辨证分型在促进排卵方面存在优势。针刺疗法、针灸疗法、针刺加中药疗法、针灸加中药疗法、药灸、中药加艾灸疗法、中医周期疗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妊娠率都明显优于西药组。二、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药频数分析高频药味依次为:菟丝子、当归、熟地、枸杞子、白芍、淫羊藿、女贞子、香附、丹参、山药。常用药物性味多以甘温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肾为主。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病机在于肾虚为本,肝脾不足,兼血瘀、气滞、痰湿为标,治疗以补益肾肝脾、滋养气血为本,以活血祛瘀、疏肝理气、化痰祛湿以治标。三、针灸用穴规律分析针灸用穴规律方面,以选用任脉及脾胃两经为主,任主胞胎,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取腹部用穴作近部取穴,加以经外奇穴-子宫穴作为临床指导用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 三、排除标准 |
| 四、纳入结果 |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 一、何梦瑶 |
| 二、刘渊 |
| 三、何守愚 |
| 四、潘名熊 |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 一、吕楚白 |
| 二、吕安卿 |
| 三、谢泽霖 |
| 四、郭梅峰 |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 一、罗氏妇科 |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 一、访谈方式 |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 一、采访题目 |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 三、采访目的 |
| 四、访谈概要 |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对象 |
| 三、实验方案 |
| 四、观察指标 |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 三、讨论 |
| 四、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1.3.1 纳入标准 |
| 1.3.2 排除标准 |
| 1.3.3 脱落标准 |
| 1.4 研究方法 |
| 1.4.1 分组方法 |
| 1.4.2 临床用药 |
| 1.4.3 治疗方法 |
| 1.4.4 注意事项 |
| 1.5 观察指标 |
| 1.5.1 中医症状积分 |
| 1.5.2 卵泡直径及内膜厚度 |
| 1.5.3 排卵障碍性不孕相关性激素 |
| 1.5.4 排卵及妊娠情况 |
| 1.5.5 随访期观察 |
| 1.5.6 安全性指标 |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 1.7 统计学处理 |
| 2.研究结果 |
| 2.1 三组患者的年龄比较 |
| 2.2 三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
|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和随访期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卵泡直径大小和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 |
| 2.5 三组患者相关性激素的比较 |
| 2.6 三组患者治疗后排卵率与妊娠率的比较 |
| 2.7 三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 3.讨论 |
| 3.1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认识 |
| 3.1.1 排卵的机制 |
| 3.1.2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研究意义 |
| 3.1.3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3.1.4 相关辅助检查 |
| 3.2 中医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认识 |
| 3.2.1 肾在生理机能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的关系 |
| 3.2.2 肾气虚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重要病机 |
| 3.2.3 肾、肝、脾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关系 |
| 3.2.4 肾及经络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关系 |
| 3.2.5 肾气虚与排卵障碍性不孕内分泌改变的相关性 |
| 3.2.6 中医药从肾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现状 |
| 3.3 导师林寒梅教授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经验 |
| 3.3.1 补肾助卵汤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 |
| 3.3.2 克罗米芬治疗本病的机制 |
| 3.3.3 组方用药特点 |
| 3.3.5 药理研究 |
| 3.3.6 心理及生活方式的干预 |
| 3.4 结果分析 |
| 3.5 安全性评价及脱落病例分析 |
| 4.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近5年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表 |
| 前言 |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不孕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退出标准 |
| 1.7 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测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2.5 不良事件的观察和记录 |
| 2.6 统计方法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
| 1.1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发病机理的研究 |
| 1.2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现状 |
| 2 中医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认识 |
| 2.1 中医病机 |
| 2.2 中医治疗 |
| 3 导师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诊疗体会 |
| 3.1 益肾疏肝汤组方特点 |
| 4 本临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A: 综述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B: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导师凌娜教授对肾虚所致不孕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 导师凌娜教授对肾虚所致不孕症的治疗 |
| 3 临床观察 |
| 4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样本量计算 |
| 2.3 分组 |
| 2.4 治疗方法 |
| 2.4.1 实验器具 |
| 2.4.2 操作方法 |
| 2.5 观察指标 |
| 2.5.1 一般资料 |
| 2.5.2 主要疗效指标 |
| 2.5.3 次要疗效指标 |
| 2.5.4 安全性观测 |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 2.7 伦理委员会审批 |
| 2.8 数据处理 |
| 3.结果 |
| 3.1 病例资料及分组 |
| 3.2 治疗前两组病例一般资料 |
| 3.3 主要疗效指标 |
| 3.3.1 治疗前后两组月经周期的比较 |
| 3.3.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 3.4 次要疗效指标 |
| 3.4.1 治疗前后两组性激素水平+AMH的比较 |
| 3.4.2 治疗前后两组阴超结果的比较 |
| 3.4.3 治疗后两组基础体温的比较 |
| 3.5 安全性观测 |
| 3.6 总疗效判定结果 |
| 3.6.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结果 |
| 3.6.2 综合疗效判定结果 |
| 4.分析与讨论 |
| 4.1 现代医学对PCOS的认识 |
| 4.1.1 遗传及环境因素 |
| 4.1.2 精神心理因素 |
| 4.1.3 神经内分泌因素 |
| 4.1.4 免疫调节因素 |
| 4.2 祖国医学对PCOS的认识 |
| 4.2.1 病名 |
| 4.2.2 病因病机 |
| 4.3 现代医学治疗PCOS |
| 4.3.1 生活方式干预 |
| 4.3.2 无生育要求者 |
| 4.3.3 有生育要求者 |
| 4.3.4 远期并发症的管理及随访 |
| 4.4 祖国医学治疗PCOS |
| 4.4.1 中药治疗PCOS |
| 4.4.2 针刺治疗PCOS |
| 4.5 针刺联合补肾调周治疗肾虚型PCOS的特色分析 |
| 4.5.1 方药分析 |
| 4.5.2 选穴分析 |
| 4.6 针刺联合补肾调周治疗肾虚型PCOS的疗效分析 |
| 4.6.1 对中医证候的缓解作用 |
| 4.6.2 对内分泌的调节作用 |
| 4.6.3 对卵泡发育及排出的促进作用 |
| 4.6.4 对子宫内膜厚度的改善作用 |
| 4.6.5 总疗效评定结果分析 |
| 5.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药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述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 附录三 随机数字表 |
| 附录四 伦理批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中、泰传统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理论文献研究 |
| 1.资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
| 1.1 理论文献研究(Documentary analysis) |
| 1.1.1 资料来源 |
| 1.2 数据挖掘(Data mining) |
| 1.2.1 资料来源 |
| 1.2.2 统计方法 |
| 2.泰国传统医学的一般情况介绍(Introduction of 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 |
| 2.1 泰国传统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History of 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 |
| 2.1.1 素可泰王朝以前时期(公元1182~1186年) |
| 2.1.2 素可泰王朝时期(公元1220~1438年) |
| 2.1.3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公元1350~1767年) |
| 2.1.4 吞武里王朝(公元1768~1782年) |
| 2.1.5 拉达那哥欣王国时期(公元1782~至今) |
| 2.2 泰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The basic theory of TTM) |
| 2.2.1 四塔理论 |
| 2.2.2 泰医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致病因素 |
| 2.2.3 泰医学的治疗方法 |
| 3.女性不孕症在中医、泰医的认识(Female infert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CM and TTM) |
| 3.1 女性不孕症在中医、泰医古籍中病名的记载(Female infertility in the ancient TCM and TTM theories) |
| 3.2 中医、泰医理论中妇女妊娠中的认识(The mechanism of pregnancy in TCM and TTM theories) |
| 3.3 中医、泰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病因病机的认识(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female infertility in TCM and TTM theory) |
| 3.3.1 中医对女性不孕症病因的分析 |
| 3.3.2 泰国传统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病因分析 |
| 3.3.3 女性不孕证在中医、泰医理论中病机分析 |
| 3.3.3.1 女性不孕证在中医理论中病机分析 |
| 3.3.3.2 女性不孕证在泰医理论中病机分析 |
| 3.4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TCM and TTM treatment options for female infertility) |
| 3.4.1 中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
| 3.4.1.1 中医的治疗原则 |
| 3.4.1.2 中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方法 |
| 3.4.2 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原则 |
| 3.4.3 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方法 |
| 3.4.3.1 药物治疗 |
| 3.4.3.2 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研究现状 |
| 3.5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预防与调护(TCM and TT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female infertility) |
| 3.6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认识总结(Summary of TCM and TTM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
| 4.现代医学的对女性不孕症的认识(Female infertil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medicine) |
| 4.1 女性不孕症的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of female infertility) |
| 4.2 现代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的病理因素(Factors effecting female infertility) |
| 4.2.1 生物学因素 |
| 4.2.1.1 子宫病变因素 |
| 4.2.1.2 输卵管病变因素 |
| 4.2.1.3 卵巢病变因素 |
| 4.2.1.4 机体免疫因素 |
| 4.2.2 社会环境心理因素 |
| 4.3 现代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方式及目前研究进展(The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for female infertility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
| 第二部分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处方用药和配伍分析 |
| 1.数据挖掘方法(Data mining methods) |
| 2.中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治方的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CM prescription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
| 2.1 中医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CM total herbal used) |
| 2.2 中医总体药味类属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CM herbal types) |
| 3.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治方的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prescription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
| 3.1 泰医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herbal used) |
| 3.2 泰医总体药味类属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herbal types) |
| 3.3 泰医调经处方中使用药味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menstrual cycle regulation prescriptions) |
| 3.4 泰医祛血瘀和子宫痈处方中的药味使用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treatment blood stasis and uterus disease prescriptions) |
| 3.5 泰医补益处方中的药味使用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nourishing prescriptions) |
| 4.关联规则(Association analysis) |
| 4.1 中医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 of TCM herbal used) |
| 4.2 泰医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 of TTM herbal used) |
| 第三部分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讨论与总结 |
| 1.探讨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中医与泰医理论(Discussion in the theoretical part of TCM and TTM in the treatment of female infertility) |
| 1.1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历史上的论述 |
| 1.2 中医、泰医对妊娠机理论述 |
| 1.3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病因、病机分析 |
| 1.4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治则和治法 |
| 1.5 中医、泰医结合现代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探讨 |
| 1.6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预防与调护的论述 |
| 2.中医、泰医在泰国治疗女性不孕症处方用药和配伍论述(Discussion in the prescription rules and pattern of TCM and TTM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
| 2.1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总体处方用药和配伍探讨 |
| 2.1.1 中医治疗泰国女性不孕症患者总体处方用药和配伍探讨 |
| 2.1.2 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总体处方用药和配伍探讨 |
| 2.2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处方用药和配伍对比分析 |
| 3.本课题的创新点(Knowledge contribution) |
| 4.结论(Conclusion) |
| 4.1 本课题的成果分析 |
| 4.2 本课题不足之处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泰医治疗不孕症现状探讨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卵泡发育不良的研究现状 |
| 1.现代医学对卵泡发育不良的认识 |
| 2.卵泡发育良的生理特点及发病机制 |
| 3.现代医学对卵泡发育不良的治疗 |
| 4.中医对卵泡发育不良的认识 |
| 5.卵泡发育不良的中医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2.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中止标准 |
| 3.研究方法 |
| 3.1 临床研究设计 |
| 3.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 4.统计学方法 |
| 5.研究结果 |
| 5.1 病例完成情况 |
| 5.2 患者一般情况 |
| 5.3 妊娠率 |
| 5.4 优势卵泡排卵率 |
| 5.5 卵泡发育不良的改善率 |
| 5.6 子宫及卵巢动脉血流阻力 |
| 5.7 血清性激素评分 |
| 5.8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 5.9 基础体温情况 |
| 6.分析与讨论 |
| 6.1 加味养精种玉汤方药分析 |
| 6.2 穴位敷贴方药及取穴分析 |
| 6.3 结果分析 |
| 6.3.1 患者一般情况 |
| 6.3.2 妊娠率 |
| 6.3.3 优势卵泡排卵率 |
| 6.3.4 卵泡发育不良的改善率 |
| 6.3.5 子宫及卵巢动脉血流阻力 |
| 6.3.6 性激素评分 |
| 6.3.7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 6.3.8 基础体温情况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 附录2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卵泡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研究概况 |
| 1.1.1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认识 |
| 1.1.2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西医发病机制 |
| 1.1.3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病因病机 |
| 1.2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现状 |
| 1.2.1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西医促排卵治疗 |
| 1.2.2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针灸治疗 |
| 1.2.3 针药并用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优势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中止和撤出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样本量估算 |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 2.2.3 治疗方案与疗程 |
| 2.2.4 观察指标 |
| 2.2.5 疗效评定指标 |
| 2.3 数据统计学分析 |
| 2.4 临床质控 |
| 2.5 临床研究结果 |
| 2.5.1 基线指标 |
| 2.5.2 卵巢反应情况 |
| 2.5.3 子宫内膜容受性 |
| 2.5.4 妊娠率 |
| 2.5.5 早期胚胎丢失率 |
| 2.5.6 安全性观察 |
| 2.5.7 随访 |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 3.1 各指标的分析 |
| 3.1.1 卵巢反应情况分析 |
| 3.1.2 子宫内膜容受性分析 |
| 3.1.3 妊娠率分析 |
| 3.1.4 胚胎丢失分析 |
| 3.1.5 安全性分析 |
| 3.1.6 远期疗效分析 |
| 3.2 通元针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探讨 |
| 3.2.1 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 |
| 3.2.2 通元针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 |
| 3.2.3 通元针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操作规范 |
| 3.2.4 通元针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选穴分析 |
| 3.3 卵泡监测的重要性 |
| 3.4 针药结合治疗的优势分析 |
| 3.5 不足与展望 |
| 3.5.1 不足 |
| 3.5.2 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西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病因的认识 |
| 第二节 西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诊断方法 |
| 一、西医学诊断方法 |
| 第三节 西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 |
| 一、西药治疗方法 |
| 第四节 中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认识 |
| 第五节 中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现状 |
| 一、中医周期疗法 |
| 二、中医辨证论治 |
| 三、专方验方 |
| 四、针灸治疗 |
| 五、针灸结合中药: |
|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 |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系统评价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检索范围及策略 |
| 二、文献的选择标准 |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一、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方法 |
| 二、统计分析方法 |
| 第四节 结果 |
| 一、文献的入选情况 |
| 二、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描述及质量评价结果 |
| 第五节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META分析 |
| 一、研究量度指标 |
| 二、干预措施 |
|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证治及针药规律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检索范围及策略 |
| 二、文献的选择标准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第四节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证治规律 |
| 一、中医证治分类 |
| 第五节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针灸用穴规律 |
| 一、针刺用穴规律 |
| 二、艾灸用穴规律 |
| 第六节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中药用药规律 |
| 一、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药物组成 |
| 二、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主要药物性味归经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