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玮[1](2021)在《瘦身调经汤联合二甲双胍改善痰湿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瘦身调经汤联合二甲双胍片改善痰湿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以期为瘦身调经汤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该病提供理论科学依据,同时探索该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机制。方法:本课题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山西省中医院门诊就诊,诊断为痰湿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72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口服瘦身调经汤联合二甲双胍片,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片。试验组服用方法:瘦身调经汤每日1剂,早晚分服,经期停止用药;二甲双胍片每日三次,每次500mg。对照组二甲双胍片服用方法同试验组。1月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用药期间月经超过35天仍未来潮,则予黄体酮胶囊撤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代谢指数(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睾酮值改善情况,运用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入组情况:本课题纳入患者72例,试验组(瘦身调经汤联合二甲双胍片)共36例,脱落1例;对照组(二甲双胍片)共36例,脱落3例。(2)总疗效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69.70%,试验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证候积分比较:两组均可改善证候分析,且试验组改善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4)代谢指标比较:两组均可改善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胰岛素抵抗指数,且试验组在改善代谢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5)血清睾酮值比较:两组均可降低血清睾酮值,且试验组降低血清睾酮值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血肾功、心电图检查等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瘦身调经汤联合二甲双胍片可有效改善痰湿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月经周期、经量、经行血块、形体肥胖、胸腹痞满、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泄等)。(2)瘦身调经汤联合二甲双胍片可有效改善痰湿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代谢指数(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血清睾酮值。(3)瘦身调经汤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痰湿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单丽[2](2021)在《月经前后分期用药治疗肝肾不足兼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探讨月经前后分期用药治疗肝肾不足兼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为月经前后分期用药治疗月经过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病例选取是从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到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68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月经前3~5天予以调经Ⅰ号方治疗,月经后3~5天予以调经Ⅱ号方治疗,对照组月经前及月经后3~5天均予以调经Ⅰ号方治疗,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月经失血量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并进行比较,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事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月经失血量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行经时间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色经质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次症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腰膝酸软、经行腹痛或痛处不移、失眠多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隐痛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愈显率为7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8%,愈显率为46.88%;7.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运用安全可靠。结论:1.自拟调经Ⅰ号方联合自拟调经Ⅱ方于月经前后用药与单用自拟调经Ⅰ号方于月经前后用药治疗肝肾不足兼血瘀型月经过少均可增加患者月经量,延长行经时间,改善经色经质及全身伴随症状;2.月经前后分期比不分期用药治疗肝肾不足兼血瘀型月经过少临床治疗效果更好;3.临床用药期间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临床运用安全可靠。
刘依雯[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系统,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王必勤教授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经验,促进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王必勤教授门诊保存纸质医案,按纳排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异症患者医案84例,共计322诊次。利用Microsoft Excel及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系统,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患者一般信息、四诊资料、中医诊断及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28-41岁年龄段,其中以28-34岁最多见(51.19%)。2.患者平素症状以畏寒、眠差、下腹痛、大便溏薄、腰酸为多见,累计占比41.13%;月经情况以夹血块、腹痛、经色暗、腰酸、乳胀为多见,累计占比73.41%;中医诊断以不孕、症瘕、痛经、经期延长、腹痛、月经过少为多见,累计占比84.16%;舌象以舌红(65.17%)、苔薄白(82.43%)为主,脉象以脉细(42.28%)为主。3.纳入医案共用573则处方,165味中药,基础方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两固汤(40.85%),使用频率>4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党参、益母草、续断、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怀牛膝、红藤、川芎、炙黄芪、山药、炒白术,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主,功效以补肝肾、清热解毒、补肾阳、活血调经为主。4.基于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包括熟地黄—当归、党参—当归、川芎—益母草、川芎—熟地黄、川芎—当归、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当归、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菟丝子、淫羊藿—当归。基于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四类,分别为养血活血类、活血消症类、补肾健脾类、滋补肝肾类。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药物12味,包括熟地黄、当归、益母草、菟丝子、枸杞子、续断、炙黄芪、红藤、党参、淫羊藿、怀牛膝、川芎。5.行经期使用频率>75%的15味药物依次为益母草、红藤、泽兰、丹参、赤芍、红花、熟地黄、桃仁、川芎、川牛膝、当归、三棱、莪术、水蛭、党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功效以清热解毒、活血调经、散瘀止痛为主。6.卵泡期使用频率>80%的12味药物依次为菟丝子、淫羊藿、当归、续断、益母草、女贞子、熟地黄、川芎、枸杞子、黄精、党参、怀牛膝,性以平、温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滋补肝肾为主。7.排卵期使用频率>90%的15味药物依次为三棱、菟丝子、当归、怀牛膝、丹参、羌活、党参、益母草、续断、枸杞子、泽兰、皂角刺、紫石英、水蛭、细辛,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肝肾、活血调经为主。8.黄体期使用频率>5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淫羊藿、续断、巴戟天、枸杞子、锁阳、怀牛膝、山药、炙黄芪、党参、补骨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肾、肝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肾阳、补肝肾为主。9.基于聚类分析,将各期药物分为三类:行经期为养血活血类、行气止痛类、活血调经类;卵泡期为补益肝肾类、活血通经类、补气健脾类;排卵期为滋阴温阳类、破血消症类、补气行气类;黄体期为补肾健脾类、活血散寒类、温阳滋阴类。[结论]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明确王教授对于内异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阳虚血瘀为主,其中以脾肾阳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兼具寒凝、痰饮、气滞、湿热。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以温补脾肾为总则,兼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消症,重视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发现王教授在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月经周期的特点,采用分期施治,行经期以活血消症、逐瘀止痛为主;卵泡期以滋养肾精、温肾助阳为主;排卵期以滋阴温阳、活血通经为主;黄体期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为主。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了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用药规律。
佟月伟[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导师王建玲主任治疗月经过少用药经验及与现代文献用药规律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现代文献运用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的用药规律,同时对导师治疗月经过少的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治疗月经过少提供用药参考。方法:1.搜集近10年国内外文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的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挖掘。2.收集近2年导师治疗月经过少患者的处方,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得到导师临床中治疗月经过少常见证型,对整体处方以及常见证型的处方用药规律分别进行挖掘。3.通过对数据挖掘结果的分析,探讨两者治疗月经过少的异同点。结果:1.文献整体挖掘结果:纳入文献中共有136首处方,包括26个中医证型,其中出现频次5次以上的证型为肾虚血瘀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肝郁证、血虚证、气滞血瘀证;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川芎、白芍、山药、枸杞子、甘草、牛膝、山茱萸,其药性多属温、平和寒性,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多入肝、肾、脾经。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熟地黄、山茱萸”、“当归、白芍”、“熟地黄、枸杞子、当归”等,核心组合有“熟地黄、当归、丹参、菟丝子、白芍、川芎、陈皮、续断”等。证型挖掘结果:(1)肾虚血瘀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牛膝、丹参、甘草、枸杞子、山药、川芎、杜仲,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当归、丹参”、“熟地黄、菟丝子、当归”等,核心组合有“菟丝子、当归、杜仲、丹参、牛膝、红花”等。(2)脾肾两虚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熟地黄、菟丝子、当归、枸杞子、杜仲、山药、山茱萸、牛膝、川芎、巴戟天,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枸杞子、菟丝子”、“熟地黄、菟丝子、当归”等,核心组合有“熟地黄、菟丝子、山药、杜仲、当归、山茱萸”等。2.临床整体挖掘结果:收集的导师临床诊治过的月经过少患者共有5个证型,分别为肾虚肝郁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滞证。整体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山茱萸、茯苓、淫羊藿、枸杞子、香附、女贞子、党参,其药性多属温、平和寒性,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多入肝、脾、肾经。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淫羊藿、菟丝子”、“当归、黄芪”、“枸杞子、菟丝子、白芍”等,核心组合有“熟地黄、山茱萸、茯苓、菟丝子、当归、党参、淫羊藿、枸杞子”等。证型挖掘结果:(1)肾虚肝郁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菟丝子、当归、熟地黄、山茱萸、香附、淫羊藿、茯苓、枸杞子、女贞子、白芍,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巴戟天、菟丝子”、“香附、枸杞子、菟丝子”等,核心组合有“菟丝子、淫羊藿、山茱萸、熟地黄、当归、香附、茯苓、枸杞子”等。(2)脾肾两虚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茯苓、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党参、黄芪、淫羊藿、白芍、枸杞子,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当归、白术”、“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等,核心组合有“茯苓、山茱萸、党参、熟地黄、菟丝子、白芍、黄芪、当归”等。(3)肾虚血瘀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菟丝子、熟地黄、当归、淫羊藿、香附、山茱萸、丹参、巴戟天、红花、枳壳,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女贞子、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当归”等,核心组合有“红花、当归、丹参、枳壳、熟地黄、菟丝子、淫羊藿、桃仁”等。(4)气滞血瘀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柴胡、香附、丹参、枳壳、茯苓、牡丹皮、益母草、赤芍、党参,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丹参、益母草”、“柴胡、香附、当归”等,核心组合有“茯苓、当归、香附、柴胡、枳壳、白芍、红花、白术”等。(5)痰湿阻滞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茯苓、熟地黄、当归、淫羊藿、枸杞子、枳壳、苍术、山茱萸、菟丝子、女贞子,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苍术、茯苓”、“当归、清半夏、茯苓”等,核心组合有“女贞子、熟地黄、菟丝子、苍术、当归、茯苓、枳壳、枸杞子”等。3.相关性:两者治疗月经过少都以调补肾、肝、脾三脏为主,在用药上都善用甘温补虚之品,然现代文献多配合活血化瘀药,导师常配合理气祛湿之品。对于肾虚血瘀证的治疗都以补肾活血为原则,现代文献多注重平补肾阴肾阳,导师侧重于补肾阴。对于脾肾两虚证的治疗现代文献以补肾为主,兼顾补脾,导师则是补脾与补肾并重。结论:1.现代文献中治疗月经过少常见的证型分别为肾虚血瘀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肝郁证、血虚证、气滞血瘀证,治疗肾虚血瘀证以归肾丸合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治疗脾肾两虚证以归肾丸为基础方。2.导师治疗月经过少通常辨证为肾虚肝郁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滞证,治疗肾虚肝郁证以左归丸合逍遥散为基础方,脾肾两虚证以左归丸合归脾丸为基础方,肾虚血瘀证以左归丸合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气滞血瘀证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痰湿阻滞证以左归丸合苍附导痰丸为基础方。3.两者治疗月经过少都是以补虚为主,现代文献在补虚的同时配合活血化瘀法,导师则是配合理气祛湿法。两者所选用的中药的药性都是多属温、平和寒性,药味都是以甘、苦、辛为主,药物都是多入肝、肾、脾经。对于肾虚血瘀证的治疗都以补肾活血为原则,现代文献多注重平补肾阴肾阳,导师侧重于补肾阴。对于脾肾两虚证的治疗现代文献以补肾为主,兼顾补脾,导师注重补脾与补肾并重。
车玲[5](2021)在《益肾健脾膏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益肾健脾膏方与芬吗通片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E2、FSH、LH、FSH/LH、AMH、OV、AFC、临床总有效率和妊娠率等方面进行临床数据分析,观察益肾健脾膏方对治疗DOR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膏方治疗DOR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收集就诊于常州市中医医院妇科,确诊为DOR并符合中医脾肾两虚证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益肾健脾膏方)和对照组(芬吗通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E2、FSH、LH、FSH/LH、AMH、OV、AFC、临床总有效率及在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的妊娠情况,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组内比较发现,主要中医症状、次要中医症状和中医总症状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发现,试验组在主要中医症状、次要中医症状和中医总症状方面下降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主要中医各症状组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月经周期、月经量、月经颜色质量、腰膝酸软和神疲乏力均比治疗前改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各个主要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性激素、AMH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E2两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SH、FSH/LH两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H两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LH两组治疗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显着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在FSH、FSH/LH、LH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2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H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卵巢参数比较: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两组AFC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OV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在AFC数量增加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V体积增大方面整体试验组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与妊娠率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疗效分析发现,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81.5%。但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组间比较χ2=4.507,P=0.212,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和随访3个月妊娠情况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妊娠率为10.7%(3/28),对照组在治疗后妊娠率为3.7%(1/27);随访3个月发现,试验组妊娠率为17.9%(5/28),对照组妊娠率为7.4%(2/27)。但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χ2=1.002,P=0.317,随访3个月χ2=1.351,P=0.24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益肾健脾膏方在改善中医症状、AMH、AFC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FSH、LH、FSH/LH、OV、临床总有效率和妊娠率改善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表明益肾健脾膏方在临床改善DOR患者中医症状、AMH、AFC方面优于对照组,在FSH、LH、FSH/LH、OV、临床总有效率和妊娠率方面与芬吗通片效果相当。并且益肾健脾膏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无明显副作用。
郑浩翔[6](2020)在《近12年中国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文献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收集自2007年-2019年以来,中医以补肾化痰为则,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对其进行系统性评价及Meta分析、频数分析,评价补肾化痰法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提出可供参考的数据支持及循证依据,并分析其优势及不足,进一步完善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查阅国内数据库关于以中医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排除与纳入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检索以中医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学分析。1.Meta分析:系统评价运用方法学评价主要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使用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RCT文献质量评价;对RCT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随机法、疗效判定标准、组间均衡性比较、样本含量、盲法的运用、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高质量文献用作进行Meta分析,运用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统计学软件Revman5.3.5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以中医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2.中医用药频数及规律分析:制定排除、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查阅200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国内发表的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有关于以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临床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Meta分析:纳入的55项研究偏倚风险:在随机序列产生中,24个研究(占43.64%)分别采用抽签法、投币法、随机分配卡、数字表等,评定为“低风险”,4个研究(占7.27%)分别按就诊顺序、患者意愿作为随机法,评定“高风险”;分配隐藏条目一项,录入文献全未提及,评定为“风险未知”;1个研究(占1.82%)提及盲法,其它研究均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评定为“风险未知”;目前国际上有三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中国亦制订了符合中国行业标准,不同的论文采取标准不一致,同时疗效评定,如多毛等,评定较为模糊及主观,对疗效判断造成一定的偏倚总结,本课题纳入的55篇文献都属B级文献,总体质量属于中等。55个的研究结局共2628个病例,各研究间具同质性,(P=0.95,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16个研究结局共1117个病例,各研究间具同质性,(P=0.5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OR=4.34,95%CI(3.14,6.01,P<0.00001)],提示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中西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26个研究结局共1598个病例,各研究间具同质性,(P=0.9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OR=3.30,95%CI(2.61,4.18,P<0.00001)],提示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在排卵率、妊娠率及LH/FSH、BMI、T治疗前后下降值方面,中药组及中西药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用药规律2.1药物出现频率排序本研究收纳的符合标准文献共55篇,所涉及药物共82种,总使用频次共873味次。使用频次≥2的药物有62种,共出现81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2.89%,使用频次<2的药物有20种,出现20次,占总用药频次的2.29%。出现25味次或以上的药物有13味,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顺序为:菟丝子、茯苓、当归、香附、半夏、淫羊藿、丹参、苍术、熟地、陈皮、山茱萸、山药、枸杞子。2.2药物类别频数排名是:补虚类(41.71%)当中补阳类排序前十位药物有菟丝子、淫羊藿、仙茅、巴戟天、川断、紫石英、鹿角霜、肉苁蓉、杜仲、补骨脂、紫河车等;补血类药物排序前五位有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补气类排序前五位有山药、白术、黄芪、甘草、炙甘草;补阴类排序前四位药物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黄精。活血化瘀类(13,71%)使用频数前10位: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泽兰、鸡血藤、莪术、三棱、牛七、穿山甲。化痰平喘类(9.83%)使用频数前8位的有半夏、胆南星、皂角刺、白芥子、浙贝母等。理气类(9.60%)使用频数前3位药物有香附、陈皮、枳壳。利水渗湿类(8.11%)使用频数前3位药物有茯苓、薏苡仁、泽泻。收涩类(4.57%)使用频数前3位药物有山茱萸、覆盆子、五味子。化湿类(4.23%)使用频数前2位药物有苍术、厚朴。清热类(3.66%)使用频数前7位的是赤芍、生地、山慈姑、牡丹皮、大黄、黄连、黄芩等。解表药(1.37%)使用频数前3位是柴胡、桂枝、麻黄。2.4药物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分别占24.91%、20.48%、17.38%。2.5药物的四气分布以温、平的药物为主,温性药物占48.53%;平性占20.59%。2.6药物涉及甘、辛、苦、酸、淡、咸、涩7种,以甘、辛、苦味为主,各占36.49%,27.40%,24.56%。2.7方剂的统计:所涉及处方22个。总使用频次共58次。使用频次>=2的处方有7种,共出现33次,占总用处方频次的56.89%,使用频次<2的处方有种,出现26次,占总用处方频次的44.82%。根据聚类分析树状图,共得出4个聚类方:C1方:淫羊藿、巴戟天、熟地、覆盆子、山茱萸、紫英石、泽泻;C2方:白芍、赤芍、丹参、红花、当归、川断、仙茅、川芎、胆南星;C3方:陈皮、半夏、白术、黄芪、苍术、皂角刺、石菖蒲、枳壳;C4方:山药、茯苓、甘草(生甘草、炙甘草)、薏苡仁、菟丝子、枸杞子、香附、桃仁。根据药性理论,聚类出的4个聚类方,分别治疗各证型:肾虚痰湿、痰湿血瘀、脾虚痰湿、脾肾两虚。综上,聚类组方分析所得方剂均为文献统计中所用高频用药,高频率用药组合而成的方剂可在临床上灵活使用,随证治之,可望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结论: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对文献作出评价和Meta分析,同时将其与中西药的有效率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1)补肾化痰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优于西医治疗。(2)补肾化痰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妊娠率皆优于西药治疗。本研究的局限性(3)证据存在偏倚风险:大部分未提及具体的随机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仅有1篇提及盲法,但没有详细说明盲法的操作。整体来说,本研究存在较高的实施及测量偏倚风险,总体质量中等,证据强度一般。(4)诊断及疗效标准:目前国际上有三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中国亦制订了符合中国行业标准,不同的论文采取标准不一致,同时疗效评定,如多毛等,评定较为模糊及主观,对疗效判断造成一定的偏倚。(5)样本量:本研究所纳入文献均未报告样本量的具体计算方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不足。2.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西药治疗的有效率对比(1)以补肾化痰为则,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在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提高妊娠率、降低雄激素及BMI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补肾化痰方剂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以补肾化痰方药为主,兼以行气活血为辅。(3)补肾药以补肾阳为主,化痰药常选用健脾化痰药。
刘红根[7](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IVF-ET中医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理论部分:继承与发扬《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学术思想,将其应用到中医妇科的临床工作中,用以阐释女性的生理、病理状况,为经方在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及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ART)的系统性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2.临床部分:以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的中医治疗为例,验证将六经辨证与IVF-ET技术结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1.理论部分:阅读《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文献,以及《易经》、《道德经》等哲学书籍,深入探讨《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哲学含义,突出“时间”在其中的重要意义,将六经辨证与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及IVF-ET技术相结合。2.临床部分:设计前瞻、随机、对照试验,分析99例因不孕行IVF-ET的痰湿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成3组,均采用黄体期短效长方案对患者进行控制性超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试验组(A 组)采用“孙氏体系”指导下的经方序贯治疗进行干预,对照组(B组)采用苍附导痰丸、参芪寿胎丸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C组)不使用中药干预,随访1年后,统计、比较各组间临床结局指标(Gn用药天数、Gn用药量、获卵数、受精数、优胚数、平均每卵所需Gn量、平均每优胚所需Gn量、累积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治疗前后体质评分),并进行讨论与评价。结果:1.理论部分:形成了将六经辨证与中医妇科临床相结合的新的中医理论体系(简称“孙氏体系”)。2.临床部分:三组Gn用药天数:A组显着短于C组(P<0.01),B组短于C组(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Gn用药量:A组显着小于B组(P<0.01);A组小于C组(P<0.05);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获卵数: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均明显多于C组(P<0.01)。受精数: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均多于C组(P<0.05)。优胚数:A组显着多于B、C组(P<0.01);B组多于C组(P<0.05)。平均每卵所需Gn量: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均显着少于C组(P<0.01)。平均每优胚所需Gn量:A组显着少于B、C组(P<0.01);B组显着少于C组(P<0.01)。累积妊娠率、早期流产率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患者的痰湿体质,A、B两组都较其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P<0.01),C组无改善(P>0.05);对于治疗后的组间比较,A组疗效显着优于B组(P<0.01),B组疗效显着优于C组(P<0.01)。结论:1.理论部分:“孙氏体系”可以利用中医的阴阳、五行等说理工具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对女性的生理、病理进行阐释,对不同时期的常见疾病提出诊治思路,并对促排卵治疗、IVF-ET过程的中医治疗提出思路与方法。2.临床部分:应用“孙氏体系”指导下的经方序贯治疗能减少行IVF-ET的痰湿型PCOS患者Gn用药天数、Gn用药量、平均每卵所需Gn量、平均每优胚所需Gn量,增加患者获卵数、受精数、优胚数,改善患者痰湿体质,而对于累积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无影响。以点带面,证明了“孙氏体系”的可行性、实用性、科学性。
朱玉莹[8](2020)在《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郭志强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躬身临床数十载,创立中药序贯疗法调理月经病。本研究立足于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患者的基本病机特点,发挥分期论治特色,采用郭教授的自拟方养血调经汤、育胞汤及两固汤分别运用于行经期、经后期及经前期的治疗,通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客观真实地评价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初步探讨郭教授的用药规律,并总结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门诊共收集68例符合诊断标准及证型标准的月经过少患者,其中6例脱落,完成治疗的62例患者均采用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期间患者每个月的中医证侯积分及单项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并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的经量、子宫内膜厚度、血清性激素水平、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及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综合治疗结果:临床共观察62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77%,临床疗效显着;2.经量的比较:治疗前后月经失血图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治疗后患者月经量有所增加;3.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高度差异(p<0.01),各单项证侯比较,有高度差异(p<0.01),说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4.性激素的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月经第3天血清E2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余激素包括 FSH、LH、FSH/LH、PRL、P、T 值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经治疗后患者雌激素水平有所提高,FSH、LH、FSH/LH、PRL、P、T等无明显变化;5.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该治疗可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6.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参数的比较:治疗后患者的子宫螺旋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治疗可改善患者子宫螺旋动脉血流情况;7.临床疗效与相关因素分析:疗效与年龄相比较,χ2=2.733,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疗效与年龄因素无相关性;疗效与病程相比较,χ2=13.97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疗效与病程具有相关性,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佳,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差;疗效与妊娠次数相比较,χ2=19.19,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疗效与患者妊娠次数无相关性;疗效与宫腔操作次数相比较,χ2=35.8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宫腔操作次数越少,治疗效果越佳,宫腔操作越频繁,治疗效果越差。8.不良反应:在服药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便溏症状,调整药物后症状消失,无中途被迫停药者,余患者在服药期间未曾发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结论: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疗效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月经过少患者的经量及肾虚血瘀症状,提高雌激素水平,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同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子宫动脉血流供应,降低血流阻力,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有效方法之一。
易子渲[9](2020)在《保巢贴联合左归饮加减治疗肾阴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肾阴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应用中医外治法之穴位贴敷保巢贴联合左归饮加减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单纯运用中药左归饮加减治疗相比,通过比较治疗前后POI中医症状评价量,KI总积分及血FSH、LH、E2、AMH的变化、B超观察到的卵巢窦状卵泡个数的变化,希望该法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受孕率。方法:通过选取年龄最小20岁,最大40岁诊断相符的2017年9月-2019年9月就诊于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骨伤医院)妇科门诊部的肾阴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女性患者60例,随机平行设计法分为二组。治疗组30例予保巢贴贴敷穴位联合左归饮加减方口服,对照组30例予左归饮加减方口服。治疗3个周期,停药并随访1年,统计并比较治疗前后二者POI中医症状评价量,KI总积分,及治疗前后的血FSH、LH、E2、AMH的变化、B超观察卵巢窦状卵泡治疗前后个数变化,再利用excel及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得出二组对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结果:1.经历了3个月的治疗,可见两组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治疗组总数为30,总有效率为70.00%、其中痊愈个数为2,占比率6.67%,显效个数为8,占比率26.67%,有效个数为11,占比率36.67%,无效个数为9,占比率30.00%;对照组总数为30,总有效率为60.00%,其中痊愈个数为1,占比率3.33%,显效个数为7,占比率23.33%,有效个数10,占比率33.33%,无效个数12,占比率40.00%。总有效率对照组的较治疗组的低,(P<0.05)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2.经历三个月的治疗疗程,治疗组治疗前POI中医症状评价量均值为21.15±4.52,治疗后POI中医症状评价量均值为10.10±2.11,对照组治疗前POI中医症状评价量均值为20.85±3.22,对照组治疗后POI中医症状评价量均值为11.85±3.21,两组的POI中医症状评价量均值得到明显减低,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POI中医症状评价量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的KI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前KI总积分均值为27.10±1.54,治疗后KI总积分均值为20.97±6.46,对照组治疗前KI总积分均值为26.95±5.21,治疗后KI总积分均值为23.23±3.58。治疗后的两组的组间比较可见治疗组降低效果较对照组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AMH、E2、FSH、LH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FSH、LH每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数值均稍有降低,每组E2、AMH值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数值稍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AMH、E2、FSH、LH相比无差异(P>0.05)。5.治疗后两组在窦卵泡数上都有明显增长(P<0.05),治疗组治疗前AFC均值为2.63±1.33,治疗后AFC均值为3.75±1.02;对照组治疗前AFC均值为2.49±0.98,治疗后AFC均值为3.33±0.79。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6.治疗结束后进行1年随访可见治疗组妊娠率为30.00%,对照组妊娠率为23.33%,(P<0.05),两组之间有差异。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复发率为25.00%,对照组复发率为27.27%,(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说明两组均在治疗肾阴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上有不错的远期临床疗效。结论:根据以上结果显示,保巢贴联合左归饮加减方在改善肾阴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POI中医症状评价量,KI总积分,妊娠率差异明显,复发率低。且与单纯口服左归饮加减方相比,其在治疗后总有效率、POI中医症状评价量,KI总积分组间比较有差异,说明在保巢贴联合左归饮加减方较单纯运用左归饮加减方于肾阴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临床疗更加确切,可提高病患的生存质量,且在治疗周期及随访的一年内中药汤剂及穴位贴敷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沈锡镕[10](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宫腔粘连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归纳多个结局指标,总结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宫腔粘连的优势和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宫腔粘连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考科蓝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搜集中西医结合治疗宫腔粘连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词为“宫腔粘连”“月经过少”“中西医结合”“中药”“随机”等主题词及其相应自由词,检索时间设置为建库到2019年12月31日,由两位评价员独立选择研究并独立进行质量评价,按事先设计的表格提取资料,如果意见不一致双方讨论解决或者由第三者判断。依据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筛选后符合条件的研究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本次纳入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收集的数据使用Cochrane图书馆提供的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1个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738例病例,实验组869例,对照组869例,其中脱落5例,其中对照组3例,实验组2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较西医能提高综合疗效(OR=3.42,95%CI=[2.33,5.01],Z=6.29,P<0.05),提高月经恢复率(OR=4.25,95%CI=[2.42,7.48],Z=5.02,P<0.05),提高宫腔粘连恢复率(OR=4.14,95%CI=[2.11,8.12],Z=4.13,P<0.05),能有效降低子宫螺旋动脉和子宫动脉PI、RI,子宫螺旋动脉PI(MD=-0.11,95%CI=[-0.16,-0.06],Z=4.66,P<0.05),子宫螺旋动脉RI(MD=-0.04,95%CI=[-0.06,-0.02],Z=3.65,P<0.05);子宫动脉PI(MD=-0.28,95%CI=[-0.31,-0.24],Z=14.18,P<0.05),子宫动脉RI(MD=-0.09,95%CI=[-0.11,-0.07],Z=8.17,P<0.05),减少子宫内膜穿支血流I级分布、增加子宫内膜穿支血流II级、III级分布I级(OR=0.25,95%CI=[0.16,0.39],Z=6.01,P<0.05);II级(OR=1.56,95%CI=[1.03,2.35],Z=2.11,P<0.05);III级(OR=2.44,95%CI=[1.59,3.75],Z=4.10,P<0.05),加速子宫内膜的修复(MD=0.95,95%CI=[0.84,1.06],Z=16.57,P<0.05),能增加患者术后妊娠率(OR=2.61,95%CI=[1.84,3.68],Z=5.43,P<0.05),降低患者术后宫腔发生再粘连发生(OR=0.29,95%CI=[0.15,0.58],Z=3.53,P<0.05),降低宫腔粘连评分(SMD=-0.63,95%CI=[-0.84,-0.42],Z=5.80,P<0.05),降低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MD=-12.82,95%CI=[-16.52,-9.13],Z=6.81,P<0.05),但中西医结合较西医而言对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OR=0.70,95%CI=[0.27,1.81],Z=0.74,P=0.46>0.05)。结论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IUA能显着提高IUA的临床综合疗效,改善月经异常和宫腔粘连情况,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妊娠率,能降低子宫内膜螺旋动脉和子宫动脉PI、RI,改善子宫供血,同时能改善IUA预后,通过促进内膜修复及降低TGF-β等途径降低IUA再发,且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2)中西医结合治疗IUA对妊娠结局较单纯西医治疗无统计学差异,但因缺乏相关前瞻性研究,中西结合疗法是否对妊娠结局产生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3)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加速子宫内膜生长,促进内膜恢复,且较单纯西医疗法疗效显着,但在本次Meta分析中未能得出子宫内膜和雌激素剂量的量化关系及宫腔粘连术后最佳雌激素剂量,仍需要大样本量、多中心临床的实验去研究印证。(4)本研究仍存不足之处,如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均为小样本量研究,文献质量较低,导致结论不稳定,缺少可靠性,因此,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多中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对结果进行印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表 |
| 前言 |
| 1.样本计算及病例来源 |
| 1.1 样本计算 |
| 1.2 病例来源 |
| 2.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3.病例选择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剔除及终止标准 |
| 4.研究方法 |
| 4.1 分组方法 |
| 4.2 治疗方式 |
| 5.观察内容 |
| 6.疗效判定 |
| 6.1 总疗效判定 |
| 6.2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判定 |
| 6.3 安全性标准 |
| 7.统计方法 |
| 8.结果分析 |
| 8.1 病例资料 |
| 8.2 基线资料分析 |
| 8.3 疗效结果分析 |
| 8.4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西医对PCOS代谢紊乱的认识 |
| 1.1 西医原因和机制 |
| 1.2 西医治疗 |
| 2.中医对PCOS代谢紊乱的认识 |
| 2.1 PCOS代谢紊乱与痰湿的关系 |
| 2.2 PCOS代谢紊乱与瘀血的关系 |
| 3.瘦身调经汤改善PCOS代谢紊乱 |
| 3.1 立法依据 |
| 3.2 方药分析 |
| 3.3 现代机理探讨 |
| 3.4 改善PCOS代谢紊乱的疗效分析 |
| 4.不足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表 |
| 综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1章 理论研究 |
| 1.1 祖国医学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 1.1.1 病名探究 |
| 1.1.2.病因病机 |
| 1.1.3 治疗 |
| 1.2 西医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第2章 临床研究 |
| 2.1 病例来源 |
| 2.2 病例诊断标准 |
| 2.3 病例选取标准 |
| 2.3.1 纳入标准 |
| 2.3.2 排除标准 |
| 2.3.3 剔除标准 |
| 2.4 研究方法 |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6 研究结果 |
| 2.7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观察 |
| 第3章 讨论 |
| 3.1 选题依据 |
| 3.2 组方分析 |
| 3.3 单味药物分析 |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 3.5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药周期疗法治疗月经过少研究进展 |
| 1 中医药周期疗法的理论依据 |
| 2 中医药周期疗法的具体分期 |
| 2.1 月经周期分四期 |
| 2.2 月经周期分三期 |
| 2.3 月经周期分两期 |
| 2.4 其他分期法 |
| 3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获奖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发病机制 |
| 2. 诊断方式 |
| 3. 西医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病因病机 |
| 2. 中医治疗 |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三、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 1. 定义 |
| 2. 方法 |
| 3. 数据挖掘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运用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 |
| 1. 研究对象 |
| 1.1 医案来源 |
|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医案收集 |
| 2.2 数据采集 |
| 2.3 数据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纳入医案情况 |
| 3.2 年龄统计 |
| 3.3 临床症状统计 |
| 3.4 月经情况统计 |
| 3.5 中医诊断统计 |
| 3.6 舌脉统计 |
| 3.7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
| 3.8 分期用药统计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临床基本情况分析结果讨论 |
| 4.2 方药分析结果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一 现代文献治疗月经过少用药数据挖掘 |
| 1 文献资料 |
| 1.1 文献来源 |
| 1.2 文献筛选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中药名称规范化处理 |
| 2.2 数据录入与核对 |
| 2.3 数据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整体研究结果 |
| 3.2 肾虚血瘀证研究结果 |
| 3.3 脾肾两虚证研究结果 |
| 研究二 导师治疗月经过少用药数据挖掘 |
| 1 研究内容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证候诊断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中药名称规范化处理 |
| 2.2 数据录入与核对 |
| 2.3 数据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整体研究结果 |
| 3.2 肾虚肝郁证研究结果 |
| 3.3 脾肾两虚证研究结果 |
| 3.4 肾虚血瘀证研究结果 |
| 3.5 气滞血瘀证研究结果 |
| 3.6 痰湿阻滞证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文献部分讨论 |
| 1.1 整体分析 |
| 1.2 肾虚血瘀证分析 |
| 1.3 脾肾两虚证分析 |
| 2 临床部分讨论 |
| 2.1 整体分析 |
| 2.2 肾虚肝郁证分析 |
| 2.3 脾肾两虚证分析 |
| 2.4 肾虚血瘀证分析 |
| 2.5 气滞血瘀证分析 |
| 2.6 痰湿阻滞证分析 |
| 3 相关性讨论 |
| 3.1 常用药物及功效 |
| 3.2 药物性味、归经 |
| 3.3 肾虚血瘀证 |
| 3.4 脾肾两虚证 |
| 4 导师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 5 不足及展望 |
| 5.1 不足 |
| 5.2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探析 |
| 1.1 祖国传统医学对DOR的认识 |
| 1.2 现代医学对DOR的认识 |
| 1.3 展望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指标 |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 2.6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 3.2 治疗前后各项疗效指标比较 |
| 3.3 安全性观察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从脾肾论治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
| 3. 膏方治疗DOR的特点 |
| 3.1 膏方的剂型优势特点 |
| 3.2 膏方的功效优势特点 |
| 4. 益肾健脾膏之解析 |
| 4.1 益肾健脾膏组方特点 |
| 4.2 益肾健脾膏药理分析 |
| 5. 试验结果分析 |
| 5.1 中医症状积分结果分析 |
| 5.2 性激素水平结果分析 |
| 5.3 AMH水平结果分析 |
| 5.4 卵巢参数结果分析 |
| 5.5 临床疗效和妊娠情况结果分析 |
| 6. 结论 |
| 7. 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 1.1 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合征的认识 |
| 1.1.1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变革 |
|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研究 |
| 1.2.1 肾上腺萌动假说 |
| 1.2.2 基因遗传因素 |
| 1.2.3 神经与心理因素 |
| 1.2.4 环境因素 |
|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研究 |
| 1.3.1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 |
| 1.3.2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
| 1.3.3 肾上腺分泌功能异常 |
| 1.3.4 其他 |
| 1.4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 1.4.1 调整个人生活方式 |
| 1.4.2 调整月经周期 |
| 1.4.3 降低雄激素 |
| 1.4.4 促排卵治疗 |
| 1.4.5 改善胰岛素抵抗 |
| 1.4.6 辅助生殖技术 |
| 1.4.7 手术治疗 |
| 1.5 古代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 1.5.1 医家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机的认识 |
| 1.5.2 从肝论之 |
| 1.5.3 从脾论之 |
| 1.5.4 从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论之 |
| 1.6 现代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机认识 |
| 1.6.1 肾主生殖学说 |
| 1.6.2 冲任学说 |
| 1.6.3 天癸失序学说 |
| 1.6.4 心—肾—子宫轴学说 |
| 1.6.5 情志致病说 |
| 1.7 中医治疗方法 |
| 1.7.1 中药周期疗法 |
| 1.7.2 专方治疗 |
| 1.7.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1.7.4 针灸治疗 |
| 第二章 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 Meta 分析 |
| 2.1 研究方法 |
| 2.2 文献检索 |
| 2.2.1 检索范围 |
| 2.2.2 数据来源 |
| 2.2.3 查找文献 |
|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 2.3.1 文献纳入标准 |
| 2.3.2 排除标准 |
| 2.3.3 文献筛选 |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 2.4.1 数据提取和分析 |
| 2.4.2 方法学评价 |
| 2.4.3 结果的测量 |
| 2.4.4 研究方法 |
| 2.4.5 Meta分析的技术路线图 |
| 2.5 评价结果 |
| 2.6 META分析 |
| 2.6.1 临床有效率比较 |
| 2.6.2 多囊卵巢综合征转经率的比较 |
| 2.6.3 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率的比较 |
| 2.6.4 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率的比较 |
| 2.6.5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后LH/FSH的比较 |
| 2.6.6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后T的比较 |
| 2.6.7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后BMI的比较 |
| 2.6.8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前后LH下降值的比较 |
| 第三章 分析近 12 年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 |
| 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 3.1.1 研究目的 |
| 3.1.2 研究方法 |
| 3.2 研究对象及文献来源 |
| 3.2.1 研究对象 |
| 3.2.2 文献的来源 |
| 3.2.3 文献检索及查找文献 |
|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3.1 纳入标准 |
| 3.3.2 排除标准 |
| 3.4 数据的规范化 |
| 3.5 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 |
| 3.6 研究结果 |
| 3.6.1 中药用药频数分析 |
| 3.6.2 各类别药物的统计分析 |
| 3.6.3 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 |
| 3.6.4 药物聚类分析 |
| 3.6.5 西医频数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META分析 |
| 4.2 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中医体系构建 |
| 1 “孙氏体系”的哲学源流 |
| 1.1 六经欲解时 |
| 1.2 阴阳模型 |
| 1.3 三阴三阳模型 |
| 1.4 太极图模型 |
| 1.5 象思维 |
| 1.6 八卦模型 |
| 1.7 五行模型 |
| 2 “孙氏体系”的具体内容 |
| 2.1 以阳为主导的卵泡期 |
| 2.2 以阴为主导的黄体期 |
| 2.3 阴阳转化、交接的枢纽 |
| 3 “孙氏体系”的外延 |
| 3.1 不同阴阳循环之观览 |
| 3.2 与促排卵治疗的关系 |
| 3.3 与IVF-ET的关系(以长方案为例) |
| 4 讨论 |
| 4.1 六经辨证在中医妇科临床的应用现状 |
| 4.2 分期序贯疗法在中医妇科临床的应用现状 |
| 4.3 “孙氏体系”以“时间”连接六经辨证与分期序贯疗法 |
| 4.4 “孙氏体系”的中西医结合理念 |
| 4.5 “孙氏体系”的标准化 |
| 4.6 “孙氏体系”的局限性 |
|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研究 |
| 1 研究内容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病例来源 |
| 1.3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4 临床使用药物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临床分组 |
| 2.2 临床治疗方案 |
| 2.3 观察记录与数据统计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4.1 应用六经辨证论治PCOS的研究现状 |
| 4.2 应用分期序贯法治疗PCOS的研究现状 |
| 4.3 “孙氏体系”论治PCOS的创新性 |
| 4.4 “孙氏体系”对于痰湿型PCOS患者的遣方思路 |
| 4.5 “孙氏体系”治疗痰湿型PCOS的疗效分析 |
| 4.6 “孙氏体系”治疗痰湿型PCOS的治疗理念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药分期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学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 1.月经过少的理论渊源及演进过程 |
| 2.月经过少的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
| 3.月经过少的中医治疗 |
| 4.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西医临床医学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 1.月经过少的发病原因 |
| 2.月经过少的西医治疗 |
| 3.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 |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目的 |
| 2.临床资料 |
| 3.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一般资料分析 |
| 2.疗效分析 |
| 讨论 |
| 1.肾虚血瘀为月经过少的基本病因病机 |
| 2.子宫螺旋动脉血流与及宫内膜厚度与月经过少的关系 |
| 3.郭志强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的思想介绍 |
| 4.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语 |
| 一、结论 |
| 二、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1.一般资料 |
| 1.1 病例采集对象选择 |
| 1.2 药品、器材及试剂的选择 |
| 2.诊断标准 |
| 2.1 西医关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 |
| 2.2 中医关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 |
| 3.病例选择标准 |
| 3.1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纳入标准 |
| 3.2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排除标准 |
| 3.3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脱落标准 |
| 4.课题规划方案 |
| 4.1 设计实验 |
| 4.2 治疗方案 |
| 5.课题需观察记录的指标 |
| 5.1 一般项目观察指标 |
| 5.2 疗效观察指标 |
| 6.总体疗效判定标准 |
| 7.统计学方法 |
| 8.本课题的研究结果 |
| 8.1 一般项目观察指标比较 |
| 8.2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 9.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西医学概论 |
| 1.1 病因 |
| 1.2 治疗 |
| 2.穴位贴敷的概述 |
| 2.1 穴位贴敷的起源及发展 |
| 2.2 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 |
| 2.3 穴位贴敷的用药选择 |
| 2.4 穴位贴敷的优势 |
| 2.5 穴位贴敷的穴位选择 |
| 2.6 贴敷药物分析 |
| 2.7 贴敷的注意事项 |
| 2.8 禁忌症 |
| 3.左归饮加减方的组方、方解、方药分析 |
| 3.1 组方与方解 |
| 3.2 药物分析 |
| 4.对本次课题的分析 |
| 5.本课题存在的短板以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流程及检索策略 |
| 1.1.1 研究流程 |
| 1.1.2 检索策略 |
| 1.2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 1.6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 1.7 数据分析 |
| 1.7.1 效应量选择 |
| 1.7.2 异质性检验 |
| 1.7.3 亚组分析 |
| 1.7.4 敏感性分析 |
| 1.7.5 森林图 |
| 1.7.6 漏斗图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 2.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 2.5 Meta分析结果 |
| 2.5.1 临床综合疗效 |
| 2.5.2 月经恢复率 |
| 2.5.3 宫腔粘连恢复情况 |
| 2.5.4 妊娠率 |
| 2.5.5 流产率 |
| 2.5.6 宫腔再粘连率 |
| 2.5.7 子宫内膜穿支血流分级 |
| 2.5.8 子宫内膜厚度 |
| 2.5.9 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
| 2.5.10 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
| 2.5.11 宫腔粘连评分 |
| 2.5.12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
| 3 讨论 |
| 3.1 立题依据 |
| 3.2 证型分析及用药讨论 |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IUA的 Meta分析 |
| 3.4 安全性讨论 |
| 3.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宫腔粘连IUA评分 |
| 附录三 中药组成 |
| 附录四 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