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药新药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药新药研究的发展与瞻望(论文文献综述)

陈士奎[1](2021)在《中西医结合防治疑难病研究举世瞩目》文中提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新中国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始终以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为初心和己任,中西医结合着名专家乃至每一位中西医结合医师,均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实践和研究,旨在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现谨以八位着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为例,简述其防治疑难病症研究取得的重大成就。1 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解决了抗疟世界性难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

李赫[2](2021)在《蒙药专利保护问题研究 ——以肾病蒙药专利为例》文中认为

孙晨耀[3](2020)在《“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转移是晚期肿瘤患者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乳腺癌、肺癌、肾癌、胃癌等,常发生于脊柱、骨盆、股骨、肱骨近端、肋骨等处,可导致顽固疼痛、病理性骨折、运动障碍等症状。目前,对症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方法以“三阶梯止痛方案”为主,轻度疼痛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布洛芬,中度疼痛使用弱阿片类加减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曲马多,重度疼痛使用阿片类药物,例如奥施康定。然而,阿片类药物可导致恶心、呕吐、瞻望等不良反应,且长期服用须逐渐加量。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等中医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整体调节的优势,疗效在临床研究中已被证实。骨转移患者往往合并局部水肿、筋膜粘连,客观上适合推拿手法,但中医传统推拿手法通常是以痛止痛,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具有引起病理性骨折等隐患,因此既往极少参与骨转移疼痛治疗。“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是一种轻柔的按摩手法,避开疼痛局部,采用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先阳后阴、以不痛解痛的治疗思路,临床实践中对中重度骨转移疼痛具有良好疗效,既能发挥推拿手法疏经通络止痛的治疗作用,又能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标准化三阶梯止痛治疗下的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疼痛患者进行“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与单纯使用标准化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对照组作比较,观察“指尖易筋”推拿手法在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招募符合入组标准的中重度骨转移疼痛患者,患者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若接受则纳入试验组,在三阶梯止痛治疗基础上合并手法治疗,不接受则纳入对照组,仅采用三级阶梯止痛治疗。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接受三阶梯止痛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止痛药物,试验组在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的基础上,以课题设计的标准取穴、力度、振幅、频率、频次为患者行手法治疗,每次约操作20-30分钟,每周操作1-2次,以4次治疗为一个观察周期。对比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疼痛评分、爆发痛次数、止痛药用量、体力状况评分、疼痛影响评分、不良反应,以及试验组在手法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爆发痛次数、体力状况评分、疼痛影响评分。结果①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显效率有差异(试验组63.33%、对照组36.67%),但在本试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试验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30±2.04、对照组4.67±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爆发痛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体力状况评分、不良反应频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试验组的疼痛影响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0.37±12.67、对照组34.33±7.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对情绪影响、疼痛对睡眠影响两个细目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日常工作、步行能力、正常工作、与他人关系、生活享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试验组手法治疗前后止痛药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由4.77±1.55下降至3.3±2.04(P<0.001),爆发痛次数由1.13±0.21下降至0.77±0.17(P<0.05);⑥试验组在手法治疗前后体力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影响评分由35.00±10.63下降至30.37±12.67(P<0.001),细目中,在日常活动、情绪、睡眠和生活享受方面有显着差异(P<0.01),在正常工作与与他人之间关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步行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疼痛,可在阿片类药物镇痛基础上进一步缓解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作为三阶梯止痛方案未完全止痛下的补充疗法。

张晓琦[4](2020)在《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肺源性心脏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心脏负荷增加的一种多系统疾病。其关键在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肺源性心脏病最终将导致呼衰和心衰,死亡率极高。在肺心病治疗上,中医辅助西医能增强治疗的疗效。中药注射剂大量应用于肺心病的治疗,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飞跃,种类繁多,故现急需评价各中药注射液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综合评估中药注射液对肺心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临床上用于治疗肺心病的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并且各自拥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这就给临床医生选择带来困扰。同时,关于中药注射剂头对头的实验研究较少,两种药物没有直接比较。网状meta分析可以进行多种药物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现比较各中药注射液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出最优方案,更好地服务临床。方法:1.检索文献,筛选文献,制作文献基线资料表;2.采用REVMAN软件将各注射剂进行异质性检验,进行传统meta分析;3.比较异质性筛选进入网状meta分析的组别,STATA14制作网状图;GEMTC进行中药注射剂治疗肺心病总有效率具体概率的排序。比较各组在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上的疗效。结果:纳入文献共123篇,共涉及8种中药注射剂,分别是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舒血宁、冠心宁、脉络宁。研究中对照组均为西医常规治疗组,实验组均为某种中药注射液加西医常规治疗。①在疗效上:辅助中药注射液能提高疗效,脉络宁疗效最显着,与灯盏花素相比OR:1.68,95%CI(1.08,2.66),与红花组相比 OR:1.69,95%CI(1.03,2.89),与丹红组相比较OR:1.59,95%CI(1.06,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降低红细胞压积上:仅红花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仅脉络宁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④在血浆粘度指标上,无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⑤在不良反应上,脉络宁组meta分析合并结果率1%,而丹参组为6%,居榜首。结论:在8种中药注射剂中,脉络宁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最优选择。

孙雨辉[5](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朱日亨滴丸治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朱日亨滴丸体内、体外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一:基础方(三味檀香散)治疗冠心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文献挖掘、多个中药材成分数据库检索收集整理三味檀香散中化学成分并经OB(Oral bioavailability,口服生物利用度)和DL(Drug-likeness,类药性)分析筛选;利用PharmMapper、SWISS、Superpred在线平台预测化合物潜在靶点;OMIM数据库收集冠心病的相关靶标;利用STRING做蛋白互作分析;通过DAVID在线工具对关键靶标做通路富集;应用Cytoscape软件建立该方剂的“药材-化合物-靶标-通路”网络模型,并对网络模型进行拓扑学分析;采用Schrodinger分子对接技术对网络模型分析的部分结果进行验证。实验二:朱日亨滴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及体内实验验证。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广枣组(GZ)、广枣-肉豆蔻药对组(GZ-RDK)、三味檀香散组(SWTX)和朱日亨滴丸组(ZRH)。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0天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结扎/再灌大鼠心脏LAD(Left coronary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I导联心电图观察各组动物心电图变化;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液生化指标CK(Creatine kinase,肌酸激酶)、LDH(Lactate dehydrogenase,乳酸脱氢酶);Evans Blue/TTC染色分别观察心脏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结构变化;qRT-PCR方法检测网络药理学预测靶标Akt1、Bim、PIK3R1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kt1、p-Akt1、FoxO3a、p-FoxO3a、Bim的蛋白表达。实验三:药物单体抑制H2O2诱导的大鼠H9c2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结果,选取朱日亨滴丸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活性单体进行细胞实验验证,900?mol·L-1H2O2诱导建立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MTT法观察模型组、模型+PI3K/Akt抑制剂组(LY294002)、模型+各活性单体组[gallogen(G3)、quercetin(G8)、methyleugenol(R2)、macelignan(R7)、santol(T1)]、模型+单体+PI3K/Akt抑制剂组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FoxO3a蛋白的分布情况。结果:实验一: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朱日亨滴丸基础方三味檀香散与冠心病发病机制相关的生物学途径主要有应激反应、血管新生、免疫炎症反应、细胞损伤、凋亡及坏死、内分泌调节、细胞分裂增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经网络拓扑分析发现,三味檀香散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广枣中鞣花酸(gallogen)、诃子次酸[(-)-chebulic acid]等,肉豆蔻中黄樟素(safrole)、肉豆蔻木酚素(macelignan)等以及檀香中α-檀香烯(alpha-Santalene)、檀醇(santol)等化合物;肿瘤抑制因子(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腺苷受体A1(Adenosine receptor A1)、苏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E3泛素连接酶Mdm2(E3ubiquitin-protein ligase Mdm2)、凝血酶原(Prothrombin)、维甲酸受体RXR-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RXR-alpha)等靶点可能是三味檀香散治疗心血管病的关键靶点;通路富集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P=1.45E-04)和FoxO信号通路(P=3.75E-04)是其中显着性差异排序靠前的两条信号通路(两者为上下游通路),提示PI3K-Akt-FoxO信号通路参与三味檀香散及朱日亨滴丸的心肌保护作用。实验二: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电图,ST段显着抬高(0.40±0.05mV,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ST段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三味檀香散组(0.14±0.05mV,P<0.01)、朱日亨滴丸组(0.18±0.05mV,P<0.01)效果优于广枣-肉豆蔻药对组(0.21±0.07mV,P<0.01)和广枣组(0.27±0.06mV,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K、LDH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广枣、三味檀香散组的CK值显着降低(P<0.05),广枣-肉豆蔻药对和朱日亨滴丸组的CK值较模型组也有所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除广枣组外,其余各给药组均能显着降低LDH值(P<0.01或P<0.05),其中三味檀香散、朱日亨滴丸组降低较明显;Evans blue/TTC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梗死面积最大,各给药组能明显减小缺血、梗死面积,朱日亨滴丸、三味檀香散组优于广枣-肉豆蔻药对、广枣组;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给药组能明显降低模型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破裂、溶解,组织松散,心肌纤维间隙变大、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等现象,其中朱日亨滴丸、三味檀香散组心肌结构较完整,损伤较小;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im表达显着升高(P<0.01),各给药组均能明显降低Bim的表达水平(P<0.01或P<0.05),朱日亨滴丸组降低最显着(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kt1、PIK3R1表达微弱(P<0.01),各给药组均能显着增加Akt1、PIK3R1的基因表达水平,其中朱日亨滴丸组Akt1表达最强(P<0.01)、三味檀香散组PIK3R1表达最强(P<0.01),广枣组表达最弱(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能显着增加p-Akt1/Akt1、p-FoxO3a/FoxO3a比值,朱日亨滴丸组最显着,三味檀香散组次之;除广枣-肉豆蔻药对组外,其余各给药组Bim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朱日亨滴丸组最强,三味檀香散及广枣组次之。实验三:PI3K/Akt抑制剂能够逆转药物处理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即与H2O2+单体组相比,H2O2+单体+LY294002组的心肌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P<0.01或P<0.05),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或P<0.05),FoxO3a在细胞质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通过对“药材-化合物-靶标-通路”网络拓扑图及相关靶点网络拓扑学参数分析发现朱日亨滴丸基础方三味檀香散治疗冠心病可能与应激反应PI3K-Akt信号通路和FoxO信号通路相关,而后进行了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体内实验,qRT-PCR、Western blot结果分别验证了朱日亨滴丸能够调节网络药理学预测的Akt1、PIK3R1、Bim的基因表达以及Akt1、p-Akt1、FoxO3a、p-FoxO3a、Bim的蛋白表达;体外采用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氧化损伤,也证实了PI3K/Akt/FoxO信号通路参与朱日亨滴丸对氧化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苏维维[6](2019)在《背俞穴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背俞穴温针灸为主要方法诊治失眠症的患者,对失眠好转情况进行评定,探讨背俞穴温针灸对失眠的改善程度。本课题选择背俞穴温针灸为主的方法,旨为临床治疗失眠症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方法:将来自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的符合心脾两虚型失眠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采用随机入组及分组的方法,按照1:1的随机方法分为背俞穴温针灸组和辨证取穴组,两组均观察一个疗程(四周),于初诊及治疗结束时,要求纳入的研究者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及不寐中医症候量表,对收集到的量表进行分析,得出结果。结果:本研究共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疗程结束时,每组各脱落2例,最终两组各33例患者具有完整资料。1 对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进行基线比较,结果无显着差异,可进行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及不寐中医症候量表比较,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 治疗1疗程后,在两组的临床有效率上,背俞穴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1%,辨证取穴组总有效率为73%,经统计分析,两组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治疗后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及不寐中医症候量表的组间比较中,背俞穴温针灸组在PSQI总积分、ESS积分、不寐中医症候量表总积分均与辨证取穴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PSQI总积分、ESS积分、不寐中医症候量表总积分,分析结果,两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在PSQI各成分比较中,治疗后背俞穴温针灸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与辨证取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 在不寐中医症候量表的各成分比较中,治疗后背俞穴温针灸组的睡眠不安、心悸、神疲乏力、食纳减少与辨证取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穴温针灸组与辨证取穴组对心脾两虚型失眠忠者均有疗效,但背俞穴温针灸组疗效更优;背俞穴温针灸组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上优于辨证取穴组;在中医症候方面,背俞穴温针灸组在睡眠不安、心悸、神疲乏力及食纳减少的疗效优于辨证取穴组。

刘欣[7](2018)在《通经活络洗剂治疗糖尿病足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通经活络洗剂治疗糖尿病足病的疗效,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糖尿病足病患者寻求有效的中医治疗措施,促进糖尿病足病的康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全部8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非中医治疗的方法,并进行控制血糖、调脂抗凝、改善循环等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本院自拟的中药足浴方剂(通经活络洗剂)进行相关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通过进行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化和临床治疗的有效性,统计记录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研究患者80例,其中每组分别40例患者,在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DF病史时间、BMI值、Wagner分级以及合并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发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2.通过观察患者血糖治疗前后的情况,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收集整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水平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两组间差异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对其血脂相关指标无明显的影响。3.症状分级评价,畏寒肢冷: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3.13±0.34分,治疗后为治疗后为1.61±0.18分,而治疗组治疗前评分为3.06±0.33分,治疗后为0.77±0.09分,腰膝酸软: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2.96±0.32分,治疗后为1.55±0.17分,而观察组治疗前评分为2.93±0.33分,治疗后为0.64±0.08分,肢体麻木: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3.09±0.32分,治疗后为1.63±0.18分,而观察组治疗前评分为3.05±0.32分,治疗后为0.75±0.09分,肢体疼痛: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3.04±0.32分,治疗后为1.60±0.19分,而观察组治疗前评分为3.01±0.33分,治疗后为0.72±0.08分,两组脾肾阳虚、经脉不通证症状指标评分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治疗后脾肾阳虚、经脉不通证症状指标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治疗前其踝肱指数ABI比较可以发现,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ABI分别为0.76±0.09和0.78±0.0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患者的ABI均明显升高,其中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分别为0.90±0.11和1.12±0.12,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其血清中的COX-2和MCP-1水平可以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中COX-2和MCP-1水平比较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COX-2和MCP-1水平显着减少(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清中COX-2和MCP-1水平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数值,可见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62.5%,而观察组治愈6例,好转14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5.0%,即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为40.0±4.7天,治疗创面愈合时间为35.1±4.0天;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安全性分析:对照组肝功能异常有2例(5.0%),血尿常规异常有4例(10.0%),其他情况有2例(5.0%),而观察组肝功能异常有1例(2.5%),血尿常规异常有3例(7.5%),其他情况有3例(7.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经活络洗剂熏洗联合常规西医措施治疗糖尿病足既可以实现全身整体的用药,也可以实现局部病灶的用药,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症状;通经活络洗剂治疗DF脾肾阳虚、经脉不通证疗效明显,且下调患者体内的COX-2和MCP-1水平的作用更显着。

亓咏梅,王小龙[8](2018)在《中药复方配伍在中药临床药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配伍在中药临床药学中的应用。方法对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现状、方剂配伍研究的特点、方剂配伍研究在中药临床药学领域应用举例进行文献综述。结果中药复方配伍研究可应用于指导合理用药、规避中西药不良反应、指导新药研发等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结论中药复方配伍研究可以与中药临床药学领域进行有机地结合,促进患者使用中药的安全、经济、合理,提升中药学服务水平。

刘姝晨[9](2017)在《利用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解析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文中指出中药配伍是中医药学的精华部分之一,其独特规律和效用优势已被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然而迄今仍难以提供其疗效的现代科学依据,成为了中医药学获得国际医药学术界认同的主要门槛。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配伍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中药配伍的复杂系统中存在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使得参考西医西药,以还原论为出发点的研究模式,难以真正有效地评价复杂的中药配伍;缺乏综合性研究,难以触及中药配伍的真正科学内涵;缺乏适合中药配伍研究的可操作性强、代表性强的实验思路和技术方法等问题,使得中药配伍研究仍然进展缓慢。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等特点,用于中药配伍研究有其独特优势。本研究将应用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对芍药甘草汤进行多方面综合研究,以解析芍药甘草汤的配伍机制。目的本研究运用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剂量比例变化、药味加减变化对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和甘草酸含量、主要成分的体内代谢、药理药效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解析芍药甘草汤配伍的"量-时-效"关系,综合分析芍药甘草汤的配伍机制。方法1.利用芍药苷单克隆抗体建立芍药苷在小鼠血中的酶联免疫分析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包括线性、精密度、准确性、回收率和稳定性等。2.建立HPLC同时检测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与甘草酸含量的方法。3.制备芍药甘草汤不同配伍比例水煎液(芍药:甘草分别为1:0.33、1:0.5、1:0.67、1:1、1:1.5、1:2、1:3),HPLC检测,并计算其中芍药苷、甘草酸的含量。将上述各组不同配伍比例的芍药甘草汤以及芍药水煎液,灌胃给予昆明小鼠,分别于给药后 10、20、40、60、80、100、120、150、180、240、300、360 min,12 个时间点从小鼠尾尖取少量血(10 μL),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其中芍药苷的含量,并绘制时间-浓度曲线,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计算相关参数。用小鼠热板法致痛模型,考察上述不同配伍比例的芍药甘草汤及芍药水煎液的镇痛药效随时间变化情况。用小鼠二甲苯耳肿模型,考察其抗炎药效。4.制备芍药甘草汤分别与常用中药桂枝、柴胡、黄芩、附子配伍的水煎液,HPLC检测,并计算其中芍药苷、甘草酸的含量。将上述各组水煎液以及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1:1),灌胃给予昆明小鼠,分别于给药后10、20、40、60、80、100、120、150、180、240、300、360 min,12个时间点从小鼠尾尖取少量血(10 μL),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其中芍药苷的含量,并绘制时间-浓度曲线,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计算相关参数。用小鼠热板法致痛模型,考察上述给药组的镇痛药效随时间变化情况。用小鼠二甲苯耳肿模型,考察其抗炎药效。5.利用甘草酸单克隆抗体制备甘草酸免疫亲和色谱柱,建立芍药甘草汤中甘草酸的敲除方法,制备敲除甘草酸的芍药甘草汤样品。用LPS诱导HUVEC细胞损伤模型,比较含不同量甘草酸的芍药甘草汤(150%、1000%、90%、800%、50%、10%、0%组)及甘草酸的抗炎作用和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1.建立了小鼠血中检测芍药苷含量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线性范围在6.25-800 ng/mL之间,IC50值为41.34ng/mL,板内差的变异系数在4.89%以内,板间差在11.22%以内,平均回收率为105.13%,证明所建立的芍药苷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与准确性良好,符合生物样本中芍药苷含量测定的需求。2.建立了甘草酸HPLC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125-2000μg/mL,R2为0.9992。建立了相同条件下芍药苷的HPLC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5-300μg/mL,R2为1,建立了 HPLC同时检测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和甘草酸含量的方法,可用于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的检测。3.HPLC检测不同配伍比例的芍药甘草汤,甘草酸的含量与甘草含量呈线性相关。虽然芍药含量不变,但芍药苷的含量随甘草含量增加而减少,并在甘草量大于芍药时受抑制更加明显。体内代谢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Tmax为60 min左右,芍药单药组为40 min左右。在芍药甘草汤中甘草量小于或等于芍药量时,芍药苷Cmax随着甘草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甘草量大于芍药时,芍药苷Cmax则下降,在芍药甘草比例1:1时,芍药苷Cmax最高,为 1.74±1.57 μg/mL。镇痛实验表明芍药组镇痛作用最强时间在给药后30 min,芍药甘草汤不同配伍比例各组镇痛作用最强时间均在90 min左右,且随着甘草所占比例增加,痛阈增加值增大,镇痛作用持续时间延长。SG7组在给药后60 min(P<0.001),SG4、5、6、7组在给药后90min(P<0.05),SG5、6、7组在给药后120min(P<0.01,P<0.05)痛阈增加值与空白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芍药甘草汤各比例配伍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在芍药甘草比为2:1和3:2时肿胀度(P<0.001)及肿胀率(P<0.05)较模型组降低显着。4.HPLC检测结果表明,与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1:1)相比,不同中药配伍后,甘草酸含量均有明显下降,芍药苷含量除在与黄芩配伍组明显升高外,其他组亦下降。体内代谢研究表明,与黄芩、附子配伍组的芍药苷Tmax为20 min左右,与桂枝配伍组Tmax为40 min左右,芍药苷达峰时间均较芍药甘草汤组提前,而与柴胡配伍组芍药苷Tmax则延后,为80min左右。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各组芍药苷Cmax及AUCtot均有所下降,其中与黄芩配伍组血药峰浓度最高为1.22±0.24 μg/mL,而与柴胡配伍组AUCtot最高为459.89±92.70μg/mL。与柴胡配伍组芍药苷MRT最大为985.90±441.34 min,表明柴胡的加入使芍药苷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镇痛实验表明,与桂枝配伍组镇痛作用最强时间在90min(P<0.01),与柴胡配伍组镇痛作用最强时间>120 min(P<0.05),与黄芩、附子配伍组镇痛作用最强时间都在60 min(P<0.01),四组小鼠的痛阈增加值在各时间点均强于芍药甘草汤组。与柴胡配伍组痛阈增加值最低,与附子配伍组痛阈增加值最高。芍药甘草汤1:1比例配伍组、与桂枝配伍组和与黄芩配伍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显着性抑制作用(P<0.05,P<0.01),且芍药甘草汤组抗炎作用最强,肿胀抑制率56.69%。与柴胡配伍组和与附子配伍组无明显抑制肿胀作用(P>0.05)。5.利用甘草酸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免疫亲和色谱柱,可敲除芍药甘草汤中的甘草酸及与其结构类似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制备不同比例回填液用于LPS干预的HUVEC细胞模型,与模型组相比,含100%甘草酸的芍药甘草汤组及甘草酸组的IL-6和TNF-α的含量都有显着降低(P<0.05),且TNF-α可降至与空白组相当水平(P>0.05),而其他组对IL-6和TNF-α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结论1.本实验所建立的小鼠血中检测芍药苷含量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线性范围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符合大量生物样本中芍药苷含量的测定需求。2.本研究首次从"量-时-效"关系的角度综合分析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发现:①甘草量小于等于芍药时,对芍药苷的溶出量抑制不显着,对芍药苷的体内吸收有促进作用;当甘草量大于芍药时,对芍药苷的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均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②甘草使芍药甘草汤镇痛起效时间延迟,镇痛作用时间延长。③芍药甘草汤发挥镇痛与抗炎药效的最佳配伍比例不同。3.首次研究不同药味配伍对芍药甘草汤镇痛抗炎作用"量-时-效"关系的影响,发现:①与芍药甘草汤相比,其他药味加入后,芍药苷的体外溶出及体内吸收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②芍药苷代谢达峰时间与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起效时间相关,提示芍药苷在中药复方的镇痛药效中有其独特的作用。4.首次运用中药小分子免疫亲和色谱柱技术研究甘草酸对芍药甘草汤抗炎作用的贡献度,结果表明芍药甘草汤(1:1)抗炎作用与甘草酸相似,但无论甘草酸比例增加或减少都抑制了整体的抗炎作用。说明活性成分在中药复方中与其他成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也存在最佳配伍比例,而并非成简单的线性关系。

朱安远,郭华珍[10](2016)在《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三)》文中提出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女药学家、药物化学家、医学家和教育家屠呦呦以创制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及其首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而赢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殊荣,特大喜讯传来,国内舆论媒体亢奋,国人无不欢欣鼓舞。屠呦呦先生是首位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首位华裔女性诺奖得主和诺医奖得主,这是中国医学界尤其是中医学界的重大历史性突破,这一荣耀将永远铭记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女士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与疟疾直接相关的诺医奖以及青蒿素类抗疟药物获得的各种国内外奖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发明)简史,不惜浓墨重彩全方位地展示了以屠呦呦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英谱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

二、中药新药研究的发展与瞻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新药研究的发展与瞻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防治疑难病研究举世瞩目(论文提纲范文)

1 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解决了抗疟世界性难题
2 陈可冀院士团队与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3 吴咸中院士与“疑难危重急腹症”研究
4 王今达教授与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研究
5 张亭栋教授团队与中药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
6 陈香美院士团队中西医结合防治IgA肾病研究
7 沈自尹院士团队与中医“肾”本质及“证”本质的研究
8 吴以岭院士创立“络病学说”,强调防治疑难病

(3)“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现状
        1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症状
        2 骨转移疼痛的发病机制
        3 骨转移疼痛的治疗
        4 结语
    综述二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古代记载
        2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学对骨转移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4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进展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
        2.2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分析
        2.3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2.4 统计结论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回顾
        1.1 样本构成
        1.2 研究不足
        1.3 研究展望
    2 讨论
        2.1 “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中医机理
        2.2 “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现代医学机理
        2.3 疗效特点
        2.4 验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4)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现况
    1. 中医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研究
    2. 中药注射液治疗肺心病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个中药注射液meta分析
    (一)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 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效性和不良反应meta分析汇总
        1 文献检索果
        2 纳入文献概况
        3 文献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剂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朱日亨滴丸治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基础方(三味檀香散)治疗冠心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软件及在线工具
    2 方法
        2.1 化学成分的收集及目标化合物的选取
        2.2 三位檀香散化合物的靶标预测
        2.3 冠心病发病机制相关基因的收集
        2.4 蛋白互作分析与“药材-化合物-靶点-蛋白互作-疾病靶标”网络模型的构建
        2.5 通路富集分析与“药材(-化合物)-关键靶标(蛋白互作)-通路”模型的构建
        2.6 分子对接
    3 结果
        3.1 三味檀香散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信息
        3.2 化合物与疾病重叠靶标(共靶)通路富集结果
        3.3 三味檀香散“化合物-靶点-蛋白互作-通路”网络模型
        3.4 化合物与相应靶标蛋白分子对接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朱日亨滴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及体内实验验证
    一、体内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实验动物和实验条件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处理
        2.2 造模方法
        2.3 检测指标
        3 结果
        3.1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3.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CK、LDH)
        3.3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4.2 对血液生化指标CK、LDH的影响
        4.3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二、体内实验验证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基因表达检测
        2.2 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对Bim、Akt1、PIK3R1 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2 对Akt1、p-Akt1、FoxO3a、p-FoxO3a、Bim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药物单体抑制H_2O_2 诱导的大鼠H9c2 心肌细胞氧化损伤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药物单体细胞毒性实验和H_2O_2 诱导的氧化损伤心肌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2.4 免疫荧光检测FoxO3a的表达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药物单体对空白心肌细胞和H_2O_2 诱导的氧化损伤心肌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3.2 药物单体对H_2O_2 诱导H9c2 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药物单体预处理对H9c2 细胞FoxO3a的细胞分布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背俞穴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1 失眠流行病学调查
        1.1.2 睡眠的生理病理机制
        1.1.3 失眠的治疗
    1.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2.1 失眠病名溯源
        1.2.2 失眠病因病机沿革
        1.2.3 失眠中医分型侧重
        1.2.4 失眠各家学说
        1.2.5 失眠中医诊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与步骤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2.1.6 研究方法
        2.1.7 异常情况及处理
        2.1.8 临床疗效评价观察指标
    2.2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2.3.1 一般资料分析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ESS评分比较
        2.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寐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总分比较
        2.3.4 治疗前后PSQI各成分评分比较
        2.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寐中医症候各成分评分比较
        2.3.6 两组总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失眠的现状与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3.2 背俞穴温针灸的作用
        3.2.1 背俞穴
        3.2.2 艾灸
    3.3 研究结果分析
    3.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通经活络洗剂治疗糖尿病足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糖尿病诊断标准
        1.1.2 糖尿病足 DF 诊断标准
        1.2 脾肾阳虚、经脉不通证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观察
        3.2 疗效观察
    4.评价标准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比较
    3.两组脾肾阳虚、经脉不通证症状评分比较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比较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血清中COX-2和MCP-1 水平比较分析
    6.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7.两组患者治疗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8.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中药复方配伍在中药临床药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现状
2 方剂配伍研究的特点
3 方剂配伍研究在中药临床药学的应用
    3.1 指导合理用药
    3.2 规避不良反应
    3.3 指导新药研发
4 结论

(9)利用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解析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配伍研究现状
        1. 中药配伍概述
        2. 中药配伍现代研究进展
        3. 中药配伍研究现存的问题及展望
    综述二 芍药甘草汤研究进展
        1. 芍药甘草汤古代应用
        2. 芍药甘草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利用芍药苷单克隆抗体建立芍药苷在小鼠血中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
    第二章 高效液相同时检测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和甘草酸含量方法的建立
    第三章 芍药甘草汤抗炎镇痛作用的"量-时-效"关系研究
        前言
        实验一 HPLC法检测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和甘草酸含量变化
        实验二 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体内代谢研究
        实验三 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研究
        实验四 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抗炎作用研究
    第四章 桂枝、柴胡、黄芩、附子对芍药甘草汤的抗炎镇痛作用"量-时-效"关系的影响
        前言
        实验一 HPLC检测桂枝、柴胡、黄芩、附子对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及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实验二 桂枝、柴胡、黄芩、附子对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体内代谢的影响
        实验三 桂枝、柴胡、黄芩、附子对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的影响
        实验四 桂枝、柴胡、黄芩、附子对芍药甘草汤抗炎作用的影响
    第五章 利用免疫亲和色谱柱技术解析甘草酸对芍药甘草汤抗炎作用的贡献度
        实验一 甘草酸免疫亲和色谱柱的制备及芍药甘草汤中甘草酸的敲除
        实验二 芍药甘草汤及其甘草酸敲除液、不同比例回填液的抗炎作用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三)(论文提纲范文)

3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的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

四、中药新药研究的发展与瞻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防治疑难病研究举世瞩目[J]. 陈士奎. 疑难病杂志, 2021(08)
  • [2]蒙药专利保护问题研究 ——以肾病蒙药专利为例[D]. 李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3]“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D]. 孙晨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D]. 张晓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朱日亨滴丸治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D]. 孙雨辉.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背俞穴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 苏维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通经活络洗剂治疗糖尿病足临床观察[D]. 刘欣. 青岛大学, 2018(02)
  • [8]中药复方配伍在中药临床药学中的应用[J]. 亓咏梅,王小龙. 现代中医药, 2018(03)
  • [9]利用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解析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D]. 刘姝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三)[J]. 朱安远,郭华珍. 中国市场, 2016(18)


中医论文 芍药甘草汤论文 芍药苷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药论文

上一篇:结合表型和标记信息预测动物杂种优势的理论探讨
下一篇:从“沟通”和“对抗”中发展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