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熟高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兆育2号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熟高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招玉2号(论文文献综述)

丰光,王孝杰,鲁宝良,高洪敏,杨辉,杨海龙,王亮,鲁俊田,付俊[1](2021)在《旅大红骨玉米种质基础及骨干系的创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我国地方玉米资源旅大红骨的种质基础及主要骨干系旅9、旅28、自330、E28、丹340、丹598、丹黄34和丹99长的创制过程,介绍每个自交系的特征特性和优缺点,并探讨今后进一步改良和创新的利用价值。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旅系及其衍生系在玉米育种和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推广面积1.32亿hm2,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新时期下,旅大红骨应该进行创新发展,更好地适应早熟、密植、抗倒、机收的种质需要,创建更具特色的旅大红骨种质资源。

姜宇鹏[2](2019)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玉米是我国目前重要的粮食产物,对保证我国粮食产量有重要作用。同时,玉米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工业生产和医疗等领域。黑龙江省是我国的产粮大省,被誉为东北大粮仓,多年玉米产量位列全国第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2017年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东北区玉米品种筛选试验作为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民主园区为试验地点进行试验。本试验选取11个早熟玉米和29个中熟玉米作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种植密度,早熟品种的低密度是4000株/亩,高密度是6000株/亩;中熟品种的低密度是3000株/亩,高密度是5000株/亩。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适应性,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低密度种植的早熟玉米品种适应性:低密度种植的早熟试验品种中抗病性最好的品种是绿单4号和富单12,没有出现茎腐病和丝黑穗病,大斑病级别约为1级。空杆、倒伏、倒折抗性最好的品种是丰垦139,未出现空杆、倒伏和倒折现象。产量最高的品种是丰垦139,相比于对照品种益农玉10增产显着。吉单27和益农玉10籽粒含水量较低,籽粒稳定,不易破碎,适宜机械化收获。(2)高密种植的早熟玉米品种适应性:高密种植的早熟玉米品种抗病性最好的品种是绿单4号和富单12,两个试验品种均未出现茎腐病与丝黑穗病,大斑病级别为1级。空杆、倒伏、倒折抗性最好的品种是合玉28和鑫鑫1号两个试验品种,均未出现空杆、倒伏和倒折现象,表现出良好的抗倒性。产量最高的品种是丰禾726,相比于益农玉10增产显着。富单12籽粒含水量最低,籽粒最稳定,最易于机械化收获。(3)低密度种植的中熟玉米品种适应性:先玉696、高锐思341等共24个试验品种与对照品种先玉335的抗病性相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性。嫩单18和敦玉213表现出良好的空杆、倒伏和倒折抗性。产量最高的品种是鹏玉2号。先玉696籽粒含水量最低,籽粒最稳定,不易破裂,适于机械化收获。(4)高密度种植的中熟玉米适应性:先玉696、高锐思341等共24个试验品种与对照品种先玉335抗病性相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性。嫩单18、京农科728、敦玉213、吉农大819和铁研58的空杆率、倒伏率和倒折率表现均不低于对照品种先玉335,表现出良好的抗性。产量最高的品种是鹏玉2号,相比先玉335增产显着。东单6531籽粒含水量最低,籽粒最稳定,最适于机械化收获。

冷益丰[3](2018)在《四川当前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类群及产量配合力研究》文中指出玉米(Zea mays L.)隶属于禾本科玉蜀黍属,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及工业原料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国家,其产量和品质一直以来是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为了摸清新形势下四川玉米育种的种质特点,为未来四川玉米育种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十三五”四川省玉米育种攻关组8家骨干参加单位当前广泛使用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分析自交系间的遗传关系、按照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分析自交系的产量性状配合力效应、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策略对穗长等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靶点进行检测。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GBS技术在157份玉米自交系中开发了4,976个高质量SNP标记。SNP分子标记的等位基因变异为35个,平均为3.22个;基因多样性(gene diversity,GD)为0.14700.7512,平均为0.5066;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13710.7107,平均为0.4132,展现出四川省当前玉米育种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基于SNP分子标记的群体结构分析将该批自交系群体划分为Ⅰ、Ⅱ、Ⅲ、Ⅳ4个亚群,即绵765等8份自交系划为Ⅰ群,18-599等63份玉米自交系与Mo17、齐319和掖478划为Ⅱ群,08-641等57份玉米自交系与丹340、B73和黄早4划为Ⅲ群,SCML104等20份玉米自交系划为Ⅳ群,其余9份自交系因与任何亚群的遗传相似性比例均低而划为混合亚群,其中Ⅱ、Ⅲ两亚群占比近80%。根据群内材料的系谱来源结合四川所在的生态位置属性,我们将Ⅰ、Ⅱ、Ⅲ、Ⅳ4个亚群分别命名为本地改良系(Impro-local)、温热I A群(Tem-tropic I A)、温热I B群(Tem-tropic I B)、热带改良系(Impro-tropic)。亚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Tem-tropic I B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Tem-tropic I A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较低。Impro-local种质和Impro-tropic种质间遗传关系较远,Tem-tropic I A种质和Tem-tropic I B种质间遗传关系最近。157份自交系群体的平均LD衰减距离为1.051.10Mb。本研究结果证实,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育种过程中被大量引入到四川,形成了当前以温热种质为主的玉米育种资源。(2)四川当前主要玉米自交系的17个产量性状GCA效应在云南景洪和四川雅安鉴定结果表明:LH8012、T237、T278和T318具有较好的ELGCA效应,宜13B1-3和78599-211具有较好的BTLGCA效应,Y1018、Y1126、Y1114和绵1708具有较好的EDGCA效应,绵723、T309、C328、绵0232、Y1126、Y1018和绵1708具有较好的KRNGCA效应,08-641和SCML7275具有较好的KNRGCA效应,绵1834、T145、绵757和成自2142具有较好的CDGCA效应,绵0232和宜098具有较好的KLGCA效应,Y1114、热抗67、N29、T260和宜14A13具有较好的KWGCA效应,91(2)6983-0具有较好的KPRGCA效应,南942和德国X-02具有较好的KMGCA效应,Y1114和Y1018具有较好的EWGCA效应,Y1018和Y1114具有较好的KWPEGCA效应,承玉10号父本、宜14A2、南942和T96具有较好的CWGCA效应,Y1114和热抗67具有较好的HKWGCA效应,T318、苏湾1611、绵722、Y1126、Y1018、78599-211和绵1708具有较好的KTWGCA效应,91(2)6983-0、Y1018和Y1114具有较好的GYPPGCA效应,91(2)6983-0和Y1018具有较好的GYGCA效应。综合17个产量性状GCA评价,两个环境中产量性状GCA效应表现好且均衡的前十个自交系分别是Y0921、91(2)6983-0、T213、T42 L648、T71、Y1018、绵722、SCML30331、宜13B1-3和宜15B5。(3)635个测交组合就单株产量SCA而言,云南景洪试验点GYPPSCA位列前三位的杂交组合分别是双M9×LH8012、SCML7275×08WSC149-221、Y1018×Y1027,四川雅安试验点GYPPSCA位列前三位的杂交组合分别是宜ZB-8×Y1027、京科968母本×绵04185/SN8、T145×PH6WC。根据单株产量SCA效应对144份自交系进行聚类,结果表明:144份玉米自交系在云南景洪和四川雅安两个试验点均被分为4个类群,但两个环境中的聚类结果不尽相同。(4)通过云南景洪和四川雅安两个环境中的GCA鉴定,基于4,976个高质量SNP,综合考虑群体结构、亲缘关系等对产量性状GCA进行GWAS分析。运用GLM模型,在-Log10P>3.70(P<1/4,976)水平下,产量性状GCA在两个环境中共检测到239个SNP位点,分布于玉米110号染色体上,单个SNP可以解释10.90%29.21%的表型变异;其中:穗长GCA共关联到5个显着位点、秃尖长GCA共关联到1个显着位点、穗粗GCA共关联到29个显着位点、穗行数GCA共关联到1个显着位点、行粒数GCA共关联到3个显着位点、轴径GCA共关联到7个显着位点、粒长GCA共关联到1个显着位点、粒宽GCA共关联到1个显着位点、出籽率GCA共关联到8个显着位点、含水量GCA共关联到18个显着位点、单穗重GCA共关联到28个显着位点、单穗粒重GCA共关联到28个显着位点、单穗轴重GCA共关联到19个显着位点、百粒重GCA共关联到5个显着位点、容重GCA共关联到9个显着位点、单株产量GCA共关联到38个显着位点、小区产量GCA共关联到38个显着位点。在-Log10P>3.00(P<0.001)水平下,穗粗GCA、穗行数GCA和行粒数GCA等12个产量性状GCA在两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的位点为25个。这些产量性状GCA关联SNP位点的开发有利于完善关联分析在玉米上的应用,同时为今后玉米的配合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

王冲[4](2016)在《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普通玉米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筛选出在产量、品质、抗性、农艺性状等方面表现都优良的组合,本文以华农866、锦华50、德育977、吉农大688等近几年来通过国家审定并适合在天津春玉米区种植的3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结合国家玉米品种推荐审定标准,构建出了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组配的149个新组合进行了评价。本文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国家玉米品种推荐审定标准,构建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产量、抗性、品质、农艺性状和生育期共5个;二级指标包括抗倒性、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外观品质、株型、植株高度、穗位高度、茎秆强度、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成株叶片数、空秆率、雄穗表现和苞叶长短共16个;三级指标包括倒伏率、倒折率、抗丝黑穗病、抗茎腐病、抗瘤黑粉病、抗叶斑病、抗玉米螟、容重、粗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酸含量、赖氨酸含量、果穗形状、穗长、穗粗、秃尖长、粒型、果穗整齐度共18个。具体如下:一级指标:产量≥650kg/667m2或在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5%;品质优良;抗逆性强;农艺性状综合表现好;生育期适中(120天左右)。二级指标:各营养成分含量高;外观品质优良;商品品质好;抗倒性、抗病性和抗虫性强;抗旱或较抗旱;株型紧凑或半紧凑;植株高度适中(192-251cm);植株穗位高度适中(59-114cm);无空秆;茎秆强度强或中等;成熟后籽粒含水量低、脱水速率快;雄穗分枝少、花药花粉量足;苞叶长度适当。三级指标:倒伏倒折率之和≤8%;丝黑穗病发病率≤3%;茎腐病发病率为0;瘤黑粉病发病率为0;无叶斑病;玉米螟发病率为0;粗淀粉含量≥69%;粗蛋白含量≥8.0%;粗脂肪含量≥3.0%;赖氨酸含量≥0.40%;容重≥660g/L;筒形果穗;穗长≥17cm;秃尖长<1cm;马齿型或半马齿型籽粒;果穗整齐度一致;无虫咬伤。本研究在对2014年组配的149个新组合的产量、品质、抗性、农艺性状和生育期等性状调查测定的基础上,用上述构建的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了评价,最终筛选出优良组合16个。

刘文国[5](2015)在《吉单系列玉米品种的遗传基础及演变规律分析》文中认为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过去的几十年里,吉单系列玉米品种为吉林省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入系统研究吉单系列玉米品种的遗传基础及演变对于进一步培育新品种的遗传产量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解析不同年代吉单系列玉米品种的遗传基础,基于NCII设计分析黄改系主要性状遗传改良,在不同密度水平下,评价吉单系列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演变规律,为今后自交系的改良和利用及育种技术路线的确立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49对SSR荧光标记对2000年-2010年间审定的吉单系列品种亲本自交系进行了分析,65份自交系划分为Reid、Lancaster、四平头、PB、Volga、旅大红骨和其他等7个类群。其中,以Reid、Lancaster、四平头、PB和Volga这五个类群为主。主要应用的杂种优势模式有Reid×四平头、Lancaster×四平头、Reid×Volga、Lancaster×PB、Reid×Lancaster和Reid×PB等6种,尤其以Reid×四平头、Lancaster×四平头和Reid×Volga这3种杂种优势模式占优势。确定了以吉V022、吉V993为代表的欧洲Volag种质与我国的Reid、Lancaster、四平头等类群存在距离,并独立成群,建立了Reid×Volga和四平头×Volga两个新的杂种优势模式。利用3K SNP芯片技术对1978年-2012年间主推吉单系列品种亲本自交系进行了分析,依据遗传距离将129份自交系划分为Reid、Lancaster、地方种质、四平头和PB等5个类群,所占比例分别为25.58%、27.91%、29.46%、10.08%和6.98%。依据主成分分析和模型聚类可进一步简化为A群(Reid)、B群(Lancaster)和D群(四平头、旅大红骨及地方群体选系),所占比例分别为16.28%、11.63%和38.76%,有33.33%的自交系为混合群。按NCII试验设计组配5×6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了5份吉林省不同历史时期主要应用的黄改系主要性状遗传改良。结果表明,对黄早四的遗传改良因性状而异。单株产量、行粒数、籽粒含水量和出籽率这四个性状上没有显着进展,保持了黄早四原有的配合力。而散粉期、吐丝期、穗重、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这7个性状则进行了显着改良。改良性状呈现的趋势包括:在四-444之后选育的黄改系延迟了散粉、吐丝期,推迟了生育期;向缩短穗粗的方向改良;在穗重、穗长、穗行数、百粒重性状上向增加或减少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改良。综合各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吉853的一般配合力综合表现最好。设置3个密度梯度,分别为D1(45000株/公顷)、D2(60000株/公顷)和D3(75000株/公顷),将吉单系列玉米品种划分为中熟和中晚熟2种类型。对1970年-2010年代的53个吉单系列玉米品种进行了耐密性分析。1970年-2010年间,中熟和中晚熟吉单系列玉米品种的产量遗传增益速率分别为110.55kg公顷-1年-1和107.25kg公顷-1年-1。中熟品种产量演变趋势呈前期快速增加、后期平缓的趋势,中晚熟则呈前期快速增加、中期趋于平缓、后期继续增加的趋势。产量的遗传增益主要是由单株产量贡献的,品种耐密性改良进展虽不显着,但耐密性呈逐步提高的趋势。中熟与中晚熟品种在穗长、穗行数、穗粗方面演变趋势相同,而在单株产量、行粒数、百粒重、秃尖和出籽率演变趋势不同。不同年代重点改良的性状不同,1980年代的中熟吉单品种在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性状上得到改良,中晚熟品种在行粒数上得到显着改良。1990年代的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均在百粒重和穗粗上得到显着改良,但中熟组品种显着降低了穗行数。2000年代的中熟品种在穗粗和穗行数得到改良,中晚熟品种在百粒重上得到显着改良。2010年代的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均在穗粗和穗行数上得到改良,但降低了穗长和行粒数。

杨虎[6](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张守林[7](2010)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高产杂交种形态生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黄淮海夏玉米生态区广泛种植的22个玉米品种产量及构成因子差异、不同生育时期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作物生长率变化、植株养分吸收及养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和光合速率及子粒灌浆速率差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筛选高产稳产玉米杂交种,为夏玉米的超高产筛选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历时2年,于2007-2008年在浚县农科所试验园区内进行。本研究的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玉米的产量取决于构成产量的三要素,即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其单位面积穗数取决于品种的种植密度,而穗粒数和千粒重主要取决于品种的特性及品种的自身调节能力。当产量三要素协调时,产量才能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其中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贡献较大,但千粒重和穗粒数在不同密度下对产量的贡献截然不同。在60000株/hm2左右密度下,主要靠提高千粒重来提高产量,在52500株/hm2左右密度下,主要靠提高穗粒数来提高产量。同时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又相互制约。因此要获得高产就要抓住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高产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应该是穗粒重在207g左右,千粒重在368g左右,粒数在3500粒/m2左右。因此一个高产玉米杂交种应具有单位面积粒数和粒重较高双重优势。另外,倒伏、倒折严重影响玉米灌浆,从而影响玉米的千粒重,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因此抗倒性已经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选育品种的一个主要目标,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应把耐密、抗倒、抗病、结实性好的中大穗玉米品种作为今后的选育目标。2、高产玉米杂交种的叶面积发展动态表现为前快、中稳、后衰慢。不同种植密度的高产田的叶面积应当具有一个适当的指数,叶面积过大,相互遮阴,同样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在60000株/hm2左右密度下,应以最大叶面积指数在4.75左右,全生育期光合势在320万m2·d/hm2左右为宜。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密度组共同的变化是乳熟-吐丝期的叶面积增长率,这个时期的叶面积指数是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低密度品种是在吐丝前的一个时期的光合势对产量影响大,高密度品种则是吐丝后的一个时期的光合势对产量的影响大由于玉米的产量主要来自于吐丝以后叶片的光合作用,因此高密度的品种更容易获得高产。叶面积适中,光合势高,吐丝后占有比例大是高产玉米杂交种的必备条件。高产玉米杂交种群体不但要有较大的适宜叶面积指数,还要有一个合理的群体动态。此外高产玉米杂交种应具有后期叶面积指数相对衰减速率较小,最大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3、籽粒灌浆期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生育阶段。玉米的产量受灌浆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较大,灌浆速率受基因型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灌浆时间的长短和灌浆速率决定了玉米灌浆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产玉米杂交种应该具有在乳熟期至蜡熟期净同化率和作物生长率都较高、蜡熟期至完熟期净同化率水平较高,作物生长率衰减慢,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强度大,籽粒灌浆强度大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52500株/hm2的玉米品种授粉后30-50d灌浆对增产作用大;60000株/hm2的玉米品种只有是灌浆后30-40d和50-55d这两个阶段的灌浆对增产有利。从本试验研究看,玉米晚收10d,产量可增加12.7%-15.5%,因此在黄淮海夏玉米生态区,应该大力提倡玉米适时晚收,即在玉米苞叶发黄时推迟8-10d收获。4、玉米不同品种间较大的粒叶比有利于高产。本试验中,以粒数与叶面积的比值来看,高产玉米杂交种平均粒叶比为716粒/m2叶,以粒重与叶面积的比值来看,高产玉米杂交种平均粒叶比为266g/m2叶,产量分别占两个不同密度群体第一位的浚单18和登海602的粒叶比都是最高的,说明较高的粒叶比有利于高产。5、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不同,不同玉米品种之间各器官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玉米品种之间在各生育时期氮、磷、钾总积累量存在差异。总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植株对氮的吸收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有两个高峰期,其一为从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是玉米对氮素吸收的高峰期,其次为吐丝后20d至吐丝后40d。玉米植株对磷、钾的吸收在整个生育过程中都只有一个高峰期,磷的高峰期是吐丝到吐丝后20d,这一阶段玉米植株所吸收积累的磷素最多;钾的高峰期是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这一阶段玉米植株所吸收积累的钾素最多。拔节期前玉米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积累最少。由此可见,在拔节期之前,玉米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积累量较低,可以施用一部分底肥,促进苗期生长,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及灌浆期对氮、磷、钾的需求量比较大,特别是从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因此,在拔节期要进行追肥,以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要,在吐丝之后,也可适当追施粒肥,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同时我们应该按照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磷钾吸收和积累规律,合理施肥、科学施肥,使其肥料达到最大利用率,达到高产的目的。6、高产杂交种应该株型紧凑,株高适宜,穗位株高比适当,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有较好的抗病性。

李晓君[8](2007)在《玉米杂交种扩散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是先进技术的物化载体。作物新品种育成后一般要经过区域化试验、生产示范、审定、推广发展到最大面积、然后逐渐衰退直至被淘汰。深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决定了品种的扩散速度、最大种植面积和经济寿命,对于新品种选育、扩散的预测与人为控制及种植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我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育成、并年推广面积曾上100万亩的玉米杂交种为实证,探索玉米杂交种创新扩散的客观规律、特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不同玉米杂交种的推广具有相同的趋势,Gaussian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玉米杂交种年种植面积随推广年份的变化过程。玉米杂交种在Gaussian曲线总体趋势下呈多种变化,有4种表现形式,一是“上升快下降缓慢”类型;二是“上升缓慢下降快”的类型;三是“多峰”类型;四是“均匀”类型。玉米杂交种的平均经济寿命为14.2年;最大种植面积因杂交种的不同而变化较大;玉米杂交种经济寿命和年最大种植面积影响累计推广面积,年最大种植面积对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的贡献是经济寿命对其贡献的4倍;品种数与品种最大种植面积、经济寿命间呈负相关关系,但与最大种植面积的关系更密切;玉米骨干杂交种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6.57%~63.84%,骨干自交系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42%~56.60%,存在种质基础狭窄的问题。玉米杂交种品种数逐年增加,目前增长幅度有所减少;其产量逐年增加,每个年代平均增加100kg;其生育期从中早熟到的中晚熟,因区域的不同而变化较大;其株高从中矮秆到中高秆;玉米的株型由平展型为主转为收敛型为主;其籽粒类型是马齿型为主,籽粒颜色是以黄色为主;籽粒品质中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变化较大。玉米杂交种最大种植面积主要取决于品种的丰产潜力与总品种数的影响;玉米杂交种经济寿命取决于生育期与抗逆性。

李登海[9](2001)在《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探索我国玉米高产道路 ,进行夏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开始 ,回顾了在高产试验中从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发展到应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历史过程 ,并通过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的株型比较试验 ,证明了紧凑型玉米较平展型玉米的增产作用 ,结合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生理特征 ,探索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创造出 1 6 4 44 .35kg/hm2 的夏玉米高产记录。选育出 2 0多个被全国玉米育种单位广泛应用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 ,所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 1 /3以上。推动了我国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事业的发展。同时对紧凑型玉米育种今后展望方面提出了具体观点

史洪涛[10](2000)在《从莱州市玉米生产演变的历史看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发展前景》文中研究指明

二、中熟高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招玉2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熟高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招玉2号(论文提纲范文)

(1)旅大红骨玉米种质基础及骨干系的创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旅9和旅28
2 自330
3 E28
4 丹340
5 丹598
6 丹黄34
7 丹99长
8 结语

(2)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早熟品种
        2.1.2 中熟品种
    2.2 试验地点
    2.3 小区设计
    2.4 试验密度
    2.5 测定方法及项目标准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密度下早熟玉米适应性分析
        3.1.1 对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3.1.2 对病害情况的影响
        3.1.3 对早发性和吐丝期情况的影响
        3.1.4 对空杆率、倒伏率和倒折率的影响
        3.1.5 对籽粒含水量和出籽率的影响
        3.1.6 对百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密度下中熟玉米适应性分析
        3.2.1 对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3.2.2 病害情况分析
        3.2.3 对早发性和吐丝期的影响
        3.2.4 对空杆率、倒伏率和倒折率的影响
        3.2.5 对籽粒含水量和出籽率的影响
        3.2.6 对百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密度对早熟和中熟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4.2 不同密度对早熟和中熟玉米抗病性的影响
    4.3 不同密度对早熟和中熟玉米倒伏性状的影响
    4.4 不同密度对早熟和中熟玉米产量相关指标的影响
5 结论
    5.1 早熟品种筛选结果
    5.2 中熟品种筛选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四川当前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类群及产量配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种质资源的形成与利用
        1.1.1 玉米的起源与驯化
        1.1.2 玉米的传播与分布
        1.1.3 玉米的种质多样性与分类
        1.1.4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
    1.2 DNA分子标记与测序技术的发展
        1.2.1 分子标记的类型
        1.2.2 传统(一代)测序技术简介
        1.2.3 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的突破
        1.2.4 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发展
        1.2.5 各类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
    1.3 植物性状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群划分
        1.3.1 配合力的概念
        1.3.2 配合力的测定及评价
        1.3.3 配合力在植物中的研究概况
        1.3.4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的研究进展
        1.3.5 基于配合力的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
        1.3.6 基于分子标记的玉米类群划分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其对重要性状的研究进展
        1.4.1 连锁不平衡(LD)的概念及原理
        1.4.2 影响连锁不平衡(LD)的因素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发展
        1.4.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1.4.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基于SNPs的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遗传特征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DNA样品制备
        2.1.3 玉米GBS文库构建与测序
        2.1.4 SNP基因型鉴定
        2.1.5 SNP统计分析
        2.1.6 亲缘关系评估
        2.1.7 群体结构分析
        2.1.8 连锁不平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2 Illumina xten测序
        2.2.3 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2.2.4 SNP的鉴定与筛选
        2.2.5 SNP特征分析
        2.2.6 Kinship分析
        2.2.7 群体结构分析
        2.2.8 主成分分析
        2.2.9 系统发育树分析
        2.2.10 亚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2.2.11 连锁不平衡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2.3.1 GBS提供经济高效的基因分型技术
        2.3.2 四川当前玉米育种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2.3.3 四川当前玉米育种自交系群体的连锁不平衡距离
        2.3.4 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与利用
第三章 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产量配合力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杂交组合配制
        3.1.3 田间试验设计
        3.1.4 产量相关性状调查
        3.1.5 性状资料的整理与描述
        3.1.6 表型差异显着性检验
        3.1.7 产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3.1.8 表型相关性分析
        3.1.9 杂种优势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群体表现
        3.2.2 组合间的表型方差分析
        3.2.3 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
        3.2.4 亲本配合力效应与杂交组合表型的相关性
        3.2.5 144个自交系的综合评价
        3.2.6 杂种优势分析及杂优类群划分
    3.3 讨论与结论
        3.3.1 玉米产量性状及其配合力相关性
        3.3.2 配合力评价中测验种的选择
        3.3.3 四川当前育种自交系配合力评价与后续应用
        3.3.4 四川当前玉米育种自交系的杂优类群划分
第四章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试验和性状调查
        4.1.3 基因型鉴定
        4.1.4 亲缘关系、LD和群体结构评估
        4.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关联分析模型的选取
        4.2.2 产量性状GCA显着位点
        4.2.3 两个环境中的一致性GCA位点
        4.2.4 本研究中产量GCA位点与早期结果的比较
    4.3 讨论与结论
        4.3.1 适合关联分析表型性状的选择
        4.3.2 关联分析群体构建
        4.3.3 LD大小及模型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4.3.4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位点研究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5.1 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遗传结构
    5.2 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产量性状配合力
    5.3 基于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GCA分子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玉米育种的历史与现状
        1.1.1 玉米育种历史
        1.1.2 玉米育种现状
    1.2 玉米高产稳产育种
    1.3 玉米抗性的研究
        1.3.1 丝黑穗病
        1.3.2 茎腐病
        1.3.3 瘤黑粉病
        1.3.4 叶斑病
        1.3.5 玉米螟
        1.3.6 抗旱性
    1.4 玉米品质的研究
        1.4.1 营养品质
        1.4.2 商品品质
        1.4.3 外观品质
    1.5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1.6 玉米新组合评价筛选的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本研究的整体思路
第二章 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产量指标的确定
        2.2.2 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品质指标的确定
        2.2.3 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抗性指标的确定
        2.2.4 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农艺性状指标的确定
        2.2.5 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生育期的确定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性的评价
        3.2.2 产量的评价
        3.2.3 品质的评价
        3.2.4 农艺性状的评价
        3.2.5 生育期的评价
    3.3 结论与讨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5)吉单系列玉米品种的遗传基础及演变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国内外玉米品种遗传基础及演变
        1.1 国内外玉米品种遗传基础
        1.2 国内外玉米品种的演变
        1.3 国内外玉米品种改良
    第二章 吉林省不同年代玉米生产发展及种质基础
        2.1 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历程
        2.2 吉林省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主要种质基础
        2.3 吉林省玉米主要杂优模式分析
        2.4 吉林省玉米种质应用总结
    第三章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3.1 DNA分子标记的时代意义
        3.2 代表性分子标记种类及用途
        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的应用
        3.4 SNP分子标记
        3.5 SNP分子标记的应用
        3.6 SNP的发展前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基于SSR荧光标记的2000年至2010年间吉单系列玉米品种的遗传基础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1978年至2012年间吉单系列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的遗传基础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时期黄改系的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年代吉单系列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演变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黄淮海夏玉米区高产杂交种形态生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生产与利用现状
        1.1.1 世界玉米生产及其重要作用
        1.1.2 发展中国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
        1.1.3 玉米杂交种的应用与推广
    1.2 高产玉米杂交种形态特征
        1.2.1 株型特征
        1.2.2 茎部特征
        1.2.3 叶部特征
        1.2.4 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
    1.3 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生理特性
        1.3.1 光合特性
        1.3.2 叶面积指数(LAI)及发展动态
        1.3.3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1.3.4 净同化率(NAR)
        1.3.5 经济系数(Ke)
        1.3.6 籽粒发育与灌浆
        1.3.7 叶绿素含量
        1.3.8 源库关系
    1.4 高产玉米杂交种的养分吸收
        1.4.1 氮素吸收与利用
        1.4.2 磷素吸收与利用
        1.4.3 钾素吸收与利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田间管理措施
    3.4 样品采集与分析
    3.5 调查测定项目与方法
        3.5.1 植株性状调查
        3.5.2 干物质积累
        3.5.3 叶片叶绿素与光合速率的测定
        3.5.4 灌浆速率的测定
        3.5.5 植株抗倒性和抗病性调查
    3.6 考种与计产
    3.7 有关指标计算与数据处理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玉米杂交种植株性状比较
        4.1.1 株高比较
        4.1.2 穗位高比较
        4.1.3 穗位高/株高比值比较
        4.1.4 茎粗比较
        4.1.5 茎叶夹角和叶向值比较
        4.1.6 叶面积变化
        4.1.7 叶面积指数增长速率比较
        4.1.8 光合势变化
    4.2 不同玉米杂交种粒叶比比较
    4.3 不同玉米杂交种叶绿素值和光合速率比较
        4.3.1 叶绿素值比较
        4.3.2 净光合速率比较
    4.4 不同玉米杂交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4.4.1 苗期干物质积累
        4.4.2 穗期干物质积累
        4.4.3 粒期干物质积累量
        4.4.4 净同化率变化
        4.4.5 作物生长率变化
    4.5 不同玉米杂交种籽粒灌浆速率变化
    4.6 不同玉米杂交种抗逆性比较
    4.7 不同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及产量比较
        4.7.1 产量性状比较
        4.7.2 产量比较
        4.7.3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4.8 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系数
    4.9 不同玉米杂交种对氮、磷、钾吸收积累的比较
        4.9.1 对氮素吸收积累的比较
        4.9.2 对磷素吸收积累的比较
        4.9.3 对钾素吸收积累的比较
    4.10 不同玉米杂交种在吐丝前后对氮、磷、钾积累量比较
        4.10.1 对氮积累量比较
        4.10.2 对磷积累量比较
        4.10.3 对钾积累量比较
    4.11 不同玉米杂交种经济系数比较
    4.12 夏玉米适时晚收的增产效应
5 结语与讨论
    5.1 不同玉米杂交种产量差异
    5.2 不同玉米杂交种形态特征及抗逆性比较
    5.3 不同玉米杂交种生理特性差异
    5.4 不同玉米杂交种干物质积累特性
    5.5 不同玉米杂交种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
    5.6 不同玉米杂交种氮、磷、钾养分积累的特点
    5.7 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探讨
参考文献
Abstract

(8)玉米杂交种扩散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玉米品种改良历程
    1.2 品种扩散
        1.2.1 品种扩散的理论基础——农业技术创新扩散
        1.2.2 品种扩散的影响因素
        1.2.3 品种扩散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扩散的数学模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数据处理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扩散的总体理论曲线及其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年种植面积上千万亩玉米杂交种扩散特征
        3.2.2 年种植面积达百万亩玉米杂交种扩散特征
        3.2.3 种植面积处于上升阶段玉米杂交种扩散特征
        3.2.4 杂交种经济寿命和年最大种植面积对累计推广面积的贡献
        3.2.5 品种数与各杂交种最大种植面积及经济寿命的关系
        3.2.6 骨干杂交种与自交系对玉米种植面积的贡献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年代育成玉米杂交种的特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图片制作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及主要生物学性状
        4.2.2 玉米杂交种株型变化状况
        4.2.3 玉米杂交种品种类型与籽粒品质状况
    4.3 小结
第五章 玉米杂交种扩散影响因素模型的估计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80 个玉米杂交种年最大种植面积模型的估计
        5.2.2 180 个玉米杂交种经济寿命模型的估计结果
        5.2.3 不同生态区对玉米杂交种扩散影响因素模型的估计
    5.3 讨论
        5.3.1 产量项的影响
        5.3.2 总品种数的影响
        5.3.3 常数项的影响
第六章 杂交种选育与扩散成功的典型
    6.1 中单2 号
    6.2 郑单958
第七章 讨论及建议
    7.1 种质遗传基础狭窄
    7.2 高产仍然是玉米育种的主题
    7.3 品质育种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从平展型玉米到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发展过程
    1.1 通过夏玉米高产攻关试验, 发现了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在夏玉米区的产量高限
    1.2 通过夏玉米高产攻关试验, 发现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较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的高产突破
    1.3 通过改型试验证明紧凑型玉米较平展型玉米的增产作用
    1.4 良种良法配套, 形成一整套的高产栽培模式
    1.5 夏玉米13500~15000kg/hm2产量水平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育种目标探讨
    1.6 紧凑型玉米育种重大科研成果
2 紧凑型玉米育种和应用方面的讨论
3 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发展前景
    3.1 紧凑型玉米育种仍是21世纪育种的主流
    3.2 紧凑型育种将在专用玉米育种上得到开展应用
    3.3 株型育种与抗性育种相结合

(10)从莱州市玉米生产演变的历史看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漫长的农家传统品种种植阶段
    1.1 传统农家品种 (?~1962年)
    1.2 传统农家种植方式
    1.3 产量水平
2 普通的平展型杂交品种种植阶段
    2.1 双交种、三交种 (1963~1972年)
    2.2 单交种生产阶段 (1973~1978年)
    2.3 种植方式
    2.4 产量水平
3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崛起与发展
    3.1 发展迅速的紧凑型王米品种
    3.2 不断改进的紧凑型玉米栽培技术
        3.2.1 前期
        3.2.2 后期
        3.2.3 小面积高产攻关与大面积高产开发
4 21 世纪的发展前景展望

四、中熟高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招玉2号(论文参考文献)

  • [1]旅大红骨玉米种质基础及骨干系的创制与应用[J]. 丰光,王孝杰,鲁宝良,高洪敏,杨辉,杨海龙,王亮,鲁俊田,付俊. 辽宁农业科学, 2021(06)
  • [2]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D]. 姜宇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2)
  • [3]四川当前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类群及产量配合力研究[D]. 冷益丰.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7)
  • [4]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 王冲. 天津农学院, 2016(10)
  • [5]吉单系列玉米品种的遗传基础及演变规律分析[D]. 刘文国.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2)
  • [6]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7]黄淮海夏玉米区高产杂交种形态生理特征研究[D]. 张守林.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5)
  • [8]玉米杂交种扩散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晓君. 新疆农业大学, 2007(02)
  • [9]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 李登海.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1(01)
  • [10]从莱州市玉米生产演变的历史看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发展前景[J]. 史洪涛. 种子, 2000(05)


玉米论文 种业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三农论文 基因位点论文

上一篇:空间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轻量化研究
下一篇:弗朗西斯转轮静强度及振动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