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姜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姜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吴岩松,赵伟,檀根甲,赵凤梅,陈爱红,牛永胜,刘玉玲,陈金[1](2021)在《生姜生态栽培与施药对姜瘟病防控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用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噻森铜悬浮剂、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8亿个/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等5种对生姜姜瘟病有防治作用的杀菌剂进行试验,比较不同药剂的防效。结果表明:在生态栽培条件下,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噻森铜悬浮剂、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沟施+叶面施药第4次喷药后15 d对生姜姜瘟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均在99%以上,为生姜姜瘟病防治的优选药剂;8亿个/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沟施+叶面施药第4次喷药后15 d对生姜姜瘟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77.90%~79.14%,可以作为生姜姜瘟病防控的补充药剂。在生态栽培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生姜姜瘟病的防治效果均明显高于露天栽培,防效增加率在12.11%~42.88%;生态栽培生姜的产量为62 897.55~130 732.05 kg/hm2,明显高于露地栽培生姜的产量(22 049.85~46 988.40 kg/hm2)。

罗汉武[2](2021)在《姜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姜瘟病是生姜种植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发生后如果没有及时防治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降低农户的种植收益。该文分析了姜瘟病的发病特征与发生影响因素,提出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等防治方法,为生姜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付丽军,周禹,闫红波,张爱敏,高桂芹,王永存[3](2020)在《唐山地区姜瘟病发生动态及发病因子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2017—2019年唐山地区姜瘟病的发生动态及发病因子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姜瘟病为害严重,地上部茎叶和地下根茎均能感病,常引起全株枯死。2017—2018年定点监测,姜瘟病发病率在9.80%~11.52%之间,6月下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病害流行盛期,9月中旬以后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姜瘟病的发生流行程度受气温、降雨量等因素影响。当日均气温达到23.5℃以上开始发病,随降雨量的增多病害蔓延加速。唐山地区6个主栽品种以本地品种冀姜5号田间自然发病较轻,另外5个外地引入品种病株率、病情指数均明显偏高,提示外地调入的带菌姜种是主要侵染源。此外,随土壤连作年限的延长和化肥施入量的增加,姜瘟病发病率显着提高。

王永存,王向东,付丽军,闫红波,高桂芹[4](2019)在《田间筛选防治姜瘟病的药剂与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姜瘟病发生时间与当时气候因素(温度、降雨量)的相关性,确定姜瘟病防控关键时期。选取市场上常用于防治姜瘟病的几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筛选最佳药剂。经多年的试验示范,筛选出了对姜瘟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20%噻菌铜悬浮液、46%氢氧化铜分散剂。并提炼出一套较完整的姜瘟病综合防治方法,防治效果显着。

柳听辉[5](2019)在《硒等矿物元素对临泉县生姜姜瘟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生姜姜瘟病在生姜的生产中一直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病害,且一旦发生稍有不慎,即会产生毁灭性的后果。是一种较难防治的经由土壤传播的细菌病害。硒虽不是植物所必需的元素,但作为有益元素已被广泛认可;硼是植物正常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锰作为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锌也是植物内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近些年来,通过世界各地诸多学者的研究,它们对于提高植物的抗性,或者促进植物的生长等都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探究调控临泉县生姜姜瘟病的方法,本文以临泉县当地发生姜瘟病的生姜为样本进行生姜姜瘟病原菌的分离,并探究使用不同浓度硒硼锰锌对病原菌的生长的影响。以期寻找安全有效低毒低残留绿色防控技术,调控临泉县生姜姜瘟病的发生,为临泉县生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硒浓度小于1.0×10-3mol/L时,对姜瘟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缓慢增加,当硒的浓度达到1.5×10-3mol/L时抑制作用开始趋于稳定。锰和锌对姜瘟病原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增加浓度抑制效果增强,当锰的浓度增加到2.5×10-3mol/L时抑制作用开始趋于稳定,之后增加锰的浓度抑制率只有小幅度的增长。锌对姜瘟病原菌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提升而缓慢增强,当浓度达到5.0×10-3mol/L时抑制率达到24.41%,锰和锌姜瘟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元素浓度,抑制效果也只有小幅度的上升。硼对姜瘟病原菌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强而加强,当浓度为2.0×10-3mol/L时抑制效果提升最明显,在2.5×0-3mol/L时的抑制效果与3.0×10-3mol/L时接近,硼对姜瘟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相对于锰和锌强。(2)经300mg/kg锰、500mg/kg的锌处理后,对姜瘟病原菌细胞内的POD、SOD、CAT的活性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姜瘟病原菌的生长,低浓度的锰会促进孢子的萌发,使病害发生更严重,而当其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会破坏细细胞内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酶活性;而经过3mg/kg的硒、90mg/kg的硼处理后,姜瘟病原菌细胞内的POD、CAT、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锰硼锌硒可以通过降低细菌胞内POD、CAT、SOD的活性,从而影响姜瘟病原菌的活性氧代谢系统,加强了膜脂过氧化,从而达到了抑制姜瘟病原菌生长的效果可见硼、硒对姜瘟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较明显。

杜海霞[6](2019)在《汉中盆地生姜发展现状及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发生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对陕西汉中的南郑、勉县、城固等县生姜种植现状及姜瘟病发生情况调查,对当前本地区生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化肥的施用量过大,增加了姜瘟病的发病率,导致了生姜产量的降低,严重制约了生姜产业发展。总结了当地生姜生产中能增加生姜产量、降低姜瘟病发病率的施肥方式,在南郑县开展了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不同有机肥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两个肥效试验。通过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增施100%复合微生物肥对生姜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33.9%,对姜瘟病防效最好,平均病株率最低为0.47%。通过不同有机肥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增施复合微生物肥比不施肥生姜平均出剑数多1.7个、平均发病率低8.3%、亩增产857.6kg,增产率为60.1%。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有机肥、农家肥,都能够增加生姜产量,减轻姜瘟病发病率,但复合微生物肥对生姜的增产效果最好,对姜瘟病的防效也最强。综合认为,汉中地区生姜种植中化肥施用量过大,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加生姜产量,降低姜瘟病发病率,即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增施100%复合微生物肥,生姜增产最高,姜瘟病发病率最低,经济效益最好。因此,在汉中种植生姜,建议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选择增施100%复合微生物肥作为最佳施肥方式。该施肥方式下种植效益达到最佳。

王树兵[7](2017)在《姜瘟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姜瘟病是生姜种植过程中一种常见病害,对生姜的产量和商品价值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姜瘟病的致病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这些致病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有效地增加生姜产量、提高生姜质量,进而提高姜农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益。

何锡文,卞浩[8](2016)在《姜瘟病的发病因子及防治对策》文中认为从姜种供应来源、温度及降雨因素、多次循环播种、施肥种类、种植方式以及病害防治观念不足等方面总结了姜瘟病的发病因子,并从慎选姜种、选用好田、加强田间管理、土壤消毒、配方施肥、适当早播以及加强科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

邱正明,矫振彪,郭凤领,陈磊夫,田延富,胡燕,吴金平[9](2015)在《姜瘟病研究进展和防治策略探讨》文中认为生姜姜瘟病频发已成为制约生姜种植业发展的瓶颈。笔者分析了姜瘟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致病环境因子以及侵染路径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通过筛选、创制"优质、抗(耐)病"的生姜资源,为生姜抗病育种提供新材料;同时,通过构建生姜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挖掘抗姜瘟病病菌的新生物活性物质或新基因,在基因组水平上为姜瘟病的生态防控提供新资源。此外,笔者还利用根际微生态平衡理论,研究了生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通过土壤生物活性的改良,消除或者减轻姜瘟病的危害。

杜微,董鹏,李姗蓉,况觅[10](2014)在《重庆地区姜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分析了重庆地区生姜种植中过程中姜瘟病发生的原因,并从"加强轮作换茬;严选姜种,注重消毒;选好姜田,深翻整地;土壤消毒,灭除致病菌;控制肥水管理,防治病菌带入;适当早播,调控生产期;及时挖除病姜,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加强统防统治"等方面介绍了姜瘟病的防治措施。

二、姜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姜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生姜生态栽培与施药对姜瘟病防控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姜地基本情况及气象资料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施药方法和时间
    1.5 栽培管理
        1.5.1 生态栽培管理。
        1.5.2 露天栽培管理。
    1.6 调查统计内容及方法
        1.6.1 药效调查。
        1.6.2 产量调查。
    1.7 对生姜安全性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2.2 防效
    2.3 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2)姜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姜瘟病的发病特征与影响因素
    1、发病特征
    2、发病影响因素
        (1)温度
        (2)湿度
        (3)施肥
二、姜瘟病的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种姜处理
        (2)合理轮作
        (3)土壤管理
        (4)水肥管理
        (5)病株处理
    2、化学防治
三、结语

(3)唐山地区姜瘟病发生动态及发病因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害特征及发生动态调查
    1.2 姜瘟病发病因子调查研究
        1.2.1 气温和降雨量对姜瘟病发生的影响
        1.2.2 品种类型与来源对姜瘟病发生的影响
        1.2.3 连作年限对姜瘟病发生的影响
        1.2.4 化肥施入量对姜瘟病发生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特征及发生动态调查结果
        2.1.1 病害特征
        2.1.2 发生动态
    2.2 发病因子调查研究
        2.2.1 气温和降雨量对姜瘟病发生的影响
        2.2.2 品种类型与来源对姜瘟病发生的影响
        2.2.3 连作年限对姜瘟病发生的影响
        2.2.4 化肥施入量对姜瘟病发生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田间筛选防治姜瘟病的药剂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1.2.2 姜瘟病防控关键时期的确定
        1.2.3 防控姜瘟病生物制剂的筛选
        1.2.4防控姜瘟病化学药剂的筛选
        1.2.5 综合防治方法示范
2 结果与分析
    2.1 姜瘟病防控关键时期的确定
    2.2 不同生物菌剂对姜瘟病的防治效果
    2.3 不同化学药剂对姜瘟病的防治效果
    2.4 示范结果
3 小结

(5)硒等矿物元素对临泉县生姜姜瘟病原菌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生姜
        1.1.1 生姜简介
        1.1.2 主要功效
        1.1.3 生姜姜瘟病
        1.1.3.1 病原菌的致病机理
        1.1.3.2 防治方法
    1.2 硒
        1.2.1 硒在自然中的分布
        1.2.2 硒元素在植物体内分布规律的研究
        1.2.3 硒肥
        1.2.4 硒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1.3 硼
        1.3.1 提高抗病性机理
        1.3.1.1 参与生物膜的形成
        1.3.1.2 诱导细胞产生抗性
        1.3.1.3 诱导细胞产生抗性内含物
        1.3.2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1.4 锰
    1.5 锌
2 引言
    2.1 临泉县生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2 硒、硼、锰、锌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样本的采集、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3.2.2 硒、硼、锰、锌对生姜姜瘟病原菌在NA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影响
        3.2.3 硒、硼、锰、锌对生姜姜瘟病原菌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3.2.3.1 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
        3.2.3.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3.2.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3.2.4 大田生姜施硒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生姜姜瘟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4.2 硒、硼、锰、锌对生姜姜瘟病原菌在NA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影响
    4.3 硒、硼、锰、锌对生姜姜瘟病原菌细胞内POD、CAT、SOD的影响
    4.4 大田生姜施硒试验
5 讨论
    5.1 硒、硼、锰、锌对姜瘟病原菌在NA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影响
    5.2 硒、硼、锰、锌对姜瘟病原菌细胞内POD、CAT、SOD的影响
    5.3 大田生姜施硒试验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汉中盆地生姜发展现状及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世界生姜发展概况
    1.2 我国生姜发展概述
        1.2.1 生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生姜发展现状
        1.2.3 国内生姜的生产现状
        1.2.4 国内生姜发展前景
    1.3 生姜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价值
        1.3.1 生姜的生物学特征
        1.3.2 生姜的营养学价值
    1.4 姜瘟病对生姜的影响
        1.4.1 姜瘟病概述
        1.4.2 姜瘟病的危害
        1.4.3 目前国内对姜瘟病的研究
        1.4.4 减量施肥对生姜产量及对姜瘟病的影响
    1.5 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中盆地生姜生产现状调查
    2.1 汉中生姜发展历史
    2.2 汉中盆地生姜基本现状
        2.2.1 汉中盆地生姜生产现状
        2.2.2 汉中盆地生姜高产栽培技术
    2.3 汉中盆地生姜地域生产环境特点
        2.3.1 气候条件温和
        2.3.2 生态环境较好
        2.3.3 土质适宜,排灌方便
    2.4 汉中盆地生姜生产存在的问题
        2.4.1 生姜种植水平参差不齐,产量较低
        2.4.2 品种混杂无更新,被外地生姜品种冲击
        2.4.3 姜瘟病发生严重,导致生姜产量严重减产
        2.4.4 价格高低起伏,严重影响了姜农的积极性
    2.5 汉中盆地生姜发展建议
        2.5.1 积极开展本地生姜品种组培研究,发展壮大本地生姜品种
        2.5.2 加大姜瘟病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培训
        2.5.3 规范化种植,提高生姜产量
        2.5.4 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章 有机肥施用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的影响
    3.1 试验区概况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
        3.2.2 品种选择
        3.2.3 苗田选择
        3.2.4 试验设计
    3.3 试验管理
        3.3.1 选种
        3.3.2 播种
        3.3.3 肥料管理
        3.3.4 病虫害防治
        3.3.5 采收
    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4.1 生姜株高的测定
        3.4.2 生姜出箭数测定
        3.4.3 生姜姜瘟病发病率的测定
        3.4.4 生姜死亡率的测定
        3.4.5 生姜产量的测定
    3.5 数据处理
    3.6 结果与分析
        3.6.1 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的影响的试验
        3.6.2 不同有机肥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的影响的试验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的影响的试验
        4.1.1 不同施肥量对生姜出箭率、病株数、病株率、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有机肥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的影响的试验
        4.2.1 不同有机肥对生姜株高、出箭数的影响
        4.2.2 不同有机肥对生姜姜瘟病发病率、植株死亡率、产量的影响
    4.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姜瘟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1 姜种供应
    1.2 温度及降雨双重因素
    1.3 重茬播种
    1.4 施肥种类
    1.5 种植方式
2 综合防治对策
    2.1 精选姜种
    2.2 选好姜田
    2.3 配方施肥
    2.4 科学防治

(8)姜瘟病的发病因子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因子调查
    1.1 姜种供应来源
    1.2 温度及降雨双重因素
    1.3 多次循环播种
    1.4 施肥种类
    1.5 种植方式
    1.6 种植中病害防治观念不足
2 防治对策
    2.1 慎选姜种,加强消毒
    2.2 选好姜田,加强管理
    2.3 土壤消毒,灭除致病菌
    2.4 配方施肥
    2.5 适当早播
    2.6 科学防治

(9)姜瘟病研究进展和防治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症状的描述
2 病原菌的鉴定
3 致病环境因子的研究
4 侵染路径的观察
5 防治策略
    5.1 筛选、创制“优质、抗 (耐) 病”的生姜资源
    5.2 挖掘新的生防微生物资源

(10)重庆地区姜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姜瘟病发生原因
    1.1 姜种主要依靠外地供应
    1.2 高温时间长, 降雨量充沛
    1.3 一年多茬和连作, 不利于地力恢复
    1.4 种植方式较为传统, 劳动力缺乏
    1.5 缺乏病害统防统治的意识
2 姜瘟病防治措施
    2.1 加强轮作换茬
    2.2 严选姜种, 注重消毒
    2.3 选好姜田, 深翻整地
    2.4 土壤消毒, 灭除致病菌
    2.5 控制肥水管理, 防治病菌带入
    2.6 适当早播, 调控生产期
    2.7 及时挖除病姜, 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2.8 加强统防统治

四、姜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姜生态栽培与施药对姜瘟病防控效果研究[J]. 吴岩松,赵伟,檀根甲,赵凤梅,陈爱红,牛永胜,刘玉玲,陈金.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9)
  • [2]姜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 罗汉武. 农业工程技术, 2021(14)
  • [3]唐山地区姜瘟病发生动态及发病因子调查[J]. 付丽军,周禹,闫红波,张爱敏,高桂芹,王永存. 中国植保导刊, 2020(02)
  • [4]田间筛选防治姜瘟病的药剂与方法[J]. 王永存,王向东,付丽军,闫红波,高桂芹. 农业灾害研究, 2019(03)
  • [5]硒等矿物元素对临泉县生姜姜瘟病原菌生长的影响[D]. 柳听辉.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汉中盆地生姜发展现状及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发生的影响[D]. 杜海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7]姜瘟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J]. 王树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0)
  • [8]姜瘟病的发病因子及防治对策[J]. 何锡文,卞浩.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4)
  • [9]姜瘟病研究进展和防治策略探讨[J]. 邱正明,矫振彪,郭凤领,陈磊夫,田延富,胡燕,吴金平. 中国果菜, 2015(10)
  • [10]重庆地区姜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 杜微,董鹏,李姗蓉,况觅. 南方农业, 2014(25)


生姜论文 三农论文 农资论文

上一篇:电站锅炉电除尘器振动锤的改进
下一篇:空空导弹悬空飞行振动试验条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