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森林分类管理区划定与可持续发展——以赤峰市哈拉沁旗森林分类区划划为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界定与可持续发展——以赤峰市喀喇沁旗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丽娜[1](202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动态评价与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极端气候事件、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同时草原火险等级也在逐步攀升,草原火灾正呈春、秋两季多发向全年延伸的新趋势。受气候变化影响,大部分地区进入草原火灾多发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变化对可燃物类型、可燃物累积的长期影响与对火险和火行为的短期影响相互叠加导致草原火灾的发生将进一步加剧。草原火灾作为自然灾害的重要部分,其风险评价越来越引起各国研究者们的关注。而我国气候变化影响与草原火灾风险研究比较分散,对过去影响评估较少,对未来风险评估薄弱。中国是草原大国,天然草原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火灾易发区占1/3,频发区占1/6,其中,内蒙古是我国北方草原火灾高发区。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发生草原火灾5万多次,累计受灾草原面积2亿公顷,造成经济损失600多亿元,平均每年10多亿元。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地带,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与预估研究,实现内蒙古草原火灾管理由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从灾后评估向风险预估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内蒙古草原火灾的管理能力,对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有的放矢的防灾减灾对策和措施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大气-植被-土壤连续系统出发,以不同季节与不同植被类型为切入点,以内蒙古草原火灾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历史灾害统计数据以及野外地面样点数据等多源数据,在了解研究区草原火灾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的前提下,基于灾害风险形成机理,构建草原火灾综合危险性评价体系,结合野外地面实测数据与遥感数据构建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模型,进而建立气候变化背景下全新的草原火灾综合风险动态评价方法,对内蒙古2001-2018年不同季节不同草地类型的草原火灾风险进行动态评价与等级区划。并进一步耦合第五次气候变化模式比较计划预估模型输出数据(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预测未来不同碳排放情景下的内蒙古不同季节草原火灾风险演变特征。通过研究开展,将弥补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火灾风险评价研究基础的不足,解决当今草原火灾风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性问题。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内蒙古草原火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章内容是利用MCD64A过火面积数据对内蒙古不同季节草原火灾时空分布及演变规律进行探讨与分析。草原火灾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与该区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密切相关。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不同季节草原火灾影响因子重要性识别及贡献率排序,系统揭示自然和人类活动对于内蒙古不同季节草原火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草原火灾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地区,且春季聚集性最高。在年际尺度上,2001-2009年研究区草原火灾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009-2018年呈上升趋势。影响因素贡献率排序结果显示,植被指数在各季节草原火灾的贡献率均较高,其次是相关于水分条件的因子。通过影响因素和草原火灾的关系研究发现,草原火灾的发生数量与气温和降水相关的因子均呈正相关;并与春、秋季节干旱频率呈正相关,与夏季干旱频率呈负相关,与冬季干旱频率无明显关系。草原火灾数量与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值呈正相关关系,且发生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2)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评价本章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出发,首先,利用三种不同火源因子建立草原火灾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Fire Source Hazard Index,FSHI);其次,利用植被连续度、植被类型和土壤湿度建立可燃物危险性指数(Fire Fuel Hazard Index,FFHI);再次,通过计算在多种气候因子条件综合作用下的草原火灾发生概率作为孕火环境危险性指数(Fire Environmental Hazard Index,FEHI);最后,利用上述三个指数建立不同季节、不同草地类型上的草原火灾综合危险性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草原火灾进行危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与区域异质性。季节分布上,草原火灾危险性最高的为春季、其次为秋季、再次为夏季、危险性最低为冬季。在空间分布上,极高度危险性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中、高度危险性分布于研究区典型草原区,低度危险性分布在荒漠草原区。(3)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研究本章结合三期不同年份的野外地面生物量实测数据与遥感数据来反演研究区历年产草量,并根据草原火灾面积来计算历次草原火灾造成的产草量损失率表征研究区草原火灾敏感性,利用承灾体暴露性,以及对草原火灾的区域管理能力等因子作为适应性来构建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模型,对内蒙古不同季节不同草地类型的草原火灾脆弱性进行评价区划。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火灾春季脆弱性分布范围广,等级高;其次为秋季草原火灾脆弱性,再次为冬季,最低为夏季。空间分布上极高度脆弱性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东南部草甸草原区,高度脆弱性分布在研究区典型草原区东部,中度脆弱性分布在典型草原区西部。(4)内蒙古草原火灾动态风险评价本章节从综合灾害风险二因子理论出发,根据草原火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基于草原火灾综合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建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草原火灾爆发典型年份(2003、2008年)和草原火灾较少典型年份(2013年)以及对2001-2018年的草原火灾进行风险动态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2003年研究区草原火灾风险主要集中于春季,其风险范围广且极高度风险聚集性强。2005年草原火灾风险主要集中在秋季,极高度风险集中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东北角至兴安盟阿尔山市与蒙古国相接壤的边境区。而2013年,研究区未出现极高度的草原火灾风险。研究区中东部草甸草原区各季节草原火灾风险普遍大于其它地区。(5)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预估本章通过耦合CMIP5气候变化模式与草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RCP4.5和RCP8.5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40-2060年)和末期(2080-2100年)的草原火灾危险性进行预估,并假设脆弱性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预估未来不同碳排放情景下的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升高,研究区未来气候将出现持续偏暖、偏湿润。对未来不同草原类型变化的预测发现,RCP4.5/8.5情景下的研究区东部草甸草原边界外扩,面积增加;典型草原区在RCP4.5情景下向西移动明显,在RCP8.5情景下则向东侵入明显;荒漠草原面积范围减少,且向东和向南稍有不明显的移动现象。21世纪中期的草原火灾风险在RCP4.5情景下强度高于RCP8.5情景,而RCP8.5情景下中度及以上等级风险分布范围更广;在末期,RCP8.5情景下的草原火灾风险等级上更高,极高度风险面积占比相比于基准期和RCP4.5情景增加19.5%和17.8%。其中春季草原火灾风险的增幅最大,其次为夏季,再次为秋季,增幅最小的为冬季。

王公为,赵忠伟[2](2021)在《行动者网络视域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赤峰市雷营子村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赤峰市雷营子村乡村旅游助力脱贫致富为案例,运用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探究雷营子村乡村旅游扶贫的行动者网络构成和转译过程,剖析乡村游扶贫的模式和机制。结果表明,雷营子村的乡村旅游扶贫是一个由政府、村委会、合作社、旅游公司、游客、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等异质性行动者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其中村委会、合作社和旅游公司发挥了关键行动者的作用。在行动者网络的框架下,雷营子构建了"村委会主导、合作经营、集体收益、贫困户增收"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形成了产业带贫、公司带贫、大户带贫和就业减贫、服务减贫"三带两减"的旅游扶贫机制,使贫困村民通过资产流转、创业、就业和分红等途径实现了脱贫致富。然而,在雷营子乡村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村民话语权较弱、乡村旅游人才缺乏、对合作社和旅游公司的监督不足以及贫困村民参与度不高等诸多挑战。因此,应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引入新的行动者完善行动者网络,加强社区增权,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扶贫效率的提升。

刘楠[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多年来保持高速地增长,生产力的提高与科学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另一方面使得人口急剧增长、资源渐进贫乏,生态损毁等问题越发严重,因此导致环境承载与资源供给的限制性又呈现出反过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经济和资源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缓解上述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其新要求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外延高度契合。因此,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对于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等方面意义颇深。赤峰市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拥有最多人口数量的同时也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区。这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禀赋因地区而异且相差较大,资源承载状况也呈现不均衡态势。本研究以赤峰市为研究区,为了进一步解析目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以赤峰市统计年鉴为基础并收集计算所得多组数据构建了 2018年赤峰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数据获取的科学性及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论文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三个影响较大的角度入手搭建了综合评价因子层,以此为基础对多项指标进行比对选择,提炼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熵值法在SPSS中运行计算程序并得到相应权重后进行赋权,最后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获得2018年赤峰市各县(旗)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分情况,而后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并排序,旨在可为赤峰市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提供更合理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对综合值进行分类赋值发现,红山区、元宝山区和喀喇沁旗的社会经济因子综合值和自然资源因子综合值都偏大,导致环境承载压力大,其综合值均大于6;巴林左旗、宁城县的生态环境因子综合值和社会经济因子综合值均较大,导致该区域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而阿鲁科尔沁旗、敖汉旗的环境承载压力中等;松山区、巴林右旗、林西县和翁牛特旗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小,克什克腾旗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小。

李贺新[4](2020)在《巴林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与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呼伦贝尔市巴林林业局2016年森林资源进行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掌握该林业森林资源现状,得出结论有:1.本文通过对2016年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该局森林总面积为241242.4hm2,森林覆被率达83.77%,乔木林地以占森林总面积的86.24%成为该局森林资源的主体,其它林地分别为疏林地占0.11%,灌木林地占2.30%,未成林地占0.08%,苗圃地占0.03%,无立木林地占0.17%,宜林地占4.64%,林业辅助生产用地占6.43%。提取林分因子信息权属、起源、优势树种,对占比较大的乔木林资源进行着重分析,得出该局乔木林主要以天然的白桦落、叶松的幼、中龄林为主。2.通过对该局森林资源的森林分类、森林质量及健康状况等因子的提取和分析得出:该局生态公益林主要以生态区位为雅鲁河源头及两岸的水源涵养林为主,商品林以乔木一般用材林为主,但相比公益林相对较少;根据森林健康等级和生态功能等级评价标准,全局处于健康的林地面积为241203.4 hm2,生态功能等级为好的乔木林面积为128354.9 hm2。3.通过2016年与2006年两个经理期内二类数据作出相应林地资源的转移矩阵,并对其加以分析,得到各个分类的林地资源变化情况,全局林地总面积在两个经理期内净增加23411.3hm2,其中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均有所增加,相对未成林地和宜林地有所减少。

高滢洁[5](2020)在《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文化旅游业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而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旅游产业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旨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政策,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处于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上,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地,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区域性较大城市。赤峰市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文明的摇篮。截止2018年,这里拥有7000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包括省级、国家级以及世界级,其文化资源占据内蒙古自治区总量的一半左右。赤峰市依靠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积极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调整,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新发展,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在国家战略的整体推动和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显现出明显的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成为推动赤峰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就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现状、经济效应和影响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重点说明赤峰市如何利用该市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开拓性发展,最终使旅游产业成为赤峰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应,最后使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民族地区旗县中达到中上水平。本文还重点探讨了赤峰市巴林左旗已经消失数百年的契丹文化,如何通过创新性发展被打造成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的特征与效应,探讨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如何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开发,进而提升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本文体现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一是将赤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分析放置于国内外文化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中,说明赤峰作为我国文化资源大市和欠发达地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二是文章依据旅游经济的关联理论、融合理论以及整合理论,分析了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及经济效应,说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能够促进赤峰市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三是本文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别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重点突出了政府主导对于赤峰这样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所起的决定作用与推动作用。然而,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毕竟起步晚,受该市经济基础薄弱的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偏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与文化体验感不足、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等,文章进一步说明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还需要在文化资源整合、核心文化品牌创建、政府牵头推动、展开境域内外文化合作以及文化与旅游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发展。

张江峰[6](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陈亚蒙[7](2019)在《基于五态理念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的程度加深,人们逐渐走出田园生活进入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世界里,在人们迫切希望回归田园生活的背景下笔者提出了五态理念,即“形态、文态、心态、生态、业态”,运用美学原理将生产性景观进行规划,使其在生产性基础上提高艺术性、文脉性、心态性、生态性、业态性以达到生产性景观规划的五态有机融合。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的北疆国土,农业环境具有独特性,因而在五态理念的指导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景观规划,将会改善北疆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对我国的北疆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充分分析了国内外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理论研究和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赤峰市元宝山农业产业园区域为项目选区,总规划面积399公顷。运用文献研读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调研法等方法对项目区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出项目区域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五态理念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根据策略将选区规划为“一带三廊四园区”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格局,并详细的进行项目选区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最终探索出选区五态理念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完整路径。此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内蒙古其他区域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实践经验借鉴。

张凯[8](2019)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广人稀,聚落空间形态特色鲜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其聚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而聚落空间的发展,潜移默化地体现着文化的传承,从这个意义来说,聚落空间形态就是聚落文化的物化载体。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及系统调研的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手法,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按照地貌特征把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聚落分为丘陵地貌聚落、低山及中山地貌聚落两种。通过对比不同地貌类型下聚落空间的选址,聚落空间整体尺度及形态,外部空间功能分布及景观特征,总结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聚落空间形态拥有“背山面水,带状趋势为主,受环境影响极大,外部功能单一”等特点;通过空间尺寸、形状、功能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聚落内部的节点街道,院落以及民居三方面空间形态具有“聚落广场空间细碎化,街道呈现出骨状单一主路,院落空间与民居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等方面特征。基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现状特征的研究,总结与归纳梳理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自然因素,聚落受自然因素影响下聚落空间形态呈现出“有机生长,气候适宜,地形适宜”等共性。而政治文化因素作为次要因素在空间细部差异上产生作用,从而导致受阴山文化圈影响下聚落空间形态明显不同于大兴安岭文化圈下的聚落空间形态。综合研究所得出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对应影响因素,结合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实际经济发展与文化延续的需求,提出适应当地聚落发展的空间模式。分析在这种聚落发展空间模式下的聚落空间未来演变,从而构建基于当代背景且适合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特殊条件下的聚落空间发展模式。综合以上,通过研究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对比不同地貌类型下空间形态的差异与共性,寻找差异与共性背后的影响因素。旨在能够为探寻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马会瑶[9](2019)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遥感评估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文中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牧区之间的重要联系,在阻止荒漠化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我国中东部农业区的一个自然生态屏障,对我国的生态保护和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下,尤其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放牧和毁林开荒),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此,在2000年,我国政府先后在全国重点地区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防风治沙工程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赤峰市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区。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的实证研究,确定两个时期:1990-2000年生态环境退化时期和2000-2015年生态环境恢复时期,定量研究赤峰市生态工程实施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从生态系统构成、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三个方面,评价生态治理工程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带来的变化,为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退化时期,赤峰市草地、湿地和裸地呈现减少趋势;生态恢复时期,草地和湿地的减少趋势变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首先,赤峰森林面积从1990年的191.60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197.03万hm2,森林增加5.43万hm2。其次,赤峰草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由1990年的422.66万hm2,减少至2000年的415.47万hm2,草地减少7.19万hm2。到2015年草地面积减少到404.97万hm2,减少了10.15万hm2,减少趋势变缓。再者,赤峰湿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由1990年的21.32万hm2,减少至2000年的19.11万hm2,湿地面积减少2.20万hm2。到2015年湿地面积减少到16.88万hm2,减少了2.23万hm2,减少趋势变缓。此外,赤峰农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204.62万hm2,增加至2015年的219.38万hm2。最后,赤峰城镇面积呈现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20.54万hm2,增加至2015年的23.41万hm2。整体来看,生态工程实施后,赤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生态退化时期,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生态恢复时期,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1990、2000和2015年EI分别为70.58、61.21和68.35,生态环境状况为良,表现为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适合人类生活。1990-2015年间,生态环境变化程度(ΔEI)为-2.23,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评级为略微变差。从1990-2000年到2000-2015年,ΔEI由负变正,说明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在2000-2015年明显改善。(3)生态退化时期,赤峰市防风固沙能力、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生境质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生态恢复时期,赤峰市防风固沙能力和生境质量明显上升,碳储量的下降趋势得到缓解。首先,1990-2000年,赤峰防风固沙能力呈现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9309.69t/km2,下降到2000年的5202.96 t/km2。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项目实施后,防风固沙能力上升到5621.06 t/km2。其次,赤峰1990-2015年碳储量总量呈现逐渐减少趋势,1990-2000年碳储量总量从807.99TgC下降到799.10TgC。到2015年碳储量总量减少到790.65TgC,减少趋势变缓。再者,1990-2015年赤峰生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再变好的趋势,整体来看,赤峰处于良好状态的百分比达到84.17%。

高海军[10](2018)在《赤峰市喀喇沁旗林地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收集了喀喇沁旗2001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与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相对比,并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变化幅度对喀喇沁旗林地时空变化特点进行分析。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有:(1)2016年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喀喇沁旗行政管理范围土地总面积为304785hm2。其中,林地面积205379.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7.39%,非林地面积99405.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61%。森林覆盖率为57.79%。全旗各乡镇森林覆盖率差别较大,西南及西部地区植被多为乔木,北部和中部地区植被多为灌木,东部多以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为主。(2)通过对喀喇沁旗2001年及2016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数据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得到两个年份的林地总面积由169489.6hm2增加到205379.6hm2,净增长35890 hm2。喀喇沁旗近15年林地变化明显。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变化幅度方法得出全旗各林地地类变化幅度情况为无立木林>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苗圃地>未成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乔木林地。

二、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界定与可持续发展——以赤峰市喀喇沁旗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界定与可持续发展——以赤峰市喀喇沁旗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动态评价与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气候变化对草原火的影响研究
        1.3.3 草原火灾风险评价研究
        1.3.4 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风险预估研究
        1.3.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撑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处理
    2.1 理论基础
        2.1.1 区域灾害系统理论
        2.1.2 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
        2.1.3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理论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自然概况
        2.2.3 社会经济概况
        2.2.4 研究区历史草原火灾概况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遥感影像数据
        2.3.2 气象数据
        2.3.3 社会经济数据
        2.3.4 未来模式比较计划数据
        2.3.5 野外生物量采集实验
        2.3.6 其他辅助数据
    2.4 研究方法
        2.4.1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
        2.4.2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2.4.3 核密度分析
        2.4.4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计算
        2.4.5 极端气候指数计算
        2.4.6 随机森林模型
        2.4.7 熵权法
        2.4.8 统计降尺度方法
第三章 内蒙古草原火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内蒙古草原火灾时空分布特征
        3.1.1 内蒙古草原火灾时间分布特征
        3.1.2 内蒙古草原火灾空间分布特征
    3.2 内蒙古草原火灾时空演变分析
        3.2.1 内蒙古草原火灾年际尺度演变规律
        3.2.2 内蒙古草原火灾空间演变规律
    3.3 内蒙古草原火灾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评价
    4.1 草原火灾危险性形成机理及概念框架
    4.2 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4.2.1 内蒙古草原火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特征
        4.2.2 内蒙古草原火灾可燃物危险性分布特征
        4.2.3 内蒙古草原火灾火环境危险性分布特征
    4.3 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4.3.1 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指数的构建
        4.3.2 内蒙古不同季节草原火灾综合危险性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
    5.1 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
    5.2 内蒙古草原火灾敏感性识别与量化
        5.2.1 内蒙古草原火灾敏感性指标计算
        5.2.2 草原火灾敏感性分析
    5.3 草原火灾暴露性与适应性识别及量化
        5.3.1 草原火灾暴露性计算
        5.3.2 草原火灾适应性计算
        5.3.3 草原火灾暴露性与适应性分析
    5.4 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与等级区划
        5.4.1 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5.4.2 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蒙古草原火灾动态风险评价
    6.1 草原火灾综合风险动态评价模型的建立
    6.2 草原火灾综合风险动态评价结果
        6.2.1 内蒙古草原火灾典型年份风险评价
        6.2.2 内蒙古2001-2018 年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与区划
    6.3 草原火灾综合风险动态评价结果的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预估
    7.1 气候模式模拟能力评估
    7.2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危险性因子演变分析
        7.2.1 不同RCPs情景下气候因子变化分析
        7.2.2 不同RCPs情景下可燃物因子变化分析
    7.3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草原火灾危险性分析
        7.3.1 不同RCPs情景下草原火灾危险性空间分布
        7.3.2 不同RCPs情景下不同季节草原火灾危险性预估
    7.4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草原火灾风险分析
        7.4.1 不同RCPs情景下草原火灾风险空间分布
        7.4.2 不同RCPs情景下不同季节草原火灾风险预估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确定性及展望
        8.3.1 不确定性分析
        8.3.2 政策建议
        8.3.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科研项目及参编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行动者网络视域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赤峰市雷营子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案例地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过程
3 雷营子村乡村旅游扶贫行动者网络分析
    3.1 行动者网络的构建
    3.2 强制通行点
    3.3 利益赋予
    3.4 动员与征召
    3.5 异议
4 雷营子村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分析
    4.1 村委会主导
    4.2 合作经营
    4.3 集体收益
    4.4 贫困户增收
5 雷营子村乡村旅游扶贫机制分析
    5.1 产业带贫
    5.2 合作分红带贫
    5.3 大户帮扶带贫
    5.4 就业减贫
    5.5 服务减贫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1)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2)引入新的行动者完善行动者网络。
        3)加强社区增权。

(3)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当前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经济理论
        2.1.2 系统理论
        2.1.3 资源稀缺理论
    2.2 乡村振兴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需求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分析法
        2.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
        2.3.3 综合指标评价法
        2.3.4 空间分析法
        2.3.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自然地理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
    3.3 数据处理
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4.1 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 指标权重设定
    4.3 资源环境承载力因子提取
        4.3.1 自然资源因子
        4.3.2 生态环境因子
        4.3.3 社会经济因子
5 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自然资源因子评价
        5.1.1 土地资源压力指数
        5.1.2 耕地质量
        5.1.3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
        5.1.4 自然资源因子承载力
    5.2 生态环境因子评价
        5.2.1 林草覆盖率
        5.2.2 生态健康指数
        5.2.3 防风固沙功能
        5.2.4 污染物指数
        5.2.5 生态环境因子承载力
    5.3 社会经济因子评价
        5.3.1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5.3.2 人口密度
        5.3.3 交通网络密度
        5.3.4 牲畜存栏数
        5.3.5 社会经济因子承载力
    5.4 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表

(4)巴林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与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巴林林业局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河流水系
    2.4 气候
    2.5 土壤类型
    2.6 植被类型
    2.7 林业经营概况
        2.7.1 林业经济
        2.7.2 人口与社会服务
        2.7.3 林业生态建设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收集数据
        3.1.1 2016年调查数据获取方法
        3.1.2 2006年数据及林业经营管理材料的获取方法
    3.2 分析方法
4 森林资源现状
    4.1 林地面积
    4.2 林木蓄积
    4.3 林地、林木权属
    4.4 森林分类
        4.4.1 生态公益林(地)
        4.4.2 商品林抛)
    4.5 各类林地资源现状
        4.5.1 乔木林地
        4.5.2 疏林地资源
        4.5.3 灌木林资源
        4.5.4 苗圃地
        4.5.5 未成林地
        4.5.6 无立木林地
        4.5.7 宜林地
        4.5.8 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4.6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
        4.6.1 林地植被总覆盖度
        4.6.2 自然度等级
        4.6.3 森林群落结构
        4.6.4 树种结构
        4.6.5 生态功能等级评价
5 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5.1 林地面积、蓄积量变化
        5.1.1 林地面积变化
        5.1.2 蓄积量变化
    5.2 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5.2.1 乔木林变化分析
        5.2.2 疏林地变化分析
        5.2.3 灌木林地变化分析
        5.2.4 未成林地变化分析
        5.2.5 苗圃地变化分析
        5.2.6 无立木林地变化分析
        5.2.7 宜林地变化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关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新意与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本文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支持
    第一节 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概念
        一、旅游与旅游产业
        二、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
        三、文旅产业融合
    第二节 支撑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产业关联理论
        二、产业融合理论
        三、产业整合理论
第二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概况及特征
    第一节 赤峰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时代背景
        一、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产业中的新兴产业
        二、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第二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文化资源
        二、是赤峰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对民族文化的积极保护与弘扬
    第三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可以成为赤峰市支柱产业
        二、形成一定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文旅产业在我国民族地区旗县中达到中上水平
        四、产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第四节 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赤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型
        一、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建设的缘起
        二、目标与成效:建设中国辽文化产业示范区
        三、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启示
第三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二、促进第三产业的完善与发展
        三、文化旅游的乘数效应明显
    第二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关于波特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二、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业缺乏整体形象塑造,规模效益低
        二、融资难导致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偏低
        三、文化创意研发应用能力低、文化体验感不强
        四、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程度高
    第二节 促进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赤峰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品牌形象
        二、明确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
        三、发展赤峰特色旅游
        四、注重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7)基于五态理念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国内外研究动态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五态理念
        2.1.2 农业产业园概念
        2.1.3 生产性景观概念
        2.1.4 五态理念与生产性景观的联系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可借鉴的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原理可借鉴的理论
        2.2.3 美学原理可借鉴的理论
        2.2.4 经济学原理可借鉴的理论
3 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3.1 慈溪农业产业园
    3.2 芝加哥艺术之田
    3.3 芬德霍恩生态农业园
4 赤峰市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营造研究
    4.1 元宝山区概况
    4.2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类别
    4.3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特征
    4.4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发展动力
    4.5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的设计手法
    4.6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的设计理念
    4.7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策略
    4.8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原则
5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5.1 项目区域前期分析
        5.1.1 场地范围和用地性质分析
        5.1.2 场地民建和村落肌理分析
        5.1.3 地形地貌和场地格局分析
        5.1.4 场地植物和交通分析
        5.1.5 场地特色产业分析
    5.2 SWOT分析
    5.3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方案
        5.3.1 项目区域平面图和鸟瞰图
        5.3.2 项目区域规划设计格局
        5.3.3 项目区域主要景观节点
        5.3.4 项目区域分区规划设计
        5.3.5 项目区域竖向规划
        5.3.6 项目区域视域规划
        5.3.7 项目区域交通规划
        5.3.8 项目区域种植规划
        5.3.9 项目区域服务设施规划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8)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基本概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4 已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1.4 研究对象划分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层次划分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现状
    2.1 研究范围
        2.1.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
        2.1.2 地貌分类
        2.1.3 山地地貌
        2.1.4 研究聚落选择
    2.2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区域环境
        2.2.1 自然特征
        2.2.2 文化特征
        2.2.3 生态特征
    2.3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现状
        2.3.1 “劳作-居住”空间匹配度下降
        2.3.2 休闲空间活力下降
        2.3.3 聚落空间辨识度弱化
    2.4 小结
3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外部空间形态
    3.1 聚落选址分析
    3.2 聚落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3.2.1 聚落整体形态研究
        3.2.2 聚落外部边缘空间丰富度分析
    3.3 聚落外部空间景观分析
    3.4 小结
4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内部空间形态
    4.1 聚落内部公共空间形态分析
        4.1.1 聚落内部公共空间整体特征分析
        4.1.2 节点空间形态分析
        4.1.3 道路街巷空间形态分析
    4.2 院落空间形态分析
        4.2.1 院落组团形态
        4.2.2 院落空间形态与尺度
    4.3 住宅空间形态分析
        4.3.1 住宅空间文化与装饰分析
        4.3.2 住宅空间尺度分析
    4.4 小结
5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力对于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5.1.1 生产资源促生多样性的聚落类型
        5.1.2 地形地貌限制约束聚落空间形态
        5.1.3 环境容量影响聚落空间形态
    5.2 非自然力对于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5.2.1 国家政策指导聚落空间更新方向
        5.2.2 文化因素促生特色的聚落内部空间
        5.2.3 产业结构更新决定聚落内部功能结构的演变
    5.3 小结
6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更新要素及策略分析
    6.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更新要素分析
        6.1.1 聚落外部空间更新要素分析
        6.1.2 聚落内部空间更新要素分析
    6.2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更新策略
        6.2.1 外部空间更新策略
        6.2.2 内部空间更新策略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遥感评估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评估的研究现状
        1.2.2 生态环境状况的研究现状
        1.2.3 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类型
        2.1.5 社会经济
    2.2 数据源
        2.2.1 遥感影像数据
        2.2.2 生态环境状况
        2.2.3 防风固沙能力
        2.2.4 生物生境质量
第三章 赤峰市生态系统构成及其变化
    3.1 研究方法与精度验证
        3.1.1 研究方法
        3.1.2 精度验证
    3.2 生态系统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
    3.3 森林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变化
        3.3.1 面积变化
        3.3.2 旗县尺度对比
        3.3.3 森林景观参数变化
    3.4 草地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变化
        3.4.1 面积变化
        3.4.2 旗县尺度对比
        3.4.3 草地景观参数变化
    3.5 湿地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变化
        3.5.1 面积变化
        3.5.2 旗县尺度对比
        3.5.3 湿地景观参数变化
    3.6 裸地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变化
        3.6.1 面积变化
        3.6.2 旗县尺度对比
        3.6.3 裸地景观参数变化
    3.7 农田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变化
        3.7.1 面积变化
        3.7.2 旗县尺度对比
        3.7.3 农田景观参数变化
    3.8 城镇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变化
        3.8.1 面积变化
        3.8.2 旗县尺度对比
        3.8.3 城镇景观参数变化
第四章 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4.1 研究方法
        4.1.1 生态功能状况指数
        4.1.2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4.1.3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
    4.2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及分级
    4.3 生态环境变化幅度分级及分析
第五章 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及其变化
    5.1 防风固沙能力变化
        5.1.1 研究方法与精度验证
        5.1.2 防风固沙能力时空分布
        5.1.3 各旗县防风固沙现状
        5.1.4 各旗县防风固沙变化
    5.2 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变化
        5.2.1 研究方法
        5.2.2 赤峰碳储量动态变化
        5.2.3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碳储量及变化
        5.2.4 土地覆被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5.3 生境质量变化
        5.3.1 研究方法与精度验证
        5.3.2 生境质量动态监测
        5.3.3 生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存在的不足
        6.2.2 未来工作展望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赤峰市喀喇沁旗林地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国外林地变化研究
    1.3 国内林地变化研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分布
        2.1.2 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与植被
        2.1.4.1 土壤
        2.1.4.2 植物资源
        2.1.4.3 水资源
    2.2 社会经济情况
        2.2.1 人口经济
        2.2.2 交通、通讯
    2.3 林业生产建设情况
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资料收集
    3.2 技术标准
    3.3 林地变化分析模型
        3.3.1 林地利用动态度
        3.3.2 林地利用变化幅度
    3.4 室内区划
        3.4.1 划分条件
        3.4.2 图斑定界—小班划分
        3.4.3 小班面积控制
    3.5 野外调查
        3.5.1 主要调查方法
        3.5.2 小班调查因子记载
    3.6 技术路线
4 喀喇沁旗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4.1 林地面积变化分析
    4.2 林木蓄积量动态变化分析
    4.3 森林资源权属变化分析
        4.3.1 林地土地权属变化分析
        4.3.2 林地林木权属变化分析
    4.4 乔木林资源变化分析
        4.4.1 优势树种变化分析
        4.4.2 龄组结构变化分析
        4.4.3 郁闭度等级变化分析
        4.4.4 林种变化分析
    4.5 疏林地资源变化分析
    4.6 灌木林资源变化分析
        4.6.1 权属变化分析
        4.6.2 起源变化分析
        4.6.3 林种变化分析
    4.7 苗圃地变化分析
    4.8 未成林地变化分析
    4.9 无立木林地变化分析
    4.10 宜林地变化分析
    4.11 森林资源变化特点
5 喀喇沁旗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及发展措施
    5.1 喀喇沁旗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
    5.2 喀喇沁旗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措施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总结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界定与可持续发展——以赤峰市喀喇沁旗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动态评价与预估研究[D]. 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行动者网络视域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赤峰市雷营子村为例[J]. 王公为,赵忠伟.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01)
  • [3]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 刘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巴林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与变化分析[D]. 李贺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高滢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7]基于五态理念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D]. 陈亚蒙.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6)
  • [8]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 张凯.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
  • [9]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遥感评估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D]. 马会瑶.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10]赤峰市喀喇沁旗林地变化分析[D]. 高海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内蒙古草原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赤峰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空气预热器振动原因分析及改进
下一篇:如何纠正深水泵的振动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