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潮[1](2021)在《版本的鉴别——读《校雠广义·版本编》有感》文中提出版本学对古籍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校雠广义》作为古籍整理出版与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相结合的典范,它主张将整理、研究古籍与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既有科学的基础,又有明确的方向。文章以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与黄永年《古籍版本学》两本版本学着作与程千帆《校雠广义·版本编》进行比较,简略说明《校雠广义·版本编》一书的整体结构和基本内容特点,并结合佛教大藏经的几个版本重点分析《版本的鉴别》这一章。
袁帅亚[2](2019)在《守正与创新:中华思想文化的整理、诠释和译写新模式——以英汉双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1—5辑)出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思想文化术语》(1-5辑)是近年来有关中国文化"走出去"相关研究的一项重要集体研究项目成果。丛书提出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概念,并致力于梳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渊源及含义变迁。术语的英文表述既注意理解的准确性又能合理利用西方概念便利对外传播。这项研究成果体现出对传统治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开创出整理、诠释和译写中华思想文化的新模式。
李勇红[3](2017)在《程千帆的教育智慧》文中研究指明程千帆是一位文学大家,他自幼聪颖,诗学是其家学,十二三岁时便能作诗。后在伯父的有恒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文言功底。进入金陵中学后开始接触现代科学,在金陵大学更是博采众长。这些都为他后来的研究与教学奠定了好的基础。他眼光敏锐,记忆力超群,在学术研究中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特色。同时程千帆具备着文人知识分子的清高正直和坦率,但又非常厚道仁慈,平易近人。尤其关爱学生,敬重师长。程千帆又是一位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的教师,曾任教于武汉大学、金陵大学和四川大学。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应聘到南京大学时已经66岁,学术研究出现了近二十年的断层。但这都不能阻挡这位将教育事业放在第一位的老人站上讲台。他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全面教育”的教育目标,精心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并且在课外跟学生的交流也经常具有智慧性,使学生受益匪浅。他在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不仅出版了大量的文章着作,还培养了莫砺锋、张伯伟、张宏生、巩本栋、曹虹、程章灿、蒋寅、张三夕、徐有富、吴志达、吴代芳等一批优秀的程门弟子,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我国古代文学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践行了“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有形的教学活动,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给他的弟子和世人留下了一种无形的教育智慧。程门弟子不仅肩负着程千帆学术的传承这一重任,也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成就与贡献。程千帆的教育智慧不仅应该使其弟子受益,也应该被当代的教育工作所借鉴。他不管何时,都将教育视为第一要务,将教书育人的教师本职工作做到了极致。这尤其应该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与深思。而其不拘于知识讲授,注重治学方法传授的教育观与我们当下的素质教育也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我们也可从中获取经验。他所采用的“师生合作”的教育方式,虽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大学教师,却仍是值得提倡与鼓励的。
付天松[4](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张甜[5](2010)在《历涅盘而成经典——读《校雠广义·校勘编》》文中认为程千帆、徐有富合着的《校雠广义》是中国古典文献学领域的重要着作,其中《校勘编》一书资料丰富,论证得当,侧重于校勘实践的论述,对指导校勘实践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并就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张慧丽[6](2009)在《程千帆先生的文献学成就》文中研究说明介绍20世纪文献学家程千帆先生的生平及着述,以奠定其文献学家地位的代表性着述《校雠广义》为例,重点阐述他在将校雠学重建为一门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完整学科方面所取得的卓着成就,最后总结他在文献注释、古籍整理以及整理出版他人遗着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王绍曾[7](2001)在《《校雠广义》感评》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整体结构和基本内容的特点 |
| 1.1 版本的定义 |
| 1.2 版本的分类 |
| 1.2.1 文献载体 |
| 1.2.2 纸书的装式 |
| 1.2.3 雕印本的品类 |
| 1.2.4 雕印本的鉴定 |
| 2 版本的鉴定 |
| 2.1 版本的重要性 |
| 2.2 如何鉴定版本 |
| 3 结语 |
| 一、考镜术语的渊源及含义变迁 |
| 二、准确再现术语的固有内涵 |
| 三、便利思想文化的对外传播 |
| 四、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1章 人生历程中智慧的积淀 |
| 1.1 家学渊源,自幼聪颖 |
| 1.2 青年求学,博采众长 |
| 1.3 辗转川汉,锋芒显现 |
| 1.4 苦难不折,坚毅不屈 |
| 1.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 第2章 生命智慧的兴发 |
| 2.1 智性智慧 |
| 2.1.1 深厚的学识功底—学贯古今,融合中外 |
| 2.1.2 独特的学术研究特色—文献考据与理论批评相结合 |
| 2.1.3 眼光敏锐,有远见卓识 |
| 2.1.4 记忆力超群,思维能力出众 |
| 2.2 德性智慧 |
| 2.2.1 厚道仁慈,平易近人 |
| 2.2.2 耿直坦率,谦恭谨慎 |
| 2.2.3 清高正直,不拘流俗 |
| 2.2.4 敬业爱生,尊师无私 |
| 第3章 教育生活中智慧的绽放 |
| 3.1 育人目标的设定——德才兼备,全面教育 |
| 3.1.1 文史兼修,中西兼顾的育人思想 |
| 3.1.2“敬业、乐群、勤奋、谦虚”的总要求 |
| 3.2 独特的课程观——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
| 3.2.1 “打好基础” |
| 3.2.2 “拓宽视野” |
| 3.3 丰富的课堂教学智慧 |
| 3.3.1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
| 3.3.2 风趣幽默,生动形象 |
| 3.3.3 教学内容即科研内容 |
| 3.3.4 重视治学方法的传授 |
| 3.4 课外师生互动中智慧的迸发 |
| 3.4.1 “闲聊”中的智性点化 |
| 3.4.2 品行的熏陶 |
| 第4章 教育智慧对学生的塑造 |
| 4.1 学术上的传承 |
| 4.1.1 学术风格 |
| 4.1.2 研究范围 |
| 4.2 人格魅力的承接 |
| 4.2.1 勤奋严谨 |
| 4.2.2 “甘于寂寞” |
| 4.2.3 尊敬师长 |
| 第5章 教育智慧的当代反思 |
| 5.1 树立“教书育人”为首任的责任感 |
| 5.2 确立“授之以渔”的教学观 |
| 5.3 推行“师生合作式”的教育方式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 2.1.1 沈祖荣的论着 |
| 2.1.2 胡庆生的论着 |
| 2.1.3 刘国钧的论着 |
| 2.1.4 洪有丰的论着 |
| 2.1.5 戴志骞的论着 |
| 2.1.6 袁同礼的论着 |
| 2.1.7 李小缘的论着 |
| 2.1.8 杜定友的论着 |
| 2.1.9 杨昭惁的论着 |
|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 2.2.1 桂质柏的论着 |
| 2.2.2 裘开明的论着 |
| 2.2.3 马宗荣的论着 |
| 2.2.4 查修的论着 |
| 2.2.5 皮高品的论着 |
| 2.2.6 周连宽的论着 |
| 2.2.7 吕绍虞的论着 |
| 2.2.8 张遵俭的论着 |
| 2.2.9 严文郁的论着 |
| 2.2.10 毛坤的论着 |
|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
|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
|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
|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
|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
|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
|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
|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
|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
|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 2.3.1 彭斐章的论着 |
| 2.3.2 佟曾功的论着 |
| 2.3.3 鲍振西的论着 |
| 2.3.4 赵世良的论着 |
| 2.3.5 郑莉莉的论着 |
| 2.3.6 赵琦的论着 |
| 2.3.7 孙云畴的论着 |
| 2.3.8 陈誉的论着 |
| 2.3.9 周文骏的论着 |
|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
|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
|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
|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
|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
|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
| 2.3.16 倪波的论着 |
|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
|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
|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
|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
| 2.3.21 杜克的论着 |
|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
|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
|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
|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
|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
|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
|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
| 2.3.29 左恭的论着 |
|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
|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
|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
|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
|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
|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
|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
| 本章小结 |
|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
|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 本章小结 |
| 4 总结 |
|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
|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一) 资料丰富, 论述科学 |
| (二) 应用性强, 重视实践 |
| (三) 严谨的治学态度 |
| 1 程千帆先生生平及着述 |
| 2 早年文献学研究 |
| 3 《校雠广义》及其贡献 |
| 3.1 重建校雠学学科体系 |
| 3.2 论述重点转向学科的实际应用 |
| 3.3 继承发扬“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
| 3.4 注重实证研究 |
| 4 文献整理贡献 |
| 4.1 撰写《史通笺记》 |
| 4.2 整理出版古籍 |
| 4.3 整理出版他人遗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