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秉文,屈璐璐[1](2021)在《大力发展现代草种业 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文中认为本文总结了内蒙古发展草种业的基础优势,分析了内蒙古发展草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新时代下有利于内蒙古发展现代草种业的对策和建议。
夏红岩,哈斯巴特尔,赵景峰[2](2019)在《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中草种供给现状及对策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草融合之后,草原工作的重点由生产和生态并重向生态优先转变,在生态修复建设中草种的保障环节十分薄弱,已成为当前草原生态修复所面临的主要瓶颈。草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促进生态建设、草牧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本文总结了草种工作的现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健全草种生产供应体系,提升草种市场监管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为解决制约草种发展的突出问题,使草种生产迈入更平衡更充分、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新阶段提供一些参考。
胡宇[3](2017)在《我国寒生旱生灌草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说明草原(Rangeland/Grassland)是通过干旱、火灾、放牧和冰冻温度所维持下来的植被覆盖地区。草原包括温带无树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寒带冻原、林地和灌木地等类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资源研究所,2002)。我国《草原法》第二条指出,该法所称草原,包括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第七十四条对第二条中所称的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的范畴作了界定: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甘肃农业大
高尚宾,张宏斌,孙玉芳,张国良[4](2017)在《植物替代控制3种入侵杂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替代控制是利用一种或多种植物的生长优势控制入侵杂草的方法,它是控制外来杂草危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因其既可控制入侵杂草危害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而被人们广泛接受。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3种入侵杂草植物替代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系统总结了植物替代控制技术阻截和修复豚草、紫茎泽兰及黄顶菊扩散危害的技术模式和效果,提出了植物替代控制技术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刘建利[5](2016)在《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是我国特有豆科牧草,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和半荒漠地区,具有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作用。沙打旺黄矮根腐病是由沙打旺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引致的沙打旺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系统性病害、气传病害和种传病害。此前研究表明该病菌的形态特征及在寄主体内的生活特性与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Undifilum spp.,Embellisa spp.)相似,但由于尚未见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报道,故二者相似的论断尚缺少分子生物学的佐证。为减少种子传播途径和分子育种,减少病害的发生,有必要研制出种带该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以及挖掘出其致病基因。为此,本论文开展了相关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基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和转录延伸因子1-α(TEF-1)的联合多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确定该病菌与链格孢属波浪芽管孢组Genus 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的模式种A.bornmuelleri DAOM 231361均属于同一组;基于核糖体编码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和GPD多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病菌与6种疯草中的4种疯草内生真菌不同,属另一物种,两个系统树中上述两个分支的MP自展支持率和贝叶斯后检支持率都分别为100%和1.00;再加上此菌也具有链格孢属波浪芽管孢组典型形态特征“波浪芽管”,鉴于种加词“astragali”已被其他真菌占用。故将其更名为甘肃链格孢Alternaria gansuense comb.nov.,厘清了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与疯草内生真菌之间的关系。2.根据细胞质膜三磷酸腺苷水解酶基因片段(ATPase)设计出此菌的特异性检测引物AatpF(GTCGAGAGTTTTTTCTT)和AatpR(GGTGGAGCTGGGTTGTTTTA),利用此特异引物进行普通PCR,可检测出沙打旺种子中5 pg/μL以上的此病菌DNA,带菌率1.5%的种子;荧光定量PCR拟合方程为Ct=-3.226×(log[DNA])+29.055,相关系数为0.9987,最低可以检测0.5 pg/μL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DNA。运用本方法可以准确快速检验检疫沙打旺种带黄矮根腐病菌,预防该病在新建植人工栽培沙打旺草地致病成灾。3.根据线粒体内核糖体小亚基编码基因(mtSSU)基因设计出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检测引物OmtssuF(CATAGAAAAAAAAATAAACAAACTG)和OmtssuR(TGTCTGCCCAGGTTACGG),利用此特异引物进行普通PCR检测,最低检测疯草样品中含5 pg/μL内生真菌DNA,荧光定量PCR拟合方程为Ct=–2.9105*(log[DNA])+31.213,相关系数为0.9973,最低检测限为5 fg/μL疯草内生真菌DNA。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揭示疯草中内生真菌含量与有毒物质苦马豆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中。4.以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钙调素保守区兼并引物CAL-228F和CAL-737R扩增得539 bp的同源片段;采用Hi-TAIL PCR分别获得344 bp的5’侧翼序列和729 bp的3’侧翼序列,拼接获得基因的1290 bp的全长DNA序列;利用全长引物CaMF和CaMR,得到840 bp的DNA全长序列和450 bp的cDNA全长序列,DNA全长序列中有4个内含子,均具有典型的AT-AG特征,cDNA全长序列翻译出149氨基酸多肽,与其他真菌的钙调素高度同源。再次采用Hi-TAIL PCR技术克隆钙调素基因5′端992 bp和3′端1096 bp的侧翼序列,在此基础上,用Split-Marker技术,构建了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钙调素基因的敲除载体,为后续阐明其调控该菌生物学功能、致病性机制奠定基础。5.将液体摇瓶培养15天的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菌丝为材料,以0.6 M MgSO4为稳渗剂,20 mg/mL Glucanex+20 mg/mL Glucanase+20 mg/mL纤维素酶+0.16 UN/mL几丁质酶复配,30℃,120 rpm水浴振荡酶解6 h,四层擦镜纸-漏斗法过滤收集原生质体。先液体后固体,自然涂布法于RM培养基上,25℃培养1520天可再生,为后续开展REMI遗传转化建立突变体库及基因敲除奠定基础。
曾翠云[6](2016)在《沙打旺9个品种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机理研究及种质特性综合评价》文中提出沙打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豆科牧草,兼有防风固沙等生态作用。沙打旺黄矮根腐病是由沙打旺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病原所引致的系统性真菌病害,该病是限制沙打旺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但目前我国尚未抗病品种可用,筛选出抗病种质材料是选育出抗病品种的基础。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离体叶片接种、喷雾接种和自然接种3种接种方法,评价9个沙打旺品种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水平,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rDNA-ITS基因测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供试品种的种子贮藏蛋白、亲缘关系和内源激素与抗性相关酶类,综合分析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机制以及抗性水平与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为有效选择出抗病种质奠定基础。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首次确定了栽培沙打旺的分类地位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栽培的沙打旺与与野生沙打旺为同一物种,即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但栽培沙打旺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比与野生沙打旺更近,中沙1号和陕西榆林与其它7个品种存在明显差异;在我国和美国的主要黄芪属(Astragalus)(21种)和棘豆属植物(Oxytropis)(7种)中,斜茎黄芪与漠北黄耆(A.austrosibir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隶属于黄芪属驴豆组。2.杂花品种的植株中有部分花穗为白花,中沙1号品种的植株均为匍匐型植株,而其它品种均为紫色花穗、直立型植株;种子蛋白测定结果表明辽宁阜新与中沙1号相近。3.确定了自然发病试验中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病原来自带菌的种子,而无气流传播的外来菌源,该试验首次证明了病菌从死亡植株上产生的孢子在拔节期侵染叶片,植株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第4年发病率达到100%,完善了该病的侵染循环。4.在3个接种试验中以发病率为抗病级别的评价标准,在同一抗病级别的品种中以病情指数等指标为评价抗病性强弱的次序,确定了高抗品种为内蒙早熟>陕西榆林,抗性品种为杂花>鄂尔多斯>固原>河南,中抗品种为宁夏彭阳,低抗品种为辽宁阜新=中沙1号。陕西榆林和内蒙早熟的抗侵入和抗扩展强,陕西榆林和固原的抗损害能力强,中沙1号在抗侵入等抗性能力上均最弱。高产草品种为内蒙早熟,草地持久性最强品种为辽宁阜新,中沙1号的种子产量高,且营养价值显着高于其它品种。5.植株体内9种生物化学物质测定结果显示,未接种植株中的5种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和4种生化酶活性在品种间存在显着(P<0.05)差异;接种后,所有品种植株体内的吲哚乙酸(IAA)含量均显着(P<0.05)升高,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显着(P<0.05)下降,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下降(显着或不显着),细胞分裂素(CTK)和过氧化氢酶(CAT)均上升(显着或不显着)。未染病植株体内的吲哚乙酸的含量越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越高,该品种抗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越强,此可作为沙打旺种质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水平的指标。6.防风、核桃青皮和大蒜乙醇提取液对沙打旺埃里砖格孢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沙打旺埃里砖格孢及其发酵产物对测试的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拮抗特性,抗菌物质值得开发利用。在选育抗病品种时除了选择抗病强、草产量高的内蒙早熟和陕西榆林等种质之外,也应吸纳草质优、早熟但抗病弱的中沙1号的优良特性。
靳慧卿[7](2015)在《豆科牧草体细胞胚再生体系构建及其差异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MS基本培养基,以6份豆科牧草(中苜2号、草原3号、百脉根、蒙农红豆草、沙打旺、柱花草)为试验材料,利用正交设计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外源激素种类及浓度对供试材料愈伤组织诱导和体细胞胚产生的影响,并比较6份材料愈伤组织诱导和体细胞胚产生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6份豆科牧草材料愈伤组织诱导及体细胞胚诱导与分化的条件均得到较好优化,为实现豆科牧草外源基因的高效遗传转化和生物技术育种提供技术支撑。1.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和外源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均显着影响供试豆科牧草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体细胞胚的发生。中苜2号苜蓿、草原3号苜蓿、百脉根和柱花草无论愈伤组织诱导还是体细胞胚的产生均表现良好,是进行遗传转化的理想材料。2.外植体类型、2,4-D、KT、NAA、6-BA的浓度对6份豆科牧草材料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2,4-D浓度,其次为外植体类型,下胚轴的体细胞胚形成和再生能力相对较强,在不同基因型中均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是最佳外植体。3.NAA浓度、6-BA浓度对6份豆科牧草材料体细胞胚产生率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KT浓度和CH浓度对体细胞胚产生率的影响程度因材料不同表现不同。4.综合分析比较6份豆科牧草材料试验结果,可知高浓度的生长素2,4-D和低浓度的NAA、KT、6-BA组合能够更好地促进愈伤组织的发育,愈伤组织诱导最佳激素配比范围为2,4-D(2.04.0mg/L)+NAA(00.1mg/L)+KT(0.51.0mg/L)+6-BA(0.11.0mg/L)。细胞分裂素6-BA、KT与较低浓度的NAA配合使用更适于供试材料体细胞胚的产生,并且添加适量CH后体细胞胚产生的效果更好,诱导体细胞胚产生的最佳激素配比范围为NAA(0.011.0mg/L)+KT(02.0mg/L)+6-BA(1.02.0mg/L)+CH(1.04.0g/L)。
杨姝,杜桂娟[8](2011)在《盐胁迫下沙打旺种子的萌发特性》文中认为对不同盐胁迫条件下沙打旺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根芽生长量等指标进行观测分析,探讨了盐胁迫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盐浓度升高,沙打旺种子发芽时间推后,发芽率降低,耐盐半致死浓度为235.25mmol/L,耐盐极限浓度为469.66mmol/L;低盐浓度胁迫在不同程度上可促进沙打旺种子的萌发。
赵来喜[9](2009)在《优异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利用的潜力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特点与优势,论述了收集、评价利用的现状、技术需求及其发展潜力,分析了牧草种质资源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南丽丽[10](2008)在《牧草种质资源中心库入库保存材料的特征特性评价》文中提出牧草种质资源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筛选和培育优良牧草新品种的基本材料或基因库。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牧草种质资源基因库和资源圃,对收集到的种质经过试种、初步鉴定和繁种入库保存。采用作物种质资源学的理论和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的方法,对牧草种质资源中心库进行了特征特性的评价,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入库保存材料丰富,有9593份种质材料,隶属于67科411属1000种。包含有地方种质资源、国外引进种质资源、国内普通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栽培种质资源和育成种质资源。中心库中特有牧草种质资源33种,主要栽培牧草的野类型及野生近缘植物133种,经过国家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114个,通过国家鉴定和筛选的优异牧草27份。2、入库种质材料中,国内牧草发芽率90%以上的材料所占的比重低于国外牧草;国外牧草资源间,国内各省份资源间存在较大差异。3、通过对不同牧草的生育天数和物候性状资料的分析,明确了各类牧草种质资源的生长节律与开花结实规律;对千粒重的分析表明,不同科、种间千粒重有较大差异,且不同生境对千粒重有很大的影响。4、按照吴征镒世界种子植物科、属的划分,科可划分为六种类型,属可划分为15个类型9个变型,植物区系热带成分占很大比例,这与我国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起源性质相符合。5、表型性状特征聚类,具有按地区聚类的倾向,反映出种质特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生态适应和相关性;来源相同或相近的同名种质间差异较小,反之则较大。因此,收集资源时应尽量减少同一地区重复性的收集,重点应放在不同地区上。6、中心库资源经济价值突出,有优等牧草199种,良等156种,中等183种,低等23种,劣等4种,有毒植物22种,有害植物10种;中心库食用植物29科73属114种,可分为淀粉植物、蔬菜类植物、果品植物、饮料植物、调料和油料植物;中心库中具有药用价值的牧草57科207属310种,药用部位涉及植物体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个部分,药用有效成分遍及植物化学成分中的各类有机化合物,主治13个方面的疾病;中心库中牧草的工用价值包括纤维植物和树脂、橡胶植物,境用植物包括改境植物、美化植物和种质植物。7、通过对牧草资源总量分布区域与入库牧草种质资源分布区域的比较,明确了今后应重点在西藏、内蒙、新疆、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河南和湖南9省份重点搜集牧草种质资源,并对今后搜集与保存提出了建议;对中心库牧草种质资源应深入研究,充分发掘、利用和有效保护。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内蒙古发展草种业的基础优势分析 |
| (一)政策优势 |
| (二)资源优势 |
| (三)技术基础 |
| (四)人才基础 |
| (五)产业基础 |
| (六)市场广阔 |
| 二、发展现代草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 (一)草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足,种质资源消失风险加剧 |
| (二)优质草种质创新不足,育种手段单一育种效率低 |
| (三)草种业产业链不健全,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 |
| (四)草种业技术成果研发转化缓慢 |
| (五)草种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
| (六)草种业发展资金支持不够 |
| 三、大力发展现代草种业的对策建议 |
| (一)加强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评价 |
| (二)加速草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 |
| (三)加快优良草品种生产基地建设 |
| (四)促进优质草种的转化应用 |
| (五)加大草种业资金支持 |
| 1 草种工作的现状 |
| 1.1 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 |
| 1.2 新品种与乡土草种选育和审定 |
| 1.3 草种基地建设 |
| 1.4 草种的监督管理 |
| 2 草种生产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 2.1 适宜草原生态修复所需草种紧缺 |
| 2.2 草种基地建设不足,产种能力弱 |
| 2.3 草种监督管理体系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
| 2.4 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 |
| 2.5 草种“保、育、繁、推、管”一体化机制不健全,开发利用和成果转化率低 |
| 3 草种发展对策 |
| 3.1 开展草种质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尽快建立完善草种质资源库 |
| 3.2 加强草原修复项目用种扩繁技术研究及基地建设 |
| 3.3 建立草种监管及质量认证体系 |
| 3.4 强化现有生产基地建设管理 |
| 3.5 加强草种收获与加工专用机械装备研发生产 |
| 3.6 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融合力度,培养研发、生产技术人才 |
| 3.7 建立生态草种保障性应急贮备机制 |
| 1 寒区旱区灌草新品种选育的意义 |
| 1.1 我国寒区旱区的划分 |
| 1.2 寒区旱区灌草新品种选育的意义 |
| 2 国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
| 2.1 各国育种现状 |
| 2.1.1 美国 |
| 2.1.2 德国 |
| 2.1.3 波兰 |
| 2.1.4 日本 |
| 2.1.5 前苏联 |
| 2.1.6 加拿大 |
| 2.1.7 南非 |
| 2.2 育种方法 |
| 3 国内现状与发展趋势 |
| 3.1 我国草地的规模及分布 |
| 3.2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情况 |
| 3.3 我国牧草育种、引种情况 |
| 4 灌草育种的趋势 |
| 4.1 常规育种 |
| 4.2 基因工程及分子辅助育种 |
| 4.3 引种驯化 |
| 4.4 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
| 4.5 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 |
| 4.6 新技术的应用 |
| 1 植物替代控制理论与方法 |
| 1.1 植物替代控制概念 |
| 1.2 替代植物筛选和评价方法 |
| 1.3 3种入侵杂草的替代控制植物 |
| 2 植物替代控制入侵杂草技术应用 |
| 2.1 替代控制技术应用模式 |
| 2.1.1 交通沿线与堤坝 |
| 2.1.2 荒山、荒滩林果产业替代模式 |
| 2.1.3 果园、退化草场牧草替代修复模式 |
| 2.2 替代控制技术应用效果 |
| 3 植物替代控制入侵杂草技术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沙打旺 |
| 2.1.1 沙打旺起源与分布 |
| 2.1.2 价值及利用 |
| 2.1.3 栽培技术 |
| 2.2 沙打旺根腐病与草场衰退 |
| 2.2.1 沙打旺草场衰退 |
| 2.2.2 沙打旺根腐病 |
| 2.2.3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 |
| 2.3 链格孢属的分类 |
| 2.3.1 埃里砖格孢组(Section Embellisia) |
| 2.3.2 波浪芽管孢组(Section Undifilum) |
| 2.4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子检测 |
| 2.4.1 基于微生物培养的常规检验方法 |
| 2.4.2 基于DNA的分子检测 |
| 2.5 钙调素 |
| 2.6 REMI |
| 第三章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分类地位的修订 |
| 3.1 前沿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2.1 材料和试剂 |
| 3.2.2 仪器 |
| 3.2.3 试验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引物扩增及酶切检测结果 |
| 3.3.2 系统发育树 |
| 3.3.3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的分类地位的修订 |
| 3.3.4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产苦马豆素检测 |
| 3.3.5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片段的克隆 |
| 3.4 讨论 |
| 3.4.1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的“波浪芽管” |
| 3.4.2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的种加词 |
| 3.4.3 波浪芽管孢组Sect. Undifilum真菌与苦马豆素 |
| 3.4.4 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检测引物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沙打旺种带黄矮根腐病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2.1 材料与试剂 |
| 4.2.2 仪器 |
| 4.2.3 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特异性引物设计 |
| 4.3.2 引物特异性验证 |
| 4.3.3 方法灵敏度 |
| 4.3.4 荧光定量PCR |
| 4.3.5 利用特异性PCR检测沙打旺种带黄矮根腐病菌带菌率 |
| 4.4 讨论 |
| 4.4.1 沙打旺种带黄矮根腐病菌带菌率 |
| 4.4.2 分子检测的局限性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疯草内生真菌分子检测新引物的设计 |
| 5.1 前言 |
| 5.2 材料和方法 |
| 5.2.1 材料与试剂 |
| 5.2.2 试验方法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引物TS5和OR1特异性分析 |
| 5.3.2 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新引物设计 |
| 5.3.3 引物特异性验证 |
| 5.3.4 方法灵敏度 |
| 5.3.5 荧光定量PCR |
| 5.3.6 利用特异性PCR检测疯草内生真菌 |
| 5.4 讨论 |
| 5.4.1 疯草内生真菌的分子检测技术 |
| 5.4.2 特异性引物设计 |
| 5.4.3 引物的灵敏度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钙调素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材料与试剂 |
| 6.2.2 主要仪器 |
| 6.2.3 试验方法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保守区段克隆 |
| 6.3.2 5′端片段和 3′端基因片段的克隆 |
| 6.3.3 全长基因克隆 |
| 6.3.4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钙调素生物信息学分析 |
| 6.4 讨论 |
| 6.4.1 Hi-TAIL PCR技术在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
| 6.4.2 Split-Marker法构建基因敲除载体 |
| 6.4.3 钙调素的功能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研究 |
| 7.1 前言 |
| 7.2 材料与方法 |
| 7.2.1 材料 |
| 7.2.2 试验方法 |
| 7.3 结果与分析 |
| 7.3.1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 |
| 7.3.2 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 |
| 7.4 讨论 |
| 7.4.1 影响制备原生质体的因素 |
| 7.4.2 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 |
| 7.5 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 8.1 结论 |
| 8.2 主要创新 |
| 8.3 后续工作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资助项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沙打旺的物种鉴定及研究进展 |
| 2.1.1 黄芪属植物及其中主要牧草 |
| 2.1.2 直立黄芪、沙打旺和野生沙打旺的关系 |
| 2.1.3 沙打旺的营养、毒性与饲用价值的关系 |
| 2.1.4 我国已选育的沙打旺品种 |
| 第二节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
| 2.2.1 症状与分布 |
| 2.2.2 病原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 |
| 2.2.3 侵染循环 |
| 2.2.4 防治现状 |
| 第三节 牧草抗病性评价方法 |
| 2.3.1 鉴定 |
| 2.3.2 生产性能评价 |
| 2.3.3 营养价值评价 |
| 第四节 牧草抗病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
| 2.4.1 生理结构与牧草抗病性关系 |
| 2.4.2 与抗病相关的化学物质 |
| 2.4.3 抗病基因 |
| 第五节 牧草抗病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 2.5.1 引种 |
| 2.5.2 选择育种法 |
| 2.5.3 杂交选育法 |
| 2.5.4 远缘杂交 |
| 2.5.5 诱变育种 |
| 2.5.6 生物技术 |
| 第三章 共用材料和方法 |
| 3.1 共用材料 |
| 3.1.1 供试菌株 |
| 3.1.2 供试沙打旺 |
| 3.2 共用方法 |
| 3.2.1 培养基的制作 |
| 3.2.2 沙打旺埃里砖格孢的再分离 |
| 3.2.3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的配置 |
| 3.2.4 室内幼苗盆栽管理 |
| 3.2.5 主要公式及抗病性评价标准 |
| 3.2.6 数据分析 |
| 3.2.7 技术路线图 |
| 第四章 抗病性评价 |
| 第一节 室内离体叶片接种试验 |
| 4.1.1 材料与方法 |
| 4.1.2 结果 |
| 4.1.3 讨论 |
| 4.1.4 小结 |
| 第二节 盆栽幼苗喷雾接种试验 |
| 4.2.1 材料和方法 |
| 4.2.2 结果 |
| 4.2.3 讨论 |
| 4.2.4 小结 |
| 第三节 田间自然发病试验 |
| 4.3.1 材料与方法 |
| 4.3.2 结果 |
| 4.3.3 讨论 |
| 4.3.4 小结 |
| 第四节 种质特性 |
| 4.4.1 材料和方法 |
| 4.4.2 结果 |
| 4.4.3 讨论 |
| 4.4.4 小结 |
| 第五节 抗病性及种质特性综合评价 |
| 4.5.1 材料与方法 |
| 4.5.2 结果 |
| 4.4.3 讨论 |
| 第五章 抗病机理研究 |
| 第一节 沙打旺种子蛋白测定 |
| 5.1.1 材料与方法 |
| 5.1.2 结果 |
| 5.1.3 讨论 |
| 5.1.4 小结 |
| 第二节 沙打旺供试品种的亲缘关系研究 |
| 5.2.1 材料和方法 |
| 5.2.2 结果 |
| 5.2.3 讨论 |
| 5.2.4 小结 |
| 第三节 沙打旺内源激素含量和与抗性相关酶类活性检测 |
| 5.3.1 材料与方法 |
| 5.3.2 结果 |
| 5.3.3 讨论 |
| 5.3.4 小结 |
| 第六章 药用植物防治试验及沙打旺埃里砖格孢对其它病菌的抑菌试验 |
| 第一节 药用植物粗提液的抑菌效果 |
| 6.1.1 材料与方法 |
| 6.1.2 结果 |
| 6.1.3 讨论 |
| 6.1.4 小结 |
| 第二节 沙打旺埃里砖格孢对其它病菌的拮抗作用 |
| 6.2.1 材料与方法 |
| 6.2.2 结果 |
| 6.2.3 讨论 |
| 6.2.4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性讨论与后续工作 |
| 7.1 主要结论 |
| 7.2 主要创新 |
| 7.3 后续工作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项目资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概述 |
| 1.1.1 豆科牧草概述 |
| 1.1.2 体细胞胚概述 |
| 1.2 几种重要豆科牧草再生培养研究进展 |
| 1.2.1 苜蓿的再生培养 |
| 1.2.2 百脉根的再生培养 |
| 1.2.3 红豆草的再生培养 |
| 1.2.4 沙打旺的再生培养 |
| 1.2.5 柱花草的再生培养 |
| 1.3 豆科牧草再生研究现状 |
| 1.3.1 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 |
| 1.3.2 愈伤组织诱导 |
| 1.3.3 体细胞胚产生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苜蓿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不同处理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生长状况 |
| 2.2.2 各因素对中苜2号、草原3号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 2.2.3 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组合及其验证 |
| 2.2.4 不同处理体细胞胚产生率的比较 |
| 2.2.5 各因素对体细胞胚产生率的影响 |
| 2.2.6 体细胞胚产生的最佳组合及其验证 |
| 2.3 讨论 |
| 2.3.1 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素 |
| 2.3.2 体细胞胚产生的影响因素 |
| 2.4 小结 |
| 3 百脉根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 |
| 3.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不同处理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褐化率和生长状况 |
| 3.2.2 各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褐化率的影响 |
| 3.2.3 百脉根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组合及其验证 |
| 3.2.4 不同处理体细胞胚产生率的比较 |
| 3.2.5 各因素对体细胞胚产生率的影响 |
| 3.2.6 体细胞胚产生的最佳组合及其验证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4 蒙农红豆草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处理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褐化率和生长状况 |
| 4.2.2 各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褐化率的影响 |
| 4.2.3 蒙农红豆草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组合及其验证 |
| 4.2.4 不同处理体细胞胚产生率的比较 |
| 4.2.5 各因素对体细胞胚产生率的影响 |
| 4.2.6 蒙农红豆草体细胞胚诱导与分化的最佳组合及其验证 |
| 4.3 讨论 |
| 4.3.1 不同外植体对蒙农红豆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 4.3.2 外源激素对蒙农红豆草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
| 4.3.3 水解酪蛋白(CH)对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
| 4.4 小结 |
| 5 沙打旺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材料 |
| 5.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不同处理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褐化率和生长状况 |
| 5.2.2 各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褐化率的影响 |
| 5.2.3 沙打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组合及其验证 |
| 5.2.4 不同处理体细胞胚产生率的比较 |
| 5.2.5 各因素对体细胞胚产生率的影响 |
| 5.2.6 沙打旺体细胞胚产生的最佳组合及其验证 |
| 5.3 讨论 |
| 5.3.1 不同外植体对沙打旺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 5.3.2 外源激素对沙打旺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
| 5.4 小结 |
| 6 柱花草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材料 |
| 6.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不同处理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褐化率和生长状况 |
| 6.2.2 各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褐化率的影响 |
| 6.2.3 柱花草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组合及其验证 |
| 6.2.4 不同处理体细胞胚产生率的比较 |
| 6.2.5 各因素对体细胞胚产生率的影响 |
| 6.2.6 体细胞胚诱导与分化的最佳组合及其验证 |
| 6.3 讨论 |
| 6.3.1 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素 |
| 6.3.2 体细胞胚产生的影响因素 |
| 6.4 小结 |
| 7 不同种类豆科牧草体细胞胚再生体系建立的异同性 |
| 7.1 材料与方法 |
| 7.1.1 试验材料 |
| 7.1.2 试验方法 |
| 7.2 结果与分析 |
| 7.2.1 愈伤组织 |
| 7.2.2 体细胞胚 |
| 7.3 讨论 |
| 7.3.1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 7.3.2 基因型的选择 |
| 7.3.3 外植体的选择 |
| 7.3.4 外源激素的选择 |
| 7.3.5 水解酪蛋白的选择 |
| 7.4 小结 |
| 8 结论 |
| 9 论文创新点 |
| 10 下一步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作者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本试验用沙打旺种子来自于宁夏。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测定目标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Na Cl胁迫对沙打旺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 2.2 Na Cl胁迫对沙打旺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 2.4 Na Cl胁迫对沙打旺种子萌发后胚芽和胚轴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特点与收集 |
| 1.1 主要特点 |
| 1.1.1 牧草种类极为丰富 |
| 1.1.2 牧草类型极为多样 |
| 1.1.3 不同气候带的优良牧草应有尽有 |
| 1.1.4 优良栽培牧草的野生种、近缘种及逸生种非常丰富 |
| 1.1.5 种内的遗传类型丰富 |
| 1.1.6 特有种很丰富 |
| 1.2 收集情况 |
| 1.2.1 国内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 |
| 1.2.2 国外牧草种质资源的引种与收集 |
| 2 评价利用的工作基础及发展潜力 |
| 2.1 评价利用的基本概况 |
| 2.2 评价利用的需求 |
| 2.2.1 牧草育种的需求 |
| 2.2.2 草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需求 |
| 2.2.3 本学科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 |
| 3 收集、评价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 3.1 资源收集数量少, 重点不够突出, 范围不够广泛, 基因多样性丧失严重 |
| 3.2 一大批收集到的牧草遗传资源尚未鉴定编目和入库保存 |
| 3.3 鉴定、评价不够全面深入, 缺乏创新, 利用不够广泛 |
| 3.4 标准、规章不健全, 一些关键技术亟待解决 |
| 3.5 信息与实物共享程度低, 资源优势和价值未能发挥实际作用 |
| 4 收集、评价利用的对策 |
| 4.1 明确收集的方向、优先收集的地区和对象 |
| 4.2 建立健全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的配套机制与管理制度 |
| 4.3 加强优异牧草种质资源的深入与创新研究 |
| 4.4 制订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实现收集、评价利用的标准化, 提高共享利用效率 |
| 4.5 建立牧草种质资源长效研究与业绩评价体系 |
| 中文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意义 |
| 1.2 牧草种质资源及其研究概述 |
| 1.2.1 概念 |
| 1.2.2 牧草种质资源的地位和作用 |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3.1 国内外牧草种质资源研究 |
| 1.2.3.2 牧草种类丰富度的研究 |
| 1.2.3.3 牧草分布及生境的研究 |
| 1.2.3.4 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 1.2.3.5 牧草育种研究 |
| 1.2.3.6 国内外牧草种质资源引种、评价、筛选、鉴定研究 |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牧草种质资源中心库入库保存材料基本情况 |
| 第三章 评价内容和方法 |
| 3.1 评价内容 |
| 3.2 评价方法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4.1 中心库中牧草的种类组成、种质类型及不同时期采种的变化情况 |
| 4.2 中心库中特有牧草种质资源及其它牧草种质资源 |
| 4.3 中心库中牧草种子发芽率变化情况 |
| 4.4 中心库牧草生长节律与开花结实规律 |
| 4.5 中心库牧草种质资源千粒重的差异性 |
| 4.6 中心库牧草种质资源的区系特征 |
| 4.7 基于牧草表型性状特征的评价 |
| 4.8 同名牧草种质资源特征评价 |
| 4.9 中心库牧草种质资源的经济特性评价 |
| 第五章 中心库牧草种质资源的分布区域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2 讨论 |
| 第七章 今后搜集与保存材料的建议 |
| 7.1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加强资金支持 |
| 7.2 加大濒危的优良草类资源的搜集和保护力度 |
| 7.3 加强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基础性工作的研究 |
| 7.4 加强对地方品种的搜集和保存 |
| 7.5 加快鉴定评价与筛选利用的步伐 |
| 7.6 加强对牧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 7.7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
| 7.8 建立牧草种质资源核心库 |
| 7.9 构建牧草种质资源核心库描述项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