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1](2020)在《调气血饮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调气血饮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方法选择76例我院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自拟调气血饮口服,两组均治疗2周。结果研究组38例,治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38例,治愈9例,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1.58%。两组效果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气血饮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熊兰兰[2](2020)在《从肾虚阳亢论治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病证结合,审证求机,研究探讨眩晕的辨证论治思路和方法。重点探讨从肾虚阳亢论治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性眩晕的立论依据,观察评价补肾平肝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后循环TIA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系统回顾分析古今文献对后循环TIA性眩晕的认识,结合导师30余年辨治眩晕的经验与体会,认为后循环TIA性眩晕以肾虚阳亢为基本病机特征,采取补肾平肝法,拟用“补肾平肝方”治疗。按照临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收集98例后循环TIA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组49例,两组均予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加予补肾平肝方治疗,对照组加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相关指标,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等级评定量表(DARS)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量表及眩晕肾虚阳亢证候积分量表,评价补肾平肝方治疗后循环TIA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进而从疗效反证肾虚阳亢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特征。结果:(1)后循环TIA性眩晕疗效:治疗组基本痊愈18例(36.73%),显效23例(46.94%),有效 7 例(14.29%),无效 1 例(2.04%),总有效 48 例(97.96%);对照组基本痊愈1例(2.04%),显效28例(57.14%),有效17例(34.69%),无效3例(6.13%),总有效46例(93.88%)。两组眩晕疗效总体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治疗组基本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肾虚阳亢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痊愈0例,显效16例(32.65%),有效32例(65.31%),无效1例(2.04%),总有效率97.96%;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26例(53.06%),无效23例(46.94%),总有效率53.06%。两组证候疗效总体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各量表积分改善情况:两组DAR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少(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DHI总评分和各因子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少(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量表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少(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肾平肝方治疗后循环TIA性眩晕的效果明显优于氟桂利嗪,补肾平肝方能显着减轻眩晕严重程度,减少眩晕发作次数,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及眩晕肾虚阳亢证候,并且相对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从肾虚阳亢论治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确有疗效,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整体治疗的优势。

罗瑞钦,郑粤文[3](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疗效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WDKSP)、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Cochrane library、PubMed、springer link、EBSCO-Academic Search Complete、Elsevier-SDOL(Science Direct Online),其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初始至2018年7月1日,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0年7月1日—2018年7月1日。检索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以疗效值和血浆黏度值作为疗效指标计算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疗效。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系统性评价。结果 20篇文献纳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与单纯阿司匹林和/或基础治疗的疗效[O^R=4.36(95%CI:3.16,6.00)(P <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疗效与单纯阿司匹林和/或基础治疗效果[SMD=-0.13(95%CI:-0.22,0.05)(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可能更好地减少发作频率,改善症状,而且不会对血浆黏度产生影响。

韩金霞[4](2018)在《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76例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用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ADP、AA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何爱国[5](2013)在《活络复遂丸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活络复遂丸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以及对人体血液粘稠度的影响。方法:将3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6例,给予常规西药加活络复遂丸治疗;对照组186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服复方丹参片,随访1年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都有干预作用,在临床疗效上都有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降低完全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且对人体血液粘稠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活络复遂丸能明显抑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减少其发作的次数,降低发生完全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其机制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稠度有关。

张茜[6](2013)在《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属于神经科急诊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且容易反复发作,极易造成脑梗死进而给患者带来高病死率和致残率。后循环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着越来越高的发病率,然而目前对其的针对性治疗尚且不足。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西药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而联合运用其他药物也有增大副作用的风险。因此,临床上急需要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便于操作的治疗方法。本课题通过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观察患者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选取80名45-80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照患者的就诊先后顺序,将所有的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的疗法,穴位选取C5、C6夹脊穴,注射用药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1ml加入5%葡萄糖溶液3ml。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及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治疗前后都使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疗程为期1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运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结果治疗前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均能有效改善病情,缓解临床症状。治疗后治疗组的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平均流速与对照组相比无太大差异(P>0.05),但治疗组的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明显,可以克服一部分病人由于对阿司匹林所带来的消化道刺激症状而使药物运用不理想以及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巨大的缺点。本方法安全、经济、副作用小、易于操作,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闫惠霞[7](2008)在《丹参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丹参通脉胶囊临床疗效。方法:选门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气血亏虚型、肝肾阴虚型、风阳上扰型、痰瘀互阻型共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60例,用西药加丹双通脉胶囊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83.3%。结论:丹参通脉胶囊可提高临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

李可建[8](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皮兴文[9](2000)在《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例》文中认为

王春雷[10](2020)在《丁苯酞软胶囊与奥扎格雷钠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丁苯酞软胶囊与奥扎格雷钠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接受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丁苯酞组,将接受奥扎格雷钠治疗的37例作为奥扎格雷钠组。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斑块面积、血管储备能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丁苯酞组总有效率[86.84%(33/38)]较奥扎格雷钠组[(62.16%(23/37)]高(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水平低于治疗前,丁苯酞组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奥扎格雷钠组(P<0.05)。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小于治疗前,丁苯酞组斑块面积小于奥扎格雷钠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储备能力、VE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丁苯酞组血管储备能力、VEGF水平均高于奥扎格雷钠组(P<0.05)。丁苯酞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3%(1/38)]与奥扎格雷钠组[8.11%(3/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奥扎格雷钠比较,丁苯酞软胶囊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显着,能有效降低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水平,缩小斑块面积,提升血管储备能力、VEGF水平。

二、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例(论文提纲范文)

(1)调气血饮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研究病例标准
2 治 疗
    2.1 对照组
    2.2 研究组
3 结 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4]
    3.2 结果
4 讨 论

(2)从肾虚阳亢论治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
    1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的演变及临床意义
        1.2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3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学研究进展
        1.4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
    2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1 中药治疗
        2.2 针刺治疗
        2.3 针药结合治疗
        2.4 其他非药物疗法
    3 眩晕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研究
        3.1 眩晕的病名沿革
        3.2 眩晕病因病机述要
        3.3 眩晕的中西医病证结合辨治纲要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补肾平肝方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49例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及分组方法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治疗药物及方法
        1.4 观测指标
        1.5 观测时点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人口学资料
        2.2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
        2.3 两组治疗前各观察量表比较
        2.4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1 补肾平肝方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研究结果分析
        1.1 后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1.2 补肾平肝方对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1.3 补肾平肝方临床安全性分析
    2 从肾虚阳亢论治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体会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拟定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干预措施
    1.4 疗效评估及指标指标
    1.5 数据提取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
    2.2 临床疗效评估
    2.3 血浆黏度
3 讨论

(4)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标准
5 治疗结果
6 讨论

(5)活络复遂丸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选择
        (三) 一般资料分析
        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2. 两组患者吸烟史分布比较
        3. 两组患高血压人数分布比较
        4. 两组 2 型糖尿病分布比较
        5.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四) 诊断标准
        (五) 病例选择
    二、 研究方案
        (一) 治疗方案
        (二) 观察指标及方法
        (三) 疗效评价标准
        (四) 统计学方法
    三、 治疗结果
        (一)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二)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液粘稠度指标变化((x|-)±s)比较
        (三) 治疗后异常舌、脉消失率比较
        (四)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x|-)±s)
        (五) 安全性观察
讨论
    一、 中医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
        (一) 病名
        (二) 病因病机
        (三) 中医分型
        (四) 辨证论治
    二、 西医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的认识
        (一) TIA 的发病机制
        (二) 血液流变学在 TIA 中的诊断价值
        (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的治疗
    三、 气虚血瘀,痰浊阻络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病机
        (一) 气虚血瘀,痰浊阻络的病因探讨
        (二) 气虚血瘀,痰浊阻络的病机探讨
    四、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治法
    五、 活络复遂丸治疗气虚血瘀,痰浊阻络的证治研究
        (一) 活络复遂丸的组方原则
        (二) 活络复遂丸方剂配伍分析
        (三) 活络复遂丸组成药物分析
    六、 疗效分析
        (一) 临床疗效比较
        (二) 对血液粘稠度指标变化的比较
        (三) 异常舌、脉消失率的比较
    七、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不良反应的处理
    3 临床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3.2 临床症状评分
        3.3 检测方法
        3.4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5.1 西医对 TIA 的认识
        5.2 中医对 TIA 的认识
        5.3 后循环系统 TIA 的临床症状
        5.4 西医对 TIA 病因的认识
        5.5 中医对 TIA 病因病机的认识
        5.6 选穴依据
        5.7 药物作用
        5.8 TCD 的选用
        5.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丹参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3 治疗方法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标准
    4.2 治疗结果
5 病案举例
6 讨论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10)丁苯酞软胶囊与奥扎格雷钠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取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丁苯酞组
        1.3.2 奥扎格雷钠组
    1.4 疗效评估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
    2.2 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斑块面积
    2.3 血管储备能力、VEGF水平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调气血饮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 王燕.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23)
  • [2]从肾虚阳亢论治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熊兰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疗效Meta分析[J]. 罗瑞钦,郑粤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17)
  • [4]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 韩金霞.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07)
  • [5]活络复遂丸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旳临床研究[D]. 何爱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3)
  • [6]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D]. 张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9)
  • [7]丹参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J]. 闫惠霞.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05)
  •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9]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例[J]. 皮兴文. 四川中医, 2000(01)
  • [10]丁苯酞软胶囊与奥扎格雷钠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效果比较[J]. 王春雷. 河南医学研究, 2020(28)


对照组论文 脑缺血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奥扎格雷钠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上一篇:绍兴鸭产蛋期能量需求研究
下一篇:硒对幼兔生长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