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靖西县和天等县硫磺矿脊区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靖西县与天等县硫磺矿岭区域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论文文献综述)

马从明[1](2018)在《中越边境地区跨境婚姻中越南女性家庭关系的研究 ——基于广西大新县4个村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越南边境地区通婚历史悠久,传统的中越跨境婚姻以语言相近相通、地域相近、民族同源等因素为主,而在现阶段中,传统因素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国内男女比例差异、婚姻挤压和中越两国的经济差异等因素凸显出更强的作用力,跨境婚姻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从管理者立场还是学术研究角度,跨境婚姻都受到了重视。对于跨境婚姻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的思路模式,此次对于跨境婚姻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切入,以中越边境地区跨境婚姻越南女性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相结合,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然后再对比、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她们亟待解决家庭的问题。具体阐述、探析以下问题:一是中越边境地区跨境婚姻形成的原因、形式、特征和所带来的影响;二是中越边境地区跨境婚姻的新变化、越南女性在家庭关系中面临的问题;三是以越南女性面临的家庭问题为核心视角,阐述、探析越南女性如何自我适应、调整和如何加强对中越边境跨境婚姻的有效管理。而通过研究发现,多数越南女性对于目前家庭关系满意度整体表现良好,但实际上中越边境地区跨境婚姻的家庭关系大多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总体表现出“男强女弱”的局面,所以越南女性对家庭满意度的评价与现实家庭关系状况认知存有一定的偏差。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主体意愿的行为结果,更多的是主体行为导致的客观“后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身份的缺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亟需提升越南女性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平衡家庭关系,维护家庭和谐和边境地区的稳定。

刘玉成[2](2018)在《靖西市壮族木石混合干阑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革带来村落传统建筑的衰落,保护与研究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空间格局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我们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保护,不仅是对其物质实体的保护,更是对影响其空间布局形态的人文精神内涵进行挖掘、保护与延续。我国现存的干阑建筑有木构干阑、石干阑和木石混合干阑。木构干阑是以木材为主要建构材料,木构屋架是其主要承重构件;石干阑是以石材为主要建材的干阑建筑,其承重方式为砌体结构;而木石混合干阑的形成是在由于外界因素导致的木材缺乏与当地壮族人民特有的人文风俗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由木构干阑向石干阑变迁的过渡形式。木石混合干阑建筑是干阑建筑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类型,集中分布于我国壮族人口占99%的靖西市。它不仅是当地人为适应特殊气候条件而建造的集居住与生产功能为一体的楼居建筑,更是当地壮族文化的容器,承载着独特的宗教文化信仰。自近代以来,虽然当地木石混合干阑建筑经受了多次的破坏与重建,但壮族的传统文化及信仰仍顽强的在其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态中延续。本文着眼于靖西传统壮族村落中的木石混合干阑建筑,从传统壮族村落的建筑组合的空间关系开始,采用村落层面——建筑单体层面——建筑内部及构造这种逐层细分的研究逻辑,并分析其外部形式特点与其内部人文精神之间的逻辑联系,对当地干阑建筑中存在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进行剖析。总结出影响当地建筑空间形态的因素,即在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体现出的空间形态特征与壮族人民精神文化、传统风俗等人文因素影响下体现出的空间形态特征。并结合靖西当地传统壮族村落的现状,以传承壮族传统,保护壮族生活生产文化为目标,主要以本研究总结出的空间形态影响因素而延伸出对靖西当地传统木石混合干阑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建议,提出对靖西壮族传统民居传承与发展方式,传承靖西壮族人民的传统营建智慧。对靖西村落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建议,以及提出对传统木石混合干阑使用的改进意见。本文依靠田野调查、实地走访的方式深入调查靖西壮族村落中的木石混合干阑建筑,并对其选取典型进行测绘,将测绘数据、走访资料与相关史料、文献结合,对靖西壮族的文化信仰与其传统木石混合干阑建筑的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卢越胜[3](2014)在《中越边境地区岱、壮、侬族历史社会文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壮族先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今中越边境地区一带。自1078—1084年中国宋朝与交趾李朝划定边境以后,这一民族共同体成为跨境民族,后来分别发展成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侬族等民族。我们总称这些来源相同的民族为跨境壮族。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越南是由54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岱族是越南最大的少数民族,侬族排名第六。因此,梳理岱、侬、壮族的来源与分布,对岱、侬、壮族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生活、语言艺术、民间诸神信仰及节日风俗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就显得极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分析岱、侬、壮族的历史文化特点,观察岱、侬、壮族的社会文化差异,探究岱、侬、壮族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壮、岱、侬族均为百越族属,是百越中的骆越之后,由唐朝的西原蛮、宋朝的广海州蛮发展而来。三者在演变过程中有密切关系。岱、侬族在越南属于共居关系,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的山区和西原省,以村庄共同体的形式定居。壮、岱、侬族从历史、血统、族称、语言、文化、分布等各方面看,都可以说是一个民族。越南的岱、侬族拥有共同的语言和相近的风俗习惯,与中国的壮族在服饰等风俗习惯上也有很多共同点。物质生活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文章首先从社会经济状况方面介绍壮、岱、侬族的异同,旁及壮、岱、侬族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及自然经济;其次是社会生活方面,从壮、岱、侬族的着装服饰、居住风俗、饮食风俗、丧葬习俗及生育习俗方面进行比较,搜集社会生活资料,探究异同原因。文字艺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传承,文章在语言文字、民间艺术、口头文学等方面探究壮、岱、侬族的文化渊源和演变异同。壮语与越南岱、侬语属同系同支,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因为移居原因,逐渐产生分化。民间艺术与口头文学方面亦然。每个民族都有许多不同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又从属于信仰,由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壮、岱、侬族由于相同的历史来源和文化、密切的交往,大都信仰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推崇自然神崇拜,对外来宗教则持排斥态度。节日风俗对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侬族在节日风俗方面通过相互交流,有学习、吸收的一面;受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历史演变的影响又有变异的一面。总体说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节日相同之处较多,其他则差异较大。

党晶[4](2010)在《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研究 ——以龙州县7个村为例》文中指出中越两国山水相连,陆地边界线长一千多公里,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往来迁移不断。20世纪90年代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随着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和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边境地区居民的通婚也随之增多。但是,由于中越两国政策因素的限制,中越边境跨境婚姻却是以非法婚姻占绝大多数,这些非法婚姻移民是国际移民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大量存在给中国边境地区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以进入中国的越南非法婚姻移民及其中国配偶为研究对象,以广西龙州县为个案,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中越边境跨境通婚的相关资料,用SPSS统计方法统计问卷数据,结合国际移民理论、非传统安全理论对中越边境非法婚姻移民的特征、迁移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目前中越边境非法婚姻移民主要是由于中越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跨境民族的同源、语言文化的相通、边境地区人口生态比例的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其形式是越南妇女以婚姻为目的,以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婚姻的途径迁居中国边境地区。这些非法婚姻移民的大量存在,一方面促进了中越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两国民间关系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给中国边境地区的安全管理、通婚家庭的稳定以及非法婚姻移民的自身安全等方面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何解决中越边境地区的非法婚姻移民问题,是中越两国政府必须面对的边境管理课题,中越两国应该用一种新思维来解决这种非法婚姻移民问题,使两国边民正常通婚合法化,在促进两国边民正常往来的同时,也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5](2002)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靖西县与天等县硫磺矿岭区域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桂政发[2001]71号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32号)精神,南宁地区、百色地区行政公署从1996年开展全面勘界工作以来,为勘定靖西县与天等县硫磺矿岭地段行政区域界线做丁大量协商工作,但未达成协议。由此,两地区行政公署分别向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报申请裁定及相关材料。

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靖西县与天等县硫磺矿岭区域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靖西县与天等县硫磺矿岭区域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中越边境地区跨境婚姻中越南女性家庭关系的研究 ——基于广西大新县4个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与评述
        1.2.1 国外对于跨国(境)婚姻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对于跨境(国)婚姻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对于中越边境跨境婚姻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关于跨境婚姻问题研究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2.1 跨国婚姻与跨境婚姻
    2.2 跨境民族婚姻与边民跨境婚姻
        2.2.1 跨境民族婚姻
        2.2.2 边民跨境婚姻
    2.3 家庭关系
第3章 中越边境地区跨境婚姻的形成原因及婚姻特征
    3.1 跨境婚姻形成原因分析
        3.1.1 地域相近
        3.1.2 文化习俗相近、相通
        3.1.3 民族同源
        3.1.4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3.1.5 男女比例情况差异
        3.1.6 婚姻挤压的反向作用
        3.1.7 双方的印象作用——认可度和接受度
    3.2 越南女性跨境婚姻的特征变化分析
        3.2.1 婚姻属性的比较
        3.2.2 越南女性婚姻观的改变
        3.2.3 越南女性婚姻半径的扩大
第4章 中越边境地区越南女性的家庭关系及其社会影响
    4.1 跨境婚姻越南女性的家庭关系
        4.1.1 既定婚姻的非法家庭关系
        4.1.2 “弱者”地位的家庭关系
        4.1.3 “被动型”的家庭关系
        4.1.4 “奉献型”地位的家庭关系
        4.1.5 “婚龄差大型”的家庭关系
    4.2 越南女性家庭关系的社会影响分析
        4.2.1 关系到边境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发展
        4.2.2 关系到边境地区跨境婚姻家庭的稳定
        4.2.3 关系到社会问题的子代传递
        4.2.4 关系到越南女性的自我认同
第5章 越南女性在家庭关系问题上的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边境管理,优化跨境婚姻的管理
    5.2 妥善解决身份问题,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5.3 保障越南媳妇权利,创造稳定跨境婚姻家庭条件
    5.4 强化归属与认同,营造主动融入环境
    5.5 家庭与社会包容,提升越南媳妇家庭地位
    5.6 加强管理协作,妥善解决跨境婚姻问题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新县跨境婚姻的基本情况调查
附录B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2)靖西市壮族木石混合干阑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历史背景
        1.1.2 建筑文化背景
        1.1.3 保护与发展背景
        1.1.4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的现存状态
    1.2 研究对象与其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对干阑建筑的研究现状
        1.4.2 对靖西建筑及文化的研究现状
        1.4.3 国外对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1.5.1 调研方法及过程
        1.5.2 研究框架
    1.6 小结
2.靖西市壮族传统民居概述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环境
        2.2.1 气候
        2.2.2 地质地貌
        2.2.3 水文
        2.2.4 植被
        2.2.5 民族分布
    2.3 建制更替带来的文化融合
    2.4 风俗信仰
        2.4.1 靖西当地信仰的发展
        2.4.2 堪舆思想在营造领域的根植
        2.4.3 民俗文化与相应空间要求
    2.5 本章小结
3.靖西壮族传统民居形态特征
    3.1 村落选址布局
        3.1.1 村落总体环境
        3.1.2 选址
        3.1.3 空间布局形态
    3.2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建筑的造型特征
        3.2.1 外置梯式木石混合干阑
        3.2.2 内置梯式木石混合干阑
    3.3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内部空间布局形态
        3.3.1 上人下畜、前堂后房式的居室布置
        3.3.2 神龛——必不可少的神圣空间
        3.3.3 火塘——室内布局的核心
        3.3.4 居室
        3.3.5 底层空间
        3.3.6 栈台、阁楼与偏屋
    3.4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的结构与构造
        3.4.1 木石混合干阑的结构
        3.4.2 屋架构造
        3.4.3 屋面构造
        3.4.4 墙体构造
        3.4.5 楼梯构造
    3.5 建筑装饰
    3.6 靖西村民自发对传统干阑的改良
        3.6.1 对下层空间的改良
        3.6.2 对于生活空间的改良
        3.6.3 对于采光条件的改善
    3.7 靖西壮族木石混合民居典型个案研究——以龙河(屯)为例
        3.7.1 典型村落选取理由
        3.7.2 龙河背景简述
        3.7.3 龙河总体布局
        3.7.4 龙河木石混合干阑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3.8 本章小结
4.靖西木石混合干阑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4.1 木石混合干阑建筑源流简述
        4.1.1 巢居与穴居的并存与分化
        4.1.2 西南地区不同类型干阑建筑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4.2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形成的原因
        4.2.1 复杂的地形导致木结构的长期存在
        4.2.2 木材的缺乏导致砖石成为替代材料
    4.3 靖西区木石混合干阑的地方适应性
        4.3.1 适应当地多山环境
        4.3.2 防灾减灾
        4.3.3 生产与习俗
    4.4 空间形态布局的文化内涵
        4.4.1 基于稻作的信仰文化
        4.4.2 血缘影响下的行为文化
        4.4.3“依那而居”的环境适应要求
    4.5 本章小结
5.靖西木石混合干阑民居的营建智慧与传承
    5.1 自然环境条件的表达
        5.1.1 地形因素的表达
        5.1.2 气候条件的表达
    5.2 地域历史文化的表达
    5.3 壮族习俗信仰的表达
        5.3.1 对壮族信仰的表达
        5.3.2 对壮族风俗的表达
    5.4 地域材料智慧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民居的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6.3 研究启示
    6.4 论文创新处
    6.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中越边境地区岱、壮、侬族历史社会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壮、岱、侬族的来源与分布
    第一节 越南岱、侬族的源流
        一、百越源流简述
        二、西原蛮与岱族
        三、广海州蛮与侬族
    第二节 越南岱、侬族分布状况
        一、人口情况
        二、家族
        三、家庭
        四、岱、侬族人的社会特点
    第三节 壮、岱、侬族历史文化的特点
        一、物质文化生活
        二、语言
第二章 壮、岱、侬族的社会经济比较
    第一节 壮、岱、侬族农业生产的异同
        一、壮族的农业生产
        二、岱、侬族的农业生产
        三、岱、侬族的畜牧业
        四、壮、岱、侬族农业生产的异同
    第二节 壮、岱、侬族手工业生产的异同
        一、壮族的手工业生产
        二、岱、侬族的手工业生产
    第三节 壮、岱、侬族的自然经济
        一、采集
        二、狩猎
        三、捕捞
    第四节 壮、岱、侬族商业贸易的交流
第三章 壮、岱、侬族的社会生活比较
    第一节 壮、岱、侬族着装服饰的异同
        一、壮族的服饰
        二、岱、侬族的服饰
        三、壮、岱、侬族着装服饰的异同
    第二节 壮、岱、侬族居住风俗的异同
        一、壮族居住风俗——干栏
        二、岱、侬族居住风俗—房子
        三、壮、岱、侬族居住风俗的异同
    第三节 壮、岱、侬族饮食风俗的异同
        一、食物
        二、饮料
    第四节 壮、岱、侬族婚丧习俗的异同
        一、婚姻习俗
        二、丧葬习俗
    第五节 壮、岱、侬族生育习俗的异同
        一、岱、侬族的生育礼俗
        二、侬族的生日礼
第四章 壮、仿、侬族的艺术比较
    第一节 壮、仿、侬族语言文字的异同
        一、壮语与伤、侬族语
        二、壮、仿、侬族语言的异同 I
        三、壮语与越南伤、侬语语言差异的原因
        四、古壮字(方块壮字)的广泛使用
        五、越南的?语喃字
    第二节 壮、仿、侬族民间艺术的异同
        一、天琴艺术
        二、天琴乐器
        三、壮、货族民间艺术的异同
    第三节 壮、坊、侬族口头文学的异同
        一、壮族的民歌和神话故事
        二、倍、侬族的民间文化
        三、诗歌
第五章 壮、岱、侬族民间诸神信仰比较
    第一节 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比较
        一、受多种宗教的影响
        二、中国南方与越南北方对岱族人Then-“天”的影响
    第二节 壮、岱、侬族宗教信仰的异同
        一、天地崇拜
        二、祖先崇拜
        三、崇拜自然神
    第三节 壮族与岱、侬族诸神崇拜的共同特点
        一、非宗教化
        二、功利性
        三、崇拜但不完全迷信
第六章 壮、岱、侬族节日风俗比较
    第一节 壮、岱、侬族春季节日的异同
        一、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
        二、清明节
        三、越南岱、侬族的各种庙会
    第二节 壮、岱、侬族夏季节日的异同
        一、端午节
        二、七夕节
    第三节 壮、岱、侬族秋季节日的异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研究 ——以龙州县7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的界定与特征
    第一节 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的界定
    第二节 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的特征
第二章 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迁移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推-拉的因素
    第二节 迁移动机因素
第三章 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第一节 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第二节 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
    第三节 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与中越关系
第四章 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的治理分析
    第一节 中越两国政府对中越边境跨国通婚的政策分析
    第二节 关于解决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的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后记
附:跨境通婚家庭生活状况问卷

四、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靖西县与天等县硫磺矿岭区域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越边境地区跨境婚姻中越南女性家庭关系的研究 ——基于广西大新县4个村的调查[D]. 马从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2]靖西市壮族木石混合干阑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研究[D]. 刘玉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3]中越边境地区岱、壮、侬族历史社会文化比较研究[D]. 卢越胜.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4]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研究 ——以龙州县7个村为例[D]. 党晶. 暨南大学, 2010(10)
  • [5]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靖西县与天等县硫磺矿岭区域地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政报, 2002(01)


风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居论文 壮族服饰论文 越南民族论文 移民论文

上一篇:中化纺织电磁波屏蔽布扩建项目
下一篇:现代企业文化导入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