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帅[1](2021)在《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其抗痉挛效应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临床试验通过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评价头穴丛刺在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动物实验主要以头穴丛刺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进行干预,探析头穴丛刺对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及其受体GABAA、GABAB的表达,及对BDNF/Trkb-KCC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究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将72例确诊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头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单独运动疗法治疗,头针组在对照组运动疗法基础上在顶区和顶前区选取5条穴线加用丛刺治疗,每次留针6小时,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4周。干预4周后,使用改良Ashworth评分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两组患者肌张力分别进行评定,使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别进行评价,通过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前(-3~0天)、治疗后(第4周±3天)各评价一次。研究人员采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所得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中,所得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各组组间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而组内治疗前后结果对比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动物实验: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模型组10只和头针组10只。对照组常规喂养,不做任何处置,而对模型组和头针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方法(MACO)进行脑缺血模型造模。头针组大鼠造模24h后对其采用头穴丛刺法在大鼠百会及左右侧各旁开2mm处针刺,快速捻转1min后留针2h,每日1次,共14d;模型组大鼠造模后正常饲养,每日给予头针组相同强度及时间的抓摸刺激;对照组每日仅给予同头针组相同强度及时间的抓摸刺激。造模24h后对各组大鼠采用Zealonga评分对其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价,造模24h及干预14d后对各组大鼠分别采用Narrow ally test进行行为学评价,并采用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各组大鼠肌张力。干预14d后,采用TTC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应用石蜡切片及免疫荧光双标测定大鼠梗死区脑皮质内GABA及其受体GABAA和GABAB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三组大鼠梗死部分脑皮质中Trkb及KCC2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三组大鼠梗死区脑皮质中BDNF含量及Trkb含量表达。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9.0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结果1.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头穴丛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可明显降低患者患侧上肢和下肢的痉挛程度,且疗效优于单独运用运动疗法(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均明显提升,头针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头针组评分均值仍略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可明显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头穴丛刺联合运动疗法明显优于单独运用运动疗法(P<0.05)。2.动物实验:脑梗死模型造模成功24h后,应用Zealonga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价。对照组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模型组与头针组相较于对照组均表现明显神经功能损伤情况(P<0.05),而模型组与头针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24h后对大鼠进行Narrow ally test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头针组大鼠站立向脑梗死侧转身几率明显增多(P<0.05),而模型组与头针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治疗14天后,相较于对照组,模型组与头针组向脑梗死侧转身几率仍明显偏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穴丛刺治疗显着降低了Narrow ally test行为学评分。在大鼠造模24h及干预14d后三组进行肌张力检测结果显示:造模24h后,对照组大鼠肌张力未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头针组均出现肌张力明显增高(P<0.05);经14d治疗后,对照组及模型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未明显改变,头针组治疗后较其治疗前及模型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明显减低(P<0.05)。干预14d后,对大鼠脑组织切片并进行TTC染色后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未出现梗死区域,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头针组可见明显梗死区域(P<0.05)。而头穴丛刺治疗后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梗死体积显着降低(P<0.05)。干预14d后,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GABA、GABAA、GABAB中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A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A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表达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B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B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水平同样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4d后,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中KCC2及Trkb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损伤侧皮质中KCC2表达明显减低(P<0.05),而头针组大鼠经头穴丛刺治疗后KCC2表达有所提升,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皮质中Trkb表达明显减低(P<0.05).而经头穴丛刺治疗,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Trkb表达进一步减低,头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4d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三组大鼠梗死区脑皮质中BDNF及Trkb含量,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损伤侧皮质中BDNF表达减低,头针组大鼠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BDNF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皮质中Trkb表达明显减低(P<0.05),经头穴丛刺治疗,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Trkb表达进一步减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头穴丛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可明显减低患者患侧上肢及下肢的痉挛程度,可明显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明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临床有效性。2.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减小脑梗死体积,减低大鼠的痉挛程度,使大鼠行动能力得到提升,对损伤神经具有保护作用。3.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上调损伤侧皮质抑制性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含量表达,减低痉挛程度。4.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调节损伤侧皮质BDNF/Trkb-KCC2信号通路表达,BDNF/Trkb-KCC2信号通路可能是头穴丛刺疗法降低大鼠痉挛状态的作用机制。结合临床与基础两方面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头穴丛刺疗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明确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损伤侧脑组织内神经递质有关。头穴丛刺疗法基于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依据“治神调形”法则,本研究为其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提供临床及实验证据。
郑亚杰[2](2021)在《陈以国教授基于健脾化痰理论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此文通过分析论述脾虚、痰湿及中风后遗症之间的关系,整理陈以国教授通过调气通阳、健脾祛湿以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归纳陈以国教授从脾论治疾病的临床特色,扩宽了解决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方法:1.通过整理古籍文献中痰的概念及认识、痰的生成、脾与痰的关系、痰瘀与中风后遗症的发病关系、以及脾与中风后遗症的发病关系,并结合肥甘厚味易伤脾致虚生痰的特点,总结出从脾论治的必要性,结合陈以国教授的学术思想,论证健脾化痰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治疗作用。2.跟师出诊,通过“抄方-思考-总结”的方法提高对陈师治病思路及学术思想的认识;在学校电子阅览室查询导师及同门师兄师姐的相关论文,并深入研读;定期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学习心得,加强领悟导师诊治疾病的思路;收集门诊期间与中风后遗症疾病相关的医案;制定病例调查表,并将调查内容以电子版的形式进行录入、存档;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3.从病例中选取典型病案进行分析,深入探析陈师的遣针用药规律。结果:1.中风病的发生不外乎风、火、痰、瘀、虚。陈教授认为,后遗症期以机体失于气血濡养为患,与血虚、血瘀、外邪有关系,但与脾虚生痰密切相关。治疗上针药相结合而用,方药选用大秦艽汤为主方进行加减,针刺选用腹三针:天枢(双侧)、建里;通阳三针:百会、上星、囟会;健脾化痰要穴:中脘、丰隆、足三里;上肢:尺泽、内关、合谷;下肢:阴陵泉、阳陵泉、悬钟;锁骨取穴:脾、上肢、下肢。2.临床治疗后的30例患者,结果显示:①基本痊愈3例,显着好转13例,好转8例,稍好转5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6.67%;②各项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8.20±1.93和4.03±1.65、4.43±1.35和1.93±1.50、5.33±1.74和2.73±2.01,(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陈教授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强调脾虚气弱与痰瘀络阻并存的病机,遵循经典汤药攻其内,针石治其外,主张针药并举。用药常在大秦艽汤,变在临证加减,理论结合实践,针灸功于先健后患,灵活结合锁骨针法,重视治神。临症精于诊脉,精诚业医,疗效显着。2.陈以国教授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明显。
刘芝[3](2021)在《养血祛风方联合针刺治疗血虚风扰型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论文通过养血祛风方联合针刺治疗血虚风扰型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临床研究,观察徒手肌力评定量表、巴氏指数量表及中医证候量表的评分改善情况。明确此诊治方案的效果及其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脑病二科门诊及病区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血虚风扰型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患者76例,按第一次的就诊时间进行编号处理,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针刺治疗,治疗组为养血祛风方联合针刺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入组前、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记录徒手肌力评定量表,巴氏指数量表和中医证候评定量表的积分,以评估患者的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评价相关理化指标,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记录脱落及不良事件。随后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记录的数据,评价其疗效。结果:1.肌力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两组肌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为80.5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I指数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两组BI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1个疗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为86.1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高于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1个疗程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2个疗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为94.4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LT、HGB、Cr、BUN指标都在正常的范围内,未作分析。对于指标AST、ALT,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养血祛风方联合针刺疗法可有效提高患者肌力水平,改善生活活动能力及中医临床症状,因其具备不良反应较少,远期疗效相对稳定等独特优势。故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孔玥[4](2021)在《眼针带针运动结合体针治疗风阳上扰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眼针带针运动结合体针治疗风阳上扰型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跟单纯的常规体针疗法治疗风阳上扰型中风偏瘫的效果进行比对,为风阳上扰型中风偏瘫的患者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加快患者的恢复。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52例风阳上扰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直接给予患者常规体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先接受眼针治疗,针刺完成后嘱患者带针主动或被动运动患侧肢体(包括上抬,平移,屈伸,迈步等),活动10min之后起针,再给予常规体针治疗。其他基础治疗两组均相同。运用SPSS 24统计软件对此次实验的所得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比较两组的FMA评分、ADL评分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综合判断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开始前,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疗程结束后,对组内结果进行分析:两组的FMA评分和ADL评分均有所升高(均P﹤0.05)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下降(均P﹤0.05),说明两组均有治疗效果。3.疗程结束后,对组间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组的FMA评分及ADL评分的升高均比对照组多(均P﹤0.05)且观察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比对照组多(P﹤0.05),说明观察组对肢体运动障碍的治疗、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4.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分析: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2.3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6.92%(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更为明显。结论:1.眼针带针运动结合体针和单纯的常规体针治疗都对风阳上扰型中风偏瘫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眼针带针运动结合体针在改善风阳上扰型中风偏瘫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单纯的常规体针治疗,值得推广。
穆扬[5](2021)在《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次研究以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为基础,选取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观察其对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的有效性并与常规针刺取穴治疗相比较,以期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提供一种更优化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0例中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所有患者在中风病常规治疗上,治疗组加以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对照组加以常规针刺。两组均每周2、4、6各治疗1次,留针40min/次,共治疗12周,在治疗后两个月进行随访。于治疗前、治疗12周末和随访期对患者MAS、FMA(上肢部分)和MBI评分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中风类型、合并基础疾病、MAS、FMA和MBI评分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量表评分:两组患者治疗12周末、随访期的MAS、FMA、MBI评分较治疗前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在治疗12周末、随访期两个时间点的MAS、FMA、MBI评分提升均好于常规针刺组(P<0.05)。说明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和常规针刺对患者三个量表方面均有改善,且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改善作用更佳。3.有效率:以患者的上肢MAS变化为标准,治疗12周后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组有效率91.42%>常规针刺组68.6%(P<0.05);随访期与治疗前相比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组有效率85.3%>常规针刺组60.7%(P<0.05)。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偏瘫上肢的MAS、FMA、MBI评分,但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在这三个方面的改善作用上优于常规针刺。2.对于中风上肢痉挛患者,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的有效率更优于常规针刺。3.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偏瘫上肢的改善均具有远期效果但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的远期效果可能有优于常规针刺的趋势。
黎水玉[6](2020)在《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并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进行比较,以进一步优化本病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观察的66例病例均来自江西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照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方法,试验开始前所有患者均要签定知情同意书,根据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3.0制作随机数表,按随机号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33例。治疗组采用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进行治疗。以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无间隔,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及中医症候总积分进行评定。并参照1996年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断。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种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价,从而优化该病的治疗方案,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病程长短、梗死部位、偏瘫侧别及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良好,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简式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提高更显着;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症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显着,分别对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示:组内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P<0.05),即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均能有效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上下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改善其中医症候,可以认为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治疗组治愈0例(0%)、显着进步6例(20.0%)、进步16例(53.3%),稍进步4例(13.3%),无变化4例(13.3%),恶化0例(0%)。总有效率达86.7%。治疗后对照组治愈0例(0%)、显着进步3例(9.7%)、进步9例(29.0%),稍进步11例(35.5%),无变化8例(25.8%),恶化0例(0%)。总有效率74.2%。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不同,且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高。经比较发现,差异显着(P<0.05)。这表明,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能提高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且其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均有治疗效果;2.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3.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对加快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上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和改善中医症候有显着疗效。本研究证明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具有充足的优势,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了参考。
郭茜茜[7](2020)在《“动留针术”治疗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动留针术”治疗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比较“动留针术”与“挛三针”的治疗差异,探讨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治疗的优化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 0例)和对照组(30例)。在西医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动留针术”治疗,对照组予以“挛三针”治疗,两组以2周为一疗程(周末不行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估表(MA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评估患侧上臂肌张力情况以及对日常生活改善情况,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两组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两组患者的实验室生化指标,以评估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脱落1例(自行退出),最终完成59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1)在临床疗效评价上,两组均效果显着(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MAS等级均降低(P<0.01),“动留针术”组更优(P<0.05)。(3)治疗后两组在ADL评分均显着增加(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上肢FMA评分中均明显升高(P<0.01),“动留针术”组效果更显着(P<0.05)。(5)在安全性评价中,治疗组有1例出现上臂轻微疼痛,对照组有1例出现轻微恶心汗出,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两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留针术”治疗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疗效明显,较“挛三针”在MAS等级降低、上肢FMA评分升高方面更优,并可增加患者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柴非[8](2020)在《Maitland关节松动术结合针灸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Maitland关节松动术结合针灸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Maitland关节松动术,两组治疗均1次/天,6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周末休息一天,治疗4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肩部疼痛程度(V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Brunnstrom分期及肌力变化。结果:观察组与治疗组治疗后VAS、FMA、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后VAS、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VAS、FMA、MBI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FMA、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FMA、MBI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Brunnstrom分期及肌力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分期及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runnstrom分期及肌力较对照组疗效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itland关节松动术结合针灸推拿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明显,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卒中后肩痛症状,改变患者Brunnstrom分期及肌力水平,改善肩关节功能水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故值得临床借鉴推广运用。
张蓓蓓[9](2020)在《滋阴潜阳法针刺治疗阴虚风动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滋阴潜阳法针刺治疗阴虚风动型的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课题72例患者均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病人,本实验将数据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滋阴潜阳组)36例患者,对照组(传统针刺组)36例患者。治疗组应用滋阴潜阳方法治疗与对照组传统针刺法治疗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SS19.0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指标)或秩和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P值<0.05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人总例数为72例,其中对照组36例,脱落6例,治疗组36例,脱落5例,对患者年龄、性别评估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总体有效率进行评估比较,对照组(传统针刺组)总体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滋阴潜阳组)总体有效率为96.78%。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的疗效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与治疗后痉挛指数积分与症状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痉挛指数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滋阴潜阳法治疗阴虚风动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与传统针刺法比较,滋阴潜阳法总有效率优于传统针刺法,在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痉挛指数及症状方面滋阴潜阳法与传统针刺法同样存在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针刺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手段,通过滋阴潜阳法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其操作简单、有效、安全,不仅指导临床治疗,对于减少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很大意义。
钟燕[10](2020)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和普通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将42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中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分别治疗30天,对观察疗程期满的两组患者入组当天和治疗30天后分别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进行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运动功能。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NDS、FMA和MBI评分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DS评分、MBI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治疗前后的NDS评分、MBI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均为p<0.01);(2)治疗后两组脑梗死患者NDS评分均下降,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均上升,组间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着差异(p<0.01);(3)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疗效比较,组间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1,p<0.05)。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和普通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对脑梗死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能有效恢复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综述一.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概况 |
| 综述二.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及效应机制研究概述 |
| 第一章 试验研究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方案 |
| 3.研究结果 |
| 4.讨论 |
| 5.小结 |
| 第二章 实验一头穴丛刺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模型大鼠GABA受体机制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2.试验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4.讨论 |
| 5.小结 |
| 第三章 实验二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对BDNF/Trk B-KCC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4.讨论 |
| 5.小结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理论联系 |
| 2 中药治疗经验分析 |
| 3 针刺治疗经验分析 |
| 4 临床观察 |
| 5 验案举例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治法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 3.3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病例分组 |
| 4.2 治疗方法 |
| 5 观察指标 |
| 5.1 一般资料 |
| 5.2 安全性观测 |
| 5.3 疗效性指标 |
| 6 疗效判定标准 |
| 6.1 徒手肌力评定法(MMT) |
| 6.2 巴氏指数(BI) |
| 6.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 7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病例入组完成结果 |
| 2 一般资料比较 |
| 3 观察指标比较 |
| 3.1 肌力等级比较 |
| 3.2 BI指数比较 |
| 3.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4 安全性指标监测情况 |
| 4.1 血常规和肾功能 |
| 4.2 肝功能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认识 |
| 2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认识 |
| 3 立题依据 |
| 3.1 血虚风扰型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病因病机 |
| 3.2 养血祛风法的组方思路及方义 |
| 3.3 中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4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作用 |
| 5 对本研究的探讨 |
| 5.1 疗效分析 |
| 5.2 安全性评价的分析 |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中医学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概括 |
| 1.1 中风病的历史沿革 |
| 1.2 中医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记载 |
| 1.3 中风后肢体痉挛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4 中医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 |
| 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机制的认识 |
| 2.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
| 2 试验方案 |
| 2.1 试验设计及盲法 |
| 2.2 样本量估算 |
| 2.3 治疗方案 |
| 2.4 注意事项 |
| 2.5 观察指标 |
| 2.6 疗效评价标准 |
| 2.7 针刺意外处理 |
| 2.8 随访 |
| 2.9 统计学处理 |
| 第三部分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基线数据分析 |
| 3 治疗前后疗效量表分析 |
| 4 随访期数据分析 |
| 5 临床疗效分析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针刺督脉治疗肢体痉挛的机理探讨 |
| 1.1 督脉的概括 |
| 1.2 本次临床试验督脉穴位的选择 |
| 2 夹脊穴 |
| 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
| 4 试验结果分析 |
| 4.1 两组患者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 |
| 4.2 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
| 4.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
| 4.4 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 |
| 5 结论 |
| 6 不足与展望 |
| 6.1 研究的样本量 |
| 6.2 受试者个体的差异性 |
| 6.3 未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
| 6.4 评价标准的选择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瘫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认识及治疗 |
| 2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认识及治疗 |
| 3 小结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与病例情况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方案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 2.5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分析 |
| 2.6 安全性评价 |
| 2.7 资料整理与数据统计 |
| 2.8 注意事项 |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 3.2 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对比 |
| 3.3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
| 3.4 不良反应 |
| 4 讨论 |
| 4.1 立题依据 |
| 4.2 缺血性中风中医病因病机 |
| 4.3 缺血性中风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 |
| 4.4 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机理探讨 |
| 4.5 组穴释义 |
| 4.6 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特点与优势 |
| 4.7 疗效的评价分析 |
| 5 问题与展望 |
| 5.1 存在的问题 |
| 5.2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 1.病例来源与分组 |
| 2.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3.病例选择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剔除标准 |
| 3.4 脱落标准 |
| 4.研究方法 |
| 4.1 研究器材规格 |
| 4.2 基础治疗方法 |
| 4.3 “动留针术”治疗组 |
| 4.4 “挛三针”对照组 |
| 4.5 观察时间 |
| 4.6 观察指标 |
| 4.7 疗效评定 |
| 4.8 统计分析 |
| 4.9 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1.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 |
| 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 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 1.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
| 2.两组肌张力等级比较与分析 |
| 3.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比较与分析 |
| 4.两组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比较与分析 |
| 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与分析 |
| 6.两组患者安全性观察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认识 |
| 2.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现代医学认识 |
| 3.针刺疗法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
| 4.“靳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
| 5.“动留针术”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认识 |
| 5.1 选穴及操作认识 |
| 5.2 临床治疗体会的认识 |
| 6.试验结果分析 |
| 7.试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7.1 存在的问题 |
| 7.2 展望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 改良的Ashworth评分表 |
| 附录B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 |
| 附录C 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表 |
| 附录D 临床病例观察表 |
| 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研究 |
| 临床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诊断标准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中止、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对照组 |
| 2.3 观察组 |
|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
| 2.5 统计学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两组性别、患侧、病性、年龄、病程比较 |
| 3.2 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
| 3.3 依从性、脱落率及不良事件观察 |
| 讨论 |
| 1 脑卒中后肩痛的危害及治疗意义 |
| 2 疗效评价的选择及意义 |
| 2.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选择及意义 |
| 2.2 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选择及意义 |
| 2.3 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的选择及意义 |
| 2.4 Brunnstrom分期及肌力评定的选择及意义 |
| 3 Maitland关节松动术结合针灸推拿治疗的机理研究探讨 |
| 4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病因病机 |
| 3 治疗方法 |
| 3.1 药物治疗 |
| 3.2 康复治疗 |
| 综述二 中医学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
| 1 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认识 |
| 2 病因病机 |
| 3 治疗方法 |
| 3.1 中药治疗 |
| 3.2 针刺治疗 |
| 3.3 灸法治疗 |
| 3.4 推拿治疗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临床资料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脱落标准 |
| 6 剔除标准 |
| 研究方案 |
| 1 研究设计 |
| 2 分组方法 |
| 3 治疗方案 |
| 4 临床疗效指标 |
| 5 疗效评估标准 |
| 6 数据研究统计 |
| 研究结果 |
| 1 病例收集情况 |
| 2 病例一般资料分析 |
| 3 疗效指标分析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1 中风偏瘫肢体痉挛发病机制探讨 |
| 2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内涵 |
| 3 针刺处方选穴依据 |
| 4 滋阴潜阳法的疗效分析 |
| 5 病例脱落情况 |
| 6 安全指标评估 |
| 第四部分 结语 |
| 第五部分 本文创新点 |
| 第六部分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 1.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
| 1.2 中风的病因病机演变 |
| 1.3 中风的中医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 2.1 脑梗死的流行病学 |
| 2.2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
| 2.3 脑梗死的治疗 |
| 3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 |
| 4 热敏灸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 |
| 5 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有望提高中风病的疗效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诊断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与中止标准 |
| 1.6 脱落(退出)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方案 |
| 2.2 治疗方法 |
| 2.3 安全性措施 |
| 2.4 疗效评价 |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 3.2 治疗前评分比较 |
| 3.3 NDS评分比较 |
| 3.4 MBI评分比较 |
| 3.5 上肢FMA评分比较 |
| 3.6 下肢FMA评分比较 |
| 3.7 治疗后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的比较 |
| 4 讨论 |
| 4.1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基础 |
| 4.2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作用机制 |
| 4.3 关于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针刺时机 |
| 4.4 热敏灸腧穴选择依据 |
| 4.5 热敏灸的作用机制 |
| 4.6 临床疗效分析 |
| 4.7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 本次临床研究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