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静[1](2020)在《西藏藏族脑囊虫病患者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总结2013年-2020年2月150例藏族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西藏脑囊虫病患者的饮食卫生、患病人群地区分布、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并了解部分患者的治疗药物使用及随访治疗效果,从而为我区藏族脑囊虫病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1.资料的收集:根据制定好的相关标准,纳入2013年-2020年2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诊断明确的藏族脑囊虫病患者并随访观察;2.统计分析: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根据性别、年龄、寄生虫数目、寄生部位进行分组,根据临床表现有无癫痫发作分为癫痫组和非癫痫组,进行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癫痫发生率,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性别、年龄、寄生虫数目、治疗剂量、寄生部位分型分别分组,分别对3次驱虫后治疗效果运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0例藏族脑囊虫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2.3:1,年龄分布广,年龄范围为3岁至80岁,以20-50岁青壮年最多见,占61.34%;150例脑囊虫病患者病程3天至22年不等,职业为农牧民者有84例,学生26例,其他职业为40例;少部分患者有进食生猪肉及有大便虫节史;病人来源以拉萨市最多见(占40%);起病症状以癫痫和头痛多见,150例藏族脑囊虫病患者中,癫痫发生率为73.33%,癫痫发作类型多种多样,以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多见,脑囊病类型以脑实质型(占86%)最多见,治疗上多予以阿苯达唑治疗,规律3次驱虫治疗的患者有效率为92.86%。寄生部位在皮层的患者癫痫发生率高,不同性别、年龄、寄生数目组间的癫痫发生率无差异,患者年龄、性别、寄生部位、寄生数目、驱虫药物剂量与3次驱虫治疗后效果无相关,其中随访观察时间为1月至6年,随访时间最长为6年,驱虫疗程最多,为20次;驱虫疗程超过10次的患者有5例。结论1.脑囊虫病患者年龄分布广,癫痫起病最多见,所有癫痫起病的患者不论年龄,应在排除外在因素后尽可能的完善头部MRI增强以排除脑囊虫病;2.脑囊虫病患者规律驱虫治疗情况下,不论寄生数目的多少,阿苯达唑3次驱虫治疗的有效率92.86%,长期随访的患者少,驱虫疗程超过10次的患者仅5例。一旦发现脑囊虫病,应积极就医,并筛查患者家属,规律治疗,定期随访;3.饮食生猪肉不是感染的必要条件,且有反复感染的可能,良好的卫生习惯及饮食习惯是预防脑囊虫病的重要措施。
郑超,刘军,夏黎明[2](2018)在《脑型血吸虫病MRI表现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及特征。方法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患者行T1WI、T2WI、Flair、T1WI、DWI、SWI、MRS及增强扫描。结果单发结节型1例,多发结节型4例,环状强化结节型1例,脑炎型和脑梗塞型各1例。脑炎型MRI表现为脑组织肿胀,脑沟裂池广泛变窄,增强扫描脑膜明显强化。其余4型病变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成蔟状、斑片状、条状及环状强化,邻近脑膜明显强化,DWI不受限。病变周围水肿明显而占位效应轻,与水肿一起形成"佛手"征或"握球"征。结论 MRI能较清晰的显示脑型血吸虫病的影像特征,MRI增强及DWI序列扫描对脑型血吸虫诊断至关重要。
杨文志[3](2016)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1.5T MRI的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脑实质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脑实质型脑囊虫病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检查,分析其在诊断脑实质型脑囊虫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14例为活动期,30例为退变死亡期,2例为钙化期,4例为混合期。其中,活动期均显示囊虫"头节",FSET2WI、FLAIR-T2WI呈高信号、FLAIR-T1WI呈低信号,T2病灶周围低信号环多见,T1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多无强化或仅有斑点状强化;退变死亡期多呈现"白靶征"的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特征性MRI表现。本组50例患者中,46例为多发,占92.0%;4例为单发,占8.0%,病灶主要位于双侧大小脑半球各叶皮层下。12例患者实施增强扫描,其强化程度不一,6例患者头节和囊壁均强化,5例患者仅囊壁强化,1例无强化。结论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MRI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其表现具有特征性,能对患者脑内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数目等进行清晰显示,从而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脑实质型脑囊虫病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张瑜华[4](2014)在《CT技术在脑囊虫病中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T技术在脑囊虫病中的诊断、鉴别价值。方法将2009年4月2013年4月就诊的60例疑为脑囊虫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其中46例行增强扫描,并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CT检查,60例患者中,共诊断出41例脑囊虫病,与病理诊断结果(脑囊虫病41例:实质型33例、脑室型3例、脑膜型1例、混合型4例)相比,CT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实质型33例(80.5%)、脑室型3例(7.3%)、脑膜型1例(2.4%)、混合型4例(9.8%)。结论在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中,CT检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典型病例,行常规平扫即可确诊,是临床诊断脑囊虫病的有效手段。
杜伟,杨毅梅[5](2012)在《颅内常见寄生虫病影像学的表现》文中认为颅内寄生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原学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可提供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目前常见的几种颅内部寄生虫病的影像学表现要点作一总结,为颅内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资料。
陈宏平,颜家刚,张启禄[6](2011)在《不典型脑转移瘤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文中认为脑转移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类颅内肿瘤,约占脑瘤的2%~10%,尸检发现20%癌有颅内转移[1]。CT是检出脑转移瘤最常见的方法。本文收集15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不典型脑转移瘤CT误诊病例,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张忠志[7](2011)在《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脑囊虫病患者60例经临床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脑囊虫寄宿部位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51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1例和混合型6例。结论:脑囊虫病CT、MRI表现多种多样,X线、CT、MRI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可显示各型脑囊虫病改变,尤以非活动性脑囊虫病更佳。CT、MRI增强扫描可发现脑实质更多病灶。
梁德壬[8](2010)在《单发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CT和MRI对不同时期单发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临床确诊的单发脑实质型脑囊虫病患者的影像资料,11例仅行CT检查,52例同时行CT和MRI。结果全部病变均位于幕上,其中额叶32例,顶叶20例,颞叶5例,枕叶4例、基底节区2例。根据病程将单发脑实质型脑囊虫病分为4期:急性期"脑炎"型(4例),存活期(24例),退变坏死期(30例),纤维钙化期(5例)。存活期囊内见头节影为典型表现,即"牛眼征";退变坏死期CT平扫见单个点状或小结节状钙化灶,T2WI呈"白靶征"、"多环、分层征",T2WI上"白靶征"及高信号囊液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低信号,增强后在脑水肿的皮质侧可见结节状、环状明显强化。结论 CT和MRI对单发脑实质型脑囊虫病可作出明确诊断,并可为临床进行分期。
黄劲柏[9](2010)在《脑型血吸虫病的影像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6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常规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在MRI表现分型的基础上,对病变的部位、数目、信号改变、灶周水肿、邻近脑膜和脑沟内血管强化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单发结节型9例,8例位于大脑半球,7例位于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区等浅表部位。T1WI呈等信号4例,稍低信号5例,T2WI呈等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7例。7例为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8例可见多个明显强化的小结节融合为大结节。3例出现邻近脑膜强化和脑沟内血管强化较对侧增多、增强表现。2.多发结节型45例,42例位于大脑半球,累及脑皮层及皮层下区44例,均可见结节聚集、融合征象。多处病灶者16例,均可见“主体病灶”。T1WI呈等信号16例,稍低信号29例。T2WI呈等信号11例,稍高信号29例。34例为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均呈多发大小不等均匀结节状强化。35例出现邻近脑膜线样强化,34例出现邻近脑沟内血管强化较对侧增多、增强表现。3.环状强化型2例,均位于大脑半球,呈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呈多发小环状强化,可见结节聚集、融合征象。4.脑炎型8例,6例位于大脑半球,5例为轻度灶周水肿,3例为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呈淡薄小片状、条状及边缘模糊的小点状强化。5例有邻近脑膜线状强化和脑沟内血管强化较对侧增多、增强表现。5.脑梗塞型2例,均位于小脑半球。增强扫描呈不规则片状、脑回样强化。1例出现邻近脑膜线状强化。结论1.脑型血吸虫病依据其MRI表现可分为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环状强化结节型、脑炎型和脑梗塞型,以多发结节型最多见。2.单发和多发结节型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利于临床鉴别诊断。3.脑炎型和脑梗塞型表现无特征性,应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I)的方法对脑型血吸虫病进行研究,探讨脑血吸虫病灶及灶周水肿的灌注参数特性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值;并以对侧正常脑白质为标准,分别计算相对CBF(rCBF), rCBV, rMTT和rPS值。各部位的CT灌注参数值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10例脑型血吸虫病中,脑炎型1例,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7例。2.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F均值分别为(44.6±13.94)、(7.82±1.79)、(7.85±2.23)和(11.85±2.05)(ml/100g/min)。脑血吸虫病灶的CBF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和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F值均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CBF值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F减低。脑血吸虫病灶的rCBF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而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CBF值无明显差异。3.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V均值分别为(1.99±0.59)、(0.47±0.089)、(0.45±0.11)和(0.64±0.13)(ml/100g)。脑血吸虫病灶CBV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BV值均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CBV值间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对侧正常脑白质的明显减低。脑血吸虫病灶的rCBV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CBV值无明显差异4.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MTT均值分别为(3.17±0.74)、(5.89±1.47)、(5.81±2.02)和(4.42±1.02)(s)。脑血吸虫病灶的MTT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MTT值均明显减低。近、远侧灶周水肿间MTT值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对侧正常脑白质的明显增高。脑血吸虫病灶的rMTT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MTT值无明显差异。5.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PS均值分别为(4.86±2.36)、(0.82±0.33)、(0.61±0.26)、(0.72±0.38)(ml/100g/min)。脑血吸虫病灶的PS值较后三者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PS间均无显着性差异。脑血吸虫病灶的rPS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PS值无明显差异。结论脑血吸虫病灶是一种高血流灌注、高表面通透性、短平均通过时间的病灶。其灶周水肿呈低血流灌注、长平均通过时间特性。CTPI能对脑型血吸虫病微循环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其灌注参数值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对脑型血吸虫病、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转移瘤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检查,探讨DW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cient, ADC)值及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xponential ADC, eADC)值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提高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16例脑型血吸虫病、18例高级别胶质瘤和16例脑转移瘤患者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分析DWI图像,测量脑血吸虫、胶质瘤和转移瘤病灶,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和eADC值,并进行组内比较。以对侧正常脑组织为参照,计算三种病灶及相应水肿的rADC和re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所有数据均经SPSS 14.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组内及组间差异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脑型血吸虫病16例中,脑炎型3例,单发结节型3例,多发结节型10例。DWI图上,血吸虫病灶呈低信号1例,等信号10例,稍高信号5例;灶周水肿呈等信号11例,稍低信号2例,稍高信号4例。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和对侧正常脑白质的ADC值分别为(12.81±1.28)、(16.74±2.03)、(16.97±1.37)、(8.89±0.61)(×10-4 mm2/s),eADC值分别为0.28±0.034、0.19±0.040、0.19±0.022、0.41±0.031。脑血吸虫病灶的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增高,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e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减低,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的ADC值和eADC值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其ADC值均较与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高,eADC值均明显减低。高级别胶质瘤18例。DWI图上,肿瘤实质呈稍高信号8例,不均匀高信号10例;水肿呈等信号9例,稍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6例。胶质瘤实质的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增高,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e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减低,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侧灶周水肿的ADC值较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eADC值明显增高。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近、远侧灶周水肿的ADC值均明显增高,eADC值均明显减低。转移瘤16例。DWI图上,肿瘤实质呈高或稍高信号12例,等信号4例;水肿呈等信号11例,稍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2例。转移瘤实质的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增高,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e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减低,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转移瘤近、远侧灶周水肿的ADC值和eADC值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ADC值均较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高,eADC值均明显减低。脑血吸虫病灶rADC值较转移瘤的明显减低,reADC值明显增高。高级别胶质瘤的rADC值和reADC值与脑血吸虫病灶和转移瘤间均无明显差异。高级别胶质瘤近侧灶周水肿的rADC较脑血吸虫病灶和转移瘤的减低,reADC值增高。脑血吸虫病和转移瘤的近侧灶周水肿rADC值和reADC值间均无明显差异。三种病变远侧灶周水肿的rADC值和reADC值间无显着差别。结论脑血吸虫病灶的ADC和eADC值与正常脑组织和灶周水肿间均有显着性差异,有助于病变成份的区分。与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相比,血吸虫病灶具有相对较低的rADC值和相对较高的reADC,特别是与脑转移瘤间具有明显差异,有助于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的rADC和reADC值与高级别胶质瘤间有显着差异,有助于二者的鉴别,但与脑转移瘤间无差别。远侧灶周水肿的rADC和reADC值在三者间均没有差异,对鉴别诊断没有价值。脑型血吸虫病DWI检查及ADC值和eADC值测量可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目的检测CD34和Ki-67在脑型血吸虫病和低、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分析三种病变之间微血管密度(miarovessel density, MVD)和Ki-67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提高对脑型血吸虫病的分子病理学认识。材料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 SP)检测12例脑血吸虫病灶、12例低级胶质瘤和12例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标本的CD34和Ki-67的阳性表达情况。Ki-67的表达水平根据阳性细胞表达率分为四个等级,计算三组Ki-67的阳性表达率,并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MVD表达采用CD34抗体标记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三组间MVD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Ki-67在脑型血吸虫病组、低级别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41.7%和100%。脑血吸虫病灶Ki-67的表达水平与低级别胶质瘤间没有差异,但比高级别胶质瘤明显减低。脑血吸虫病灶、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MVD值分别为(16.6±7.75)、(54.34±15.37)和(97.69±27.78)个/视野,三组的MVD值相互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脑型血吸虫病组最低,高级别胶质瘤组最高。结论脑血吸虫病灶内具有Ki-67的表达,表明病灶内具有较强的细胞增殖活性;其阳性表达率为66.67%,表达水平比高级别胶质瘤低,对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与低级别胶质瘤间没有差异,不能用以二者的鉴别诊断。脑血吸虫病灶的MVD值比低、高级别胶质瘤均明显减低,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杨艳君,孙广平,孔庆安,孔巧云,付婷霞,马巧荣,尹立新[10](2008)在《177例脑囊虫病误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脑囊虫病的误诊原因,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从鉴别诊断学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177例误诊病例中脑囊虫病误诊为其他疾病者132例(74.58%),其他脑部疾病误诊为脑囊虫病者45例(25.42%),其中脑肿瘤与脑囊虫病相互误诊病例达43例(24.29%);小脓肿型脑囊虫病误诊率最高,误诊病例为63例(35.59%)。结论对脑囊虫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了对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对脑部症状未作详细的鉴别诊断;缺乏特殊的检查条件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来源 |
| 2.2 基本标准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2.2.3 诊断标准 |
| 2.2.4 疗效标准 |
| 2.3 数据采集内容 |
| 2.4 统计分析 |
| 2.5 技术路线图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1.1 性别、年龄、职业分布及地区分布 |
| 3.1.2 临床表现 |
| 3.1.3 辅助检查 |
| 3.2 临床特点统计学分析 |
| 3.3 治疗方法 |
| 3.4 治疗随访 |
| 3.5 分析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脑囊虫病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检查方法 |
| 2 结果 |
| 2.1 病灶部位及分布 |
| 2.2 MRI表现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MRI扫描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脑实质型脑囊虫病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 |
| 3.2 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病理基础及MRI表现 |
| 3.3 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诊断鉴别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3.2 脑囊虫病分型及临床表现 |
| 3.3 CT诊断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检查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3.1 影像学特点 |
| 3.2 不典型脑转移瘤的误诊原因及诊断体会 |
| 资料与方法 |
| 结 果 |
| 讨 论 |
| 前言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第一部分 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分析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4 附图 |
| 1.5 参考文献 |
| 2 第二部分脑型血吸虫病的CT灌注成像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2.4 附图 |
| 2.5 参考文献 |
| 3 第三部分脑型血吸虫病与脑肿瘤的弥散加权成像对照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3.4 附图 |
| 3.5 参考文献 |
| 4 第四部分 脑型血吸虫病与胶质瘤的免疫组织化学对照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4.4 附图 |
| 4.5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致谢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