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龙[1](2020)在《基于上皮间质转化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既往关于其发生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自由基及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效应,而放射性肺损伤后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现象及其机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期有多项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项目拟通过建立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疾病模型,以不同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进行干预,而后评估小鼠肺损伤程度,测定EMT相关的表型标记物、细胞因子等变化,以及EMT相关信使mRNA转录水平变化及由此导致TGF-β1/Smad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交互变化。本项目拟通过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小鼠上皮间质转化效应途径的影响,有望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而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机理,为临床推广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了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的认识,探究了热毒络瘀相关理论的源流及其典型代表中成药复方苦参注射液。2.实验部分:C57bl/6小鼠194只,雄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0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Control)、模型组(Model group,Model)、复方苦参注射液低剂量组(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Low dose group,CKI-L)、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剂量组(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Middle dose group,CKI-M)、复方苦参注射液高剂量组(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High dose group,CKI-H)、信号通路激动剂1组(SB431542,SB)、信号通路抑制剂2组(XAV-939,XAV)、复方苦参注射液+信号通路抑制剂1组(CKI+SB)、复方苦参注射液+信号通路抑制剂2组(CKI+XAV)、地塞米松注射液组(Dexamethason,DXM)。使用美国XStrahl小动物精准放疗辐照研究平台(SARRP),实施单次20 Gy双侧肺野照射成功建立C57bl/6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照射后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分别于照射后第2、4、6、8、10、12周6个时间点处死小鼠,采集血清和取出肺组织。取第4、8周C57bl/6小鼠肺组织,小鼠及肺组织称重,计算肺系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和Masson染色,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C57bl/6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C57bl/6小鼠在第4周、第8周的肺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C57bl/6小鼠在第第4周、第8周采集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法(RT-qPCR)检测各组小鼠第4周、第8周肺组织中TGF-β1mRNA、Smad3 mRNA、GSK-3βmRNA、β-catenin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分别检测各组小鼠在第4周、第8周肺组织内TGF-β1、Smad3、GSK-3β、β-catenin通道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一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可增加放射性肺损伤小鼠肺系数,减轻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病理损害程度,并可改善小鼠一般情况,包括毛色、脱毛、食量、活动及体重等。2.实验二结果2.1 HE染色结果:Control组:小鼠肺组织肺泡壁较薄,肺泡结构清晰,毛细血管完整,无充血及水肿,无炎症细胞浸润,各时间点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Model组:照射后前2周以渗出性病变为主,肺泡腔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出现急性肺间质水肿、充血,第4周可见肺组织间质明显水肿及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部分肺泡萎缩,第6周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小鼠肺组织间质水肿渐渐消退,肺泡隔渐增宽,肺泡腔有所缩小,出现成纤维细胞,胶原增生,第8周小鼠炎性细胞减退,肺组织间质水肿进一步消退,肺泡间隔增宽,肺泡结构破坏,出现部分肺泡塌陷伴有不张,还可见少许梭形成纤维细胞,第12周小鼠肺泡扩张加重,胶原增生明显,气体交换空间显着减少,肺泡塌陷更明显、并纤维化;CKI-L组、CKI-M组及CKI-H组:第2周渗出性病变较轻,肺间质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等均较Model明显减轻;第4周,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间质轻度水肿;第8周可见炎性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充血,肺间质轻度水肿,肺泡部分塌陷,肺泡壁略有增厚,但是上述表现均较Model组明显减轻;第12周可见少许成纤维细胞,肺泡壁轻度增厚,部分肺纤维化,但均明显较Model组显着减轻;DXM组各时间点与CKI-H组无明显差别;SB组和XAV组各时间点处于CKI-M组及CKI-H组之间,但未见明显差别;CKI+SB组和CKI+XAV组第2周、第4周渗出性病变较轻微,肺间质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等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轻;第8周可见少许炎性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充血,肺间质轻度水肿,肺泡部分塌陷,肺泡壁略有增厚,但是上述表现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轻;第12周可见少许成纤维细胞,肺泡壁轻度增厚,部分肺纤维化,但均明显较单药干预组显着减轻。2.2 Masson染色结果:胶原纤维呈蓝色,肌纤维呈红色,细胞核呈现蓝黑色。Control组:胶原纤维较少,肌纤维多,细胞核多;Model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可见大量胶原纤维;与Model组比较,复方苦参注射液各浓度组的胶原纤维染色受到较为明显的抑制;SB组、XAV-939组胶原纤维染色也受到较为明显的抑制,胶原纤维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与CKI-M组和CKI-H组相仿;SB组、XAV组,各时间点胶原纤维量较Model组明显减少,与单药干预组相比,胶原纤维染色受到更为明显的抑制。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常常同时发生,随着时间进一步延长,放射性肺炎逐步减轻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程度渐渐加重,本研究4周内以放射性肺炎为主,4周到8周出现放射性肺炎渐减轻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程度渐加重,12周以放射性肺纤维化为主,经过复方苦参注射液及信号通路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干预后,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程度受到明显的抑制,CKI-M组和CKI-H组干预效果优于CKI-L组,与信号通路抑制剂组相当,逊于CKI+SB组、CKI+XAV组。2.3透射电镜结果:Control组:细胞核大,呈现椭圆形,未见胶原纤维,结构完整,肺泡腔相对干净,肺泡间隔未增宽增厚,肺泡上皮细胞表面绒毛球形,高尔基体数量较多,偶见巨噬细胞和红细胞;Model组:细胞核固缩,变小,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可见条索样改变,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明显,其内部活性物质增多较多,胞浆减少,空泡较为严重,巨细细胞增多,伴有纤维细胞产生;复方苦参注射液各浓度组:各时间点细胞核大小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胶原纤维数目中等,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较轻,处于慢性炎症修复阶段。SB组及XAV组:各时间点细胞核大小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胶原纤维数目与CKI-H组及CKI-H组相当。CKI+SB组、CKI+XAV组两联合用药组:各时间点细胞核大小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胶原纤维数目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少,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也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轻,处于慢性炎症修复阶段。3.实验三结果3.1各组小鼠肺组织中E-cadheren蛋白表达情况:E-cadheren蛋白主要表达定位于细胞膜、细胞浆液和细胞连接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cadheren蛋白在肺组织细胞浆和胞膜上表现为棕黄色或棕褐色或淡黄色颗粒。Control组小鼠肺组织中的E-cadheren表达率较高;Model小鼠肺组织中的E-cadheren表达率很低;复方苦参注射液各剂量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E-cadheren表达率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E-cadheren表达率处于中等;SB组及XAV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E-cadheren表达率也同样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E-cadheren表达率与CKI-M组及CKI-H组相当;CKI+SB组、CKI+XAV组两联合用药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E-cadheren表达率虽然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但E-cadheren表达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增加,更接近于Control组。3.2各组小鼠肺组织中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Vimentin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浆,常附在细胞核、内质网及线粒体的旁边或末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entin蛋白在肺组织细胞浆上表现为棕黄色或棕褐色或淡黄色颗粒。Control小鼠肺组织中的Vimentin表达率很低;Model组小鼠肺组织中的Vimentin表达率较高;复方苦参注射液各剂量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Vimentin表达率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Vimentin表达率处于中等;SB组及XAV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Vimentin表达率也同样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Vimentin表达率与CKI-M组、CKI-H相当;CKI+SB组、CKI+XAV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Vimentin表达率虽然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但Vimentin表达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少。4.实验四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8周均显着性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除CKI-L组第8周外,CKI-M组、CKI-H组及其他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8周均显着性降低(P<0.05,P<0.01);与CKI-M组比较,CKI+SB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8周均显着性降低(P<0.05,P<0.01),CKI+SB组、CKI+XAV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在第4周均显着性降低(P<0.05),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周显着性升高(P<0.05),其余各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8周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与CKI-H组比较,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8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SB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周显着性降低(P<0.05,P<0.01),CKI+SB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在第8周显着性降低(P<0.05),其余各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8周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与DXM组比较,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8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SB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周显着性降低(P<0.05),其余各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8周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5.实验五结果5.1 Real time RT-PCR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CKI-L组、CKI-M组、CKI-H组、DXM组、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与CKI-H组比较,DXM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CKI-L组、CKI-M组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而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CKI-L组、CKI-M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XM组比较,CKI-H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CKI-L组、CKI-M组第四周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5.2 Western t bolt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CKI-H组、DXM组、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而CKI-L组和CKI-M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与CKI-H组比较,CKI-L组、CKI-M组、DXM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而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XM组比较,CKI-L组、CKI-M组、CKI-H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3免疫荧光实验结果:TGF-β1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间质。Smad3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核及细胞浆。GSK-3β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浆及细胞膜。β-catenin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浆及细胞膜。TGF-β1蛋白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在肺组织细胞间质为深浅不同的红色颗粒。Control组C57bl/6小鼠肺组织中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很低;Model组C57bl/6小鼠肺组织中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较高;复方苦参注射液各剂量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TGF-β1表达率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处于中等;信号通路抑制剂SB431542组及XAV-939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也同样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与CKI-M组和CKI-H组相当;复方苦参注射液+SB431542组、复方苦参注射液+XAV-939组两联合用药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虽然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但TGF-β1表达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少。结论:放射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放射性肺损伤后发生的上皮间质转化备受关注。为此,我们基于上皮间质转化及中医热毒络瘀理论,选择中成药复方苦参注射液来干预小鼠放射性肺损伤,并取得了较好的放射防护作用,其可能机制如下:1.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降低血清中EMT相关的TNF-α和TGF-β1的水平,从而减轻C57bl/6小鼠放射性肺损伤;2.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降低TGF-β/Smad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EMT相关基因的表达;3.复方苦参注射液还可通过降低TGF-β/Smad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EMT相关通道蛋白的表达来达到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目的。
亓润智,刘剑刚,吴显文[2](2019)在《多种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效应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后常见并发症,随着对放射性肺炎研究不断深入,如何为基础研究和药物干预寻求最佳的动物模型和效应评价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通过检索近10年文献,对不同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动物及放射部位的选择、照射剂量的确定、照射方法的比较和动物模型效应评价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寻找建立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稳定方法和较为明确的效应机制,为防护和减缓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而进行的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制提供可靠的方法。
李超[3](2018)在《养阴清热化瘀方调控Th1/Th2细胞因子及TLR4/NF-κB信号转导通路防治放射肺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养阴清热化瘀方同步胸部放疗调节Th1/Th2免疫失衡及对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养阴清热化瘀方同步胸部肿瘤放疗对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及放射性肺炎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2014年07月2016年07月间放化疗住院的胸部放疗患者136例,采用分层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养阴清热化瘀方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9例,治疗组:放疗或同步放化疗基础上给予养阴清热化瘀方,每日一剂,常规水煎2次,取药液200ml,分2次口服,从放疗开始,直到放疗结束1个月。对照组:单纯放疗或同步放化疗。于放疗开始前、放疗中和放疗后取空腹静脉血3ml,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TNF-α、IL-4、IL-6含量,采用RTOG急性放射性肺炎标准评价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及中医临床症状评分表(自拟)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3.43%(9/67),对照组为28.98%(20/69),两组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治疗组放疗中、后IFN-γ、TNF-α变化不明显,但对照组IFN-γ、TNF-α均明显升高,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放疗中、后IL-4、IL-6呈现下降趋势,但对照组IL-4呈现下降趋势,IL-6呈现上升趋势,经比较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在放疗中及放疗后IFN-γ/IL-4比值有显着性变化,经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清热化瘀方可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可能通过调节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来调整Th1/Th2免疫平衡,改善放射性肺损伤的免疫失衡状态。第二部分养阴清热化瘀方对放射性肺损伤防护作用的基础研究实验一养阴清热化瘀方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泡灌洗液细胞计数、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目的通过建立可靠及稳定的大鼠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有效评价,初步探讨养阴清热化瘀方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Control组、Model组、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PDTC组、Prednisone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5组均以6MV X射线右肺单次20Gy照射制作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照射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1、4、8和12周处死大鼠观察肺病理切片,计算肺系数,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结果(1)一般情况:Control组大鼠皮毛、行动、反应、食量等情况都较正常,在观察时间里无大鼠死亡;Model组大鼠自第2周开始,出现精神不振、食量减少、弓背卷缩、皮毛倒翻、被毛渐渐枯槁无光泽,反应稍迟钝,自第8周开始,部分大鼠毛色晦暗无光泽,出现明显呼吸急促、行动迟缓,且体重缓慢上升,观察期间共死亡4只大鼠;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和Prednisone组在第3周左右开始有少部分大鼠出现食量下降、动作迟缓、弓背卷缩、毛色稀疏情况,自第7周食量、毛色、行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在第5周各有1只大鼠死亡;Prednisone组在第6周、12周各有1只大鼠死亡;PDTC组大鼠精神状态、毛色、食量等均较中药组和激素组弱,在第1周死亡大鼠1只,第6周死亡大鼠2只。(2)肺系数: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在1、4、8、12周大鼠肺系数明显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PDTC组、Prednisone组在1、4、8、12周大鼠肺系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与Prednisone组,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大鼠肺系数在1、4、8周降低程度相当(p>0.05);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在第12周大鼠肺系数低于Prednisone组(P<0.05)。PDTC组大鼠肺系数大于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及Prednisone组,在第8周、12周更显着(P<0.05)。(3)病理形态学: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照射后第1周大鼠肺组织中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第4周可见明显水肿及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部分肺泡萎缩;第8周大鼠炎性细胞减少,部分肺泡塌陷、不张,肺泡间隔增宽,被破坏,并少许梭形成纤维细胞形成;第12周大鼠肺泡扩张,肺泡塌陷更显着、并纤维化。随着时间延长,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明显较Model组轻;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在第8周、12周肺泡萎缩、壁内成纤维细胞均较Prednisone组不同程度减轻。Decoction组在第1周、第4周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程度与Intervention组无明显差别;第8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稍重于Intervention组。(4)BALF计数:Model组与Control组比较,各时间点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均明显升高,以第4、8、12周升高显着(p<0.01);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Prednisone组、PDTC组各时间点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也有所升高,与同时间点Model组比较降低(P<0.05),PDTC组降低最为明显(P<0.01)。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与Prednisone组比较,在第1、8、12周细胞总数有明显差别(p>0.05);Decoction组与Intervention组在各观察时间点比较,细胞总数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应用6MV X射线单次20Gy照射大鼠右肺,可以成功构建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且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历经急性炎症期、增生期、纤维化期三个过程,为今后研究药物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实验基础。养阴清热化瘀方可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病理改变,推迟放射性肺损伤病理发生过程,而且该方可改善大鼠一般情况,包括食量、毛色、活动及体重等,但养阴清热化瘀方提前1周干预在病理学形态改变并未优于养阴清热化瘀方同步干预。实验二养阴清热化瘀方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血清及肺组织Th1/Th2的影响目的研究养阴清热化瘀方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Th1/Th2失衡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Control组、Model组、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PDTC组、Prednisone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5组均以6MV X射线右肺单次20Gy照射制作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在第1、4、8、12周处死大鼠,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h1细胞因子TNF-α、IL-1α和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TGF-β水平;用RT-PCR法检测大鼠肺组织Th1细胞因子TNF-α、IL-1α和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TGF-βmRNA表达。结果(1)大鼠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变化:与Control组比较,各照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α、IL-6、TGF-β水平第1、4、8、12周明显升高(P<0.01);血清IL-4水平第1、4周未见明显变化(P>0.05),第8、12周明显升高(P<0.01);血清IL-10水平第1、4周明显降低(P<0.01),在第8、12周逐渐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第1、4、8、12周大鼠血清TNF-α、IL-1α、TGF-β水平明显低于Model组(P<0.05);Decoction组第1周血清IL-6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12周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Model组(P<0.01);Intervention组血清IL-6水平第1、4、8、12周明显低于Model组(P<0.01);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与Model组比较血清IL-4水平第1、4周未见明显变化(P>0.05),第8、12周明显低于Model组(P<0.01);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第1、4周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Model组(P<0.05),在第8、12周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Model组(P<0.01)。与Decoction组比较,Intervention组大鼠血清TNF-α、IL-1α、IL-6、TGF-β、IL-4水平第1、4、8、12周未明显降低(P>0.05);大鼠血清IL-10水平第1周明显高于Decoction组(P<0.05),第4、8、12周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Prednisone组比较,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大鼠血清TNF-α、IL-1α、TGF-β水平第1、4周无明显差异(P>0.05),第8、12周低于Prednisone组(P<0.05);血清IL-6水平第1、4、8周无明显差异(P>0.05),第12周明显低于Prednisone组(P<0.05);大鼠血清IL-10水平第1、4、8、12周均高于Prednisone组,但仅在第8周有显着性差异(P<0.05)。(2)大鼠肺组织Th1/Th2细胞因子蛋白表达: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TNF-α、IL-1α、IL-6 mRNA表达量在第1、4、8、12周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1),且在第8周达到峰值;Model组TGF-βmRNA表达量在第1、4、8、12周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1),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Model组IL-4 mRNA表达量第1周、第4周较Control组稍有升高(P>0.05),在第8周、12周明显升高(P<0.01);Model组IL-10 mRNA表达量从第1周开始下降,在第4周下降至最低值,第8周开始逐渐升高,与Control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odel组比较,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TNF-α、IL-1α、IL-6 mRNA、TGF-βmRNA表达量在第1、4、8、12周明显低于Model组(P<0.05);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IL-4、IL-10 mRNA表达量在第1周、第4周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在第8周、第12周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与Decoction组比较,Intervention组TNF-α、IL-6、TGF-β、IL-4、IL-10 mRNA表达量在第1、4、8、12周无显着性差异(P>0.05);Intervention组IL-1 mRNA表达量在第1、8、12周低于Decoction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4周明显低于Decoctio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Prednisone组比较,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TNF-αmRNA表达量在第1周、第4周高于Prednisone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8、12周低于Prednisone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IL-1 mRNA表达量在第1周高于Prednisone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4、8、12周与Prednisone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IL-4 mRNA表达量在第1周低于Prednisone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4、8周IL-4 mRNA表达量高于Prednisone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12周明显高于Prednisone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IL-6 mRNA表达量在第1周、第4周均高于Prednisone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明显低于Prednisone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IL-10 mRNA在第1、4、8周与Prednisone组表达量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12周均明显高于Prednisone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TGF-βmRNA表达量在第8周、第12周较Prednisone组低,且在第12周明显低于激素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h1/Th2免疫失衡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调控TNF-α、IL-1α、IL-4、IL-6、IL-10、TGF-β水平从而调节Th1/Th2功能失衡是养阴清热化瘀方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实验三养阴清热化瘀方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分子的影响目的探讨养阴清热化瘀方是否通过TLR4/NF-κB信号转导机制发挥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Control组、Model组、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PDTC组、Prednisone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5组均以6MV X射线右肺单次20Gy照射制作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在第1、4、8、12周处死大鼠,用WB法检测大鼠肺组织TLR4、NF-κB P65、IKKα和IKKβ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各照射组大鼠肺组织TLR4、NF-κB P65、IKKα和IKKβ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Control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第1、4、8、12周肺组织中TLR4、NF-κB P65、IKKα和IKKβ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Model组1、4、8、12周(P<0.01)。Decoction组第1、4、8、12周肺组织中TLR4、NF-κBP65、IKKα和IKKβ蛋白表达量与Intervention组无明显差异(P>0.05)。Decoction组和 Intervention组肺组织中IKKβ蛋白表达量第8周明显高于Prednisone组(P<0.05),第1、4、12周均明显低于Prednisone组(P<0.05);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肺组织中IKKα蛋白表达量第1周明显高于Prednisone组(P<0.05),第12周明显低于Prednisone组(P<0.05);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肺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量第1、4周明显高于Prednisone组(P<0.05),在第8周、第12周,无统计学意义(P>0.05);Decoction组和Intervention组肺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量第1周、第4周、8周高于Prednisone组(P<0.05),第12周与Prednisone组无明显差别(P>0.05)。PDTC组肺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量和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DTC组大鼠肺组织NF-κB P65、IKKα和IKKβ蛋白表达量低于Decoction组、Intervention组、Prednisone组(P<0.01)。结论TLR4/NF-κB信号通路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养阴清热化瘀方可降低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LR4、NF-κB P65、IKKα、IKKβ蛋白表达,且这些指标和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程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养阴清热化瘀方调控TLR4/NF-κB信号转导通路信号分子表达有关。
亓润智[4](2018)在《沙参桔梗汤治疗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动物实验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 Induced Lung Injury,RILI)是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的主要并发症,RILI早期表现为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晚期表现为放射性肺纤维化(Radiation pulmonary Fibrosis,RF)。RP与RF之间时间界线从数周到6个月不等。放射性肺损伤限制了肿瘤靶区的照射剂量,降低肿瘤局部控制率,影响放疗局部治疗的疗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RP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胸痛,主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改变、症状、病史、血清学改变。电离辐射损伤肺泡及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肺内充血,诱导肺内多种炎症因子如IL-6、TGF-β、TNF-α的高水平表达,这些促炎症生长因子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医根据放射线耗气伤津及过时发病的特点,从“火热毒邪”、“燥邪”等方面来认识放射性肺炎。其病机总属:火热之邪或燥邪损伤血络,耗伤气阴,火热蕴结。病理因素主要为热毒、阴虚及瘀血三个方面,辨证以气阴两亏证最为多见,其次是热毒犯肺证与痰瘀互结证。治疗上主要以养阴、活血及清热解毒为主要方法。沙参桔梗汤是导师多年临床总结的经验方,以养阴润肺为主要治法,兼以活血化瘀、宣肺祛痰。在前期一项小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将RILI分为肺燥阴亏、瘀血阻络、痰热蕴肺三个证型,辨证治疗有效率达72%,与单纯激素治疗相比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306),其副作用明显小于激素组。此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一项证型的研究显示,肺燥阴亏证型占放射性肺炎的63.6%,提示此证型是放射性肺炎的主要证型,符合文献研究得出的结论,用沙参桔梗汤治疗效果明显,但缺乏基础实验研究,现通过此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从组织病理学、细胞因子等方面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推动中医药在RILI治疗中的应用,进一步扩大放疗在胸部肿瘤中的应用,提高放疗剂量的阈值。研究目的:1.临床观察:观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患者口服沙参桔梗汤治疗前后CT影像学、症状、生活能力评分、放射损害评级情况,验证此方的临床疗效。2.动物实验:成功建立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肺系数改变、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体重改变以及大鼠的一般状况,与模型组、激素组相比较,评价其有效性,探讨其作用机制。并通过观察对比中药等效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三组间的疗效及副作用,探讨沙参桔梗汤治疗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量效关系及剂量与副作用的关系。研究内容与方法:1.临床观察:对纳入23例放射性肺损伤急性期患者每日予沙参桔梗汤1剂,分2次服用,疗程为28天,分别在开始访视时、服药后第14天、28天,观察咳嗽、发热、呼吸困难、胸痛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肺损伤程度分级(RTOG分级)变化以及治疗前后的CT影像学改变,将前后数据进行对照,并通过SPSS统计分析其差异。2.动物实验:将108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正常组18只、模型组18只、激素组18只、中药等效剂量组18只,中药中剂量组18只,中药高剂量组18只,共6组。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在直线加速器下进行20Gy单次全胸照射,照射后第1天各组开始灌胃,中药各组根据成人日用量进行等效换算后,并根据灌胃体积,计算出高剂量(4倍等效剂量)、中剂量(2倍等效剂量)、低剂量(等效剂量)浓度3种剂量浓度,制作成流浸膏剂(由西苑医院制剂科采购原料并制作)进行灌胃。激素组为醋酸地塞米松片溶解后的混悬液,模型组与正常组均为0.9%生理盐水。各组大鼠每周称重1次,分别于第14天、第28天两个时间点取材,每组每个时间点取材9只,取全肺称重,并取右肺中叶进行HE染色,IL-6因子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肺组织病理改变,肺泡炎半定量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IL-6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肺系数的变化。并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其差异。结果:1.临床观察实验结束时,共纳入23例患者,在治疗28天后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疗效判定标准:完全治愈1例,患者经沙参桔梗汤治疗后CT影像中斑片影完全消失,症状完全缓解;好转17例,总体有效率为78.26%。治疗前后咳嗽、发热、呼吸困难、胸痛等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咳嗽症状治疗前后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生活能力评分(KPS评分)、肺损伤程度分级(RTOG分级)也较治疗前改善,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动物实验2.1 HE镜下病理改变:14天时,模型组开始出现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肌层轻度增厚,肺泡壁略增宽,肺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壁肌层肥厚,周围水肿,肺泡炎评分在2-3分,以2分为主,造模成功。中药各组与激素组病理变化较轻,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不明显,未见脱落及坏死,少量炎细胞浸润。28天时,模型组大鼠出现重度肺损伤,支气管肌层增厚,肺泡壁增宽,可见肺泡结构塌陷与融合,纤维样细胞、炎细胞增生,肺泡腔内大量渗出,炎细胞浸润,血管壁肌层肥厚,血管扩张、充血。局部可见血管壁变薄,内皮细胞紊乱,并有红细胞、炎细胞通过,向外渗出,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组及激素组可见肺泡壁增宽,肺间质较多渗出,但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多量炎细胞、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镜下观察中药各组肺泡腔内渗出明显少于模型组,与激素组比较差异不大。2.2肺组织IL-6炎症因子表达:模型组大鼠肺组织IL-6表达在照射后明显增高,激素组和中药3组大鼠肺组织IL-6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其中中药中剂量组与中药高剂量组最显着,且优于激素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而激素组降低IL-6表达水平较中药低剂量组明显,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降低IL-6的水平均优于中药低剂量组,且有差异显着(P<0.01)。2.3肺泡炎评分情况:照射后第14天模型组开始出现明显肺泡炎,与正常组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中药各组、激素组与模型组比较,肺泡炎评分小于模型组(P<0.05),28天时各组间差异更加明显,其中模型组肺泡炎程度最重,与正常组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中药各组、激素组肺泡炎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并且以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肺泡炎评分下降最多,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低剂量组肺泡炎程度也有改善(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激素组,四组间肺泡炎评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4大鼠肺系数与体重改变:造模后第14天、28天,模型组肺系数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大(P<0.001),提示肺组织明显充血,造模成功。14天时激素组肺系数改善最为显着(P<0.01),中药高剂量组肺系数也得到改善(P<0.05),而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未见到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时中药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激素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表现出明显改善(P<0.01),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中药高剂量组肺系数出现增长趋势,且高于模型组(P>0.05),考虑为大鼠消瘦营养不良导致,并通过各组间体重的对比得以验证。提示中药高剂量组不良反应明显,导致大鼠体重明显下降。中药中剂量组体重与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当沙参桔梗汤药物剂量提高至4倍时,大鼠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的副反应。2.5大鼠的一般状况:照射14天后模型组大鼠开始出现消瘦、精神萎靡、易激惹伤人、易受惊吓等表现。脱毛逐渐加重,在照射后第3周出现明显脱毛,皮肤裸露,甚至皮肤破溃,出现皮炎。中药各组及激素组同样出现脱毛,体重下降等表现,但与模型组相比程度较轻,未出现皮肤裸露。中药高剂量组出现黑色稀便、体重下降等表现。结论:1.临床观察:沙参桔梗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胸痛等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放射治疗导致的肺损伤评级,对于放射性肺损伤急性期的患者疗效明确。2.动物实验:沙参桔梗汤可以明显改善大鼠放射性肺炎模型的肺泡炎评分,降低IL-6的表达,缓解内皮损伤,减少渗出及炎细胞浸润,改善大鼠的体重和营养状况。在改善肺泡炎评分方面,与激素治疗无统计学差异。在降低IL-6炎症因子的水平上,沙参桔梗汤治疗效果确切,随中药剂量浓度的增大疗效增加,但副反应也随之增加。沙参桔梗汤治疗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6因子的表达,改善内皮细胞损伤,减少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相关。
胡蝶,杨陟华,王易龙,罗祥智,潘秀颉,姚振江,徐龙,顾永清,朱茂祥[5](2018)在《TGF-β3通过抑制上皮间质转化拮抗放射性肺纤维化》文中指出目的检测分析放射性肺纤维化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EMT)情况,探索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是否通过EMT途径抑制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方法将180只C57BL/6雌性小鼠按体重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简称照射组)和照射+TGF-β3组(简称TGF-β3组),照射组和TGF-β3组经20 Gy60Co γ射线单次胸部照射后,分别腹腔注射0.5 mL 0.9%的生理盐水和TGF-β3(1 μg/kg),每周1次,于照射后1、3和6个月活杀,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EMT相关的上皮标志物紧密连接蛋白(ZO-1)和间质标志物N-钙粘蛋白(N-cadherin)的表达,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照射能够引起小鼠肺泡壁增厚、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肺泡结构严重破坏、胶原纤维大量沉积等典型纤维化病理改变;照射后3和6个月,与照射组比较,TGF-β3组小鼠肺纤维化病变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2、-2.807,均P<0.05),胶原沉积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2、2.529,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照射后1、3和6个月,小鼠肺组织ZO-1的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92、5.831、6.064,均P<0.05),N-cadherin的表达量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69、-5.520、-6.063,均P<0.05);与照射组比较,TGF-β3组ZO-1表达量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1、-4.220、-5.695,均P<0.05),而N-cadherin表达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6、3.560、4.919,均P<0.05)。结论 TGF-β3可通过抑制EMT拮抗放射性肺纤维化。
欧雪[6](2017)在《NF-κB信号通路在大鼠放射性肺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TNF-?及其相关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放射性肺损伤中的变化及其意义。进一步探索放射性肺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随机将48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照射组。正常对照组不做照射处理。照射组大鼠麻醉后用60钴治疗机单次16Gy照射右全肺;分别于照射后第2周、5周、12周、24周末,各组大鼠中随机取5只处死,取其右肺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采用碱水解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羟脯胺酸的含量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转化生长因子-?1(TGF-?1)、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10的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肺组织磷酸化NF-κB p65及NF-κB p65的表达。实验结果(1)大鼠肺组织学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在各时间点肺泡结构完整,无明显充血、水肿、渗出。16Gy照射组大鼠肺组织照射后第2、5周末可见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的病理改变,第12、24周末可见肺泡壁增厚、肺组织纤维化。(2)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16Gy组羟脯氨酸含量随照射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直到第24周末实验结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3)大鼠肺组织肺组织中TNF-α表达:正常对照组TNF-α几乎不表达,从照射后第2周末至第24周末,16 Gy组TNF-?表达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且16 Gy组TNF-?阳性表达在第5周末达高峰;各时间点16Gy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F-α表达均增强(P<0.05)。(4)大鼠肺组织中NF-κBp65表达:(1)免疫组化结果:照射组大鼠肺组织中NF-κB p65表达随照射后时间延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从照射后第2周末开始,照射组大鼠肺组织NF-κB p65表达增多,到照射后第5周末达高峰,第12、24周末降低,各时间点NF-κB p65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均高于正常组(P<0.05)。(2)蛋白印迹结果:照射后各时间点内,照射组NF-κB p65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0.01;照射组照射后第2周末与第12、24周末比较,p<0.05;与第5周末比较,p>0.05;第5周末与第12、24周末比较,p<0.05;第12周末与第24周末比较,p<0.05。(5)大鼠肺组织中NF-κB p-p65表达:大鼠肺组织中p-p65含量从照射第2周末明显增多,至第5周末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到第24周末又升高,且高于第2周末。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照射组照射后第2周末与第5、12周末比较,p<0.05;第5周末与第12、24周末比较,p<0.05;第12周末与第24周末比较,p<0.05。(6)(1)大鼠肺组织IL-10表达:照射后第2周末,16 Gy照射组可见大量的阳性细胞,到照射后第5周末达最大,第12、24周末降低,低于第2周末,IL-10表达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大鼠血清IL-10含量变化: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点血清IL-10含量无明显差异,在照射后各时间点,与正常组比较,照射组大鼠血清中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照射组大鼠血清中IL-10在照射后第2周末明显升高,至第5周末达最大,第12、24周含量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照射组照射后各时间点大鼠血清IL-10含量两两比较,p<0.05。(7)大鼠肺组织TGF-?1表达:照射组受照射后大鼠肺组织TGF-?1表达,16Gy组照射后TGF-?1表达随照射后时间延长不断升高,直至24周末实验结束。实验结论(1)TNF-?、NF-κB p65、IL-10、TGF-?1参与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TNF-?、NF-κB p65、IL-10主要在放射性肺损伤急性期起作用。(2)TNF-?相关的NF-κB信号通路在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进展过程中呈动态变化,既参与急性放射性肺炎过程,又参与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但是主要在急性期发挥调控作用。
潘迪[7](2017)在《桑杏护肺颗粒干预放射线所致肺损伤纤维化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放射性肺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桑杏护肺颗粒对大鼠肺组织纤维化病理改变及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1、α-SMA、羟脯胺酸的影响,探讨桑杏护肺颗粒对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体重200±20g的SD雄性大鼠14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强的松组、桑杏护肺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4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总剂量14Gy单次全胸照射建立放射性肺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后24h进行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按10ml/d的标准灌服生理盐水;强的松组,按15.60ml/kg·d的标准灌服醋酸泼尼松混悬液;桑杏护肺颗粒各组的剂量是按人体剂量换算成大鼠等效剂量,高中低剂量分别为:22.50ml/kg·d、11.25ml/kg·d、5.6ml/kg·d,强的松组及各中药组给药时均用生理盐水稀释成等容积10ml溶液。(桑杏护肺颗粒:免煎颗粒,使用前制备成生药2g/ml混悬液;强的松:使用前制备成0.2mg/ml混悬液)每日1次,连续灌药32周,各组分别于第24、28、32周随机抽取8只大鼠,处死,采集肺组织。Masson染色法评价肺组织纤维化程度;以免疫组化法测肺组织TGF-β1、α-SMA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测羟脯氨酸含量。结果:1.病理切片:空白组大鼠各时间点肺组织肺泡结构清晰,无纤维化表现;模型组大鼠肺纤维化病理改变较为明显,第24周肺纤维化形成,随病程进展程度逐渐加重;强的松组和桑杏护肺颗粒组同期较模型组病理变化轻;2.TGF-β1、α-SMA、HYP的表达:空白组大鼠各时间点TGF-β1、α-SMA、HYP水平均较低;模型组各时间点TGF-β1、α-SMA、HYP水平均较高,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强的松组及桑杏护肺颗粒各剂量组各时间点TGF-β1、α-SMA、HYP水平较低(P<0.05);与强的松组相比,桑杏护肺颗粒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桑杏护肺颗粒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桑杏护肺颗粒能够减轻放射性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纤维化程度;2.桑杏护肺颗粒能够降低放射性肺纤维化大鼠纤维化因子TGF-β1、α-SMA、HYP水平。
王贵富[8](2017)在《小鼠早期放射性肺损伤中MCP-1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指出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报道称60%的肺癌患者需要放疗,食管癌等其他胸部肿瘤也需要接受放射治疗。胸部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放射性肺损伤是正常肺组织受到照射后发生的炎性反应。近十年,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随着先进放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是胸部肿瘤放疗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放射性肺损伤成为限制靶区剂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对放射性肺损伤的认识不足,目前在该病的治疗方面仍无有效手段,如何有效防治放射性肺损伤仍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随着对放射性肺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都认识到放射性肺损伤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多种细胞及因子参与和相互作用,目前已经实验证实的有IL-1、IL-6、TGF-β、TNF-a等因子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过程,而以IL-6,、TGF-β、TNF-a等作为靶点治疗,可有效防止或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我们想是否还有其他细胞因子参与放射性肺损伤,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过程中发生重要作用。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一种低分子量多肽(多为8-10KD),目前已知的有50多种,它们的分子结构前端均有四个半胱氨酸,目前根据前两个半胱氨酸间是否存在其他氨基酸而被分为四个家族,也就是CC、CXC、C及CX3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属于C-C亚族成员,是一种炎症反应的始动因子,能趋化单核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引起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活化的T淋巴细胞聚集,从而介导炎性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有动物实验证实MCP-1在小鼠获得性肺炎及小儿支原体肺炎等均有较高表达,我们推测该因子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过程中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文献检索尚未发现该方面报道,因此我们通过建立放射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检测小鼠早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过程中MCP-1的表达情况,从而探讨MCP-1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过程中作用,为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有效的治疗靶点。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小鼠早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过程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水平,以及MCP-1在放射性损伤肺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分析MCP-1与放射性肺损伤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放射性肺损伤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照射组(10只),照射组(30),对照射组小鼠进行一次性大剂量(15Gy)胸部照射,分别于照射后1d、10d、30d各处死10只,并收集处死小鼠肺组织。运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肺组织MCP-1 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MCP-1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蛋白表达情况,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1、对小鼠肺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发现照射后10天肺组织出现炎性表现,30天炎性表现加重。2、MCP-1免疫组化显示,照射后小鼠肺组织MCP-1表达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3、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RT1d组、RT10d组、RT30d组小鼠肺组织MCP-1mRNA相对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RT1d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RT10d组高于RT1d组,RT30d组高于RT10组。4、ELISA结果显示,照射后小鼠血清中MCP-1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小鼠肺组织蛋白表达情况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结论小鼠接受全胸照射后,肺组织MCP-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考虑MCP-1参与了小鼠早期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过程。
陈晶[9](2016)在《TLR9激动剂CpG-ODN对小鼠放射肺损伤的免疫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 RILI)是胸部肿瘤放疗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疗效和生存质量,临床上表现为早期放射性肺炎和晚期不可逆性放射性肺纤维化,目前相关学说尚不能完全阐明其发病机理。Thl/Th2免疫系统紊乱与肿瘤微环境及放射损伤相关。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 TLR9)激动剂CpG-ODN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有效抑制Th2免疫反应,常用于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此外CpG-ODN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目前已相继开展Ⅰ-Ⅲ临床试验。近年报道显示CpG-ODN可联合放疗有效抑制肺癌肿瘤生长,但对于CpG-ODN如何影响肺癌放疗常见并发症RILI转归尚不清楚。本课题通过构建荷瘤与无瘤小鼠RILI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肺组织中Th1/Th2免疫相关因子表达情况,了解荷瘤小鼠RILI Thl/Th2免疫状态,探讨肿瘤体质和正常体质下RILI发生发展的不同规律,以明确肿瘤模式下Thl/Th2免疫对RILI的影响;同时研究CpG-ODN对不同免疫状态下小鼠RILI中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为将维持免疫平衡作为防治RILI的新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将来更安全有效的开展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提出新思路。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肿瘤体质对X线放射后小鼠肺组织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目的:建立肺癌荷瘤小鼠模型,了解荷瘤小鼠放射性肺损伤Th1/Th2免疫状态,探讨肿瘤体质和正常体质下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的不同规律。方法:选取18-25g的C57BL/6雌性小鼠,在右腋窝皮下种植Lewis肺癌细胞株,肿瘤长至直径为0.5-1.0cm时和无肿瘤小鼠随机进入实验组。用6MV X射线、单次12Gy照射全肺及肿瘤,照射后不同时间点记录肿瘤大小和体重并处死小鼠,留取相应时间点小鼠肺组织及血清。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及羟脯氨酸含量检测来评估肺癌肿瘤免疫下,荷瘤小鼠及无瘤小鼠组放疗后早期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改变。通过RT-PCR、Western blot、BDTMBA多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等技术分析荷瘤及无瘤小鼠放疗后肺组织中Th1/Th2转录因子T-bet、 GATA-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FN-γ, IL-13表达情况。结果:放疗3周后解剖肺组织HE染色可见肺内少量癌细胞浸润,终止观测时间点到3周。观测时间点内,肺组织HE染色(200×)可见荷瘤小鼠照射组炎性充血不明显;主要以间质增厚,肺泡正常结果消失为主;无瘤小鼠照射组间质充血及炎性细胞聚集,第3天明显,且持续时间久。Masson染色(200×)结果显示两组放疗后早期均有胶原沉积,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多,荷瘤小鼠照射组胶原沉积程度明显大于无瘤小鼠照射组。荷瘤小鼠照射组羟脯胺酸含量明显高于无瘤小鼠照射组(P<0.0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荷瘤小鼠照射组Th2转录因子GATA-3基因表达水平在放疗后各时间点表达均较无瘤小鼠照射组要高,且在1周后迅速上升;荷瘤小鼠照射组Thl转录因子T-bet基因表达在放疗后早期(第1天)达到高峰后迅速下降,而无瘤小鼠照射组早期高反应后,2周后仍见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与实时定量PCR结果相似,两组Th2转录因子GATA-3蛋白表达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各时间点荷瘤小鼠照射组Th2转录因子GATA-3蛋白表达均较无瘤小鼠照射组高;荷瘤小鼠照射组Thl转录因子T-bet蛋白表达随放疗时间呈现下降趋势,3周时表达量最低,而无瘤小鼠照射组3周内T-bet随放疗时间仍呈现上升趋势。BDTMBA多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荷瘤小鼠照射组血清中Th2细胞因子IL-13蛋白含量随放疗后时间缓慢升高,在3周时达到高峰。除第3天表达高外,荷瘤小鼠照射组Thl细胞因子INF-y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无瘤小鼠放射组低。结论:肿瘤体质下,小鼠较无瘤小鼠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时间提前且更严重,荷瘤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同样存在Th1/Th2免疫失衡,但较无瘤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更偏向于Th2反应,更趋向于肺纤维化。这可能作为临床肿瘤患者出现放射性肺损伤肺纤维化不可逆现象的部分解释。血清Th1/Th2细胞因子INF-γ, IL-13可以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第二部分:免疫调节剂CpG-ODN对肺癌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转归的影响目的:利用CpG-ODN免疫调节的特征,研究其对肿瘤体质下小鼠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引入CpG-ODN干预治疗组(CRT组),于放疗前1周及放疗后3周连续间断给药,对CpG-ODN干预治疗的安全有效性进行评估(抑瘤作用,机体Th1/Th2免疫状态干预效果),BDTMBA多细胞因子检测血清中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2、IL-5、IL-13等)表达改变情况。采取第一部分方法评估CpG-ODN对荷瘤小鼠放疗后早期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影响。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辅助T细胞激活途径的主要胞内信号分子p-STAT1, P-STAT4, pSTAT6及核转录因子T-bet/GATA-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从肿瘤生长曲线发现,同样接受胸部X线照射后,CpG-ODN干预治疗组(CRT组)荷瘤小鼠肿瘤较未干预的荷瘤小鼠(LRT组)生长缓慢。 BDTMBA多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CRT组荷瘤小鼠血清中Thl型细胞因子IL-12和IFN-γ表达在给药后迅速增加,而Th2型细胞因子IL-5和IL-13表达减少。纤维化评分显示给予CpG-ODN干预治疗后荷瘤小鼠肺纤维化程度减轻,放疗后第14天和21天与LRT组相比减轻,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羟脯氨酸检测结果显示各观察时间点下CRT组的胶原沉积含量较LRT组低,P<0.05。RT-PCR和WB试验结果表明LRT组肺组织中T-bet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CRT组,灰度值分析显示7d,14d,21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RT组肺组织GATA-3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LRT组,灰度值分析显示7d,14d,21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析pSTAT-1蛋白的表达可以看到,整体上看二组pSTAT-1在d7和d21天表达随时间有小幅度的下降。但各个时间点组间比较来看,给予CpG-ODN干预治疗的瘤小鼠放疗组(CRT组)在7d和21dpSTAT-1的蛋白表达均较瘤小鼠单纯放疗组高(RT组),且对比两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RT组pSTAT-4在d7和d21天表达随时间有小幅度的下降,但CRT组呈现上升趋势。从各个时间点组间比较来看,CRT组在21d的pSTAT-4蛋白表达较RT组高,对比两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TAT-6在d7和d21天表达随时间有一定幅度上升。各个时间点组间比较来看,CRT组在21d pSTAT-6的蛋白表达低于瘤小鼠RT组,对比两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G-ODN能减轻小鼠照射后肺部的炎症反应以及肺纤维化程度,并能减少肺损伤小鼠血清中Th2型炎性因子的表达,最终减轻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第三部分:TLR9激动剂CpG-ODN免疫调节小鼠早期放射肺损伤的分子机制探讨目的:研究CpG-ODN对放射性肺损伤中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1)RT组:12Gy X线单次照射全胸部;(2)CpG组:仅腹腔注射0.5ml CpG-ODN,每周一次,连续4周。(3) RT+CpG组:单次胸部放疗后随即给予CpG-ODN腹腔注射,方案同前。(4)CTL组:空白对照。3月后处死小鼠,留取肺组织及血液标本。病理染色评估放疗后肺组织纤维化程度;羟脯酸检测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巨噬细胞,巨噬细胞M1/M2亚群分布改变,同时构建巨噬细胞模型,检测放射线照射后巨噬细胞增殖分化情况,以及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中纤维化分子TGF-p’情况。多细胞因子检测技术分析血清中Ⅰ/Ⅱ型细胞因子表达情况。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TLR9, MyD88辅助T细胞激活途径JAK-STAT通路的上下游主要胞内信号分子p-STAT1, p-STAT4, pSTAT6, JAK, SOCS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RT+CpG组小鼠肺纤维化程度明显较RT组低。RT组纤维化指数评分为5.2±0.7,而RT+CpG组纤维化指数评分为3.4±0.7,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他两组肺纤维化均不明显,纤维化指数评分在0-1之间。胶原沉积情况及纤维化分子TGF-β的表达在RT+CpG组也同样呈现低水平状态,P<0.05。与CTL组相比,其他三组小鼠肺内巨噬细胞累积,平均光密度分析提示RT组巨噬细胞主要以M2亚型为主,而RT+CpG组主要以M1亚型为主,P<0.05。CpG组M1型巨噬细胞略高于CTL空白对照组。RT组血清Ⅱ型细胞因子IL-4, IL-13的表达水平较Th1型细胞因子INF-γ, IL-12高。给予CpG-ODN治疗后Ⅱ细胞因子显着下降。RT组P-STAT6表达显着高于CTL组,P<0.05,而p-STAT1, P-STAT4表达较低;CpG+RT组与RT组相反, TLR9, JA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明显,P-STAT6, SCOS3表达下降,P<0.05。结论:CpG-ODN逆转Th1/Th2免疫失衡从而缓解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之一是提高肺组织TLR9的表达,通过激活JAK-STAT1信号通路,增强Thl型免疫反应,促进巨噬细胞增殖分化成M1型巨噬细胞,释放Ⅰ型细胞因子。
赵德云[10](2016)在《桃金娘油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放射性肺损伤是肺癌、乳腺癌等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核与辐射事故大剂量照射人员常见的病理损伤,是严重影响患者放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环境恶化、不良生活行为习惯、食品安全问题等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增多导致肿瘤发生率不断上升。根据IARC预测,我国癌症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到2020年将分别升至400万与300万人左右;而到下一个十年这一数字分别上升为500万与350万。放射治疗仍然是当前诸多胸部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需要胸部放疗的肿瘤患者将逐年增多,虽然当今临床上已采用多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缩小受照视野等先进的放疗技术与手段,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胸部肿瘤患者的放疗效果。现较为统一的观点将放射性肺损伤病理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发生在早期放疗后数周的放射性肺炎表现及后期发生在数月的放射性肺纤维化病变。由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理的较为复杂,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有众多研究表明电离辐射导致机体氧化损伤、众多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肺组织中高表达导致的肺组织中基底膜受到破坏被认为与放射性肺损伤有密切联系。目前临床治疗放射性肺损伤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SOD制剂等抗氧化制剂、IFN-γ等细胞因子疗法。这些疗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一定疗效,对早期肺部炎症反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对于发生在后期的肺纤维化病变并没有显着的治疗效果。加上这些疗法存在包括感染、呕吐,甚至导致死亡的严重毒副作用风险,直接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临床中迄今尚无有效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药物,因此开发高效、低毒、经济的防治放射肺损伤的药物是非常紧迫的。植物提取物在亚欧地区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其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毒副作用小及较为广泛的药理学作用,普遍应用于各类疾病中。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植物提取物能够有效减轻电离辐射损伤,其中有不少关于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报道。因此,在寻找防治放射性肺损伤药物方面,植物提取物可能是未来重要的药物来源之一。标准桃金娘油(Myrtol Stan.)是由桃金娘科属[Rhodomyrtustomentosa(Ait.)HASSK.]植物中提取的标准挥发油物质,主要由1-8按叶素、α-派蒎、柠檬蒎三大类单萜构成(本文所指桃金娘油即为标准桃金娘油)其药理学作用包括抗炎、抗感染、抗变态反应等。桃金娘油以其良好的安全性及疗效的确切性,现已普遍应用于各类呼吸道疾病当中,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桃金娘油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急性毒性少见,人的最大可耐受剂量达1500mg/kg,在大鼠中超过2000mg/kg,即使在3500mg/kg的剂量情况下,也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反应,长期持续使用桃金娘油没有观察到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合桃金娘油的诸多优势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发病机制理论,我们认为桃金娘油在放射性肺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的防治作用。关于桃金娘油在放射性肺损伤防治方面研究目前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课题将重点探讨标准桃金娘油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放射性肺损伤防治提供新的依据与思路。研究主要内容:1、建立放射性肺损伤小鼠模型选用c57bl/6小鼠,给予单次大剂量全胸照射,照后不同时间进行病理观察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相关标志物观察,建立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2、桃金娘油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以第一部分已建立的c57bl/6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照前、照后均给予桃金娘油,观察桃金娘油对小鼠的肺大体、肺系数、肺病理变化、肺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改变、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并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强的松作为阳性药物比较,分析桃金娘油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效果。3、桃金娘油对放射性肺损伤防治机制的初步探究从相关细胞因子及其mrna水平的调控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表达变化,及抗氧化能力等方面探究桃金娘油对放射性肺损伤防治的可能作用机制。实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1、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麻醉后固定于自行设计的pe盒中,以铅砖选择性阻挡射线,单次行大剂量16gy60coγ射线全胸照射。2、小鼠受照后1,2,4,8,16周取肺组织行病理学观察(h&e、masson染色)。3、使用包埋的肺组织蜡块行免疫荧光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第二部分:桃金娘油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1、动物分组与给药:将购回小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30);单纯照射组(n=30);桃金娘油+照射组(n=30,25mg/kg/day);强的松+照射组(n=30,5mg/kg/day)。桃金娘油+照射组小鼠照前使用灌胃给药一周,剂量为25mg/kg·day,进行全胸照射造模后继续给药4周,强的松+照射组在受照进行给药。各组于照后1,2,4,8,16周取肺组织进行观察分析。2、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肺湿重变化,计算小鼠肺系数;同时观察小鼠肺大体变化情况。3、对各组小鼠肺组织进行h&e与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肺病理变化,并进行半定量分析。4、使用免疫荧光检测vimentin、α-sma在小鼠肺组织中表达;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上皮标志物e-钙粘素(e-cadherin)变化,以了解小鼠肺组织上皮间质转化情况。5、使用碱水解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的含量,了解各组小鼠胶原沉积状况即肺纤维化程度。第三部分:桃金娘油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1、小鼠称重后,使用心脏取血500μl,静置1.5h-2h,3500r/min4℃离心取血清,用elsi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使用rt-pcr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分析il-1β、il-6、tgf-β1、tnf-α、pgesmrna表达水平变化。2、使用wb检测放射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中atk/p-akt、mmp-2/-9蛋白的表达。3、使用mda/sod试剂盒检测小鼠肺组织mda含量及sod活力,了解小鼠氧化损伤状况。实验结果:1、放射性肺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c57bl/6小鼠经单次16gyγ射线全胸照射后,与正常组小鼠相比,初期肺部炎性浸润严重,后期肺间质形成弥漫性肺纤维化,肺结构破坏,而且间质标志物α-sma、vimentin表达均增高,与报道的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基本一致。表明建立的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是成功的。2、桃金娘油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1)小鼠受照后体重出现下降,肺水肿、出血严重,导致肺系数上升。而桃金娘油能够明显改善照后小鼠肺水肿程度,减轻小鼠体重下降水平,在受照后2,4,8,16周,桃金娘油+照射组小鼠肺系数不但均显着低于单纯照射组(p<0.05或p<0.01),而且优于阳性对照药强的松对小鼠肺系数的影响。(2)小鼠受照后1、2、4、8、16周,h&e染色结果显示,受照后1、2、4周单纯照射组出现较为严重的炎症浸润,桃金娘油能够很好地改善由电离辐射诱导的肺组织炎性表现,通过对h&e染色病理切片进行肺泡炎评分,相比单纯照射组肺泡炎程度有显着差别(p<0.05或p<0.01)。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桃金娘油能够有效减轻早期炎症表现及后期的肺纤维化病变,通过半定量评分发现桃金娘油+照射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可显着减轻放射性肺损伤后期肺间质增厚的肺纤维化病理改变(p<0.05或p<0.01),肺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强的松虽在早期能够减轻小鼠肺部炎性反应,但对小鼠后期肺纤维化病变并没有显着的作用。(3)小鼠受照后8、16周,与单纯照射组相比,桃金娘油+照射组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表达均明显下调,而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均明显上调,强的松+照射组可见轻度下调vimentin、α-sma表达,上调e-cadherin,但效果不及桃金娘油处理组。(4)相比单纯照射组,桃金娘油+照射组hyp含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提示桃金娘油能够有效减少肺组织中胶原纤维沉淀而强的松在后期对hyp含量的抑制作用不如桃金娘油(p<0.05或p<0.01),可见强的松对后期小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不明显。3、桃金娘油对放射性肺损伤防治作用机制研究(1)桃金娘油能够有效下调小鼠血清中il-1β、il-6、tgf-β1、tnf-α、pge2的表达(p<0.05或p<0.01),其mrna水平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p<0.05或p<0.01)。而强的松虽在早期对il-1β、il-6、tnf-α等前炎性因子及其mrna转录水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tgf-β1及其mrna水平没有明显作用,反而加速促纤维化因子的分泌。(2)桃金娘油能够有效抑制akt及其活化形式p-akt的表达,从而下调小鼠肺组织中mmp-2/-9的高表达。(3)小鼠受照后可导致机体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上升,而桃金娘油能够有效抑制电离辐射导致的过量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生成(p<0.05或p<0.01),并且能够提高后期小鼠机体的sod活力(p<0.05或p<0.01),维持机体抗氧化水平。讨论分析: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常见的并发症。我们通过观察小鼠体重、肺系数、肺病理、相关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及羟脯氨酸含量等方面变化情况集中探讨了桃金娘油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结果显示,桃金娘油能够显着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程度,包括早期的放射性肺炎及后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电离辐射导致的多种炎性因子代谢失调、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高表达及氧化损伤可能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本实验发现桃金娘油能够显着抑制血清中一系列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PGE2及促纤维化因子TGF-β1高表达,其mRNA水平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有效改善肺部炎性反应及后期的肺纤维化病变。MMP-2/-9的高表达可导致肺结构破坏,是引起肺部炎性反应及胶原沉淀的重要病理机制。我们研究发现,桃金娘油可能通过阻滞AKT通路的活化而下调MMP-2/-9的表达,从而减轻肺损伤程度。此外,我们还发现桃金娘油能够明显减少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生成,上调SOD活力,增强小鼠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电离辐射导致的氧化损伤程度。而强的松虽能够缓解早期炎性反应,但对后期的肺纤维化并没有明显作用,反而出现体重下降、骨质疏松、并发感染等诸多不良副作用。结论:桃金娘油在放射性肺损伤防治中显示出较强的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的作用,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这一功效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及促纤维化因子生成,阻滞AKT通路而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表达,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而发挥作用。桃金娘油未来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具体详尽的抗炎抗纤维化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放射性肺损伤的中医理论探讨 |
| 1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名的认识 |
| 2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因的认识 |
| 3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机的认识 |
| 4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理特点的认识 |
| 5 放射性肺损伤治疗原则浅析 |
| 6 放射性肺损伤中医治法浅析 |
| 7 选方分析 |
| 8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的认识 |
| 1 放射性肺炎 |
| 2 放射性肺纤维化 |
| 3 放射性肺损伤西医治疗 |
| 4 EMT |
| 5 EMT的发病因素 |
| 6 与EMT相关的转录因子 |
| 7 调节EMT的部分信号通路 |
| 8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MT中 TGF-β/Smads和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 |
| 9 选方分析 |
| 10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
| 实验一 放射性肺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 1 引言 |
| 2 实验材料 |
| 3 实验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6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 1 引言 |
| 2 实验材料 |
| 3 实验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6 参考文献 |
| 实验三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EMT相关的表型标记物E-cadheren、Vimentin表达的影响 |
| 1 引言 |
| 2 实验材料 |
| 3 实验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6 参考文献 |
| 实验四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血清中TNF-α和TGF-β1 表达的影响 |
| 1 引言 |
| 2 实验材料 |
| 3 实验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6 参考文献 |
| 实验五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TGF-β/Smad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
| 1 引言 |
| 2 实验材料 |
| 3 实验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6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理论探讨:放射性肺损伤中医病名、病机及证治探析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养阴清热化瘀方同步胸部放疗调节Th1/Th2免疫失衡及对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
|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养阴清热化瘀方对放射性肺损伤防护作用的基础研究 |
| 实验一 养阴清热化瘀方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泡灌洗液细胞计数、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 引言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养阴清热化瘀方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血清及肺组织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
| 引言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三 养阴清热化瘀方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分子的影响 |
| 引言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细胞因子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放射性肺损伤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放射性肺损伤的中医认识现状 |
| 1. 发生机制及学说 |
| 2. 中医病机认识 |
| 3. 中医辨证现状 |
| 4. 中医治疗现状 |
| 5.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效应评价 |
| 1. 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 |
| 2. RILI模型动物的选择 |
| 3. 照射部位的选择 |
| 4. 放射剂量的选择 |
| 5. 照射次数选择 |
| 6. 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评价 |
| 7.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沙参桔梗汤治疗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
| 一、研究目的 |
| 二、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资料 |
| 2. 病例诊断、纳入、排除、脱落标准、中止标准、终止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5. 统计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四、讨论 |
| 1. 中医对放射性肺损伤的认识 |
| 2. 沙参桔梗汤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沙参桔梗汤治疗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 |
| 一、研究目的 |
| 二、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三、结果 |
| 1. 各组大鼠肺系数分析 |
| 2. 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 |
| 3. 肺组织肉眼观察形态改变 |
| 4. 大鼠的一般状况观察 |
| 5. 肺组织HE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 |
| 6. HE光镜下肺泡炎的评分情况 |
| 7. 肺组织炎症因子IL-6的表达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图 |
| 个人简历 |
|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西医学对放射性肺纤维化的认识 |
| 2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纤维化的认识 |
| 2.1 中医对RPF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中医药防治RPF |
| 2.3 本课题的中医治法 |
| 实验部分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试剂 |
| 1.4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 |
| 2.2 模型制备 |
| 2.3 给药方法 |
| 2.4 标本采集及处理 |
| 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 2.6 统计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 3.2 大鼠死亡情况 |
| 3.3 肺组织病理改变及纤维化积分 |
| 3.4 肺组织TGF-β1表达 |
| 3.5 肺组织HYP含量 |
| 3.6 肺组织α-SMA表达 |
| 4 小结 |
| 讨论 |
| 1 放射性肺纤维化的西医认识 |
| 2 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中医认识 |
| 2.1 中医对放射性肺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中医治法 |
| 2.3 本课题的选方依据及组方特点 |
| 3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4 实验指标的选择 |
| 4.1 病理切片 |
| 4.2 TGF-β1 |
| 4.3 α-SMA |
| 4.4 羟脯氨酸 |
| 5 桑杏护肺颗粒干预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相关分析 |
| 结语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综述 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以及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实验材料 |
| 实验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表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论文创新点 |
|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S |
| 1 前言 |
| 第一部分 肿瘤体质对X线放射后小鼠肺组织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二部分 免疫佐剂CpG-ODN对X线放射后肺癌小鼠肺组织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 |
| 5 材料与方法 |
| 6 结果 |
| 7 讨论 |
| 第三部分 JAK-STAT信号通路在CpG-ODN免疫调节小鼠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 8 材料与方法 |
| 9 结果 |
| 10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博士期间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 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建立与鉴定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二、实验结果 |
| 三、分析讨论 |
| 第二部分 桃金娘油对放射性肺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二、实验结果 |
| 三、分析讨论 |
| 第三部分 桃金娘油对放射性肺损伤防治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二、实验结果 |
| 三、分析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植物提取物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现状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