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刘凤[1](2022)在《2015—2019年度天津市南开区儿童流感病原学监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15—2019年度天津市南开区儿童流感病原学检测结果,为流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国家流感监测网络,采集2家哨点医院流感样儿童病例咽拭子标本1 933份,采用Real-time RT-PCR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对结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56例,总阳性率为17.38%,其中130例季节性H3,82例新甲型H1N1,75例B型(Victoria),49例B型(Yamagata)。5个监测年度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26,P<0.001),其中2017年度最高,为25.00%。儿童流感流行高峰主要在冬春季,但2017年8月呈现夏季小高峰。每年均有季节性H3和新甲型H1N1流行,B型(Victoria)和B型(Yamagata)交替出现。不同年龄组儿童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54,P<0.001);以6~8岁组阳性率最高,为23.64%;<3岁最低,为7.27%。结论天津市南开区儿童流感流行在不同年度流行型别存在差异,不同亚型毒株交替出现,应重视托幼机构、中小学的流感防控。
李莉,刘凤[2](2022)在《2015—2019年度天津市南开区儿童流感病原学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15—2019年度天津市南开区儿童流感病原学检测结果,为流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国家流感监测网络,采集2家哨点医院流感样儿童病例咽拭子标本1 933份,采用Real-time RT-PCR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对结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56例,总阳性率为17.38%,其中130例季节性H3,82例新甲型H1N1,75例B型(Victoria),49例B型(Yamagata)。5个监测年度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26,P<0.001),其中2017年度最高,为25.00%。儿童流感流行高峰主要在冬春季,但2017年8月呈现夏季小高峰。每年均有季节性H3和新甲型H1N1流行,B型(Victoria)和B型(Yamagata)交替出现。不同年龄组儿童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54,P<0.001);以6~8岁组阳性率最高,为23.64%;<3岁最低,为7.27%。结论天津市南开区儿童流感流行在不同年度流行型别存在差异,不同亚型毒株交替出现,应重视托幼机构、中小学的流感防控。
陈凤珍,张启文[3](2021)在《2016—2018年佛山市高明区流行性感冒疫情变化趋势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佛山市高明区流感流行特征及病毒类型变化情况,为制定流感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18年佛山市高明区流感疫情数据和病原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8年高明区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2 109例,其中荷城街道为流感疫情高发区域,占所有报告病例数的79.52%;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人群,占所有报告病例数的49.41%。三年累计采集检测流感病毒样本360份,检出阳性标本53份,阳性率为14.72%;检测阳性高峰主要在冬春季;中学生人群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为23.75%,散居儿童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最低,为7.91%;每年均有检出B型、季H3型和新甲H1型流感病毒,但优势毒株型别不同。结论佛山市高明区流感样病例三间分布特征明显,病毒优势毒株变化频繁,15岁以下学生和托幼儿童是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加大对人口密集社区、托幼机构和学校的流感防控力度。
王永宁,徐舒敏[4](2021)在《2017年~2019年天津市某三级医院流感病毒抗原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天津某三级医院近三年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季节分布情况,为本地区流感防控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月1日~2019年10月31日于天津市某三级医院就诊的全年龄段的门诊和住院的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疑似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咽拭子,使用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对病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140例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阳性399例,阳性率12.71%;不同性别流感病毒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46~59岁年龄组最低,不同年龄组流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病毒所致感染主要集中1~4月份;所有甲/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的性患者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阳性检出率最高(32.58%),其次为急性支气管炎(20.07%),初步诊断为发热待查的患者阳性检出率最低(10.22%)。结论流感病毒预防人群重点为15岁以下的儿童,流感主要流行于冬春季节,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交替流行。
卫沛楠,李平,王海亮,陈银苗,陈珊珊[5](2020)在《2015-2019年天津市武清区流行性感冒病例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流行性感冒病毒由于其抗原变异速度快,曾引起多次世界性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流感每年造成约29万~65万人死亡。本研究分析2015-2019年天津市武清区流感及暴发疫情特征,为本区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9年报告的武清区流感病例及暴发疫情信息,分析不同年份、不同月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流感暴发疫情情况,并分析病原学检测结果。结果 2015-2019年报告武清区流感病例2 247例,年均发病率38.13/10万,其中2019年为138.00/10万。每年11月~次年1月为高发季节。城区街道的年平均发病率为110.13/10万,乡镇为10.90/10万,城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451,P<0.001。<20岁人群高发(90.70%),学生和儿童为高危人群(91.41%)。2015-2019年报告武清区流感暴发疫情20起,累计病例数1 085例,罹患率3.78%;其中19起发生在11月~次年1月;2017年和2019年各报告10起,罹患率分别为2.42%和6.07%;19起发生在城区街道,1起发生在乡镇;14起发生在小学,5起发生在中学,1起发生在敬老院。2015-2019年20起流感暴发疫情共采集202份样本,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15份,检出阳性率56.93%,其中甲型H3N2阳性59份、乙型Yamagata阳性41份。结论武清区流感及暴发疫情有明显季节性和城区高发特征,中小学是高发场所,学生和儿童是高发人群。应针对以上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并切实提高人群的流感疫苗接种率。
马融,胡思源,许雅倩,辛德莉,冯自威,赵爱利,孙力,代如民,全惜春,王永莉,薛萍,黄建玲,张晓霞,钟成梁,郭圣璇[6](2020)在《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儿童轻型流行性感冒风热证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儿童轻型流行性感冒风热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非劣效检验、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计划纳入240例受试儿童,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小儿金翘颗粒,对照组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疗程5天并随访2天。比较两组疾病临床痊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CARIFS症状维度分与时间的曲线下面积,并发症、重症及危重症发生率,中医证候疗效(痊愈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纳入临床诊断患儿240例,其中229例进入全分析数据集(FAS),200例进入符合方案数据集(PPS),233例进入安全性数据集(SS)。治疗后,主要指标疾病临床痊愈中位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3天,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加速失效-对数正态模型,按0.75的非劣标准,治疗组非劣效于对照组,PPS与FAS分析结论一致。次要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全退热中位时间分别为42h、36h,组间比较,FAS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S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IFS症状维度评分与时间曲线下面积,并发症、重症及危重症发生率,以及中医证候疗效(痊愈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发现23例次、18例次不良事件。治疗组不良反应9例次、对照组10例次。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儿童轻型流行性感冒具有缩短病程作用,疗效非劣于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较好。
尹贵蕾[7](2020)在《基于德尔菲法的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分类及临床分布特征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德尔菲法初步探讨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证候分类及辨识,为制定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奠定基础。2.通过对临床200例流行性感冒患儿中医证候调查分析,评价其与问卷调查的一致性,为中医病证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并初步探讨儿童流行性感冒的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以“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分析并归纳总结儿童流感的证候分类及辨识。2.问卷调查:以前期文献研究为基础,整理分析并设计出专家问卷调查表,包括证候名称及证候表现等内容,运用德尔菲法,向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对本病具有一定研究的儿科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采取赋予分值并提出书面补充意见的方式,共进行三次专家问卷调查,每轮问卷采用均数、等级和、不重要百分比、变异系数指标观测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形成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分类及辨证依据。3.临床研究:参照前期研究,制定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调查表,收集门诊200例流行性感冒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舌脉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建立信息数据库,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及卡方检验,评价临床资料与问卷调查的一致性。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共获得中文文献22906篇,英文文献239篇,手工检索书籍及指南共9篇,总计获得文献23154篇,经过文献查重及筛选最终纳入文献39篇,相关中医证型62个。2.问卷调查:基于德尔菲法共进行三轮问卷调查。(1)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第一轮问卷调查,共发放44份问卷,回收44份,专家积极系数即回收率为100%,确定中医证型名称共11个,分别为:风寒束表证,风热犯卫证,外寒内热证,湿遏卫气证,热毒炽盛证,邪毒犯胃证,毒热内陷、内闭外脱证,心阳虚衰证,邪陷厥阴证,正虚邪恋证,气阴两伤证。(2)第二轮问卷调查发放44份问卷,回收39份,专家积极系数为88.6%,确定中医证型名称共9个,分别为:风寒束表证,风热犯卫证,外寒内热证,邪毒犯胃证,热毒炽盛证,毒热内陷、内闭外脱证,心阳虚衰证,邪陷厥阴证,正虚邪恋证。(3)第三轮问卷调查发放39份问卷,回收36份,专家积极系数为92.3%。对三轮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儿童流行性感冒共9个证型名称:风寒束表证,风热犯卫证,外寒内热证,邪毒犯胃证,热毒壅肺证,邪陷厥阴证,毒热内陷、内闭外脱证,心阳虚衰证,正虚邪恋证。3.临床研究:所收集200例流行性感冒患儿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7岁,男女比例约1:1。(1)按照证型出现的频次高低排序依次为:风热犯卫证、外寒内热证、风寒束表证、邪毒犯胃证四型。(2)按照证候出现频数的高低排序依次为:发热、咳嗽、倦怠乏力、流涕。(3)不同证型的证候表现各有侧重,除上述常见症状外,风寒束表证可见恶寒、喷嚏等症;风热犯卫证可见目赤、咽干、口干、舌红等症;外寒内热证可见恶寒、鼻塞、口干、咽痛、咽红等症;邪毒犯胃证可见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等症。(4)儿童流行性感冒的证型分布与儿童年龄、热势、流感病毒检测结果、病程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德尔菲法调查结果,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分为9型,分别为:风寒束表证,风热犯卫证,外寒内热证,邪毒犯胃证,热毒壅肺证,邪陷厥阴证,毒热内陷、内闭外脱证,心阳虚衰证,正虚邪恋证。2.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流行性感冒常见风热犯卫证、外寒内热证、风寒束表证、邪毒犯胃证四型,与德尔菲法调查研究基本一致;未见热毒壅肺证、邪陷厥阴证、毒热内陷,内闭外脱证、心阳虚衰证、正虚邪恋证等证型。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儿童年龄、热势、病毒检测结果、病程均无相关性。结果考虑与病例选择的局限性有关,有待于多中心、多区域、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3.儿童流行性感冒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倦怠乏力、流涕等症。风寒束表证伴恶寒、喷嚏等;风热犯卫证伴目赤、咽干、口干、舌红等;外寒内热证伴恶寒、鼻塞、口干、咽痛、咽红等;邪毒犯胃证伴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
许雅倩[8](2020)在《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风热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风热证)缩短病程、改善病情的作用,并观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非劣效检验、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计划纳入240例受试儿童,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小儿金翘颗粒,对照组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疗程5天。结果:共纳入临床诊断患儿240例,其中,229例进入FAS(试验组113例,对照组116例),200例进入PPS(试验组95例,对照组105例),233例进入SS(试验组115例,对照组118例)。治疗5天并随访2天,主要指标疾病临床痊愈中位时间,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3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加速失效-对数正态模型,按0.75的非劣标准,试验组非劣效于对照组,确诊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分析结论一致。次要指标,临床诊断病例试验组、对照组的完全退热中位时间分别为42(42)小时,36(42)小时,组间比较,FAS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S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病例试验组、对照组的完全退热中位时间分别为42(42)小时、36(39)小时,组间比较,FAS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S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IFS症状维度评分与时间曲线下面积,以及并发症、重症及危重症发生率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病例中医证候疗效(痊愈率)的FAS(PPS)结果显示,试验组48.67%(47.37%),对照组56.03%(52.3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PP S分析结论一致,不同人群间的分析结果一致。试验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发现23例次、18例次不良事件。其中,试验组9例次、对照组10例次,经研究者判断为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具有缩短病程作用,疗效非劣于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较好,可为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用药新选择。
钟沛丽[9](2020)在《我国流感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模型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我国2005-2017年共13年流感样病例发病数据、同期气象数据以及2015-2017年空气质量数据,研究我国流感流行特征、南北方流行差异,探讨影响我国流感流行的影响因素,建立全国、南北方、省级、城市级流感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并评价预测效果及预测性能。研究方法一、我国流感流行特征研究,主要采用轮廓分析法。通过R语言和Python编程实现数据可视化及数据统计特征提取,来研究数据的分布特点,探讨流感流行特征、南北方流行差异。二、流感流行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法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特征重要性分析法。第一步对比作图直接观察数据间关系;第二步对流感数据、气象数据、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取重要影响因素或排除线性相关因子;第三步运用GBDT对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获得权重较大的共同影响因素,作为下一步模型预测的输入变量之一。三、流感模型预测研究,运用时间序列(TS)和神经网络(ANN/NN)研究方法,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和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建立全国、南北方、省级和城市级流感预测模型。在全国、南北方及省级层面,对比基于流感历史数据的ARIMA模型和LSTM模型的预测效果及预测性能;在城市层面,对比单因素LSTM和4种多因素LSTM模型的预测效果及预测性能,单因素指仅基于流感历史数据,多因素指在流感历史数据基础之上叠加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叠加与不叠加影响因素以及叠加不同影响因素的LSTM模型间预测性能的两两对比,反证影响因素筛选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一、流感在我国整体上呈现冬季高峰、春季次高峰、夏季和秋季低谷的流行特征。北方地区,总体上表现为冬季单高峰、夏季低谷。南方地区,表现为冬季高峰、春季次高峰、夏季小高峰和秋季低谷。二、通过对比作图直接观察法、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分析、GBDT特征重要性分析,结合相关研究结果,筛选出4组影响因素:①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和平均相对湿度,②平均气温,③平均绝对湿度,④平均气温和平均绝对湿度,用于构建叠加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预测模型。三、在全国、南北方及31省级层面,分别采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神经网络LSTM模型,基于流感历史发病数据进行预测,在测试集上RMSE均值,LSTM为435.53,大幅小于ARIMA的662.92,配对Wilcoxon检验P=4.176e-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32城市层面,单因素LSTM模型、多因素LSTM-1模型(叠加前述影响因素①)、多因素LSTM-2模型(叠加影响因素②)、多因素LSTM-3模型(叠加影响因素③)、多因素LSTM-4模型(叠加影响因素④),在测试集上RMSE均值分别为81.81、73.46、84.42、74.90、75.54,按模型均值从小到大排序依次为LSTM-1、LSTM-3、LSTM-4、LSTM、LSTM-2。经多个相关样本比较的 Friedman 检验,P=0.03104(P<0.05),5种模型预测性能不全相同。经两两配对Wilcoxon检验,LSTM-1和LSTM-2(P= 0.0205,P<0.05)以及 LSTM-3和LSTM-4(P=0.0057,P<0.05)预测性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省级层面2种模型,城市层面5种模型,共7种模型南北方预测性能RMSE均值对比,北方全部小于南方,南北方两独立样本Wilcoxon检验,差异全部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一、低温可能有利于流感发病和流行,温暖干燥或炎热干燥则可能抑制流感的发病和流行。在温暖和炎热的天气条件下,较高的湿度可能是流感流行的有利条件。简单地用南北方或用纬度来进行流行区域的划分可能未必恰当,流感流行受具体的气候环境或气象因素影响。二、流感发病数与气象因素、空气质量因素几乎没有线性相关关系。流感流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面,气温不是唯一或决定性影响因素,绝对湿度可能才是唯一或决定性影响因素。三、在流感预测模型方面,神经网络LSTM模型表现优异,适合用于短期和中长期预测。在叠加影响因素方面,叠加适当的影响因素,可以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叠加不当的因素,可能降低模型的预测性能。在预测性能的评价方面,RMSE受预测效果的好坏以及流感发病数大小的影响,单纯以RMSE数值的大小来评价预测效果的好坏容易出现偏差。在预测效果的影响因素方面,流感预测效果主要受流感发病数据本身以及模型选择的影响,而不是南北方属性的不同、气候带的差异,也不是流感流行特征的复杂程度。在发病数据如何影响预测效果方面,发病数据的峰值极端与否严重影响模型的预测效果:训练集上出现峰值是极端值,容易导致模型预测的失败,甚至模型拟合的失败;测试集上出现峰值是极端值,在极端值处容易预测失败。在模型预测的适用范围方面,根据模型预测的原理以及本研究全国31省份32城市跨度13年的研究实践,预测模型难以很好地处理极端值问题,因此可能只适用于流感季节性流行的预测,不适用于流感大流行的预测。
敬岳[10](2017)在《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学特征横断面调查及随访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并经过专家论证后制定流感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及统计学软件,收集符合要求的临床病例,分析当前季节流感样及流感中医证候学特征、流感样病例与流感病例之间的可能关系;分析流感中医证型与病毒亚型之间的可能关系;电话随访部分患者以评价发热门诊治疗流感临床效果,为探索中医药有效防治流感奠定基础。方法: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发热门诊,收集724份符合标准的病例资料。通过查阅中医与西医流感相关诊疗指南、期刊论着、古籍经典等资料,收集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与中医证候信息,设计临床调查表;经相关临床专家、循证医学相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后,形成"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学特征调查问卷"并制作电子信息录入软件。该临床研究采用前瞻、开放式,有监督与无监督相结合的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病例后将相关信息并输入临床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运用SPSS13.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对计数资料进行频数分析;所有病例所涉及的症状、证候等信息分别进行构成比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1.流感样病例中医证候学特征通过研究表明流感样患者就诊高峰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经分析纳入的724例患者中以女性456例(62.98%)为主;"已婚"者536例(74.34%)居多;在家中居住676例(93.50%)占主要地位。流感样病例诱发以"着凉"最多285例(54.70%);报告突然起病627例(87.94%);706人次均主诉为"发热"(97.51%);初起症状以"发热"最多,有302例(41.71%);全部病例均报告至少一项全身症状其中症状突出者有:恶寒者492例(68.05%)、全身酸痛症状明显有541例(75.03%)、头痛者517(71.61%)、乏力者600例(82.87%)。其中较为显着的局部症状有:流涕440例(60.77%)、咳嗽症状者588例(81.22%)、咽痒症状者435例(60.08%)、口干症状者544例(75.14%)。胃肠反应和全身炎性反应均不显着。四诊合参后中医证型中"风热犯卫"证208例(28.81%);"风寒束表"证107例(14.82%);"表寒里热"证404例(55.96%);"湿热壅滞"证3例(0.42%)。2.流感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病毒核酸为阳性者,病毒为甲型H1N1型114例(28.15%)、甲型H3N2型150例(37.04%)、甲型 H9N2型1例(0.25%)、乙型(B 型)139 例(34.32%)、丙型(C 型)1例(0.25%),主要对甲型H1N1、甲型H3N2、乙型(B型)进行相关分析。甲型H1N1病毒亚型人群特征为:女性80例(70.18%)显着较多;甲型H1N1病毒感染群体平均年龄为42.46±15.42岁;已婚91例(79.82%)人群较多;在家中居住的107例(93.86%);着凉获病的有52例(45.61%);高度发热的患者有27(23.68%);就诊时病程为42.95±37.71小时;突然起病的患者有101例(89.38%);主诉报告了发热有112例(98.2%);初起症状中发热39例(34.8%)为最多。全身症状中显着临床表现:恶寒者有76例(66.7%)、全身酸痛96例(83.9%)、头痛85例(74.6%)、乏力102例(89.5%)。局部症状中临床症状显着的有:咳痰76例(66.7%)、咽痒75例(65.8%)、咽痛 63 例(56.8%)、流涕 75 例(65.8%)、咳嗽 109 例(95.6%)、咽部充血 63 例(51.8%)、口干 92 例(80.7%)、口渴 85 例(64.9%)。甲型H3N2病毒亚型人群特征女性96例(64%)居多;甲型H3N2病毒感染群体平均年龄为45.87±18.16岁;已婚120例(80%);在家中居住的有138例(92%);因着凉获病的有58例(38.67%);高度发热16例(10.67%);就诊时病程为58.17±70.40小时;突然起病的患者有126例(84%);主诉149例(99.3%)报告了发热;初起症状中发热患者最多56例(37.8%)。全身症状中显着临床表现:恶寒者有99例(76.0%)、全身酸痛107例(71.3%)、头痛116例(77.9%)、乏力125例(83.3%)。局部症状中临床症状显着的有:咳痰96例(64.4%)、咽痒100例(66.7%)、咽痛96例(64.9%)、流涕 110 例(73.3%)、咳嗽 127 例(84.7%)、咽部充血 96 例(64.9%)、口干 108 例(73.0%)、口渴 99 例(67.8%)。乙型流感人群中女性86例(61.87%)显着较高;乙型(B型)病毒感染群体平均年龄为37.64± 17.40岁;已婚93例(67.39%);在家中居住的130例(93.53%);因着凉获病的有52例(37.41%);高度发热有18例(12.95%);就诊时病程为65.18±49.52小时;突然起病的流感患者有122例(88.41%);主诉133例(95.7%)报告了发热;初起症状中仍以发热为多46例(33.8%)。全身症状中显着临床表现:恶寒者有104 例(74.8%)、全身酸痛 105 例(75.4%)、头痛 101 例(73.2%)、乏力 113 例(81.3%)。局部临床症状显着的有:咳痰92例(66.2%)、咽痒96例(69.1%)、咽痛83例(61.0%)、流涕 91 例(65.5%)、咳嗽 127 例(91.4%)、咽部充血 83 例(61.0%)、口干 113 例(81.9%)、口渴 107 例(77.5%)。三种流感病毒确诊患者全身炎性反应少见,腹部症状中是以恶心为主。其中流感阳性患者甲型H1N1流感中医证型分布风热犯卫24(21.1%)、风寒束表11(9.6%)、表寒里热77(67.5%)、湿热壅滞2(1.8%);甲型H3N2流感中医证型分布风热犯卫35(23.%)、风寒束表17(11.3%)、表寒里热98(65.3%)、湿热壅滞0(0.0%);乙型流感中医证型分布风热犯卫29(21.0%)、风寒束表21(15.2%)、表寒里热88(63.8%)、湿热壅滞0(0.0%)。3.流感门诊治疗效果随访724例被调查者中183例报告了自行服药种类其中:单纯服用抗生素的116例(63.39%)、单纯服用中成药的12例(6.56%)、单纯服用退热药的11例(6.01%)、其余均为两种或三种药物联用44例(24.04%)。未用西药的22例(7.53%),仅使用退热药的52例(17.81%),仅使用镇咳药的4例(1.37%),仅使用抗病毒药的34例(11.64%),仅使用化痰药的9例(3.08%),仅使用抗生素的11例(3.77%),仅针对鼻涕喷嚏给药的4例(1.37%),使用两种以上药物包含退热药的127例(43.49%),使用两种以上药物不包含退热药的29例(9.93%)。中成药对症处理的170例(47.2%)、非对症处理175例(48.6%),其中对证处理多为表寒里热证,但是患者是否对证处理对退热时间、病程及临床疗效并无显着差异。结论:流感样病例及流感病例就诊高峰出现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流感样患者及流感患者均以女性为主,多为已婚在家中居住人群,考虑流感样病例爆发不除外于与环境气候、患者体质和周围环境相关。且流感患者是以全身症状(恶寒、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呼吸道症状(咽痛、咳嗽、咳痰)为主,中医辨证以表寒里热证为主。不同病毒亚型流感临床症状稍有区别:甲型流感病毒致病发热、全身症状和咽部症状较重;乙型流感病毒致病较为温和,且胃肠症状较重。流感病例中表寒里热证显着高于非流感人群;不同病毒亚型中医症状均是以表寒里热证为主,但不同病毒亚型和中医证型的对照关系尚无统计学差异。通过随访门诊就诊患者发现,就诊患者在患病初期有自行用药的现象且多为抗生素,患病初期患者门诊多给予解热镇痛、抗病毒及中成药,服药后患者发热、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均有明显好转,但本研究中中成药是否对证处理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对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对不同人群和体质的流感中医证型可进一步明确,流感患者中成药的对证处理需要进一步关注,以做到有效的中医药防治工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标本来源 |
| 1.2 病原学检测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ILI核酸检测情况 |
| 2.2 336例流感病例时间分布 |
| 2.3 流感样病例人群中流感病例分布 |
| 2.4 不同年龄组流感病例流感病毒型别构成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标本来源 |
| 1.2 病原学检测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ILI核酸检测情况 |
| 2.2 336例流感病例时间分布 |
| 2.3 流感样病例人群中流感病例分布 |
| 2.4 不同年龄组流感病例流感病毒型别构成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标本采集咽喉分泌物采集 |
| 1.2.2 检测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2017年~2019年甲乙流抗原阳性人群和年龄分布 |
| 2.3 2017~2019年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出季节分布 |
| 2.4 不同初步诊断人群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诊断和报告标准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疫情概况 |
| 2.2 时间分布 |
| 2.3 地区分布 |
| 2.4 人群分布 |
| 2.5 病原学检测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诊断标准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脱落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一般资料 |
| 2 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观察指标和方法 |
| 2.2.1 疾病临床痊愈时间 |
| 2.2.2 完全退热时间 |
| 2.2.3 CARIFS症状维度评分与时间的曲线下面积 |
| 2.2.4 并发症、重症及危重症发生率 |
| 2.2.5 中医证候评分 |
| 2.2.6 安全性指标 |
| 2.3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 2.4 统计学方法 |
| 2.4.1 数据集定义与选择 |
| 2.4.2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研究完成情况与数据集划分 |
| 3.2 基线可比性分析 |
| 3.3 有效性分析 |
| 3.3.1 两组患者疾病临床痊愈时间的比较 |
| 3.3.2 两组患者完全退热时间比较 |
| 3.3.3 两组患者CARIFS症状维度评分与时间的曲线下面积比较 |
| 3.3.4 两组患者并发症、重症及危重症发生率比较 |
| 3.3.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3.4 安全性分析 |
| 4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检索方式及策略 |
| 1.1 检索方式 |
| 1.2 检索策略 |
| 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 2.1 纳入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3 文献筛选 |
| 3.1 文献初筛 |
| 3.2 第二次筛选 |
| 3.3 第三次筛选 |
| 4 初步证候分类 |
| 第二部分 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 |
| 1 德尔菲(Delphi)法 |
| 2 专家遴选原则 |
| 3 问卷调查设计及评分方法 |
| 4 统计分析方法 |
| 5 三轮问卷调查结果 |
| 5.1 专家信息 |
| 5.2 第一轮问卷调查结果 |
| 5.3 第二轮问卷调查结果 |
| 5.4 第三轮问卷调查结果 |
| 6 小结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 2.3 咽拭子病毒病原学检测 |
| 3 病例纳排标准 |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病例收集方法 |
| 4.2 统计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一般资料 |
| 5.2 中医证候研究结果 |
| 6 小结 |
|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文献研究结果分析 |
| 3 德尔菲法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 5 德尔菲法问卷调查与临床研究结果一致性分析 |
| 6 存在的问题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试验设计 |
| 1.1 试验目的与观察指标 |
| 1.2 试验总体设计 |
| 1.3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
| 1.4 试验用药及治疗方案 |
| 1.5 安全性观察 |
| 1.6 有效性评价 |
| 1.7 试验流程 |
| 1.8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 1.9 质量控制与保证 |
| 1.10 伦理学要求 |
| 2 试验结果 |
| 2.1 入组情况与数据集划分 |
| 2.2 基线的可比性分析 |
| 2.3 有效性评价 |
| 2.4 安全性评价 |
| 2.5 小结 |
| 讨论 |
| 1 疾病认识 |
| 2 组方分析 |
| 3 试验结果分析 |
| 4 试验设计特点 |
| 5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西医防治儿童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 |
| 1 西医预防 |
| 1.1 疫苗预防 |
| 1.2 药物预防 |
| 2 西医治疗 |
| 2.1 M_2离子通道阻滞剂 |
| 2.2 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
| 2.3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
| 2.4 新型抗病毒药物 |
| 2.5 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
| 3 中医预防 |
| 4 中医治疗 |
| 4.1 内治法 |
| 4.2 外治法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上篇 理论研究 |
| 第一章 西医对流感的研究 |
| 1.1 流感的病原学特点 |
| 1.2 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
| 1.3 流感的抗病毒治疗 |
| 1.4 流感的预防 |
| 1.5 小结 |
| 第二章 中医对流感的研究 |
| 2.1 流感与外感热病 |
| 2.2 外感热病与伤寒、温病 |
| 2.3 伤寒、温病与传染病 |
| 2.4 伤寒、温病与流感 |
| 2.5 流感的寒热之分 |
| 2.6 流感的病因、发病特点及论治 |
| 2.7 中医药与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疗效对比 |
| 2.8 中医的预防理念及措施 |
| 2.9 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优势 |
| 2.10 小结 |
| 第三章 我国流感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模型预测研究综述 |
| 3.1 我国流感流行特征研究综述 |
| 3.2 流感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 3.3 流感模型预测研究综述 |
| 下篇 数据分析 |
| 第四章 我国流感流行特征研究 |
| 4.1 资料与方法 |
| 4.1.1 资料及相关定义 |
| 4.1.2 数据来源 |
| 4.1.3 数据总量 |
| 4.1.4 数据分析软件 |
| 4.1.5 数据分析平台 |
| 4.1.6 数据预处理 |
| 4.1.7 数据分析方法 |
| 4.2 研究结果 |
| 4.2.1 2005-2017年流感发病总体情况 |
| 4.2.2 流感发病趋势分析 |
| 4.2.2.1 全国流感发病趋势分析 |
| 4.2.2.2 南北方流感发病趋势分析 |
| 4.2.2.3 全国流感发病前5省份趋势分析 |
| 4.2.2.4 全国流感发病前5城市趋势分析 |
| 4.2.3 流感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特征分析 |
| 4.2.4 流感发病职业分布特征分析 |
| 4.2.5 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
| 4.2.5.1 全国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
| 4.2.5.2 北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
| 4.2.5.3 南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
| 4.2.5.4 全国流感发病前5中北方省份和城市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
| 4.2.5.5 全国流感发病前5中南方省份和城市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流感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 5.1 资料与方法 |
| 5.1.1 数据来源 |
| 5.1.2 数据总量 |
| 5.1.3 数据分析软件和平台 |
| 5.1.4 数据预处理 |
| 5.1.5 数据分析方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 |
| 5.1.6 数据分析方法-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 |
| 5.2 研究结果 |
| 5.2.1 对比作图直接观察法研究流感流行影响因素 |
| 5.2.2 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分析研究流感流行影响因素 |
| 5.2.3 GBDT特征重要性分析研究流感流行影响因素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流感模型预测研究 |
| 6.1 资料与方法 |
| 6.1.1 数据来源 |
| 6.1.2 数据总量 |
| 6.1.3 数据分析软件和平台 |
| 6.1.4 数据分析方法-时间序列(TS) |
| 6.1.5 数据分析方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 |
| 6.1.6 数据分析方法-神经网络(ANN/NN)、循环神经网络(RNN) |
| 6.1.7 数据分析方法-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
| 6.2 研究结果 |
| 6.2.1 模型预测实施方案 |
| 6.2.2 预测结果评价指标 |
| 6.2.3 在全国、南北方及省级层面建立ARIMA和LSTM模型进行预测并评价 |
| 6.2.3.1 ARIMA模型建立与预测 |
| 6.2.3.2 LSTM模型建立与预测 |
| 6.2.3.3 ARIMA与LSTM预测效果和预测性能比较 |
| 6.2.4 在城市层面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LSTM模型进行预测并评价 |
| 6.2.4.1 单因素LSTM模型建立与预测 |
| 6.2.4.2 多因素LSTM-1模型建立与预测 |
| 6.2.4.3 多因素LSTM-2模型建立与预测 |
| 6.2.4.4 多因素LSTM-3模型建立与预测 |
| 6.2.4.5 多因素LSTM-4模型建立与预测 |
| 6.2.4.6 单因素LSTM与多因素LSTM预测性能比较 |
| 6.2.4.7 LSTM模型预测效果影响因素探析 |
| 6.3 讨论 |
| 6.4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综述 |
| 综述一 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学特征概述 |
| 1 流行性感冒相关概念 |
| 2 流行性感冒中医学相关概念及溯源 |
| 3 流行性感冒中医病因病机 |
| 4 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 综述二 流行性感冒疾病特点及中西医防治方法 |
| 1 流行性感冒病原概述 |
| 2 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特征 |
| 3 流行性感冒与流感样疾病及普通感冒的鉴别 |
| 4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 |
| 5 中西医防治流行性感冒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一 2015-2016年冬春季节北京地区流感样病例中医证候学特征横断面研究 |
| 研究目的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病例选择 |
| 2.1 入选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统计学处理 |
| 5 部分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评价标准 |
| 6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结果 |
| 1 一般人口学资料 |
| 2 患者既往患病情况 |
| 3 患病原因调查 |
| 4 就诊时一般情况 |
| 5 就诊时症状分析 |
| 结论 |
| 讨论 |
| 临床研究二 2015-2016年冬春季节流行性感冒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横断面研究 |
| 研究目的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研究部分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1 病原学检测结果 |
| 2 一般人口学资料 |
| 3 患者既往患病情况 |
| 4 就诊时一般情况 |
| 5 血常规检测结果 |
| 6 PCR检渊结果与中医证型 |
| 结论 |
| 讨论 |
| 临床研究三 2015-2016年流感样病例门诊常规治疗调查研究 |
| 研究目的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病例选择 |
| 2.1 入选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统计学处理 |
| 5 部分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评价标准 |
| 6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结果 |
| 结论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