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机械制造技术现状与展望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额日登桑[1](2021)在《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现状研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业在制造技术上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对传统制造技术进行改革,这就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那么本文就对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其展望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意见,希望可以为有关部门带来帮助。

张立浩,钱波,张朝瑞,茅健,樊红日[2](2022)在《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航空航天、医疗行业、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金属增材制造的典型工艺、金属粉末和金属丝材的制备方法以及基于文献统计的方法分析金属增材制造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在仿真设计、制造工艺、过程监控、质量评估、后续处理等领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和标准规范,阻碍了不同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融合。研究的深入以及材料和工艺的扩展会促进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不断突破以更好的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工艺数据库也会应运而生,对零件的性能控制更细化更完善。

郭照灿,张德海,何文斌,杨光露,李军恒,付亮[3](2022)在《金属多材料增材制造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当代社会对产品的功能及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苛刻的使役条件要求零件具有功能耦合、多环境适应的能力。金属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相比传统制造技术具备更大的优势,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电力行业、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了电子束增材制造、电弧增材制造和冷喷涂增材制造在金属多材料增材制造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最新发展。重点研究了金属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在宏观成形精度、微观组织缺陷和粒子界面结合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最后,指出了金属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在材料种类、基础理论、零件复杂度、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将为金属多材料应用于增材制造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价值。

秦艳利,孙博慧,张昊,倪丁瑞,肖伯律,马宗义[4](2021)在《选区激光熔化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选区激光熔化(SLM)在航空航天领域精密复杂结构件的制造中极具发展潜力,它突破了传统制造技术成本高、周期长、精度低等问题,可更加灵活地实现功能-结构-材料一体化。本文针对航空航天轻量化结构件广泛采用的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SLM技术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总结了提升SLM铝基材料样品力学性能的方法,包括前期参数优化、成形件后处理和添加增强相。综述了国内外关于SLM铝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进展、具体应用及其成果展示,并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杨圣钊,尹瀛月,高建,张振华,韩泉泉[5](2021)在《功能梯度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概述了金属-金属、金属-陶瓷梯度材料相关的增材制造技术,并论述它们的优势及不足。详细阐述了激光选区熔化技术和定向能量沉积技术这两种功能梯度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简述了其它增材制造技术。最后对功能梯度增材制造技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陈俊源,许锋华[6](2021)在《杨叔子智能制造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先行者,杨叔子在国内力推智能制造研究,发表系列学术论文,牵头申请与承担首个智能制造国家重点课题,并多次组织筹划智能制造重大会议。杨叔子不仅推动了我国智能制造研究的起步,也为增进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作出重要贡献。杨叔子将智能制造分解为IMT与IMS两个子概念,指出智能制造的重要特性是高度集成,本质特征为分布式自治,并强调人总是智能制造中"最高的主角"。杨叔子智能制造思想与实践对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和重要启示。为尽快实现我国智能制造的高水平自立自强,当下应在保持全球视野的同时扎根中国实际,集中与整合优势力量提升智能制造整体水平,科学建构新时期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

王天奇[7](2021)在《Ni基非晶合金仿生刚柔耦合复合材料超声增材制造研究》文中提出非晶合金又称金属玻璃,出现于二十世纪中期,是一类具有高性能的新型金属材料,由合金在熔融状态下高速冷却后形成。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内部原子排列状态使非晶合金材料兼具玻璃和普通晶态金属的特点,拥有较高的强度、硬度、韧性、弹性模量,优异的抗腐蚀性能、软磁特性、催化剂性能等,在精密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医疗植入、军工产品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Ni基非晶合金(Ni82.2Cr7B3Si4.8Fe3)为研究对象,通过超声增材制造成形方法,在不同的参数下成形多层非晶合金结构样件,观察其成形效果,研究其成形机理,探究其最佳成形参数;与仿生刚柔耦合理论相结合成形非晶合金复合材料实体样件,研究其成形机制;通过超声增材制造成形方法实现蜂窝结构的非晶合金结构样件成形,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性能测试。(1)采用Ni基非晶合金薄带为原料,通过超声增材制造方法成形非晶合金复合材料“三明治结构”样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非晶合金复合材料“三明治结构”样件断面形貌,从显微表征角度分析超声增材制造工艺参数对成形样件界面接合质量的影响,探寻适合的成形工艺参数。通过纳米压痕实验分析超声增材制造非晶合金复合材料“三明治结构”样件机械性能。(2)通过超声增材制造方法,成形仿生刚柔耦合非晶合金复合材料样件,探究超声增材制造仿生刚柔耦合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界面形成机制。综述仿生刚柔耦合原理应用,刚柔耦合材料选择以及如何实现仿生刚柔耦合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的超声增材制造。同时,成形制造仿生刚柔耦合非晶合金复合材料样件,分析仿生刚柔耦合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界面形成机制,并测试其力学性能。(3)通过超声增材制造方法,成形Ni基非晶合金蜂窝结构样件,测试超声增材制造Ni基非晶合金蜂窝结构样件的力学性能。综述非晶合金蜂窝结构样件应用,将Ni基非晶合金蜂窝结构样件的力学实验结果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对照,观察其变形恢复现象,并测试其超弹性能。本文开展了Ni基非晶合金超声增材制造相关研究工作,探究了超声增材制造技术实现晶态金属与Ni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成形的可行性,与仿生学相结合,利用仿生刚柔耦合理论,构建仿生刚柔耦合非晶合金复合材料样件模型并通过超声增材制造技术成形,实现Ni基非晶合金蜂窝结构样件超声增材制造成形。基于Ni基非晶合金薄带材料,实现在室温下增材制造成形高性能的,具有复杂结构的Ni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样件,为超声增材制造成形非晶合金样件奠定基础。

冯征[8](2021)在《选区激光熔化W-Nb合金组织演变机理及缺陷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钨合金零件制造方式多采用粉末冶金或者粉末注射成型技术。这两种方法在生产复杂三维结构的零件时颇具难度。选区激光熔化增材制造技术可直接实现复杂三维结构难熔金属零件的近净成形,为钨合金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钨本身的高熔点和高的韧脆转变温度,在选区激光熔化制备高比重钨合金(WHA)过程中极容易产生微裂纹、孔洞等缺陷,缺陷的出现必然导致材料应用范围的缩小。因此,如何有效的抑制缺陷仍是一项挑战。本文研究了选区激光熔化(SLM)95W的粉末球磨和制备工艺参数,通过最佳球磨参数和样品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了高致密的W-5Nb和W-5Nb/ZrH2样品。分析了工艺参数对致密度、微观组织演变及缺陷产生的影响规律,重点讨论了W-5Nb的致密化过程,Nb的添加对微裂纹的抑制机制以及掺杂0.5 wt.%ZrH2对W-5Nb微观组织产生的影响。对于粉末的球磨参数和样品制备工艺参数的研究发现,最佳的95W复合粉体制备球磨参数为:球磨转速100 rpm,球磨的大小球配比为1:2,球磨时间为10 h。最佳的W-5Nb选区激光熔化成形制备工艺参数如下:激光功率275 W,扫描速度390 mm/s,扫描间距0.08 mm。对于W-5Nb的研究结果发现,样品的致密度随能量密度(E)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当E为293 J/mm3时,致密度高达98%,微观组织主要是由单一的W-5Nb固溶相组成,微裂纹基本得到抑制。Nb合金化使得晶粒尺寸细化(36%,相对于纯W)和大角晶界的(>15°)占比降低显着(67%,对于E=293 J/mm3和E=556 J/mm3)。同时,Nb合金化使得WxOy气化偏析形成的纳米孔分布离散化,降低了纳米孔洞偏析对微裂纹萌生的促进作用。Nb的固溶强化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晶界间的结合强度。晶界结合强度的提高使得在晶界间发生开裂的可能性减小了许多。对于W-5Nb/0.5 wt.%ZrH2的研究发现,微观相组成为连续且单一的W-5Nb/ZrH2的固溶相,没有产生明显的微裂纹缺陷,仍然存在孔洞。掺杂ZrH2使得W-5Nb的晶粒尺寸减小,但减小的幅度不大,没有明显的织构取向。相对于W-5Nb,ZrH2的掺杂使得残余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化,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区域分布。这就使得因残余应力集中分布而导致开裂的可能性极大的降低。

丁若晨[9](2021)在《基于激光选区熔化的金属点阵结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点阵结构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等特点,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生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点阵结构的空间结构十分复杂,传统方法制造困难,近年来,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点阵结构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本文基于点阵结构良好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潜力,针对制造精度与质量难以保证、力学性能缺乏系统性研究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拱形桁架点阵结构,研究了该结构的激光选区熔化制造工艺及方法,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最后以弹翼与冷却部件为典型应用对象,验证了拱形点阵结构设计-制造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力学性能的理论分析:根据拱形结构刚度大、抗压能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不同参数的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并对支柱轴线为半圆弧的拱形桁架点阵结构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拱形桁架点阵结构的等效弹性模量受其基体材料的弹性模量、支柱直径和轴线的圆弧半径影响,其等效弹性模量随着支柱直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圆弧半径的增加而减小。(2)拱形桁架点阵结构的激光选区熔化工艺研究:优化了点阵结构激光选区熔化工艺参数,确定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扫描间距、光斑补偿半径和保护气体流量等工艺参数的最优组合。设计了能量密度范围在78~82 J/mm3之间的16组激光工艺参数组合(不同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扫描间距),分析了不同激光工艺参数组合对成形试样的致密度、硬度、晶粒尺寸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选出最优激光工艺参数组合;设计了光斑补偿半径范围在0~0.13 mm之间的6组光斑补偿半径,分析了光斑补偿半径对支柱尺寸精度的影响,优选出成形尺寸误差最小的光斑补偿半径;最后以提升成形质量可重复性为目标,研究了在不同保护气体流量下成形试样的力学性能,分析了保护气体流量对批量生产试样可重复制造性的影响,确定了可以提升成形质量可重复性的最优保护气体流量。(3)拱形桁架点阵结构的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极限位姿尺寸研究:在优化工艺参数的基础上,分析了直线形支柱的直径和倾斜角度对支柱可成形性的影响;设计并制造了不同直径、不同倾斜角度的直线形支柱试样和不同直径、不同形状参数的拱形支柱,以试样的成形效果确定了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形状参数与支柱直径的可成形范围,为拱形桁架点阵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4)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压缩性能研究:研究了不同形状参数、载荷方向、单元尺寸和相对密度的拱形桁架点阵结构的准静态压缩性能,得到了该点阵结构的最佳形状参数和最佳受力方向;研究了在最佳形状参数和最佳受力方向下该点阵结构的准静态压缩性能;根据不同相对密度该点阵结构的力学性能,建立了压缩性能的Gibson-Ashby模型,可用于计算不同相对密度该点阵结构的压缩性能。(5)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弯曲性能研究:研究了不同形状参数、载荷方向、单元尺寸和相对密度的拱形桁架点阵结构的准静态弯曲性能,得到了具有最佳弯曲性能的形状参数和载荷方向;根据不同相对密度该点阵结构的力学性能,建立了弯曲性能的Gibson-Ashby模型,可用于计算不同相对密度该点阵结构的弯曲性能。(6)拱形桁架点阵夹层结构动态压缩性能研究:研究了拱形桁架点阵夹层结构在动态压缩下的力学性能,分析了应变率和点阵结构层数对夹层结构力学性能及吸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拱形桁架点阵夹层结构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应变率和点阵结构层数均会对夹层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吸能特性产生影响。(7)基于拱形桁架点阵结构设计-制造方法的应用验证研究:基于拱形桁架点阵结构激光选区熔化制造规律与力学性能,在两个飞行器零部件上进行了点阵结构设计-制造方法的应用验证研究,其中内部填充拱形桁架点阵结构的弹翼结构在满足其气动性及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减重8.1%;换热流道填充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后换热系数提高277.9%~296.6%。为基于激光选区熔化制造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郭家田[10](2021)在《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智能制造工厂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老牌汽车制造业强国,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是应对汽车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解决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确定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厘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及其能力结构是什么。第二,培养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路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有哪些?第三,如何更好的进行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上述问题,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分析国外的国家资格框架以及国内的职业资格框架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并调研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构建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根据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培养和竞赛培养三条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定量分析法分别对不同路径下影响因素作用进行分析。企业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成长速度相对较慢,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不足;竞赛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的成长速度较快,但技能人才培养的受益面相对较窄,对资源的需求度却相对较高;校企合作培养路径能够满足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要求,但存在培养主体相对独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缺乏职业素质培养等情况。根据校企合作培养路径现状,结合培养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类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建终身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竞赛培养路径的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专业兴趣等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开展多层次技能竞赛,提高竞赛资源的转化及受众面,提升以赛促学的效果。根据企业培养路径现状,结合激励机制、培养机制等影响程度较高的机制类因素,通过完善企业培养机制和培训资源,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二、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现状研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
2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精密制造技术
    2.2 制造系统的柔性化
    2.3 特种加工技术
    2.4 全球一体化竞争
    2.5 信息化发展
    2.6 网络化网络通信技术应用
    2.7 虚拟化制造
    2.8 集成化和智能化
    2.9 绿色化发展
3 先进制造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3.1 纳米制造技术
    3.2 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3.3 超精加工制造技术
    3.4 绿色和生态制造技术
4 结束语

(2)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简介
2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分类
    2.1 电弧增材制造(WAAM)
    2.2 电子束选区熔化(EBSM)
    2.3 激光近净成形(LENS)
    2.4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SLM)
3 金属粉末、丝材制备和成分设计
    3.1 金属粉末制备
        3.1.1 雾化法
        3.1.2 等离子法
    3.2 金属丝材制备
    3.3 金属粉末成分设计
4 文献分析
    4.1 论文发表情况
    4.2 文献关键词分析
5 金属增材制造研究趋势
    5.1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材料的新扩展
    5.2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制造功能梯度件和复杂多孔材料的新工艺
    5.3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加工数据库的完善
    5.4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仿真模拟
    5.5 增减材智能制造一体化
    5.6 成分-结构-功能一体化
6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展望

(3)金属多材料增材制造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1.1 电子束增材制造技术
    1.2 电弧增材制造技术
    1.3 冷喷涂增材制造技术
2 关键问题
    2.1 宏观成形精度
    2.2 微观组织缺陷
    2.3 粒子界面结合
3 发展趋势

(4)选区激光熔化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激光3D打印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3 SLM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工艺特点
    3.1 SLM铝合金及其参数优化
    3.2 SLM铝合金的后处理
    3.3 SLM铝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 SLM铝合金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结合完整拓扑优化实现高性能设计。
    2) 缺损零件的智能修复,实现失效零件的快速、低成本再制造。
    3) 高体积分数铝基复合材料的打印。
    4) 空间在轨打印。
5 结 束 语

(5)功能梯度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梯度增材制造的发展及优势
2 功能梯度增材制造技术
    2.1 激光选区熔化技术
    2.2 定向能量沉积技术
    2.3 其它增材制造技术
    2.4 总结
3 展望

(6)杨叔子智能制造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杨叔子在我国倡导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
二、 杨叔子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 构建智能制造理论基础
    (二) 承担智能制造重点课题
    (三) 促进智能制造学术交流
三、 杨叔子关于智能制造的核心思想
    (一) 智能制造是IMT与IMS的统称
    (二) 高度集成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特性
    (三) 分布式自治是智能制造的本质特征
    (四) 人总是智能制造中“最高的主角”
四、 杨叔子智能制造思想与实践的当下启示
    (一) 立足全球视野,扎根中国实际
    (二) 集中优势力量,提升我国智能制造研究整体水平
    (三) 面向时代需求,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科学体系

(7)Ni基非晶合金仿生刚柔耦合复合材料超声增材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
        1.2.1 选区激光烧结技术
        1.2.2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
        1.2.3 电子束熔融技术
        1.2.4 浆料直写技术
    1.3 非晶合金
        1.3.1 非晶合金简介
        1.3.2 非晶合金性能
        1.3.3 非晶合金材料增材制造
    1.4 超声增材制造技术
        1.4.1 超声增材制造技术
        1.4.2 超声增材制造技术应用
    1.5 仿生增材制造
        1.5.1 仿生刚柔耦合理论
        1.5.2 仿生增材制造应用
    1.6 本文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超声增材制造非晶合金复合材料“三明治结构”机理研究
    2.1 实验设备
        2.1.1 超声增材制造设备
        2.1.2 成形样件处理设备
    2.2 表征分析方法
    2.3 超声增材制造非晶合金复合材料“三明治结构”实验方案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设计
    2.4 超声增材制造非晶合金复合材料“三明治结构”结果分析
        2.4.1 非晶合金样件界面形貌分析
        2.4.2 非晶合金样件界面元素扩散分析
        2.4.3 界面粘接质量
        2.4.4 纳米压痕实验
    2.5 成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增材制造仿生刚柔耦合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界面形成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仿生刚柔耦合
    3.3 仿生刚柔耦合非晶合金复合材料实验设计与样件制备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样件制备
    3.4 仿生刚柔耦合非晶合金复合材料分析
        3.4.1 非晶合金样件界面形貌分析
        3.4.2 非晶合金样件界面元素扩散分析
        3.4.3 界面粘接质量
        3.4.4 纳米压痕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增材制造Ni基非晶合金蜂窝结构样件
    4.1 引言
    4.2 超声增材制造Ni基非晶合金蜂窝结构实验设计
    4.3 蜂窝结构实验模具制造与实验样件制备
        4.3.1 实验模具制造
        4.3.2 实验样件制备
    4.4 超声增材制造Ni基非晶合金蜂窝结构实验样件分析
        4.4.1 实验样件物相与热稳定性分析
        4.4.2 机械性能研究
        4.4.3 实验样件超弹性研究
    4.5 蜂窝结构ANSYS有限元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选区激光熔化W-Nb合金组织演变机理及缺陷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EBM技术
        1.2.2 LMD技术
        1.2.3 WAAM技术
        1.2.4 SLM技术
    1.3 选区激光熔化制备钨合金的发展现状
    1.4 选区激光熔化制备钨合金存在的问题
        1.4.1 球化现象
        1.4.2 微裂纹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原始粉末及其微观形貌
        2.1.2 混合粉末
    2.2 选区激光熔化成形实验
        2.2.1 实验所用设备介绍
        2.2.2 实验参数调整及扫描策略
    2.3 技术路线及分析表征
        2.3.1 研究技术路线
        2.3.2 分析与表征
3 选区激光熔化W-Nb粉体制备与成形工艺研究
    3.1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3.2 95W球磨工艺优化
        3.2.1 球磨时间对95W复合粉体制备的影响
        3.2.2 转速对95W复合粉体制备的影响
        3.2.3 大球小球配比对95W复合粉体制备影响
    3.3 工艺参数优化过程
        3.3.1 能量密度对W-Nb成形质量间的映射关系
        3.3.2 激光功率对W-Nb成形质量的影响
        3.3.3 扫描速度对W-Nb成形质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选区激光熔化W-Nb合金成形机制、显微组织及性能研究
    4.1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4.2 结果与讨论
        4.2.1 W-5Nb混合粉末形貌
        4.2.2 SLM制备W-5Nb合金致密化行为与成形机制
        4.2.3 SLM制备W-5Nb合金物相组成与显微组织
        4.2.4 Nb 合金化对SLM制备W-5Nb 合金显微硬度的影响
        4.2.5 SLM制备W-5Nb合金缺陷形成机制
        4.2.6 Nb合金化对SLM制备W-5Nb微裂纹的抑制机理
    4.3 本章小结
5 选区激光熔化W-5Nb/ZrH_2成形机制、显微组织与性能研究
    5.1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W-5Nb/ZrH_2粉末形貌
        5.2.2 W-5Nb/ZrH_2合金物相分析
        5.2.3 ZrH_2对95W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5.2.4 ZrH_2对95W合金微观缺陷的影响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9)基于激光选区熔化的金属点阵结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激光选区熔化技术研究现状
        1.2.1 激光选区熔化技术原理
        1.2.2 激光选区熔化技术特点
        1.2.3 激光选区熔化工艺研究现状
    1.3 点阵结构研究现状
        1.3.1 基于激光选区熔化的点阵结构研究现状
        1.3.2 激光选区熔化制造点阵结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标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第2章 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单元设计、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拱形桁架点阵结构理论分析
        2.1.1 拱形桁架点阵结构设计
        2.1.2 拱形桁架点阵结构静力学分析
    2.2 制造材料、方法与设备
        2.2.1 金属粉末材料
        2.2.2 金属基板材料
        2.2.3 筛粉机
        2.2.4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设备
        2.2.5 真空热处理炉
    2.3 测试方法
        2.3.1 致密度测试
        2.3.2 内部缺陷观察
        2.3.3 显微组织观察
        2.3.4 晶粒尺寸分析
        2.3.5 表面粗糙度测量
        2.3.6 力学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点阵结构激光选区熔化工艺优化研究
    3.1 激光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3.1.1 激光工艺参数对成形试样性能的影响研究
        3.1.2 光斑补偿半径对成形试样尺寸的影响研究
    3.2 激光选区熔化保护气体流场优化研究
        3.2.1 激光选区熔化设备成形仓流场分析
        3.2.2 保护气体流量对成形试样性能的影响研究
    3.3 极限位姿尺寸研究
        3.3.1 激光选区熔化制造点阵结构支柱的可加工性分析
        3.3.2 点阵结构支柱激光选区熔化成形研究
        3.3.3 拱形支柱激光选区熔化成形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4.1 激光选区熔化制备的316L不锈钢力学性能研究
    4.2 点阵结构试样设计
    4.3 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准静态压缩性能研究
        4.3.1 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单元准静态压缩有限元分析
        4.3.2 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准静态压缩性能实验研究
    4.4 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准静态弯曲性能研究
        4.4.1 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准静态弯曲性能有限元分析
        4.4.2 拱形桁架点阵结构准静态弯曲性能实验研究
    4.5 拱形桁架点阵夹层结构动态压缩性能研究
        4.5.1 拱形桁架点阵夹层结构动态压缩性能有限元分析
        4.5.2 拱形桁架点阵夹层结构动态压缩性能实验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拱形桁架点阵结构设计-制造方法的应用研究
    5.1 弹翼结构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增材制造
        5.1.1 弹翼结构轻量化、一体化设计
        5.1.2 弹翼结构的制造
        5.1.3 弹翼结构的性能测试
    5.2 冷却部件的点阵结构流道设计与增材制造
        5.2.1 点阵结构流道性能研究
        5.2.2 冷却部件点阵结构设计与制造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制造业及高技能人才
    2.1 国际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
    2.2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状及高技能人才需求
    2.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1 资格框架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
    3.2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3.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1 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4.2 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3 竞赛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4 岗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
    5.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5.2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5.3 提高大赛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5.4 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建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现状研究及展望[J]. 额日登桑. 内燃机与配件, 2021(18)
  • [2]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综述[J]. 张立浩,钱波,张朝瑞,茅健,樊红日.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22(01)
  • [3]金属多材料增材制造研究现状与展望[J]. 郭照灿,张德海,何文斌,杨光露,李军恒,付亮. 精密成形工程, 2022
  • [4]选区激光熔化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进展[J]. 秦艳利,孙博慧,张昊,倪丁瑞,肖伯律,马宗义. 中国激光, 2021(14)
  • [5]功能梯度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杨圣钊,尹瀛月,高建,张振华,韩泉泉. 热加工工艺, 2021(21)
  • [6]杨叔子智能制造思想与实践研究[J]. 陈俊源,许锋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04)
  • [7]Ni基非晶合金仿生刚柔耦合复合材料超声增材制造研究[D]. 王天奇. 吉林大学, 2021(01)
  • [8]选区激光熔化W-Nb合金组织演变机理及缺陷抑制研究[D]. 冯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激光选区熔化的金属点阵结构力学性能研究[D]. 丁若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02)
  • [10]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郭家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非晶合金论文 增材制造论文 点阵激光论文

上一篇: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军队建设整体水平
下一篇:中国企业综合实力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