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柔真[1](2021)在《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亚急症是否存在相关性,显示内皮素-1与高血压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至2020年于我院急诊就诊的137例高血压危象患者,并通过完善的临床检查明确有无存在靶器官受损。有靶器官受损的,将其分为高血压急症组(共有65例),无靶器官受损的,将其分为高血压亚急症组(共72例),分别对其血浆内皮素-1水平进行测定。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样对其血浆ET-1水平进行测定。对不同组间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探究内皮素-1水平在高血压急症与亚急症中是否存在区别。结果1、将高血压危象组与健康体检组进行比较,高血压危象组的心率平均值(86.8±15.47次/分)高于健康体检组的平均值(79.13±7.60次/分)(p<0.05);高血压危象组的ET-1水平(109.39±14.06 ng/L)高于健康体检组的平均值(75.43±15.61 ng/L)(p<0.05)。2、高血压急症组与高血压亚急症组的比较中,高血压急症的内皮素-1平均值(117.51±11.11 ng/L)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内皮素-1的平均值(102.05±12.35 ng/L)(p<0.05),高血压急症的心率平均值(90.83±16.73次/分)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心率的平均值(83.90±13.63次/分)(p<0.05),高血压急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低于高血压亚急症组(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心率、ET-1、服药依从性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存在相关性,调整了年龄、心率、服药依从的干扰后,研究因素ET-1仍有意义。ET-1每升高一个单位,高血压急症的发生率就升高1.127倍。3、高血压急症组、高血压亚急症组、健康体检组三组间的比较中,高血压急症组、高血压亚急症组、健康体检组间的内皮素-1、心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进一步两两比较中:高血压急症组的内皮素-1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p<0.05),高血压亚急症组的内皮素-1均值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高血压急症组的心率均值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p<0.05),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的心率均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在高血压急症组合并不同类型的急性靶器官损害中,以急性脑卒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最多见,将这三类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压、心率、ET-1水平进行比较,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存在着相关性,高血压急症患者的内皮素-1水平最高,高血压亚急症患者次之,健康人群的内皮素-1水平最低。
崔瑞新[2](2020)在《硝苯地平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硝苯地平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经医院伦理学会批准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85例,采用双盲法将其分成对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与治疗组(硝苯地平治疗),例数分别为43例、42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1、hs-CRP水平、血压水平、心绞痛改善情况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浆内皮素-1(45.65±1.83)、hs-CRP(2.03±0.2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血压水平在治疗前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降低;其中治疗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心电图、血压水平、心绞痛有明显的缓释价值,建议使用。
林浩[3](2020)在《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广西名中医卢健棋教授创立的通阳宣痹汤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的临床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旨在推广名中医的SAP诊治经验,并为今后进一步临床及基础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108例明确诊断为SAP(分级为“Ⅰ级”、“Ⅱ级”),中医辨证分型为痰瘀互结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投骰子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阳宣痹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等血管内皮功能重要指标和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改善心绞痛总有效率、西雅图评分(SAQ)。应用SPSS 23.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中,等级资料运用秩和检验,无序资料则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后,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1.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分级、基础疾病、血管内皮功能重要指标(FMD、NO、ET-1)、中医证候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西雅图中五组内容的评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心绞痛总有效率:两组受试者治疗后心绞痛程度均有改善(P<0.05),但相比下,治疗组总有效率90.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8%,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前后FMD: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FMD水平均较前有所升高(P<0.05),但治疗组的升高水平更为明显(P<0.05);4.治疗前后NO、ET-1水平: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的血清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T-1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5.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为显着(P<0.05);6.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均较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总有效率84.91%高于对照组的6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SAQ各个小组评分: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SAQ内容中各个小组评分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西雅图内容除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0.05)外,其余各项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完成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105例受试者生命征平稳,两组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阳宣痹汤可有效改善痰瘀互结型SAP患者的心绞痛情况及血管内皮功能,并显着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验证,值得临床推荐。2.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后发现,通过运用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的方式治疗SAP一直是近30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所在,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中成药及治法中,多涉及芳香温通,益气活血类别的中药组分及相关治则,一定程度上验证此研究开展的科学性。3.通过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作用机理,预测出通阳宣痹汤中含有许多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确切改善作用有效化学成分,如豆甾醇、β-谷固醇、异鼠李素、卡维丁、8-异戊烯基山奈酚等,进一步通过拓扑分析发现通阳宣痹汤含有许多与SAP疾病紧密相关潜在核心靶点,如VEGFA、PPARG、CAT、TP53、SOD1等,为未来大中心、多样本的进一步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
黎慧卿[4](2019)在《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祖国医学在数千年前提出的胸痹心痛,属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的范畴,目前已成为现代文明病之一。因后天环境中的多因素例如摄入营养过剩、缺乏锻炼、肥胖率发生率上升、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影响下,发病年龄有趋于年轻化,导致胸痹心痛(冠心病)人群基数越来越庞大。虽然科技水平、医疗水平的进步,该病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该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乃至对社会的影响都颇大。几千年祖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传统医学的康复理念以及其特有的康复治疗手段例如中药、针灸、推拿等,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传统康复治疗因其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因而,汇总整理胸痹心痛的中医康复理论、临床机制、治疗及应用内容,以及推动其在临床的应用也迫在眉睫。方法针对中医胸痹心痛相关的康复理论及其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并另以近代中西医学、现代药理学与养生学相关的期刊论文及书籍,作为现代中医学心病康复研究之验证数据。本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阅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检索方法是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所收录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相关文献数据以搜寻检索式(关键词)一康复、心病、心病康复、中医康复、胸痹心痛、冠心病、动脉硬化、中药、针灸、饮食、中医护理等相关字眼,借以收集资料;手工查阅方法主针对重要相关性专书等研究书籍史料进行书面查询。主要将胸痹心痛中的中医康复内容分为胸痹心痛的理论研究及治疗方法、中医康复的现代学研究三个部分进行文献的归纳整理,最后将所得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分析、总结论述。成果本研究搜集查阅相关医书文献,整理探讨资料,论文内容述及胸痹心痛症,及对胸痹心痛(冠心病)患者的中药康复、饮食康复、针灸康复及中医护理归纳出目前临床常用的针对胸痹心痛制定的相关中医康复的内容,并从相关研究中显示出中医康复对于患者疾病预后的积极意义。结论本研究为提升罹患心疾者的全面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查阅中西医学心病康复相关文献及相关书籍,总结出中医康复具有悠久的历史,不论是以祖国医学为主导的古代还是西方医学为主流医学的现今,中医康复在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不论是从现代实验室研究数据方面、中药等具体中医康复手段的具体作用机制方面,亦或是患者自身的疗效和生活水平改善方面,中医康复手段都获得了认可。虽然中医康复体系目前还存在不足的一面,但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回归家庭、社会等方面意义重大。
喻鹏凌[5](2019)在《血浆大内皮素-1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远期预后关系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大内皮素1与多种心血管疾病预后相关,本研究拟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对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二尖瓣成形术后远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09年1月到2015年12月因中重度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于我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测量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最终纳入142例患者,平均年龄59.4±8.3岁。经随访(51.9±22.6月)。随访期间死亡19例(13.4%),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35例(24.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大内皮素-1是术后全因死亡(HR 3.970,95%CI 1.535-10.268)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HR 2.754,95%CI 1.238-6.129)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高压、卒中史是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卒中史是术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经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远期疗效满意,大内皮素1是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二尖瓣成形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升高被认为是冠心病和慢性肾病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但大内皮素1对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慢性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对慢性肾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测量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共入组144例患者。平均年龄63.2±9.9岁。随访(4.3±0.9)年,随访率92.4%。死亡总人数14例(9.7%),其中8例(5.5%)为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相关分析显示大内皮素1水平与体重指数、肌酐、脑钠肽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估测肾小球滤过率、高密度脂蛋白负相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血浆大内皮素1是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6.221,95%CI:1.455-22.595,P=0.014)。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血浆低水平(大内皮素1<0.68 pmol/L)与高水平(大内皮素1≥0.68 pmol/L)大内皮素患者术后的生存曲线,可见两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血浆大内皮素1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马晓媛[6](2018)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1、脑钠素水平的变化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1、脑钠素水平的变化及与心功能的关系进行探究和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接收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纳入观察组,并与对照组的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均进行血浆内皮素1、脑钠素检测,并观察其与心功能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内皮素1、脑钠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不同心功能等级心力衰竭患者的内皮素1、脑钠素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血浆内皮素1、脑钠素检测,能有效反映患者的心功能,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心力衰竭提供参考依据。
李晓喆[7](2016)在《针刺太冲穴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差异蛋白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我国2010年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及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高血压研究新进展中指出,近50年国内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一直呈现上升态势,到现在为止我国高血压病的患者总数已经逾越国外达到2亿人,呈现出大约每十个成人中就有二人患有高血压病的严峻状况。在众多患病人群中,大多数以轻、中度高血压为主,比例大约占90%以上,这其中轻度高血压患者约占60%左右。目前国内高血压患病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患病几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伴随年龄增加而上升;②患病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往往绝经期前女性的患病率略微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就会迅速升高并超过男性;③有明显的地域性,由南到北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增高;④有一定的种族差异,不同民族间高血压患病率也不同;⑤多盐多脂饮食、肥胖与超重、饮酒与经常性紧张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⑥患者的自身患病知晓率低于50%,接受治疗的比率低于40%,高血压合理控制率甚至低于10%,这与患者的经济程度和文化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本实验的立题依据来源于经穴特异性的假说,即认为,腧穴的治疗作用体现在局部针刺得气后,通过腧穴部位或人体整体状态,借助于针刺补泻手法,将信息传递到人体的高级中枢——脑,脑作为神明之腑,整合正邪盛衰的信息和针刺的治疗作用,进而发挥经穴的治疗效应。小脑参与调节心血管功能活动。当通过电刺激小脑顶核的嘴侧部时,能够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反应症状,如引起动脉压明显的升高,心律异常改变,心率增加,从这个顶核升压反应中可以推断出通过某些途径小脑会影响血压的变化,小脑亦存在与心血管功能活动相关的神经元;近年来较多证据证明,中枢系统的整合作用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内分泌因素亦会影响血压波动,如肾上腺素、垂体分泌激素等;同时,肾功能的状态对人体水液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影响血压情况。近年来,人们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常见病的影响逐渐重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增加了叠加血压、血脂、血糖代谢失常的患病率。延髓是为呼吸、消化、心跳活动的中枢,与小脑解剖位置相近,神经纤维相互链接,或存在作用类似的神经元,在调节肌紧张等功能协同作用。我们认识到,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血糖调节受损的病理环节中各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常常相互影响,根据临床对照、试验数据的查阅,调节血压的效应可归纳在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目的:我国的患高血压病的病人数量增加迅速,在未能理想地控制血压波动和幅度的前提下,很多病患在高血压基础上发展成更为严重的疾病,合理的控制血压、平稳血压波动能够大幅度降低严重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中药、针灸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相关症状方面应用广泛,针刺治疗高血压时根据中医辨证发现临床症状与肝、肾功能,阴虚、风动等病因相关,在此基础上最常使用的腧穴为太冲穴。基于经穴特异性的思考,经穴作用通过针刺后在脑部不同脑区电、生理活动的发生,继而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反应,起到经穴的治疗作用。为验证这一假说,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针刺后检测相关脑区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中经穴治疗疾病的规律,以此验证经穴特异性的理论,为临床选穴组方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选用SHR大鼠5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1只,分别为曲泉组,模型组,太冲组,非穴组,冲阳组。另取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组。前7日每日针刺一次,模型组和正常组只抓取不针刺,其余4组相应针刺曲泉穴、太冲穴、非穴和冲阳穴。结束针刺后将小鼠取材,获得小脑组织;将小脑组织经过双向电泳和质谱检测后获得蛋白表达结果。结果:通过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比对分析,共监测出364个表达差异的蛋白点,具体如下: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56个,下调的蛋白点有36个;曲泉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15个;太冲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4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90个;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39个;冲阳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60个。各组间卡方检验X 2=22.151,p=0.00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利用美国ABI4800 MALDI-TOF-TOF质谱仪进行质谱分析,根据结果搜索NCBI数据库,共鉴定出36个差异斑点蛋白,如下所示:模型组与Wistar组相比,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8个蛋白点,分别为B03、B08、B19、B31、B38、B41、B45、B49。B03(甘氨酸-tRNA连接酶)、B08(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B19(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B31(NADH脱氢酶[辅酶]1 a-亚复合亚基10,线粒体)、B38(甘油-3-磷酸脱氢酶[NAD(+)],细胞质)、B41(胆绿素还原酶)、B45(单磷酸肌醇)、B49(Metaxin 2)。模型组与Wistar组相比,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7个蛋白点,分别为A01、A02、A10、A12、A21、A22、A23。A01(胞浆10-甲酰脱氢酶)、A02(单向复合物亚基mic60(片段))、A10(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A12(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A21(肌醇多磷酸-1-磷酸)、A22(前列腺素还原酶-2)、A23 (NADH脱氢酶[辅酶]1(?)-亚复合亚基10,线粒体)。曲泉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检测出1个蛋白点,C02(Protein Sf3a3)。曲泉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检测出1个蛋白点,D01(突触结合蛋白)。太冲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8个蛋白点,分别为F14、F15、F18、F23、F28、F33、F35、F47。F14(核糖核蛋白)、F15(Protein Tom112)、F18(Protein Usp14)、F23(V型质子ATP酶亚基B,脑亚型)、F28(Protein Sept4)、F33(膜联蛋白)、F35(转录激活蛋白-α(片段))、F47(过氧化物酶)。太冲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3个蛋白点,分别为E20、E31、E43。E20(钙网蛋白)、E31(Protein Setd7).E43(Hsp90 co-chaperone Cdc37);非穴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1个蛋白点,H01(Thimet寡肽);非穴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4个蛋白点,分别为G10、G11、G24、G39。 G10(Group specific component)、G11(神经丝蛋白轻链多肽)、G24(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7)、G39(Uncharacterized protein);冲阳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1个蛋白点,J01(Thimet寡肽);冲阳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2个蛋白点,分别为109、131。I09(Endophilin-B2)、131(血影蛋白α链,非红细胞1)。分别检索36个蛋白点的功能,结果表明,A01:胞浆10-甲酰脱氢酶,在调节细胞内叶酸池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并能在肿瘤细胞的抗增值过程中发挥功能;A02:MICOS complex subunit Mic60(Fragment),是单向复合物Mic60的组成部分,作为线粒体内膜上的大分子复合物,在维持界堵联合处能量代谢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线粒体内外膜间的接触点;A10: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此酶在催化蛋白质的折叠过程与免疫反应中共同发挥作用;A12: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同上;A21:Inositol polyphosphate-1-phosphatase,肌醇多磷酸-1-磷酸,已有研究报道INPP 1基因的表达上调可能与人类大肠癌的发生有关;从肥大细胞,以及因血压高灌注造成的心室肥大组织中,都可发现其高水平前体;月经稀发、肥胖症、频繁神经功能紊乱等病中INPP 1表达也有显着增高。A22:Prostaglandin reductase 2,前列腺素还原酶2,其过度表达可抑制PPARG的转录活性和抑制脂肪细胞分化;A23:NADH dehydrogenase [ubiquinone]1 alpha subcomplex subunit 10, mitochondrial,是线粒体内膜呼吸链NADH脱氢酶亚基配件(复合物Ⅰ),一般认为其与呼吸作用无关,复合物1作用体现在将电子从NADH转移到呼吸链上,酶的即刻电子受体是泛醌。B03:Glycine--tRNA ligase (Fragment),甘氨酸-tRNA的连接酶(片段),催化甘氨酸的附件成为tRNA(甘氨酸);并且可以产生AP4A四磷酸,后者作为通用的多效性信号分子,通过将2个ATP直接缩合,参与细胞调控途径;B08: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司A10的功能;B19: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同A10的功能;B31:NADH dehydrogenase[ubiquinone] 1 alpha subcomplex subunit 10, mitochondrial,司A23的功能。B38: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NAD(+)], cytoplasmic,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NAD(+)],细胞质:在酶学领域,该酶催化化学反应sn-甘油-3-磷酸+NAD+(?)磷酸甘油+NADH+H+。改酶归属于氧化还原酶家族,参与甘油磷脂代谢;B41:Biliverdin reductase A,胆绿素还原酶,可在正常条件下的所有组织中发现,尤常见于肝脏和脾脏的网状巨噬细胞中。BVR通过减少第二和第三吡咯环之间双键转化为单键,促进了胆绿素像胆红素的转变。近年来认为BVR在调节葡萄糖代谢、细胞生长及细胞调往中发挥作用。B45:Inositol monophosphatase 1,肌醇单磷酸酶1,负责为磷脂酰肌醇和多磷脂酰肌醇的合成提供单磷酸肌醇,并且与锂在脑部的药物学代谢有关;B49:Metaxin2,参与蛋白质到线粒体内的运输。C02:Protein Sf3a3,重组蛋白人类剪切因子3a。D01:Syntaxin-binding protein 1,突触结合蛋白,可能通过GTP结合蛋白共同作用于调控突触囊泡的对接与融合。在神经传递与突触结合时必不可缺,在突触小泡一对一融合时,该蛋白参与其融合机制的发生,它决定某个突触可以与哪些突触融合,或与哪些突触不融合,在测定胞内聚变反应的特异性可以发挥作用。F14:Hnrpk protein,核糖核蛋白,似乎影响mRNA的前处理和mRNA代谢和转运的其他方面。具有不同核酸结合性质;F15:Protein Tom112、F18:Protein Usp14,此二者未有发现;F23:V-type proton ATPase subunit B, brain isoform,V型质子ATP酶亚基B,脑型;为液泡ATP酶外周V1复合物的非催化亚基。V-ATP酶负责酸化多种在真核细胞胞内隔室。F28:Protein Sept4,未有明显发现;F33:AnnexinA7,膜联蛋白A7,钙-磷脂结合蛋白,功能为促进膜融合,并参与胞吐过程。F35: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protein Pur-alpha(Fragments),转录激活蛋白-α(片段),推测其为一种转录激活点,位置可能特异性结合于c-Myc基因上游PUR部分富含嘌呤的单链,通过其相似性,可在DNA复制的开始和重组过程中可以发挥作用;F47:Peroxiredoxin-2,过氧化物酶-2,参与细胞的氧化还原调节过程,通过减少硫氧还原蛋白提供的相似物来减少过氧化物的量。该酶不能从谷氧还原蛋白那里接受电子,在消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时,该酶起到了重要作用。亦认为其可能通过调节过氧化氢的细胞内浓度,进而参与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信号级联。G10:Group specific component,特殊基团成分蛋白;G11:Neurofilament light polypeptide,神经丝蛋白轻多肽,神经丝蛋白包括3种中间丝蛋白,根据其维持神经元口径的不同分为L型、M型和H型:G24: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7,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7,为蛋白磷酸酶1的调节亚基,可以调节蛋白磷酸酶1的活性;G39:Uncharacterized protein.H01:Thimet oligopeptidase,Thimet寡肽,参与不多于20个神经肽氨基酸残基的代谢,并参与细胞质肽链的降解。还可参与降解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和产生淀粉样片段。109:Endophilin-B2未有发现;131:Spectrin alpha chain, non-erythrocytic1,血影α链,非红细胞1,为胞衬蛋白,可能参与细胞分泌过程,与钙调蛋白呈现出钙依赖性的交互协同作用,因此在细胞膜处可以作为钙依赖转运的候选蛋白载体。J01:Thimet oligopeptidase,同H01的作用。结论:1.太冲穴作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具有治疗肝经疾病的优势,这是其经穴特异性的基础特性,在治疗高血压疾病时,降压效果与其他穴位对照具有明显差异。2.通过将小脑组织蛋白电泳、质谱分析后,发现太冲穴组针刺后小脑区蛋白表达点上调明显多于曲泉组、冲阳组及非穴组,提示降压效应的发生与小脑活动有相关性,太冲穴加强小脑蛋白表达与其他对照穴位相比有差异。3.SHR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参与调节遗传信息代谢、抗肿瘤细胞增生、能量代谢与免疫应答的蛋白表达下降,由此推断SHR大鼠血压升高或与遗传信息的改变、脑区能量不足与免疫缺陷病有关,且SHR大鼠相较正常大鼠,其肿瘤患病率、代谢病、免疫功能缺陷易感性升高。4.针刺太冲穴后促使小脑组织蛋白表达发生差异性变化,其中已经分析出的差异蛋白点功能包括促进代谢产物如过氧化物的消除,加快遗传信息转化,催化神经元能量代谢、促进神经再生等,符合高血压小脑组织微环境改变,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假说提供佐证。
胡丽娜[8](2012)在《三草降压汤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生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经方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现状;2初步分析SCD不同组分对脐静脉内皮细胞NO、ET-1生成的影响。方法1理论研究系统整理运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经方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参考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中伤寒论方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讨论。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系统地探讨了经方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使用情况。2实验研究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和5个药物组,即SCD醇提组(SCD-EXT)、SCD水洗组(SCD-W)、10%SCD醇沉组(SCD-10ET)、50%SCD醇沉组(SCD-50ET)95%SCD醇沉组(SCD-95ET),其中每个药物组设5个不同浓度,即1000μg/ml、100μg/ml10μg/ml、1μg/ml、0.1μg/ml,每个浓度设4个复孔。将SCD不同组分配制为5mg/ml,再在超净台内将各组分浓缩液用ECM分别稀释至所需浓度,加入24孔板中,培养箱孵育4h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并收集培养上清,1OOOr/min离心取上清。分别用硝酸酶还原法测定细胞上清中的NO含量,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ET-1含量。结果1理论研究全文共搜集了54个经方,占《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的近五分之一,除赤石脂汤类,几乎涵盖了《新编伤寒论类方》的所有方类。现代中医医家并未被固有观点所束缚,落入中药西用的窠臼,而是紧抓经方“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将大量经方灵活巧妙地运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实践中,取得显着的疗效。2实验研究(1)SCD对NO生成的影响不同组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提示10μg/ml、1μg/ml和0.1μg/ml的SCD有效组分均对HUVEC中NO的生成有促进作用,其中,给药浓度为10μg/ml时,SCD-50ET组NO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SCD-10ET组、SCD-95ET组细胞上清中NO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给药浓度为0.1μg/ml时,SCD-95ET组细胞上清中NO增高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对SCD各组分对HUVEC分泌NO作用的影响进行组间比较可见,给药浓度为100μg/ml时,SCD-95ET组NO含量最高,且SCD-EXT组、SCD-50ET组、SCD-10ET组与SCD-95ET组比有明显差异(P<0.05);给药浓度为10μg/ml时,SCD-W组与SCD-50ET组、SCD-10ET组、SCD-95ET组与SCD-EXT有明显差异(P<0.05);给药浓度为0.1μg/ml时,SCD-95ET组与SCD-10ET组、SCD-50ET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SCD-95ET组与SCD-W组、SCD-EXT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2)SCD对ET-1生成的影响不同组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00μg/ml的SCD有效组分对HUVEC中ET-1的生成有促进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未表现出显着差异。而100μg/ml10μg/ml、lμg/ml和0.1μg/ml的SCD有效组分均对HUVEC中ET-1的生成有抑制作用。给药浓度为100μg/ml时,SCD-50ET组、SCD-EXT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给药浓度为10μg/ml时,SCD-50ET组、SCD-10ET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给药浓度为1μg/ml时,SCD-50ET组、SCD-95ET组和SCD-EXT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SCD-W组、SCD-10ET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给药浓度为0.1μg/ml时,SCD-W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SCD-50ET组、SCD-10ET组、SCD-EXT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SCD-95ET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对SCD各有效组分对HUVEC分泌ET-1作用的影响进行组间比较可见,在10μ g/ml、1μg/ml和0.1μg/ml时,SCD各个组分均对HUVEC分泌ET-1有抑制作用,但各组分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仅在给药浓度为100μg/ml时,SCD-95ET组与SCD-EXT组ET-1的含量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1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大量的经方可以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减少西药的使用剂量、种类和副作用,为许多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方法,显着改善了高血压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三草降压汤(SCD)及其不同组分均对体外培养的HUVEC NO生成具有促进作用、对ET-1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曾菁[9](2011)在《内皮素-1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痉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自从冠状动脉痉挛在1959年首次被Prinzmetal等研究者描述以来,其在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地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冠状动脉痉挛多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之上,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一定呈正相关,且多数发生于轻中度狭窄血管段。冠状动脉痉挛人群的研究显示,吸烟和血脂代谢紊乱是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吸烟是冠状动脉痉挛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使冠状动脉痉挛的危险性增加4.2倍,血脂代谢紊乱使冠状动脉痉挛的危险性增加2.3倍。而性别、年龄、高血压、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阳性与冠状动脉痉挛无显着相关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另外两个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及高血压似乎并没有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痉挛的风险。因此,积极控制吸烟和改善血脂代谢紊乱不仅能有效预防动脉硬化,而且也有利于防治冠状动脉痉挛。此外,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发现冠状动脉痉挛的高危人群有冠状动脉肌桥,此类病人因有肌桥所导致的收缩期血管狭窄,亦可具备典型劳力型心绞痛的特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尚待进一步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冠状动脉痉挛的确切机制至今并未阐明,可能与以下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1.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一氧化氮合成和分泌减少而内皮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管舒缩调节功能障碍。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包括氧化应激、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基因多态性等,在血脂代谢紊乱、吸烟等危险因素作用下,氧化应激常常启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过程。2.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反应性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对激动药呈过度的收缩反应,可能与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过程相关的调节酶类的基因突变有关,亦可能与炎性因子如白介素-6等的刺激有关。3.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和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在无相应交感神经活性抗衡的情况下,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导致冠状动脉处于不同程度的痉挛状态,严重者可呈现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紊乱,主要表现为血管收缩因子和血管舒张因子之间的失衡被认为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内皮素-1水平的升高和NO水平的降低。其中内皮素-1水平的增高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痉挛组的基础内皮素-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08.71±8.26,93.02±8.13,t=2.219,P<0.05)。编码内皮素-1的基因为EDN1,人类EDN1基因位于染色体6p23一p24,是6号染色体末端,靠近HLA-A、B和DRB,与D6S89密切连锁,全长5.5 kb,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编码成熟的ET-1肽序列是在外显子2。已发现内皮素-1基因存在6个多态性,在转录起始部位1370位点有T/G颠换;外显子1的+138位点A的插入或缺失;内含子1的+1932位点的G/A转换;内含子2的+3539位点的T/C转换:外显子5的+5665位点G/T的颠换,影响其第61个核苷酸,导致第198个密码子的赖氨酸/天冬氨酸转变(Lysl98Asn);内含子4的8000位点T/C转换。内皮素-1主要在基因表达水平进行调节。一些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已经被识别出来,内含子和外显子中相关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被发现增加了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学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Lee等报道了韩国冠状动脉痉挛人群中内皮素-1存在基因多态性,提示内皮素-1的变化可能与基因多态性相关。而国外的研究表明,血浆中内皮素-1的水平与外显子-1+138delA(rs10478694)、内含子-4G8002A(rs2071942)和外显子-5G5665T(rs5370)三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上述三个位点用于评估内皮素-1基因多态性变化。基于以上认识,木研究对100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内皮素-1以上三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型研究,从而寻找内皮素-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痉挛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目的1.探讨内皮素-1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2.探讨内皮素-1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痉挛之间的关系对象及方法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从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住院或门诊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冠状动脉痉挛组入选标准: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在我院经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和/或非创伤性诊断方法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共100例。其中乙酰胆碱激发试验阳性诊断标准为:①具有静息性胸闷或胸痛的临床表现;②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③冠状动脉内注射乙酰胆碱后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致狭窄达到90%以上、伴类似平时的胸痛或胸闷症状发作,痉挛解除后症状消失。非创伤性诊断标准为: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者诊断为冠状动脉痉挛:临床上具有静息性胸闷或胸痛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运动试验阴性或运动后阳性、核素灌注心肌显像呈现反向再分布。健康人群组:在我院健康体检人群中筛查,共120例。要求体检对象无胸痛胸闷的临床表现,经过常规检查及心电图运动试验、核素灌注心肌显像等特殊检查排除了冠心病,且年龄和性别分布与冠状动脉痉挛人群基本匹配。冠状动脉痉挛组及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皆为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中国人。排除标准:合并有支气管哮喘、全身性感染、明确诊断或未明确诊断但有症状的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方法任意时间取实验对象肘静脉血1m1,置于EDTA-Na2抗凝管按人血液DNA提取试剂盒操作步骤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委托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用直接测序法进行相应位点测序并进行SNP位点分型,PCR仪使用ABi9700,测序使用3730XL型DNA测序仪。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冠状动脉痉挛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及一般临床特征指标间差异,方差不齐时采用Satterthwaite近似t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比较冠状动脉痉挛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构成比、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发生率的差异;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率比较的的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冠状动脉痉挛组及健康人群组均检出外显子-1+138delA,有4A/4A野生型、4A/3A杂合型、3A/3A突变型三种基因型,内含子-4G8002A有G/G野生型、G/A杂合型、A/A突变型三种基因型,外显子-5G5665T有G/G野生型、G/T杂合型、T/T突变型三种基因型。2.冠状动脉痉挛组4A/4A、4A/3A、3A/3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20.8%、76.7%;健康人群组则为8%、30%、62%。冠状动脉痉挛组4A及3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2.9%、87.1%;健康人群组则为23%、77%。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组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Wald=9.133,P=0.003;x2=7.683,P=0.006)。冠状动脉痉挛组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3.3%、33.4%、3.3%;健康人群组则为47%、41%、12%。冠状动脉痉挛组G及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0%、20%;健康人群组则为67.5%、32.5%。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Wald=0.333,P=0.564),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χ2=8.931,P=0.003)。冠状动脉痉挛组GG、G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5%、29.2%、5.8%;健康人群组则为43%、46%、11%。冠状动脉痉挛组G及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9.6%、20.4%;健康人群组则为66%、3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组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Wald=6.916,P=0.009;x2=10.311,P=0.001)。3.3A-G-G单模样本在冠脉痉挛组比健康人群组频率低(0.47 vs 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06, P (0.001, odds ratio(OR)=0.475)结论1.BMI、吸烟是冠状动脉痉挛的危险因素(Wald=24.161,P<0.001,95%可信限2.657-9.751;Wald=22.998,P<0.001,95%可信限3.427-18.805),而年龄、性别、血脂水平、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饮酒与否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2.汉族人群中内皮素-1基因多态性包括外显子-1+138delA,有4A/4A野生型、4A/3A杂合型、3A/3A突变型三种基因型,内含子-4G8002A有G/G野生型、G/A杂合型、A/A突变型三种基因型,外显子-5G5665T有G/G野生型、G/T杂合型、T/T突变型三种基因型。3.冠状动脉痉挛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内皮素-1外显子-1+138位delA(rs10478694)、内含子-4G8002A(rs2071942)及外显子-5G5665T(rs5370)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存在显着差异,内皮素-1外显子-1+138位delA(rs10478694)及外显子-5G5665T(rs5370)基因型频率分布均存在显着差异,内含子-4G8002A(rs2071942)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明显差异,提示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可能与以上三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有关。4.冠状动脉痉挛组及健康对照组中,通过对单模样本的分析,3A/G8002/G5665等位基因对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有保护作用(χ2=14.406,P<0.001,OR=0.475)
司友琴,黄政德,谢雪姣,严文广[10](2007)在《缩血管活性因子内皮素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内皮素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万方和中文生物医学期刊(光盘)数据库2000-01/2006-12相关缺血性心脏病及内皮素方面的文献,检索词“缺血性心脏病,内皮素”,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0-01/2006-12相关缺血性心脏病及内皮素方面的文献,检索词“ischemic heart disease,endothelin”,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及内皮素方面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内皮素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及中医药的干预效应。排除标准:内皮素在其他疾病中的作用。结果:共检索到200余篇关于缺血性心脏病及内皮素方面的文献,最终纳入2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内皮素是极强的缩血管活性因子,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中医药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环节着手,进行干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中医药在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疗效肯定,在目前寻找和研究新型有效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结论:内皮素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保护内皮功能的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1、相关概念及诊断标准 |
| 2、研究内容 |
| 3、主要仪器与设备 |
| 4、研究对象 |
| 5、研究方法 |
| 6、研究流程 |
| 7、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1、研究对象临床特点 |
| 2、高血压危象组与健康体检组临床资料比较 |
| 3、高血压急症组与高血压亚急症组的比较 |
| 4、高血压急症组、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的比较 |
| 5、高血压急症不同靶器官受损类型间的比较 |
| 第四章 讨论 |
| 1、内皮素-1 与高血压急症及亚急症的关系 |
| 2、心率与高血压急症、高血压亚急症的关系 |
| 3、服药依从性与高血压急症、高血压亚急症的关系 |
| 第五章 结论 |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内皮素-1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1.3评价指标 |
| 1.4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1、hs-CRP水平比较 |
| 2.2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 |
| 2.3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 |
| 2.4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文献研究一:SAP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及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SAP的现状研究 |
| 1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 2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SAP的现状研究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3 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讨论内容 |
| 文献研究二:《伤寒杂病论》对胸痹的认识与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分子机制分析 |
| 1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CHD的记载 |
| 2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CHD病因病机的阐释 |
| 3 治疗原则 |
| 3.1 治病求本 |
| 3.2 标本兼治 |
| 3.3 从肾论治 |
| 4.卢健棋教授通阳宣痹汤创方理念 |
|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分子机制分析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2 结果 |
| 5.3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的讨论内容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 |
| 1.4 研究方法 |
| 1.5 观察指标 |
| 1.6 疗效评定指标 |
| 1.7 伦理学要求和知情同意 |
| 1.8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2 疗效分析 |
| 3 讨论 |
| 3.1 组方背景 |
| 3.2 组方分析 |
| 3.3 单味药物的药理学相关研究 |
| 3.4 本研究结果分析 |
| 3.5 进一步扩充文献研究内容的缘由 |
| 3.6 展望 |
| 第三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医药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概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胸痹心痛中医概述 |
| 1.1 病名溯源 |
| 1.2 证候表现 |
| 1.3 病因病机 |
| 1.3.1 寒邪侵袭 |
| 1.3.2 饮食不节 |
| 1.3.3 痰瘀阻滞 |
| 1.3.4 七情内伤 |
| 1.4 辨证分型 |
| 1.5 中医治疗 |
| 第二章 现代心脏康复概述 |
| 2.1 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 |
| 2.1.1 个体化运动 |
| 2.1.2 宣传教育 |
| 2.1.3 心理康复 |
| 2.2 心脏康复对象 |
| 2.3 心脏康复在冠心病人群中的应用 |
| 2.4 现代心脏康复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 第三章 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理论与方法 |
| 3.1 康复理论 |
| 3.1.1 理论渊源 |
| 3.1.2 理念内涵 |
| 3.2 传统康复治疗 |
| 3.2.1 中药康复 |
| 3.2.2 饮食康复 |
| 3.2.3 针灸康复 |
| 3.2.4 传统运动康复 |
| 3.2.5 中医护理 |
| 第四章 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现代机制研究 |
| 4.1 细胞因子机制 |
| 4.2 神经体液激素机制 |
| 4.3 血液流变学研究 |
| 4.4 血管内皮功能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引言 |
| 第一部 分血浆大内皮素1对中重度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二尖瓣成形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
| 摘要1 |
| Abstract 1 |
| 背景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大内皮素1测量 |
| 3. 手术方式 |
| 4. 基线资料获取 |
| 5. 随访 |
| 6.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患者的临床资料 |
| 2. 大内皮素-1相关因素分析 |
| 3. 随访结果 |
| 4. 远期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Cox回归分析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血浆大内皮素1可预测慢性肾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远期预后 |
| 摘要2 |
| Abstract 2 |
| 背景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血浆大内皮素1测量 |
| 3. 手术方式 |
| 4. 基线资料获取及随访 |
| 5.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患者的临床资料 |
| 2. 大内皮素-1临床变量相关性分析 |
| 3. 随访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血浆内皮素 |
| 1.2.2 心功能检测。 |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受检者内皮素1及脑钠素水平比较 |
| 2.2 观察组不同心功能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脑钠素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 |
| 1.1.1 交感神经功能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
| 1.1.2 免疫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机理 |
| 1.1.3 内分泌系统病变与高血压发病机理研究 |
| 1.1.4 内皮素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
| 1.2 中医针灸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治疗 |
| 1.2.1 高血压病的中医辩证思路研究 |
| 1.2.2 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对照研究 |
| 1.3 选取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对照研究 |
| 1.4 小脑与调节血压相关的研究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2.1 动物实验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实验材料 |
| 2.1.3 实验步骤 |
| 2.1.4 取材 |
| 2.2 大鼠小脑组织2-DE实验 |
| 2.2.1. 蛋白质的提取与纯化 |
| 2.2.2 一向等点聚焦 |
| 2.2.3 二向SDS-PAGE |
| 2.2.4 染色 |
| 2.2.5 图像分析 |
| 2.2.6 质谱前处理 |
| 2.2.7 质谱检测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蛋白定量结果 |
| 2.3.2 二维电泳实验结果 |
| 2.3.3 图像分析两两比较结果 |
| 2.3.4 质谱鉴定结果 |
| 2.4 讨论 |
| 2.4.1 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 |
| 2.4.2 小脑在中枢调节血压过程中的作用 |
| 2.4.3 差异斑点蛋白功能 |
| 2.4.4 Wistar组与模型组蛋白表达差异 |
| 2.4.5 曲泉组、冲阳组、非穴组蛋白表达差异 |
| 2.4.6 太冲组与模型组对照蛋白表达的差异 |
| 结语 |
| 一、研究结论 |
| 二、创新点与不足 |
| 三、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对高血压病的影响 |
| 1. 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 |
| 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其主要机制 |
| 3 正常血压调节与内皮细胞功能 |
| 4 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病 |
| 5 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 |
| 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中关于NO、ET的研究概况 |
| 1 NO、ET介绍 |
| 2 NO、ET与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关系 |
| 3 临床研究 |
| 4 实验研究 |
| 5 针灸及其他疗法对高血压NO、ET的影响 |
| 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经方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
| 1 桂枝汤类方 |
| 2 麻黄汤类方 |
| 3 葛根汤类方 |
| 4 抵当汤类方 |
| 5 栀子豉汤类方 |
| 6 陷胸汤类方 |
| 7 泻心汤类方 |
| 8 甘草汤类方 |
| 9 苓桂术甘汤类方 |
| 10 黄芩黄连汤类方 |
| 11 白虎汤类方 |
| 12 承气汤类方 |
| 13 柴胡汤类方 |
| 14 芍药当归汤类方 |
| 15 干姜汤类方 |
| 16 四逆汤类方 |
| 17 百合汤类方 |
| 18 杂方类方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材料与试剂 |
| 实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 材料和方法 |
|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 2 仪器和试剂 |
| 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
| 2.2 试剂 |
| 3 实验方法 |
| 3.1 标本采集 |
| 3.2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处理 |
| 3.3 扩增DNA并进行SNP测序分型 |
| 3.4 统计学方法 |
| 二 结果 |
| 1 两组受试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 |
| 2 测序结果 |
| 3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 |
| 4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
| 5 单模样本在内皮素-1基因样本中的分布频率 |
| 三 讨论 |
| 1 讨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四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 致谢 |
| 学位论文统计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