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煜飞[1](2021)在《西昌市动物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简介》文中指出西昌市农业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按照科学防治、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紧紧围绕农业血防综合治理"四个突破"开展工作,坚持动物传染源控制为重点、血防项目为载体,通过"人畜同步防治、动物圈养、水改旱、养渔灭螺、以机代牛、厕所革命、调整产业结构"等综合防控措施,扎实开展动物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工作。
陈琳,钟波,刘阳,吴子松,蒙先洪,陆定,徐佳,李荣智,王楠楠[2](2019)在《山丘型流行区血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发展与模式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推进,山丘型流行区逐步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开始向消除阶段迈进。新的防治形势下,作为血吸虫病重要防治措施之一的健康教育亦面临新的挑战,传统血防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流行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日趋变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精准的血防健教模式,高效推进防治措施的落实。本文总结了健康教育在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此类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变化和防治目标要求,探讨了以优化政策环境和营造社区氛围为基点的新模式,以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精准和持续实施。
徐佳,徐亮,蒙先洪,唐猛,万佳嘉,邓启华,冯宗亮,叶玉玲,吴子松[3](2018)在《四川省山丘地区人工生态湿地血吸虫病风险因素监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监测四川省山丘地区人工生态湿地血吸虫病风险因素,为制定防控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人工生态湿地环境,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常规钉螺调查、人群病情调查、钉螺漂浮扩散试验、疫水测定和问卷调查。结果梅湾水库上、下游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 003 1只/0. 1 m2和2. 033 9只/0. 1 m2,金雁湖湿地公园活螺密度0. 08只/0. 1 m2。监测沟渠漂浮物网捞法未见钉螺,诱螺试验捕获钉螺5只。钉螺模拟漂浮扩散试验最远漂移距离2 km。水体感染性监测中共解剖哨鼠677只未见阳性。湿地周边人群知晓血吸虫病相关知识者仅占58. 00%,接触湿地水者占53. 00%。结论本调查证实四川省部分人工湿地有钉螺分布,随水系漂浮输入的可能性存在;湿地游客接触湿地水体普遍且人群血防知识欠缺。建议湿地建设时彻底消灭钉螺,实施防螺输入措施,开展长期系统监测,让湿地建设与血防共同长远发展。
陆定,徐亮,毛勇,赖玉华,陈琳,杨春霞[4](2016)在《2009-2012年四川省西昌市钉螺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2009-2012年四川省高山亚型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沟渠钉螺的分布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2009年在西昌市选择10个自然村,采用系统抽样法对所选自然村的全部沟渠进行钉螺调查,用压碎法检查捕捉的全部钉螺,计数感染性钉螺数量,连续监测4年,分析2009-2012年调查点有螺框出现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2009-2011年西昌市调查点的沟渠钉螺有螺框出现率逐年上升(χ2=126.19,P<0.05),2012年的有螺框出现率为29.426%小于2011年的有螺框出现率22.0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9,P<0.05)。钉螺分布与有无水流是相关的,有水的沟渠钉螺分布比无水沟渠多(χ2=9 065.76,P<0.05)。结论依靠药物灭螺的方法,易出现螺情的反复,应加强综合治理的力度,彻底改变钉螺的滋生环境,同时有水的沟渠应该作为防治的重点。
冯宗亮,徐从敏,尹洪智,华娇,赖玉华,赵琳,吴仲萍[5](2016)在《西昌市邛海湿地生态建设对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西昌市邛海湿地生态建设对当地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定相关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邛海湿地生态建设的过程及方法回溯调查,并对邛海湿地建设涉及的11个血吸虫病流行村开展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和钉螺监测,了解湿地建设前后生态环境变化对螺情和病情的影响。结果邛海湿地建设前,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灭螺,并对常住居民以吡喹酮进行扩大化疗,建成后的湿地道路、沟渠硬化。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2009年的0.37%下降到2014年的0。螺情监测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近2年未发现钉螺,哨鼠传播风险监测,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小鼠。结论邛海湿地建设有效消灭了湿地内原有的钉螺,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但是建成后的湿地环境更适宜钉螺孳生和扩散,因此仍需加强监测。
梁伟展[6](2015)在《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重要热带病,流传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洞庭湖区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在对血吸虫病的众多研究中发现,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研究》,以行为地理学理论知识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统计测算、数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并结合湖区环境简要分析影响其行为的因子,据此提出调控措施,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的预防提出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发现,疫区居民对血吸虫病的基本认知不存在明显偏差,但居民接触疫水概率较高、预防措施后置性明显。(2)运用SOM自组织神经网络和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居民不同行为的影响因子不同,其中职业是居民各行为中最显着的影响因子。(3)结合普雷德行为矩阵的相关原理,量化各群体对血吸虫病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发现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综合得分最为满意,企业人员、个体户其次,家庭主妇、离退休人员较差,农民、渔民最差。(4)结合实地访谈资料,总结出疫区居民行为方式特征,并提出其行为具有季节性、意识性、群体差异性、规律性。(5)梳理研究成果,结合当地血防医生和专家意见,提出安全用水替换,医学专业规范,健康教育干预,救治范围扩大,预防、管理创新,外来群众提醒等行为调控措施。
古熙,吴子松,徐亮,肖志勇,钟波,许发森,邱东川[7](2014)在《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现状,分析得出:防治手段落后、山丘环境灭螺困难、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生态湿地建设和自然灾害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是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的难点,并针对防治难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对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进行了思考,发现防治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分析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策略、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及达标考核评估方案对当前防治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当前重点是全面推进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进程;2015年四川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应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和有效扑灭有突发疫情,巩固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
费世民,蒋俊明,孙启祥,周金星,何亚平[8](2014)在《四川山丘型林业血防特点及其作用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四川省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为研究对象,对四川山丘型抑螺防病林模式构建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山丘型钉螺分布的典型特征,即具有明显的小流域特征、山体广域分布特征和边缘效应分布特征;深入研究了山丘型抑螺防病林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控螺、阻螺、驱螺灭螺3种功能;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抑螺防病林结构模式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抑螺防病林体系布局,并调查总结了四川山丘型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的5个典型模式。
谢玉先,张敏,彭淼,余希,李科,杨尚君[9](2011)在《西昌市邛海湖盆周边钉螺分布情况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西昌市邛海湖盆周边钉螺分布情况及近四年来螺情变化趋势。方法根据沟渠地图的标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自然村民组进行沟渠查螺,记录每框内的活钉螺数,同时记录沟渠的质地、植被、地形。计算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并全部压碎镜检,计算钉螺感染率、阳性钉螺密度,并与近年来该地区螺情调查数据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共查沟渠162条,平均活螺密度0.87只/0.1m2,钉螺感染率0.36%,与2008年调查结果相比较(P>0.05)。土沟、环山堰和草沟的阳性钉螺明显多于硬化沟、平地沟和无草沟(P<0.05)。结论近年来该地区钉螺分布及钉螺阳性率相比稳定,钉螺主要分布在有草的环山土沟中。
赵联国[10](2009)在《四川省西昌市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与防治效果》文中提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疫情概况 |
| 1)地理环境特殊、中间宿主控制难度大。 |
| 2)历史螺点处数多、防控难度大。 |
| 3)人员流动频繁,易感人群防控难度大。 |
| 4)养殖种类多且数量大,牲畜交易频繁,易感动物控制难度大。 |
| 2 血吸虫病防控措施 |
| 2.1 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
| 2.2 强化指导,广泛宣传 |
| 2.3 加大投入,落实经费 |
| 2.4 完善体系、稳定队伍 |
| 2.5 预防为主,强化动物血吸虫病查治 |
| 2.5.1 血清学初筛阳性或疑似动物 |
| 2.5.2 病原学诊断确诊患病动物 |
| 2.5.3 阳性动物及同群畜治疗 |
| 2.5.4 预防性治疗 |
| 2.6 以项目促进动物血吸虫病综合防治 |
| 2.6.1 实施农业血防综合治理,推进血吸虫病综合防治 |
| 2.6.2 加强农村能源(沼气)和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 |
| 2.6.3 实施“厕所革命”,改变生活习惯 |
| 2.6.4 加强“以机代牛”工作 |
| 3 农业血吸虫病防治成效 |
| 1)社会效益: |
| 2)生态效益: |
| 3)经济效益: |
| 4 工作重点 |
| 1 山丘地区自然、社会因素和人群感染风险行为 |
| 1.1 传播血吸虫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特征 |
| 1.2 感染血吸虫风险人群行为特征 |
| 2 消除阶段山丘地区血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
| 2.1 目标人群健教需求变化与防治进程发展不相适应 |
| 2.2 疫情降低导致健康教育工作弱化与血防意识淡漠 |
| 2.3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针对性,干预重点不明确 |
| 3 消除阶段山丘地区血防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
| 3.1 针对政府决策和部门参与人员的血防健教模式 |
| 3.2 针对在校学生和家长联动促进的血防健教模式 |
| 3.3 针对村民劳动与娱乐的社区特色血防健教模式 |
| 3.4 针对流动人员返乡查治病的血防健教模式 |
| 4 小结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调查范围 |
| 1.2 钉螺调查及模拟试验 |
| 1.2.1 常规查螺 |
| 1.2.2 漂浮物网捞法 |
| 1.2.3 草帘诱螺试验 |
| 1.2.4 人工模拟钉螺漂浮扩散试验 |
| 1.3 血吸虫病相关因素调查 |
| 1.3.1 病情调查 |
| 1.3.2 水体传播风险监测 |
| 1.3.3 问卷调查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钉螺监测结果 |
| 2.1.1 常规查螺 |
| 2.1.2 网涝法监测结果 |
| 2.1.3 诱螺试验 |
| 2.1.4人工模拟钉螺漂浮扩散试验 |
| 2.2 湿地相关因素调查 |
| 2.2.1 湿地周边人群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 |
| 2.2.2 水体感染性监测 |
| 2.3 问卷调查结果 |
| 2.3.1 血防知识 |
| 2.3.2 接触水体调查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区概况 |
| 2.2 沟渠地图绘制 |
| 2.3 查螺方法 |
| 2.4感染性钉螺的调查 |
| 2.5尾蚴计数 |
| 2.6 统计分析 |
| 2结果 |
| 2.1概况 |
| 2.2不同水流情况的沟渠螺情比较 |
| 3 讨论 |
| 1 内容与方法 |
| 1.1调查范围 |
| 1.2调查方法 |
| 1.2.1邛海湿地生态建设进程调查 |
| 1.2.2钉螺调查 |
| 1.2.3人群调查 |
| 1.2.4传播风险监测 |
| 2 结果 |
| 2.1邛海湿地建设方法 |
| 2.2湿地建设的血防措施 |
| 2.3邛海湿地建设前后生态特征变化情况 |
| 2.4人群感染监测 |
| 2.5螺情监测 |
| 2.6诱螺试验 |
| 2.7哨鼠传播风险监测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 1.2.3 技术路线图 |
| 1.3 区域概况 |
| 1.3.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 1.3.2 疫区类型及其典型分布区域 |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 2.1 行为地理学基本知识 |
| 2.2 血吸虫病基本知识 |
| 2.3 文献综述 |
| 3 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 |
| 3.1 问卷概况与说明 |
| 3.2 问卷人口统计学特征 |
| 3.2.1 性别构成 |
| 3.2.2 年龄构成 |
| 3.2.3 文化程度 |
| 3.2.4 职业构成 |
| 3.2.5 家庭月收入 |
| 3.2.6 居住区域 |
| 3.3 生活行为特征 |
| 3.3.1 生活环境 |
| 3.3.2 厕所使用情况 |
| 3.3.3 预防血吸虫病采取措施 |
| 3.3.4 了解血吸虫病途径特征 |
| 3.4 生产行为特征 |
| 3.4.1 接触疫水方式特征 |
| 3.4.2 身体接触水体特征 |
| 3.5 认知行为特征 |
| 3.5.1 易感水体认知特征 |
| 3.5.2 血吸虫病传染途径认知特征 |
| 3.5.3 易感季节认知特征 |
| 3.5.4 对政府预防血吸虫病应采取措施认知特征 |
| 3.6 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归纳 |
| 4 影响疫水接触人群行为因子筛选 |
| 4.1 问卷二次筛选 |
| 4.1.1 研究思路 |
| 4.1.2 步骤归纳 |
| 4.1.3 结果输出 |
| 4.2 影响因子筛选 |
| 4.2.1 研究思路 |
| 4.2.2 各行为影响因子筛选 |
| 4.3 影响疫水接触人群行为因子归纳 |
| 5 疫水接触人群行为规律探讨 |
| 5.1 不同群体疫水接触行为探讨 |
| 5.2 疫水接触行为规律探讨 |
| 5.2.1 不同职业群体行为分析 |
| 5.2.2 疫水接触行为规律 |
| 6 疫水接触人群行为调控策略 |
| 6.1 安全用水替换策略 |
| 6.2 医学专业规范策略 |
| 6.3 健康教育干预政策 |
| 6.4 救治范围扩大策略 |
| 6.5 预防、管理创新策略 |
| 6.6 外来群众提醒策略 |
| 7 结论 |
| 7.1 研究结论 |
| 7.2 创新点与不足 |
| 7.2.1 创新点 |
| 7.2.2 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附录4 |
| 致谢 |
| 1 四川省血防概况及现状 |
| 2 防治成就 |
| 3 当前血防的难点及建议 |
| 4 血防策略的思考 |
| 5 展望 |
| 1 前言 |
| 1 四川山丘型钉螺分布特征研究 |
| 1.1 四川山丘型钉螺空间分布特点 |
| 1.2 四川山丘型钉螺分布规律研究 |
| 2 四川山丘型抑螺防病林的作用机理 |
| 2.1 生态控螺 |
| 2.2 化感作用驱螺灭螺 |
| 2.3 植物阻螺作用 |
| 3 四川山丘型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模式构建 |
| 3.1 抑螺防病林模式构建 |
| 1) 抑螺防病林林分调查评价 |
| 2) 螺防病林模式构建 |
| 3.2 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模式构建 |
| 1) 浅丘竹一渔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 2) 丘陵区花椒-鸡综合产业发展模式 |
| 3) 丘陵坝区速丰林-种养殖产业模式 |
| 4) 低山区林茶种植模式 |
| 5) 经济林果产业发展模式 |
| 4 小结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区选取 |
| 1.3 沟渠测绘及活钉螺数调查 |
| 1.4 钉螺检查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查螺情况 |
| 2.2 不同环境类型的钉螺和阳性钉螺的分布状况 |
| 2.3 近四年螺情比较: |
| 3 讨论 |
| 1 基本情况 |
| 2 流行概况 |
| 3 防治过程 |
| 3.1 防治机构的建立 |
| 3.2 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955-1980年) |
| 3.3 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981-2003年) |
| 3.4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2004-2008年) |
| 3.5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