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青霉素和姜黄油同瓶滴注不合理原因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青霉素与莪术油葡萄糖液同瓶滴注不合理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伟[1](2017)在《基于真实世界和循证评价相结合的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中疑似类过敏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以期为参麦注射液在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提供新的路线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并结合处方序列分析的设计方法,收集使用参麦注射液患者的病历资料,将使用参麦注射液后24h内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抗过敏药物的患者判断为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者,与可能未发生过敏反应人群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入院病情、过敏史、单次用药剂量及合并用药与可疑类过敏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SJD和WanFang data中有关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随机对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各个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年10月31号。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3.2.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第一部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溶媒种类(P=0.000)和单次用药剂量(P=0.042)在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入院病情(P=0.287)与过敏史(P=0.249)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参麦注射液联合使用维生素B6[OR=0.352,95%CI(0.287;0.932),P=0.0233]、维生素C[OR=0.278,95%CI(0.183;0.421),P=0.0401]、格拉司琼注射液[OR=0.028,95%CI(0.014;0.073),P=0.0038]、左氧氟沙星注射液[OR=0.741,95%CI(0.474;0.958),P=0.0155]、鸦胆子油[OR=0.015,95%CI(0.007;0.056),P=0.0001]、艾迪注射液[OR=0.238,95%CI(0.133;0.641),P=0.0013]和紫杉醇注射液[OR=0.334,95%CI(0.149;0.798),P=0.0006]时发生类过敏反应的风险较小;而联合使用泮托拉唑[OR=3.112,95%CI(1.805;7.536),P=0.0169]、西咪替丁[OR=2.226,95%CI(1.923;3.629),P=0.0024]、苦参素氯化钠注射液[OR=2.548,95%CI(1.925;3.373),P=0.0018]和昂丹司琼[OR=5.224,95%CI(4.928;10.616),P=0.0235]时的病例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的危险性增大。第二部分:最终纳入符合标准文献175篇,所有研究均在中国大陆进行,研究对象均为中国人。总样本量共25132例,其中参麦注射液用药者18184例,累计发生不良反应7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2%[95%CI(0.0485;0.0665)]。亚组分析显示:儿童和成人发生率分别为6.04%[95%CI(0.0329;0.0941)]、6.07%[95%CI(0.0491;0.0732)];5%、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发生率分别为6.00%[95%CI(0.0373;0.0868)]、5.31%[95%CI(0.0309;0.0799)]、6.18%[95%CI(0.0505;0.0719)];剂量1030ml、4060ml、>60ml发生率分别为6.23%[95%CI(0.0443;0.0827)]、5.69%[95%CI(0.0466;0.0681)]、7.01%[95%CI(0.0444;0.1003)];≤7d和>7d发生率分别为5.80%[95%CI(0.0397;0.0789)]、5.60%[95%CI(0.0470;0.0656)];单用药和联合用药发生率分别为5.60%[95%CI(0.0357;0.0798)]、5.85%[95%CI(0.0503;0.0672)]。一般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依次表现为烘热感(6.36%)、口干(4.42%)、消化系统损害(3.89%)、神经系统损害(3.70%)、注射部位血管刺激性疼痛(3.4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2%)、心血管系统损害(1.70%)、呼吸系统损害(0.8%);严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2.00%)。敏感性分析结果较为稳定;Egger’s检验结果提示该研究可能不存在发表性偏倚(总发生率P=2.216)。结论:1.现有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参麦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可疑影响因素与溶媒种类、用药剂量、年龄、使用时间和合并用药存在关联性,且不同损害类型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2.参麦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用药后短期时间内,且用药剂量在60100ml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较大。3.合并用药泮托拉唑、西咪替丁、苦参素氯化钠注射液和昂丹司琼为使用参麦注射液发生疑似类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4.患者入院病情和过敏史与参麦注射液疑似类过敏反应之间无明确关系。

梁爽[2](2016)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文中认为目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逐年增多,为了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资料来分析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果医务工作者重视度不够、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未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结论因此,应从合理选择药物适应症、把握用药方法、避免加大药物浓度、不能随意增加用药剂量和改变用药途径、选择合适的溶媒等方面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林小明[3](2016)在《丹参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丹参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分析近年来国内医药期刊公开发表的有关丹参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间的配伍稳定性研究文献。结果:丹参注射剂与某些药物配伍后可能发生理化反应。结论:丹参注射剂应尽可能单独应用。

徐世英[4](2012)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亡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原因。方法:检索国内医药期刊有关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案例文献,并对致死案例分类、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原因有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不合理配伍、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等。结论:关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保证安全用药,杜绝致死案例发生。

李奎九[5](2012)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的四病之一,它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以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治疗多采用微生态制剂,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报道较多,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课题通过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该手法的疗效和机理,以便临床应用。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1.文献综述:小儿腹泻病的研究概况分别从中医和西医两方面进行阐述。2.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1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包括清补脾经、清补大肠经、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六腑、摩腹、捏脊、推上七节骨、揉龟尾等。对照组以苍苓止泻口服液为主,并辅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及蒙脱石散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3.55%,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呕吐、精神、发热、口渴、饮食小便、肛门红等症状和体征方面,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精神、发热、口渴、饮食、小便、肛门红等症状和体征方面,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呕吐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改善大便次数、腹痛、呕吐等症状方面,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大便性状、精神、发热、口渴、小便、饮食、肛门红等症状和体征方面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改善外周血白细胞及便常规结果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临床疗效显着,可以较好的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患儿的腹泻、腹痛、呕吐方面有显着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李红,马新国[6](2011)在《静脉给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静脉给药存在的问题,以利合理、安全用药。方法对常见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与结论存在问题包括对药品质量重视不够、给药剂量不足等,提高对安全用药的认识,加强药品监管,重视合理的给药方式,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唐春燕,曾立威,林昊,覃正碧[7](2010)在《广西2009年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广西2009年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ADR)/不良事件(ADE)发生的情况,为其临床应用和ADR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ADR监测中心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818例双黄连注射剂ADR/ADE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818例ADR患者中男性(437例)多于女性(381例),男女比例为1.15∶1;0~9岁的患者发生几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占43.77%;88.39%的ADR患者原发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27.25%的病例使用联合用药治疗;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轻重程度不一,大多预后良好;大部分ADR发生时间较短;病例来源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有777例,占94.99%。结论:临床应重视双黄连注射液的用药监管,加强ADR监测,注重合理用药。

胡中慧[8](2010)在《莲必治注射液安全性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注射剂是中药现代化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从诞生到至今,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制约着中药注射剂的发展。为了发展中药注射剂这一特色中药剂型,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要求对现有中药注射剂在安全性、有效性、合并用药等方面进行再评价,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风险,确保中药注射液质量的稳定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莲必治注射液是我国70年代研制出的一种中药单体注射剂(成分为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2008年,莲必治注射液的市场销售量占有率4.43%,医院销售额为8700多万元。随着临床用药量增加,其有关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在日益增多,其中以急性肾损伤和过敏反应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已开始研究莲必治注射液引起的肾毒性,但现有研究未在动物中复制出临床上毒性特征,与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不紧密,所以莲必治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还有待进一步定论。藉此,本课题依据SFDA通知的指导精神,参考莲必治注射液临床报道的不良反应情况对其进行实验验证,找出发生原因,客观地对莲必治注射液进行安全性再评价研究。根据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进行实验设计,通过对两种纯度不同的莲必治注射液制剂(莲必治注射液A中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含量235.5mg/ml,相关物质含量1.3%;莲必治注射液B中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含量117.4mg/ml,相关物质含量50.9%)急性毒性试验(LD50)、单次静注毒性试验、30天重复给药试验和过敏试验等一般毒性试验,首次复制出临床不良反应症状特征的动物模型,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尿液中敏感指标的测定,比较这两种莲必治注射液毒性大小,观察和测定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探究其引起不良反应物质基础,为莲必治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再评价资料;其次利用现代技术代谢组学、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及与卡那霉素联合用药试验,探究莲必治注射液引发急性肾损伤的可能机制,为莲必治注射液安全用药及中药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一般毒性试验研究如下:1.用上下法急性毒性试验检测得到莲必治注射液A对SD大鼠的LD50为2101mg/kg(2000~2350mg/kg),莲必治注射液B的LD50为612.4mg/kg(500~750mg/kg),按毒性分级均为低毒。动物染毒后立即出现中毒症状,死亡一般发生在染毒后0~30min之间,与临床报道的不良反应发病迅速短相符;莲必治注射液B的毒性明显大于莲必治注射液A,两个受试物的毒性大小差异可能与药物中相关物质含量有关。2.一次给药毒性试验研究: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只。其中3组分别给予莲必治注射液A 400、800和1600mg/kg,3组分别给予莲必治注射液B 50、100和200mg/kg;另1组为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每组按10ml/kg给药体积尾静脉单次注射。给药后观察大鼠活动和中毒表现。连续收集给药后0~6、7~12、13~18和19~24h各组大鼠尿液,进行尿常规,尿素氮(BUN)、尿肌酐(Crea)、尿酶测定。结果发现莲必治注射液在高浓度时能引起SD大鼠尿中KET、ERY、BUN、Crea、ALP、LDH和NAG增加,推测莲必治注射液高浓度时可能影响了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受损导致重吸收障碍。尿酶多在给药后0~12h升高显着,随着给药后时间的延长,尿酶变化恢复正常。这表明莲必治注射液引起尿酶改变是一过性的,与文献报道莲必治引起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病时间短相符。在观察尿酶增加与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和相关物质含量关系时,发现NAG和β2-MG水平升高与相关物质呈剂量效应关系,表明莲必治注射液中所含的相关物质可加剧其对肾脏的损伤作用。3. 30天重复试验研究:两种莲必治注射液高、中、低3个剂量组(莲必治注射液A,450,150,50mg/kg;B,150,50,25mg/k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尾静脉注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0天。观察包括SD大鼠一般行为、体重和摄食量、尿常规、血液学、血液生化学以及肾脏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试验结果:给药期间莲必治注射液A高剂量(450mg/kg)有一只动物死亡,莲必治注射液B高剂量(150mg/kg)组有4只只动物死亡。莲必治注射液A高剂量(450mg/kg)组和莲必治注射液B高剂量(150mg/kg)组能够引起动物摄食量减少和体重降低,尿中红细胞(ERY)增加,BUN、Crea和β2-MG水平显着增高,推测莲必治注射液可能影响了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功能,毒性作用与其纯度和相关物质可能相关。4.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变态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试脸方法对两种不同纯度的莲必治注射液进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研究。过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莲必治A和B的低剂量组中50%的动物出现阳性反应,莲必治注射液A和B的高剂量组中SD大鼠均出现阳性反应;而在全身主动过敏试验中,莲必治A和B的低剂量组均未出现阳性反应症状,莲必治A高剂量组只有33.3%动物出现阳性反应,而莲必治B高剂量组77.8%动物出现阳性反应。说明莲必治注射液在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高剂量(大鼠200mg/kg,相当于成人临床常用剂量的等效剂量10mg/kg/次的20倍)均能引起过敏反应,从两种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差异推测相关物质可以增加莲必治注射液的过敏反应几率。莲必治注射液引起急性肾损伤机制研究如下:1.代谢组学技术: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莲必治注射液A低剂量组(400mg/kg)、高剂量组(1600mg/kg);莲必治注射液B低剂量组(100mg/kg)、高剂量组(400mg/kg)和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5只。各组动物均按10ml/kg单次尾静脉给药。收集各组大鼠给药前12h及给药后0~6、7~12、13~24和25~48h各时间段尿液,测定其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动物尿样的1H NMR谱变化情况,发现大鼠尿样的内源性代谢物图谱出现先偏离、再回归对照组的变化轨迹,反映出动物机体受到莲必治注射液的影响。每一个样本在主成分(PC)图上的位置由它的代谢反应决定,在给药后0~12h大鼠尿液1HNMR代谢谱变化与莲必治毒性作用强度密切相关,对于毒性越明显的剂量点,代谢谱偏离对照组也越远。给药组尿样中三甲胺(TMA)(δ2.70)和二甲基甘氨酸(DMG)(δ2.94)不同程度升高,柠檬酸(δ2.54,δ2.66)和α-酮戊二酸(δ2.46,δ3.02)降低。由此推测莲必治注射液在高浓度时能引起肾脏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高浓度的莲必治影响肾髓质渗透压和干扰肾细胞中线粒体相关酶的活性,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变线粒体功能,破坏膜的完整性,最终引发肾细胞损伤,影响肾脏对原尿的浓缩和稀释作用。2.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对HK-2细胞毒性机制研究: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莲必治注射液A的原料药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对HK-2细胞形态改变,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其对HK-2细胞的抑制率,细胞周期改变、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MMP)和活性氧(ROS),并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凋亡的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CytC)、pro-Caspase-3、Bcl-2、Bax),探讨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对HK-2细胞毒性机制。其研究表明,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K-2细胞增殖,作用24h和48h后IC50值分别为(19.12±3.55)和(11.56±3.88)mg/ml。细胞形态变化:细胞收缩变圆,黏附性变差,部分脱落;LDH漏出率显着增加,线粒体膜电位(MMP)下降,细胞出现明显凋亡,阻滞HK-2细胞周期于G2/M期,细胞内的ROS和上清液中的MDA水平明显增加,GSH、SOD和总ATP酶活性降低;Westernblot印迹分析凋亡相关蛋白显示,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使HK-2细胞内细胞色素c(CytC)、pro-Caspase-3、Bcl-2和Bax蛋白水平均升高,并且呈现明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但Bcl-2和Bax比值不变,说明这两类蛋白的对细胞的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推测亚硫酸氢钠穿心莲酯对HK-2细胞的损伤作用可能改变HK-2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耗竭细胞内GSH、SOD,导致细胞内ROS大量堆积,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线粒体MMP下降,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损伤,凋亡诱导因子(AIF)从线粒体释放,包括CytC的释放、Caspase-3酶原激活、Bcl基因家族成员的介入等,最终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或坏死。3.以HK-2细胞为模型,比较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和卡那霉素对HK-2细胞毒性作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和硫酸卡那霉素对HK-2细胞的形态、细胞周期、MMP和ROS的影响不同,推测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和硫酸卡那霉素以不同的途径对HK-2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分别阻滞细胞周期于不同时期。它们联合作用,加重对肾脏损害作用。总之,我们根据临床不良反应报道的特征,从一般毒性试验对两种莲必治注射液进行安全性再评价,首次在动物模型上复制出莲必治注射引起肾损伤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症状特征,发现引起这些不良反应与莲必治注射液的制剂质量有很大关系,因此通过对莲必治注射液的安全性再评价,需要制药企业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制剂中相关物质的含量,减少莲必治注射液引发不良反应的风险。在临床应用中注意剂量和适应症,监测患者尿中KET、ERY、BUN、Crea、ALP、LDH和NAG水平,减少莲必治注射液引起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体内和体外机制研究证实,莲必治在高浓度时对肾脏有潜在的毒性作用,尿中三甲胺、二甲基甘氨酸、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的变化情况可作为监测莲必治注射液肾损伤的指标。莲必治引起肾损伤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肾髓质渗透压,干扰肾细胞线粒体中相关酶的活性,干扰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变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产生过多的ROS,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线粒体MMP下降,线粒体功能紊乱,导致CytC等凋亡因子从线粒体释放,进而引发细胞凋亡或坏死。莲必治注射液在大剂量使用和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用会出现毒性反应,因此在临床上用药不要超过10mg/kg/次,用药期间要注意监测其肾功能,肾病患者应用时需要调整剂量。临床上禁止与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制剂中相关物质对莲必治注射液的安全性影响很大,因此,应该建立质量标准,明确相关物质中的毒性成分,控制毒性成份的含量,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随着代谢组学技术和细胞生物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技术将会越来越多的用于中草药毒性毒理的研究,对于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玲君[9](2010)在《常用中药抗病毒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文中认为通过对国内近年来中药抗病毒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和分析,将此类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发现中药抗病毒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时间较早,与性别、年龄无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反应,因此临床应用中药抗病毒注射液时应辩证论治,避免联合用药、控制滴速,安全使用。

吴幸周[10](2010)在《藿香正气散治疗感冒挟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藿香正气散治疗感冒挟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和药效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符合感冒挟湿的辨证标准,同时符合西医普通感冒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藿香正气散,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联合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口服,以临床综合疗效、中医症状评分为观察指标,评价藿香正气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本次研究共有合格受试者90例,治疗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7.5±9.7岁;对照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9.8±7.9岁。均为门诊病人。治疗前可比性检测表明,两组治疗前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提示影响两组预后的主要因素具有均衡性。治疗组治疗后痊愈率为55.6%,显效率为17.8%,有效率为15.6%;而对照组治疗后痊愈率为13.3%,显效率为13.3%,有效率为44.4%。经比较,两组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两组在改善感冒症状(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自汗、头痛、咳嗽吐痰、脘闷恶心、纳差、体倦乏力、肢体酸痛、便溏、恶风)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天后,恶寒、发热、鼻塞、恶风、流涕、自汗、头痛、咳嗽吐痰、肠鸣腹泻、脘闷恶心、纳差、体倦乏力、肢体酸痛、便溏症状消失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经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药均安全可靠。结论总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1%,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自汗、头痛、咳嗽吐痰、脘闷恶心、纳差、体倦乏力、肢体酸痛、便溏、恶风症状的改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上述症状作用上较对照组有优势。藿香正气散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对感冒挟湿有较好的疗效,并且临床检测本方安全可靠。

二、青霉素与莪术油葡萄糖液同瓶滴注不合理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霉素与莪术油葡萄糖液同瓶滴注不合理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真实世界和循证评价相结合的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中疑似类过敏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处方序列分析结合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设计
        1.3. 统计学分析
        1.4. 数据提取分析流程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2.2.1. 入院病情
        2.2.2. 过敏史
        2.2.3. 溶媒种类
        2.2.4. 单次用药剂量
        2.2.5. 合并用药
    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资料提取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参麦注射液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2.3.2. 不同损害类型
        2.3.3. 亚组分析
        2.3.3.1. 皮肤及粘膜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2.3.3.2.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2.3.3.3.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2.3.3.4.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性偏倚
    3. 本章小结
讨论
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个人简历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D
附录E: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3)丹参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丹参注射剂与常用输液配伍研究
    1.1 丹参注射液
    1.2 注射用丹参
    1.3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1.4 复方丹参注射液
2 丹参注射剂与中药注射剂配伍研究
    2.1 丹参注射液
    2.2 复方丹参注射液
    2.3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3 丹参注射剂与化药注射剂配伍研究
    3.1 丹参注射液与化药注射剂的配伍研究
        3.1.1 盐酸川芎嗪注射液
        3.1.2 抗菌药物
        3.1.3 维生素
        3.1.4 细胞色素C
        3.1.5 胸腺肽
    3.2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化药注射剂配伍研究
        3.2.1 曲芦丁
        3.2.2 罂粟碱
        3.2.3 肌苷
        3.2.4 利多卡因
    3.3 注射用丹参与化药注射剂配伍研究
    3.4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化药注射剂配伍研究
4 结语
    4.1 溶媒的选择
    4.2 与其他中药注射剂配伍
    4.3 与化学药注射剂配伍

(4)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亡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变态反应致死亡分析
    1.1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死亡
        1.1.1 非胃肠道给药
        1.1.2 胃肠道给药
        1.1.3 皮试
    1.2 皮试 (-) 致过敏/迟发型过敏反应死亡
    1.3 过敏/变态反应致特殊病症死亡
        1.3.1 大疱表皮松懈症
        1.3.2 急性过敏性心肌炎致死亡
2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合理配伍用药致死亡分析
    2.1 与西药配伍致死
        2.1.1 头孢唑啉与阿米卡星
        2.1.2 头孢哌酮与环丙沙星
        2.1.3 头孢曲松钠与葡萄糖酸钙
    2.2 与中药制剂液配伍致死亡
        2.2.1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穿琥宁
        2.2.2 头孢唑林与莪术油、利巴韦林
    2.3 应用后与饮酒致死亡
3 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肾功能衰竭死亡分析
4 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急性溶血性贫血死亡分析
5 小结

(5)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对小儿腹泻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的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静脉给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
2 分析与对策
    2.1 忽视药品质量检查
    2.2 给药剂量不足
    2.3 药物浓度不当
    2.4 给药速度不当[4-5]
    2.5 药物配伍不合理
    2.6 给药时间和间隔不合理
    2.7 其他
3 结语

(7)广西2009年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因果关系评价、程度分级及转归
    2.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2.3 ADR/ADE病例来源
    2.4 患者的既往药物过敏史情况
    2.5 患者的原患疾病情况
    2.6 ADR/ADE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2.7 ADR/ADE的发生时间
    2.8 ADR患者用药情况
        2.8.1 联合用药情况。
        2.8.2 不合理用药情况。
3 讨论
    3.1 ADR/ADE与性别、年龄
    3.2 ADR/ADE与病例来源
    3.3 ADR/ADE与过敏史
    3.4 ADR/ADE与原患疾病、用法用量
    3.5 主要ADR/ADE
    3.6 ADR/ADE与发生时间
    3.7 ADR/ADE与联合用药
    3.8 ADR/ADE与药物成分、制剂工艺、辅料及药品标准

(8)莲必治注射液安全性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莲必治注射液的毒性试验研究
    第一节 不同纯度莲必治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试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第二节 不同纯度莲必治注射液对SD 大鼠一次给药毒性试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第三节 两种莲必治注射液重复给药30 天毒性试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第四节 过敏试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莲必治注射液肾损伤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利用1H-NMR 技术研究莲必治注射液引起SD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改变
        材料与仪器
        方法
        结果
    第二节 莲必治注射液原料药(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对HK-2 细胞毒性研究
        材料和仪器
        方法
        结果
    第三节 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和卡那霉素联合作用对HK-2 细胞的毒性研究
        材料与仪器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藿香正气散治疗感冒挟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中医对感冒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一) 病因病机
        (二) 辨证论治及研究进展
        (三) 感冒挟湿
    二、西医对感冒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三、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论述及治疗
        (一) 历代医籍文献中古代医家对外感热病的论述
        (二) 近代医家对外感热病的主要论述
        (三) 外感热病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第二章 藿香正气散治疗感冒挟湿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一、合格受试对象确定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案
        三、疗效判定标准
        四、临床研究记录
        五、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疗效分析
        三、安全性检测
        四、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一、藿香正气散古代文献研究
        (一) 本方所治病病机分析
        (二) 配伍意义
        (三) 源流发展
        (四) 附方
    二、藿香正气散组方特点剖析
        (一) 一药双效,奏表里同治之功
        (二) 升清降浊,以斡旋中州运化
        (三) 化湿未忘行气,气化则湿亦化
        (四) 祛邪扶正,正不正之气
    三、主要药物分析
        (一) 藿香
        (二) 紫苏
        (三) 半夏
        (四) 陈皮
        (五) 茯苓
    四、藿香正气散的现代药理研究
        (一) 对肠道的作用
        (二) 镇痛作用
        (三) 抑菌作用
        (四) 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
        (五) 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
    五、藿香正气散现代临床扩展应用
    六、临床研究结果
    七、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青霉素与莪术油葡萄糖液同瓶滴注不合理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真实世界和循证评价相结合的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D]. 唐伟. 蚌埠医学院, 2017(03)
  • [2]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A]. 梁爽. 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6
  • [3]丹参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研究[J]. 林小明. 中国药物评价, 2016(01)
  • [4]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亡案例的分析[J]. 徐世英. 抗感染药学, 2012(02)
  • [5]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D]. 李奎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静脉给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李红,马新国. 中国药业, 2011(19)
  • [7]广西2009年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分析[J]. 唐春燕,曾立威,林昊,覃正碧. 中国药房, 2010(16)
  • [8]莲必治注射液安全性再评价研究[D]. 胡中慧.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0(12)
  • [9]常用中药抗病毒注射液的不良反应[J]. 周玲君. 内蒙古中医药, 2010(07)
  • [10]藿香正气散治疗感冒挟湿的临床研究[D]. 吴幸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中药注射剂论文 参麦注射液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 细胞毒性论文 青霉素论文

上一篇:基于虚拟仪器的汽车等速传动轴性能测试系统
下一篇:大众传播视角下文学批评的跨媒体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