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剑[1](2021)在《职业院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语言课程设置均有较大的优化余地,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在庞大的计算机语言的多重分支内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未来使程序设计技术真正应用在职业岗位上。对此,职业院校有必要基于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一些与时俱进的探索与实践。
刘心怡[2](2020)在《基于概念转变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前概念对课堂学习的影响日渐增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培养学生在当前信息社会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选取学生前概念研究、迷思概念归纳与概念转变作为研究视角,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上的前概念、迷思概念的类型及形成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迷思概念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通过教学实施前后测试的数据对比,分析学生概念转变的情况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本研究梳理了“前概念和迷思概念”、“概念转变”相关研究,理清概念转变研究现有成果和发展脉络,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现状。第二,进行学生前概念测查工具的开发和学生前概念的测查,通过教师访谈和审议确定测查知识点,形成初步诊断性选择题问卷测查。分析诊断性调查问卷结果,聚焦学生前概念集中的知识点形成二阶选择题问卷,并以此进行探查。第三,依据调查结果,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类,分别总结出学生的科学概念和迷思概念,设计基于概念转变的基本教学模式框架,针对不同类型的迷思概念设计教学策略,并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最后,在课堂学习后对学生开展二阶选择问卷的调查,通过前后数据对比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测量学生概念转变的情况。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梁凤兰[4](2019)在《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高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高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主要基于混合学习模式,是基础教学的关键,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涉及面广泛,对于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要求非常严格。在信息化时代中计算机基础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对混合学习模式的高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需要不断创新,本文主要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进行分析。
张镭镭[5](2018)在《五年制高职软件开发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学生的年龄层次去考虑,制订适合低年龄段学生的课程方案,并结合私有云计算下软件实训平台的教学管理。同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计算机语言教学的方式,给教师提出些建议。
王红玉[6](2016)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模式》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各大高校将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的必设课程,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了计算机语言教学。本文通过介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模式特点及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期提高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计算机语言学习效率。
潘谈[7](2014)在《如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兴趣》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很陈旧,通常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在课堂参与良好的交流互动。因此,在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的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积极探讨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语言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措施。
王英杰,路遥[8](2011)在《关于高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目前高职学生计算机语言学习出现的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计算机语言教学的方式。提出了通过对不同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来加强学生对语言课学习的认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课的热情,拓宽其知识面,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倪娜[9](2011)在《对高校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通过对高校计算机语言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多进行实践操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林蔚[10](2011)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语言教学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院校计算机语言教学一直是众多师生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计算机语言教学的方式,给了广大计算机语言类教师一些建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引言 |
|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探索 |
| (一)教学目标的探索 |
| (二)教学组织的探索 |
| (三)教学模型的探索 |
| (四)教学方法的探索 |
| 三、职业院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实践 |
| (一)教学目标的实践 |
| (二)教学组织的实践 |
| (三)教学模型的实践 |
| (四)教学方法的实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概念转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经之路 |
| 1.1.2 “迷思概念”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
| 1.1.3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概念转变研究较少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前概念与迷思概念的国内外研究 |
| 1.2.2 “概念转变”的相关研究 |
| 1.2.3 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研究 |
| 1.2.4 文献评述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思路 |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概念 |
| 2.1.2 前概念 |
| 2.1.3 概念转变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第3章 北京G中初中学生前概念测查 |
| 3.1 测查知识点筛选原则 |
| 3.1.1 符合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和内容 |
| 3.1.2 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能力 |
| 3.1.3 符合社会信息技术发展 |
| 3.2 测查对象 |
| 3.3 研究工具 |
| 3.4 课程知识点筛选 |
| 3.4.1 知识点调查问卷开发 |
| 3.4.2 知识点调查情况 |
| 3.4.3 知识点调查结果 |
| 3.5 学生前概念测查 |
| 3.5.1 前概念测查问卷开发 |
| 3.5.2 前概念测查情况和数据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学生前概念分类及迷思概念转变策略 |
| 4.1 学生信息技术前概念汇总 |
| 4.1.1 科学概念 |
| 4.1.2 迷思概念 |
| 4.2 迷思概念分类 |
| 4.2.1 经验借鉴型 |
| 4.2.2 理解不全型 |
| 4.2.3 望文生义型 |
| 4.2.4 理论与实践分离型 |
| 4.3 概念转变策略 |
| 4.3.1 针对经验借鉴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
| 4.3.2 针对理解不全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
| 4.3.3 针对望文生义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
| 4.3.4 针对理论与实践分离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
| 第5章 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
| 5.1 可行性分析 |
| 5.2 原有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
| 5.2.1 教师访谈设计 |
| 5.2.2 教师访谈分析 |
| 5.2.3 教师访谈总结 |
| 5.3 概念转变教学设计 |
| 5.3.1 暴露前概念 |
| 5.3.2 认知冲突 |
| 5.3.3 引入新概念 |
| 5.3.4 建立科学概念 |
| 5.3.5 巩固科学概念 |
| 5.3.6 应用科学概念 |
| 5.4 教学实施情况 |
| 5.4.1 实施目的 |
| 5.4.2 实施对象 |
| 5.4.3 实施内容 |
| 5.5 教学实施案例 |
| 5.5.1 计算机语言《二进制运算法则及其在计算机语言中的应用》 |
| 5.5.2 网络安全基础《计算机安全与防护》 |
| 5.6 后测数据汇总及数据处理分析 |
| 5.7 实践总结 |
| 5.8 实践反思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引言 |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 2.3 超密集组网 |
| 2.4 MEC技术 |
| 3 总结 |
|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
| 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
| 2. 创新混合式学习 |
| 3. 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
| 二、计算思维牵引的混合教学模式 |
| 1. 改良理论教学内容 |
| 2. 多媒体教材建设 |
| 3. 扩大学习数据库网络教学资源 |
| 4. 改良现有成绩评价体系 |
|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目的 |
| 1. 改变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 2. 转变教学模式,满足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
| 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内容 |
| 1. 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更加立体化 |
| 2. 改革课程理论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3. 完善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
| 4. 改革综合评价和考试方式 |
| 5. 完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 |
| 五、结束语 |
| 一、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 (一)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问题 |
| (二) 高职类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问题 |
| 二、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
| 三、基于校园云平台的软件教学开发实训环境 |
| (一) 普通实训环境与云平台的对比 |
| (二) 软件教学实训平台是在校园私有云的硬件基础上搭建的, 它能解决如下问题 |
| 四、不断改善的教学方法 |
| (一)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兴趣 |
| (二) 抽象概念讲解应更生活化 |
| (三) 用项目教学的方法, 在问题中体现知识点 |
| (四)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
| (五) 小组合作化, 培养企业开发模式 |
| 五、小结 |
| 1 前言 |
| 2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特点及存在问题 |
| 2.1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特点 |
| 2.2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问题 |
| 3 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
| 3.1 项目选取 |
| 3.2 项目讲解 |
| 3.3 拓展案例 |
| 3.4 分析效果 |
| 4 结束语 |
| 1 当前计算机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
|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 1.2 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缺陷 |
| 2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语言学习兴趣的教学措施 |
| 2.1 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
| 2.2 适当增加计算机语言实践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 结束语 |
| 1 计算机语言教学概述 |
| 2 高职院校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 3 计算机语言教学措施探讨 |
| 4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