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满军,马盛男,张立新,隋学芹,解晶,石昌艳[1](2020)在《移植骨材料对自体牙移植结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价3种骨材料用于自体牙移植的临床效果,分析失败病例原因和影响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11-01~2016-02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第一前磨牙或第一、二磨牙缺失患者61例(患牙61颗)为临床研究对象,拔出的下颌第三磨牙作为供牙,植入受牙区牙槽窝,将骨材料(BAM人工骨、Bio-Oss骨粉或君康珍骨)填入根周骨腔,观察术后2年移植牙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失败原因。结果:61例自体牙移植术后经过2年随访,BAM组成功21颗,失败4颗,移植牙保存率为84.0%; Bio-Oss组成功18颗,失败3颗,牙齿保存率为85.7%;君康珍骨组成功13颗,失败2颗,牙齿保存率为86.7%,3组的移植牙保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骨材料用于自体牙移植临床效果接近,骨材料种类不是影响自体牙移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良好的供牙形态、精良的牙槽窝的制备、移植牙的稳定性等均可影响移植牙的远期效果。
姜涛[2](2017)在《组织蛋白酶K在牙体硬组织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于1995年首先被发现存在于兔的破骨细胞中。早先的研究认为CTSK主要在破骨细胞中表达,并通过在酸性环境下降解Ⅰ型胶原、骨桥蛋白等骨基质蛋白参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CTSK基因位于人类1号染色体,其突变将导致致密性成骨不全(pycnodysostosis)。其典型症状除骨密度增高、频发骨折、指/趾骨末端溶骨等骨骼异常之外,通常还会表现有牙釉质发育障碍、牙髓腔或根管闭锁以及牙骨质增厚等牙体硬组织异常,但其机制尚不清楚,甚至目前尚未见到CTSK在牙齿发育过程中表达模式及作用的研究报道。考虑到骨组织和牙体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有着相似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在骨改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CTSK有可能在牙体硬组织发育过程中亦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以研究CTSK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切入点,利用体外降解实验寻找CTSK在牙齿发育过程中可能的作用底物,构建Ctsk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分析其表型,并通过对CTSK基因突变临床病例的研究,来探索CTSK在牙体硬组织形成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25只BALB/c小鼠(18天胎鼠和出生后1天、5天、10天、20天小鼠各5只),用1%戊巴比妥钠行腹腔内注射过量麻醉处死后解剖分离下颌骨,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下颌磨牙(牙胚)中CTSK的表达情况;2)利用釉基质蛋白(Emdogain,EMD)酶谱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不同p H值(p H=4.5、p H=5.5和p H=8)、不同反应时间(2 h、6 h、12 h、24 h、48 h)和不同CTSK浓度(上样量分别为0.015μg、0.045μg、0.075μg、0.105μg、0.15μg和0.225μg)条件下,CTSK对釉基质蛋白的降解能力;3)利用体外降解实验(银染色),检测不同酶/底物比和不同反应时间(0 h、2 h、4 h、8 h、12 h、24 h、36 h、48 h)条件下,CTSK对釉原蛋白(AMELX)的降解能力;4)委托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Ctsk基因敲除小鼠模型;5)利用体视显微镜和Micro CT初步观察Ctsk基因敲除小鼠下颌骨和牙齿的形态与结构;6)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理检查、X线检查、颌面部CBCT等检查和CTSK基因测序对1例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和基因分析。研究结果:1)在小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从前成釉细胞到成熟晚期的成釉细胞均表达CTSK,表达强度呈弱-强-弱的变化;2)在牙本质矿化阶段的成牙本质细胞中可以检测到CTSK的强表达,并且这种表达一直持续到牙本质形成的晚期;3)通过EMD酶谱实验,发现在p H=4.5的酸性环境中,CTSK能够降解商品化的釉基质蛋白,其酶解能力随着作用时间和CTSK浓度的增加而增强;4)通过体外降解实验,发现CTSK可以将釉原蛋白裂解为多个产物,其酶解能力随着作用时间和CTSK浓度的增加而增强;5)成功构建了Ctsk-/-小鼠模型,为研究CTSK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工具;6)初步观察到Ctsk-/-小鼠磨牙有类似于成熟不全型釉质发育不全的表现,以及下颌第一磨牙髓室牙本质增厚、髓室局部闭锁等牙体硬组织异常表现;7)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发现该患者具有身材矮小、骨密度增高、锁骨发育异常、双手双脚短小、指甲发育异常、指/趾骨末端溶骨、额骨膨隆、颧面部塌陷、上下颌骨发育不良、下颌角变钝、腭穹隆消失、上颌牙列缺损、下颌牙列缺失、牙骨质增生、牙齿萌出异常、下颌颌骨骨髓炎等致密性成骨不全的典型症状;通过基因分析,明确了患者致密性成骨不全的诊断,发现了CTSK基因5号外显子上的两个复合杂合突变位点(p.Gly146Asp和p.Tyr203His)。研究结论:本课题首次发现了CTSK表达于小鼠磨牙牙体硬组织形成相关细胞,首次揭示了CTSK在小鼠磨牙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及CTSK能够降解牙体硬组织特异性蛋白——釉原蛋白等釉基质蛋白的能力;成功构建了Ctsk-/-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CTSK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工具;并且首次观察到Ctsk-/-小鼠磨牙具有釉质发育不全、局部髓室闭锁等牙体硬组织异常表现。与此同时,我们再一次证实CTSK基因突变所致的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表现有包括牙齿发育异常在内的多种牙齿相关表征。初步证实了CTSK在牙体硬组织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揭示CTSK在牙体硬组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解释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牙体硬组织异常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王丽娟[3](2014)在《再植术治疗前牙创伤性完全脱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创伤脱位牙再植的方法、疗效,为临床再植牙提供经验。方法对我科门诊30颗创伤脱位牙进行即刻再植术,术后追踪2年,统计成功率。结果经过对牙创伤脱落患者采取牙齿即刻再植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提高,其中成功28颗,失败2颗最终拔除,再植成功率为93.3%。结论创伤牙脱落再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成功的关键在于尽量缩短创伤牙离体时间及予离体牙正确的保护和处理,及时正确复位,术后保持口腔卫生,适当应用抗生素也是极其重要的。
彭立英[4](2011)在《尿道下裂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尿道下裂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由于前尿道发育不全而开口达不到正常位置的阴茎畸形[1]。尿道下裂患者因存在尿道外口位置异常、阴茎下弯,导致不能站立排尿、痛性勃起及成年后不能生育等症状
丁旭[5](2009)在《年轻恒牙外伤性脱位再植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
吴蓉[6](2009)在《完全脱位恒前牙再植与脱位年龄及再植时间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脱位恒前牙再植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8个恒前牙完全脱位患者被采用再植术进行治疗。详细记录脱位牙离体时间、处理方法、术后情况,3年定期观察,分析再植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28个脱位恒前牙再植临床疗效优15个(53.57%)、良8个(28.57%)、差5个(17.86%),优良率82.14%;<10岁与≥10岁、脱位时间<2 h与≥2h者脱位牙再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均P<0.05)。结论:尽早再植、细心保护脱位牙根面牙周膜、良好固定、选择合适的根管治疗时机、预防感染、防止咬合创伤是保证脱位牙再植成功的基本原则;脱位年龄与脱位后至再植的时间亦是影响再植成功的关键因素。
薛传鹏[7](2007)在《牙再植术失败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张瑾[8](2005)在《离体牙再植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影响再植牙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将离体牙经抗生素生理盐水浸泡后,再植入牙槽窝内,钢丝结扎,夹板固定,调颌,根管治疗,跟踪随访半年至8年。结果再植牙离体时间不超过24h,再植成功率较高(94.9%);720岁的年轻恒牙再植成功率(占99.2%)明显高于非年轻恒牙。结论再植牙离体时间越短,再植成功率越高;年轻恒牙再植成功率高于非年轻恒牙。
王孜[9](2004)在《牙创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口腔创伤的研究目的是预防并治疗口腔颜面部及其相关疾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促进牙创伤预防领域的研究;口腔创伤的研究领域包括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牙创伤的急症处理和长期治疗;护具的使用;公共卫生和其他卫生设施的服务保障。事实上牙创伤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领域,这些学科包括: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儿童牙病、运动牙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美容修复学和牙移植。目前牙创伤的临床研究由于病例稀少,失访率高,按随机设计的前瞻性研究开展很困难。因此临床多中心研究和病例资源共享对于获得可信度高的临床结果是十分重要的。牙创伤治疗的研究的热点包括新型牙本质粘结剂;新型盖髓剂;脱位牙的处理;新型牙齿拴接方法以及对乳牙创伤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牙创伤的基础、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在国内国外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证实。本研究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从临床角度对牙创伤的临床资料特点和治疗进行初步探索研究。 第一部分 牙创伤的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本部分就临床阶段搜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类分析总结。 材料和方法 200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科高新技术诊室就诊的患者为本部分的研究对象。病人总人数7920人。其中牙创伤病人64人(占就诊人数0.81%),119颗牙。对患者年龄、性别、牙创伤类型、受伤至就诊时延误时间、受伤原因、受伤部位、累及牙位等资料进行统计。 结果 创伤病人性别构成,男41人64%,女23人36%。 牙创伤类型分布:牙釉质折或裂、牙釉质牙本质折未露髓、牙冠折露髓、冠根折露髓或未露髓四类发生率最高(67.23%)。牙周组织损伤和牙脱位共占24.37%。根折8.40%(10/119)。牙槽突骨折2例,颅骨骨折1例。 创伤病人牙位分布:总数119颗。上中切牙78颗(65.55%);上侧切牙21颗(17.65%);上尖牙6颗(5.04%);其余牙位14颗(11.76%)。 在牙创伤的原因分析中跌倒、运动、碰撞和交通事故为主要原因,其中男女创伤原因有所不同。运动为男性患者牙创伤的主要原因(29.3%),女性只占&7%;跌倒为女性牙创伤的主要原因(43.5%),男性只占(19.5%)。牙创伤患者年龄性别分布。16一35岁年龄组患者占总人数71名8%;男性患者年龄集中在16一35岁(73,17%),女性患者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 73.91%)。创伤牙患者前往牙科诊所就诊延误时间。当天就诊23.08 (15/65),隔天就诊15.38%(10/65),一周内就诊16.92%(11/65),一月内就诊20%(13/65),一年就诊巧.38%(10/65),一年后就诊9.23%(6/65)。患者前来就诊时伴有多颗牙受损,其主诉牙创伤类型作为患者就诊目的记录。主诉与就诊时间关系见。釉质折裂作为主诉的只有2例,且就诊时间晚,在1月一1年之间;冠折未露髓作为主诉9例,就诊时间快,一周内就诊者7例,另外两例是由于冠折后无症状影响美观和继发牙髓炎就诊;冠折露髓为主诉就诊12例,一周内就诊7例;根折作为主诉5例,4例就诊时间在一周以后;冠根折作为主诉巧例,一月内就诊者14例;牙脱位作为主诉12例,一月内就诊10例;牙脱出作为主诉就诊6例,3例在受伤后2天内就诊,3例在受伤一月后就诊;骨折作为主诉3例,2例当天就诊,一例由于伴颅脑外伤一月后转来我院就诊。 牙创伤累及单颗牙和多颗牙几乎相等。在涉及多个牙位的33例中涉及不同创伤类型的占69.70%(23/33)。31例单颗牙受损中牙脱位8例,冠根折露髓或未露髓8例,根折4例,冠折露髓7例,冠折未露髓4例。牙脱位没有单独发生,总是累及其他牙齿。牙釉质折/裂没有多发,总是单独发生。牙釉质牙本质折和牙冠折露髓较多累及多颗牙,累及率为81.00%(17/21)和78.10%(25/32)。根折,冠根折和牙脱位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累及多颗牙。 64例牙创伤病人中一颗牙受损31例,两颗或两颗以上牙受伤33例。33例多颗牙受伤中23例涉及不同的牙创伤类型(60.70%)。 结论1.牙创伤具有性别分布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牙创伤具有部位分布特征,集中于上前牙。3.牙创伤具有年龄分布特征,青年人为高发人群(16一35岁),男性高发年龄16一35岁,女性为巧一25岁。4.牙创伤以冠折最为常见,包括釉质折/裂,釉牙本质折裂露髓或未露髓,冠根折。5.牙创伤的原因依次男性主要为为运动、跌倒、碰撞和交通事故,女性为跌倒、交通事故和碰撞。6.牙创伤患者就诊时间与临床症状有关,早期就诊以急性症状为主,晚期就诊以继发症状为主。根折和釉质为主诉病人少且就诊时间晚。7.牙创伤可以在单颗牙齿发生也可累及多颗牙,牙脱出最容易累及多颗牙,冠折也常累及多颗牙。8.一名患者多颗牙受损一般会涉及不同牙创伤类型。
宋玉荣,徐金国[10](2003)在《73个再植牙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通过对 73个再植牙的临床观察 ,总结再植牙成功的经验。方法 :对 73个再植牙观察0 .5~ 10年 ,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再植成功 90 .4 1%。达到牙周膜愈合 38.36 % ,骨性愈合5 7.5 3%。牙髓重建 8个。脱落时间 >5d亦再植成功。结论 :掌握好适应证 ,正确操作 ,能提高再植牙成功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骨材料 |
| 1.3 方法 |
| 1.3.1 分组: |
| 1.3.2 术前评估: |
| 1.3.3 手术方法: |
| 1.4 术后护理 |
| 1.5 复查 |
| 1.6 效果评价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供牙因素 |
| 3.1.1 供牙外形和牙根数目: |
| 3.1.2 供牙在体外存放时间: |
| 3.1.3 牙根发育程度: |
| 3.1.4 牙周膜的保留: |
| 3.2 受牙区因素 |
| 3.2.1 去净受牙区组织病变: |
| 3.2.2 牙槽窝的制备: |
| 3.2.3 受植区骨质不足的补救: |
| 3.3 移植牙的初期稳定是牙周获得良好愈合的关键 |
| 3.4 牙髓的成活及根管治疗 |
| 3.5 移植术的术后护理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1 组织蛋白酶K |
| 1.1 组织蛋白酶K的结构 |
| 1.2 组织蛋白酶K的功能 |
| 1.3 组织蛋白酶K与口腔颌面部疾病 |
| 1.4 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口腔异常表现 |
| 2 牙体硬组织的发育 |
| 2.1 牙釉质 |
| 2.2 牙本质 |
| 2.3 牙骨质 |
| 3 基因敲除技术 |
| 3.1 同源重组技术 |
| 3.2 CRISPR/Cas系统 |
| 3.3 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 |
| 第一部分 CTSK在小鼠磨牙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
| 1 材料 |
| 1.1 伦理审查 |
| 1.2 实验动物 |
| 1.3 主要试剂 |
| 2 方法 |
| 2.1 组织的获取和处理 |
| 2.2 免疫组化染色 |
| 3 结果 |
| 3.1 孕18天胎鼠磨牙牙胚中CTSK表达情况 |
| 3.2 出生1天仔鼠磨牙牙胚中CTSK表达情况 |
| 3.3 出生5天仔鼠磨牙牙胚中CTSK表达情况 |
| 3.4 出生10天幼鼠磨牙牙胚中CTSK表达情况 |
| 3.5 出生20天幼鼠磨牙中CTSK表达情况 |
| 4 讨论 |
| 第二部分 CTSK降解釉基质蛋白能力的研究 |
| 1 材料 |
| 1.1 主要试剂 |
| 1.2 溶液配制 |
| 1.3 主要设备 |
| 2 方法 |
| 2.1 pH值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
| 2.2 反应时间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
| 2.3 Pro-CTSK浓度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
| 2.4 CTSK体外降解釉原蛋白 |
| 3 结果 |
| 3.1 pH值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
| 3.2 反应时间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
| 3.3 Pro-CTSK浓度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
| 3.4 CTSK体外降解釉原蛋白 |
| 4 讨论 |
| 第三部分 CTSK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及其牙齿形态结构的初步观察 |
| 1 材料 |
| 1.1 伦理审查 |
| 1.2 实验动物 |
| 1.3 主要试剂 |
| 1.4 主要设备 |
| 2 方法 |
| 2.1 Ctsk~(-/-)小鼠的繁育 |
| 2.2 小鼠基因组DNA提取及基因型鉴定 |
| 2.3 Ctsk基因敲除小鼠下颌骨及牙齿形态结构的观察 |
| 3 结果 |
| 3.1 Ctsk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和基因型鉴定 |
| 3.2 Ctsk基因敲除小鼠下颌骨及牙齿形态的大体观察 |
| 3.3 Ctsk基因敲除小鼠牙齿形态结构的Micro CT扫描 |
| 4 讨论 |
| 第四部分 CTSK基因突变导致致密性成骨不全的个案研究 |
| 1 病例简介 |
| 1.1 现病史 |
| 1.2 既往史 |
| 1.3 家族史及生育史 |
| 2 临床检查 |
| 2.1 颌面部检查 |
| 2.2 全身检查 |
| 3 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
| 3.1 颌面部CBCT |
| 3.2 病理检查 |
| 3.3 全身其他部位影像学检查 |
| 3.4 超声检查 |
| 3.5 其他辅助检查 |
| 4 基因诊断及家系分析 |
| 4.1 伦理审查 |
| 4.2 基因组DNA提取 |
| 4.3 基因突变分析 |
| 4.4 突变位点保守性及致病性分析 |
| 5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 |
| 1.2 手术方法 |
| 1.3 疗效评价 |
| 2 结果 |
| 2.1 术后近期观察 |
| 2.2 治疗结果 |
| 3 讨论 |
| 3.1 脱位牙的保存和再植时机 |
| 3.2 根管治疗时间的选择 |
| 3.3 再植术及术后固定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消除异物 |
| 1.2.1 牙槽窝的处理与植入 |
| 1.2.3 固定与调磨 |
| 1.2.4 术后随诊 |
| 1.3 疗效评价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判断标准 |
| 1.4 结果 |
| 2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综述一 |
| 综述二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牙创伤的临床资料分析 |
| 第二部分 牙脱位、牙脱出和根折的临床研究 |
| 第三部分 外科牵引治疗冠根折的临床研究 |
| 英文对照 |
| 附图 |
| 后记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患牙处理 |
| 2 结果 |
| 2.1 73个患牙, 再植5年以上61个 (其中有12个10年以上) , 再植0.5~4年的12个。 |
| 2.2 再植愈合的方式 |
| 2.3 牙根吸收情况 |
| 2.4 牙髓存活情况 |
| 2.5 再植牙与牙槽骨骨折 |
| 3 典型病例报告 |
| 4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