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髁突突出骨折的临床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髁状突出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乌娜,林勤[1](2021)在《颞骨鼓板骨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总结颞骨鼓板骨折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伤后就诊时间的治疗措施和预后情况, 探讨鼓板骨折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5例(17耳)颞骨鼓板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初诊耳鼻喉科时的病程分为3组:早期组(病程<1个月)7例(7耳), 中期组(1个月≤病程<6个月)2例(3耳), 后期组(病程≥6个月)6例(7耳)。分析总结各组病例的症状、体征、CT表现、纯音测听结果、手术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颞骨鼓板骨折患者多由颌面外科转诊耳科, 骨折以颏部或颧骨为受力点而间接发生。15例患者中13例可见颏部伤口或瘢痕, 14例伤后即出现患侧外耳道出血。早期组患者听力多无改变, 中、后期组出现以传导因素为主的听力下降。早期组行外耳道填塞术治愈6例(6/7);2例中期组患者出现外耳道狭窄或闭锁, 行外耳道成形术后治愈;6例后期组患者均出现外耳道狭窄或闭锁, 其中5例合并外耳道胆脂瘤行外耳道成形术后治愈, 另1例胆脂瘤累及中耳, 先后3次行外耳道成形术后行改良乳突根治术及鼓室成形术后治愈。结论颞骨鼓板骨折为颞骨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 早期以外耳道出血为主要症状, 听力大多无下降, 后期因外耳道狭窄和/或胆脂瘤形成可有传导性听力损失。外耳道出血、外耳道前壁不规则膨出伴颏部伤口为早期诊断颞骨鼓板骨折的重要体征。颞骨鼓板骨折应引起重视, 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可避免外耳道狭窄及闭锁。

黎祺,陈朝兴,黄颖怡[2](2021)在《改良型弹力颌帽颅颌牵引外固定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利用改良型弹力颌帽颅颌牵引外固定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儿38例,均采用自主创新研发的改良型医用弹力颌帽颅颌牵引外固定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颌面形态、咬合关系、张口程度恢复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38例患儿均完成颅颌牵引固定3周,治疗后3个月,35例(92.11%)达到完全复位愈合(complete reduction and healing,CRH)。15例不同程度下颌骨颏部骨折移位者和14例无移位者CRH率均为100%,9例髁状突骨折者中CRH为6例(66.67%),基本复位愈合(basic reduction and healing,BRH)为3例(33.33%),该3例均为单侧髁状突骨折且髁状突向前内侧成角畸形大于45°者,治疗后3个月髁状突成角畸形已小于45°。16例颌面畸形、7例中线偏移及11例Ⅰ度张口受限者完全恢复(complete recovery,CR)率均为100%。24例咬合关系错乱者CR为21例(87.5%),不完全恢复(incomplete recovery,IR)为3例(12.5%)。Ⅱ度张口受限15例中CR为13例(86.67%),IR为2例(13.33%);Ⅲ度张口受限5例中CR为4例(80.00%),IR为1例(20.00%)。开口偏斜7例中CR为4例(57.14%),IR为3例(42.86%)。上述IR病例均为单侧髁状突骨折且髁状突向前内侧成角畸形大于45°者,治疗后3个月其咬合关系、张口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正常,继续随访观察3个月,其咬合错乱、张口受限和开口偏斜均完全恢复。结论:改良型弹力颌帽颅颌牵引外固定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效果显着,不同部位及类型的下颌骨骨折愈合情况均较为理想,可有效改善患儿颌面形态、咬合关系及张口程度,是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

穆娅塞尔·木沙[3](2021)在《85例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这里针对五年内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所医治的85名成年人单侧下颌骨髁状突囊内的骨折病人相关临床具体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髁突囊内骨折比较并探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具体疗效作用,使用分析研究咬合关系、髁突动度、张口程度等方面的功能改进,提供一些参考,供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择定上。方法:在这里对五年内(2016年1月初至2020年12月底)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病房区域颌面外科病房部分的所有收入医治的85名成年人的仅一侧的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相关收集的病例具体资料,以及对其内容进行相关回顾性分析研究并仔细研究分析得出其中每一个病人的相关病例里的重要数据的并发症情况,以及相关临床疗效情况,个人基本信息概括等,治疗方法,骨折类型等。在收治的85例患者中,有54例通过了手术治疗,剩下31例未通过外科学的相关手术治疗。基于以上这两种颌面外科相关治疗方案对比前后的相关重要临床有关资料就是相应的临床疗效(例如:髁突关节功能,颌面面神经麻痹功能,髁状突动度,张口大小程度,咬合正确与否关系,相关开口形状等)和相应的CT扫描及曲面断层片来选择并评价的,一般来说随访期都能达到1-12个月。结果:访问病人于总共长达12个整月后还能随访到的占比数量达94%,也就是80例患者,在这里,手术治疗组还剩下50个病人和非手术治疗组剩下有30例个病人。这些病人相关治疗前所有病例的颞下颌关节区痛,相关咬合障碍,对应侧颌活动度,髁突伸展度和张口程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咬合紊乱方面,非手术和手术的治疗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改善下颌偏斜、关节区疼痛、髁突动度、垂直张口程度等方面,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都没有统计差异(P>0.05)。所有病人均没有出现面部瘫痪等面部相关症状表现。在降低下颌骨髁状突吸收程度以及复原髁状突解剖位置等方面,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存在着统计学明显差异(P<O.05),但是,关节强直和髁突形变等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区别是明显的,特别是针对髁突囊内的骨折后防治关节强直以及改善髁突动度与垂直张口度而言,其临床成效十分显着;在恢复最基本髁突位置以及咬合关系来讲,进行手术治疗易于促进囊内骨折后髁突吸收的发生率的下降,这方面非手术治疗等相关并发症并没有重要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这其中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两个治疗方法的后期疗效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临床成效显着的几点是髁突囊内骨折后避免关节强直及最大开口度和相关颞下颌关节强直方面;如果是为了复原患者髁突基本的解剖位置以及患者牙列的相关咬合关系,可以尽可能的选择手术治疗,因为改善以上并发症上面比不上手术治疗。

徐帅[4](2020)在《人下颌爆炸伤和作战头面盔防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仿真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高能爆炸性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广泛应用,而颌面部由于位置突出且缺乏防护,导致颌面部爆炸伤在全身爆炸伤中比例较高。颌面部爆炸伤救治困难,致伤及致死率较高,因此建立人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模型以及系统分析颌面部爆炸伤致伤机制、损伤特点以及防护、救治要点对颌面部战创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维有限元方法(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能够分析作用物体间及物体内部的复杂力学变化过程,预测力学作用的效应,是颌面部爆炸伤仿真模拟研究的重要方法。但该方法在爆炸冲击波致伤颌面部软硬组织研究中具有一定局限性,表现为模拟仿真失效和变形。而光滑粒子动力学方法(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是是一种无网格仿真研究方法,可弥补三维有限元研究的不足。在战场环境下,现代作战防护头面盔具有防弹、防爆功能,对颅颌面爆炸伤具有重要防护作用。对作战防护头面盔在爆炸伤条件下防护能力的生物力学仿真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头面盔对颌面部的保护机制,了解保护的局限性,如何进一步改进并提高防护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建立人颌面部软硬组组爆炸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人下颌软硬组织爆炸伤致伤过程及生物力学特点;2、分析SPH方法在人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研究中应用,为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模型研究提供新方法;3、研究现代作战防护头面盔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的防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和结果:1、通过人颌面部CT和MRI数据建立包含人下颌骨骨皮质、骨松质,皮肤,咬肌的FEM模型,将该模型导入有限元前处理软件ANSA中,采用四面体与六面体单元格结合方式建立人下颌软硬组织爆炸伤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包含单元格数为1238910,节点数为1176338。结果表明:建立的人下颌软硬组织爆炸伤FEM模型与真实人颌面部解剖结构相似,细节损失小,有限元单元格划分合理,能够满足人下颌软硬组织爆炸伤生物力学研究。2、将建立的人下颌软硬组织爆炸伤FEM模型进行材料参数设定、力学载荷和边界加载条件设定,模拟不同TNT炸药(600mg,800mg,1000mg)与不同爆炸伤距离(3cm,5cm,10cm)共9组爆炸致伤人下颌角的皮肤、咬肌、下颌骨的动态损伤过程。结果表明:采用的有限元研究方法合理、可靠,对颌面部爆炸伤损伤过程有较好的预测性,能满足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生物力学深入分析。3、通过三维有限元仿真结果对人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仿真过程,Von Mises应力、有效应变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Von Mises应力、应变可以作为评判下颌骨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可分析皮肤、肌肉软组织爆炸伤后组织坏死面积,从而指导软组织初期清创。(2)在相同致伤条件下,爆炸冲击波对下颌骨损伤程度较皮肤、肌肉软组损伤程度严重(3)爆炸冲击波除造成爆炸目标下颌角骨折外,应力还可以传导到下颌骨髁状突、乙状切迹区域,导致这些部位形成高应力、高应变区域,从而形成骨折。4、通过SPH方法建立人下颌骨硬组织、咬肌软组织的爆炸伤三维模型,研究该模型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仿真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该模型结构与人解剖结构相似,细节损失少,仿真结果与三维有限元结果接近,SPH方法在研究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中对求解组织大变形、裂纹扩展、爆炸冲击等方面相对于有限元研究具有显着优势。5、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成功建立了我军最新的QGF11作战防护头面盔模型,该模型包含盔体、柔性内衬、系带的结构,并与人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模型进行装配,从而得到了作战头面盔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模型。研究结果:该模型与真实作战头面盔结构相似,细节损失少,可用于研究作战头面盔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防护研究。6、将建立的作战头面盔人下颌软硬组织爆炸伤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材料参数设定、力学载荷和边界加载条件设定,模拟TNT炸药1000mg对不同爆炸距离(3cm,5cm,10cm)人下颌角的皮肤、咬肌、下颌骨的动态损伤过程,及应力应变分析。结果显示:佩戴QGF11防护头面盔后其下颌角区软硬组织爆炸伤损伤程度减轻,尤其在致伤条件为5cm-1000mg实验组表现最为显着,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现代作战头面盔的改进,从而增加其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的防护。结论:1、建立人颌面部软硬组组爆炸伤FEM模型,可以用于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致伤过程及生物力学分析,该模型可用于指导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救治与防护;2、SPH研究方法在研究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中相对于有限元研究方法具有显着优势,可为研究颌面部爆炸伤模型提供新方法;3、现代作战防护头面盔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对颌面部暴露部位保护作用较弱,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现代作战头面盔的改进,从而增加其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的防护。

何伟[5](2020)在《两种常用内固定方法在成人髁突囊内A型骨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及长螺钉这两种常用内固定方法在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A型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5月,安医大一附院和二附院共60例单侧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A形骨折的患者,经耳屏前小切口入路行髁突内固定术。其中使用长螺钉复位固定的病人有32个,微型钛板复位固定的病人有28个。手术治疗后1、3、6个月,复查病人的开口情况,咬合情况,是否出现关节区疼痛以及术后三维CT,记录髁突解剖复位与吸收情况,评价两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无论是采用长螺钉还是微型钛板固定下颌骨髁突囊内A型骨折,都能够使病人恢复到正常的咬合和开口度,基本使髁状突达到解剖学复位,但在减少关节区压痛方面,使用长螺钉固定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复诊时对比微型钛板内固定的患者,效果明显,差异具有显着性,第3个月、6个月复诊时,使用长螺钉复位固定的病人下颌骨髁状突吸收情况要优于微钛板固定的病人,差别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使用长螺钉固定的手术时间在110min-135min,使用微型钛板固定手术时间在145min-160min。结论长螺钉及微钛板对髁突囊内A型骨折固定效果肯定,使用长螺钉固定的患者相对于微型钛板固定的患者可以早期改善患者关节区压痛,减少下颌骨髁状突的吸收,缩短手术时间。

刘基沐[6](2019)在《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钢丝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髁状突囊内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总结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优缺点,为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间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收治入院的髁状突囊内骨折手术患者,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区间为7岁至67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主任医师完成手术。根据患者伤后采用的手术固定方式分为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其中钢丝组14例,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16例。术后随访每位患者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详细记录每位患者术前、术后的一般资料,从术后疼痛、开口度、骨折线对位及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评价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1)术后24小时,钢丝组术后有9例(64.3%)出现轻度疼痛,5例(35.7%)出现中度疼痛,未出现重度疼痛;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术后13例(81.2%)出现轻度疼痛,2例(12.5%)出现中度疼痛,1例(6.3%)出现重度疼痛,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钢丝组、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的开口度分别为(1.44±0.67)cm、(1.71±0.60)cm,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开口度分别为(3.48±0.25)cm、(3.87±0.36)cm,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开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术后开口度经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钢丝组固定达到解剖复位7例(50%),接近解剖复位7例(50%),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解剖复位14例(87.5%),接近解剖复位2例(12.5%),经秩和检验分析,钢丝组、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在骨折线对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各有1例出现感染;钢丝组有5例出现关节弹响,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有3例出现关节弹响,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各有2例出现关节压痛;钢丝组有2例出现面瘫,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有1例出现面瘫,两组均未出现关节强直和咬合关系紊乱,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钢丝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在髁状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中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术后无严重颞下颌关节紊乱、关节强直的发生,咬合关系均恢复正常,开口度得到了显着改善;(2)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对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术后张口度的改善优于钢丝固定;(3)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对髁状突囊内骨折的骨折线对位效果优于钢丝固定。

廖涛,曹裕中,谢思根,邱成端[7](2019)在《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成人髁状突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髁状突矢状骨折12例,髁状突颈部骨折15例,髁颈下骨折13例。术后定期随访,评价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0例骨折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疤痕隐蔽;无涎漏发生,无永久性面瘫患者;张口度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恢复理想。结论穿腮腺入路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直视下完成骨折复位固定,术后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姚运[8](2018)在《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BMP2在髁状突骨折时细胞分布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使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明确不同类型的髁状突骨折时细胞分布是如何变化。方法:选用山羊15只,68个月龄,体重1012Kg,雌雄不限,选取山羊TMJ作为实验对象,一侧将骨髓腔用工具劈开,运用人工手术模拟的办法造成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另一只则通过人为使用打击工具来制造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并进行影像学检查后在喂养后期进行细胞的分离鉴定。结果:手术与外力致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均可以分泌骨形成蛋白,并向软骨细胞分化,促进骨折的愈合。骨折时细胞的分布紊乱。结论:髁状突骨折时软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布均有变化,软骨基质在骨折愈合和成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山羊髁状突骨折实验动物模型满足可重复性的科学要求,该模型可用于进一步探索探索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机制。

李庆华[9](2017)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治疗方式同颞下颌关节强直相关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不同处理方式治疗髁状突囊内骨折与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的关系,初步探讨髁状突囊内骨折继发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机理,为髁状突囊内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防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手术方法模拟髁状突囊内骨折建立小型猪动物模型。在实验动物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进行对照实验,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实验动物分为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钛板固定组和自然愈合组。其中自然愈合组为对照组,其它三组为实验组。1.术后6个月,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组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形成。2.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性检测各组颞下颌关节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的表达情况。3.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相对定量检测各组颞下颌关节中VEGF、OCN、OPN和B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改变。结果:1.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发现,各实验组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性检测发现,各实验组颞下颌关节中VEGF、OCN、OPN和BMP2的平均光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RT-PCR实时定量分析发现,实验组颞下颌关节中VEGF、OCN、OPN和BMP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Western Blot检测发现,VEGF、OCN、OPN和BMP2在实验组颞下颌关节中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小型猪髁状突囊内骨折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具有可重复性,该动物模型能为探索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平台。2.不同处理方式治疗髁状突囊内骨折与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率密切相关。3.将骨折复位并采用微型钛板固定,且将移位的关节盘复位固定可以有效减少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4.地塞米松局部注射于关节腔内可有效预防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5.清理骨创间血肿、减少骨创面的暴露及抑制新骨过度修复是预防关节强直发生的关键因素。

关雪剑,李婧子,李永生[10](2017)在《髁状突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髁状突骨折治疗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0—2015年接诊120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其中82例采用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其余采用保守治疗。术式采用耳屏前垂直向下做切口,4例超过耳垂,显露困难14例做辅助切口,适当延长切口;1例儿童患者,悬颅颌弹力固定,固定2周,早期进行开口训练,1周后,评价愈合情况,咬合不佳者,适当延长牵引时间,部分患者进行修整。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7.4±1.4)个月;术前张口度低于术后(3.3±0.3)mm,术前张口偏斜发生率、颏点偏斜低于术后5.0%、(0.5±0.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42例次,对症处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未见咬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髁状突骨折治疗方法基本成熟,内固定治疗是首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需做好对症处理。

二、髁状突出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髁状突出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改良型弹力颌帽颅颌牵引外固定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后3个月骨折复位愈合情况
    2.2 临床病征恢复情况
3 讨论

(3)85例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分类方法
        2.2 研究方法
    3 评估标准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人下颌爆炸伤和作战头面盔防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人下颌爆炸伤仿真模拟、验证及生物力学分析
    实验一 人颌面部软硬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人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有限元动态模拟及结果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生物力学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人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实验一 人颌面部软硬组织光滑粒子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人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SPH模型的仿真运算及与FEM模拟结果的对比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作战防护头面盔对人颌面部爆炸伤作用研究
    实验一 作战防护头面盔爆炸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作战头面盔对人颌面部软硬组织爆炸伤作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口腔颌面部爆炸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课题相关科研成果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两种常用内固定方法在成人髁突囊内A型骨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下颌骨髁突囊内 A 型骨折两种常用内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6)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资料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手术过程
    1.3 主要药物、材料与仪器
    1.4 评估指标
        1.4.1 术后疼痛评估
        1.4.2 开口度测量
        1.4.3 骨折线对位情况
        1.4.4 术后并发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术后24h疼痛等级情况
    2.3 开口度情况
    2.4 骨折线对位情况
    2.5 术后并发症
    2.6 部分病历资料
        2.6.1 典型病例一
        2.6.2 典型病例二
3 讨论
    3.1 髁状突囊内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3.2 不同固定方式的优缺点
        3.2.1 钢丝固定的优缺点
        3.2.2 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固定的优缺点
    3.3 髁状突囊内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评价
        3.3.1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疼痛的影响
        3.3.2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开口度的影响
        3.3.3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骨折块复位固定的影响
        3.3.4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7)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 果
    2.1 术后情况及影像学资料
    2.2 随访情况及并发症
3 讨 论

(8)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BMP2在髁状突骨折时细胞分布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技术路线图
    5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治疗方式同颞下颌关节强直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一:不同处理方式治疗髁状突囊内骨折动物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实验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性检测颞下颌关节中VEGF、OCN、OPN和BMP2 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实验三: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相对定量检测颞下颌关节中VEGF、OCN、OPN和BMP2 的m RNA和蛋白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髁状突骨折继发颞下颌关节强直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10)髁状突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髁状突出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颞骨鼓板骨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J]. 陈乌娜,林勤.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8)
  • [2]改良型弹力颌帽颅颌牵引外固定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 黎祺,陈朝兴,黄颖怡. 中国医学创新, 2021(10)
  • [3]85例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D]. 穆娅塞尔·木沙.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人下颌爆炸伤和作战头面盔防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仿真模拟研究[D]. 徐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5]两种常用内固定方法在成人髁突囊内A型骨折中的应用研究[D]. 何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D]. 刘基沐.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 [7]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效果分析[J]. 廖涛,曹裕中,谢思根,邱成端.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01)
  • [8]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BMP2在髁状突骨折时细胞分布的比较研究[D]. 姚运.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9]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治疗方式同颞下颌关节强直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 李庆华.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1)
  • [10]髁状突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J]. 关雪剑,李婧子,李永生. 中外医疗, 2017(02)


下颌骨论文 骨折并发症论文 骨折恢复论文 骨折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平原县1000万只蛋鸡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下一篇:一个不锈钢散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