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刚,徐珏,马兵良[1](2022)在《前壁软骨切除联合分区贯穿缝合治疗复杂性耳廓假性囊肿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前壁软骨切除联合分区贯穿缝合治疗复杂性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于该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复杂性耳廓假性囊肿患者58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1例与对照组27例。研究组采用前壁软骨切除联合分区贯穿缝合,对照组采用前壁软骨切除联合绷带加压包扎。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指标、疗效及复发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天数、耳廓外观恢复至稳定状态时间、疼痛时间、耳廓肿胀时间及切口渗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痊愈率(77.4%)高于对照组(48.1%),复发率(0)、并发症发生率(29.0%)低于对照组(3.7%、66.7%)。结论针对复杂性耳廓假性囊肿,前壁软骨切除联合分区贯穿缝合术具有恢复快、痊愈率高、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耳廓形态恢复良好等特点。
王鹏,何永静,朱礼昆,王继华[2](2020)在《耳廓假性囊肿病因学及治疗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耳廓假性囊肿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无痛性囊肿,以成年男性多见,多为单耳发病,发病部位常位于舟状窝,三角窝,耳甲腔和耳甲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如不治疗会影响耳廓美观。多年来,虽然已经提出并实践了多种方法来治疗这种简单的疾病,但是由于经常会复发而臭名昭着,因此一直是临床医生的挑战。为此,本文综述耳廓假性囊肿病因学、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进展,以便使耳鼻喉科医生、整形外科医生以及皮肤科医生在治疗方法上有更深的了解。
李启利[3](2020)在《手术结合预真空采血管低负压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手术结合预真空采血管低负压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68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手术结合预真空采血管低负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后住院时间、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情况以及治疗后局限性隆起发生率、局部瘙痒发生率、局部肿胀感发生率、局部灼热感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痊愈及好转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局限性隆起发生率、局部瘙痒发生率、局部肿胀感发生率、局部灼热感发生率以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廓假性囊肿患者采用手术结合预真空采血管低负压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杨晶,汤勇,牛红思[4](2020)在《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疗效。方法将49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和对照组(倒三角形切口开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改良组有效率达100.0%,无并发症;对照组有效率达82.6%,其中4例患者并发耳廓软骨膜炎、耳廓畸形,给予抗感染及换药等治疗,患者仍有耳廓畸形及增厚。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人均换药次数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具有术后恢复快、换药次数少,复发率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锦[5](2019)在《耳廓缝合术与耳廓开窗术治疗复发性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对比》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复发性耳廓假性囊肿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复发性耳廓假性囊肿患者,其中对照组25例采用耳廓缝合术治疗,观察组25例采用耳廓开窗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疼痛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复发性耳廓假性囊肿患者,采用耳廓开窗术疗效显着,缩短住院天数及疼痛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
梅小庆,王超,陈铃[6](2019)在《耳廓缝合术与耳廓开窗术应用于耳廓假性囊肿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就耳郭缝合术和耳廓开窗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临床价值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期间接收的100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接受耳廓缝合术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A组,53例耳廓开窗术患者作为研究B组。结果 B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4.91%(45/53),治疗有效率为96.23%(51/53);A组患者的治愈率为65.96%(31/47),治疗有效率为82.98%(39/47),B组均高于A组(P<0.05)。B组术后未见并发症,A组术后1例患者发生囊肿感染,两数据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最优手段,耳廓开窗术与缝合术均是常用术式且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在治疗效果和抑制术后并发症、复发率方面,开窗术的效果更为确切,可作为优先治疗方法。
昝虹羽,范敏[7](2019)在《囊肿前壁软骨切除加反包扎压迫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囊肿前壁软骨切除加反包扎压迫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方法将采用囊肿前壁软骨切除加反包扎压迫治疗的耳廓假性囊肿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临床资料、随访观察囊肿是否复发、患耳的局部愈合情况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36例治愈,2例有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复发、耳廓感染及耳廓畸形。结论采用囊肿前壁软骨切除加反包扎压迫治疗耳廓假性囊肿,治愈率高、并发症及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唐锦森,吴文伟,叶子菁,徐贻谋,张锦[8](2018)在《耳廓前壁软骨切除与后壁软骨切除对耳廓假性囊肿术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耳廓假性囊肿是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发生于耳廓软骨夹层内的非化脓性浆液性渗出所致的囊肿样隆起。因囊壁表面没有上皮细胞结构,故称耳廓假性囊肿。多为单耳发病,常位于耳廓腹侧上半部,隆起处可触及波动感但无压痛,穿刺可见淡黄色清亮液体,送检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目前耳廓假性囊肿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局部受到机械性刺激引起局部循环受
毛庆杰,孙小燕,朱海燕[9](2018)在《耳廓后壁软骨筛孔状切除加贯穿缝合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文中研究表明耳廓假性囊肿俗称耳廓非化脓性软骨膜炎,是指耳廓外侧面的囊性突起,内含浆液性渗出物。发病年龄以3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一侧耳廓。我科采用耳廓后壁软骨筛孔状切除加贯穿缝合加压包扎手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取得满意效果。近2年我科经此手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共14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赵晓燕[10](2018)在《耳廓假性囊肿65例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负压引流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具体方法与疗效情况。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5例(耳)耳廓假性囊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负压引流方法,对照组使用局部穿刺并石膏固定进行治疗,在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痊愈有32例(耳),治愈率达97.0%,对照组痊愈20例(耳),治愈率达62.5%。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耳廓假性囊肿患者应用负压引流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对象与分组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研究组 |
| 1.2.2 对照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评价标准[4]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表1) |
| 2.2 两组疗效比较 |
| 2.3两组并发症比较 |
| 3 讨论 |
| 1 病因学 |
| 1.1 先天性胚胎发育不良 |
| 1.2外 伤 |
| 1.3免疫因素 |
| 1.4软骨膜病变 |
| 1.5氨基葡萄糖过多学说 |
| 2 非手术治疗 |
| 2.1 单纯穿刺抽液联合局部加压包扎 |
| 2.2 腔内注射药物 |
| 2.3 光电技术疗法 |
| 3 手术治疗 |
| 3.1 前壁处理 |
| 3.2 后壁处理 |
| 3.3 加压材料与方式 |
| 4 展望与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
| 2.2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和疼痛情况 |
| 2.3 分组对比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以及复发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 2.2住院时间及疼痛天数对比 |
| 2.3 并发症对比 |
| 2.4 随访复发率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估: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 2.2 近期随访: |
| 2.3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手术方法 |
| 1.2.2 疗效评价标准[2]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治疗组 |
| 1.2.2 对照组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疗组 |
| 2.2 对照组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