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雯曦[1](2021)在《七年级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七年级处于中小衔接时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期。在七年级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积极策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体策略有:从书写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结合音标教学,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以朗读为基础,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创设良好氛围,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张竹羽[2](2021)在《四川民族地区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甘孜KD中学为例》文中指出
王燕丽[3](2021)在《基于家庭教养差异的低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吴秉旭[4](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张竹羽[5](2021)在《四川民族地区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甘孜KD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皮文静[6](2021)在《家庭文化资本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研究 ——以湖北省随州市x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褚昕宇[7](2021)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文件和政策的问世也推动着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提供了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保障,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计划,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青少年只有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目标。从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和国内外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不难看出,国内外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运动不足成为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锻炼习惯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获取青少年锻炼习惯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回归、层次聚类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建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中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及特征,提出了干预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为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整体情况有待改善,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趋于多元。青少年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但由于久坐、屏幕依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多数青少年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其中女生差于男生;青少年体育课内外身体活动量不够;青少年有一定的参与锻炼的意识和认知,但在锻炼主动性和知识方面有所欠缺。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受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为了探究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构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揭示出包含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四个方面的32条目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赋权的AHP模型建构,为揭示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提供测量工具。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的方法验证了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模型各因素(25条目)均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学校因素高于其他影响因素,鉴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对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3)运用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问卷和SRHI量表进一步分析模型中各条目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程度,显示个人因素中的享受乐趣、舒缓压力,实现目标的满意感,体育活动主动性有助于青少年产生并保持体育锻炼习惯;家庭因素中,父母体育知识和运动习惯、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和父母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因素中,学业压力、体育老师指导水平、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同伴们参与体育锻炼,对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亦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社会因素中,政府大型体育活动、城市运动设施易得性和政府推广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较重要因素。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各模块的影响因素之间均有复杂性的联系。学校因素目前可能在对个人的在体育中感受的乐趣或个人满意感和学业压力等方面有负向的影响。社会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系数较高并且均是正向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青少年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男性明显优于女性。通过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分析显示,年龄越小,体育锻炼习惯受到家庭影响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受学校影响越明显,16-18岁阶段受学校因素影响达到峰值,随着青少年的不断成长,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4)揭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情景线索、激励和锻炼行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在个体层面上锻炼意识和情景线索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作用的关键。社会层面作用机制体现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效应和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作用机制的特点表现为:体育锻炼习惯促进的早期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奖励作用的动态性和习惯养成的长期性。(5)根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予以青少年锻炼习惯干预,应该进一步关注认知-意向-行动-保持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注重锻炼意识诱导和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和促进社区、学校、家庭的体育锻炼促进网络体系建立的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干预策略。
郭敏[8](2021)在《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以Z市三所农村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起点,是由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转折点。但我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与小学的学习之间也存在着显着的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易使一些儿童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状况,给儿童的学习及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因此,提高一年级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是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获得良好学习效能及良好发展状态的必然要求。而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由于农村教育条件与城市教育条件存在很大的区别,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可能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了解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情况,开展关于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在运用文献法分析国内外有关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对Z市三所农村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教师、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以下普遍性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自我调整能力较低、学习任务不适应及学习环境不适应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于四个方面:第一是幼小衔接方面的因素,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断层,已有的习惯不适应小学课堂,缺乏对儿童学习态度的引导;第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认知发展的局限性,性别差异的影响,知识储备的差异;第三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包括课堂教学单调枯燥,重知识传授、轻习惯培养,学习任务难度设置过高,缺乏适宜的学习环境;第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包括缺乏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不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入学关注不够、与学校配合程度低。基于以上问题及原因,研究从以下三个多方面提出改善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建议:首先,学校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定期培训交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环境的衔接性;加强对农村家长的指导,改善家庭教育。其次,教师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尊重男女生的差异,注意因性施教;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适应能力;从学生发展水平出发,注意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的班级与人际环境,增强学生归属感。最后,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优化教养方式,加强对子女自我调整能力的锻炼;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培养学习习惯与兴趣;提高对子女的入学关注度,积极与教师配合。
邓鑫悦[9](2021)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包括选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其中,助读系统以辅助性材料的形式呈现,最为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本研究以部编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为研究对象,比较反思各类助读系统的编写特点,提出完善建议;结合教学案例和访谈发现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的问题,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使用建议。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具体来说,采用文献研究法从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论文研究设计入手,探讨两版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以期丰富比较研究内容,并从先行组织者和支架教学模式两方面对助读系统进行学理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内容上阐述各类助读要素的特点及作用,从低、中、高三个学段分析助读系统在结构上的编排特点,明确其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改革发挥的作用。采用比较研究法从随文泡泡语、单元导语、课前提示语、旁批四方面对提示类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的思考型随文泡泡语减少,但更加注重学生体验;部编版单元导语分条列出学习目标,整体序列性有所提升,多采用陈述式和引用修辞,而人教版主题明确,增加了感叹式和思考式,多用排比修辞,但二者都需协调听说读写所占的比例;人教版课前提示语注重与前文的联系,而部编版更重视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其新增的旁批也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从封面和随文插图两方面对图像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纸张变大,留白以供学生做笔记;封面色调以橙色为主,生动活泼,主题内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文插图更加注重情境图和水墨画,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且排版方式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但两版教科书都有待提升图文契合度。从注释的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对注释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注释都以脚注形式呈现,点明文章作者和出处,但对于一些远离学生生活时代的词语缺少相应的解释;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文言文注释位置由文字下方变为文字右方,更注重人文性;人教版的注释内容更加详细,而部编版更注重准确性。以包含“我知道”“宽带网”“资料袋”“阅读链接”模块在内的课文后附加资料和教科书后附加资料为研究对象,对资料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低学段附录新增“偏旁名称表”“词语表”,多音字标蓝;课文后附加资料更重视学生的对比阅读,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仍有提升的空间。结合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进一步反思部编版各类型助读系统的编排特点,研究发现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使用频次不高,认识上有待加深,忽视方法指导,效率上有待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教师过于重视选文内容,忽略助读系统功用,受教师个人素质影响,难以自觉高效的利用助读系统。基于此提出完善各类助读系统的编写建议:巧设提示内容,训练学生思维;图文内容契合,丰富插图类型;适度增加注释,注重启发学生;充实附加资料,提升语文素养。此外,教师也应高效使用助读系统,不仅要增强对助读系统的把握与认识,树立整体意识分析和二次开发教科书,而且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上和课后有针对性的使用各类助读系统,以求发挥其助学促教的作用。
杨冬[10](2021)在《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影响调查研究 ——以菏泽市X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已经是普遍现象,参加课外辅导逐渐成为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外辅导,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小学生语文课外辅导有其自身特点。山东省菏泽市X小学是本次调查研究的样本。通过调查发现,这里的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小学生被动接受家长的安排,考试内容决定辅导内容,阅读与写作辅导效果欠佳。通过分析调查数据、访谈内容,梳理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产生的影响。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可以弥补语文课堂学习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弥补课堂书法指导的不足、弥补课堂口才训练的不足;二、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应试能力,具体表现为帮助小学生巩固字词等基础知识、提高小学生阅读应试能力、提高小学生写作应试能力;三、可以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四、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课外辅导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主要有: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限制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小学语文学习陷入急功近利的境地。目前,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长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子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语文成绩;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没有用处,一味让孩子做题;家长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孩子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地位;家长在知道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仍然强迫孩子参加语文课外辅导;学校存在设施不足的情况,无法开设口才、国学等拓展性课程;语文课堂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稍显低迷;教师不能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故而课堂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小学生敷衍应付语文课外辅导课程,学习效果欠佳。为了有效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改革考试制度,传播优秀文化,开展阅读日活动;学校应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组织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简单扎实学习语文,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升语文课后作业质量;在孩子学习活动中,家长应该支持孩子阅读;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该做到心思专一、坚持不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七年级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价值 |
| 1.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
| 2. 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
| 3.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
| 二、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 |
| 1. 教师教学层面存在的问题 |
| 2. 学生学习以及习惯养成层面存在的问题 |
| 三、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策略 |
| 1. 从书写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
| 2. 结合英语音标学习,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 |
| 3. 以朗读为基础,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 |
| 4.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词汇积累 |
| 四、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
|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
|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 一、概念界定 |
| 二、研究问题 |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 一、理论意义 |
| 二、实践意义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
|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
|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
|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
|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
|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 第五节 简要述评 |
|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质化研究取向 |
| 二、课堂观察 |
| 三、访谈 |
| 四、案例分析 |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 一、研究计划 |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
| 一、研究的效度 |
| 二、研究的伦理 |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
|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
|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
|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
|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
|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
|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 一、研究对象 |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
|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
|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
|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
|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 一、研究对象 |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
|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
|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
|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
| 二、教师素养 |
|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
|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
|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
|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
|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
|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
|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
|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
|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
|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
|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
|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
|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
|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
|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
|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
|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
| 第二节 建议 |
|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
|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
|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导论 |
| 1.1 引言 |
| 1.2 研究背景 |
| 1.2.1 国内外对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日益增加 |
| 1.2.2 运动不足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 |
| 1.2.3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 |
| 1.2.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对象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 1.6 研究技术路线、思路与创新点 |
| 1.6.1 研究技术路线 |
| 1.6.2 研究思路 |
| 1.6.3 研究创新点 |
| 2 文献综述 |
| 2.1 习惯 |
| 2.1.1 习惯的定义 |
| 2.1.2 习惯的心理学机制 |
| 2.2 体育锻炼习惯 |
| 2.2.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及其特征 |
| 2.2.2 体育锻炼习惯的产生-保持-打破 |
| 2.2.3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 2.2.4 体育锻炼习惯测量方法 |
| 2.2.5 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体育锻炼习惯相关研究 |
| 2.2.6 体育锻炼习惯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 2.2.7 体育锻炼习惯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 2.3 本章小结 |
| 3 相关理论基础 |
| 3.1 体育锻炼行为相关理论模型 |
| 3.1.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
| 3.1.2 跨理论模型 |
| 3.1.3 自我决定理论 |
| 3.1.4 社会认知理论 |
| 3.2 习惯的双系统理论 |
| 3.2.1 双系统理论——目标与习惯 |
| 3.2.2 双系统模型的建构 |
| 3.2.3 双系统模型的控制 |
| 3.3 本章小结 |
| 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调查与访谈 |
| 4.1 现状调查与访谈的意义 |
| 4.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问卷的发放 |
| 4.2.1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 |
| 4.2.2 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 |
| 4.2.3 问卷发放情况 |
| 4.3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
| 4.3.1 健康情形和生活方式 |
| 4.3.2 身体活动量 |
| 4.3.3 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
| 4.3.4 青少年健康意识 |
| 4.3.5 体育锻炼习惯和影响因素初步调查 |
| 4.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访谈 |
| 4.4.1 访谈对象简介 |
| 4.4.2 访谈内容主题结构检验 |
| 4.4.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与养成过程访谈结果 |
| 4.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
| 4.5.1 青少年对自己的健康现状较满意 |
| 4.5.2 久坐和屏幕依赖的不良生活方式值得关注 |
| 4.5.3 有一定的健康意识但锻炼知识有所欠缺 |
| 4.5.4 男生体力活动情况优于女生 |
| 4.5.5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社团有待进一步加强 |
| 4.5.6 亟待环境改变促进锻炼习惯养成 |
| 4.6 本章小结 |
| 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与验证 |
| 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建构的意义 |
| 5.2 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阐释 |
| 5.2.1 影响因素模块划分 |
| 5.2.2 影响因素条目与AHP赋权方法 |
| 5.2.3 量表与问卷发放 |
| 5.2.4 层次聚类分析 |
| 5.2.5 验证性因素分析 |
| 5.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 5.3.1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与优化 |
| 5.3.2 专家对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赋权 |
| 5.3.3 赋权前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和SRHI回归分析 |
| 5.3.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与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
| 5.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数据结果讨论 |
| 5.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路径理论分析 |
| 5.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
| 5.5.2 聚类因子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
| 5.5.3 个人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 5.5.4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 5.5.5 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 5.5.6 社会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 5.6 不同性别、年龄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探析 |
| 5.6.1 不同性别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 5.6.2 不同年龄段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 5.6.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个案分析 |
| 5.7 本章小结 |
| 6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作用机制与干预策略 |
| 6.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作用路径探讨 |
| 6.2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影响因素机制阐释 |
| 6.2.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机制理论基础 |
| 6.2.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作用特点探析 |
| 6.2.3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个体层面作用机制 |
| 6.2.4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社会层面作用机制 |
| 6.3 体育锻炼习惯干预策略 |
| 6.3.1 认知-意向-行动-保持 |
| 6.3.2 锻炼意识的诱导 |
| 6.3.3 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 |
| 6.3.4 促进社区、学校与家庭体育网络体系的建立 |
| 6.4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不足与展望 |
| 8 参考文献 |
| 9 附录 |
| 附录一 学生健康、体能活动及生活习惯问卷 |
| 附录二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问卷(32 条目) |
| 附录三 锻炼习惯自我报告系数量表 |
| 附录四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 AHP 专家问卷 |
| 附录五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
| 附录六 访谈对象名单及基本信息 |
| 附录七 个案分析材料 |
| 10 致谢 |
| 11 博士就读期间研究经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言 |
| (一)选题缘由 |
| 1.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期 |
| 2.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普遍存在 |
| 3.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较少 |
| (二)文献综述 |
| 1.国内研究综述 |
| 2.国外研究综述 |
| 3.简评 |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意义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研究思路 |
| 2.研究方法 |
|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 1.适应性 |
| 2.学习适应性 |
| (二)理论基础 |
| 1.哈克的幼小衔接断层理论 |
|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 二、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 |
| (一)调查对象 |
| 1.问卷调查对象 |
| 2.访谈调查对象 |
| 3.个案研究调查对象 |
| (二)调查工具 |
| 1.问卷设计 |
| 2.访谈设计 |
| (三)调查结果 |
| 1.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总体分析 |
| 2.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各维度分析 |
| 3.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性分析 |
| 三、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
|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 |
| (二)学习习惯不良 |
| (三)自我调整能力较低 |
| (四)学习任务不适应 |
| (五)学习环境不适应 |
| 四、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 (一)幼小衔接方面 |
| 1.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断层 |
| 2.已有的习惯不适应小学课堂 |
| 3.缺乏对儿童学习态度的引导 |
| (二)学生自身方面 |
| 1.认知发展的局限性 |
| 2.性别差异的影响 |
| 3.知识储备的差异 |
| (三)学校教育方面 |
| 1.课堂教学单调枯燥 |
| 2.重知识传授,轻习惯培养 |
| 3.学习任务难度设置过高 |
| 4.缺乏适宜的学习环境 |
| (四)家庭教育方面 |
| 1.缺乏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
| 2.不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
| 3.入学关注不够,与学校配合程度低 |
| 五、提高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
| (一)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 |
| 1.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定期培训交流 |
| 2.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环境的衔接性 |
| 3.加强对农村家长的指导,改善家庭教育 |
|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 1.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 |
| 2.尊重男女生的差异,注意因性施教 |
| 3.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适应能力 |
| 4.从学生发展水平出发,注意因材施教 |
| 5.创设良好的班级与人际环境,增强学生归属感 |
| (三)发挥家长的协助作用 |
| 1.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
| 2.优化教养方式,加强对子女自我调整能力的锻炼 |
| 3.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培养学习习惯与兴趣 |
| 4.提高对子女的入学关注度,积极与教师配合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 附录三 个案研究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论 |
| (一)选题缘由 |
| 1.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
| (1)助读系统体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 (2)助读系统反映课标中教科书的编写要求 |
| 2.助读系统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地位 |
| 3.助读系统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需要 |
| (二)研究意义 |
| 1.理论意义 |
| 2.实践意义 |
| (三)概念界定 |
| 1.语文教科书 |
| 2.助读系统 |
| (四)文献综述 |
| 1.关于助读系统的整体研究 |
| 2.关于助读系统的局部研究 |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 (五)论文研究设计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方法 |
| 3.研究思路 |
| 4.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概述 |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内容分析 |
|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结构分析 |
|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功能分析 |
| 1.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 2.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
| 3.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
| (四)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学理分析 |
| 1.先行组织者 |
| 2.支架教学模式 |
| 二、两版教科书提示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
| (一)随文泡泡语的比较 |
| 1.数量的比较 |
| 2.类型的比较 |
| (二)单元导语的比较 |
| 1.主题范围的比较 |
| 2.表述方式的比较 |
| 3.修辞手法的比较 |
| (三)课前提示语的比较 |
| (四)旁批的比较 |
| 三、两版教科书图像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
| (一)封面的比较 |
| 1.封面色彩的比较 |
| 2.封面插图主题内容的比较 |
| (二)随文插图的比较 |
| 1.插图数量的比较 |
| 2.插图类型的比较 |
| 3.插图与文本内容契合度的比较 |
| 4.插图排版形式的比较 |
| 四、两版教科书注释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
| (一)注释形式的比较 |
| (二)注释内容的比较 |
| 五、两版教科书资料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
| (一)课文后附加资料的比较 |
| 1.人教版“我知道”模块的分析 |
| 2.人教版“宽带网”模块的分析 |
| 3.两版教科书“资料袋”模块的比较 |
| 4.两版教科书“阅读链接”模块的比较 |
| (二)教科书后附加资料的比较 |
| 六、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
| (一)对助读系统编排的反思 |
| 1.对两版教科书提示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
| 2.对两版教科书图像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
| 3.对两版教科书注释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
| 4.对两版教科书资料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
| (二)对助读系统使用的反思 |
| 1.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的问题 |
|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 七、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
| (一)完善助读系统的编写建议 |
| 1.巧设提示内容,训练学生思维 |
| 2.图文内容契合,丰富插图类型 |
| 3.适度增加注释,注重启发学生 |
| 4.充实附加资料,提升语文素养 |
| (二)教师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
| 1.增强对助读系统的把握与认识 |
| 2.优化使用助读系统的教学策略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
| 附录二:有关小学语文教师使用助读系统的案例分析 |
| 案例一:《少年中国说(节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
| 案例二:《秋天的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
| 案例三:《jqx》(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
| 案例四:《在牛肚子里旅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二、文献综述 |
| 三、研究方法 |
| 四、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课外辅导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关系 |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 第二节 课外辅导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辩证关系 |
| 第二章 小学生语文课内学习及课外辅导问卷调查 |
| 第一节 X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课内学习及课外辅导情况 |
| 第二节 对X小学语文教师的相关调查 |
| 第三章 小学生语文学习课外辅导现状的访谈调查 |
| 第一节 有关四年级小学生的访谈 |
| 第二节 有关四年级小学生家长的访谈 |
| 第四章 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
| 第一节 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 |
| 第二节 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利影响 |
| 第五章 优化课外辅导与语文学习关系的建议 |
| 第一节 向政府提出的改善建议 |
| 第二节 向学校提出的合理建议 |
| 第三节 向教师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
| 第四节 向家长提出的参考意见 |
| 第五节 对学生提出的改进建议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