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浅谈弹匣弧形部分划痕的形成与变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谈弹匣弧形部擦划痕迹的形成及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江对,张华林[1](2019)在《浅谈56式冲锋枪和81式步枪弹头痕迹的区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射击弹头上的痕迹区分发射枪种,在实际痕迹检验中是经常遇到的。这些痕迹特征比较明显稳定,且能客观反映形成痕迹的客体外表结构特征,在实际枪弹痕迹检验中有很大应用价值。而有些不同的枪种发射同种枪弹,由于结构上的类同,造成反映在射击弹头上的痕迹也很难区分,给痕迹检验带来很大困难。为区分56式与81式射击弹头上痕迹的差异,笔者总结前人理论实践成果的同时,在实验400多发子弹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方法观察、测量、分析、总结弹头上的各种射击痕迹的特征和出现率,找到了56式与81式射击弹头上痕迹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主要相同点:弹尖部正面擦点线痕迹、小线纹痕迹、坡膛痕迹起末点形状及金属卷屑等痕迹;主要区别在于弹尖上的磕碰痕迹的位置不同、弧形部反面擦点线痕迹的出现率不同、坡膛痕迹的宽度不同以及阳膛线痕迹的宽度不同等结论。这对利用弹头痕迹区分枪种的理论作出更加深入的探讨,将为实际办案提供必要的线索,为枪弹分析提供一般的依据。

张志刚,孙野,杨超[2](2017)在《从六四式手枪弹弹头痕迹的形成机理探讨两种手枪射击痕迹的区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研究六四式手枪弹的特点出发,深入探讨六四式和七七式手枪射击弹头痕迹形成机理,从射击痕迹区分发射枪支的理论入手,总结了两种手枪发射六四式手枪弹形成弹头痕迹的关键特征。

汤济源,吕晓森,汤滨[3](2015)在《关于77式手枪弹头射击顺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际工作中,利用弹头痕迹判断射击顺序是检验的难点之一。实验中针对10支77式手枪制作的200枚射击弹头进行系统研究,经观测、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枪支射击弹头进膛痕迹出现的形态、尺寸、数量、出现率等特征可以为区分77式手枪的首、次发射击弹头提供重要参考。

吴雪冬,谢庆祥,吕晓森,杨军[4](2008)在《国产QSZ92式9mm手枪射击弹头痕迹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集10支QSZ92式9mm手枪射击的300发弹头,对弹头上不同阶段的痕迹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痕迹的形成过程,观测留痕部位和形态反映,统计出现率和稳定性,进而确定痕迹在区分发射枪种和认定射击枪支时的利用价值。

陈振乾,史海青,纪毓琴,马新和,郭威,黄守龙[5](2007)在《QSZ92式9mm手枪射击弹头痕迹研究》文中指出92式9mm手枪是国产最先进的军、警用战斗手枪,其特殊的进弹方式对于弹头上痕迹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际观察得出:92式9mm手枪射击弹头上有进膛、拔弹、坡膛、线膛4类10种痕迹,其痕迹特征有独特的规律,可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

李伟[6](2006)在《“六四”式7.62mm手枪弹头、弹壳痕迹出现率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六四”式7.62mm手枪射击后会形成5种弹头痕迹和11种常见的弹壳痕迹。5种弹头的痕迹出现率和细微特征的稳定性各不相同,其中阳膛线、阴膛线的出现率最高,起末端痕和小线纹的稳定率最高。11种弹壳痕迹的出现率和稳定性也各不一样。分析弹头痕迹、弹壳痕迹的出现率、痕迹特征的稳定性以及差异形成原因,能帮助我们区分和认定有关枪支。

孙小燕[7](2004)在《“五四”式手枪射击弹头进膛痕迹及其成因分析》文中指出以往区分枪种只凭枪支口径、膛线数量、宽窄、旋向、缠角、枪弹外形和尺寸等差异点,但配用同种类型枪弹的枪支,这些差异又非常小,有时很难加以区分,而利用进膛痕迹区分枪种突破了传统方法的界限,克服了上述方法的不足,通过弹头在进膛时形成痕迹具有的稳定性、规律性,提高了区分枪种的效率和准确率。

韩均良[8](2004)在《六四手枪射击弹头痕迹与发射顺序的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已知顺序实弹射击取样,显微观察弹头上发射过程中形成的痕迹,从中发现与排序有关的痕迹,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和归纳研究,发现弹头进膛时形成的痕迹及其形态变化,可以判断六四手枪发射子弹的顺序。

高野[9](2004)在《谈弹匣弧形部擦划痕迹的形成及变化》文中提出弹匣弧形部擦划痕迹是射手在以压推方式向弹匣内压装枪弹过程中,弹壳体与弹匣弧形部内边棱相摩擦而形成的痕迹。由于射手向弹匣内压装枪弹的方式、习惯、用力大小等因素不同,形成痕迹的位置、深浅、长短、宽窄、倾斜角度等也就有所不同,有的甚至不留下痕迹或很少留下痕迹。弹匣弧形部擦划痕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认定枪支的重要痕迹特征。

韩均良[10](2003)在《七七式手枪弹头发射顺序的规律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总结七七式手枪射击弹头的排序。方法对已知顺序的实弹射击取样,显微观察弹头上连续射击过程中形成的痕迹,通过统计、归纳,从中发现各痕迹与射击顺序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弹头上的磕碰痕迹、顶压痕迹的出现规律判断出七七式手枪发射子弹的顺序。

二、谈弹匣弧形部擦划痕迹的形成及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弹匣弧形部擦划痕迹的形成及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56式冲锋枪和81式步枪弹头痕迹的区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实验原理
2 实验步骤及方法
    2.1 实验器材
    2.2 实验步骤及方法
3 实验数据分析及讨论
    3.1 弹头部磕碰痕迹
    3.2 坡膛痕迹
    3.3 小线纹痕迹
    3.4 膛线痕迹
4 结论

(2)从六四式手枪弹弹头痕迹的形成机理探讨两种手枪射击痕迹的区分(论文提纲范文)

1 六四式手枪弹的结构参数
2 六四式、七七式手枪性能及结构参数比较
3 六四式手枪弹弹头痕迹形成的过程
4 不同枪支形成弹头痕迹的机理区分
5 六四式、七七式手枪射击弹头痕迹的区别
6 结论

(3)关于77式手枪弹头射击顺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弹头痕迹的形成过程与选择原理
二、实验
    (一)实验器材
    (二)样本制作与搜集
三、痕迹观测与分析
    (一)痕迹特征与分类
    (二)首、次发枪弹痕迹的区别
        1. 利用进膛痕迹的出现率区分。
        2. 利用痕迹的宽度值区分
        3. 利用进膛痕迹的其他尺寸特征区分
四、讨论

(4)国产QSZ92式9mm手枪射击弹头痕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2 痕迹的观察与分析
    2.1 进膛痕迹 (磕碰痕迹)
    2.2 拔弹痕迹
    2.3 坡膛痕迹
    2.4 线膛痕迹
        2.4.1 膛线痕迹
        2.4.2 小线纹痕迹
        2.4.3 主次棱线痕迹和金属卷屑
3 结论

(6)“六四”式7.62mm手枪弹头、弹壳痕迹出现率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式与方法
二、弹头的痕迹特点、出现率及稳定性分析
    (一) 弹头上常见的5种痕迹
    (二) 弹头痕迹的出现率
    (三) 弹头痕迹特征的稳定性
    (四) 分析
        1、某些弹头痕迹出现率低的原因分析:
        2、某些弹头痕迹特征稳定性差的原因分析:
    (五) 结论
三、弹壳的痕迹特点、出现率及稳定性分析
    (一) 弹壳上常见的11种痕迹
    (二) 弹壳痕迹特征的出现率
    (三) 弹壳痕迹特征的稳定性
    (四) 分析
        1、某些弹壳痕迹出现率低的原因分析:
        2、某些弹壳痕迹特征稳定性差的原因分析:
    (五) 结论

(8)六四手枪射击弹头痕迹与发射顺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弹头上进膛痕迹形成机理
2. 实验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编组
    2.4 取样
3. 观察
    3.1 弹头上进膛痕迹的形态特征
    3.2观察方法
    3.3 磕碰痕、顶压痕、顶擦痕的观察统计
4. 弹头上射击痕迹反映发射顺序的规律总结
    4.1 单发弹头射击痕迹特点
    4.2 两发弹头射击痕迹特点
    4.3 三发弹头射击痕迹特点
    4.4 多发弹头射击痕迹特点
5. 讨论
    5.1 造成弹头进膛痕迹顺序差异的原因
    5.2 综合利用弹头上的射击痕迹

(10)七七式手枪弹头发射顺序的规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弹头上磕碰痕迹、顶压痕迹、顶擦痕迹形成的机理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编组
    2.4 取样
    2.5 观察方法
3 观测结果
    3.1 三种进膛痕迹的形态特征
    3.2 三种进膛痕迹的出现率
4 磕碰痕迹、顶压痕迹反映弹头发射顺序的规律特点
    4.1
    4.2 连续两发弹头排序规律
    4.3 连续三发弹头排序规律
    4.4 连续多发弹头排序规律
5 讨论
    5.1 造成弹头进膛痕迹顺序差异的原因
    5.2 综合利用弹头上的射击痕迹

四、谈弹匣弧形部擦划痕迹的形成及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56式冲锋枪和81式步枪弹头痕迹的区别研究[J]. 江对,张华林. 广东公安科技, 2019(01)
  • [2]从六四式手枪弹弹头痕迹的形成机理探讨两种手枪射击痕迹的区分[J]. 张志刚,孙野,杨超. 科学家, 2017(08)
  • [3]关于77式手枪弹头射击顺序研究[J]. 汤济源,吕晓森,汤滨. 净月学刊, 2015(05)
  • [4]国产QSZ92式9mm手枪射击弹头痕迹的研究[J]. 吴雪冬,谢庆祥,吕晓森,杨军. 广东公安科技, 2008(01)
  • [5]QSZ92式9mm手枪射击弹头痕迹研究[J]. 陈振乾,史海青,纪毓琴,马新和,郭威,黄守龙.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 [6]“六四”式7.62mm手枪弹头、弹壳痕迹出现率及稳定性研究[J]. 李伟.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7]“五四”式手枪射击弹头进膛痕迹及其成因分析[J]. 孙小燕.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3)
  • [8]六四手枪射击弹头痕迹与发射顺序的研究[J]. 韩均良.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 [9]谈弹匣弧形部擦划痕迹的形成及变化[J]. 高野. 辽宁警专学报, 2004(01)
  • [10]七七式手枪弹头发射顺序的规律性研究[J]. 韩均良. 刑事技术, 2003(01)


五四手枪论文

上一篇:浅谈铁路工程估价方法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新世纪:青年应担负科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