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兰[1](2019)在《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是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合中央苏区青年群众特点,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争取革命战争胜利而开展的工作。其中包括共青团开展的团组织建设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扩红拥军工作以及共青团支援前线的工作等。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是中央苏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中央苏区青年群众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涵盖了中央苏区范围内针对共青团工作的各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形成了较系统的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机制;改变了当地当时青年的心理和精神面貌,甚至是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舞了苏区青年的革命斗志,为革命军队的主要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中央苏区共青团坚持为革命战争服务,注重针对青年开展政治素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军事理论与技能教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青年开展扩大红军、争取白区青年、优待红军等方面的扩红拥军工作,组织青年群众开展“礼拜六”、耕田、植棉、节省钱粮、拾捡肥料、收集子弹壳、捐粮食、捐钱物、买债券等工作。中央苏区共青团为中央苏区革命战争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为日后的共青团工作,尤其是为当今的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立足于对中央苏区时期共青团工作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对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挖掘其历史经验并得出在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新启示。论文包括导语和结语在内,分七章进行论述。导语部分,就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为论文的展开论述做好铺垫。主体部分共五章,分别是第二章到第六章。第二章从中央苏区共青团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少先队和共产儿童团工作等方面来阐述中央苏区共青团组织建设工作。第三章从中央苏区共青团开展的政治素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及军事理论与技能等方面工的作来阐述中央苏区共青团宣传教育工作。第四章研究中央苏区共青团扩红拥军工作。对中央苏区共青团在苏区和白区扩大红军工作及优待红军工作等方面进行中央苏区共青团扩红工作探讨。第五章研究中央苏区共青团支援前线的工作。对中央苏区共青团开展的“礼拜六”运动、耕田运动、植棉运动、节省钱粮、拾捡肥料、收集子弹壳、捐钱物、买债券等工作进行分析。第六章探讨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经验教训及当代启示。对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积累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当代启示进行探索。最后一章,是结语与展望。着重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研究可改进的和可提升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动态和方向。
朱文秀[2](2014)在《企业文化建设与青年人思想政治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观念形成的总体。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和职工素质。它是企业成功的巨大精神动力,更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一种无形的资源。在企业当中,青年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是不可被忽视的一支力量。如何进一步了解企业青年思想状况,找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探索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是摆在企业各级组织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孙刚[3](2013)在《如何发挥好青工在国有企业的作用》文中指出不论是在什么时代,青年都是国家的希望,是单位工作的主力,开展好与之相关的思想政治活动是单位活动的关键构成要素。当前的单位团组要仅仅的围绕重点,开展好青工活动。要关注关键事项,要了解活动的关键点。强化服务力度,切实的体现出青工在当前国企中的意义和功效。
梁淑芳[4](2011)在《浅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创新共青团工作》文中认为企业文化的根本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把塑造企业人作为终极目标。本文着重阐述了企业团组织在建设与发展中开展共青团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如何促进共青团充分发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甘霖[5](2003)在《民营企业青年员工素质问题探讨》文中认为一、民营企业青工综合素质的基本分析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较短,不仅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投入少、技术力量薄弱的不足,而且在资本结构、资产规模、产业定位、管理水平、信息处理、技术状况、人力资源、竞争能力、发展潜力等发面存在诸多问题,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民营企业青年员工的学历、能力与思想方面的综合素质,主要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他们接受了比较系统
王雅琼[6](2003)在《提高企业青工技术素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企业青工技术素质存在的问题,一是素质结构失衡,二是现有技术等级与实际水平名不副实,三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脱钩,四是岗位意识差。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五点对策和建议:一是强化思想认识,二是强化制度机制,三是强化培养机制,四是强化教育方式,五是强化引导机制。
朱勇[7](2001)在《论国有企业青工技术素质的提高》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青年工人中的高级工比例偏低,技术断层现象明显,操作技术同高新设备要求的差距较大,且学习技术的热情不高,缺乏危机紧迫感。原因主要来自于:未能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用工、分配制度的压抑;管理层对青工学习提高机会的冷漠;社会“拜金思潮”的冲击;国企工人地位的降低趋势;国企内部的消极现象。提高技术素质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青工的求知欲;强化岗位培训;引入竞争上岗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多方创造条件。
曾海宝[8](2001)在《国有企业青工综合素质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青工综合素质的偏低层面远大于高层面与较高层面的总和。国有企业及所属青工都将在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同样的生存问题,国有企业青工必须主动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充实思想,团结协作;国有企业更不能放弃对青工综合素质提高的培养责任,要加强思想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创造培训机会,放手青工施展才华。
戴杰,许乃明[9](2001)在《积极引导 加强培训 努力提高建筑业青工技术素质》文中认为
周克明[10](1999)在《青工素质值得关注》文中研究说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导论 |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缘由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综述 |
| 1.2.1 国内外关于中央苏区的研究现状 |
| 1.2.2 当前中央苏区共青团研究的现状 |
| 1.2.3 中央苏区共青团研究述评 |
| 1.3 中央苏区共青团概述 |
| 1.3.1 苏区与中央苏区 |
| 1.3.2 共青团的初创 |
| 1.3.3 中央苏区共青团的发展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 1.4.2 研究重点和难点 |
| 1.4.3 选题特点与方法 |
| 第2章 中央苏区共青团组织建设工作 |
| 2.1 中央苏区共青团的制度建设工作 |
| 2.1.1 中国共产青年团章程建设 |
| 2.1.2 共青团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
| 2.1.3 颁布共青团工作决议大纲 |
| 2.2 中央苏区共青团队伍建设工作 |
| 2.2.1 团支部工作 |
| 2.2.2 团组织工作 |
| 2.2.3 团监督工作 |
| 2.3 苏区少先队、儿童团的工作 |
| 2.3.1 苏区少年先锋队工作 |
| 2.3.2 共产儿童团工作 |
| 2.3.3 团领导下的少先队、共产儿童团 |
| 第3章 中央苏区共青团开展的宣传教育工作 |
| 3.1 政治素养教育 |
| 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 3.1.2 党团性质与宗旨教育 |
| 3.1.3 斗争形势与策略教育 |
| 3.2 文化知识教育 |
| 3.2.1 消减文盲教育 |
| 3.2.2 农业知识教育 |
| 3.2.3 体育卫生等其他教育 |
| 3.3 军事理论与技能教育 |
| 3.3.1 军事理论教育 |
| 3.3.2 军事技能教育 |
| 3.3.3 军事训练教育 |
| 第4章 中央苏区共青团扩红拥军工作 |
| 4.1 苏区扩大红军的工作 |
| 4.1.1 党对团的扩红政策 |
| 4.1.2 鼓动青年参加红军 |
| 4.1.3 反对“开小差”工作 |
| 4.2 白区共青团扩红工作 |
| 4.2.1 明确白区斗争任务 |
| 4.2.2 争取白区青年群众 |
| 4.2.3 开展白区革命斗争 |
| 4.3 优待红军工作 |
| 4.3.1 拥戴红军模范 |
| 4.3.2 慰劳红军工作 |
| 4.3.3 优待红军家属 |
| 第5章 中央苏区共青团支援前线工作 |
| 5.1 耕田植棉运动 |
| 5.1.1 “礼拜六”运动 |
| 5.1.2 耕田运动 |
| 5.1.3 植棉运动 |
| 5.2 节省运动 |
| 5.2.1 节省钱粮 |
| 5.2.2 拾捡肥料 |
| 5.2.3 收捡子弹壳 |
| 5.3 募捐运动 |
| 5.3.1 捐粮食 |
| 5.3.2 捐钱物 |
| 5.3.3 买债券 |
| 第6章 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经验教训及启示 |
| 6.1 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历史借鉴 |
| 6.1.1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
| 6.1.2 围绕青年群众实际 |
| 6.1.3 围绕时事政治主题 |
| 6.2 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的经验教训 |
| 6.2.1 工作路线出现偏差 |
| 6.2.2 工作方式存在粗暴 |
| 6.2.3 工作预期超出实情 |
| 6.3 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的当代启示 |
| 6.3.1 党带领青年赢得青年 |
| 6.3.2 团心系青年心向青年 |
| 6.3.3 勇做新时代筑梦青年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1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
| 2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互推动, 共同发展 |
| 2.1 注重企业的精神培养 |
| 2.2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合 |
| 2.3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
| 2.4 做好企业环境建设 |
| 1 营造青工活动的亮点 |
| 2 完善团组体系, 提升青工的归属性 |
| 3 加强思想教育培训打造优秀青工队伍 |
| 4 把握青工需求全面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 |
| 5 引导青工发挥优势“创新创效”势在必行 |
| 6 开展好模范宣传活动 |
| 1 抓住青年, 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
| 1.1 以青年为核心, 是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根本。 |
| 1.2 提高青工素质, 是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关键。 |
| 1.3 为青工服务, 是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前提。 |
| 2 开展活动, 打造企业文化建设的品牌 |
| 2.1 抓活动, 以丰富形式教育人。 |
| 2.2 造氛围, 用优美环境熏陶人。 |
| 2.3 抓典型, 用闪光形象感召人。 |
| 3 创新团建, 紧跟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 |
| 3.1 落实制度是保证。 |
| 3.2 务实创新是生命。 |
| 3.3 拓宽领域是重点。 |
| 一、当前企业青工技术素质现状 |
| 二、提高企业青工技术素质的几点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