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沈天白,李莹[1](2015)在《王育群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举隅》文中研究指明腹水是晚期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肝硬化失代偿的重要标志之一,并与发生感染、稀释性低钠血症、肾功能衰竭和病死率增加密切相关。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生存期缩短,有资料报道,不作肝移植的肝硬化患者,其存活率1 a为85%,5 a为56%。而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不良,2 a生存率低于50%,生存10 a以上者极少。西医治疗本病近期具有较好疗效,但远期疗效欠佳,且
张慧[2](2013)在《25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证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探讨临床常见证型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及治疗慢性乙肝的常用药物及药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校附属医院肝病门诊就诊的252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简要病史、症状、辨证分型、实验室检查及有效方药等数据,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以0.05作为检验标准,所有检验采用双侧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方差不齐者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肝郁脾虚证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最常见;各证型男性均多于女性,各证型男女比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以肝郁脾虚证最小,瘀血阻络证最大,各证型年龄均数两两比较,瘀血阻络证与肝郁脾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家族史的患者共92人,母系传播多于父系传播,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家族史患者所占比例较大,湿热中阻证及瘀血阻络证所占比例较小。3.湿热中阻证肝功能各项指标异常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其他四证;湿热中阻型患者的ALT、AST、IBIL、DBIL均值结果明显高于其他4型,各证型间两两比较,湿热中阻型与其它四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BIL、IBIL肝郁脾虚证与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方面,肝郁脾虚证患者HBV-DNV阳性率最高,病毒复制最活跃,各证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患者ALT水平多在1-2ULN之间,HBV-DNA水平多105-107在这个层次;不同层次ALT水平的患者的DNA水平有差别(p<0.05)。4.治疗慢性乙肝用药频次前10味的药物是:白术、陈皮、茯苓、柴胡、苍术、当归、丹参、川芎、黄芪、郁金;与证型密切相关且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多为健脾药与疏肝药配伍和疏肝理气药与活血药物配伍,如柴胡、白术和柴胡、丹参。结论:慢性乙肝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肝郁脾虚证患者年龄最小,瘀血阻络证患者年龄最大;虚证,尤其是肾虚患者更容易有家族聚集现象;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化验指标(ALT、AST、DBIL、IBIL、HBV-DNA)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用药应注意:健脾疏肝贯穿始终;气血同治;结合西医检验指标。
姚旭,张玮,胡文峰,王俐琼[3](2009)在《中药漱口调治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牙龈出血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牙龈出血症状,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选择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湿热内蕴证住院病人60例,按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中药漱口方漱口,对照组以安慰剂中药漱口。[结果]两组治疗后牙龈出血状况评分、主观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漱口液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牙龈出血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显着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邢练军,张玮,李莹[4](2009)在《王育群膏方调治慢性肝病病案举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王育群教授膏方治疗肝病经验,以补益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柔肝,滋养阴血为膏方主体,辅活血化瘀、养阴化湿、疏肝理气、清热化湿等标本兼顾,取得良好效果。
杨沛青[5](2008)在《牙周病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牙周病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成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没有牙周病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之“牙宣”、“齿衄”、“齿动”等病范围。根据统计,40岁以上的人拔除牙齿的原因有75%是因为牙周病所造成。牙周病常见的自觉性症状有牙龈红、肿、疼痛、出血及牙齿松动等。现代医学认为牙周病的病发主因是口腔局部不良刺激和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链球菌等微生物感染牙齿组织而引发此病。常用於治疗牙周病的药物为化学抗生素与消炎止痛剂,虽然抗生素与消炎止痛剂能缓解牙周病急性发炎期的部分症状,但其效果常因致病菌的抗药性而有所差异,且长期使用抗生素有可能改变口腔正常菌种的生长,消炎止痛剂所隐藏的细菌耐药性与不良副作用现象却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隐忧。因此抗生素与消炎止痛剂的使用在牙周病的治疗上还是有所限制的。近年来由於人们逐渐有崇尚回归自然的想法,所以这些年来许多以天然植物配方的产品也广为大众所接受。在我国,中医药治疗牙周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历代医家不仅对牙齿疾病如牙痈、牙宣等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而且还发明了许多治疗牙齿疾病的器械如熏牙器等,也不乏手术疗法。中医对于牙周病病因的认识,不是单单强调外邪和局部因素,而是把牙周局部的病变看成全身疾病的反应,从外邪和内在体质因素,局部和全身整体两个方面认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许多治疗法方法为中医所独有。所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牙周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与寻求更理想的牙周病治疗药物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医对口齿类疾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早在唐代的医科中,即设有耳目口齿分科。宋代分成耳目科和口齿兼咽喉科,后来又分化为耳科、口齿科、咽喉科。中医理论将耳、咽喉、口齿均与体内脏器相联系,其有关解剖、生理的基本论述早已见于《内经》,后来在历代许多医书中,均载了相关的治疗方法。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是牙周病的主要病因,其中肝肾亏耗,气血匮乏是牙周病的内在原因。正气代表了人体的疾病康复能力和抵御外邪入侵的能力。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虚精亏髓少,肾精不得上达,齿失养,引起骨质的萎软。老年肾精本已亏虚,或再因房事不节,或其他脏腑病变(糖尿病或其他血液疾病)累及於肾,更容易导致精亏髓少,齿失其养而引起牙周病。当然齿病不单与肾有密切关系,由於手足阳明经均进入齿中,因此牙齿的某些病变也与肠、胃的生理功能失调有关。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损,则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脉络空虚,不能上输精微于齿龈,龈失养,则易为外邪所侵,牙齿消缩退腐而发生牙周病。肾阳虚损或脾阳不足,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导致水液停滞于阳明胃络,而齿龈为阳明经脉循行之地,则会出现牙龈肿痛。牙齿疾病祖国医学多称之为齿疾,是口腔疾病中常见病之一。中医在分析该病的病因时,不仅注重肾气亏虚,气血不足,牙周失养,而且认为外感风火,局部损伤是牙周病的激发因素。不仅认识到虚可以导致牙周病,而且也十分注重对于实邪的认识。对于实邪病因,论述也是很多的,但认为主要认为是由于风、火引起。总之,牙周病的发生多具有正气亏虚,肾精耗损,虚火上炎的病理基础,同时又感受风寒、火热之邪,郁于局部而不能宣散,热壅血聚而形成的局部损伤原因。中医学对于牙周病病机多从火热、瘀滞、虚损三个方面认识。三者不仅可单独存在,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可同时存在,牙周病常见病机为火热内蕴,血败肉腐、瘀血阻络,气血凝滞和精亏气弱,荣养失职。内火又称“内热”,是指阳盛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导致牙周病发作的火热多可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主要有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激化火、阴虚火旺以及各脏腑之火。实火多因胃肠积热、感受外邪等引起。中医多认为牙痛实火与胃肠郁热有关,胃肠之热多郁于阳明经而化火,火循经上炎颌面故牙痛。总之,不论内火还是外邪郁火,均可循经上炎牙齿局部,导致血败肉腐,而发生牙周病,由于火热内蕴而引发的牙周病临床表现多见牙痛较剧、牙龈红肿、出血、口臭、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等症状。瘀血阻络,气血凝滞也是牙周病的一个重要病机,瘀血是指停滞于体内的血液,包括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同时瘀血的存在可进一步造成血行不畅而凝滞,即可出现牙痛龈肿等症状。气血凝滞,瘀血阻络在牙周病的发病中,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总之,中医学火热、瘀滞、虚损三个方面是牙周疾病的主要病机,在临床宜详细辨别三者的主次与兼夹,辨证治疗。牙周病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反映,因此治疗牙周病既要注意全身的状态,还要治疗局部病变,首先要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中医认为治病求本,应该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当标病甚急,如不及时解决将危及生命时则“急则治其标”;如病情缓和或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则“缓则治其本”;当标本均急或标本均不太急则“标本兼治”。在牙周病的治疗中还应该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相互关系,牙周病常见气血损伤,肝肾亏虚,阴虚火旺,又感受外邪。这时就需要权衡相互关系,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正虚邪不盛情况下可单独使用扶正法,邪实而正气未明显衰可单独使用祛邪法。如果正气损伤与外邪均较轻时,可祛邪与扶正先后使用或祛邪的同时兼以扶正。对于虚实错杂的病证可合并使用。祛除外邪,培补正气是牙周病的基本治法,由于风邪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原因,风又为百病之长,诸邪多以风为先导而侵犯人体,因此。祛除风邪是牙周病的重要治法,临床由于感受邪气的不同,常用祛风散寒止痛、祛除风热、除湿清热,祛风散邪、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化淤,理气通络、滋养肝肾,补益气血等几种。辅以外治法,局部用药是提高疗效的必要措施,从古到今中医中药有许多治疗牙周病的疗法,内服汤剂、丸剂、散剂,外用擦药、涂药、贴敷、含漱、揩牙、刷牙等。由于外治疗法可以避免内服药物可能造成的耐药性和菌群失调及毒副作用,它在治疗牙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辨明特点,随证变法是牙周病治疗的关键环节,牙宣以牙肉(龈)萎缩,牙根宣露,浮动而疼,经常渗血或渗脓为其特徵。牙衄以血液自牙缝或牙龈渗出的症状。牙漏以牙根反复发作肿胀化脓,溢出不愈为特点。牙痈以牙龈疼痛、肿胀、溢脓为特徵,表现为牙龈处肿起而胀硬,焮红疼痛,甚则肿连腮颊等。齿齼以牙齿接触酸味引起的酸楚感觉为主。由于临床表现特点的不同,相应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的差异,临床应该充分认识相互间的不同点,辨证施治,随证变法,才能取得较好疗效。临床研究随机抽取60位病患进行实验测试,其中男性26人(43.3%),女性34人(56.7%);平均年龄为47.03岁(31~40岁者11人、41~50岁者28人、51~60岁者21人)。经由随机抽样将患者分为二组,实验组男性13人、女性17人,平均年龄45.47岁(31~40岁者8人、41~50岁者15人、51~60岁者7人);对照组男性13人、女性17人,平均年龄48.6岁(31-40岁者3人、41-50岁者13人、51-60岁者14人)。实验组由固定的中医师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原则给予每位患者以补肾清火为主的中药治疗,而对照组不服中药,给予一般疗法。检测牙周探测深度(PD)、牙齿动摇度(MO)、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等几项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中药之介入对於牙周探测深度(PD)、牙齿动摇度(MO)、牙菌斑指数(PI)有统计上之意义;由统计数字显示,无论是否有中药介入经过治疗後病患之各指数皆有减少之趋势,但是牙周炎在中药介入治疗後病患发炎情形,施用中药组所测得数值显着地比未施用中药组改善,在统计上呈现显着差异,有统计上之意义,第六周之後可能由於边际效益递减,使得中药介入治疗之成效没有显着的影响,部分地阐明了中医药治疗牙周病的机理。
李莹,张玮[6](2003)在《王育群辨证治肝病齿衄举隅》文中指出
季光,曹承楼[7](2001)在《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古代文献中有关酒精性肝病记载的分析 ,概括了酒精性肝病的基本病机和演变规律 ;总结现代医家对酒精性肝病辨证、辨病治疗的经验 ,为临床医师治疗酒精性肝病提供参考 ,并提出提高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理论与实践水平的努力方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病因病机认识 |
| 2治则治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临床资料 |
| 2 观察指标 |
| 3 数据分析 |
| 4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定 |
| 1.3.1 牙龈出血状况 |
| 1.3.2 病人主观测评表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见表1) |
| 3 讨论 |
| 3.1 中西医对牙龈出血的认识 |
| 3.2 中西医调护牙龈出血的进展 |
| 3.3 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牙龈出血的认识 |
| 4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是牙周病的发病病因 |
| 1.1 肝肾亏耗,气血匮乏是牙周病的主要原因 |
| 1.2 外感风火,局部损伤是牙周病的激发因素 |
| 2 火热、瘀滞、虚损是牙周病的主要病机 |
| 2.1 火热内蕴,血败肉腐 |
| 2.2 瘀血阻络,气血凝滞 |
| 2.3 精亏气弱,荣养失职 |
| 3 内治为主,外治为辅是牙周病的治疗原则 |
| 3.1 祛除外邪,培补正气是牙周病的基本治法 |
| 3.1.1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
| 3.1.2 清热泻火,解毒凉血 |
| 3.1.3 滋补肾阴,清泄胃热 |
| 3.1.4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
| 3.1.5 滋养肝肾,补益气血 |
| 3.2 辅以外治,着眼局部是提高疗效的必要措施 |
| 4 明辨特点,随证变法是牙周病治疗的关键环节 |
| 4.1 着眼局部病变,立足整体调摄 |
| 4.2 把握用药特点,强调精专力宏 |
| 4.3 区分病变类型,明确治疗重心 |
| 4.3.1 牙宣 |
| 4.3.2 牙衄 |
| 4.3.3 牙漏 |
| 4.3.4 牙痈 |
| 4.3.5 齿齼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
| 3 检测项目及步骤 |
| 4 研究结果 |
| 5 小结 |
| 6 讨论 |
| 7 结论 |
| 小结 |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 牙周病之中医临床治疗研究 |
| 参考文献 |
| 中西医对牙周病治疗的文献回顾 |
| 参考文献 |
| 小结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1 益气养阴清热凉血治齿衄案 |
| 1.1 病史 |
| 1.2 按语 |
| 2 清热解毒化湿治齿衄案 |
| 2.1 病史 |
| 2.2 按语 |
| 3 疏肝健脾治齿衄案 |
| 3.1 病史 |
| 3.2 按语 |
| 1 古代文献探源 |
| 1.1 病名的由来 |
| 1.2 酒性的记载 |
| 1.3 病机的演变 |
| 2 现代治疗回顾 |
| 2.1 分期治疗 |
| 2.2 辨证治疗 |
| 2.3方药举隅 |
| 3 展 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