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润霞[1](2016)在《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探析》文中提出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而作为语言中的精华-谚语更是浓缩了文化的内涵。因此,语言和文化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也在谚语中有所展现。本文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社会性别为理论基点,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英语谚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顾珺[2](2016)在《汉语熟语的性别歧视》文中研究表明语言具有全民性,理应一视同仁地为全民服务,但对不同性别的人,语言的态度却不是公允的,它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它可以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也可以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歧视。本研究中的性别歧视主要指对女性的歧视。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由来已久,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形态根深蒂固,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中国,性别歧视的普遍性和传承性在语言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汉语熟语是汉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和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汉语性别歧视的文化意识形态。通过对汉语熟语的性别歧视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性别语言学的内容。本文以定量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王兴国、于波编着《汉语成语大词典》、孙洪德编着《汉语俗语词典》、温端政主编《中国谚语大辞典》以及安丽琴主编《汉语歇后语词典》中所涉带有性别成分和性别指向的语料进行分类考察,同时对相关学术论文、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汉语熟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探究其原因,最后为汉语性别歧视的规避提供参考性建议。
林亚彬[3](2015)在《论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文中认为该文主要以女权主义为视角,通过谚语真实的对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阐述。并且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结合对比法对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说明,同时也阐释了语言中性别歧视产生根源的几个方面。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可以让人们了解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提醒人们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最终促成语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基础。
王谷子[4](2015)在《如何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应对中英文谚语中出现的性别歧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侧重于探讨性别歧视在中英文谚语中的体现。分析其出现的根源,以及如何在大学英语专业课堂上来应用,应对这些谚语的出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体现越来越突兀。很多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这个现象。谚语,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被主要研究的一个方面。谚语融合了人生的哲理,又能结合世俗的民间生活,在各个级别的课堂上都会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如何来利用中英文谚语的对比分析来启发学生们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尽量避免受到性别歧视的干扰,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杨童瑶[5](2013)在《从英语谚语探究性别歧视现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借助英语谚语,从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性格弱点以及传统意义上对女性的要求等三个角度,深入探索英语谚语中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剖析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源,关注性别歧视的发展变化,旨在引起人们对女性受歧视现象的重视,从而推动语言改革,以期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张洁[6](2013)在《试论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文中认为本文以女性主义为视角,通过语言中的精华即谚语,更为真实地表现了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分析了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运用对比法从各个方面探讨了性别歧视的形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极强的说服性。文章旨在从谚语比较中揭示出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提醒人们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黄洁[7](2013)在《二战期间美国妇女就业状况及其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特有的产物,它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反映着人类的社会价值观。文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考察二战期间美国妇女就业急剧增长的状况,依据萨皮尔—沃尔夫的假说,探讨了美国社会这一变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及性别歧视的诸多语言表现。
陈红平,王卉[8](2013)在《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性别歧视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语言上尤为明显。千百年来受封建父权意识的影响,几乎每种语言的谚语里都存在许多反映歧视女性思想的词条。本文以女性主义为视角,从女性附属地位、女性性情才智受到贬低,以及婚嫁中女性弱势地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本文还从社会、宗教文化和心理因素三个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正确认识此类语言现象,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恰当地使用谚语。
杜晶[9](2012)在《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文中研究说明男女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性别歧视一直是人类语言学关注的问题。性别歧视,特别是人们对女性的歧视,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很深的时代烙印。语言也正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旨在从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性别歧视"去解读隐藏于其中的文化,从而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实质。
史泽[10](2011)在《从文化角度看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文中指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社会观念和社会价值。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因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英语中存在大量性别歧视语,这主要是社会和文化因素所致。运用非性别歧视语,能有效避免语言不平等现象,从而实现社会平等和谐。本文从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入手,从文化角度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
| 二、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社会性别 |
| 三、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因素 |
| 1. 父权制 |
| 2. 宗教信仰 |
| 3. 社会习俗 |
| 4. 社会分工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熟语性别歧视研究综述 |
| 第一节 性别语言的相关研究 |
| 一、国外研究概述 |
| 二、国内研究概述 |
| 三、存在问题和新视角 |
| 第二节 熟语的相关研究 |
| 一、成语和俗语 |
| 二、谚语 |
| 第二章“男先女后”和“女先男后”的语序 |
| 第一节 语序先后数据统计 |
| 第二节 成语中的语序 |
| 一、常序 |
| 二、异序 |
| 三、可转换语序 |
| 第三节 俗语中的语序 |
| 一、常序 |
| 二、异序 |
| 第四节 谚语中的语序 |
| 一、常序 |
| 二、异序 |
| 第五节 歇后语中的语序 |
| 一、常序 |
| 二、异序 |
| 第三章 熟语的性别文化内涵 |
| 第一节 性别定型 |
| 一、社会分工 |
| 二、言语行为 |
| 三、智慧才能 |
| 四、婚姻嫁娶 |
| 五、品行道德 |
| 六、性情特征 |
| 七、容貌外表 |
| 第二节 称谓泛化 |
| 一、男性称谓指代两性 |
| 二、女性称谓指代两性 |
| 第四章 熟语性别歧视原因探析 |
| 第一节 社会因素 |
| 一、社会制度 |
| 二、社会分工 |
| 第二节 文化因素 |
| 一、《诗》、《礼》、《易》中的妇女观 |
| 二、儒家思想中的妇女观 |
| 三、道家学说中的妇女观 |
| 四、佛学经典中的妇女观 |
| 第三节 生理因素 |
| 一、大脑差异 |
| 二、体貌特征 |
| 三、感情知觉 |
| 第四节 心理因素 |
| 一、社会心理 |
| 二、女性心理 |
| 第五章 性别歧视的规避与消除 |
| 第一节 避免性别歧视的重要性 |
| 第二节 避免性别歧视对策 |
| 一、西方措施 |
| 二、汉语策略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一、中英文谚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 |
| 二、性别歧视在谚语中出现的原因 |
| 三、如何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谚语 |
| 四、结论 |
| 一、引言 |
| 二、性别歧视在英语谚语中的具体表现 |
| 1. 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
| 2. 性格弱点 |
| 3. 传统要求 |
| 三、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源 |
| 1. 历史因素 |
| 2. 文化意识影响 (宗教思想) |
| 3. 社会角色与地位 |
| 4. 圣人思想和言词影响 |
| 四、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发展变化 |
| 五、结论 |
| 一关于性别语言 |
| 二利用对比法分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1有关谚语 |
| 四小结 |
| 引言 |
| 二战期间美国妇女的就业状况 |
| 1.二战中美国妇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 |
| 美国妇女就业状况的改变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
| 1.长期以来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
| (1) 构词法上的体现 |
| (2) 词语内涵上的体现 |
| (3) 性别歧视在英语谚语中的体现 |
| (4) 用事物或者动植物词汇来比喻女性 |
| (5) 词序上的表现 |
| 2.二战后英语词汇的变化 |
| (1) 创新词语 |
| 结语 |
| 1. 引言 |
| 2. 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 |
| 2.1 女性的附属地位 |
| 2.2 女性性情才智受到贬低 |
| 2.3 婚嫁中女性的弱势地位 |
| 2.4 其他方面 |
| 3. 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 |
| 3.1 社会因素 |
| 3.2 宗教文化因素 |
| 3.3 心理因素 |
| 4. 结语 |
| 1 英语词汇中的“大男人气味” |
| 2 英语习语中的“大男人气味” |
| 3 英语谚语中的“大男人气味” |
| 4 英语中性别语言的走势 |
| 5 结论 |
| 一、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语的表现 |
| 1. 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
| 2. 性格弱点 |
| 3. 传统要求 |
| 二、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根源 |
| 1. 宗教文化的影响 |
| 2. 神话传说文化的影响 |
| 3. 风俗文化的影响 |
| 三、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