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血液透析患者拔针方法的改进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血液透析病人拔针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黄竹君,周华,孙宗梅,马菲,张朝梅,刘金凤[1](2021)在《改良“8”字形止血带在血液透析病人止血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改良"8"字形止血带在血液透析病人下肢踝部大隐静脉穿刺点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例血液透析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给予病人不同止血带止血,每例病人连续使用20次,单数采用常规止血带压迫止血,双数采用改良"8"字形止血带。比较两种止血带纱布枕移位发生率、皮肤淤斑发生率及病人满意度。结果:两种止血带在纱布枕移位发生率、皮肤淤斑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止血带使用方法、压迫止血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病人使用改良"8"字形止血带对下肢踝部大隐静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安全有效,能提高病人满意度。

李进,冯丽娟,黄丽红[2](2021)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目前国内外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在做好AVF穿刺综合维护的同时,严格无菌操作,选择正确的穿刺方法,重视AVF感染的预防护理,密切监测并发症危险因素,指导患者做好居家自我护理,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以减少AVF并发症,延长AVF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陆哈琳,廖朝艳,韦荣高[3](2021)在《个案管理对血液透析病人自体血管内瘘并发症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液透析采用个案管理模式护理对自体血管内瘘并发症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4例病人分为对照组(n=32)及试验组(n=32),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观察期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自体血管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自我效能量表评分。结果:自体血管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的自我效能感优良率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护理降低了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血管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强病人处理疾病的自信心和全面效能感提升。

罗丽敏[4](2020)在《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医护患三方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证据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的诊疗效果。方法1.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医护患进行质性研究,了解目前郑州市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对管理的需求;2.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系统检索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有关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及相关文献,并对所得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分析;3.依据“JBI证据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6版)”对上述证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质性访谈研究结果,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在相同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相关专家组织专家会议,对构建的管理方案初稿进行完善,形成终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利用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对郑州市四家三级医院肾脏内科2019年5月入院的动脉瘤患者进行干预,并设置对照组,评价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医护人员动脉瘤知识掌握率、护理人员规范穿刺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指标。所得研究数据双人录入核对,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对12名肾脏内科医护人员的质性访谈,提炼出4方面的主题:重视不足,执行率低,知识缺乏及其他因素;通过对12名患者的质性访谈,提炼出3方面主题:动脉瘤管理及维护知识的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支持及建议。质性访谈的结果为下一步循证研究提供依据;2.通过成立方案小组成员对文献进行检索,最终汇总纳入25篇文献,包括8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7篇随机对照实验、3篇观察性研究及2篇类实验研究,对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分析,汇总有关血透患者动脉瘤的管理最佳证据;3.在质性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检索文献最佳证据形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肾脏内科、血液净化、超声科、营养科等13名专家进行专家会议法对制定的方案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共修改内容删除4项,增加4项,形成最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通过管理方案的应用,干预组评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由56%提高到96.8%、医护人员动脉瘤管理知识由10.70±4.85分提高到19.85±1.28分、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有49%提高到94.5%、瘤体缩小率由5.6%提高到68.4%等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目前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不理想,有必要开展对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健康行为的干预和管理,观察动脉瘤的动态变化,改善动脉瘤临床结局。2.基于质性访谈、循证研究及专家会议成功构建适合临床现状及患者管理需求的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3.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评价指标,为临床医护人员管理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理论和实践依据。

王晓萍[5](2019)在《血液透析留置针在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分别采用血液透析留置针和普通钢针对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进行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明确血液透析留置针应用于新建AVF患者的临床优势。方法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招募终末期肾病行AVF成形术但尚未穿刺使用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患者AVF成熟之后,研究组采用血液透析留置针进行AVF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钢针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两组患者连续利用AVF行血液透析治疗4周(共12次AVF穿刺),比较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患者舒适度、静脉压等差异;在对新建AVF穿刺前和穿刺行血液透析4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两组患者AVF流量、血管内径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AVF流量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AVF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在对新建AVF穿刺前和穿刺行血液透析4周后,检测患者AVF静脉端外周血清中碱性成纤维样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水平。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44例患者完成研究及随访。对新建AVF进行穿刺行血液透析4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59%和97.5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831,P=0.362);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穿刺过程中血肿发生率分别为2.27%和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8,P=0.616);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穿刺成功后行血液透析时发生血肿比率分别为2.27%和2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2,P<0.001);研究组患者行穿刺时的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35±0.38 VS 1.76±0.42,F=47.595,P<0.001);研究组患者行血液透析时的舒适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1.97±0.59 VS 2.44±0.48,F=17.250,P<0.001);研究组患者肢体活动度评分亦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0.66±0.28 VS 0.07±0.12,F=162.308,P<0.001)。研究组患者在完成血液透析后平均止血时间小于对照组患者(11.76±0.32min VS 11.96±0.58min,F=3.983,P=0.049)。研究组患者血液透析时的平均静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92.43±7.76mmHg VS 106.99±14.84mmHg,F=33.277,P<0.001)。对照组发生内瘘失功1例(血流量<200ml/min),两组均无患者发生AVF血管闭塞。AVF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AVF穿刺使用前及连续使用4周后,平均流量无明显差异;在不同时期两组患者之间的平均流量也无明显差异。在AVF穿刺使用4周后,对照组共发生血管狭窄11例,发生率25%,而研究组共发生血管狭窄6例,发生率13.64%,低于对照组患者(χ2=1.823,P=0.177);此外,对照组发现血栓形成1例(即内瘘失功患者),而研究组患者未见血栓形成。两组患者AVF穿刺使用前及连续使用4周后,外周血b-FGF水平均无明显差异;在不同时期两组患者之间的平均b-FGF水平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普通钢针相比,在新建AVF早期采用血液透析留置针进行穿刺,可在保证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前提下降低透析过程中血肿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维持AVF流量,减轻血管损伤,可能可以减少血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优势明显。

李芸,邝炎辉,胡秀梅,萧远英,王兰[6](2016)在《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采用分组管理护理模式后,安置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血液透析患者在拔针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的情况。方法选取血液透析患者100例,于2015年1月至3月期间按照传统拔针模式进行操作,观察3个月内患者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继而于2015年4月至6月期间实施以护士为主导多学科参与的分组管理模式,建立10个分组,由其中的"异常事件组"负责针对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查找原因,制定护理对策及方案,并培训实施,再连续观察患者3个月内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施分组管理护理模式之前,100例患者共拔针3 781例次,有29例次发生拔针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7.7‰,实施之后100例患者共拔针3 891例次,有9例次发生拔针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以护士为主导多学科参与的分组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AVF拔针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提高透析质量。

鄢建军,张仲华,吴会军,朱波[7](2015)在《血液净化用动静脉穿刺套管针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液净化用动静脉穿刺套管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应用成熟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30例,每例病人用普通内瘘穿刺针(钢针组)和内瘘穿刺套管针(软针组)各透析10次,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使用两种穿刺针穿刺时痛感、肢体的活动度,治疗过程中整体舒适度、泵前动脉压及静脉压的平均值、拔针后止血时间、伤口恢复情况,护士穿刺时的满意度及穿刺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软针组病人穿刺肢体的活动度、治疗过程中整体舒适度、泵前动脉压及静脉压、拔针后止血时间、伤口恢复情况、穿刺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钢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时痛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针组护士穿刺时的难度和总体满意度低于钢针组,但在降低潜在针刺伤危险方面的满意度高于钢针组(P<0.05)。[结论]血液净化用动静脉穿刺套管针可以增加血液透析病人的整体舒适度、穿刺肢体的活动度,降低穿刺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拔针后止血时间、利于穿刺伤口的恢复,透析过程中压力较低能保证充足的血流量,保证透析效果,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对护士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

黄家莲[8](2013)在《远红外线照射联合马铃薯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血液透析治疗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我国90%以上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采用此治疗。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需建立一条体外血液循环血管通路,目前自体动静脉内瘘(Native Arteriovenous Fistulae,AVF)是国内外使用最广的血管通路,也是公认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佳的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是一种长期或是终身性治疗,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白体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命线”的最基本保障。目前动静脉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刺失败或拔针后按压不当等造成内瘘皮下组织血肿,原因有为确保透析时获得充足的血流量,每次血透需用锐利且管径粗大的16G穿刺针行内瘘穿刺;透析患者中老龄、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占多数,周围血管硬化且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自身凝血机制障碍,一旦穿刺失败、发生针头移位或拨针后按压不当均致动静脉内瘘皮下组织血肿并发明显的疼痛,如处理不当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液淤积于皮下压迫血管,使内瘘血流量下降,造成透析不充分,甚至后期引起内瘘血管内膜增生而发生狭窄、闭塞等严重并发症,导致内瘘功能失败使血透治疗无法进行,危及患者的生命。内瘘皮下血肿处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尽快消除皮下血肿、减轻疼痛,避免后期的内瘘血管狭窄和闭塞,以维持或恢复动静脉内瘘正常功能状态。国内外对动静脉内瘘穿刺后皮下血肿处理的基本原则是第1个24h用冰敷,24h后给予热敷,国内目前采用的50%硫酸镁湿热敷作为标准的热敷治疗,近来也有较多临床用喜疗妥外涂治疗动静脉内瘘穿刺后皮下血肿,许多临床试验和文献证实其治疗的有效性。近年来有学者尝试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敷料外敷,也有用新鲜马铃薯片外敷处理内瘘皮下血肿,有台湾学者发现,使用远红外线治疗仪每次血透时为患者照射动静脉内瘘40min,有可能提高了动静脉内瘘通畅率,减少动静脉内瘘血管发生狭窄、闭塞的严重并发症,但目前这些方法多数是经验体会性报告,缺乏系统的观察和对比,特别是后期的追踪、随访等,无明确的治疗规范。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出现皮下血肿是患者在长期的透析治疗中较常见而又难以完全避免的并发症,总结和探讨对此并发症的治疗,寻求更有效的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治疗规范,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是血液透析专科护理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目的1、探讨远红外线照射联合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穿刺致皮下组织血肿伴疼痛等并发症的临床效果。2、与目前临床上常规用的50%硫酸镁湿敷治疗,及现临床上使用较多且证实有效的喜疗妥乳膏外擦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较,观察指标为:并发症所致疼痛缓解、皮下血肿消退的疗效,同时追踪观察后期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闭塞等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效果。为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护理干预提供选择依据。3、旨在寻找更安全、有效,非侵入性、经济的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1.研究对象:2011.10~2012.12广东省某3家综合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d Renal Disease, 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或肿胀伴有患者共90例。纳入标准:(1)患者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符合我国及美国肾脏基金会K-DOQI对慢性肾脏病分期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诊断标准;(2)已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且经动静脉内瘘穿刺维持血液透析治疗3月以上,每周透析3次;(3)患者因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或拔针后按压不当等原因发生组织皮下血肿、肿胀直径>2cm者;(4)患者意识清楚,语言表达准确,自愿参与本研究,征得其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非手术建立动静脉内瘘而用直接动静脉穿刺者;(2)使用人工血管通路者;(3)合并严重心肺疾病及其他器官并发症,对研究实施不能配合或无法完成干预、随访者;(4)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肿胀直径<2cm者。2.用随机数字法将90例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血肿直径>2cm的血透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观察组:先用远红外线治疗仪距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或肿胀部位20~25cm照射40min,1次/d。然后将新鲜马铃薯清洗干净,切成长x宽(8cm x6cm),厚0.2~0.3cm的薄片。马铃薯片外敷前用75%酒精消毒穿刺针口后贴上直径lcm的防水膜,将新鲜马铃薯片外敷于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肿胀部位,范围大于皮下血肿、肿胀部位lcm,30min/次,3次/d,直至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完全消失。对照组分别为用50%硫酸镁湿敷和喜疗妥乳膏外擦。硫酸镁组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方法:湿敷前用75%酒精消毒穿刺针口,贴上直径lcm的防水膜,将50%硫酸镁无菌溶液100m1倒入无菌不锈钢容器内,水温计置于其中,再把不锈钢容器放入另一个较大盛有60℃热水的容器内隔水加热,添加热水维持硫酸镁溶液温度保持40~45℃,再将长x宽(8cm x8cm)双层无菌纱布于50%硫酸镁溶液中浸泡后,将多余水分拧去,使纱布不滴水为宜,湿敷于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肿胀部位,范围大于血肿、肿胀部位1cm,3次/d,30min/次,直至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完全消失。喜疗妥组用喜疗妥乳膏外擦,方法:外擦前用75%酒精消毒伤口后,挤出适量喜疗妥乳膏擦于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部位,并轻柔5min,3次/d。3.监测指标3.1疼痛缓解效果评价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疼痛程度评估,按WHO数字分级法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疼痛是患者的主观体验,动静脉内瘘血肿所致损伤性疼痛有自限性,因此本研究选择于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1h、2h、3h、4h、24h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每日观察评估疼痛程度,并记录疼痛完全消失的时间。3.2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消退的评价实施护理干预前、实施干预后4h、24h由专科护士负责测量患者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大小,以最大直径cm为单位,每日观察并记录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完全消散的天数。3.3动静脉内瘘血管功能的评价动静脉内瘘的主要功能是为血液透析提供充足的血液满足透析治疗的需要,内瘘狭窄或栓塞是影响血流量的主要并发症。本研究选择在护理干预后1个月、6个月进行血管情况跟踪监测,通过多普勒彩超进行检查有无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或闭塞。观察和记录护理干预后第1个月和第6个月血液透析治疗时动静脉内瘘实际血流量:>200ml/min为血流量充足,<150-200ml/min为血流量欠充足,<150ml/min为血流量不足。3.4护理干预对静脉炎并发症的评价观察3组动静脉内瘘在皮下血肿治疗期间发生静脉炎的例数。静脉炎评价标准是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将静脉炎分为0-4级:0级没有症状;Ⅰ级局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Ⅱ级局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Ⅲ级局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触摸到条索状静脉;Ⅳ级局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2.5cm,有脓液渗出。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建立数据库和统计分析。病人一般情况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皮下血肿和疼痛程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若有交互作用,则固定时间点,3组间单独效应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方法;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单独效应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方法。3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护理干预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疼痛缓解效果比较1.1护理干预后24h内3组内瘘皮下血肿并发疼痛缓解程度比较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比其它两对照组疼痛VAS值要低。不同时点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7.155,P=0.000),提示不同治疗方法随时间的增加,疼痛减轻变化趋势不同。进一步分析单独效应,结果显示各时点内组间比较,在治疗前疼痛VAS值无显着性差异(P均>0.140),而治疗后各时点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各组内不同时点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2护理干预后内瘘并发症疼痛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疼痛消失的平均时间为(21.00±6.74)h,而硫酸镁组和喜疗妥组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1.20±9.82)h和(32.80±9.89)h。远红外线照射联合马铃薯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所致疼痛平均消失时间,较硫酸镁湿敷和喜疗妥乳膏外擦分别少20.2h和11.8h,(F=38.662,P=0.000),3组间有显着性差异。2.护理干预对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消退的效果比较2.1护理干预24h内3组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消退的效果比较在治疗4h时,3组间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减轻程度无明显差异性(F=3.033,P=0.053),而在治疗24h时3组间差异性非常显着(F=16.853,P=0.000),观察组血肿消退明显较其他两组快。2.2护理干预后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胀完全消退时间比较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消退平均时间为(2.63±0.85)d,硫酸镁组和喜疗妥组平均时间分别为(6.47±2.05)d和(5.60±2.04)d。远红外线照射联合马铃薯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消退时间较50%硫酸镁湿敷和喜疗妥外擦分别快3.84d和2.97d,3组间有非常显着的差异(F=40.0007,P=0.000)。3.动静脉内瘘血管功能的评价。3.1内瘘血管狭窄与闭塞比较在护理干预后1个月和6个月多普勒彩超检查,发现3组动静脉内瘘发生血管狭窄率有显着差异性,1个月观察组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率为0,低于硫酸镁组(23.0%)和喜疗妥组(13.3%),χ2=7.664,P=0.022;6个月观察组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率为6.7%,低于硫酸镁湿敷组(37.9%)和喜疗妥外擦组(20.0%),χ2=8.633,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6个月内3组间内瘘血管的闭塞率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3.2动静脉内瘘治疗血流量比较在不同护理干预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远红外线照射联合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治疗观察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静脉炎发生比较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无静脉炎发生;硫酸镁湿敷组因温度掌握不好,湿热敷后皮肤发红,但无红肿、无发热、无痛3例(10.0%),但3组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χ2=4.454,P=0.160)。结论1.远红外线照射联合新鲜马铃薯片外敷能有效缓解动静脉内瘘穿后发生皮下血肿所致的疼痛。较单独使用硫酸镁溶液湿敷或喜疗妥外擦组疼痛时间分别减少20.2h和11.8h。2.远红外线照射联合新鲜马铃薯片外敷可有效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观察组皮下血肿完全消退的平均时间为(2.63±0.85)d,较硫酸镁湿敷组和喜疗妥外擦组分别减少3.84d和2.97d,观察组皮下血肿消退时间最快,喜疗妥组次之。3.远红外线照射联合新鲜马铃薯片外敷可预防动静内瘘皮下血肿后期血管狭窄等相关并发症,维持良好的内瘘功能。护理干预后3组在1个月、6个月多普勒彩超检查发现动静脉内瘘狭窄率有差异性,观察组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率均低于其他两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4.远红外线照射联合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其治疗效果优于目前常规单独使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也优于目前临床较常使用的喜疗妥乳膏外擦。此护理方法无创、安全、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云华[9](2012)在《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及其并发症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病人血液透析治疗、血管通路的护理现状。2.分析所发生的并发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3.为提高透析质量、降低血液透析及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采取干预措施、丰富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某三甲医院血液净化室2009年1月1日-2012年7月31日期间进行血液净化(主要是血液透析)治疗200例病例。采用血液透析室监测记录单,血液透析病人目标监测登记表,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诊断),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频次,何种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情况,血常规、生化、传染病检验结果等检验指标。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编码,用EXCEL表进行数据录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009年1月1日-2012年8月31期间共计调查血液透析患者200例,其中女性72人(36%),男性128人(64%)。年龄<25岁有14人(7%),25-55岁136人(68%),>55岁50人(25%)。农业户口166人(83%),城镇职工34人(17%)。2.200例血液透析病人诊断构成情况:急性肾衰竭(ARF)20例,占10%;慢性肾衰竭(CRF)180例,占90%。3.200例透析患者透析龄:死亡(30例):透析龄最短2天(放弃治疗),最长7年2个月,均数1年2个月,中位数1年7个月;转院(92例):透析龄最短2天,最长2年6个月,中位数3个月,平均6个月;治愈(12例):透析龄18-65天,平均35天;肾移植成功(5例):透析龄最短3月、最长12月,平均8个月;维持性血液透析(61例):透析龄最短7天,最长11年,中位数1年1个月,平均1年8个月。4.200例透析病人血管通路使用情况:调查患者所采用的血管通路主要有:股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主要的血管通路方式,极少数病人采取直接动静脉穿刺。详细情况如下:股静脉置管155例(78%);颈内静脉置管46例(23%);直接穿刺12例(6%);动静脉内瘘89例(45%)。5.200例中无抗凝剂透析(俗称无肝素透析)161例815次原因分析:置管当日(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胸或腹腔积液穿刺引流置管、腹膜透析置管)138例(86%)、透析153次(19%);内瘘手术期37例(27%)、透析45次(6%);月经期34例(21%)、透析98次(12%);身体有内外出血情况(脑出血、眼底出血、咯血、腹部背部皮下血肿、膀胱出血、痔疮、血小板低,等)13例(8%)、透析519次(63%)。6.200例中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情况股静脉置管155例(78%)并发症:出血(管周渗血)3例(2%),感染1l例(7%),血流不稳(贴壁现象、管位置不良)102例(66%),堵管(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7例(5%),脱管3例(2%),二次置管17例(11%)。颈内静脉置管46例(23%)并发症:出血(管周渗血)2例(4%),感染3例(7%),血流不稳(导管位置不良、贴壁现象)26例(57%),堵管(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鞘形成)尿激酶溶栓再通7例(15%),二次置管2例(4%)。直接穿刺‘12例(6%)并发症:穿刺失败5例(42%)38次,血流不足7例(58%)46次,假性动脉瘤5例(42%)。动静脉内瘘89例(45%)并发症:手术失败3例(3%),手术成功内瘘使用86例(97%),其中:出血(渗血、血肿)12例(14%),心力衰竭8例(9%),血栓6例(7%)血管狭窄(血流不足)5例(9%),血管瘤、静脉瘤样扩张、假性动脉瘤9例(10%),假瘤修补2例(2%),肿胀手综合征3例(3%),内瘘闭塞再造2例(2%),内瘘闭塞停用2例(2%)结论:1.血液透析病人逐年增加、近年来激增,本调查200例透析病人男女比例128:72=1.8:1,男性患病显着高于女性。2.平均透析龄短,透析不充分现象严重。3.血管通路使用,仍存在诸多问题,仍有直刺现象,深静脉留置管置管率高、留置时间过长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AVF手术时机普遍偏晚、长期使用者有假性血管瘤以及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等并发症发生,有瘘闭现象,有待于病人、临床医护人员多方努力。4.无抗凝剂血液透析的开展,很好地避免、减少了病人出血、失血情况。但无抗凝剂透析存在问题:每次透析时间缩短0.5-1h、透析效果减低,透析器及体外循环管路凝血问题(病人丢失血液、凝血堵塞的管路需要更换)。

唐叶英,罗美珍,刘望英,阳蔡珍[10](2011)在《持续质量改进在减少血液透析中失血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减少血液透析中失血的应用。[方法]对血液透析治疗中造成失血的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讨论,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评价CQI的效果。[结果]通过CQI,一些失血量大、对病人生命造成威胁的失血原因发生率降为0,其他失血发生率由CQI前的24.57%下降到CQI后的8.84%。[结论]将CQI运用于血液透析治疗质量管理中,减少了病人失血的发生和失血量,保证了病人的安全,提高了血液透析护理质量。

二、血液透析病人拔针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透析病人拔针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8”字形止血带在血液透析病人止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止血带制作与应用方法
        1.2.1.1 常规止血带制作与应用方法
        1.2.1.2 改良“8”字形止血带制作与应用方法
        1.2.2 评价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止血带纱布枕移位、皮肤淤斑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2.2两种止血带病人满意度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保护血管的重要性
    3.2 改良“8”字形止血带用于下肢踝部大隐静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可减少纱布枕移位
    3.3 改良“8”字形止血带可减少皮肤淤斑的发生率
    3.4 改良“8”字形止血带的应用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4 小结

(2)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VF的定义
2 AVF 的成熟过程
3 AVF 的并发症
    3.1 动脉瘤 动脉瘤是 AVF 使用中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11]。
    3.2 感染
    3.3 窃血综合征
    3.4 血栓
4 小结

(3)个案管理对血液透析病人自体血管内瘘并发症及自我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试验组
        1.2.2.1 团队组建
        1.2.2.2 个案管理
    1.3 评价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2.3 干预前后两组自我效能感比较
3 讨论

(4)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动静脉内瘘在慢性肾病血液透析的作用
        1.2 动脉瘤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
        1.3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现状
        1.4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目前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存在的管理问题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
    4 理论基础
        4.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4.2 循证医学“6S”金字塔证据模式
    5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1 管理实践现状质性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访谈资料结果
        1.2.2 提炼主题
        1.3 讨论
        1.3.1 医护人员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有待改善
        1.3.2 加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监测操作执行
        1.3.3 明确医护人员在动脉瘤患者管理中的职责,保障人力配置
        1.3.4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瘦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
    2 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访谈资料结果
        2.2.2 提炼主题
        2.3 讨论
        2.3.1 关注血透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及家属需求
        2.3.2 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健康教育
        2.4 访谈小结
    3 文献分析
        3.1 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
        3.2 证据资源检索
        3.2.1 文献检索策略
        3.2.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3.2.3 文献的质量评价及证据等级的划分
        3.2.4 文献质量的评价过程
        3.3 结果
        3.3.1 文献的筛选流程
        3.3.2 纳入指南证据的一般情况
        3.3.3 纳入系统评价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3.3.4 纳入文献研究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3.4 小结
    4 构建方案
        4.1 研究方法
        4.1.1 成立构建方案研究小组
        4.1.2 明确拟解决的临床问题
        4.1.3 评审方案
        4.1.4 构建方案初稿
        4.1.5 方案修订
        4.1.6 资料分析
        4.2 结果
        4.2.1 专家的基本资料
        4.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4.2.3 专家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4.3 讨论
        4.3.1 管理方案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4.3.2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4.3.3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可行性
        4.3.4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科学性
        4.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应用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
        2.4 研究对象及分组
        2.5 干预内容
        2.6 评价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2.8 质量控制
        2.9 研究遵循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医护人员层面
        3.3 患者层面
    4 讨论
        4.1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医护人员执行力的影响
        4.2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的影响
        4.3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代偿率的影响
        4.4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瘤体及血管通路安全性的影响
        4.5 管理方案对增强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5 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5)血液透析留置针在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1. 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期)需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伦理说明
    (二)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随机分组方案
        3. 治疗方法
        4. 透析方案
        5. 观察指标
        6. 技术路线
        7. 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二) 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患者满意度、止血时间、透析时静脉压比较
    (三) 两组患者新建AVF首次穿刺前和穿刺4周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四) 两组患者新建AVF首次穿刺前和穿刺4周后,血清中bFGF水平检测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血液透析的必要性
    (二) 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势
    (三) 常见穿刺方法及优缺点
    (四) 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的特殊性
    (五) 血液透析留置针的使用
    (六)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七)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7)血液净化用动静脉穿刺套管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透析方法与穿刺针的选择
    1.4 评价方法及指标
        1.4.1 穿刺时的痛感
        1.4.2 穿刺肢体的活动度
        1.4.3透析过程中的舒适度
        1.4.4 平均动静脉压力的计算方法
        1.4.5 拔针后止血时间及伤口恢复情况
        1.4.6 穿刺护士的满意度
        1.4.7 与穿刺相关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远红外线照射联合马铃薯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
    2.2 三组不同护理干预后内瘘皮下血肿并疼痛的缓解效果比较
    2.3 三组不同护理干预后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消退时间比效
    2.4 三组不同护理干预过程中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2.5 三组不同护理干预1个月和6个月后内瘘血管狭窄、闭塞发生率比较
    2.6 不同护理干预后1和6个月3组内瘘血流量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原因及其危害分析
    3.2 临床常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处理方法的不足之处
    3.3 远红外线照射联合马铃薯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缓解疼痛优于硫酸镁和喜疗妥
    3.4 远红外线照射联合马铃薯外敷防止血管狭窄等优于硫酸镁和喜疗妥
    3.5 远红外线照射联合马铃薯外敷治疗的优势作用
    3.6 远红外线照射联合马铃薯片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注意事项
    3.7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及其并发症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血液净化相关基本概念
    2.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
    3. 血管通路的使用管理与维护
    4. 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第四章 结果
    1. 样本一般情况分析
    2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使用现状与并发症
第五章 讨论
    1. 血液透析病人一般现状分析
    2. 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使用现状及其并发症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持续质量改进在减少血液透析中失血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CQI模式的实施
    2.1 组织计划
    2.2 确定问题
    2.3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4 改进过程
        2.4.1 针对失血原因的措施改进
        2.4.2 持续追踪改进
        2.4.3 预防性改进
    2.5 效果评价标准
3 结果
3 讨论

四、血液透析病人拔针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8”字形止血带在血液透析病人止血中的应用[J]. 黄竹君,周华,孙宗梅,马菲,张朝梅,刘金凤. 循证护理, 2021(11)
  • [2]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研究进展[J]. 李进,冯丽娟,黄丽红.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1(09)
  • [3]个案管理对血液透析病人自体血管内瘘并发症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 陆哈琳,廖朝艳,韦荣高. 循证护理, 2021(10)
  • [4]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D]. 罗丽敏. 郑州大学, 2020(02)
  • [5]血液透析留置针在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中的临床效果观察[D]. 王晓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的影响[J]. 李芸,邝炎辉,胡秀梅,萧远英,王兰. 中国临床研究, 2016(07)
  • [7]血液净化用动静脉穿刺套管针的临床研究[J]. 鄢建军,张仲华,吴会军,朱波. 全科护理, 2015(02)
  • [8]远红外线照射联合马铃薯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研究[D]. 黄家莲.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9]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及其并发症调查[D]. 刘云华. 山东大学, 2012(05)
  • [10]持续质量改进在减少血液透析中失血的应用[J]. 唐叶英,罗美珍,刘望英,阳蔡珍. 全科护理, 2011(01)


血液透析论文 动脉瘤论文 动静脉内瘘论文 止血带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巴盟绿色食用梨树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下一篇:新精子科、假单胞菌属的研究。和假单胞菌属。在湖南省